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赋比兴

合集下载

赋比兴

赋比兴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诗经”,又称“小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韵文诗歌集,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内容均及其丰富,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其中,“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诗歌的结构形式。

“赋比兴”是运用一种比喻,将某物与另一物进行对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且这种比喻有一定的深度,真正能有效表达出作者理解世界的视角。

“诗经”中的“赋比兴”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明显体现出其“比赋”结构的特点,即用一个比喻的形式表达出自然的景物,亦或人的心情和品行。

例如,《草》中说“草芊芊,出阴中;柳媚媚,影参差。

”(“草”原文)这里,作者用“草芊芊”“柳媚媚”比拟了草木生长的情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般,能深切体会到草木茂盛、章立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妙景象。

“赋比兴”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以自然为本体论思想,即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的原型,任何事物的变化均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例如,《垂拱》中说“望人来,不见来;正当阳,落阴雨。

”(“垂拱”原文)这里,用“正当阳”比作“落阴雨”,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但又是内在相关的,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为本体论”思想的体现。

“诗经”中的“赋比兴”,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力。

例如,《蓼花》中说“蓼花开,开瑟瑟;不人,归卧林。

”(“蓼花”原文)作者用花朵的生长描写了一般人在遭受苦难时的表现,把人与花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度的比拟,不仅反映出古代汉族的社会和文化思想,而且也暗示着作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强烈呼唤。

在“诗经”中,“赋比兴”所表现出的有益内容,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安慰与启迪,它让我们了解到,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中,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表达的原型,自然的变化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也要做到今人今事,时刻以自然环境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用自然界的景象来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而做到自我的完善与提升。

总之,诗经中使用的“赋比兴”,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力,其表达自然之美以及社会正义等思想,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具有无穷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哲理,能够激发和启迪读者,这也是“赋比兴”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至前7世纪,包含了305篇诗歌。

《诗经》的诗歌广泛使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这三种手法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技巧。

赋:直接叙述,即直接描述事物或抒发情感。

比:类比,用其他事物的情状来暗示或比拟主体想要表达的意思。

兴:引起,引用某些事物或现象作为引子,借以引发对主题的联想和抒发。

在《诗经》中,赋比兴通常是交织运用的,一首诗里可能同时见到这三种手法。

下面是一个例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沚。

在这首诗中:
赋: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赋的手法,直接描绘了一幅蒹葭(一种水草)茂盛、白露凝霜的景象。

比:接着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伊人”比拟了作者心中所思念的对象,通过水草与水边的人的类比,隐喻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与追求。

兴: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可以理解为整首诗的景象描写都在为表达“所谓伊人”这一主题服务,即通过描绘蒹葭的生长环境和状态,来引发读者对主题的联想。

这首诗通过赋法描摹景物,通过比法表达感情,虽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全诗以景物起兴,情感内敛而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总1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风雅颂赋比兴分别什么意思

风雅颂赋比兴分别什么意思

风雅颂赋比兴分别什么意思
“风雅颂赋比兴”分别指的是:“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

出自《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赋比兴

赋比兴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写作手法之表现手法15赋比兴

写作手法之表现手法15赋比兴

写作手法之表现手法15赋比兴赋比兴,《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

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一、赋(一)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二)特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三)分类1.赋中比兴2.起兴后再用赋(四)运用1.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五)作用…运用了赋表现手法1.铺陈叙写了(人物、事物)…的特点(情态)2.渲染了…气氛(氛围)3.烘托…心情(感受)4.抒发了…的思想感情5.突出了…主题6.集中充分,细腻生动,气势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二、比(一)定义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二)特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三)分类比喻和比拟。

(四)运用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五)作用…使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1.将“…”(本体)比作“…”(喻体);把(事物)人格化;把(人物)事物化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性格、情态);揭示(本体)的…本质3.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易懂;显得亲切(有趣、逼真、丰富、鲜明)4.渲染(烘托、营造)…气氛(氛围)5.抒发了(人物)…的感情6.突出了…主题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浅论_诗经_中的艺术手法_赋比兴

浅论_诗经_中的艺术手法_赋比兴

浅论_诗经_中的艺术手法_赋比兴1.赋、比、兴是所谓《诗经》“六义”中的后三义,指的是《诗经》作品的创作手法。

有人说,“赋比兴”之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证据是《周礼·春官·大师》中有“教六诗,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

”过去传说《周礼》是周公所著,莫不成创作时代跨越五百年的《诗经》从一开始就受到“赋比兴”的艺术指导?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周礼》是两汉之际的学者托名周公所作。

《周礼》中阐述“赋比兴”无非是两汉之际的学者试图向世人强化自己的《诗经》“六义”观,可见在两汉关于《诗经》的“六义”之说是有争论的。

早在西汉前期毛亨、毛苌所著的《毛诗》的一些“小序”中就已经提到“赋比兴”,但对其定义模糊,此后,汉代人一直在争论“赋比兴”问题,包括《周礼》在内,东汉卫宏所作的《毛诗序》(即《毛诗》的大序)、东汉马融和郑玄都参与过何为“六义”问题的争论。

再往后,经过南北朝刘勰和唐代孔颖达,《诗经》“赋比兴”的定义权落到两宋之际的胡寅(1098-1156)和南宋朱熹(1130-1200)手中。

胡寅认为赋是“叙物以言情”,比是“索物以托情”,兴是“触物以起情”;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胡寅的赋比兴观在当时是被人们所接受的,但是后来朱熹在学界的名声大大超过胡寅,朱熹的赋比兴观遂广为后人所知并用来阐释《诗经》。

我们仔细对照胡、朱二公的说法,发现朱熹的说法一是比较通俗,二是去掉了“情”字。

孔子说:“诗言志。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

”赋比兴作为《诗经》的创作手法,不可能不关乎诗的抒情功能。

当然,胡寅的说法还不仅仅重视了“情”,其“叙”、“托”、“触”三个动词也比朱熹更形象。

我们不妨用具体例子来体会胡寅的赋比兴观相较于朱熹的精密之处。

《卫风》的第一篇是《淇奥》,其第一节是这样的:瞻彼淇奥,绿竹绮绮。

有匪君子,如切如嗟,如琢如磨。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是直铺陈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例子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赋比兴三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以下是一些综合运用赋比兴手法的例子: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在在藻,鲂鲤跃之。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扩展资料: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赋比兴

赋比兴

释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
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 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 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 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 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 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 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 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 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 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 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 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பைடு நூலகம்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 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 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 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 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 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 好所在!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 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 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 还悲叹长呼号!
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 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 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 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 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 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 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 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赋比兴

赋比兴

5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天仙配》) 6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赋 比 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叙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物咏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叙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 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 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北朝民歌《木兰 诗》. 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 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打比方。
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蒋捷的《梅花引· 荆溪阻雪》: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国风·周南·关雎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国风·召南·驺虞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国风·召南·江有汜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国风·卫风·硕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国风·卫风·淇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卷耳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夭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

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