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2周一.ppt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候敏感性
地球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 的响应是复杂的,不同气 候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 性不同。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
生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 台风、暴风雪等频发。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极端气候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如地 震、火山喷发、海啸等。
雷暴与龙卷风
总结词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详细描述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05
大气化学与污染
大气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和氧气( 约21%)组成,还有少量氩气、二氧 化碳、水蒸气和微量其他气体。
臭氧层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对生物有 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人为污染源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如 化肥和农药使用)、生活排放(如燃 烧化石燃料)等。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风力扬尘等。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01
02
03
温室效应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 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 发全球变暖。
加强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 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07
气象学与气候学应用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灾害恢复重建
气象灾害预警
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及 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 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灾害应急管理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 ,减轻灾害损失。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气候学气象与气候学教学课件
绪论1.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①定义: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的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应用于实践的科学。
②研究对象:大气圈。
主要研究内容:a.大气的一般特性。
b.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的来源。
c.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寻求变化规律。
d.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2天气学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内所产生的天气系统、天气过程的成因、演变规律,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
3天气学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大气4气候学定义:研究地球上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类型、变化规律的科学。
5气候学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气候。
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①概念不同:a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和大气现象(风、云、雨、雪、降水等)的综合。
属于短时间内的微观现象。
b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属于长时间宏观现象。
②变化周期不同: a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b气候:变化慢,时间长。
③各自研究的系统不同:a天气:是个单纯的系统。
b气候:包括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动物、植物、人)五个子系统。
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7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的整个空气层,是一个连续的空气圈。
8大气的组成特点:气态:水汽、氮气、氧气等;液态:水、溶液滴;固态:冰晶、悬浮的杂质;低层大气(0-90km):干洁空气、水汽、杂质;高层大气(90km以上):氮、氧原子9根据大气中的温度、水汽、成分、垂直运动分为五层:①对流层②平流层③中间层④暖层⑤散逸层10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例如:气压、气温、湿度、云量、风、降水量、能见度、日照、辐射量等。
11表示湿度的方法:a水汽压(e)b绝对湿度(a)c饱和水汽压(E)d相对湿度(f)e比湿(q)f饱和差(d)g露点(Td)12风定义:空气的水平流动。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绪论 气象与气候学 教学课件
b绝对温标(T):
规定:冰点为273°K 沸点为373°K
与摄氏度的换算方法是:°K=℃+273
c华氏温标(F)
规定:冰点为32°F 沸点为212°F
与摄氏温标的换算方法是:℃ =5/9(°F-32)
主要的气温仪器:
Meteorology
③湿度
Meteorology
定义:表示大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②平流层: 对流层顶-55km
特点: a 气温随高度不变-微升
-升高 b 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c 水汽、尘埃含量少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③中间层:平流层顶- 85km,特点: a 温度随着高度而迅速下降 b 空气有相当强烈的运动-高空对流层 c 60-90km有电离层(D)存在(只有白天才 出现)
Meteorology
根据大气中的温度、水汽、成分、垂直运动分为五层。 ①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
集中¾的大气质量和 90%的 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象 均发生于此层,也是对人类 生活、生产最有影响的层次。
特点:
a 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b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 运动
c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Meteorology
①气压
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整个空气柱的质 量,为大气压力。
实质:气压大小决定整个空气柱的质量。 单位:mmHg、pa、mb
1hpa = ¾ mmHg=1mb 标准大气压:
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 ℃时, 所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0 mmHg的大气压强, 为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mb)。
绪论
Meteorology
第一节 气象学简介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 第三节 大气的基本物理特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T' T0 dT'
T T0 dT
将 d
dT' dZ
与
dT dZ
代入上式有:
T' T0 d dZ ,T T0 dZ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按 γd 变化)
∴T T' ( d )dZ ………………………………………③
将③代入②式,得
2006-9-30
F1
G
d
T
dZm' g 精选ppt
3) 地形(geographical relief):凸地变幅小,凹地 变幅大,因为凹地白天散热慢,夜间有效辐射强
4) 下垫面性质(featur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水面上日较差小,陆地上大
5) 天气(weather):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
2006-9-30
精选ppt
16
• (2)气温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 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个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 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在赤道附 近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006-9-30
精选ppt
17
2006-9-30
精选ppt
9
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
综合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
<m 绝对稳定 m < <d 对干空气稳定,湿空气不稳定,此为条件性
不稳定;
>d 绝对不稳定。
以上判定方法可用如下的数轴表示:
m 条件性不稳定 d
绝对稳定 干稳湿中性
干中性 绝对不稳定 湿不稳
气象学和气候学-PPT文档资料
(三)发展时期
1.早期——20 世纪的前50 年
在此期间气象学的发展中有三大重要进展 :
(1)锋面学说 (2)长波理论 (3)降雨学说
在气候学方面也有长足的进展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20
(三)发展时期
2.近期——20世纪50 年代以后
由于电子计算机和新技术如雷达、激光、遥感及人造卫星 等的使用,大大地促进了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其主要 表现如下: (1)开展大规模的观测试验 (2)对大气物理现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德州学院地理系
付修勇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1
资
料
3月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 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会 上,媒体记者反映热烈,暖冬对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会带来那些影响的问题成为问答之间的热 点话题。 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表示,“暖冬”问题很 重要,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是科学家在争论的 问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全世界都在关 注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是全球的重大问题, 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4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5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6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7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16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 简 史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一、主要气象要素
温标的对应关系
一、主要气象要素
2. 气压
a.定义: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到的整 个空气柱的质量,即大气的压力。实质:气压的大小决定于 整个空气柱质量的多少。若以P代表气压,F代表面积A上所 承受的力,则: P=F/A
物理含义:空气的分子运动与地球重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一章
绪论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气候系统概述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问题的提出
既然大气是“物质”,那么它就是“运动的”
那么如何“定量地描述”大气呢?
究竟需要“哪些量”才能较好地描述大气呢?
dP=-pgdz式称为静力方程。它表达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处 于静力平衡状态时,气压变化和高度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地面气压分布一般在940—1040mb之间,在台风中心可能 低于900mb,在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可能高于1080mb。
一、主要气象要素
b.单位:mmHg, pa, mb 1hpa=1mb=3/4 mmHg c.标准大气压 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 ℃时,所测得的水银 柱高为760mmHg的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1013.25mb)。
大气科学概论
大气科学学院 王伟
第一章
绪论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气候系统概述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二、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三、本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 g
dz
dT g dz cp
g
d
=
-
dT dz
=
g cp
ϒd≈0.98K/100m
大气温度直减率
g = - ¶T
¶z
位温:气块沿干绝热过程移动到标准气压(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
泊松方程中,取p0=1000hPa,T0=θ 得位温公式
T (1000)0.288
p
干绝热过程中,位温θ是保守不变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 离地面1.5m高处的温度
气温日变化:最高值一般在14:00左右,最低值一般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受纬度、季节、 下垫面性质、海拔高度、天气状况 气温年变化: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 度、地表性质、天气情况有关
给予同样的热量Q,陆地表面升温剧烈,而水面升温缓和 失去同样的热量Q,陆地表面降温剧烈,而水面降温缓和
陆地表面温度变化取决于热量差额 ΔQ=R+LE+P+A
陆地表面日变化:最高点通常在13:00前后,最低点发生在 日出时 年变化:与太阳辐射年变化曲线几乎平行,最高在7月,最 低在1月
水温日变化:海洋日变化较小,0.5°C以下,湖面或者大河 2~5°C
qs表示水汽的量
于是,
dQ1
Ldqs
c p dT
RT p
dp
dQ2
dQ1
-dqs
• 干绝热过程:升降气块内部无水相变化, 并且与外部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dQ=0
于是
c p dT
RT p
dp
0
dT RT dp cp p
dT R dp =
T cp p
从初态p0、T0到状态p、T积分
T dT p R dp
吸收波段 5-7μm和>18μm 13.5~16.5μm 8.3~10.6μm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所放射的辐射量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 逆辐射量之差
F = Fs - aFa = e(sTs4 - Fa )
影响因子:地面温度、地面性质、空气温度、湿度及垂直 分布和云况等
地面有效辐射强度随地面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有效辐射 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湿绝热过程
• 凝结高度:未饱和湿空气块绝热上升至某一高度上开始发生凝结。 凝结高度的近似计算公式:
H=123(T0-Td0)
在凝结高度之下,dQ1=0,dQ2=0,仍是干绝热过程
• 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在升降过程中内部有水相变化,与外界无热量交换 的过程
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
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变化
地面温度:由于地表性质(主要是水陆差异)不同,(1) 吸收的辐射能不同;(2)热量转换不同
[1]水陆比热不同:吸收同样的能量,水体的增温迟缓,陆 地的增温剧烈 [2]水陆透射性能不同:陆地吸收太阳辐射仅限于表层,而 较大一部分辐射透过水体表层深入水体内部 [3]水陆导热方式不同:陆地导热性能差,热量多集中在表 层,水体具有流动性,水平和垂直运动可以使热量迅速交 换 [4]水陆蒸发差异:水面水汽较多,大气逆辐射使得水面温 度降温较缓和
ò ò=
T T0
c p0 p p
泊松方程
T ( p )0.288 T0 p0
物理意义(干绝热过程): 1、T仅与P有关 2、p升高,T指数升高 3、气块上升,T指数下 降
干绝热直减率ϒd
定义:干空气或者未饱和湿空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 离时温度的降低值,用ϒd=-dT/dz表示
dT RT dp cp p
地面辐射:地面以自己的温度向外放射辐射能 Fs = esTs4
ε为地面对长波的比辐射率,与地表性质有关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同时也放射辐射能 大气辐射一部分向上外逸到太空,另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称 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部分为aFa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成分
水汽、液态水 二氧化碳 臭氧
上节课重点回顾:
1、位势高度的物理意义
2、等压面、等高面
等压面上用等高线表示气压场型 等高面上用等压线表示气压场型
3、露点温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露点越高,水汽含量越多,湿空气越接近饱和
4、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吸收、散射、反射
空气分子 云滴和尘埃
地面和大气辐射
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在3~120μm之间,属于红外或者远 红外辐射
海温日变化:最高点发生在15:00~16:00,最低点在日出后 不久 年变化:最高在8月,最低在2~3月,变幅比陆地要小得多
气温
大气主要靠地面热量向上传输而获得热量 传导:依靠分子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辐射:地面与大气、气团与气团之间的长波辐射 对流: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湍流:由于空气黏滞力而产生的不规则运动,近地面发生较多 蒸发和凝结:蒸发吸收热量,凝结释放热量
第二章作业: 2-2 2-6 2-9
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在理想气体中的应用
热量dQ
cv=0.716J/(gK)定容比热
内能mcvdT
作功pdV
公式: dQ mcvdT pdV
干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单位质量干空气(m=1),热力学方程简化为
dQ
=
cv dT
+
pd
地面热量平衡方程:R+LE+P+A=0
R为地面辐射差额 LE为潜热:L蒸发潜热,E蒸发量 P为感热:湍流显热交换 A为地表面与下层间的热传输量B和平流输送量C之和
年平均热量平衡方程
陆地, R+LE+P=0 沙漠, R+P=0 海洋, R+LE+P+C=0
R、LE、P、A的日变化和年变化,P49-51
1
r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 RT
(2)
结合(1)和(2),得到
RT dQ cpdT p dp
cp=cv+R=1.005J/(gK) 定压比热
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 凝结潜热:温度为t的单位质量水汽凝结为同温度的液体 释放的热量
L=2499.5-2.39t (单位:J/g)
水汽凝结释放潜热 dQ2=-Ldqs
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收入-支出)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
R = (Q + D)(1- A) - e(sTs4 - Fa )
日变化、年变化、随纬度变 化、随天空状况变化P47-48
地气系统:把地面和对流层大气看成一个整体
高低纬地区之间的热量不均,靠洋流和气流,从低纬输送热量 到高纬,同时输送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