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作业讲评1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我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问题,互相交流观点,共同完成实验和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同时,我还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案例中,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充分应用。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本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实验等方式,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使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认知发展水平,从简单的实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动画演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案例还将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服务社会的热情。
(二)问题导向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问题导向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质教案1
《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地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地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地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地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地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地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地意识。
(3)培养学生地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地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地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地计算。
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地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地“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地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1、进行新课(1)由课前地引言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地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地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作功地条件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做功和11.1-3中力不做功地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地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地力物体在这个力地方向上移动地距离教师:接下来看老师这里地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地情况存在?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地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加强做功地条件地理解。
教师:通过以上地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地功地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人教版
第1节功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_八下物理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一、自主预习1、通常而言,如果一个______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 ______ 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______ 。
2、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学中,功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积。
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F---- 力 -------单位________( ) S----____-------单位________( ) W----____ ------单位________( )4.功的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所以1J=_____N·m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概念的讨论观察课本P63页的图11.1-2中力做功两个图,找出两个实例的共同点:(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分析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有_______,但没有___ _____,没有做功。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搬大石头没有搬起有________,但没有_____________,没有做功。
(3)、归纳出力学中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组交流,分析以下事例:(1)当你推一座巨石,推而未动时,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2)踢出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时,脚有没有对它做功?为什么?(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功的计算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阅读教材63页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给出解答,并解释原因,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提供难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合作解答。
4.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学习功的重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互相学习和借鉴。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
3.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
2.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各种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公式。
3.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为导入: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高度h自由落下,求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获得的动能。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介绍了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功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功”字有___和___两个部首组成3.在引导的基础上,初步体会功是力的贡献、效果2.由汉子组成理解“功”是“力在工作”认真听讲,初步体会“功”的含义探究新知一、力学中的功【问题再现】1、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向右运动,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小车的受力分析:*思考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2、叉车举起货物:*画出货物的受力分析:1、画出小车的受力分析思考并回答2、画出货物的受力分析*思考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3、结合以上两个现象,分析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议一议】(1)用力推墙,墙没有动,人累吗?人对墙是否做功?(2)运动员踢球,球在地面上滚动过程,运动员对球是否做功?(3)运动员提水在水平地面上比赛,运动员对水桶是否做功?【归纳总结】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劳而无功F ____0 ; S ____0(2)不劳无功F ____0 ; S ____0 思考并回答3、讨论,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议一议”三种情形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归纳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完成导学案八年级物理教学教案标题11、1 功学科八年级物理科任老师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内容问题1.物理学中什么叫做功?2.力对物体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3.哪些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4.如何计算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一)、潜伏训练1、如图1,小丽用10N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请画出手对水桶的力的示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11
2.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于功和功率的计算涉及到数学知识,需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
-功率的计算需要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速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3.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相对复杂,学生需要掌握积分的初步概念,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物理实验、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家庭作业:
-布置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包括计算题、分析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4.教学评价的设计:
-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和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个性化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利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导入新课。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通过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和速度。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的距离和速度会有所不同?这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等过程,自主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直观地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加深对功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我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进行解答。通过这个作业,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也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功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功的本质。例如,通过设置“动能转化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高度下落的距离,探讨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八下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八下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物理学中的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教材章节为第十一章第1节,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其中F为力,L 为位移,α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功的守恒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理问题。
2. 理解功的性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功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功的正负判断。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性质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车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功的本质。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解释各个变量的含义和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功的性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正负、功的守恒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计算公式,标注各个变量的符号和单位。
8. 作业设计: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位移L=5m,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α=30°,求物体所做的功W。
答案:W=FLcosα=10N×5m×cos30°=25√3 J2. 题目: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恒力F=8N的作用,位移L=10m,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α=45°,求物体所做的功W。
《第十一章第1节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功》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本节课的作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练习:要求学生回顾并熟练掌握功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
完成相关的填空题、选择题练习,旨在检测学生对功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
2. 计算题练习:设计几道涉及功的计算题,包括已知力与位移求功、功率等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计算并理解功的大小及变化规律。
3. 实践应用题:设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如“估算人爬上教学楼所做的功”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4. 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并计算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等。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掌握。
三、作业要求1. 认真审题:学生应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理解错误导致答案偏差。
2. 规范答题:要求学生按照物理学科答题规范进行答题,如单位的使用、公式的书写等。
3. 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答案。
4. 及时反馈: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并主动向老师反馈学习中的疑问和困难。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性、规范性、创新性及解题思路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2. 学生自我反馈:学生应认真总结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3. 同学间互助: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共同进步。
六、总结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功》这一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_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的第一节《功》。
本节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来定义功。
2.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功的应用:介绍了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做功和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功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被抬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强调力、移动距离和功之间的关系。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解释各符号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时所做的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几个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讲解: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做功和能量的转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一章第一节功1. 功的定义:力× 移动距离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3. 功的应用:做功和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所做的功。
a. 一个人抬着一个箱子,箱子的重力为 20N,抬高的距离为2m。
b. 一辆汽车以 40km/h 的速度行驶,行驶了 30min。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作业设计
《功和机械能》作业设计一、单元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课所在单元为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功和能的初步知识,能量转化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它从广度和深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深层次上反应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
本章知识点广泛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并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十分重要,学习本章知识后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科学技术十分重要。
《功》培养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功在知识在生产、生活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功率》功率的计算是学生学习后续简单机械和电功率的基础,应用功率的计算式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动能和势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机械能及其转化》通过实验或实例,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
本单元是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但是把“功”的概念放到相对于次要的位置,本章从能量的转化或者转移入手来讲解,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由简到繁,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可以简单的表述各种能量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所学知识。
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机械功的含义。
三、单元作业目标1、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分清楚功和能量直接的转化关系。
2、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用物理逻辑回答问题的习惯。
3、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定义的理解、公式的运用和所学知识直接联系和转化。
5、让学生把生活实例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对于物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要贴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1、作业形式不可单一,基础定义和提升计算的综合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doc
授课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西藏八宿县中学尹明春教材分析1.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便捷。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的关系的建立。
(学习功的重要性)2.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内容组成。
3.教材从力学中“功”的含义和生活中“功”的含义的不同,取其“成效”的含义,在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力学中的做功。
然后通过列举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几个实例,具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力学中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对学生理解这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4.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功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道功的计算题目,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一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请同学们说出功的字面含义并查字典说出几个含有功的词语中功的含义(贡献、成效)。
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叉车举物情景。
让学生思考:叉车提升货物的过程中,叉车对货物用了什么力?货物有什么变化?叉车工作的成效是什么?观看、思考、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一)力学中的功让同学举起凳子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累” 了吗,从自己的感受中理解举起凳子的力的工作成效。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功》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应用,使学生能够:1. 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
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3. 能够应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作业:- 阅读《功》的相关章节,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
- 完成预习自测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预习效果。
2. 实验作业:- 设计一个小实验,以测量在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距离与所做功的关系。
学生需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组、物体、刻度尺等。
-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施加的力、物体移动的距离以及计算出的功。
-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总结功与力及距离的关系。
3. 理论应用作业:- 解决几道与功相关的物理问题,包括计算题和实际应用题。
-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 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功的理解以及功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作业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自测题需独立完成。
2. 实验作业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数据记录准确,图表绘制规范,分析总结具有逻辑性。
3. 理论应用作业要求问题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准确,短文需结合自己的理解,体现出对功的深刻认识。
4. 所有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2. 对于预习自测题和理论应用题的解答,重点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解题思路。
3. 对于实验作业,重点评价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以及分析总结的逻辑性。
4. 短文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理解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错误原因并改正。
3.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十一章第1节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后作业的目标为巩固学生对于“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功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完成本次作业,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公式,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功的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二、作业内容1. 概念复习:请同学们简述“功”的定义及功的基本计算公式,并指出其中涉及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2. 基础练习:选择与填空题。
设计若干关于功的基本计算和应用的题目,如:已知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求力所做的功。
3. 实际应用题: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人爬楼梯时所做的功”、“分析汽车发动机做功的效率”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4. 拓展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体验“功”的原理,如利用滑轮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力对滑轮组做功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概念复习部分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述“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基础练习部分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并确保计算过程和结果准确无误。
3. 实际应用题部分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探究部分需同学们积极动手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并整理出探究结论。
四、作业评价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重点评价概念复习和基础练习部分的准确性及完整度。
对于实际应用题和拓展探究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作业批改完成后,教师将根据批改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并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和答疑。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将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作业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说课稿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实验探究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术工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性;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讨论题目和作业,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交流。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知道功的单位,能正确进行功的计算。
3.了解正功与负功的概念,能判断实际情境中力做正功或负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即W = F × s。
3.功的单位:焦耳(J)。
4.正功与负功:当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力做正功;当力与位移方向相反时,力做负功。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全效学习】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分层作业(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创新,含解析)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1.[2013·北京] 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2.如图11-1-2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你认为合理的是 ( C )图11-1-2A.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C.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对它做了功D.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3.下列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力对其做功的是 ( D ) A.沿斜面下滑的物体B.从空中下落的雨滴C.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以下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B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B.工人将货箱从地面搬到桌面上C.修理工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D.大力士支撑着大轮胎静止不动5.[2013·湘西] 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 N的小车,使小车沿水平方向前进了5 m,这时拉力所做的功是 ( B )A.50 J B.250 JC.750 J D.0 J【解析】W=Fs=50 N×5 m=250 J。
6.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11-1-3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C )图11-1-3A.W1<W2<W3B.W1<W2=W3C.W1=W2=W3D.W1=W2<W37.一位同学沿教学楼的楼梯从一楼匀速上到三楼,该同学上楼做的功最接近( B ) A.30000 JB.3000 JC.300 JD.30 J8.在水平桌面上,将重20 N 的木块沿直线匀速向前推了5 m ,所用的推力是4 N ,撤去推力后,木块由于惯性又前进1 m 后停止,则推力做的功为__20__J ,重力做的功为__0__J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作业讲评
同学们大家好:
我将第十一章的作业练习做一讲评,以便大家在学习过成中作参考,讲评共分两个部分.
一、作业中重点知识的概括
熟悉青少年成长问题: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
青少年近视是危害青少年的第一危险因素,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要熟悉隐形眼睛的注意事项和角膜变色片的注意事项。
熟悉听力的保健,注意用耳的卫生,如避免去高噪音场所,远离发出巨大声响的机器,MP3、iPod最好限制在85分贝以下等。
二、作业讲评具体如下:
(一)单项选择
1.如果没有噪音防护具,而邻近有巨大噪音,并且也不能即刻走开,这时最理想的处理是:( D ) A.用卫生纸或棉花塞进外耳道。
B.用手指压住耳朵三角窝。
C.将手指头塞进外耳道。
D.拿手指压耳屏堵住外耳道。
讲评:如果没有噪音防护具,而邻近有巨大噪音,并且也不能即刻走开,拿手指住压耳屏堵住外耳道(不是把手指塞进外耳道,而是把外耳道口外面,三角形结构的耳屏向外耳道压下去。
)所以选D。
2.配戴隐形眼镜应注意的事项中不包括哪些?(C)
A.不用自来水清洗隐形眼睛。
B.不随意使用他人的隐形眼镜。
C.可以配戴隐形眼镜过夜。
D.不在眼睛不适时配戴。
讲评:配戴隐形眼睛应该注意的事项:(1)不用自来水清洗隐形眼镜。
(2)不配戴隐形眼镜过夜。
(3)不在眼睛不适时配戴。
(4)不配戴隐形眼镜游泳。
(5)不用舌头或唾液清洁隐形眼镜(6)配戴前不要用含有乳霜的香皂洗手。
(7)不随意使用他人的隐形眼镜。
(8)使用眼药水时,要先取下隐形眼镜。
(9)配戴隐形眼镜发生问题时,勿忌讳求医。
3.当输出音量达到多少分贝时对听力造成损失?(C )
A.120分贝
B.130—150分贝
C.85分贝
D.90分贝
讲评:有研究表明85分贝音量就会对听力造成听力损伤。
(二)多项选择
1.青少年成长时期面临哪些问题(ABCD)。
A.学校生活。
B.人际交往。
C.异性交往。
D.青春期焦虑。
讲评:以上条件全满足。
2、牙齿的保健应包括以下哪些?(ABCD)
A.每半年应进行一次牙检。
B.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C.选择正确的刷牙方法。
D.限制甜食,不嗜饮料,合理营养。
讲评:以上条件全满足全选。
3.夜间驾车时不适合使用角膜变色片其理由是?(ACD )
A.因为镜片有各种图案及染色,会降低眼睛的对比敏感度。
B.夜间角膜变色片会使眼睛感到不适。
C.夜间光线昏暗时会出现炫光情形。
D.角膜变色片的光学区大约只有直径5厘米,晚上瞳孔放大超过直径5厘米。
讲评:根据题意夜间角膜变色片会使眼睛感到不适不够准确。
(三)判断正误
1.彩色隐形眼镜(角膜变色片)适合夜间驾车时配戴,因瞳孔放大超过5公厘,视力更清晰。
(错)
讲评:彩色隐形眼镜(角膜变色片)不适合夜间驾车时配戴,因瞳孔放大超过5公厘,视力会出现炫光情形,有不安全因素。
2.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应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
(错)
讲评: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应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行为只是一个表象。
3.晚上睡觉时可以戴隐性眼睛。
(错)
讲评:晚上睡觉时不可以戴隐性眼睛,因为戴上隐性眼睛会影响眼睛细胞的呼吸,不利于眼睛的休息。
4.发育中青少年的听觉器官比成年人更易受害。
(对)
5.在噪音中暴露时间过久,即使噪音音量不大,也会伤害听力。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