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10效率与公平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10效率与公平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关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矛盾性:二者概念不同,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重视社会公平的依据(1)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5)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特别提示: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

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

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020年高考政治之高频考点解密18 物质和意识(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政治之高频考点解密18 物质和意识(含答案解析)

解密18 物质和意识一、物质和运动考法1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考法点评】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背景,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联系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以自然界的物质性考查居多。

1.要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性(1)首先要明确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要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具有可知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3.注意准确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别提示】有关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考法提示】材料中只要涉及尊重自然或者肆意破坏自然遭到惩罚等事例,要求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回答启示或者体现什么哲理等时,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观性或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来回答。

如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要注意结合自然界的客观性、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基本的要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知识分析回答。

【典例1】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有林栖转为地栖。

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这表明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B.自然界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地理环境在从猿到人的演化中起决定作用D.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答案】D【解析】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自然界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项不选;地理环境在从猿到人的演化中并不起决定作用,C项不选;材料表明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物质性,D项正确。

2020年高考政治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考点(经济生活)解读 (共53张PPT)

2020年高考政治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考点(经济生活)解读  (共53张PPT)
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取得 新突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 受益最多。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完成。“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设立科创板。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增设上海自贸试验 区新片区。外贸外资保持稳定。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 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 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新发展理念
绿色 发展
开放 发展
解决的问题
怎样坚持
注重的是解决 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 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 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 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
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考点解读(一)
01
经济生活
高质量发展 就业优先
财政政策 新动能
货币政策 扩大内需
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原文
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 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 产业加快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企业数量日均净增1万户以上。
注重的是解决 发展内外联动
问题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 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 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 经济体系

2020届高考政治精选考点专项突破 第0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修一)(含解析)

2020届高考政治精选考点专项突破 第0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修一)(含解析)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单项选择题1.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的现象。

从制度上杜绝这种现象,要求()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努力推动收入差距的消除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B【解析】②③:坚持共享发展,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的现象。

从制度上杜绝这种现象,要求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②③符合题意。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①与题意不符。

④: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努力推动收入差距缩小而不是消除,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下面是2019年6月我国Z市某居民年收入情况一览表:内容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益创业收入比例(%) 40 14 7 10 29 上述表格表明()A.该居民取得收入的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B.在该居民年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到一半C.该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D.经济发展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工资收入不一定属于按劳分配,无法体现出收入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排除A。

从该居民的收入构成看,其财产性收入占比31%,B与事实不符。

材料揭示的是该市民收入构成情况,没有体现消费水平,排除D。

通过收入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该居民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收入,C符合题意。

3.新个税法拟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根据新修订的个税法,今后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在5 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的建设问题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中国的基本情况
中国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中国历史、中国路线、中国制度和中国作风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分配制度和再分配
发展不平衡问题和解决途径
5.中国政治制度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中国历史
中国创立和发展历程
中国三大历史阶段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决策和成就
以上是高考政治必背的精华知识点,掌握了这些内容可以为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提供帮助。

同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复习:政府工作报告 考点知识总结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复习:政府工作报告 考点知识总结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复习:政府工作报告考点知识总结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报告原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知识解读】政治角度: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角度:①财政是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等作用。

②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哲学角度: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发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问举例】政府工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国家实施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积极意义有哪些?2.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报告原文】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

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知识解读】经济角度: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②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

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政治角度: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政治 第七课时 个人收入的分配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政治 第七课时 个人收入的分配

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判断1:“靠劳动致富”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提示:✕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靠劳动致富”属于按劳分配;在 非公有制经济中,“靠劳动致富”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判断2: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 提示:✕ 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集体所有。流转是指 土地经营权、使用权的流转。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 接原因 重要性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 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类型
阐释 按资本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①均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特别提醒 比较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不同点 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分配方式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 劳动者向企业提供劳动,企
思考:李某是一名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 000元,奖金8 000 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 请问: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的收入是多少?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是 多少? 提示:工资收入及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个人专利转让收入及房屋出 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李某一家按劳分配的收入是44 000 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是11 000元。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14市场秩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14市场秩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秩序1.规范市场秩序的原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①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主要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③要求: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①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②措施: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活动;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诚信行为。

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倡导社会公德,依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4)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020年思想政治高考重要考点复习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020年思想政治高考重要考点复习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九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40分钟100分)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1.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6.核能发电虽然不会像石化燃料那样造成大气污染,但也可能因为地震等原因导致核泄漏、核辐射。

这表明( )A.事物都有其共性和个性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C.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D.事物都是前进上升的【解析】选B。

核能发电也是有利有弊,说明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故B符合题意,入选。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

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

对此,从矛盾的角度看(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互联网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

利、弊两个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②④入选;①③说法错误。

8.漫画《“东郭”新传》告诫我们 ( )世纪金榜导学号①要勇于揭露并解决矛盾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要在事物的对立中把握统一④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C。

漫画《“东郭”新传》告诫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勇于揭露并解决矛盾,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政治 4_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政治 4_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 须坚持②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 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 ③ 共商共建共享 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④ 社会公平正义 问题。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科学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宏 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 际收支平衡。 (3)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 控目标。
考点三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基础知识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 化和资本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随着① 科学技术 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 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 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② 对外开放 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 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

【2020高考政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点精析系列】

【2020高考政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点精析系列】

考点4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社会劳动、人脑、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②劳动在人类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作用。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存在。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二)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制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020高考政治】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点精析系列】

【2020高考政治】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点精析系列】

考点20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一)我国的选举制度与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2.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我国的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原因: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要求: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间接参与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直接参与决策: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区分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三)民主管理1.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民主管理机构,不是国家机关,更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也不是上下级关系。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整合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整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考点一:商品及其基本属性1.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2)判定方法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是否同时具备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

③领域法:是劳动产品,关键看是否已经离开流通领域。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商品之外的东西不具有价值)、共有属性(凡商品定有价值)、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即交换劳动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其价值。

②作为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者为了实现(获得)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消费者为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即一定数量的货币给生产者。

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阳光、自然雨水),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补充知识(1)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2)交换,可理解为买卖关系(销售、出售、交易、贸易等),即有买卖的目的或想法。

如待售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

(3)废品、伪劣产品。

一般情况,二者因失去使用价值,所以不是商品,但如果被重新开发利用,具有了使用价值且被用于交换则为商品(如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就是商品)。

(4)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生产商品的具体方式差别多大,都耗费了人的智力和体力,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差别的。

(5)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换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凝结了等量的价值。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9我国的分配制度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9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1)根本原因: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

(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

只有让不同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的积极性。

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2.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创造更多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①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等获得的收入。

②工资性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工资。

③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性支付和家庭间的转移性支付。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④经营性收入,又叫商业买卖收入,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

包括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所产生的收入;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而获得的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

(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020高考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考点精析系列】

【2020高考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考点精析系列】

考点4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一)哲学基本问题⒈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性质的哲学对它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差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

⒉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追求物质利益≠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文明≠唯心主义。

⑵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或者不能彻底的反映存在。

这是哲学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非分别属于两大派别: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与根本观点两千多年来。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20届高考政治精选考点专项突破 第09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修一)(含解析)

2020届高考政治精选考点专项突破 第09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修一)(含解析)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2019年9月30日,北京大兴机场正式投入使用。

大兴机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之所以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因为我国()A.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B.把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结合起来C.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D.把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答案】C【解析】C:之所以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因为我国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C符合题意。

ABD: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2.2019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与上月持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分析,食品价格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非食品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

食品中,猪肉供应偏紧,价格上涨23.1%,涨幅比上月扩大15.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

面对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政府应:()①实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②通过补栏增养缓解猪肉供给偏紧情况③引导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增加猪肉进口④通过行政手段限制猪肉价格过快增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面对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政府应实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引导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增加猪肉进口,以缓解猪肉供不应求状况,平抑物价,①③符合题意。

②:通过补栏增养缓解猪肉供给偏紧情况是企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②与题意不符。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应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简单采用行政手段限制猪肉价格过快增长,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2019年9月1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今年1月后第2次宣布全面降准。

这一举措()①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②将导致人民币利率持续降低③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向④能降低社会融资的实际成本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全面降准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能降低社会融资的实际成本,①④入选。

【归纳】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必备手册(人教版):考点10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修3)

【归纳】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必备手册(人教版):考点10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修3)

必修3 文化生活考点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考纲导学(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重要性: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是非曲直价值标准+共同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三个层面一定要区分清)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③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要求(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020年思想政治高考重难突破·强技提能 2.1.2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与监督

2020年思想政治高考重难突破·强技提能 2.1.2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与监督

重难突破·强技提能考点一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1.对比把握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角度从选民角度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优点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成本较低,便于组织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适用范围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2.区分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角度从候选人角度方式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会听证制度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案可能存在不足策利民考查角度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1.某村村委会选举,按照程序参加竞选村委会主任的三位候选人进行了竞选演说,并当面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这种选举方式有利于世纪金榜导学号( )①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②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使用③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④为选民参与民主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C。

村委会选举采用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方式,这种选举方式有利于为选民参与民主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①④符合题意;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使用间接选举方式较为合理,②与题意不符;等额选举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③与题意不符。

考查角度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2.(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2018年1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 ( )①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公民个人的利益②有助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④有助于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C。

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四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四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考点四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⒈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需求曲线:表达了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需求法则:一般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商品交易遵循这一规律,但也会出现所谓“买涨不买跌”等特殊情形。

比如,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投机物品等。

⒉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⑴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影响较大。

◎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指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自身需求量的变动程度。

我们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

Q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该商品的价格;△Q表示需求量变动值;△P表示价格变动的数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

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是呈反方向变动的,为负值,所以,为了使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取正值,在式中加了负号。

需求富有弹性:Ed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薄利多销”)需求缺乏弹性:Ed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谷贱伤农”)需求单位弹性:Ed = 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需求完全弹性:Ed = ∞(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如黄金)需求完全无弹性:Ed = 0(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如急救药)⑵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①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政治是高中考试必考科目,考生需要掌握相关政治知识点。

那么政治必背知识点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希望大家喜欢!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一高中政治知识点:文化继承与发展(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习方法。

②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

(外)②科学技术;(内)③思想运动;(内)④教育。

(内)(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二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三一、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可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二、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企活力的重大举措。

结合分析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1)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结合分析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处于中心地位;党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

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企业的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企业的经营者要注意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

结合分析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

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四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