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
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
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20世纪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在不断的反省中渡过的。
高僧大德、佛教学者,始于对宋元以降佛学传统的检讨反省,继而对中国佛教屡屡发出严厉的批评,借印度佛教的正统来贬抑中国佛教的传统。
譬如,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说:“自天台、贤首等宗兴盛而后,佛法之光愈晦。
”[1]日本学者甚至提出“批判佛教”一词,加强了对中国佛教传统的批评力度。
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我们也要对这股批判之风作出某种反省:一、从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有没有改变佛教的根本大义?二、从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有没有特定的历史语境?通过对“大乘佛教三系说”和“中国佛教史三期说”的诠释分析,本文提出“哲学的非整体性尺度”和“史学的整体性尺度”,试图重新估价中国的传统佛教。
一、“批判佛教”的焦点从南北朝末年开始,约在6—8世纪二百年间,中国的佛教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宗派。
一般认为,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这些宗派的出现,使佛教从一种外来宗教变为民族宗教,从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乃至于现代的许多中国人不知道佛教原来属于外国文化。
从宗教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无疑是成功的。
但在20世纪的批判佛教看来,中国佛教的成功,正好暗示了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失落。
这种局面,被台湾佛教学者蓝吉富称为“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
[2]欧阳竟无(1871-1943年)和太虚(1889-1947年),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堪称“双峰并峙、二水分流”,分别领导了支那内学院和武昌佛学院,培育了大批佛学研究的专门人材。
有感于中国佛教当时的种种积弊,他们致力于佛法的改革与振兴,寻求一种能够适应时代、契合众生机缘的新佛教。
欧阳竟无认为,佛法的复兴,必须要通过唐宋以后逐渐失传的法相唯识学,回归印度佛学的正统;太虚认为,佛法衰微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重消灾超度的鬼神化倾向,因此他要建立不重鬼神而重人乘的“人生佛教”。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的 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的自觉。(主张思想革命、文化革命)
葛兰西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是20世纪初西方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别体现于 市民社会地位的不 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国家)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 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 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 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逐步 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 文化境遇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另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 出质疑,并制定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或 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以卢卡奇和葛兰西尤为突 出。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
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
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
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
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
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
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
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
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
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
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
“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
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
”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
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
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
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
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
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
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外语教育科研中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提要: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研究中主要有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这四大研究范式。
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它所期望的内在规定。
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的框架,它包括六个维度、十二个方面。
本文还对四大研究范式各在这十二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研究范式和研究设计,从而使我们自己设计的研究能更规范。
关键词: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Conceptual Components of the Four Paradigms i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Abstrac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paradigms – positivism,interpretivism, critical theory and poststructuralism. Each research paradigm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five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welve variables, to analyze paradigms, is proposed, and the four paradigms are also explored and outlined in terms of the twelve variables. The study adds clarity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research paradigms and research design, and looksclosely at the questions, problems and issues to which we teachers doing research should attend in determining our research approaches. Key words: paradigm; conceptual component; method; technique1. 引言研究范式的讨论涉及到对社会现实和研究本质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的意涵。
犯罪构成理论批判与重构(1)
【内容提要】犯罪构成是指犯罪成立的条件,因而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
但我国的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却混淆了犯罪构成与犯罪结构的概念,在对犯罪构成进行论证时用犯罪结构取代了犯罪构成,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并且窒息了犯罪构成的犯罪识别功能。
因此,必须对犯罪构成与犯罪结构作出科学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当前,刑法学界正在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批判。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最大弊病在于用犯罪结构取代了犯罪构成。
因此,批判和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要求对犯罪构成与犯罪结构作出科学的区分。
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一、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批判的回顾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构成学说,是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即犯罪构成四要件说。
多年来,该学说为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刑法学界开始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
在中青年刑法学者的视野中,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已经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
在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终将脱胎换骨的现实命运面前,对各种批判与反思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学界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批判大体是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的。
(一)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数量犯罪构成究竟应当包括几个要件,除了四要件说外,还有否定说、二要件说、三要件说、五要件说。
所谓否定说,认为只存在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构成要件。
所谓二要件说,即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观要件和犯罪的主观要件两大要件。
如陈兴良教授认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罪体和罪责。
[1]所谓三要件说,又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主张将二者合并为一个要件,即“危害社会行为”。
另一种观点为张明楷教授所力倡。
张教授认为,所谓犯罪客体,即法益,根本不应成为犯罪构成要件。
惩戒教育从批判到回归
2、提高变量选择准确性:Lasso回归倾向于选择更少但更有用的变量,从而 提高了变量选择的准确性。
3、可解释性更强:Lasso回归的系数具有稀疏性,即很多系数会变为0,因 此模型更加简单,解释性更强。
二、应用实践
1、数据解释
在实际应用中,Lasso回归可以用于数据解释。例如,在金融领域,我们可 以用Lasso回归来解释股票价格的变化。假设我们有一些影响股票价格的变量, 如公司财务指标、市场行情等,我们可以使用Lasso回归建立一个预测模型,然 后根据模型系数的大小解释各个变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由于Lasso回归具 有稀疏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股票价格影响最大的几个变量。
探讨惩戒教育的度是一个关键问题。合适的度可以充分发挥惩戒教育的积极 作用,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并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出明确的惩戒规则和程序。
此外,惩戒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更新。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体罚或言语辱骂等 方式已经被广泛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沟通、引导和激励的惩戒方式。例 如,教师可以采用暂时隔离、口头警告、课后留校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学 生的不良行为。
我国教育惩戒权的两极化运行与理性化回归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问题的 度不断提高,教育惩戒权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教育惩 戒权的行使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滥用、过度使用等,这些问题使得教育惩戒权 的行使面临着两极化的运行状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学校 和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家长的支持和参与等。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学校 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教育惩戒权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 使用这种权力;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家长对教育惩戒权的了解和支持,使家长 能够理解并支持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教育惩戒权的监督 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其合理合法地行使。
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2008-05-04 09:34:55| 分类:教育反思|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治洋摘要: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
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批判教育学;发展历程;理论特征;实践走向从可以考证的文字来看,“批判教育学”在英文里首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以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西蒙(Simon,R.)和沙利文(Sullivan,E.)为首的几位学者组成了“批判教育学与文化研究读书会”(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Group)。
除了当地的学人和教育工作者之外,他们还先后邀请欧美各地的批判教育学学者们来参与他们的讨论。
一、批判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批判教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再生产”、“抵制”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但我们是否可以用“‘再生产理论’到‘抵制理论’”来概括它的发展轨迹呢?以阿普尔作为例证来回答这一问题最恰当。
在批判教育学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阿普尔都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著作。
人生写书,“我的每一本著作都在反省前一本著作的缺陷,并力图克服之”;书写人生,“正如我的经历一样,我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塑我自己。
”可见,探求阿普尔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审视批判教育学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必要的样本。
阿普尔的批判教育学开始于对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
阿普尔认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个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不能把事例视为结构主义的征候。
它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经济的、伦理的和政治冲突的问题。
”因此,阿普尔主张要批判性地看待学校到底在干什么?从而在方法论上确立了“再生产”的观念。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 渊源, 理念及影响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渊源、理念及影响作者:郭树勇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内容提要】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形成受到康德、马克思哲学等批判哲学的影响,并与反全球化浪潮、反实证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主张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大敌,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
它对于国际关系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新界定了社会科学的概念,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主义;建构主义一部国际关系理论史就是一部理论批评史。
批判理论在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同期兴起,上接新现实主义,下启社会建构主义,领批判风气之先,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学说一起动摇了主流理论的根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并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照耀学术争鸣与创新之路。
一批判理论的概念及其缘起背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学说,它的成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实践内涵以及独特的时代背景。
(一)批判哲学与批判理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是与社会哲学中的批判理论相联系的,要了解批判理论,就得了解批判哲学。
我们一般把马克思哲学作为批判哲学的最高峰,亦即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哲学的直接来源。
但是,批判哲学的近代源头却是康德哲学。
完整地理解批判理论中的“批判”一词,不能绕开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是近代德国哲学革命的始作俑者,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实际上是就人的认识能力问题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他说:“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批判理论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1. 批判理论范式的概念1. 批判理论范式的概念批判理论范式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以批判性的方式探究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本质。
它是一种以反思和挑战现有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它认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本质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反映,而这些结构又是由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构建的。
因此,批判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究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如何影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以及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
2. 批判理论范式的历史发展批判理论范式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它指的是一种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将社会学的批判性思维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以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批判理论范式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社会学家弗洛伊德·拉罗斯和罗伯特·布鲁克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学批判性思维的文章,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批判理论范式。
他们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以批判性思维来研究社会现象,而不是仅仅接受现有的社会现象。
随后,20世纪60年代,拉罗斯和布鲁克斯的批判理论范式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他们将批判理论范式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例如,法国学者路易·马克思提出了“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以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20世纪70年代,批判理论范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将批判理论范式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文学学等。
例如,英国学者萨缪尔·霍尔曼将批判理论范式应用于政治学,以探讨政治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20世纪80年代,批判理论范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3. 批判理论范式的基本特征批判理论范式是一种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方式。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1. 批判性视角:批判理论范式指出,社会现象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所定义的,因此,它们可能受到被压迫者的不公正对待。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二、考克斯(Robert Cox)的国际关 系理论
1、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
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2、考克斯对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与批判理论的区分。 解决问题理论认为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 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 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 框架。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 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 而批判理论认为,理论总是有利于某人或某种 目的。 批判理论关注:理论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与政治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对理论 化有怎样的影响?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向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秩序中的不正义、不平等提出挑战?
批判理论——精选推荐
批判理论是指以I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为恢心的一批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学者形成的理论流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有摇克海狱(Max Horlcheimer)、阿多诺门、,汕J:^南、)、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弗罗姆( Erich Frormr)、哈贝马斯(Jurgen Ilabermas)等。
他们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故父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从20世纪3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就把他们的研究称为“社会批判理论’。
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批翔和革命学说为基础,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目标.坚持认为.商品、交换关系和价值支配肴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学术观点上.法兰克福学派既批判传统理论,又与实证主义势不两立。
20世纪oo年代在西方学术界曾爆发了一场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与以波普尔(Karl Popper)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沦战。
他们批判纯经验性和数量化方法.拒绝“价值无涉”。
他们坚信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倡导批判性的社会理论及其改造社会的作用。
尽管这个学派后来出现了分化.但他们都还保持了批到理论的革本趋向,即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to be),而是解决“应该是什么”(should be)e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由对经济革础的批判转向了对It层建筑的批判,即对愈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判。
尽管他们之间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学派.其理论与方法论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批到理论主要继承和发展r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即黑格尔式的马克思的学说。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辩证思想,这一思想包括否定和批判。
故这一派学说义被称为否定哲学(negative户ilcwph7)。
它是与肯定竹学或实证哲学相对立的。
第二,批判理论所谓的对杜会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具体的否定。
认为获取知识不是批到理论的最终目的,使人们获得解放才是其目的。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后期发展
性, 它们 是交往 合 理 性 得 以重 建 的前 提 条 件 。语 言 行 为是 交往合 理性 的基 础 , 其 基本 机 制 是 交 往 过 程 中的相互 理解 和相 互 协 调 , 其 目标是 达 到 交 往 主 体 之 间 的共 识 。因而 交往 合理性 不仅 注重 交往 行为 的
( 一) 哈 贝马斯 的“ 批判 理论 ” 初探
话 语 伦理 学 可 以从 两 个 方 面理 解 , 首 先 是话 语 伦理学的基础, 指的是交往理论。哈贝马斯认为话 语伦理学是交往理论在伦理学领域里的拓展。虽然
后期“ 批判理论” 的一个鲜明 的特点是实 现 了 “ 政治伦理转向” , 而起始者 就是哈贝马斯 , 他 不仅
是对 于批判 理 论个案 研究 与 现实 问题解 决 。最后 一
的大视野中进行了跨学科 的研究。除此之外 , 他在 原有的基础上分析了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哲学 的关 系、 自然法权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等等。后来 , 哈 贝马斯 又 对 道 德 发 展 和 自我认 同 进 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特别是对后期 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问题有独特 的建树 。但 是 , 这些 研 究 都 处 于 政 治伦 理 向度 的边 缘, 所以后期哈贝马斯把侧重点转向了政治伦理 问 题。开启 了“ 批判理论 ” 新的研究方向。 ( 二) 哈贝马斯的“ 批判理论 ” 的研究基础 在哈贝马斯 的研究理论 中, 话语伦理学 以及商
系统 地研 究 了 “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的结 构 功 能 等
对于社会行为的划分不是从伦理学角度开始 的, 但 是它却有伦理意义 。哈贝马斯把交往看做是一种伦 理行为 , 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合理性就是以一定 的 交往主体 的道德为前提的。因此 , 理解交往行为就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标签: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一、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起源霍克海默运用受格式塔心理学激发的先验现象学对康德的感性知性二元论进行批判,并用“经历”概念来统一认识过程的内在结构,试图以此克服二元论。
尽管霍克海默的学院派哲学局限于带有实证主义特征的纯理论研究,但此时已表现出来的反教条主义、反机械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了霍克海默一生,并对批判理论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霍克海默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最终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而成为一种形而上学。
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
社会批判理论的缘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完成观念论批判、走向唯物主义哲学之路后,渐渐起主导作用。
1926年以后,霍克海默的研究开始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
首先,他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立场上的政治意识形态。
其次,对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霍克海默既接受又批判。
霍克海默基本接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他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图式做了两点修正:一是把意识形态批判引入文化领域,更加突出文化上层建筑的作用与意义;二是将心理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心理学,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理论一起构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
这种跨学科的唯物主义社会总体性批判成为1931年后霍克海默领导下的社会研究所的研究纲领,霍克海默从事实上确立了社会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欧美学者罗伯特·考克斯、理查德·阿希利等人把批判理论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使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得以成型;批判理论自80年代初开始激烈挑战和冲击西方国际关系的实证主义主流理论,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学派。
批判理论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从批判哲学到批判理论的学术进路,可以分为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和受葛兰西主义影响的两个分支。
前者主要在欧洲,后者主要在北美。
从概念上讲,批判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批判理论是指除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外对主流理论持批判态度的几乎所有国际关系学说,包括后现代主义、温和型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世界体系理论以及生态政治学等;狭义的批判理论则专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欧洲社会学传统(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
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是:1、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反实证主义: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立场),拒绝实证主义及主流理论所提倡的理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宣扬理论的实践性与能动性,具有革命的、主体的自我意识。
2、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要反思国际关系中的压迫现象,追问现存世界秩序的起源、实质及其合理性,寻找更加适合人类解放的国际政治实践模式。
3、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大敌;技术统治的旨趣对于理论建设不是毫无意义,但它只是多种知识旨趣中的一种,在世界政治发生转折性变化和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理论旨趣应更多关注与批判理论相联系的解放旨趣。
4、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要高扬人类的沟通理性,将之从技术工具理性和社会战略理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建理想语境下主体间自由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条件。
影响:批判理论使国际关系理论进入了多元发展、百舸争流的局面,其对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批判理论的发展不仅对国际关系元理论特别是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批判理论的认识论讨论揭开了国际关系本体论讨论的序幕;它提出了关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新界定;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并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提供了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从20世纪20、30年代之交建立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时期。
①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每一时期都表现为理论的转向与哲学基础(方法)的变动,从三个时期的显性与隐性的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进行双层考察,可从整体上把握批判理论的重要特点、分歧以及内在逻辑。
一、早期批判理论:从“启蒙辩证法”、否定性走入体系性颠倒与乌托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立场和政治主张强调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深刻危机: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愈来愈依赖于“操作意识”和“文化工业”,无产阶级也被富裕社会的“消费控制”所同化,“异化”的普遍存在导致了批判意识的消失,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服务于神秘化和普遍性,因而他们将其意识形态批判扩大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精神文化现象的批判。
因此,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以自由为目标,主张“批判现存的东西”,致力于“发展批判的辩证思维”,他们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建立起能唤起人们解放意识的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力图改变格律恩堡的研究思路,将社会哲学确定为新的研究方向,并与马尔库塞一道确立了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强调“批判理论”概念不是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意义上使用的,而是在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辩证批判意义上使用的。
《走向工具理性批判》与《启蒙辩证法》是理解霍克海默理性批判的重要著作。
他指出,批判理论是与经验联系起来的,但是与传统理论不同,批判理论从作为人类活动目标的历史分析中,特别是从将会满足整个共同体需要的社会合理组织观念中推出某些观点,这些观点内在于人类劳动中,没有被个体和大众精神所正确把握,他把批判理论集中于对工具理性和启蒙的批判。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阿多诺断言,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与野蛮相伴随的过程,最终启蒙精神就走向了自我毁灭。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孙莉*【内容提要】众所周知,后现代是以反总体性、反体系、反同一性为理论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的影响,最初是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
早期的批判理论作为“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理性主义,但后来批判理论对理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逐步表现出以批判工具理性、反对同一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完成了从理性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逻辑演变。
【关键词】批判理论总体性理性主义非同一性后现代主义一早期理论的反后现代性特征后现代的理论特征主要有三,即反对总体性、主张消解主体、批判理性主义。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源头上考察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可见,早期理论的反后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孙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崇尚总体性的理论特征后现代理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对总体性、反体系、反同一性。
早期人物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的根本性分歧首先在于对待总体性的态度。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崇尚总体性,与后现代主义反对总体性、反对同一性的思维方式不同。
卢卡奇和科尔施提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总体性。
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产生,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丧失。
而无产阶级之所以会丧失自己的阶级意识,主要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以及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宣传。
所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丧失,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统治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发生了异化,无产阶级丧失了总体的、全面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卢卡奇称之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原子化”“割裂化”。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我并不认为以上种种对理性的批判与质疑是毫无意义、纯粹消极的,相反,我认为应当予以重视。
理性在当代确是出了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作分析地否定理性。
当代理性何以陷入危机?这一现象应当促使我们认真地检讨我们的理性概念,反思理性在复杂的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作为。
当前的理性危机使我们犹如陷身于莽莽的哲学丛林之中,难以辨明方向和找到出路。
在此情境之中,重新阅读康德的著作,可能会使我们获得一些启发,从迷茫中走出来。
康德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条“林中路”。
二、康德的“批判理性”是近代启蒙精神的完成在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考察康德的理性概念时,往前应该追溯到笛卡尔,往后应该与黑格尔对比,这样方可较好地理解康德。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是近代理性主义学派的第一个代表和创立人,他的思想对康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方法谈》和《形而上学的沉思》两书中,笛卡尔比较深入地讨论了他的理性概念。
笛卡尔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四点:1.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2.理性是先天的,是人生而具有的;3.理性就是思想、思维(包括怀疑、理解、肯定、否定);4.理性也是意志(愿意、不愿意),甚至还包括想像和感觉①。
可见,在笛卡尔那里理性概念的含义尚是相当宽广的,可以说含有“十分诗意的光辉”,放射出生命的气息。
只是在笛卡尔的后继者尤其是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那里,理性概念才被弄得愈来愈片面、愈来愈狭隘,走向形而上学,成为独断论。
但是,笛卡尔的理性概念虽然宽广,虽然还没有断然割断理解、思想与感觉的关系,也还没有完全排斥想像的作用,但却是朴素、原始的。
这些因素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的有机的联系,相反,笛卡尔比较强调理性的思维和理解的作用。
笛卡尔是在意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上描述理性概念的,他对于知识(理解)、意志、情感三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理性与感觉经验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理性的先天性之所以然、对于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所以然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
名词解释广义上的批判
名词解释广义上的批判批判理论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史上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批判理论”专指西欧马克思主义传统下的几代德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们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的理论。
根据他们的观点,可以根据一个特定的实际目的将“批判的”理论与“传统的”理论区分开:一种寻求将人类“从被奴役中解放”,起到“解放性的……影响”,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满足人类需求和力量的世界”的理论,才是批判的(Horkheimer 1972,246)。
因为这种理论旨在解释和改变所有奴役人类的情况,所以也发展出许多广义上的“批判性理论”。
这些“批判性理论”的出现与许多社会运动有关,这些运动确定了现代社会中受人类统治的不同方面。
然而,从广义和狭义上讲,批判理论都为旨在减少各种形式的统治和促进自由的社会探究提供了描述性和规范性的基础。
狭义的批判理论已覆盖许多不同方面,并经历了跨越几代人的迥异的历史阶段,从1929年至1930年社会研究所的良好开端(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的到来和霍克海默(Horkheimer)的就职演说发生在这一时期)开始,直到今天。
批判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一种延伸到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哲学方法,这一特点在社会科学的哲学的历史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批判理论学者们长期以来试图将他们的目的,方法,理论和作解释的形式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标准理解区分开。
相反,他们声称社会探究应该结合而不是分割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两极:解释和理解,结构和能动者(agency),规律性和规范性。
批判理论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使他们的事业在独特的道德意义(而非工具意义)上切实可行。
他们不仅尝试提供实现某个独立目标的手段,而且(如上述霍克海默著名的定义一样)在受统治和压迫的情况下寻求“人类解放”。
这一规范性任务的完成,不能离开跨学科实证性社会研究中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Horkheimer 1993)。
批判理论通常被用来狭义地指代以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开始并延伸到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法兰克福学派,但任何具有类似实际目的的哲学方法都可以被称为是一种“批判性理论”,包括女权主义,批判种族理论,以及某些形式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上)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可以视为“早期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A.施密特、弗里德堡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可以视为“新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维尔默、奥菲、霍耐特等人为代表)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可以视为“后批判理论”。
概言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关键词]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
所谓“批判理论”,从广义来讲,是指思人们对文明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不仅包括康德传统的纯粹理性批判,更包括马克思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狭义来讲,是指法兰克福学派“以辩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社会哲学理论。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这就是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
简言之,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批判理论家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这可以视为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立社会哲学研究方向,确定批判理论基本纲领。
格律恩堡(Carl Gr ünberg)领导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致力于社会主义史与工人运动史研究,对批判理论构建并没有实质性贡献,但他为社会研究所规定的超党派学术立场、跨学科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研究所的一————————————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KS04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10024)、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重大项目(2011RWXKZD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笔宝贵精神财富,并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真正奠基人霍克海默以及所有批判理论家所继承。
然而,早在1931年“社会哲学的现状与社会研究所的任务”①就职演说中,霍克海默就力图改变格律恩堡“重史轻论”的学术路向,并将社会哲学确立为社会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他认为,“社会哲学”(soziale Philosophie)既不是一种阐释具体社会生活意义的价值哲学,又不是各种实证社会科学成果的综合,而是关于个体与社会关系、文化的意义、共同体形成的基础、社会生活的整体结构的思想。
“社会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对并非仅仅是作为个体的,而是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人的命运进行哲学阐释。
因此,社会哲学主要关心那些只有处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才能够理解的现象,即国家、法律、经济、宗教,简言之,社会哲学从根本上关心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②。
到《社会研究杂志》创刊号前言中,霍克海默强调社会哲学研究要与具体科学研究、一般哲学研究、纯粹经验描述、当代形而上学主流精神、世界观和政治考虑区分开来,但要与社会学研究叠合在一起,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跨学科研究,揭示整个社会、个人心理与文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总体上把握整个人类文明。
霍克海默不仅为社会研究所确立了社会哲学研究方向,而且还与马尔库塞一起确定了批判理论基本纲领。
他们认为,“批判理论”(Kritische Theorie)不是在唯心主义的纯粹理性批判意义上使用的,而是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意义上使用的。
这意味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不是康德意义上的批判理论,而是青年马克思意义上的批判理论,因而又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例如,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霍克海默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之间的对立:首先,从理论基础看,传统理论以笛卡尔的《方法谈》奠立的科学方法论为基础,只研究命题之间以及命题与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把理论视为外在于社会历史的;而批判理论则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它关注包括人在内的社会整体,并对之进行具体地历史地分析。
其次,从理论性质看,传统理论是超然物外的知识论,是缺乏批判维度和超越维度的顺从主义;而批判理论则是批判社会的激进思想,是具有批判维度和超越维度的批判主义。
最后,从理论目标看,传统理论仅仅是在认同、顺从、肯定社会现实中追求知识的增长;而批判理论则在批判、反叛、否定社会现实中追求社会的公正合理,以求得人的解放和人的幸福。
③第二,系统阐发否定辩证法,试图为早期批判理论奠定哲学基础。
早期批判理论到底有没有哲学基础?如果有,它是什么?如果没有,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不过有一点倒是很明确:尽管社会研究所早期核心成员④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赞同否定辩证法。
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可以将否定辩证法视为早期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否定辩证法”是什么?传统辩证法(不论柏拉图、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认为矛盾双方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①霍克海默:《社会哲学的现状与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王凤才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②Max Horkheimer, Gesammelte Schriften, Bd3, Hg. von Alfred Schmidt, Frankfurt/M.: Fischer 1988,S.20.③Vgl. Max Horkheimer, Traditionelle und Kritische Theorie, Frankfurt/M.:Suhrkamp2005, S.205-259.④从与批判理论关系角度看,我将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洛文塔尔、波洛克等人视为社会研究所早期核心成员,而将W·本雅明、弗洛姆、诺伊曼、基希海默等人视为社会研究所早期外围人员。
认为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但在阿多尔诺看来,矛盾就意味着非同一;否定辩证法是一以贯之的非同一性意识。
因而,“否定辩证法”(Negative Dialektik)摈斥“否定之否定”这个传统辩证法图式,它应该摆脱同一性的还原主义传统,用非同一性原则代替同一性。
“改变概念性的方向,使之转向非同一物,这是否定辩证法的关键”①。
他认为,任何概念都不能与自身对象完全同一,因为概念本身已经包含了非概念的东西,即否定自身的非同一的东西。
因而,否定辩证法必须努力“通过概念而摆脱概念”②,从根本上清除对概念的崇拜。
这样,否定辩证法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就是黑格尔与传统相一致宣布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即无概念的东西、个别的东西、特殊的东西。
阿多尔诺从这种否定辩证法出发,对一切体系哲学、二元论哲学、本体论哲学在内的传统同一性哲学,尤其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ie)进行了内在批判;对基础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主体主义和客观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
当然,“对本体论的批判,并不想走向另一种本体论,即使非本体论的本体论”。
③因而,否定辩证法既不是一种方法又不是一种现实,而是意味着一种“反体系”④。
那么,这样一种否定辩证法能否成为早期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呢?笔者认为,否定辩证法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思想,最早肇始于《哲学的现实性》,经过《理性与革命》、《启蒙辩证法》,最终完成于《否定辩证法》。
因而,否定辩证法是阿多尔诺对批判理论的最大贡献。
自《理性之蚀》、《启蒙辩证法》以来,早期批判理论家就将“理性”局限于“工具理性”,并对工具理性进行了严厉批判。
事实上,放弃了将理性作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可能。
不过,《否定辩证法》使之极端化而已。
就是说,否定辩证法以非同一性为理论基础,以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为基本特征,以“被规定的否定”为核心,最终陷入了“瓦解的逻辑”⑤。
从这个意义上说,否定辩证法不仅不是、反而解构了早期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并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⑥。
这样看来,哈贝马斯、霍耐特、本哈比(Seyla Benhabib)等人的看法就是有根据的。
他们认为,早期批判理论缺陷之一就是规范基础缺乏理论论证,或者说根本缺乏规范基础。
于是,批判理论规范基础问题,就成为阿多尔诺之后批判理论家急于解决的问题,哈贝马斯如此,维尔默也不例外。
第三,全方位批判现代工业文明,使批判理论系统化并加以运用。
我们知道,《启蒙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就是试图阐释,为什么在科学技术进步、工业文明发展似乎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时候,在理性之光普照世界大地的时候,“人们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完善状态,而是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⑦?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对启蒙理性进行了批判。
他们不仅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的过程,而且阐明了启蒙精神的实现过程,就是进步与倒退相交织、①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Negative Dialektik, Frankfurt/M.:Suhrkamp1975,S.24.②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Negative Dialektik, Frankfurt/M.:Suhrkamp1975,S.27.③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Negative Dialektik, Frankfurt/M.:Suhrkamp1975,S.140.④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Negative Dialektik, Frankfurt/M.:Suhrkamp1975,S.10.⑤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Negative Dialektik, Frankfurt/M.:Suhrkamp1975,S.148.⑥参见王凤才《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