注定的遗憾_萧伯纳_卖花女_的女性主义解读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卖花女》是乔治·伯纳德·肖的著名话剧作品。
其中的主人公伊莉莎是一位干净利落、机智聪慧的卖花女,她的形象是十分鲜明的。
本文将从伊莉莎的性格、语言、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她的人物塑造。
首先,伊莉莎的性格是坚强而乐观的。
她出身贫寒,卖花为生,但她并没有因此消沉。
相反,她时刻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和积极的心境。
比如在第一幕中,她的花被亨利·希金斯踩烂了,却并不沮丧;在第三幕中,她明知自己的确是缺陷品种,但依然心态平和,给亨利·希金斯制造不少麻烦;此外,她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生活遭遇了很多的挫折,但她并没有轻易地放弃。
她的这种坚韧与韧性,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其次,伊莉莎的语言和行为是直接、露骨的。
她不会隐瞒自己的情感,也不会用婉约的语言来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
相反,她坦率直言,大胆直言,无论是对待别人还是对待自己。
譬如在第一幕中,当亨利·希金斯出言咒骂她时,伊莉莎没有闪烁,而是直接回应称:“我咒骂了吗?我有不礼貌吗?我没做错事!”;在第三段中,她就明言表示自己已不再当卖花女,这种行为与她一向直言不讳的言谈相符合,十分真实自然。
最后,伊莉莎的上进心和独立的性格是很值得注意的。
尽管她是卖花女,但她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着不同寻常的热情和追求。
她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追求着更高品质的生活。
当亨利·希金斯提出帮助她“陶器行业时”,她的了解局限使她拒绝了这一机会,而在之后,她自己找到了走向更好生活的道路。
这种“我自己会走”的魄力以及“要达成目标就要努力争取”的思想贯穿了她的整个形象。
总之,伊莉莎是一位坚强、乐观、直爽、上进的女性,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和期望,这种形象让她深受观众喜爱。
她的性格和语言构成了她鲜活的形象,也印证了作家笔下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2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3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4 跨文化交际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5 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6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7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8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9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2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13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14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15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16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7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18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9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20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2122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2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24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25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6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27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28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反语的运用与人物性格塑造29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30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3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32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33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34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35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36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37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38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桃花源记》的翻译策略研究39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40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41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42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43 《紫色》中“家”的解读44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45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46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47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48 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49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50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51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52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53 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英语成语中的体现54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55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56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57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58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59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60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61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62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63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64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65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66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67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6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70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1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72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73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74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75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76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77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78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79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80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81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82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83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84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85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86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87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88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89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90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91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92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93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94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95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96 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97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98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99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100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101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102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103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104 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看旅美华人的美国梦10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6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07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10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09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11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12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13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114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15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116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117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18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19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120 论中美广告伦理观的差异——从“性感平面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2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22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23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124 On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125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126127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128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129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130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31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13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33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134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135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136 美国吸血鬼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以《吸血鬼编年史》、《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为例137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38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139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140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4114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母爱力量143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44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145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146 从高校口译教学中看口译思维的重要性147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48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49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150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151 洛克的教育思想研究152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53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54 合作原则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155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156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57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158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159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60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61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162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163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164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65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166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167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168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16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70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171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72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73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174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175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176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177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178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179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80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181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182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83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184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85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18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87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188 科学家的困惑——从生态伦理角度浅析《弗兰肯斯坦》189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190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91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92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193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194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9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196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197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198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199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200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形象_茶花女
步,也是其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开端。
特不得不离开阿尔芒。可不明真相的阿尔芒误以为她无法摆脱
玛格丽特开始相信这世间确有美好的爱情,有了想要挣脱 拥有四轮马车、钻石这样的奢侈生活。最后一次与她见面,一
男权控制想法的萌芽。此时,尽管阿尔芒真挚的爱情点燃了了 夜温存过后,还“拿出一张五百法郎的钞票并写了下面这些话,
茶花女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茶花女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小仲马的创作宗旨在于描写一场伟大的爱情故事可特定的时代背景令这部作品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了动荡的时代里高高在上的男权主义对女性命运的掌控纯朴的生活愿望与社会环境发生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决定了玛格丽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生以及她那不可逃避的悲惨命运
人文研究
[3] 小仲马 . 茶花女 [M]. 黄甲年 译 . 北京 : 长江文艺出
药地爱上了这位妓女,再多言语于他来讲已是置若罔闻。于是, 版社,2006.
父亲找到了玛格丽特,他同玛格丽特进行了一番晓之以理,动
[4] 冷和平 . 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 [J],苏州大
之以情的谈话。为了成全他“年轻美丽,纯洁得像一个天使” 学学报,2009.
所崇奉的原则。女性主义主张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 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
女性主义及其运动的兴起,拓展了人们观察、思索这个世 界的角度,打破了男权社会中的男性利益为唯一社会评判标准 的旧式模式。从此,女性主义意识在文学作品中崭露头角,逐 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3.《茶花女》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茶花女》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小仲马的创作宗旨 在于描写一场伟大的爱情故事,可特定的时代背景令这部作品 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了动荡的时代里高高在上的男权主义对女性 命运的掌控,纯朴的生活愿望与社会环境发生的尖锐、激烈的 矛盾冲突,决定了玛格丽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生以及她那不 可逃避的悲惨命运。尽管结局注定是悲剧,可玛格丽特恰恰是 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显示出其女性自我意识的渐渐觉醒。
萧伯纳的剧作与思想
萧伯纳的剧作与思想萧伯纳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批判家,他的剧作兼具戏剧性和思想性,在戏剧表达中传达出深刻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议题。
本文将从萧伯纳的剧作中探讨他所表达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萧伯纳的剧作包含丰富的主题和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社会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的批判。
他在剧作中常常揭示社会对个人命运的限制和不公,呼吁人们摆脱社会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
例如,在他的经典剧作《皮金先生》中,他通过主人公皮金先生的坚持和努力,批判了英国社会对贫穷人的歧视和偏见。
这个故事让人产生深思:社会地位和个人品质究竟应该以何种标准衡量?此外,萧伯纳的剧作也关注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他的女性角色通常是坚强、自信和独立的,他们挑战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例如,在《彼得布鲁克希尔》中,女主角林达·普朗基特通过勇敢和独立行动,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从这些形象中,我们看到了萧伯纳对女性权益和平等的关注,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
此外,萧伯纳的剧作还关注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他相信通过教育和知识的普及,人们能够超越社会限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聪明女人的石头》中,女主角维芙人生观的改变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和知识的启发。
这使得我们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改变自己,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尽管萧伯纳的剧作大部分创作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但他所探讨的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等级制度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教育和知识的普及也仍然是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萧伯纳的剧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和解决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萧伯纳的剧作与思想在现代戏剧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表达思想和社会议题方面不遗余力,挑战了人们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认知。
他通过戏剧的形式,让观众在舞台上感受到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的作品。
通过描绘卖花女伊丽莎白的命运,萧伯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其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真相所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这部作品通过卖花女伊丽莎白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伊丽莎白出身贫寒,生活在伦敦的下层社会,她靠卖花为生,过着贫困的生活。
然而,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发展,伊丽莎白得到了语言学家希金斯的帮助,接受了改变口音和举止的培训,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淑女。
这个过程中,社会阶级对伊丽莎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伦敦的上层社会,人们对伊丽莎白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由一个卖花女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淑女。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伊丽莎白自身的努力,更是因为她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种现象让我深深地感到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是如此之明显。
其次,这部作品通过伊丽莎白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在故事的开始,伊丽莎白是一个口齿不清、举止粗野的卖花女,她的性格也显得粗鲁和无礼。
然而,随着她接受了希金斯的培训,她的外表和举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淑女。
这种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到人性是多么的复杂和多变,一个人的外表和举止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内心世界。
伊丽莎白的命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每个人都值得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也是如此之明显。
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命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人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卖花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摘要:戏剧《卖花女》中女主人公伊莉莎·杜立特的两次重大转变表现出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身份卑微的卖花女成长为一名独立,自尊的女性,拒绝成为当时父权制社会中男人的附属品和玩偶。
而亨瑞·希金斯正是男权主义的典型代表者,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探讨萧伯纳的女性主义观点。
关键词:戏剧《卖花女》;女性自我意识;父权制社会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29-01《卖花女》改编自奥维德《变形记》中皮革马利翁的故事。
雕塑家皮革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刻的美女,借助于爱神的帮助,如愿的与变成真人的美女结成夫妻。
在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中,语言学家希金斯与朋友匹克林打赌,教授卖花姑娘伊莉莎一口纯正标准的英语,对她衣着等方面包装,使其在六个月后举行的大使舞会中成功的扮成贵族小姐。
在希金斯教授伊莉莎语音的过程中,两人互生情愫;希金斯在赢得这一赌博之后,向伊莉莎表示爱意。
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伊莉莎没有嫁给希金斯,反而决意离开他。
这种“不完美”的开放式结局让许多读者心存遗憾,却反映了萧伯纳的“反罗曼蒂克”和女性主义观点。
伊莉莎在戏剧的一开始就被塑造成有自尊,有理想追求的女孩子。
虽衣衫破旧,面带污垢,在圣保罗教堂前买花,被希金斯记录语音时,她不停地大声嚷道:“咱可是正经的女孩。
”她倔强地让别人知道卖花是她的工作,她在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尽管希金斯对她冷淡,粗暴,经常言语羞辱她,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日以继夜的练习,默默承受着一切。
大使舞会是对她不懈努力的真正考验。
她端庄优雅的外表,谈吐自若的神情,流利标准的英语发音倾倒了在场的所有人,大使翻译都误以为她是某位王族的公主。
至此,伊莉莎完成了她第一次转变——从满嘴土话的贫穷卖花女到匈牙利王族公主。
在六个月的训练过程中,她对希金斯暗生情愫,忍受其乖戾的暴脾气,替他处理琐事,希望以自己的付出得到他平等的对待与关爱。
注定的遗憾_萧伯纳_卖花女_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人的生存的权利都不及他的语音研究那么重要。 在剧 中, 他对待伊莉莎始终态度粗暴, 一直凌驾于伊莉莎之 上。 在他眼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并不需要享有经济 的独立。 “她要钱做什么?”[1](P87)美国女权主义的先锋人物 凯特·米利特认为,男性在经济上控制女性是实现男权社 会父权制统治的最有效途径。 [3]因为在经济上享有支配 权,男性便可以享有支配控制女性的权利。 在息金斯眼中 女性甚至于就是一件物品,可以买卖。 当母亲要杜立特尔 养伊莉莎时,他大怒:“胡扯,他不可能养她,她不属于她 了,我已经出五英镑买她了,这个女孩不属于任何人,除 了我。 ”[1](P240) 息金斯对女性有一种本能的偏见与蔑视: “我发现一旦我和女性交上朋友,她就会变得妒忌,挑剔 … … 女人把什 么都搞坏了 。 ”[1](P89)父权制观念的核心之一 便是贬低女性,认为女性在价值上低于男性,因此女性理 所当然的应受男性统治。 在息金斯眼中,伊莉莎就是他捡 来的一块烂白菜叶,可任由他摆布与控制。 即便后来他对 伊莉莎产生感情,可是他所爱的也是他创造的“伊莉莎夫 人”形象,他的一个作品。 在剧的第五幕息金斯虽然请求 伊莉莎回到他的身边, 但他依然不能摆脱自己大男子主 义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伊莉莎提出的平等关爱的要求,他 不屑地斥之为“小狗的把戏”。 最后当他发现他再也不能 对伊莉莎实行经济上的控制时, 他不得不承认了伊莉莎 的地位:“你和我和辟克林将要是三个单身汉而不是两个 男人和一个傻姑娘了。 ”[1](P305)他的这一表白貌似他承认 了伊莉莎的平等地位, 可是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仍未 改变,他视已经学会和他一样技能、经济上可以独立的伊 莉莎为男士而不承认她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立自主人格的 姑娘, 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女性是不应该和男性享有经 济和思想上平等地位的。 他所希望的那个他创造的“伊莉 莎夫人”回到他的身边,只是对已经觉醒的伊莉莎来说, 还会回到他的身边做一个活的玩偶吗?
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读后感《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是一部由乔治·伯纳德·肖夫创作的戏剧作品,讲述了一个卖花女和一个语言学家之间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动人的情感而闻名,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于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性、社会问题和爱情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性问题让我深思。
在戏剧中,卖花女艾丽萨的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一个贫穷、无知、粗俗的下层女性形象。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她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与此同时,语言学家希金斯则是一个自负、冷漠的上层知识分子,他对于卖花女的态度也充满了傲慢和不屑。
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间,作者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如何,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其次,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让我深感震撼。
在戏剧中,作者通过卖花女的命运和希金斯的教育实验,对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卖花女艾丽萨代表了无数贫苦女性的命运,她们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却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
而希金斯则代表了上层知识分子对于下层人士的傲慢和无知,他们往往对于社会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通过这部作品,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阶级分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去改变和解决。
最后,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主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戏剧中,卖花女艾丽萨和希金斯之间的情感纠葛令人动容。
希金斯最初对于艾丽萨的傲慢和不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了艾丽萨身上的真诚和善良,对她产生了情感上的波动。
而艾丽萨则在希金斯的教育和关怀下,逐渐蜕变成一个有教养、自信的女性。
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作品让我明白到,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人变得更加美好和完整。
肖伯纳的《卖花女》中的社会阶层问题分析
肖伯纳的《卖花女》中的社会阶层问题分析引言《卖花女》是乔治·伯纳德·肖伯纳所写的一部戏剧作品,首次于1913年在伦敦上演。
该剧通过一个贫穷的街头女孩爱尔莎与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之间的相遇和交流,探讨了社会阶层差异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该剧中人物、情节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来探讨《卖花女》中所展示的社会阶层问题。
1. 时代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中,社会阶层固化、身份差异化非常明显。
工业革命使得城市中产生了大量贫困和工人阶级,而上流社会则享有富裕和特权。
这一时期英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中,并存在着封建传统观念与新兴资本主义观念之间的冲突。
2. 主要角色分析2.1 爱尔莎 (Eliza Doolittle)爱尔莎是一位贫穷的街头女孩,靠卖花为生。
她的语言粗俗、举止不端,完全代表了底层社会的形象。
通过与亨利·希金斯的接触和他对她进行改造的训练,爱尔莎得以进入上流社会,并试图改变自己的阶层地位。
2.2 亨利·希金斯 (Henry Higgins)亨利·希金斯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文化修养。
他在剧中扮演着上层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并凭借自己优越的条件来改变爱尔莎。
然而,在他对爱尔莎进行训练时,他也展现出了对底层人士的冷漠态度。
3. 情节分析《卖花女》通过爱尔莎与希金斯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系来探讨社会阶层问题。
希金斯将爱尔莎视为一个语言实验对象,并试图将其从底层拉到上流社会。
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明显存在的隔阂和冲突。
爱尔莎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历了语言、举止、礼仪等方面的改变。
然而,在她最终进入上流社会之后,她却发现自己并不真正融入,她无法摆脱底层社会的标签。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阶层固化以及个人在阶层转变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
4. 社会阶层问题讨论《卖花女》通过爱尔莎和希金斯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示了社会阶层问题。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它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在这部戏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公艾丽莎。
她是一个卖花女,生活在伦敦的下层社会。
她的语言粗鲁、举止不雅,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她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
她的遭遇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这种不公不仅存在于当时的英国社会,也存在于当今的世界各地。
贫富差距、阶级分化、性别歧视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让人深感无力和无奈。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萧伯纳在《卖花女》中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表达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剧中,女主人公通过学习和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不再是一个卖花女,而是一个自信、独立、有尊严的女性。
她的成长过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另外,萧伯纳在《卖花女》中还通过男主人公希金斯的形象,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希金斯是一个语言学家,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对艾丽莎的改变和成长毫不在意。
他的傲慢和自大让我深感反感,也让我对社会上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这种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对萧伯纳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深折服。
总的来说,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人性关怀的优秀作品。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它不仅让我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也让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浅析《卖花女》中伊莉莎新女性思想的升华
浅析《卖花女》中伊莉莎新女性思想的升华作者:逄勃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6期在《卖花女》中,萧伯纳将伊莉莎塑造成了一个追求独立、平等、自尊自爱的新女性形象,并且在伊莉莎与息金斯等人的接触过程中,她在自我认知上也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了一个新女性的形象。
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从一个卑微粗俗的伦敦街头卖花女,在经过语言学教授息金斯的语言改造之后,成为了一名语言优美,举止优雅的女士,并在这个过程中伊莉莎在自我认知上也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追求平等的新女性形象。
实际上,在伊莉莎还是一名街头卖花女时,新女性思想已初露端倪。
所以伊莉莎的女性意识并不只是在同息金斯为代表的。
上层阶级接触时逐渐产生的,而是在她与息金斯教授的学习过程,追求更高尚更独立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在认识到上层社会的繁华生活后的浮夸与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的过程中,在经历了自我认知的迷茫与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伊莉莎的新女性形象的升华。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两性平等,女性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及其政治权利被不断提及。
因此,追求独立平等,强调自我价值也成为了当时新女性形象的代名词。
萧伯纳的思想也受其影响,因此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萧伯纳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中,妇女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
萧伯纳笔下的女性具有高尚、果敢、独立、聪颖等特点。
在《买花女》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伊莉莎是一个聪明独立,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新女性的形象。
一、伊莉莎的女性自我认知自我认定和社会认定因素,对于伊莉莎新女性心理的转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她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认定之间摆动,迷失,最终得以重塑自我。
她的女性平等独立意识也变得更加成熟,从而使得她的新女性形象得到升华。
伊莉莎原本是一名伦敦街头的卖花女,社会地位卑贱,生活贫穷但却也纯洁快乐。
她不会为了物质生活而出卖自己女性的尊严,也不会因为生活的苦难而整天消极哀愁度日。
伊莉莎从小便被其父亲逐出家门,自己养活自己。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备受赞誉。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卖花女在伦敦街头与一个自大的语言学家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阶级和人性的辩论,最终卖花女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读完《卖花女》后,我深受这部戏剧的启发和震撼。
首先,剧中的卖花女艾丽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女孩,生活贫困,语言粗俗,但她却拥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渴望改变命运的决心。
她通过学习语言和礼仪,最终获得了成功,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积极力量。
另外,剧中的亨利·希金斯教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自负、自大的语言学家,自认为能够通过改变一个人的语言和礼仪来改变她的社会地位。
然而,他却忽视了人性的本质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与艾丽莎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傲慢,最终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观念。
通过这部戏剧,萧伯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级和人性的问题。
他通过艾丽莎和希金斯的对话和冲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社会地位和贫富差异,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此外,萧伯纳的幽默和机智也是《卖花女》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安排,巧妙地展现了人性的荒诞和社会的虚伪。
他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让人们在笑声中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这种幽默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卖花女》是一部深刻而有趣的戏剧作品,它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社会阶级和人性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它呼吁人们应该超越社会地位和贫富差异,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这部戏剧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方的伯 隆却无 法与南方 的爱米丽 成婚 ,因而导致 爱米丽 对伯 隆痛下 杀手来 将伯 隆永远 留在 身边 。通过分 析可知 ,伯隆的 出现使得 爱米 丽拥有 了追求 幸福 的决 心 ,然 而无法成婚 这一原 因却将 爱米丽 推 向
・ 3 0 6・
商品与质量
百 家争鸣
《 献 给 爱 米丽 的 一 朵玫 瑰 花 的女性 主义解 读
麻 欣
长春 1 3 0 0 6 2) ( 吉 林工 商 学 院 ,吉林
【 摘
要】 《 献给爱 米丽的一 朵玫瑰花 》这一短篇 小说带给 读者 强烈 的震撼 ,其作 者威 廉? 福 克纳利 用哥 特式 的故事情节和 独特地叙 事
了深 渊 。
方 淑女”完全丧 失了 自主权 和追求幸福 的权利 , 她们 在生活 中无 法 表 达 自己的想 法和建议 ,只是一味地按 照南方清教妇 道的传统 浑浑 噩噩地度 过 自己 的一生 。为 了增进读者对小说 中的女性 主义的认识 , 我们必须联系 当今的女性主义 的相关情况来对女主人公爱米丽所处时 期 的女性 主义 进行对 比 , 从 而将南方妇 女在男权统 治下所受 的迫害 清 晰明 了的展现出来 ,不仅能够 帮助读者进一 步了解小说 的深层含 义 ,还能提起 人们对女性 主义的认 识 ,进而在 习常生活 中努力构建 自我 ,为获 得 自主 选择 权 而 奋斗 ,为实 现 自身 价值 而 奋 斗 。
一
( 三 )男权 统 治 下社 会 礼 教 对 爱 米 丽 造 成 的 影 响
爱米 丽所处 的时期受 到清教思想 的影 响较重 , 所 以爱米 丽所处 的社会 要求爱 米丽必 须要按 照社会传 统的生 活方式存 活下来 ,因而 爱米丽 无法 遵从 自己的意愿 来追求 自身 的幸 福 ,也无 法准确 地 向人 们表 达 自己的想法 和情感 ,使 得爱米 丽要 面临孤独 的困境 。爱 米丽
《卖花女》中伊莉莎身份转换的社会意蕴
《卖花女》中伊莉莎身份转换的社会意蕴在20 世纪的英国文学界中,萧伯纳可谓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戏剧作家,他的一生在创作上勤苦耕耘,单戏剧作品就有51 部之多。
而在这些戏剧作品中,萧伯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令萧伯纳的作品深入人心,而且还促进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萌芽与发展。
在剧作《卖花女》中,萧伯纳同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女性形象———伊莉莎,她不同于萧伯纳以往作品中的那些女性,脱离了强悍女超人的特性展现出来自底层社会女子的自然、人性,伊莉莎在语言学教授息金斯的打造下从一个卖花女蜕变成贵族小姐,在这期间伊莉莎享受到了来自上流社会的虚荣,同时也经历了社会身份转之后的迷失,最后伊莉莎在觉醒中完成了自我认识与成长,终于从稚嫩的少女转变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
在剧作创作中,萧伯纳独具匠心地通过女主人公伊莉莎的身份转换来传达深刻的社会意蕴,这对于20世纪以及当今女性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卖花女》的创作原型与剧作内容萧伯纳《卖花女》的创作灵感来源自神话作品《变形记》( 奥维德) ,剧作中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创作原型是神话作品中的少女雕像,其中剧作内容的创作也受该部神话作品的影响。
在《变形记》第十卷中讲述了塞浦路斯国王与少女雕像的故事,国王皮格马利翁拥有高超的雕刻技术,因为对现实中的女性充满失望,厌恶她们的堕落与放荡不羁,所以皮格马利翁萌发了不婚主义思想。
为了寻求精神寄托,皮格马利翁依照心中的幻想雕刻出一位唯美的少女,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
在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恩赐下少女雕像幻化成一个具有生命的美女,皮格马利翁与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受《变形记》的影响,《卖花女》的剧作内容也具有一丝神话色彩,透过萧伯纳的文笔,女主人公伊莉莎在息金斯的包装下从一个满口土话、肮脏的卖花女转变为一个端庄、令人称羡的贵族小姐,息金斯就如神话中的爱神赋予伊莉莎新的生命,让其享受了来自社会身份转换的喜悦与梦幻。
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读后感《卖花女》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它描绘了19世纪伦敦贫困阶层的生活,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作者夏洛蒂·布朗特通过主人公苏珊娜的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苏珊娜是一个卖花女,她生活在贫民窟里,靠着出售小小的花朵来维持生计。
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难,她不仅要应对生活的种种困难,还要面对社会的压迫和歧视。
她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家庭背景,更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她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
她的命运完全掌控在男性和社会的手中,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忍受一切。
在小说中,苏珊娜的命运被社会的不公正对待所决定。
她的父亲是一个酗酒者,母亲早逝,她从小就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她的丈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不但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责任,还经常施暴于苏珊娜。
在这样的环境下,苏珊娜只能忍受一切,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助,她没有任何希望,也没有任何出路。
在小说中,苏珊娜的命运引起了读者的深深同情。
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善良的女人,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要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痛苦。
她的命运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她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黑暗。
她的命运唤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卖花女》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它描绘了19世纪伦敦贫困阶层的生活,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通过主人公苏珊娜的命运,作者夏洛蒂·布朗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它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正,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正,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评萧伯纳《卖花女》中的人物形象
评萧伯纳《卖花女》中的人物形象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讽刺剧,通过教授希金斯与卖花女莉莎的交往,展现了英国社会等级意识的荒谬和腐朽。
在这部作品中,萧伯纳成功塑造了希金斯和莉莎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与生活经历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希金斯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自命不凡,高傲自大。
他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但同时也是一个只看中社会地位和名誉的虚伪人士。
在躲雨的屋檐下,他遇到了莉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卖花女。
希金斯对莉莎的出身和言行举止感到不满,但又被她的美丽所吸引。
为了证明自己的语言学成就,他决定训练莉莎,使她成为一个能出席任何高贵场合的名门小姐。
莉莎是一个善良、聪明、坚韧的女性,虽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她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追求。
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并不渴望依赖别人。
在希金斯的训练下,莉莎改变了自己的语言和外表,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以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谈吐赢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甚至让希金斯和皮克林这样的人都为之倾倒。
在《卖花女》的结尾,萧伯纳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莉莎并没有选择和希金斯在一起,而是选择嫁给了一位没落的资产阶级。
这个结局展现了萧伯纳对英国社会等级意识的批判和讽刺。
虽然莉莎在希金斯的帮助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她并没有选择依附于希金斯或者任何一个男人,而是选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
希金斯在剧中的形象是一个虚伪的资产阶级代表,他对莉莎的改变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因为她学习了所谓的“正规说话方式”等简单技巧。
然而,在莉莎成功改变后,他却又被她的优雅谈吐所吸引。
当莉莎以礼貌而犀利的言语对他进行语言反击时,希金斯暴露出一系列不符合他身份的语言和行为,这是喜剧的讽刺性达到了一个高潮。
此时,观众可以看到一个虚伪的资产阶级人士在卖花女面前成了一个语言粗俗、毫无礼貌的小市民。
而与卖花女的优雅谈吐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对比与讽刺。
希金斯在该剧结束时说了一句:“一片烂菜叶,还想开花店。
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评肖伯纳的《卖花女》
现 实主义倾 向
这个戏剧中,资产阶级语言学家息金斯拿一个贫寒的街头卖 花女伊莉莎作为试验, 与人打赌, 企图通过改变她的语言和语 音, 打造她的外表, 让她变成了一位似乎出身于豪门贵族的仪 容优雅的小姐, 迷惑权贵阶级。 伊莉莎的确在出席大使馆游园 会时倾倒了所有的人。息金斯点石成金, 打赌全胜, 正当他得 意于自己的聪明,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伊莉莎悄悄离开了
“ 奥斯丁以及其他 ‘ 无权无势 ’ 的作家正是用这些策略来包容 作者权威和女性气质、 坚持己见与礼貌得体、 激忿郁怒与彬彬 有礼之间的矛盾的。这些策略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 奥斯丁在《 傲慢与偏见》 中采用的叙事策略也许使我们失 去了一位勇于表达女性声音的女性作家,但她所采用的叙事 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作品问世不到半年就获得了商业上的成
他。这个 自诩高贵而富有天分的上层阶级教授似乎对低贱的 伊莉莎产生了感情 , 但其骨子里的傲慢与矜持 , 及上等人对下 等人的冷酷与虐待皆暴露无遗。这个故事与西方著名的关于 皮格马里翁的希腊神话有相似之处。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个叫 皮格马里翁的国王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女像 ,在爱情女
《 卖花女》 在揭露“ 高贵” 的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对“ 低贱” 的 社会下层人物的罪恶行径时有其独到之处。语言学教授息金 斯 自以为他对卖花女伊莉莎无有肉体及色貌上的占有欲, 正 因为如此, 息金斯教授就认为他是无比高尚的, 与天下的那些 其他人不同。他号称不仅不会占这个女孩子的便宜并且认为 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是事实上呢? 这个语言学教授从骨子 里就没有平等地看待过穷苦的卖花姑娘。出身贫寒, 语音下 等, 成了上层阶级贴在下层人民身上抹不掉的“ 低贱” 标记。 虽 然教授侵犯的不是她的肉体, 却攫取了伊莉莎精神上的自由。 他对伊莉莎精神上的折磨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 高贵” 外表下 的肮脏 , 更使得心地纯良, 有着强烈 自尊的卖花女无法忍受。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卖花女》是由乔治·伯纳德·肖作于1912年的一部戏剧作品,主人公伊莉莎是这部戏剧中的关键角色之一,她的人物塑造在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莉莎是一个贫穷的伦敦花女,她的生活和命运在剧中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这也展现了她在这个社会中的力量和决心。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下伊莉莎这个角色的人物塑造。
伊莉莎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女孩。
她在剧中表现出坚强和顽强的一面,同时又带有一点儿天真和无知。
她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中,贫困使她不得不学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求生存。
她通常在街头卖花为生,虽然生活艰辛,但她从未失去希望和乐观。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和单纯,却也看到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正是她这种矛盾的性格塑造了她生动立体的形象,让她成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伊莉莎身上还有着强烈的渴望。
她一直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种渴望驱使着她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尤其是在遇到学者希金斯后,伊莉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得到了学者的帮助并接受了英语培训,最终成为了一名漂亮、优雅的淑女。
伊莉莎的故事表现出了她强烈的个人意志和追求,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也使她在读者和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莉莎还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同情心。
尽管她自己生活在贫困之中,卖花为生,但她并没有丧失对他人的同情和保护欲。
在剧中,她对受虐妇女的同情和帮助,以及对学者的真诚感情,都展现了她内心深处善良的一面。
她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了学者希金斯,也为贫困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这种善良和同情心使她成为一个动人的角色,也是她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伊莉莎的人物塑造还表现了她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她从一个不识字、口齿不清的卖花女,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与上流社会交往的淑女。
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学会了如何谈吐得体,穿着得体,还学会了如何自立自强,独立生活。
在与学者希金斯的交往中,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她不再满足于安于现状,而是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卖花女》是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的作品,讲述了伦敦东区的花女伊莉莎从一个贫穷的卖花女成长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的故事。
主人公伊莉莎是一位鲜活、充满个性的角色,她的人物塑造极具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伊莉莎的人物塑造。
伊莉莎是一个勇敢、执着、独立的女性形象。
从她一开始出场的那一刻起,就展现了她的坚强和勇气。
她在恶劣的环境中谋生,每天奔波于伦敦街头,卖力地叫卖着自己的花。
尽管面对艰难的生活,伊莉莎却没有放弃过,她用自己的双手谋生,坚持不懈。
她不仅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而且还积极地寻求改变,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使伊莉莎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角色。
伊莉莎展现出了她的聪明和智慧。
尽管她出身贫苦,但她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口才。
在与上流社会的贵族亨利相识之后,她不断地接受他的教导,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最终成功融入了上流社会的生活。
在社交场合,伊莉莎的聪明和机智更是令人惊叹,她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表现出了她超群的智慧和才智。
正是这种聪明和智慧,使伊莉莎最终获得了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功,成为了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伊莉莎还展现出了她的善良和正直。
在社交场合,她的直率和率真令人难忘,她敢于说出真心话,不轻易妥协,坚持自己的原则。
尽管她在与亨利相识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她的内心却依然保持着善良和正直,她并没有因为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改变原有的品性,她依然保持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心,甚至还积极参与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为贫苦人民谋取利益。
这种善良和正直使伊莉莎成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她的人格魅力更是令人着迷。
伊莉莎还展现出了她的成长与进步。
在整个故事中,伊莉莎经历了从一个不受重视的卖花女到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的蜕变过程。
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她的思想境界也在不断地提升。
在她与亨利的爱情中,她更是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优雅、自信、成熟。
从萧伯纳《卖花女》中的伊莉莎分析女性主义
On Aesthetic V alue of Thomas Hardy’s Poems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少儿英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跨文化解读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庞德《诗经》英译研究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 Languages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 ick化妆品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 ariant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浅析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历程和小说形式的关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An Analysis of Jennie’s Tragedy in Jennie Gerhardt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An Analysis of V erb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 Fri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al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Analysis of the New Female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蝇王》中的象征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英汉颜色词“红”的喻意和文化内涵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A Research on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析《虹》中的象征意义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浅析《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刻画的技巧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 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n Beloved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浅析《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英国转型期中产阶级价值观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英汉红色词的语义对比研究《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Y ou-attitude 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从考琳•麦卡罗《荆棘鸟》看人性同神性的挣扎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研究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目的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对比研究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The Pursui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On Martin Ede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人的生存的权利都不及他的语音研究那么重要。 在剧 中, 他对待伊莉莎始终态度粗暴, 一直凌驾于伊莉莎之 上。 在他眼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并不需要享有经济 的独立。 “她要钱做什么?”[1](P87)美国女权主义的先锋人物 凯特·米利特认为,男性在经济上控制女性是实现男权社 会父权制统治的最有效途径。 [3]因为在经济上享有支配 权,男性便可以享有支配控制女性的权利。 在息金斯眼中 女性甚至于就是一件物品,可以买卖。 当母亲要杜立特尔 养伊莉莎时,他大怒:“胡扯,他不可能养她,她不属于她 了,我已经出五英镑买她了,这个女孩不属于任何人,除 了我。 ”[1](P240) 息金斯对女性有一种本能的偏见与蔑视: “我发现一旦我和女性交上朋友,她就会变得妒忌,挑剔 … … 女人把什 么都搞坏了 。 ”[1](P89)父权制观念的核心之一 便是贬低女性,认为女性在价值上低于男性,因此女性理 所当然的应受男性统治。 在息金斯眼中,伊莉莎就是他捡 来的一块烂白菜叶,可任由他摆布与控制。 即便后来他对 伊莉莎产生感情,可是他所爱的也是他创造的“伊莉莎夫 人”形象,他的一个作品。 在剧的第五幕息金斯虽然请求 伊莉莎回到他的身边, 但他依然不能摆脱自己大男子主 义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伊莉莎提出的平等关爱的要求,他 不屑地斥之为“小狗的把戏”。 最后当他发现他再也不能 对伊莉莎实行经济上的控制时, 他不得不承认了伊莉莎 的地位:“你和我和辟克林将要是三个单身汉而不是两个 男人和一个傻姑娘了。 ”[1](P305)他的这一表白貌似他承认 了伊莉莎的平等地位, 可是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仍未 改变,他视已经学会和他一样技能、经济上可以独立的伊 莉莎为男士而不承认她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立自主人格的 姑娘, 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女性是不应该和男性享有经 济和思想上平等地位的。 他所希望的那个他创造的“伊莉 莎夫人”回到他的身边,只是对已经觉醒的伊莉莎来说, 还会回到他的身边做一个活的玩偶吗?
关键词: 剧本《卖花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 主义思想
一 英国戏剧家、 文学评论家萧伯纳是20世纪英国文坛 的一位巨擘。 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戏剧, 其中有多部经 典,比如《鳏夫的房屋》、《华伦夫人的职业》和《圣女贞德》 等。 萧伯纳于1912年出版剧本《卖花女》(又译《皮格马利 翁》), 虽然文学批评家并不认为该剧可算作是他的代表 作,但因根据其剧本改编的音乐电影《窈窕淑女》而为中 国广大读者所熟悉。 《卖花女》改编自奥维德《变形记》中 的神话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在古希腊传说中皮格马利翁 是塞浦路斯的国王,同时也是一名雕塑家。 他因厌恶世俗 女性,决意终身不娶。 一次他以象牙雕塑了一座少女像, 雕像太过美好,雕塑家情不自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他祈 求爱神阿弗洛狄忒赋予雕像生命,女神答应了他的请求, 皮格马利翁与少女结成夫妻。 在萧翁的剧本《卖花女》中, 语音学家息金斯与辟克林打赌, 对贫穷的卖花姑娘伊莉 莎进行改造包装, 让她在六个月的时间内能够说一口标 准纯正的英语, 六个月后成功变身为一位看似出身豪门 贵族的小姐。 在息金斯教授伊莉莎语音的过程中,两人产 生感情, 但是出乎很多读者意料的是剧尾卖花姑娘伊莉 莎并没有嫁给息金斯教授,而是宣布她会离开息金斯,嫁 给佛莱蒂— ——一个年轻贫穷的小伙子。 萧伯纳设置的这 一并不“完美”的开放式结局,让很多读者心存遗憾同时 又充满期盼,觉得伊莉莎会最终回到息金斯的身边。 正是 基于读者的这份美好心愿, 在好莱坞改编的音乐电影中 奥黛丽·赫本扮演的伊莉莎最终回到了息金斯的身边。 伊莉莎会回到息金斯身边,他们会终成眷属吗?萧翁 看似是给了读者一个不确切的结局, 然而从女性主义视 角来看这部作品, 再联系作家本人的创作理念和当时的
在意识到在息金斯眼中也许她还不如他的那双拖 鞋后,伊莉莎便决意离开。 伊莉莎扔鞋砸息金斯的行为, 可以看作是她决意离开他的宣告。 尽管对息金斯心有牵 挂,但伊莉莎明白她和息金斯永远不会在一个平等的位 置,在他眼中她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作品,不可能得到真 正的尊重。
离开息金斯后的伊莉莎既没有听从息金斯不负责任 的建议,选择嫁给一个上流社会的成员,又没有去投靠她 已经发达的父亲。 选择投靠丈夫或父亲是在当时父权制 社会下,一个传统女性所能作出的必然选择,可已经觉醒 的伊莉莎明白她只有不依靠任何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 我。 “我卖花,我不卖我自己”。 在 [1](P217) 戏剧的第五幕,伊 莉莎重新回到舞台,在和息金斯的谈话过程中,她始终 保持着完全的镇静和自制,“我要让你看看我是否要依 靠你。 如果你能教学,我也能教,我要去当一个语音老 师”。 这 [1](P301) 时的伊莉莎 对自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 她明白她已经不再是他的玩偶,任他操纵控制,她是一 个 和 他 享 有平等人格的独立的人 ,因为她已经 掌 握 了 和 他一样的谋生手段。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在《妇女与经 济》一书中指出:女人依靠男人挣钱养活是妇女处于次要 地位的主要原因,女人只有从家庭中走出去,开阔视野才 能使她们与男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2]剧末伊莉莎心平气和 地与息金斯道别:“那样我们就不能再见了, 教授。 我走 了。 ”[1](P305)这次离开并不是和他赌气一时冲动而为之,而 是伊莉莎女性意识觉醒之后的深思熟虑的行为, 她的离 开并不是暂时的,正如娜拉的离开一样,是她开始追求平 等、独立后的必然选择。 觉醒后的伊莉莎,是不可能再留 在息金斯身边的, 因为在息金斯身边她永远不可能找到 真正的自我。
18
四 奥德赛的原故事对雕像变成的少女伽拉忒亚性格鲜 有描述,故事到与皮格马利翁结婚便结束,萧伯纳创造的 《卖花女》有意对原故事进行改编,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 结局,实则是萧伯纳对当时社会的父权制观念的挑战。 萧 伯纳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著名倡导者, 他一反维多利 亚时期“男人是猎手,女人是猎物”的传统观点,旗帜鲜明 地提倡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支持妇女经济独立,提 倡妇女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所领导的社会主义 改良团体“费边社”甚至还倡导支付家庭妇女们从事家务 的报酬。 所以在剧中伊莉莎会选择离开息金斯便是最自 然的事情,通过这一结局的安排,萧伯纳的女权主义思想 得以清晰地体现。
2010年12月号中旬刊 ○ 语言文学研究
注定的遗憾
— ——萧伯纳《卖花女》的女性主义解读
朱萍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萧伯纳剧本《卖花女》的开放式结局引发很 多讨论。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剧末伊莉莎·杜立特已 经从一名卑微的卖花女成长为独立、自尊的女性,她追求 的 是 与 男 性 一 样 平 等 、独 立 的 人 格 ,而 亨 瑞·息 金 斯 其 本 质是父权制社会典型的男权主义者, 他们之间存在着难 以逾越的鸿沟。 本论文从分析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入手,探 讨了萧伯纳设置这一结局的合理性。
17
○ 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12月号中旬刊
赞赏。 可舞会结束后息金斯并没有表现半点对她的赞赏, 而只是感叹游戏终于结束。 针对伊莉莎提出的今后她该 怎么办的问题, 息金斯只是粗暴地回答:“我怎么知道你 怎么办? 你怎么办又算得了什么?”[1](P209)息金斯对她的冷 漠对追求爱情的伊莉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她终于从对 他的依赖中清醒过来,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
社会现实,本文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下面本文就从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对伊莉莎和息金斯这两个人物 进行分析,探讨他们为什么注定不可能成为眷属。
二 剧中的伊莉莎从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个自尊的女
孩。 戏剧一开场,伊莉莎就在圣保罗大教堂前叫卖花朵, 她衣衫褴褛,头上戴的那顶黑色的水手小草帽,“沾满伦 敦的尘土和煤烟”,[1](P9)头发也像灰老鼠 一样的颜色,似 乎从来没洗过。 当她误以为因为她向绅士们兜售花朵, 而被“侦探”记录在案时,不停地大嚷大叫:“咱可是个正 经人,跟哪位太太小姐都比得上。 ”[1](P31)她倔强得要让所 有人都知道她是个好女孩,她仅仅是想把花卖给绅士老 爷们,她是靠自己的双手在养活自己,她不是小偷也不 是风月女子。
参考文献: [1]萧伯纳著.杨宪益译.卖花女.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2001. [2]Gilman Charlotte Perkins Women and Economics[M]. NY:DoDo Press,2008. [3]Millett.Kate.Sexual Politics[M].London:Virago Press, 1997.
大使舞会是伊莉莎清醒认识她和息金斯关系的转折
点。 伊莉莎本以为她的优秀表现会得到息金斯的感激与
[5]亨 利·詹 姆 斯 . 黛 西·米 勒 . 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社,1983.
[6]王淑林.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 物 文学选择探因.南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 (12):106-108.
遇到息金斯之后,听说息金斯教授通过语音训练,能 让那些满口方言的人有机会找个店员的工作, 于是怀揣 着成为一名花铺店员的理想, 伊莉莎带着所有的积蓄去 找息金斯教她语音。 她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语音来改变 自己的命运, 因此她努力地按照息金斯教授的意志去学 习。 尽管息金斯对她非常冷淡粗暴,有时还言语羞辱她, 但她一直很顺从,默默承受了。 经过训练,伊莉莎能说一 口标准的英语,息金斯带着她到各种茶会和社交场合去 试验。 大使舞会是对伊莉莎六个月刻苦训练的最终考 验。 在舞会上伊莉莎“以全副精神应付这次考验”,她表 现得高贵优雅,她那标准的英语发音使得大使翻译都误 认为她是某位王族的公主。 伊莉莎成功完成了从一个 “满嘴土话的家伙”到“匈牙利王族公主”的转变。 在她外 表改变的同时她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 她当初是带着 成为一名花店店员的梦想来学习语音的,然而在六个月 的训练过程中她对息金斯情愫渐生,她希望能留在息金 斯的身边,并得到他的平等对待与关爱。 因此她默默忍 受着息金斯乖戾的脾气,替他处理各种杂事,帮他找拖 鞋,提醒他约会的时间,等等。 她本以为她的努力与付出 能得到息金斯平等的关心与回报,然而息金斯始终将她 看作是他的一件作品,对她呼来喝去,完全不考虑她也 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