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三新课:《谈中国诗》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 教学课件 3.10《谈中国诗》(新人教版必修5)

高二语文 教学课件 3.10《谈中国诗》(新人教版必修5)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暗 香 墨迹,似乎还残留着钱先生的文人才气,耐不住内心的激情澎湃,翻 阅 着 一页又一页。他的才情,他的洒脱,他的深邃,仿佛让我梦回他的时代, 见证了他的一切。书的前部细写钱先生的小传,从求学旅程到社会上的颠荡 起伏 ,惊涛骇浪已不能形容。更让我惊讶的是一代文豪,竟也有时童稚未泯。 书 中 描绘这样一个场景:钱先生素爱猫,有次他家心爱的小猫与邻居小猫一 起 搏 斗时,富有正义感的钱先生披上大衣沿着窗口,手持长竹竿,与心爱的小 猫一起奋战。看到这里,我不禁为钱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折服。生活压迫下 的 苦 难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在旅途中的我们丢失了一颗享受生活的童心。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一蹴.而至 轻鸢.剪掠 凑.泊.
樱桃核. 核
杏核.儿 栏槛. 槛 门槛.
读音 cù yuān còu bó hé hú jiàn kǎn
加点字
精髓. 颦.蹙. 叫嚣.
禁.律 禁
禁.受 咽.喉 咽 呜咽.
读音 suǐ pín cù xiāo jìn jīn yān yè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要用“比较文学”的观点
以抒情为主
篇幅短小
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 笔力轻淡 词气安和
含蓄蕴藉 富于暗示 反对“本位”
中西诗内容、作风相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之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文也不例外。本来这是 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词,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多姿多彩。而这一 特点的构成是由钱氏的妙喻得来。如为了说明中国诗歌篇幅的简短和意味 的无穷,作者说“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 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 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精讲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还是幽默大师,其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

一位听到过他演讲的德国教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一、积累·整合1.补充注释比拟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文中指锋利深刻干脆利落。

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

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结构主旨第一局部:说明“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比拟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拟中,介绍“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

《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谈中国诗”,一个“谈”字,表现了本文的体裁,属议论性质。

谈话的对象是外国人,话题是外国友人感兴趣的中国诗歌,然而却处处以西洋诗为比较,以中西诗歌的异同为切入点。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1]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②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③的。

[2]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3]中国诗一蹴而至④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⑤。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知识讲解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知识讲解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知识讲解本文是钱钟书先生向美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的演讲稿,也是一篇文学评论。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中所讲的中国诗的特征就是与外国诗对比显示出来的,是比较文学的结果。

同学们在阅读本文的时候,可以体会一下作者所谈的中国诗的特点,自己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自己对中国诗还有什么样的感悟和认识。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概况。

2、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并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知识汇总(一)作者简况1、姓名字号:钱钟书,字默存,一字中书。

2、籍贯:江苏省无锡市。

3、生卒:1910~1998年。

4、基本评价: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5、主要贡献:(1)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2)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3)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

(二)本文作者引用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比较多,请请同学们补写下面的句子,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些积累。

(1)“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___________在他的___________中的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2)“状难写之景,___________;含不尽之意,___________。

”(3)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5)淡然离言说,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的是____________的诗句。

(6)美人卷珠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松下问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壮士皆死尽,__________________。

(9)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明年花开复谁在。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结】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2.多变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一方面使文章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法:文章中将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喻证法: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得淋漓尽致。

比喻论证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例证法: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二、素材挖掘国学大师:钱钟书钱钟书:国学大师,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ppt课件(全站)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ppt课件(全站)

面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再总结全文。
03
主要内容
文章介绍了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清淡等;阐述
了中国诗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的演变;比较了中国诗与
西方诗歌的异同,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语句解读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这句话形象地 表达了中国诗篇幅短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中国诗追求简洁、凝练的 审美倾向。
05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将中国诗比作“长河流水”,形象地表达了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 特点。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如将自然景 物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化自信。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 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版本及特点
注重基础性
教材所选诗歌篇目经典,注重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突出文化性
教材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弘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
教材版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强调鉴赏性
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 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03 文学常识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
诗经、楚辞等原始诗歌形式出现,Leabharlann 定了中国 诗歌的基础。01
魏晋南北朝
文人诗的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曹植 、陶渊明等著名诗人。
03
宋代
宋词兴起,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诗歌 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更为紧密。
0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课设计《谈中国诗》教课设计【一】知识目标1.认识作者及其作品。

2.认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升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余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崇高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异的传统文化。

教课重点1.从段落组成的剖析下手,认识作者构想的奇妙之处。

2.指引学生理解剖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尝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课难点1.剖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课方法1.频频朗读,认识大体。

本文写得模范古雅,凡是遣辞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语言妙喻都需要深进口胃,频频吟诵。

2.串联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第一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构造。

此文构造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而后逐层睁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荡生姿,别具风范。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重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 ;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趣话,要专心推测领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从前学过许多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 )那么,这些诗歌有如何的特点呢?(学生自由讲话: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构造的跳跃性等)假如要更进一步认识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 1910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1933 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 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 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回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室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 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期间又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共19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共19张PPT

本文语言幽默生动,具体表现在哪里,请赏析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 幽默和睿智。如:①“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 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 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②“假如鞋子形成 了脚,脚也行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 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 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 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等等。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并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 歌的异同。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了解本文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3、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生发对我国优秀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 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他博学多能,兼 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 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 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 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 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他的治 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 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时。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学习目的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停止剖析评价,自创吸收其中精髓。

2.留意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感动先生,创设美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味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先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沉的文明沉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决计和自豪感。

3.使先生掌握经过运用精到的比拟,剖析效果,阐发观念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讨其他文学现象;使先生掌握化笼统的实际效果为笼统的实感的方法。

4.知识积聚文学知识1.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实际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讨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仰〝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位置、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位置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如今、兢兢业业的治学肉体的表达。

他的座右铭:〝以出生的肉体,做出生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思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 林庚,客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在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在诗体的古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讨主要触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课堂讲义 3.10谈中国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课堂讲义 3.10谈中国诗

第10课 谈中国诗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 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蹴.而至(cù) ②梵.文(fàn) ③轻鸢.(yuān ) ④颦蹙..(pín cù) ⑤精髓.(suǐ) ⑥桴.鼓(fú) ⑦槛.外(jiàn) ⑧叫嚣.(xiāo ) ⑨唐璜.(huán ɡ) ⑩犬吠.(fèi) ⑪遥思远怅.(chàn ɡ) (2)给多音字注音①槛⎩⎪⎨⎪⎧兽槛.(jiàn )门槛.(kǎn ) ②数⎩⎪⎨⎪⎧数.典忘祖(shǔ)数.据(shù)数.见不鲜(shuò)③薄⎩⎪⎨⎪⎧ 单薄.(bó)薄.饼(báo ) ④撩⎩⎪⎨⎪⎧撩.人(liáo )撩.起(liāo )2.辨形组词(1)⎩⎪⎨⎪⎧粹(精粹)萃(出类拔萃)悴(憔悴)瘁(鞠躬尽瘁)(2)⎩⎪⎨⎪⎧撩(撩人)缭(缭乱)潦(潦草)嘹(嘹亮)(3)⎩⎪⎨⎪⎧淖(泥淖)卓(卓尔不群)棹(船棹)3.词语释义(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为别人施舍的东西。

(3)数见不鲜:见识过多次,不觉得稀奇。

(4)流毒无穷:散布、流传所造成的毒害很大,没有穷尽。

本文是说“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所造成的毒害很大。

(5)遥思远怅:思虑很远,若有所失。

(6)一蹴而至:做一下就达到某种程度。

(7)拔木转石: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8)凌风出尘:超然物外,自然纯洁。

4.近义词辨析 (1)情调·情绪都与思想感情有关。

“情调”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情绪”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指不愉快的情感。

例句:有一群喜欢把自己挚爱的家映射到镜头之下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最新-高二语文新课:第七课、第八课人教版知识精讲 精

最新-高二语文新课:第七课、第八课人教版知识精讲 精

高二语文新课:第七课、第八课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七课《谈中国诗》第八课《重建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七课《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 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 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二)作家作品: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以及《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文章分析: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二. 品味文章的语言1.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简析: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高三新课:《谈中国诗》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七课《谈中国诗》第八课《重建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七课《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 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 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二)作家作品: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以及《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文章分析: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二. 品味文章的语言1.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简析: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简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简析: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简析: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第八课《重建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章分析:1. 本文的内容提要: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

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

总的意思是,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

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

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不过这种“再创造”,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

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

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

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

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

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

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

“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

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

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

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三. 质疑解难:理解并阐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 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

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

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简析:这段文字论述诗歌欣赏的目的,同时也是想像活动的主要方向,“再创造”的主要方向。

欣赏目的是由诗歌创作的目的和诗歌的特点来决定的。

诗的特点是抒情,所以欣赏目的是为了感动,为了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诗并不擅长交代情节,描写人物,欣赏活动这种再创造,在情节方面无法创造一切,欣赏的精力主要应该放在寻找其中包含的情思上面,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2. 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简析:诗歌欣赏是诗歌创作的“逆向”创造。

诗的特点是凝练,诗歌创作,是一个艺术概括的过程,是一个提炼浓缩的过程,这就是“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意思。

所以诗歌欣赏要根据诗歌提供的形象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由一到十,以至无限,作者通俗形象地把这样的欣赏活动叫做“泡”。

【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

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

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1. 文中举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2. 文中对“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的具体解说是什么?3. 最后一句“离开了这些”中的“这些”指的是什么?4. 欣赏诗歌除了要把握诗中的形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第一步,文中认为是什么?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谈意境①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特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

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

②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镂金错彩、刻意雕琢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

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

所谓“不隔”,就是。

③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意境的创造规律密切相关。

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般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

④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

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意的核心,而景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

⑤在意境中,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而必须交互相融,契合无间。

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

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

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

意境中的“情”,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这是意境创造中的又一规律。

文学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虚”,即难以捉摸的思想意念。

⑦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_____为_____,使生态物体,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以_____生______、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

⑧创造意境,必然形神兼备。

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

5. 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入第①段的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D.“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楼”6. 在第②段结尾处填写四个字。

将“不隔”解释清楚。

这四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7. 第③段开头说的“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具体指什么内容?(回答不超过15字)8. 将“虚”“实”二字分别填入第⑦段的空白处,它们的正确顺序应是9. 本文谈到意境的几方面创造规律,请分别用主谓短语加以概括(回答总共不超过20字)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