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疗效。
方法 DNP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0.5mg静脉推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50mg,日3次口服,疗程12周。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可以提高DNP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1]。
DNP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为代谢障碍和源于微血管病的缺氧损伤,而前者有多元醇旁路活化和蛋白非酶糖基化异常。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主要通过抑制多元醇通路改善DNP。
我们对75例DNP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依帕司他治疗DNP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至2012年我院DNP患者75例。
糖尿病诊断根据1999年WHO标准,同时符合DNP诊断标准:(1)肢体末梢麻木、疼痛、蚁感等症状;(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浅感觉减低;(3)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退;(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年龄60±4岁,DM平均病程8.6±3.5年,DNP病程1~5年;对照组36例,年龄56±3岁,DM平均病程8.6±3.4年,DNP病程2~5年。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甲钴胺注射液0.5mg,静脉推注每天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依帕司他片50mg,日3次口服,疗程12周。
治疗期间,2组均停用任何改善微循环及影响神经传导的药物,应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使之达标,空腹﹤7.0mmol/L,餐后﹤10mmol/L。
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卧床半小时后检查跟腱反射、膝腱反射等,并记录患者自觉症状的轻重。
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

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
魏东
【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
【年(卷),期】2016(14)4
【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4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2例,研究组患者采取依帕司他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维生素B12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患者治疗满意程度。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80.77%),研究组患者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对照组出现乏力1例,恶心1例,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采取依帕司他片治床效果佳,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不良反应率低,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的满意程度高,安全可行。
【总页数】2页(P55-55,56)
【作者】魏东
【作者单位】贵州省司法警察医院,贵阳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 [J], 雷智荣
2.观察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J], 崔向勇
3.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杨钢
4.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 [J], 黎创幸
5.依帕司他片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及硫辛酸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 [J], 温力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9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5·疗效评价·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与高血压、高血脂在临床上合称为“三高”[1]。
近年来,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增多,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7]。
糖尿病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
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端疼痛、麻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9]。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如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是临床治疗应用频次较高的治疗药物[10-15]。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药物的具体疗效,本研究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际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选取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男和女分别为21例和19例,年龄范围46~78岁,平均为(57.8±6.7)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单秋妹,于宏(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天津 301700)【摘要】目的 分析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际应用效果。
方法 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选取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甲钴胺分散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分散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但是试验组患者改善效果更加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参与者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全面的数据收集,我们发现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显著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依帕司他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
在讨论部分,我们探讨了治疗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并指出依帕司他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选择。
本研究为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治疗、参与者、方法、实验设计、结果、讨论、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背景、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4.61亿人受患糖尿病,约占全球人口的8.5%,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21亿。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为感觉障碍、疼痛和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促进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
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依帕司他对神经病变症状的改善程度,比较其与常规治疗的疗效差异;研究依帕司他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包括神经传导速度、疼痛感知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如血糖水平、神经生长因子等;评估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包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通过这些目的的实现,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指导,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轻其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依帕司他是一种非糖尿病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过度活化的多巴胺-酚类氧化酶(MAO- B)降低氧化应激,减少细胞损伤,增加细胞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神经细胞。
它还能降低细胞内环磷酸腺苷(ATP)降解产物的聚集和氧化应激,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改善神经系统的血液微循环,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在一项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依帕司他治疗,另一组使用安慰剂治疗。
治疗12周后,使用神经病变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依帕司他组的神经病变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使用依帕司他的患者还表现出更好的感觉、神经重建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另外还有一些临床研究证明使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依帕司他虽然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和改善神经损伤,但不能治愈神经病变,不能代替正规的治疗方法,如控制血糖、营养治疗、运动锻炼等。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药效探讨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药效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使用了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患者所产生的实际临床药效。
方法:现对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在观察组则加用依帕司他进行辅助治疗。
最终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结果:在经过治疗过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血糖水平、神经传导速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效果要更加明显,最终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2%也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χ2=6.7751,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使用了依帕司他在进行辅助治疗之后其效果变得更为显著,更快的帮助患者得到治疗且效果更好,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药效【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247-02糖尿病在当前是一种治疗起来比较麻烦的病症,并且该病症也非常容易引起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或足部麻木、针刺样痛、刀割样痛、烧灼感等,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部分,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1]。
所以不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是否严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也就需要更加重视。
在当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是有很多的治疗方法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
通过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可以得出使用依帕司他进行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性,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探讨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epalresta)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92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
两组均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依帕司他。
观察两组冶疗前后症状改善及神经传导速度情况。
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结论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依帕司他(epalresta);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达90%以上[1-2]。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理想。
依帕司他(epalresta)是一种羧酸衍生物,为体内多元醇代谢系统中重要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2]。
在高血糖条件下,非竞争性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能显著减少细胞内山梨醇的合成,而体内山梨醇的积聚与糖尿病并发症如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我们于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应用依帕司他治疗DPN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
具有下列周围神经病变表现:①四肢感觉异常。
如四肢自发性疼痛(烧灼痛、刺痛、钝痛、撕裂等);麻木;手、袜套感及其他感觉异常;②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③肌电图检查显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障碍;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92例随即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46例,对照组46例。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9 年第 6 卷第 49 期2019 Vol.6 No.49179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张 伟(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蒙中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5250)【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依帕司他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情况。
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05月~2018年05月以来,我院内科门诊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均的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
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依帕司他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将依帕司他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其疗效显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依帕司他;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9.179.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肢体麻木、刺痛、脉络淤血、脉涩、离经之血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善忘、狂躁、偏瘫等等[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资料均随机选择自我院2017年05月~2018年05月之间,内科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将患者参照抽签法进行治疗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是(64.1±5.7)岁;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 25例;平均病程时间是(2.8±0.4)年。
观察组23例患者,平均年龄是(65.2±5.8)岁;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 23例;平均病程时间是(3.1±1.0)年。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之后应用依帕司他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的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1]。
该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运动障碍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2]。
现对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进行研究,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且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7例。
在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0.58±10.33)岁,糖尿病病程1~17年,平均病程(9.85±5.31)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16.27±6.33)个月,空腹血糖(11.03±2.03)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9±0.86)%,在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0.35±10.27)岁,糖尿病病程1.5~18年,平均病程(9.93±5.25)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个月~2.5年,平均病程(16.82±6.71)个月,空腹血糖(11.12±2.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81±0.93)%。
依帕司他片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分析

依帕司他片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分析
杨茜
【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22)0z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依帕司他片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滴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依帕司他片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症状评分级体征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依帕司他片辅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杨茜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依帕司他片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观察 [J], 罗瑾
2.依帕司他片(唐林)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疗效观察 [J], 钟俊涛;刘鸿军;李凤荷;王影
3.依帕司他片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观察 [J], 陈永仙
4.依帕司他片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SOD、TAOC及TNF-α水平的影响 [J], 潘浩
5.依帕司他片辅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 [J], 徐海霞;付旭云;黄若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依帕司他用于糖尿病肾病治疗的临床案例分析

依帕司他用于糖尿病肾病治疗的临床案例分析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领域,依帕司他的临床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入研究了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临床案例,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案例一:患者为男性,年龄56岁,糖尿病病史长达10年,同时患有肾病5年。
在使用依帕司他之前,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约为3.5克,血肌酐水平为130μmol/L。
开始依帕司他治疗后,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血肌酐水平保持稳定。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1.8克,血肌酐水平也有所下降,达到110μmol/L。
案例二:患者为女性,52岁,糖尿病病史8年,肾病病史3年。
在使用依帕司他之前,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约为2.8克,血肌酐水平为120μmol/L。
开始依帕司他治疗后,患者的尿蛋白定量有所下降,血肌酐水平保持稳定。
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1.5克,血肌酐水平为105μmol/L。
案例三:患者为男性,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长达12年,同时患有肾病6年。
在使用依帕司他之前,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约为3.2克,血肌酐水平为135μmol/L。
开始依帕司他治疗后,患者的尿蛋白定量逐渐下降,血肌酐水平保持稳定。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1.9克,血肌酐水平为115μmol/L。
1. 减少尿蛋白:尿蛋白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依帕司他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尿蛋白定量,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2. 稳定血肌酐水平:血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依帕司他可以稳定血肌酐水平,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3. 保护肾脏结构:依帕司他可以减轻肾脏炎症反应,保护肾脏结构,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4.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依帕司他还具有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起始剂量:依帕司他的起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治疗。
依帕司他临床疗效观察

依帕司他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吴广通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54-01【摘要】目前,依帕司他是唯一一种上市的羧酸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实验研究表明其对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良好疗效。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一药物的效用原理,结合临床观察,确定其临床疗效。
【关键字】依帕司他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1 依帕司他的构成依帕司他(epalrestat)是一种可逆性非竞争型的羧酸类衍生物,是体内多元醇代谢所必须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 reduetase inhibitor, ARI)。
其分子式为C15H13NO3S2,常温下为红色针状结晶。
2 依帕司他的效用2.1 依帕司他对DPN的作用: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周围感觉、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的病变,病变可累及轴索、髓鞘、神经元及神经的滋养血管。
DPN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多元醇通路的激活。
在糖尿病状态下,多元醇通路被异常激活,约30%的葡萄糖进入此通路,而正常状态下,葡萄糖仅为5%。
依帕司他作为一种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其能够以NADPH为辅酶,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继而在山梨醇脱氢酶(SDH)作用下进一步将其氧化为果糖。
依帕司他通过抑制AR的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围神经组织的沉积,以达到改善DPN的效果。
2.2 依帕司他对大血管的作用: 多元醇通路除了能导致DPN的发生,还可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表型变化及动脉内膜的增厚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阻断该通路是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谢登荣(2009)等采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AR基因表达,并用依帕司他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采用ARI(依帕司他)可有效降低VSNC增生,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依帕司他片(唐林)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疗效观察

f P < 0 . 0 5 ) 。 两组糖 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并发症 患者治疗结果详 。 1 . 2 治疗方法 对 照组 : 静 脉注射 2 O m l 银杏达莫 注射液 ( 情见表 1 湖北 民康制药 有限公司生产 ) 加入 2 5 0 m 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
表 1 两组 D P N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 ]
钟俊涛 刘鸿军 李凤 荷 王影
【 摘要 】 目的 观察依帕司他片 ( 唐林 ) 辅助治疗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石 排 医院与石排镇 社 区卫 生服务 中心在 2 0 1 1 年l 0 月~ 2 0 1 2 年 9月双 向转诊 中的糖尿病并 发症糖尿病 周
围神 经病变 ( D P N ) 患者 1 0 0 例作 为研究对 象 , 所有糖 尿病患 者均确 诊患有并 发症糖 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 f D P N ) 。 随 机将 所有 D P N患者分为对照组 与实验组各 5 0 例 。对照组 给予常规静脉 滴注治疗 , 实 验组在
中 国实用 医药2 0 1 4 年1 月第 9 卷 第1 期
C h i n a , V o 1 . 9 , N o . 1
・
1 4 3・
依 帕 司他 片 ( 唐林 ) 强化 糖尿 病 并发症 的辅 助治 疗 疗 效 观 察
据库进行整理 , 且所有统计数据 全部 在 S P S S 1 9 . 0 统计学软件 上进行 处理分析 。组 间差异均使用 X 检验 , 且以 P < 0 . 0 5 表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D P N诊 断 标 准。将 1 0 0例 D P N患者 随 机分 为两 组 ( 实验 组 和对照组 ) , 每组 5 O例 。实验组 患者中男 2 3 例, 女2 7 , 例, 年 龄3 4 ~ 6 7 岁; 对照组患者 中男 2 6 例, 女2 4 例, 年龄 3 5 ~ 6 9 岁。 两组 D P N患者在 近 3 个 月 内血糖稳定 , 患者排 除心肝 肾功能 损害 。两 组患者 比较性 别、年龄 、血糖水 平 、病程差异无 统 计学意义 C P > 0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4例。
测定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及胫总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61%的受试者治疗前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32%的受试者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97%的受试者治疗前胫总神经感觉神经段1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65%的受试者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治疗后其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胫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节段1在治疗后其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
结论口服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神经传导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最常见。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首先累及感觉神经,表现为肢体对称性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手套袜套样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
本研究观察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3 年2月1日~3月31日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34例。
入选标准:①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如四肢对称性分布的麻木感、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感觉或浅感觉减退,生理反射如腱反射等减退或消失;③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退。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能导致末梢神经病变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男18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6.23±5.67)岁,糖尿病病程(8.02±2.13)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05±1.18)年。
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 h血糖、HbA1c 等指标,治疗前、后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降糖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添加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及心率变异性状况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各项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依帕司他能够有效的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且较常规降糖治疗药物更佳。
标签: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依帕司他;临床治疗效果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目前仍不清楚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1】。
有相关报道称【2】,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是由于多元醇代谢途径被慢性高塘过度激活,使得细胞内的果糖级山梨醇出现过度堆积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神经纤维。
依帕司他属于一种抑制剂,其有效的对多元醇代谢途径进行抑制,减少果糖及山梨醇的生成,防止其对神经纤维造成损害,进而达到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目的【3】。
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中,心率变异性属于最为重要的指标。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药物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经患者同意,现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各40例。
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患者27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25至65岁,平均年龄为(45.52±20.21)岁;病程为2至15年,平均病程为(8.56±6.55)年;其中有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3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随机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把8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应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理想,临床治疗安全性高。
标签: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安全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palresta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82 cases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the 8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respectively,and the application of methylcobalamin and epalrestat orlistat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The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palrestat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ideal effect,high safety and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Epalrestat;Diabetes mellitus;Peripheral neuropathy;Efficacy;Safety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种,临床发症率达 2.4%~75.1%,多表现出对称性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和感觉减退等症状,病症发展到后期还会发生运动神经受累。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目的是评估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效果。
研究意义在于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研究综述包括对依帕司他在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方法介绍了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方式。
结果分析阐述了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最后讨论与展望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阐述了其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与展望、结论总结、临床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有限,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研究旨在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希望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药物的有效信息,为糖尿病患者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更好的选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症状的改善效果,以及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评估其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探索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病情的恶化。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依帕司他是一种小分子抑制剂,通过靶向PI3K(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存活和代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I3K信号通路与糖尿病相关的神经损伤有关,因此依帕司他可能具有治疗DPN的潜力。
目前已有一些临床研究对依
帕司他在治疗DPN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项针对依帕司他治疗DPN的临床研究发现,相较于安慰剂组,依帕司他组在12周的治疗后出现了显著的疼痛减轻和感觉改善。
研究结果表明,依帕司他在改善DPN相关症状
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该研究还观察到依帕司他对血糖控制的积极影响,这为其在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项研究探讨了依帕司他在长期治疗DPN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依帕司他在
连续治疗6个月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感觉障碍和疼痛症状。
而且,长期治
疗还能够减缓神经损伤的进展,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
这一研究结果为依帕司
他作为长期治疗DPN的药物提供了有力的临床支持。
尽管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依帕司他在治疗DPN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临
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特别是在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需要更多的
数据来验证依帕司他在治疗DPN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基于PI3K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依帕司他可能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因此还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依帕司他与
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范琳;石文焕;陈曼丽;郑清【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行常规治疗+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肾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膀抑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活性酶、脂质过氧化氢、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依帕司他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肾功能状况、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这为以后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32)008【总页数】2页(P1172-1173)【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依帕司他;肾功能;氧化应激反应【作者】范琳;石文焕;陈曼丽;郑清【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05001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医务科 05001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老年病科 05001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市场部 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伴有糖代谢异常、肾小球硬化的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称为糖尿病肾病,该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代谢合并症[1]。
渐进性肾功能损害、蛋白尿等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有报道显示,生活环境因素及个人生活习惯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有效的临床治疗能够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2]。
本文对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依帕司他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书后。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帕司他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54-01
【摘要】目前,依帕司他是唯一一种上市的羧酸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实验研究表明其对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良好疗效。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一药物的效用原理,结合临床观察,确定其临床疗效。
【关键字】依帕司他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
1 依帕司他的构成
依帕司他(epalrestat)是一种可逆性非竞争型的羧酸类衍生物,是体内多元醇代谢所必须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 reduetase inhibitor, ari)。
其分子式为c15h13no3s2,常温下为红色针状结晶。
2 依帕司他的效用
2.1 依帕司他对dpn的作用: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周围感觉、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的病变,病变可累及轴索、髓鞘、神经元及神经的滋养血管。
dpn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多元醇通路的激活。
在糖尿病状态下,多元醇通路被异常激活,约30%的葡萄糖进入此通路,而正常状态下,葡萄糖仅为5%。
依帕司他作为一种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其能够以nadph为辅酶,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继而在山梨醇脱氢酶(sdh)作用下进一步将其氧化为果糖。
依帕司他通过抑制ar的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围神经组织的沉积,以达到改善dpn的效果。
2.2 依帕司他对大血管的作用: 多元醇通路除了能导致dpn
的发生,还可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表型变化及动脉内膜的增厚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阻断该通路是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谢登荣(2009)等采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ar基因表达,并用依帕司他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采用ari(依帕司他)可有效降低vsnc增生,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这一研究证实了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疗效。
3 依帕司他临床疗效的观察
3.1 研究对象:75名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0名,女性35名,年龄28~70岁。
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出现肢体感觉异常,如疼痛、温觉过敏与迟钝、麻木、末端束缚感、手袜套感、烧灼、刺痛、肌无力、走路不稳等;③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肌电图检查显示: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45.0m/s,上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50.0m/s,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40.0m/s,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49.0m/s;⑤无其他原因导致神经病变。
3.2 研究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帕司他组)37例和对照组(甲钴胺组)3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相似,具有可比性(见表1)。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糖尿病饮食,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类药物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方法。
但治疗组给予依帕
司他(商品名:唐林,江苏扬子江制药厂生产)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饭前口服;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日本卫材公司生产)口服,每次0.5mg,每日3次,饭后口服。
治疗持续12周。
治疗期间监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调整降糖药物,保持血糖稳定。
并监测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膝、跟腱反射、血脂水平,询问并记录主观神经症状改善情况。
3.3 疗效判断:对75名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作为疗效诊断的依据。
(1)症状改善程度:肢体运动、感觉神经病变消失,即麻木、疼痛及其他异常感觉消失,则认为药物显效;肢体运动病变、异常感觉减轻,则认为药物有效;麻木、疼痛及异常感觉无变化或加重,则认为药物无效。
(2)神经电生理检查:以肌电图仪测定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的变化作为疗效判断依据。
3.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χ2和t检验。
3.5 研究结果
3.5.1 症状改善程度:经过12周治疗后,治疗组(依帕司他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甲钴胺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7.89%。
2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
3.5.2 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治疗组(依帕司他组)与对照组(甲
钴胺组)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显著。
具体见表二。
3.5.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l例患者出现眩晕、胸闷,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眩晕,l例腹部不适、轻度恶心,均未停药,l~5天后缓解,其他患者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治疗后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4 小结
dpn是一种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本文作者以此为例,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探讨依帕司他的临床效用。
结果证明,依帕司他确实具有改善dpn症状的效用,并且与其他药物(如甲钴胺)相比,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雷程灏, 王尧. 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 2011, 39 (1).
[2]邹会令, 孙宇, 曹长春.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12).
作者单位:201103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