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美的本质和内涵和特征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阶段特点
音乐美的本质和内涵和特征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阶段特点
音乐美的本质在于其具有表现力和情感上的共鸣,能够传达出音乐创作者的感情、思想和意图。
音乐美的内涵包括音乐的和谐、节奏、旋律、和声、色彩等方面。
音乐美的特征包括形式美、表现美、情感美等。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如下:
1. 感性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来获得审美体验,对音乐的表面特征和情感表达有较强的共鸣。
2. 形象期:学生开始具备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音乐的形象特征来感知音乐,例如节奏、速度、音高等,开始懂得用形象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 概念期: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概念认识,能够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语言,开始注意音乐的风格、表现手法、音乐家的作品等。
4. 独立期: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独立欣赏音乐作品,形成自己的审美喜好和判断能力。
他们开始对音乐的表达形式、内涵意义等进行深入思考。
在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
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
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
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
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
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标签: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流动性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
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
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
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
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
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
例如喜怒哀乐等。
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一、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论歌剧音乐的审美特征
论歌剧音乐的审美特征由此可见,“以歌声为主”和“音乐戏剧”,是歌剧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说,音乐是歌剧的核心和支撑。
因此,研究探讨歌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对于整个歌剧,会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的歌剧艺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多元化歌剧音乐的第一大审美特征,就是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充分体现出歌剧音乐的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也充分体现出它的动态性、发展性、创新性特点。
具体而言,这种多元化又可以从以下五大层面来理解。
其一是类型的多元化。
歌剧的主要类型,有西洋歌剧、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剧三种。
每一种类型,又可细分为更小的类型,例如西洋歌剧,就又分为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多种。
又如音乐剧,又可细分为纯音乐剧、音乐舞剧等多种,特别是音乐舞剧,更是音乐与舞蹈的多元组合,如最近阿根廷上演的音乐剧《探戈女郎》,就是成功的范例。
其二是构成的多元化。
歌剧音乐的构成,也呈明显的多元化格局,仍以西洋歌剧为例,其音乐构成就有序曲、间奏曲、舞曲、进行曲、终曲、配乐等器乐形式;也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等声乐形式;还有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演唱形式……如此等等,都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其三是唱法的多元化。
歌剧的三大类型,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唱法:西洋歌剧属于美声唱法;民族歌剧属于民族唱法;音乐剧则属于通俗唱法。
其四是文化背景的多元化。
三大类型的歌剧,产生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其文化背景是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标榜,以“人文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为核心,以冲破反动宗教思想的束缚,摧毁严禁男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旧礼教,彻底背叛崇尚“神”的观念,追求“人”的生活,要求“人的个性解放”,表现对新生活的热爱,追求真理,歌颂纯真爱情等为特点。
中国的民族歌剧产生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其文化背景是以“新文化运动”为核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猛烈冲击封建主义,广泛宣传民主主义,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等为特点。
论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音乐审美特征
论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音乐审美特征1. 引言1.1 柴可夫斯基是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是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的音乐。
柴可夫斯基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浪漫主义和民族音乐元素,充满了深沉的感情和激情。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仅具有华丽的旋律和动人的旋律,而且展现出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音乐结构。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听众们的共鸣。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不仅在他生前广受好评,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和演奏,成为了世界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征,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天鹅湖》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柴可夫斯基不朽的音乐魅力。
2. 正文2.1 旋律优美动听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是一部充满着优美动听旋律的经典作品。
从开篇的华丽序曲开始,旋律就如潺潺流水般流畅而优美,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力的童话世界。
整部作品中,旋律的变化丰富多彩,从温柔柔软的旋律到激昂澎湃的乐章,每一个旋律都让人忍不住陶醉其中。
柴可夫斯基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如变化的音调、优美的音色组合等,使得旋律层层叠加,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旋律在《天鹅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音乐的基础,更是作品情感的表达。
通过旋律的变化和发展,柴可夫斯基成功地表达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旋律的优美动听使得人们在聆听这部作品时,不仅仅是享受到音乐的美感,更是深深地被情感所打动,被作曲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触动。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着魅力和感染力,让人们陶醉动容于其中。
这些旋律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灵魂,也成为了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永恒经典,深深地影响和感动着无数听众。
2.2 丰富的音乐元素作品中的旋律十分丰富多样,每一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旋律和主题,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平发展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洗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带有普遍价值的,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和声色美值得细细品味。
二、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三、正文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198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了随葬的16支骨笛,根据测定,这些骨笛至今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有力地证明了中古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而且在很早以前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当今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然而,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创造性反映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普遍性。
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作为艺术的音乐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的美感是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总结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以审美的心理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美学这个词是从希腊审美文化中转化来的,内涵涉及的是感观方面的体会,而不是理性方面的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从音乐角度上说,意境即是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音乐可以使听众通过聆听,产生想象和联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
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原始时期,还是气势磅礴的秦汉时期,或者是瓦舍勾栏、文人逸气的宋元时代,音乐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让人感叹不已。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一、音乐审美的特点音乐审美区别于其他艺术审美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音乐审美不是以模仿为主的艺术形式。
但是它与文学和绘画一样,在艺术特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某一主题,为欣赏者构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可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可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进行主题勾画,使整个作品组合成一个结构统一的有机整体。
其次,在主题层次构建中,它也是有层次结构,有开头、有冲突、有高潮。
再次,音乐与文学和绘画在主题上可以相同相通相近。
许多歌曲和歌剧,都可以取材于文学作品、绘画作品。
如以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为蓝本,威尔第编创了歌剧《茶花女》,用音乐成功表达了对错失爱情的男女主人公的同情和悲伤。
同样,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也是非常紧密的,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宋词《风入松》古琴曲《风入松》相得益彰的词与乐,使其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得到同时提升,让欣赏者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忧伤之思。
不过,即便如此,音乐与文学和绘画艺术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都无法取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审美体验与音乐的关系(一)音乐是审美体验的结果关于音乐的起源,《礼记.乐记》是这样说的:所有音乐的产生,都是人类心动心生的后果:人心因物变动而动情,形成声,声相应,故生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从中可知,心是乐之源,个体通过外物发声来表达心情,这是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动,所以,可以说,音乐的形成也是人类对美追求和领悟的结果,其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体验。
因此,有人说,在音乐诞生之初,音乐审美就已经存在的,不过是它缺乏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定义而已,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音乐审美是难以用文字来解释清楚的,人们可以对音乐作品结构、织体语言特色、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音响效果等进行深度解析,但是,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音乐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与欣赏
音乐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与欣赏音乐: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与欣赏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声音的艺术表达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音乐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上,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欣赏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音乐风格,并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例子,探讨其特点与欣赏方法。
1.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指指挥家、作曲家们在公元1750年至1820年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
它注重和声的协调、复调的丰富和结构的完整性。
古典音乐通常运用交响乐团和管弦乐队演奏,如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古典音乐的特点在于其优雅、庄重、艺术性强,旋律和和声结构严密。
它通常采用复调体系,即多个声部的相互运动和呼应,给人以高雅、庄重的感受。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我们可以注意其中的细腻情感和音乐表现力。
古典音乐通常较长,因此需要我们有耐心地聆听并领略其中的细节。
另外,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时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作品。
2. 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指在特定时期和地域内流行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流行的歌词为特点,以满足大众的听觉欢乐和情感共鸣为目的。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摇滚乐的兴起标志着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文化的变革。
流行音乐的特点在于其简单易懂的旋律和节奏感。
它通常以歌曲形式呈现,具有通俗性,容易被大众接受。
流行音乐的曲风多种多样,如摇滚、嘻哈、流行电子等。
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我们可以留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流行音乐通常具有较强的情感表达,通过歌词表达人们的思考、体验和情感。
此外,流行音乐常常伴随着舞蹈和形象塑造,可通过MV或现场表演来更好地欣赏。
3. 爵士音乐爵士音乐是源自非洲文化和欧洲音乐传统的一种音乐风格。
它以即兴演奏和复杂的节奏为特点,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表现力。
爵士乐最早起源于美国,后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发展。
爵士音乐的特点在于其灵活、随意和自由的风格。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ﻫ一、以“情”为核心内涵音乐和歌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在中、西方从来都是有争议的问题。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有“唯情论”与“唯形论”两种对立观念的尖锐对立,在中国,有“声无哀乐”与“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分歧。
但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
从懦家学派的孔、孟、荀以下至《乐记》等历代文献,皆把“歌以咏情”作为歌唱审美的核心内涵。
即使提出。
“声无哀乐”的稽康,也仅是把“情”与“声”分割为“名”与“实”两个范畴,并没有完全否认歌唱的情感表现功能。
ﻫ从歌唱实践看,具有聚族而居,农耕为主特点的我国汉族社区,从来把歌唱行为当作调节社区或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认同手段。
歌唱行为对以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社会活动内容的直接干予,适应农耕宗法制社会以血缘、婚姻、师承、隶属等“天然情感”(而非法律契约)为人际凝聚纽带的组织特点,必然把情感表现作为歌唱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
因此,无论是联络感情的“酒歌”、“对歌求偶”的情歌,还是靠煽情以招来听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均把情感表现的地位放在声音谐美的技术之上。
这与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大歌剧或正歌剧强调高度技巧性的歌唱,和歌唱家以声音技能为成名首要条件的现象,也有观念上的差异。
在声,情关系的外化形式上,中西唱法亦存在相当差异。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铸造,我们在民族性格——主要是表达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上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含蓄、中庸和群体化。
春秋时代即已得到明确表述的情感审美理想一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一条重要的价值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汉族音乐中。
京剧旦角荀慧生,他在表演尤二姐被害临死时最惨痛的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河”(二黄散板),是怎样运声的呢?他说:唱时要象游丝百转,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乎近于荒调,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回肠荡气,不忍卒听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这种“哭音”是他在声情并茂上的艺术创造。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民族性二、古老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积淀深厚,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已有6000多年的音乐历史,远古的龟兹文化和商周文明均有残存的乐器和音乐记录。
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三、审美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以其优美、内敛、留白的审美特征而与众不同。
传统中国音乐注重表达内心的深意,强调音乐作品的象征和意境,通常以流动的音符、变化的音色和简练的技巧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整齐的曲式、倚重旋律变化的音乐结构和乐曲间的音律与情感的呼应使传统中国音乐显得朴素而深奥。
四、纯粹性中国传统音乐以表达情感和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强调音乐的纯粹性和自然性。
传统中国音乐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音乐的独特表达方式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感受和追求。
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思考,鼓励人们通过音乐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五、情感主导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是以情感的表达为主导。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而表达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的音乐曲调和节奏能够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将人们带入不同的心境。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六、民间性中国传统音乐大量借鉴了民间乐曲和舞蹈,深受平民百姓喜爱。
从古代到现今,中国传统音乐一直作为民间娱乐的重要形式,并与民间习俗和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的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风格和独特的演奏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民族性、古老性、审美特征、纯粹性、情感主导和民间性等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艺术,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老字号的艺术瑰宝,它的出现深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的丰厚底蕴。
它蕴涵了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深刻思想,让我们可以根据它们表达从中熟悉并悄悄敲打心灵的思想。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首先,它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理论元素,如古老的五行宇宙观,在民族乐派中该理论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宇宙的极厚崇敬。
其次,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博大的情感抒发能力,把乐曲的曲调、节奏、歌颂、结构的艺术和乐感、表达意向等元素一步步拼接,将强烈的情感抒发出来。
此外,怀旧情怀极其突出,多数的中国民族音乐都完美的重现了中国老一代的深情厚谊和逝去的时光,千古流传,无可替代。
中国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声音,它更多的是一种赋有深刻味道的民间所传承守护的精神内核,它包含着千古不变的价值观念,发出极具魅力的情感描绘,令人受到极大的感召,十分动人。
中国民族音乐在引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不断深入认识、宣传和传承。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
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
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主张“中庸”之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把人所公认的“度”作为行为准则,认为“乐”与“礼”的作用完全不同,“礼”多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只有“乐”可以引导人的性情趋于中正平和,从而将修身养性带入了更高的境界。
因此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当先要学诗,立身必定要学礼。
然而,学诗学礼还尚且不够,还需要学乐才能成性,才能根治行为失范的本质问题,完成礼乐的教化功能。
孔子在其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尽善尽美”。
《论语》中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对此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赞叹《韶》乐之美:“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句话从两个层次上肯定了《韶》乐之美。
“尽美矣”中的“美”仅指乐舞的艺术形式,是乐舞外在的音调声容之美;而“又尽善也”的“善”则是指乐舞的思想内容,是乐舞的思想内涵之美。
整首《韶》乐美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从而具备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太和之气。
可见,儒家音乐审美的标准重在凸显和谐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提升音乐的品味,还不忘教化世人,引导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道家也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对“道”的论述,以及关于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言和技中见道的思想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音乐审美创作中物我关系、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然而,对于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有人认为音乐的美感是主观的,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而也有人认为音乐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评判。
那么,究竟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审美。
审美是指人们在欣赏事物时所产生的美的感受和美的认识。
因此,音乐的审美也就是指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美的感受和认识。
而这种美的感受和认识是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的,每个人对音乐的欣赏程度和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古典音乐,有人喜欢流行音乐,有人喜欢摇滚音乐的原因。
因此,可以说音乐的美感是主观的,不具有统一的标准。
然而,虽然音乐的美感受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音乐本身却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
比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这些都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
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又有一些规律和原则可以遵循,比如旋律的连贯性、和声的协调性、节奏的稳定性等。
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客观的音乐构成要素来评判一首音乐的好坏,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
综上所述,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问题。
从主观角度来看,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音乐的美感是主观的,不具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可以通过一定的音乐构成要素来进行评判,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
因此,音乐的美感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审美标准也是多元而又复杂的。
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音乐的客观表现来进行综合评判,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够通过声音的演绎和创造,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审美特征是指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美学特点和艺术特性。
下面将从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和情感五个方面对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首先,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核心,它是由一系列音符组成的线性结构。
旋律在音乐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能够表达出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优秀的旋律应该具有独特性、流畅性和易记性,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旋律以其雄壮和激情澎湃的气势深深地打动着听众的心灵。
其次,和声是指音乐中不同音符的组合和演奏方式。
和声是音乐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听觉感受。
和声要求具有协调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它能够在音乐中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绪。
例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其严密的和声结构和协调的和声关系,展现出了宏伟的音乐世界。
第三,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和变化。
节奏是音乐的动力和灵魂,它能够给人一种活力和节奏感。
节奏要求具有规律性、变化性和重复性,它能够创造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形式。
例如,爵士乐的表演常常强调节奏的灵活性和即兴性,使得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第四,音色是音乐中不同乐器或人声的声音品质和特点。
音色是音乐的衣着和装饰,它能够给人带来美的视听享受。
音色要求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和柔美性,它能够使音乐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小提琴的音色柔和而悠扬,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内敛的意境。
最后,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和灵感源泉。
音乐通过表现作曲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情感要求具有真实性、深度性和表达性,它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和激发人的情感。
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以其含蓄而深情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哀愁和无奈。
总之,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和情感都是构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
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声结构,融合丰富的节奏变化和音色表现,同时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和激发人的情感。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表达方式引发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思维。
音乐的审美特征是指在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元素和其所传达的艺术意境。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审美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节奏与韵律1.1 节奏的重要性在音乐中,节奏是指声音发出的强弱、长短、快慢等时间要素的组合。
节奏决定了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音乐中的基础元素之一。
1.2 韵律的表达韵律是指音乐中特定的重复模式,通过其平稳有序的结构,使音乐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韵律的表达既可以是规律的轻重节奏,也可以是非规律的自由节奏,不同的韵律形式传达出了不同的情感。
二、和声与旋律2.1 和声的构建和声是指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和声部的组合。
通过合理的和声构建,可以使音乐更加和谐、美妙。
和声不仅影响了音乐的整体效果,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的共鸣。
2.2 旋律的表达旋律是音乐作品中的主要音乐线索,它可以通过音高、音程、节奏和韵律的组合产生。
旋律的表达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听众的感受。
三、音色与音响效果3.1 音色的特征音色是指不同乐器或声源所产生的声音质地和特点。
不同的音色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效果。
音色的选择和组合是音乐中的重要环节。
3.2 音响效果的应用音响效果是通过录音技术和音乐制作技术加工产生的特殊声音效果。
它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听众更加沉浸在音乐的情感世界中。
四、情感与意象4.1 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通过不同的音符和音乐元素的组合,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比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情感的表达是音乐中最直接、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4.2 音乐的意象描述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表达方式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音乐意象。
通过音乐作品的氛围、情感和旋律等元素,可以在听众心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音乐画面。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法:来自立法机构的法律规定,用于保护创作者的作品不受侵犯。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拥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音乐的表演方式、演唱技巧等方面。
下面将从音乐的形式、音乐的表达方式以及音乐的审美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相对简约,但却富于内涵。
传统音乐以曲调和乐曲的结构为主要特征,通常采用自由曲式或者简单的重复曲式。
在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尤其擅长创造富有动听旋律的乐曲。
例如中国古代的琵琶、古筝等乐器,都以其独特的音响魅力和旋律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表演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音乐以人声、乐器等表演方式来传达音乐的意义和情感。
在表演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通过声乐技巧和音调的运用,将曲调的优美与情感的深沉完美结合,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表现力。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理念上注重与自然、人文的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乐与自然、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音乐的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情感。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曲经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类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和感悟,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审美理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情感的表达。
在审美理念上,中国传统音乐强调与自然、人文的融合,追求和谐与美的统一、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
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
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
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
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
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
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
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
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
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
”于是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擅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形象的反映现实生活,但它不像电影、戏剧、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仅仅是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感。
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
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具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利用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够给人一种诉说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相传我国古代大音乐家于伯牙跟他的老师学琴多年,也只得其技,而缺乏感情,琴声不动人心弦,为此他的老师把他带到蓬莱山下,让他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听着海涛拍岸、看着山林杳冥、听着群鸟悲号,从而引起他无限感慨,于是操琴,充满感情的创作一首《水仙操》抒发了他对寂寥生活的感受。
再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凄楚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了作者的悲惨生活,控诉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清幽婉转的旋律中流露出深沉的哀怨,如泣如诉。
他倾心演奏的这首音乐曲,就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体验的结晶,这里面饱含着他的悲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仿佛亲眼目睹了作者的悲惨生活。
体现了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种感情色彩,不同的音色给人的感受和情感反映也会不同。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感受,《步步高》的喜庆祥和、《黄水谣》的悲泣、《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有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古代战争的场面。
乐曲壮丽辉煌,以它那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
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为之倾倒。
早在十六世纪末,就有这样的描写:《楚汉》(十面埋伏)一曲,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劈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又如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的一段音乐中,便不难听出这段音乐是抒发了梁祝之间结拜时相互爱慕之情。
而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则是偏重于抒情和表意的,通过人的抒情,愉悦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抽象的,是表现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曲家的折射,间接地反映现实。
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
作曲家用声音概括某种感情,需要欣赏者用心去感受,如同样是感受,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情感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主观性,又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首音乐作品,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理解。
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体性,他既是作者主体情感的反映,又是听者主体情感的审美观念。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有着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情怀,只有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
二、时间的艺术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
它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变化,按一定的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运用联想、想象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感情形成某种默契,产生共鸣。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
作为物质运动中特殊形式的乐音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一样,音乐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变动性。
音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一系列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声音往复回旋,给人以律动的感觉。
它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以静态的方式而存在,而音乐则不然,同样一种形象则可以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中舒展开来。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头至尾需要40秒钟,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则需要持续一小时零10分钟才能奏完。
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时间的,在时间中延续的性质,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是共同的。
中外音乐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完整的音乐形象,不得缺少其中的任何运动环节,它是决定音乐形象在时间运动中呈现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
正如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声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
”所以音乐才能对人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音乐运动中这种时间性特征,便构成了音乐审美的又一特征。
他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
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
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三、想象的艺术音乐也是最擅长想象的艺术。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音乐音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音乐艺术并不以单纯模仿自然音响为主要任务,而是要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排列、有规律的旋律流动,给接受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
音乐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音乐想象的源泉应该是生活的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欣赏者只能运用听觉去感受作品的某些特定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概括性的感情诱发了听者内心早已潜在的感情,使得这一感情与听者原有的生活经历相联系,重新再现成音乐意象,使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感情因此在听者心中得到深化和加强便产生了感动。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年轻人心中与在老年人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会有较大的不同,在音乐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心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张前先生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
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含及其社会意义。
”人们可以欣赏到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都力图把一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审美体验中的再创造性.如,在欣赏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狮子”所表现的音乐片段时,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二字,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
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抓住“狂欢”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这样,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着拍子跳起舞来了,吼叫声也被想象成是狮子唱歌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