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赏析李白的诗-子夜吴歌·秋歌翻译及原文赏析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子夜吴歌》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诗名《子夜吴歌》,亦作《子夜四时歌》,属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因属吴声曲,所以称作《子夜吴歌》;一般分四季来写,因而又称《子夜四时歌》。
关于“子夜”:【《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这样的传说,似乎过于蹊跷。
其实“子夜”就是“子时的夜晚”,深夜时分,恰是女子表述心声的时候。
我们先来读几首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感受一下:《春歌》(萧衍)“阶上香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夏歌》(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chi1服,持寄与行人。
”;《秋歌》(无名氏)“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民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确实,这些诗大都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不过我们发现这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都是四句,怎么李白的却是六句?也许是李白在作一些创新的尝试吧。
好,我们先从李白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感受起:“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字词典故“罗敷fu1女”:【典出汉乐府诗《陌上桑》,说的是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番。
】赏析李白说,秦氏田地里的“罗敷女”,正在绿水边采摘着桑叶。
“罗敷女”典出《陌上桑》,《陌上桑》是这样开篇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这里有个词需要特别关注:“秦氏楼”。
百度百科把李白的“秦地”解释成陕西关中一带,而《陌上桑》中的秦氏女据说是“邯郸人”,这就有出入了。
事实上,《陌上桑》一开篇就提到“秦氏楼”了,可见这位罗敷女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她是住在秦氏楼里的富家女,采桑纯属兴趣爱好。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玉关:即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赏析: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李白《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白《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1] ,万户捣衣声 [2]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1]一片月:犹一轮月、一弯月。
[2]捣衣:朱金城云:“古时裁衣必先捣帛,裁衣多于秋风起时,为寄远人御寒之用,故六朝以来诗赋中,多假此以写闺思。
”(《李白集校注)卷六)[3]玉关:即玉门关。
[4]良人:丈夫。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简析:全诗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因为驿使明早就出发,她只得连夜赶做冬衣,手冻僵了,一夜没睡。
时间为什么这么紧呢?然而等棉衣做好了,她又焦急的计算哪一天才能送达,时间又太慢了!诗人的处理不得不令人佩服。
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李白《子夜秋歌》译文及赏析《子夜秋歌》唐诗鉴赏
李白《子夜秋歌》译文及赏析《子夜秋歌》唐诗鉴赏这首诗也题作《子夜四时歌》,全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子夜秋歌》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注解万户:千家万户,形容数量之多。
捣衣声:捣衣时,砧与杵相撞发出的声音。
玉关情:对玉门关外征战的夫君的思念之情。
胡虏:胡,古时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虏,对敌人的蔑称。
良人:古时候,妻子称丈夫为良人。
良人即指,远在玉门关外的丈夫。
罢远征:罢,(停,歇。
),停止远征。
《子夜秋歌》韵译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子夜秋歌》评析这首诗也题作《子夜四时歌》,全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古诗子夜吴歌·春歌翻译赏析
古诗子夜吴歌·春歌翻译赏析《子夜吴歌·春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前言】《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翻译】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赏析】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尤具新意。
李白的子夜吴歌赏析
李白的子夜吴歌赏析李白的子夜吴歌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子夜吴歌(其三、四)》(李白)评析
《子夜吴歌(其三、四)》(李白)评析原文:《子夜吴歌(其三、四)》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评析:此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
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三、四两首。
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衍为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更具新意。
前一首就长安月夜、砧声一片领起,描写千家万户的妇女在辛勤捣衣。
捣衣为了赶制征衣。
接着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点明秋风不尽,吹送情思,把捣衣声和玉关情联结起来。
捣衣换季,想到远在玉门关的亲人的寒冷饥饿,这想念关切之情,因秋风而增长。
“总是”点明捣衣女子别无所思,唯一使她不能释怀的,便是在玉门关外征戍的亲人的安危。
收结二句写思妇盼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
以平定胡虏为团聚的前提,这就赋予爱情以社会意义。
平胡虏、罢远征这二者互为因果,与首二句捣衣声、玉关情之间内在的联结一样紧密。
在反诘句中,把思妇盼征人归的焦虑、忧愁与关切之情,概括得淋漓尽致,深沉地表达了广大妇女的痛苦与忧愁,同时也更为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烈追求。
后一首用具体细腻的细节刻划,通过“絮征袍”这一描写,集中地反映思妇怀念亲人的深情。
诗的开篇两句刻画了一个思妇连夜赶做征袍的细节。
明朝驿使出发,今夜通宵赶制。
用“明朝”、“一夜”这两个关联的时间词领起,既渲染了刻不容缓的紧张气氛,又表现了思妇关心远方征人的一片深情。
三、四句写寒夜缝袍的辛苦,用冷针难抽、剪刀难握,进一层写出思妇为远方亲人不辞苦辛的情态。
最后两句直接表现思妇对亲人的关切,希望早日把征袍送到临洮边地。
诗的后四句连用反诘:“明朝”、“一夜”带出“那堪”,极写夜寒,反衬出思妇对征人的深情,这是第一个反诘;一夜絮好征袍,托驿使带给征人,但路途迢遥,道路艰险,几日方可到达,征人何日方可穿上新衣,内地已是秋寒难耐,西北边塞想必更加寒冷了吧! “几日到临洮”的诘问,几许关心、顾盼之情尽在其中。
李白诗词鉴赏之《子夜吴歌》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李白诗词鉴赏之《子夜吴歌》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玉关:即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赏析】: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夏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前言】《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越王:指越王勾践【翻译】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鉴赏】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那”,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子夜吴歌·春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子夜吴歌·春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子夜吴歌·春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夜吴歌·春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译文秦地有位叫罗敷的女子,在绿水边上采摘桑叶。
白皙的纤纤手指攀在青枝上,嫩红的面容在阳光下特别鲜亮。
蚕儿已经饿了,我该赶快回去了,达官贵人莫在此耽搁您宝贵的时间了。
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赏析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
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
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
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子夜吴歌》李白的唐诗鉴赏
《子夜吴歌》李白的唐诗鉴赏《子夜吴歌》李白的唐诗鉴赏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李白诗鉴赏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长安一片月”,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习见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撩起思妇多少愁绪“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自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构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乎王夫之叹道:“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大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引出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人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这两句的'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然不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白话译文】春歌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赏析】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尤具新意。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而连起来就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第一首诗吟咏了罗敷的故事,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她的勤劳的品质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第二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
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第三首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
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第三首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第四首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编》卷二)的佳作。
感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