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舟山中学朱海燕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因学生是外地外校的(杭州学生),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迅速做成课件,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相关资料。
3.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由分工(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
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3)通过“住在杭州、吃在杭州”活动以及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展示,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
【设计思想】
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分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师生互动、探究;第二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3.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
【教学过程】
导课:出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请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先出示近代服饰变化的两张旧照片)
答:西服传人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探究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
学生合作回答: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
问: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
答:鸦片战争后传人,民国初期流行?
探究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师生合作得出: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
问: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答: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出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到了现代,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服饰(列宁装)和中式便服(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多媒体出示相关照片,教师对两种服装作适当解释。
探究3: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
最后得出,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
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
答:改革开放以后。
多媒体出示现代生活照片并解说:我们走到街上很难看到两个服饰打扮完全相同的人(除工作服、校服),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充分展示个性特点。
探究4: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合作回答: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从近代以来到现在,我国服饰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
▲饮食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学生1:向老师和同学推荐几个“吃在杭州”的特色菜。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学生3:介绍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人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也开始经营西餐馆。(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
学生4: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与中餐不同的是西餐追求“营养搭配”。
教师请学生5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探究5: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
学生交流后回答: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
师: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
问:西餐传人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
学生6:我们家烧菜时会放咖喱粉、胡椒粉等,餐桌上会出现土豆、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教师多媒体图片配合说明。
学生7补充:还出现了生产西式糕点的食品厂。
教师小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人,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组:居室建筑的演进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上讲解,教师适当配合。
首先请学生代表介绍杭州几处理想的住宅区。
然后阐述房屋建筑式样的变化: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教师出示相关照片),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洋房(照片),中国的建筑出现了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最后在大城市富贵人家出现完全西化的“花园”、“别墅”等。
教师选取浙江南浔古镇中西合璧建筑照片和小莲庄私人花园洋房照片补充说明。
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说说你们家有哪类家具最初是从西方引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