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平均数的统计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体现平均数的统计价值
【内容摘要】平均数作为小学阶唯一一个统计的量,对于学生日后对统计的认识,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课堂上的几点教学策略两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在理解上,我们要明确平均数反应是一真实的情况或水平,平均是一虚拟的值,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它来判断和预测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平均数的这此本质属性,在课堂上作出相应的对策,那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好,更深刻。
【关键词】平均数统计价值
《平均数》一课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对平均数最大的感觉,平均数就几个数加一下再除以个数,这可能是因为很多老师在教学生时,更加注重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其统计上的意义却不做深入的研究,导致学生对这块知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实,平均数作为小学阶段唯一的一个统计量,其教学定位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统计观念的发展,平均数除了算术意义上的平均数(即总量÷份数=平均数)之外,还有一个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而这个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应该能表达出一批数据集中趋势,更应该能让人通过对这个平均数(包括整批数据)的观察而进行预测。那么,如何才能从我们的课堂中体现出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呢?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深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1.统计意义上平均数反应的是真实的情况或水平
我们都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观察或实际操作,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因此,偶尔一次的观察或操作的结果,往往不能反应这个事物的真实情况,其中可能夹杂着一定的偶然性。比如我们用投篮做一个例子,假设一人投篮的真实水平是“10个中能投中5个”,但如果你只让他投一次,那他可能10中能投中7个,也有可能10中只能投中3个,但这7个和3个都不能反应出他真实的投篮水平。那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人的真实水平呢?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反复的投篮,如果我们把“7个”、“3个”这样的结果秒称之为样本,经过反复,多次的投篮,我们能得到更多的样本,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哪个样本才是这个人的真实水平,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这些样本应该是会要他的真实水平的上下浮动的,有的可能会多于真实水平,有的可能会少于真实水平,但这些“多”和“少”又要可以相抵。通过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我们就能得到这个投篮真实水平或者说大致水平,而这个真实水平或大致水平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平均不是一个实际的值,而是一个虚拟的值。平均数的求值方法决定了它会受样本中每一个数的影响,如果样本中出现一个极大数或极小数的偶然情况,这时的平均数值也会出现偏差。所以,你求出来的平均数可能没有出现在你的样本中情况也是会出现的。还是以投篮问题为例,假设一个进行了四次投篮的测试,每次都是投了10个球,第一次投中了4个,第二次投中了6个,第三次投中了7个,第四次投中了3个。我们通过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求得这四次的平均数是5个,但是在这四次投篮的情况中却没有出现投中5个的情况,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平均数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而是一个我们虚拟出来的值。
3.我们可以用平均来判断、分析和预测
有没有老师思考过,我们学习平均数的目的是什么?划划正字,列列表,画画统计图,无非就是为完成书本和教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觉得统计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会计算一个统计的结果,更应该的是它能对以后情况进行推算与预测。比如:小强花了5天时间投篮,每天定点投篮10次,第一天进3个,第二天进5个,第三天进6个,第四天进6个,第五天进5个。(3+5+6+6+5)÷5=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进球数不确定,但都稳定在5附近,所以就能预测了,如果是第6天、第7天,小强的投篮数基本也会集中在5个附近。甚至还可估计命中率,因为小强投了10个球,基本是一半,所以若是投50个,大致也在25个左右。
4.厘清算术意义平均数与统计意义平均数至关重要
当然,我们能用计算的方法来求得平均数,但是用用计算的求平均数的前提是要先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不然的话,计算用多了,平均数的理解就只停留在算术平均数了。在当下,个人觉得算术意义上的平均数,是属于比较好理解的,它是指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如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还掌握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计算技能,比如小明买了5本书,共60元,那么平均每本就是12元,60÷5=12(元),这个学生都会算,这也仅仅是除法的一种形式。
就以小明买5本书为例:
(1)如果是五本同样的书,每本书的价格是恒定的,如果单价一定了,就不是平均数,在这里就无平均数本质可言,而只是一种归一问题的思维解决。
(2)如果是五本不同的书,每本书是随机买的,那么求出的是平均数,而平均数又受着每个数据的影响,也蕴含着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还可以用总体样本中的平均数预测总体的整体情况,它涉及抽样与样本的随机性。
书本的例题,虽然数据来源(收集矿泉水瓶、踢毽子的个数)也是通过统计的,但它更多的是
体现了算术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与“5本书共60元,平均每本书12元”差不多,例2与例1相比,只是多了一种比较的功能,即让学生体验到用平均数比较不同组的情况,怎样比更公平而以。
但在当下,我们觉得让学生“学会数据分析,感受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感受到它能反映某人某事的真实情况,并用平均数进行预测”等更为重要,即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关于平均数,若有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它是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让学生尝试预测与判断。这是一钟观念的养成,也是平均数统计意义价值的体现。
二、课堂要注意的几点教学策略
1.不要过早地告诉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算术平均的求值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方便,因为有前面二年级时的平均分作为基础,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而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的理解比较麻烦。如果过早地给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公式,那么就很难让学生再去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了。因为他们学生计算求值要方便得多。所以在教学要,不能过早地告诉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的去感悟,那样学生的记忆才会更深刻。以俞正强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为例,俞老师以学生跑步成绩一事引入,给出5个不同的跑成绩,让学生找出哪个成绩才能代表这位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思考了很多,回答也很积极,甚至于有的同学已经说到了要“把5次的成绩合起来,再除以5,从而得到13”,但是俞老师也只是一句话带过,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俞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们怎么求平均数或者肯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