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中国哲学史”教案选

“中国哲学史”教案选

“中国哲学史”教案选“中国哲学史”教案选主讲教师:陈少明课程对象:全校公选第二讲《论语》与儒家道德教化子曰诗云引经据典的文化儒教的争议一、《论语》的体裁与思想结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解释方法记言与记事(由经导向子、史之学)以记言为中心的叙事(人:言与行)故事中的“言”:对话对话与文章的区别:背景、对象、预设理解古人对话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论语》是儒教的第一记录朱熹:“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县,合成一个大物事。

”现代解读的习惯(当作一部学术专著来研究):仁的困惑二、孔子的施教方式:以仁为例1、原则性论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其共同点是,不仅对行仁的具体事项作出评断,而且给出了评价的理由或原则。

2、通例通例也分不同的类型,触及性格、行为规范等等。

说及性格如:“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说及行为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此外还有一些观察经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这些通例不是原则,是对某些行为现象的直觉判断。

它既不是从上述所说的原则直接推导出来的,即看不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应用到其它的问题上。

但它涉及的现象被类型化了,在同类的经验范内也对修养或行为起示范作用。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起举一反三的效果。

3、辨疑有原则、有通例,但仍然有例外的情形。

下面对话,表现孔子为弟子解惑的功夫: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4章王充[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王充,字仲任,生于公元27年,卒年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王充一共写过四本书,分别是《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

一、“疾虚妄”1.“疾虚妄”而“归实诚”(1)“疾虚妄”的含义①“疾虚妄”就是指跳出世俗的成见,对古往今来的重要学说重新考其真伪、铨其轻重。

即要洗汰掉其中的不真不诚之处。

②“疾”字可以作“病”字解;“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疾虚妄”就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

③“疾虚妄”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

(2)“九虚”王充将当世的虚妄现象归纳为所谓“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和道虚,并一一加以分析辩驳。

(3)“三增”“三增”,分别指的是“语增”“儒增”和“艺增”。

“增”在这里是“增加”的意思,也就是夸张、附会。

“三增”所针对的是当时一些言论和书籍所普遍存在的吹嘘、浮夸的弊端。

(4)“实诚”“实诚”是王充用来批判“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实诚”观念本身包含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

①“实”与“虚”相对,是真实、客观的意思,也就是能够经受得起经验检验、能够被证实。

②“诚”与“妄”相对,是诚实、忠诚的意思,也就是诚于己、诚于人、诚于灭。

只有做到了“实诚”,人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消除虚妄之说。

2.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1)驳斥“圣人生而知之”之说王充对这种将圣人神异化的现象颇为不屑。

为了正视听、明真相,他写了《实知》、《知实》两篇文章驳斥“圣人生而知之”的妄论,并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给予了客观的说明。

王充指出,天地之间凡是含血气而生的,根本没有一出生就知道一切的所谓“生而知之”者。

圣人虽然聪明睿智远胜于常人,但圣人也是含血气而生的,所以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原因:①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大学中国哲学史教案

大学中国哲学史教案

大学中国哲学史教案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数:36学时教师:XXX学期:必修课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哲学史脉络;2.深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3.掌握哲学史的基本方法、基本常识和相关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第一讲: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介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主义、文化主义,以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重视阐明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完整呈现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过程。

2.第二讲: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讲授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同时也要探讨这些思想的时代背景和走向。

3.第三讲: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讲授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法家、兵家、算术家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重视阐述中国古代阶级斗争和思想交锋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成果。

4.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玄学、佛教、道教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同时也要探讨这些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和贡献。

5.第五讲:唐宋时期的哲学思想讲授唐宋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大乘佛教、心学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重视演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中外哲学的思想交流与影响。

6.第六讲: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讲授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孔孟学派、阳明学派、理学、哲学经验主义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同时也要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7.第七讲:民国时期的哲学思想讲授民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新儒家、新道家、新文化运动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重视阐述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和思想创新。

8.第八讲: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讲授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新左派、文化改良派、自由主义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内涵。

同时也要探讨这些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论文撰写等多种教学方法,既注重启发性教学,又注重知识性教学,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稿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

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

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宋明部分)李维武撰写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三章张载的哲学思想在北宋道学的开展中,张载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道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他所开创的气学一派,与道学中的理学、心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由此构成了道学开展的内在张力与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他所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西铭》中论说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对儒家心性理论和人生哲学作了深刻发挥,对宋明道学各派的开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他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尊为对道学的开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人物。

下面即对张载的生平著述与哲学思想作一介绍。

节点列表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 2第二节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第三节性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7第四节知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8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10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久居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由于他长期在关中讲学,其所创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是一位注重研究实际、讲求学以致用的学者。

当时,西夏与北宋之间民族矛盾激化,年青的张载喜欢研究军事,准备联络人马攻取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

当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整顿边防时,他上书求见,要求投笔从戎,参加保卫边防的战斗。

但范仲淹劝阻了他。

张载也很关注经济问题,他针对日趋加剧的土地兼并,主张恢复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以缓和社会矛盾。

张载又重视对民众进行教化。

他在中进士后作过几任州、县地方官吏,其工作的重心就放在教化百姓上,“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他说:“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

”(《横渠先生行状》)这就强调了从解决物质利益和抓紧道德教化两方面入手,来缓和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只重视道德教化,而不重视物质利益。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绪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1. 何谓哲学?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不像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什么是哲学?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不同的答案。

我们知道,在中文里,“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从西文的Philosophie(philosophy)直接翻译过来的。

就“哲学”一词而言,其原初的意思即“爱智慧”。

既然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她首先是一种活动,其次才是一种学说。

作为一种“活动”,它是通过追求智慧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学说,它是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使人能够智慧地生存的学说。

在人类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看来,智慧的首要问题即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或“始基”问题——变动世界中的绝对可靠的根基问题。

只有找到了这一根基,人们的生活才得以踏实,人们的心灵才得以安顿。

对本原问题的追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人类开始踏上了自觉地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去追求自由自觉的历史的征程。

在此意义上说,世界的本原问题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怎样安身立命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其任务之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也就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从而使人类智慧地生活。

至于怎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近现代哲学家胡适认为:“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

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1也就是说,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人类持续的对话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有生命的思想。

只要人类生存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会持续着。

对话必须有对话者,而最有价值的对话者就是哲人、智者,这些人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并汇聚在各个时期的哲学经典之中。

中国哲学史4

中国哲学史4

我们上一节课孔子没有讲完,上节课我们引入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孔子的“礼”和“仁”。

很多西方哲学家,和很多受西方哲学观念或西方某一类哲学形态影响比较深的哲学史家,认为孔子的思想中没有哲学,那这里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只有在提到“道”、“天”、“敬命”或者“自然”这样的东西,或者说“气”、“精神”、“灵魂”这样的东西才叫哲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荒谬。

因为即使在西方世界里面,西方精神史和知识史的展开中,哲学的形态也一直是不同的。

那为什么我们在理解孔子的时候,不能把“礼”这个东西作为根本的哲学概念?“礼乐”可不可以作为一个根本的哲学概念?这是我请大家思考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个系统的中国哲学,有一个视角独特的中国哲学的话,那“礼乐”这样的概念就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概念。

而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概念,将带来一个根本生活可能性和正确性。

这是我要在这里展开说一点的。

我们在讲到“礼”的时候给过一个概念,我说,“礼”是作为共在的、整体的生活节奏。

这是我个人给的一个概念。

我上节课又讲到了“仁”,讲到了《论语》中“仁”这个字的不同含义,其中讲了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质实无妄”之意,也有“自求圆满,不假外求”之意,也有“率直无伪”之意,同时呢,仁含诸德。

“仁”这个字里又包含了儒家价值的共同展开,也就是说,单提一个“仁”的时候,“义”、“礼”全部在里头。

我们注意到孔子不大讲“义”,这个字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被强调。

我们常常在讲到中国古代思想时说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那么这个侧重点意味着什么?这个我们讲到孟子的时候还会再讲。

“仁”的这样一种含义里面,可不可以把它贯穿起来?用一个唯一的观念把这个“仁”的观念贯穿起来,这是我们下面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孔子的思想里面,“仁”跟“智”相对。

我们常常说“智及之,而仁不能守”。

我能够想到,但我无法在生活中,在身体上体现出来。

因此在“仁智”这个对比中,我们注意到“智”就是一个对自己所不是的东西的了解,或者是一个对他者的了解,或者是对自己身上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的东西的了解。

中国哲学史4

中国哲学史4

27.论述程颐“持敬”的修养功夫持敬:内在与外在修养,“敬”即主一,无适,即心专心一处,无任何偏向,专心一处并非是专心致志在某种具体的事物上,而是使心不外纵,心不放逸,不做作,“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敬要“闲邪”又要“存诚”,闲邪则存诚,“诚”即真实无妄之意,“存诚”是专心一志真实无妄之善念。

外在修养可使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也能使人身心收敛存敬诚之意,正因周敦颐所主张“敬”除了要求在内做到主一无适外,在外必须于视听言动容貌词气上下功夫,做到容貌端肃,衣冠齐整,从而使其“敬”的修养工夫体现出一种有规可循,平实具体,循序渐进,严肃笃实的特点。

28.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1、三个要点:a即物,就是接触事物;b穷理,即研究物理;c至极,即极至。

2、致知:努力穷索事物之理使人的知识得到完备,它是指主体通过物理在主观上得到的认识扩充的结果,并把他作为格物的目的和结果,非与格物并行的,以主体自身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

3、格物的对象:“物”不仅包括了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包括了一切心理现象和道德规范。

4、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人们认识“天理”,提高道德修养的境界。

实现对于伦理道德的深切认识体系与实行,格物的方法、程序:用力积累,豁然贯通。

29.朱陆之争1、性即理与心即理: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

朱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

陆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无极与太极、形上与形下:一方面陆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不应“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而朱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另一方面陆不赞成朱所讲形上形下以为有两个世界的说法,而朱职责陆不懂“道器”的区别,总之朱陆之间关于无极太极以及形上形下的意见分歧也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分歧的一方面。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与反佛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与反佛学
设问:
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
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
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讲解要点:
1、南北朝佛教概况
2、僧肇的般若学
(1)万物不真即空
(2)“昔物不至今”的物不:《中国哲学史》,第181—193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56—179页。
《中国哲学智慧》,第88—96页。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明确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儒、道碰撞、融合的过程。两晋时期佛学形成了六家七宗。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杰出的佛教学者,他重视佛经的翻译和经录工作。东晋僧人慧远是道安的弟子,他继承、发展了道安的思想,主张法性不灭说、神不灭论、轮回说;东晋僧人僧肇是鸠摩罗什最早的弟子,他从真谛俗谛相即来解释实相,阐明了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主张体用一如,非有非无,即动即静,批判总结了我国佛教般若空宗的各派理论,也间接批判了魏晋玄学的各个流派,将大乘般若学的中道思想作了很大发展。人的身体和精神,即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哲学家所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桓谭和王充的形神关系论、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范缜的神灭论,是这一时期形神关系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儒道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冲突碰撞中,又如何逐渐走向融合。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中国化的体现及启示。形神关系的几种论说。
突破方法:对比论说。如形神关系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哲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通过对比论说桓谭和王充的形神关系论、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范缜的神灭论而展示正确的形神观,揭示错误形神观的纰漏之处。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第一篇: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目录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第一节哲学与中国哲学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二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第一节孔子的哲学思想一、孔子的生平二、“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三、重视实践的理性态度四、“执两用中”的方法论第二节墨子的哲学思想一、墨子与墨家二、“兼以易别”的社会理想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四、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第三节老子的哲学思想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二、“道”的形上世界的开辟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四、“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五、“静观”、“玄览”的直觉认识论六、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三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节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一、新道家思潮二、新法家思潮三、新儒家思潮四、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二节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天人感应”理论三、“天道不变”思想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第三节王充的哲学思想一、王充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反对“天人感应”的元气论三、坚持“实事疾妄”的认识论四、王充哲学中的矛盾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三章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第二节气论: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第三节性论:“天地之性”二、“天地之性”三、“气质之性” 第四节一、“性”与“知觉”知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气质之性”与“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二、“见闻之知”三、“德性所知”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五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第五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第一节王夫之: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第二节“太虚一实”的本体论一、“气”与“实”二、“气”与“理”三、“器”与“道”第三节“絪缊化生”的辩证法一、“絪缊”二、“一”与“两”三、“动”与“静”四、“变化日新”五、“乐观其反”与“趋时更新”第四节“理势相成”的历史观一、“古”与“今”二、“理”与“势”三、“天”与“人”第五节“能必副所”的认识论一、“己”与“物”三、“形”与“神”四、“格物”与“致知”五、“知”与“行”六、“实践”第六节王夫之的历史影响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六第四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二、问题与主义论战三、科学与玄学论战第二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熊十力与“新唯识论”二、科学与哲学的划界三、“体用不二”四、“翕辟成变”五、“新唯识论”的意义第三节冯友兰的“新理学”一、冯友兰与“新理学”二、“真际”与“实际”三、“新理学”的基本结构四、人生境界论五、“新理学”的意义第四节金岳霖的“道论”一、金岳霖与“道论”二、“道是式-能”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四、“道论”的忧患意识五、“道论”的意义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李维武撰写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中国哲学史教案3-4

中国哲学史教案3-4
2011-1-26 22
3、重玄之境
对于“重玄”学来说,“破执”的彻底性 应该是连“境”与“智”也一并排遣,去教化 之心思,忘智识之言谈。成玄英说: 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乎物我,亦 一观乎亲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四)
2011-1-26
23
不仅如此,还应该破除所谓“亲疏” 的理念,不论是“亲”还是“疏”皆以 “一”观之。所谓“一”就是没有分别 而达于“虚静”。成玄英对此有一段比 较明确的说明:“物我皆空,不见有我 身相,故智慧明照也。”(《道德经开 题序诀义疏》卷二)
2011-1-26
32
成玄英笔下的“玄道”或者“至道”乃是 “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 (同上),它是超越空间的;不仅如此,修行者 也不能从固定的时间上来理解。成玄英说:“时 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又谓:“至道 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古察今,应 夫终始。”(《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二)
2011-1-26
27
1、逆数之法的源头
《说卦传》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彖传》曰:“刚反动……反复其道,七日来 复,天行也。”此等说法均包含着回归反复理 念。重玄学形成于《易》、《老》、《庄》 “三玄”广为传播之际,故摄取易学以为理论 支撑,乃情理之自然。按佛学中观派常用思维 法式即“四句否定”,其基本模式是正、反、 合、离。其典型格式是:有-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重玄”派学者对于此法多有应用。
2011-1-26
19
成玄英于《疏》中开篇即提出“重玄”命 题: 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 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 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 悲鞠养,有同母仪。
2011-1-26 20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4道家老庄哲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4道家老庄哲学

▪ 老子之“道”: 一身数任 宇宙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本源:“可以为天下母” 客观规律:“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 也”
道 天道“损有余以奉不足” 人道“劫不足以奉有பைடு நூலகம்”
1、宇宙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腹:正当生理要求 目:过多的声色物欲)
原因:“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
(不自生:指不自私其生。天地的运作不是仅仅为自己。)
▪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 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zēng)。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 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 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宇宙之本原 宇宙之生成 宇宙之变化
说明:
▪ 为了说明人为什么要“为无为”,老子进 一步去探讨“无为”的本体论根源
▪ 为了说明政治为什么要“无为而治”,老 子也必须找出“无为”的深层原因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以往的哲人说是水、火、气、 原子。老子认为,用任何一种具体而实在的物质 来说明万物的本原,都不能函盖万物,穷极所有。 于是提出“道”作为终极的根源。
▪ 问题:“为无为”何以可能? ▪ 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04 道教哲学

《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04 道教哲学

)中氣 千和氣
下而氣 。氣
宇 和 悅
之下 氣,
物合自 。,然 (風樂
頁 )
地 , 陰
生 陰 而
恍 惚 自
(乃 太包 平裹
,地
雨,
相氣 受悅

調 。
則 合
共上
風共
宙 陽 成 然 經 天
相地, 合地
起 合 , 共 校 八
施名凝 ,方
養, 頁雨生 萬二 )調天
源 生 為 成

人二一 頁莫
物氣
,地
,也, )不
而 成 。 太 平
平 經 的 基 礎
程 , 大 概 是
帙 浩 繁 , 非
名 曰 太 平 青
, 琅 琊 宮 崇
十 二 卷 。 後
, 齊 人 甘 忠
卷 。 漢 書
要 的 經 典 ,
·
廓合二卷經上在一領上漢可 原

。,
1
·
太 平 經
1-1
– 78

305 –
647 648 –
149
頁為天 二陽元 (天分元 生元
太不臣有為地太 。殺因殺名,氣
平失、三中、陽 (。緣而生名,
675 676 19
,銖民名也人、 此也藏之為其
延 年
分 ,
。 欲
, 父
。 地
。 天
太 陰

三 者
。 無
之 。
也 ,
和 ;
初 一
不使太、有有、 相陽天人三者
疑同平母三三中 頁須不地者者好
矣一也、名名和 )為生人主好生
。憂,子,,。 一,三養殺,
不不學賢
1-5

310 –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4第四章 荀子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4第四章 荀子

而与老、庄道家划清了界限。
江苏大学
一、荀子的学术概述
• 4.法家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最重视刑法政令的作用,认为“法
者,治之端”,主张“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显然
是接受了法家的思想影响。但他同时否定了法家单纯以法刑
政令治国的理论倾向,批评慎到道:“尚法而无法,下修而
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
江苏大学
一、荀子的学术概述
•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 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 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 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 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 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 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 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 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 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其“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
“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劳苦顿萃而愈无功,
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
江苏大学
一、荀子的学术概述

3∙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宋明部分)李维武撰写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三章张载的哲学思想在北宋道学的开展中,张载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道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他所开创的气学一派,与道学中的理学、心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由此构成了道学开展的内在张力与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他所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西铭》中论说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对儒家心性理论和人生哲学作了深刻发挥,对宋明道学各派的开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他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尊为对道学的开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人物。

下面即对张载的生平著述与哲学思想作一介绍。

节点列表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 2第二节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第三节性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7第四节知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8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10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久居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由于他长期在关中讲学,其所创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是一位注重研究实际、讲求学以致用的学者。

当时,西夏与北宋之间民族矛盾激化,年青的张载喜欢研究军事,准备联络人马攻取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

当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整顿边防时,他上书求见,要求投笔从戎,参加保卫边防的战斗。

但范仲淹劝阻了他。

张载也很关注经济问题,他针对日趋加剧的土地兼并,主张恢复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以缓和社会矛盾。

张载又重视对民众进行教化。

他在中进士后作过几任州、县地方官吏,其工作的重心就放在教化百姓上,“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他说:“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

”(《横渠先生行状》)这就强调了从解决物质利益和抓紧道德教化两方面入手,来缓和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只重视道德教化,而不重视物质利益。

张载主张进行改革,说:“理势既变,不能与时顺通,非尽利之道。

”(《易说》)但他反对“顿革”,认为改革不宜过激过快,应当平缓进行,使人们易于接受。

在这一点上,张载与王安石有很大分歧。

他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但也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

张载用很大的精力研究哲学,著述颇多。

他的最主要的哲学代表作是《正蒙》。

张载写《正蒙》,耗费了六年时间。

写作时,他“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尚须臾忘也。

”(《横渠先生行状》)这些艰苦思考的成果,是一段一段的文字,由门人苏昞分类编成十七篇。

首篇《太和》,讲宇宙论;而末篇《乾称》,讲人生哲学。

由宇宙而人生,全书实成一完整的哲学体系。

《正蒙》影响很大。

明清之际大哲学家王夫之曾著《张子正蒙注》,承继张载的哲学路线,解释并发挥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还著有《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

他的著述合之为《张载集》,由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岱年为其作序。

张载的哲学,强调哲学的现实性,以气论为基础,由论气而进至论人,展开性论与知论,以申述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为其归结。

下面,我们分别论说张载的气论、性论、知论和他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说明。

第二节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本节主要讲以下两个问题: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张载的哲学精神,在于对哲学的现实性的强调与凸显。

这种对哲学的现实性的强调与凸显,首先通过他的宇宙论体现出来。

张载的宇宙论,不再像周敦颐、邵雍、王安石那样,讲一套宇宙发生问题,而是直接探讨宇宙的本质问题,即他所说的“本体”问题。

这就使得他的宇宙论又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是一种与本体论相结合的宇宙论。

张载以其气学对宇宙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发。

在这方面,他着重阐发了“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的思想,对宇宙的物质性与辩证法作了新的说明。

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张载认为,整个世界是物质性的元气构成的。

而对于这个问题,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由元气构成的世界,可以划分为两种形态:一是无形的“太虚”,一是有形的“万物”。

“太虚”与“万物”,都是同一物质实体——“气”的存在形式。

“太虚”与“万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张载作了相当细致的论说。

首先,张载认为“太虚”与“万物”有着性质与状态的不同。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这是永恒的存在;“万物”则是气的暂时凝聚的状态,这不是永恒的存在。

因此,一是“本体”,另一是“客形”。

其次,张载指出“太虚”与“万物”又非截然对置的。

“太虚”与“万物”通过“气”的聚散而相互转化,由之而造成了“万物”的聚散变化,造成了变化运动中的世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正蒙•太和》)在他看来,“太虚”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在反复循环中进行的。

这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不能无”、“不能不”)的自然运动过程。

再次,张载强调,不论是“太虚”还是“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客观的物质存在。

他说:“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 (《正蒙•太和》)“太虚”并不是如佛教、玄学所讲的非物质的“无”、“空”。

气之聚为有形有象的“万物”,不是无中生有;气之散为无形无象的“太虚”,亦非由生而灭。

他说,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用眼睛观察到;气散复归于“太虚”的时候,人就无法看得见。

但是看不见的东西只是微而不显罢了,不能说它是绝对的“无”、“空”。

因此,他的结论是:“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这是说,所谓“太虚”实是充满了本始状态之“气”,根本就不是“无”与“空”之类的本体。

很明显,张载在这里继承、发扬了柳宗元、刘禹锡对“空”、“无”的理解。

刘禹锡、柳宗元讲的“空者,形之希微者”、“无形,为无常形”的思想,对张载很有启发。

但刘、柳的这些对“空”、“无”的理解,并不是从本体意义上讲的,更多的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如房屋之“空”由四壁体现之类)。

而张载讲的“太虚即气则无‘无’”,则是从宇宙的本质意义上讲的,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张载也吸取了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王安石的“太极”即“道”即“气”等思想,既反对把宇宙的本质说成是具体的“有”,又反对把宇宙的本质简单地规定为“无”,因而提出了“太虚”与“万物”两种“气”的存在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来说明“太虚即气则无‘无’”。

由于他不讲宇宙的发生问题,而直接讲宇宙的本质问题,从而淡化了宇宙论的意味,凸现了本体论的意味。

总之,张载的宇宙论已近乎本体论了。

可以说,他是第一个从宇宙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高度系统批评玄学、佛教本体论的哲学家。

他说,玄学以“无”为本,认为“有”生于“无”,必会导致“体用殊绝”:佛教以“空”为本,认为万物待缘而起,必会导致“形自形,性自性”,“以山河大地为见病”(《正蒙•太和》)。

后来,王夫之对此作过很高的评价,认为:“贞生死以尽人道,乃张子之绝学,发前圣之蕴,以辟佛、老而正人心者也。

朱子以其言既聚而聚,散而复聚,讥其为大轮回。

而愚以为朱子之说反近于释氏灭尽之言,而与圣人之言异。

”(《张子正蒙注》卷一)当然,张载讲的“气”,固然带有本体论的意味,但也具有实物性的一面。

他又往往把“气”看作是自然界中可以呼吸、可以流动的空气,如《庄子》所讲的“野马”之类。

这种对“气”的实物性理解,正是后来王夫之力图加以扬弃的。

这是王夫之讲“太虚一实”与张载讲“太虚即气”区别之所在。

我们在后面讲王夫之哲学时将进一步具体说明这一点。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从“太虚即气”的宇宙论出发,张载阐发了“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更深刻地揭示了“气”的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和根据。

张载的这种阐发,如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分为两步看。

第一,张载提出气化过程是“气”的自己运动。

他说:“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

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正蒙•参两》)这是说,任何运动着的事物的动因、契机(“机”),都存在于事物自身,没有外在的支配者、推动者。

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动非自外”的原因,在于“气有阴阳”。

他说:“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

”(《正蒙•参两》)正是由于阴阳二气既对立又统一(“相荡”、“相求”、“相揉”、“相兼”、“相制”),因而产生了“气”的运动变化。

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要想使阴阳二气变得一致,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的结论是:“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正蒙•太和》)在他看来,正是“阴阳两端”,即“气”的内在的矛盾性,造成了气化运动的“动非自外”。

这就显明地点出了“两端”的意义。

第二,张载又对“气有阴阳”的思想加以升华,明确地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矛盾观,深入论证了宇宙万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他说:“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正蒙•参两》)这是说,“气”是统一的物质实体,但包括着内在的矛盾。

“两”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一”是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参”指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产生运动变化。

其所以说“一故神”,是因为只有在统一体中才有阴阳相感的变化之机;其所以说“两故化”,是因为阴阳相感才使统一体推移变化。

所谓“神化”,就是阴阳相感,由机而化,造成气化运动。

在他看来,“一”与“两”是不可分割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

然而,张载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他更重视的是对立面的统一。

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正蒙•太和》)在他看来,有事物(“象”)就有矛盾(“对”),矛盾双方必然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反”),于是产生对立面的斗争(“仇”),而斗争的结局则是新的统一(“和而解”)。

这是张载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也是儒家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中,专门对张载的“仇必和而解”作了自己的解释和发挥。

冯友兰说:“‘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思如何,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是照着这个客观辩证法发展的。

”“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第254页)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斗争的结果,确有“和而解”的一种解决方式。

但如果把对立面转化、斗争的结果全部都归结为“和而解”,那也是一种绝对化和片面性。

这是我们在理解张载哲学和晚年冯友兰哲学时需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