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

合集下载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前期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作,因所配乐曲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题材相当广泛,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到民间的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诗经》古朴自然的风格、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同时,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渊薮,是古代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和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诗歌艺术的典范。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友爱亲情、忧患意识、审美意识、人文精神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

从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到《雅》、《颂》的抒情诗中沉潜着的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这不仅仅表现着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同时体现在《诗经》大部分作品中的乃是我们古老祖先们对故土的眷恋。

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

《诗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诗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诗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1. 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至战国时期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诗经》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 历史意义2.1. 文字记载与历史考证《诗经》是中国最早出现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之一,因此对于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和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诗经》进行历史考证,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细节信息。

2.2. 清晰反映时代风貌《诗经》内容广泛,涵盖了当时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其中不少篇章描绘了农耕生产、婚姻嫁娶、战争征伐等重大社会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与生活的真实情况,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2.3. 社会道德与文化传承《诗经》中许多篇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古人的情感表达、家庭关系、仁义礼智等观念仍然对今天的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并且影响着后世的文化传承。

3. 文化价值3.1. 诗歌艺术与审美标准《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形成的诗歌体裁,其中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

它不仅培养了人们对于语言和艺术方面的敏锐度,还塑造了中国人民审美标准中重视韵律、音韵以及形象思维等特点。

3.2. 音乐与声乐传统《诗经》是唐代乐府民歌发展过程中重要源头之一,为后来中国音乐提供了宝贵素材。

它不仅在音乐领域提供了灵感,也在声乐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基础正是来自《诗经》。

3.3. 文学研究和教育《诗经》具有广泛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其中的诗情画意、修辞手法和韵律形式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现代创作教育当中。

4. 结论总之,《诗经》不仅在历史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在文化价值上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诗经的由来与价值

诗经的由来与价值

《诗经》的由来与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在西汉以前,《诗经》被称为“诗”、“诗三百”。

到了汉武帝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诗经》据传是孔子删定编纂的,于是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待遇,被尊称为经,因而就有了《诗经》这一名称。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班固承袭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这种说法在西汉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让人们深信不疑,然而,从宋代开始,以欧阳修、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怀疑,并在清代彻底否定了孔子删诗的说法。

《诗经》不可能是孔子删定的观点在《左传》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唱的诗,其分类、先后次第的编排、篇目等,均与今本《诗经》几乎一样,而当时孔子还不足十岁。

因此,孔子就不可能删诗。

但不可否认,《诗经》肯定是经过一番删汰整理的,为什么呢?郭沫若说过:“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

《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于长江流域。

在这样长的年代里,在这样宽的地域里,而表现在诗里面的变异性却很小。

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

音韵的一律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

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统一性。

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

古人说孔子删诗,虽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一个人,但《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这形式音韵的统一就是它的内证。

”既然删诗的不是孔子,那又是谁呢?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对《诗经》进删汰整理的是周王朝的乐师、乐工。

因为从《诗经》都是乐歌这点来看,诗与乐官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重读《诗经》,了解经典

重读《诗经》,了解经典

重读《诗经》,了解经典【摘要】重读《诗经》,了解经典,通过重新审视这部千古传世之作,我们可以深刻领悟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包括《诗经》的历史与地位,题材与形式,艺术特点及文学价值。

我们也将介绍如何正确重读《诗经》,并探讨重读的意义和方法,希望读者通过重读《诗经》能够收获更多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启发,体会古人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古代经典,感受文学之美,感悟人生之道。

【关键词】关键词:重读《诗经》,了解经典,历史,地位,题材,形式,艺术特点,文学价值,意义,方法,收获更多1. 引言1.1 为什么要重读《诗经》,了解经典《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重读《诗经》,去了解这部古代经典呢?重读《诗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涉及到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古代文献,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重读《诗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和文学发展轨迹。

《诗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形式,如风、雅、颂等,通过重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成就。

通过重读《诗经》,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内涵。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深入研读,《诗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重读《诗经》,了解这部经典的意义重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正文2.1 《诗经》的历史与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中叶的民间歌谣和吟诵,共包括民歌300多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歌谣和吟诵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农耕生活、战争和政治斗争等重要内容。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诗歌的含义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

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后来独立自成一体。

在中国古代,诗和歌有别,诗供朗诵,歌是歌唱的,现在诗和歌统称为诗歌。

它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一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运用灵活;常采用赋、比、兴等手法。

诗歌的创作,一般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激发起丰富、强烈的感情,鲜明地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和情感色彩,使诗的形式的外在节奏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一致,同时,语言须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

它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歌谣等;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

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旧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风和屈原《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有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诗经》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诗经》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一本诗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收集了大量古代诗歌,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诗经》如何影响古代文学,并对它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

诗经的背景和起源1.1 起源《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它按照中国历史的文学时期来看,属于先秦时期的作品。

《诗经》是由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各国家的诗歌合集而成。

在这部诗集中,汇集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作者的诗歌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和思想。

1.2 作者《诗经》中的诗歌作品没有特定的作者,大多数诗歌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这些诗歌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代表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和思想。

1.3 风格《诗经》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民歌、爱情诗、颂歌等。

它的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直接感受。

这使得《诗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2.1 音乐和礼仪《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歌常常与音乐结合,在宴会、祭祀等场合中演唱。

通过歌颂祖先、规范礼仪等方式,表达了尊重和致敬的情感,同时也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2.2 社会价值观《诗经》通过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了一系列社会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尊重长辈、忠诚、孝顺、行善等等,对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文化传承《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它对后世文人的启发和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2.4 文字和语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珍贵遗产,它是古代文字的源头。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

试论《诗经》

试论《诗经》

试论《诗经》【摘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文章将分析《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探讨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将研究《诗经》的流传和影响,以及其在艺术上的特点,内容和结构的特点,还有其独特的诗歌形式。

文章将总结《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其永恒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诗经》,感受其独特魅力,以及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诗经》、历史地位、文学价值、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流传、艺术特点、内容、结构、诗歌形式、文学史、后世文学、永恒价值。

1. 引言1.1 试论《诗经》的历史地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自古至今,《诗经》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代表了早期先秦时期的文学风貌和审美观念。

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风俗等方方面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风貌。

《诗经》中所反映的音乐、礼仪、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诗经》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古代文学的贡献上,更在于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1.2 试论《诗经》的文学价值《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封建时代的文学之始,展现出古代文学的初期形态和风貌。

其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爱情、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诗经》的文字简洁明快,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诗歌语言朴实自然,韵律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诗经》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1. 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诗经》产生时期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时期社会背景和诗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接下来,将重点讨论《诗经》独特的文学特点,包括具体写景与抽象意境相结合、音乐性与语言美感融合、民间性与精神内涵相统一等方面。

然后,论述《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启示,如形成了后世各类诗歌形式和题材基础、培育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诗经》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与价值,并展望其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引领。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诗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瑰宝,深入探讨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分析《诗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也能为未来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希望强调《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贡献,使读者能够更加认识到它在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观念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诗经的历史背景:2.1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为特征,主要是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之间争霸导致的。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变革。

在春秋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各个诸侯国相互攻伐,以求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战国初年则更加剧烈,成为七雄争霸的时代。

这种战乱环境下的政治格局变迁促使了文化思想与文学风貌广泛多样的发展。

2.2 诗经的产生与发展:诗经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诗歌集合,它包括了唐代之前几百年间流传下来的305篇诗歌作品。

浅析《诗经

浅析《诗经

浅析《诗经·国风》的主题思想【摘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常常把它看作是一种圣洁的神圣之物,《诗经》,它让我领略了文学之华美,爱情之纯洁,劳动人民的智慧……《诗经〃国风》是《诗经》的最重要的部分,思想内容广阔,成就也最高,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在我临毕业之前,通过我的论文,写出我对《诗经》的认识和感受。

只要本着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善于、敢于对中国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研究与认识,在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能感染我的学生,让中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关键词】《诗经》《国风》主题思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进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首《诗经》的诗,在我最早学习它的时候,总觉得是那样的神秘,那样对我有吸引力,总觉得它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精彩的讲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是在他的教育与感染之下,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诗经》,我总是那么神往,我常常把它看作是一种圣洁的神圣之物,如天山雪莲般不可企及,也如莲花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随着我渐渐的成长,也渐渐地走近了《诗经》,它让我领略了文学之华美,爱情之纯洁,劳动人民的智慧……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最后编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

现存305篇,故俗称“诗三百”。

就其内容和写作形式分为《风》、《雅》、《颂》三种。

相传《诗经》是经孔子删订而编撰而成的,“秦火”○1之后,《诗经》只能保存在民间。

关于《诗经》中作品的收集与成书,相传有三个来源:一是“采诗”,据说是各个国家派出“采诗官”到民间去收集各国各地的民歌;二是“献诗”,公卿大夫至于列士们把他们写的诗献出来;三是“留诗”,是朝廷乐官保留的仪式用乐,如祭祀诗,燕飨○2诗等。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有极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文化创新,而且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诗经》的文化价值继承传统,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诗经》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近500年间的305篇作品,其丰富的内容被认为是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当代具有多学科的研究性质。

《诗经》是儒家的“圣经”,文学的“圣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首先,《诗经》不是一部普通的、单纯的诗歌总集,而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艺术的升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歌谣到《诗经》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原始歌谣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二节拍样式,倜易》卦爻中遗存诗歌的起兴手法,为《诗经》提供了最直接的创作经验。

而“诗言志”的古老诗歌观念和原始歌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对《诗经》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诗经》的产生,既不同于原始神话的集体无意识,也有别于原始歌谣宗教咒语“蜡辞”,而是更多融进了善恶是非的道德评判和对审美意识的明确追求,用实践理性精神发挥着诗歌“言志”“载道”的功能。

所以,我们看到,《小雅?采薇》“靡室靡家,?N狁之故”,深切体现出不顾个人生活而保卫祖国家园的爱国情感;《唐风?鸨羽》“王室靡?O,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抒发了对父母兄弟的牵挂和关切之情;《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其忧患意识是何等的深重;《周颂?敬之》“敬之敬之,无维显思,命不易哉。

《诗经》其流传及对现世的意义

《诗经》其流传及对现世的意义

《诗经》其流传及对现世的意义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上古时代我们民族光辉的艺术成就,是民族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

当世界大多数民族还处于野蛮蒙昧时代,我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产已达到高度的文明。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文学欣赏,我们能够形象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广泛图景以及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关键词】《诗经》;现实;意义一、《诗经》起源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也是中国韵文的源头。

《诗经》全书收录的自西周开始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一共305篇。

其中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这是由其音乐的不同而分类的。

“风”描写的是当时民间的一系列风俗民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可以说《风》诗是当时由民间传唱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曲。

而这一类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质朴的语言魅力,对后世的韵文影响颇深,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雅”大多产生于王都附近,属于朝廷的正乐,《雅》诗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乐歌,其思想性总的来说当然不如《风》诗,但它却从另一角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雅》诗一般篇幅都较长,《雅》诗的语言一般不如《风》诗通俗易懂,且多抽象议论。

在风格上,《雅》诗庄重而舒缓,表现出典重文雅的特色。

尤其《小雅》中的一些诗还颇长于抒情,如《小雅•采薇》卒章便抒发了久役将归的征夫又悲又喜的复杂情怀,写得情景交融,极为真切动人。

“颂”源于当时的国家祭祀活动,其大多是记载了各个国家君王的历史功绩。

《颂》诗以祭祀为题材,凭借鲜明的思想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和丰富的文化价值迥别与其他诗歌而自成一类,并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颂》诗在《诗经》中篇数少于《风》、《雅》,但是我们通过对于祭祀活动的描述,可以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风俗文化窥视一二。

所以,在历史研究领域中,《颂》诗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诗歌的源头,先民的歌唱--《诗经》导读

诗歌的源头,先民的歌唱--《诗经》导读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他还告诫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一部被如此传承的经典,到底唱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由来 相传,周朝设有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风人”。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些采诗人都会摇着木铎巡游各地去采集诗歌,像勤劳的蜜蜂游走于田间地头。

在田野间劳作的人们每当听到清脆的木铎声,就知道是替天子体察民情的采诗人来了,于是大家纷纷放下手头的活儿聚拢过来,把这一年来传唱的歌谣唱给采诗人听。

他们以身边的山川景物和草木鸟兽作为象征,来抒发自己心中最纯净质朴的情感。

采诗人便在田埂上坐下,把这些吟诵之声用小刀刻在竹简上,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就这样,一个个汉字将那些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一一记录了下来。

相传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根据内容,一般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同现在我们说的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共160篇,其中关涉爱情最多,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这类诗歌风格多清新活泼,多讴歌纯朴爱情,应是当时流行的新乐。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称为“雅乐”,如同清朝人把昆腔称为“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雅包括大雅、小雅,共40篇,多为王畿地区的作品,是当时的宫廷音乐,内容多为饮酒作乐,酬唱赠答。

《诗经》: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

《诗经》: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

《诗经》: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古代诗歌文集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诗经》,包括其起源背景、作者和传承影响等方面。

1. 起源和背景• 1.1 历史背景•这个部分可以介绍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等。

• 1.2 编纂过程•这个部分可以介绍《诗经》编纂的过程,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民间歌谣贡献于此。

• 1.3 文化价值•这个部分可以探讨《诗经》对于古代文化发展和后世影响的意义。

2. 内容和形式特点• 2.1 题材分类•这个部分可以按照题材将《诗经》进行分类介绍,如乐府民歌、风雅颂辞等。

• 2.2 平仄格律•这个部分可以介绍《诗经》中常见的平仄格律,对于古代汉语音韵体系的影响。

• 2.3 文字形态•这个部分可以探讨《诗经》的文字形态特点,如象形、会意、指事等。

3. 作者和流传• 3.1 作者身份与背景•这个部分可以介绍《诗经》的作者身份和背景,如贵族、官员或民间歌手等。

• 3.2 流传方式•这个部分可以介绍《诗经》的流传方式,如口头传承和文字记载等。

• 3.3 影响力和后世接受程度•这个部分可以探讨《诗经》对于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力,以及其在不同朝代和地区的接受程度。

结论通过本文对于《诗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音韵体系,还是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诗经》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审美观念和情感世界的窗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价值

《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价值

《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价值《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为中
学语文教学的精品语文教材,它的资源价值不可忽视。

首先,《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内容极广,是诗歌文化的瑰宝,开辟和
发展了诗歌、小说、歌谣等文学形式,有着良好的社会和审美价值。

通过阅读《诗经》,让学生吸收其中多变多姿的艺术美感,对文学艺
术有一定的把握和形成对对象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
高语文素养。

其次,《诗经》中丰富的语言素材,可以丰富中学教师设计的语文实
践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比较多
样化、鲜明的文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形式,体验历史文学股海中
涌动的美感。

另外,《诗经》中的语言内容以及文言文的特点让年轻
学生有机会认识原汁原味的古文,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
的文化意识。

此外,《诗经》以诗和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古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
见解,丰富古代文化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从而
学会仁视他人,继而更加深刻的感受伦理捍卫等价值,并切实把传统
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坚定其传承呼唤士气,防止滋生断、裂及传统
文化的焦虑。

总之,《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资源价值。

只有让
学生充分欣赏和了解《诗经》,他们才能以更深刻的认识从中获取更好的学习体会,更好的承托中华文化的传承。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为崇高的。

《诗经》的源头性意义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艺术方面的等等。

不管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性质:原始性、典型性、重复性、模式性。

下面选四例谈谈《诗经》所开创的诗歌模式,从而探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

一、《魏风·陟岵》:形成后世诗歌思乡、思亲的模式。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主题。

思乡与思亲、乡情与亲情时常牵连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而乡情的实质是亲情。

表达思乡主题最早的、带有成功性典范的就是《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己。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岵》第一章)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

此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①。

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

在原型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

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

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

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

真可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清人沈德潜说:“(《陟岵》)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

情到极深,每说不出。

”②这是深有体会之言。

《陟岵》开创了从对方设想,以深刻地表达自己情思的表现手法。

后代许多思乡诗都运用这种手法,唐人陈陶有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葛华仙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为崇高的.《诗经》的源头性意义是多方面的,有思想方面的,也有艺术方面的.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葛华仙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柔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再比较 [J], 曹强
2.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 [J], 曹强
3.在《诗经》的来路上——读杜立明的《我的诗经》 [J], 彭学明;
4.一部学术性与资料性兼融的《诗经》学著作——读鲁洪生先生的《诗经学概论》[J], 向彪
5.关于《诗经》若干生物的辨正——读《读〈诗经注析〉札记》之一 [J], 李先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诗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诗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引言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和里程碑。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座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古老文化瑰宝。

本文将探讨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诗经的历史地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和编辑时间距今已有2500多年。

相对于其他文学类别,诗歌在古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诗经是由先秦时期的许多诗人创作完成的,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受到了尊崇和赞美。

它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广泛教授和研究。

其地位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也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中。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被广泛视为经典权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

诗经的文化意义反映古代社会风貌诗经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迁,也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心情和情感。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例如,《关雎》一诗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描述了古代社交场合中的女子和男子之间的友谊和追求。

彰显文学艺术诗经中的诗歌通过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才华横溢和文学艺术的高超。

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感人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例如,《桃夭》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传承人文精神诗经中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

诗经中广泛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忧虑、情感、追求和思考。

通过诗经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正是这些精神和观念的传承,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影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模范。

学习诗经的意义和路径研究的论文

学习诗经的意义和路径研究的论文

学习诗经的意义和路径研究的论文首要的问题是,研究《诗经》在今天还有意义吗?研究的题日是否早就做完了?我们先不讲《诗经》作为认识古代社会和研究古代历史的文献学价值,单就其创作艺术及文学功用而言,它不但对中国诗学体系及创作精神影响深远,而且对今天诗歌学的发展及文论研究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怀民生,贴近生活,批评社会黑暗,追求人类理想的精神也已经纵贯古今,积淀为民族文化意识。

朱光潜先生在《中国古代美学简史》一书中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大半是围绕《诗经》而作的评论和总结。

”不但中国文论体系深受《诗经》的影响,我国的文学创作体系及诗性言说特征等,也都与对《诗经》的文化阐释、接受、传承的连续机制密不可分。

从《诗经》研究史中可以考察出中国文论的基木精神、生成特点,言说方式、思维特征等诸多内容,是解答古代文学及文论“然”及“所以然”的重要途径。

冯天瑜先生在其《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元典”的概念,“只有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义在某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方可称为’元典’。

此之谓元典,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即为一种本源意义的哲学文本或者诗性哲学,是其它阐释文本的元语言和元符码。

《诗经》是中华精神的元典文化,具有元典诗学精神,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未被异化的元型文化,它对于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对于挽救价值迷失和重建价值秩序,克服后殖民主义文化侵袭造成的民族失语危机,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

很强的时代意义。

诗经研究的历史是观念更新的历史,开放的多元研究是必由之路。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其合理内核,使其文化精神的原创性转变为当下性。

所以,《诗经》己不单纯是一部古老诗集,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元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现在,许多国家的世界文学教材都介绍《诗经》,更有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诗经》,《诗经》已成为一项世界性学术研究。

诗经学的研究范畴己大大拓展,呈现出多元的研究模式,从传统的注释、考据、点评到今天的社会分析、艺术比较研究,新方法新视角不断涌现,研究的题日只会越来越多。

诗经的教育意义

诗经的教育意义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

它曾经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

我们今天和孩子们学习《诗经》自然不同于孔子所处的时代。

《诗经》对我们及我们的孩子来讲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涵和审美意涵。

我们在教学时更多的应当侧重于此,也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两个重点。

树有根方能生,人有本才能立。

《诗经》和《梦辞》作为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学生不能不有所了解。

也只有了解它,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于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对于这一块学习的欠缺,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今天的孩子,我们的确不应让他们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

在学习《诗经》时,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到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讲解诗歌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作用,了解《诗经》的表现形式,比如所谓的《诗经》“六义”,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歌去认识,去辩析,去领会它们的表情达意作用。

这样可以把学习的工具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理解。

而且这些“工具”也是我们今天许多表现手法的滥觞,有些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放弃这一块,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领着学生弄懂诗歌大意,然后背诵了事。

这实在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可以说是“数典忘祖”。

《诗经》的多数诗歌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民间,语言纯洁,朴素,形象生活,有极强的表现力,它们中的许多经典词语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在诵读时我们能领着学生去细细地体味,对于孩子的语言水平,语言表现力以及引导孩子们向生活学习语言是有极大的助益的。

至于孩子们在课堂上如何去“读”,笔者倒以为没有必要去强调什么“朗读”、“吟唱”等形式。

不管怎么说,我们毕竟不知道春秋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读这些诗的,我们现在模仿这个,比较那个,不免有画虎不成反类猫之嫌。

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去表达自己的理解。

《诗经》中的诗歌有许多是优美的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活,所创造的意境如梦如幻。

诗经的思想意义范文

诗经的思想意义范文

诗经的思想意义范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遗产,编纂于周代,古人有云:“圣人之后,若有以观德者,此诗必先焉。

”诗经中包含了正行诗篇、雅颂、周颂、小雅、魏颂以及《国风》等,总计305篇。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诗经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与风貌。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如农事、婚嫁、祭祀等。

这些诗篇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喜怒哀乐,使我们对当时的生活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例如,《葛生》描写了古代的农耕生产场景,《卫风·将仲子车》则展示了古代婚姻习俗。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重温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其次,诗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社会关系。

诗经讴歌了人性的美善,弘扬了友情、爱情、亲情等正面情感。

如《国风·陈风》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些情感表达,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还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如君臣之间的关系、贵贱之别等。

这一方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秉持中庸之道,打破封建礼教束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

此外,诗经还弘扬了儒家的人伦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表达了一系列关于尊卑有序、君子之道、忠孝礼义等思想。

如《周颂·维天之命》中提到:“皇天无亲,享国之父”;《魏颂·骄奢》中揭示了宫廷的腐败贪婪。

这些诗篇教导了人们应当遵循道德准则,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睦。

总体来看,诗经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的多元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为后世著名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诗经的珍贵意义尚未消逝,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知到古代智慧和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为崇高的。

《诗经》的源头性意义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艺术方面的等等。

不管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性质:原始性、典型性、重复性、模式性。

下面选四例谈谈《诗经》所开创的诗歌模式,从而探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

一、《魏风·陟岵》:形成后世诗歌思乡、思亲的模式。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主题。

思乡与思亲、乡情与亲情时常牵连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而乡情的实质是亲情。

表达思乡主题最早的、带有成功性典范的就是《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己。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岵》第一章)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

此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①。

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

在原型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

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

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

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

真可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清人沈德潜说:“(《陟岵》)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

情到极深,每说不出。

”②这是深有体会之言。

《陟岵》开创了从对方设想,以深刻地表达自己情思的表现手法。

后代许多思乡诗都运用这种手法,唐人陈陶有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就是从这儿变化出来的。

我们熟悉的杜甫《月夜》更典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要写的是对家里的妻儿的思念,而诗歌不说“我”如何想家,却通篇从对面落笔,写妻儿在家中如何思念他,把诗的视角从诗人这面挪到对方那里形成反观,使诗的意思更为曲折,诗的空间更为开阔。

钱钟书说:“他日读杜子美诗,有句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却将自己肠肚,置儿女分中,此真是自忆自。

”③又如高适《除夕》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

”等等。

白居易的这一首诗还被作为2005年全国高考卷的诗歌阅读材料,其中有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如果掌握了古诗中这一从对面落笔、并时互想的表现模式,对诗意的解读就容易了。

二《陈风·月出》:形成后世咏月诗歌望月怀远的模式。

望月怀人的模式始于《诗经·陈风·月出》。

月夜抒情似乎从《月出》而来,成为“月”意象的发端,并形成望月抒怀的抒情模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月出》第一章)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三章重章复唱,意境是迷离的。

清代方玉润说它是“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④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四野,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篇,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

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

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

而唐代诗人中咏月诗最多最好的是李白,李白诗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

宋苏轼词中大量选择“月”,如《水调歌头》,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丙辰年的中秋节日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

词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明月衬托离别。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不管诗歌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

这种意境和情调,最早在《月出》中已奠定。

把握了咏月诗这一抒情模式,对咏月诗的阅读鉴赏帮助很大。

如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以“月”意象进行命题,诗题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是:“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了解了望月怀人思乡的抒情模式,问题即迎刃而解。

三、《王风·君子于役》:形成后世诗歌黄昏起愁的模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是农耕人生的生命节奏。

华夏民族是农业民族,农业人生的生命节奏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日落是当归之时,回家之时,人如此,鸟、羊、鸡都是如此。

“黄昏”是一天中临界点,由白天到黑夜的临界点,是一个触媒,最容易引发生命消逝的忧思,也更容易触动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感叹,也容易触发生命的虚无感等等。

人生的缺憾在黄昏当归之时会特别被放大。

因此,日夕黄昏,是一天中最具情感归依意向的时刻。

黄昏体验的原型,是由《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确定的。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意象或许称得上是最古老、最具恒久感动力、最能触动诗人愁怀的感情符号。

无怪乎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德麟《清平乐》),“最难消遣是黄昏”(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的慨叹,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古,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⑤后代由“黄昏”取景造境的很多,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

省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

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云“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暝色起春愁”等等。

宋词中的黄昏意象很多,仅举一例,李清照的《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整个重点放在黄昏,所有的愁绪外化为“瘦”。

日夕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别离远行,此情何堪!从而表达对丈夫的强烈思念之情。

相传出自李白手笔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两首作品,是黄昏感受在词体中的最早、最成功的展示。

其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该词作为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材料,有一题目是:“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这一问题只要抓住“暝色(或黄昏)起愁”这个特定意象含意,题目就不难解开。

四、《秦风·蒹葭》:形成后世诗歌间阻思慕的模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是一首怀人的诗,诗中的“伊人”是访求的对象,至于是谁,迄今尚无定论。

诗歌基本景象:抒情主人公追寻“伊人” ;中心意象:“在水一方” ;两种境况:道阻不可达,虚幻不可近;基本模式格局:追寻者——阻隔——追求对象,可望难即。

这里的“追寻者”可以是各种人,“阻隔”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性格的、必然的、偶然的、或然的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追寻对象”可以是贤人、友人、情人,可以是理想、事业、前途,也可是升官、发财、幸福等等。

这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写照,表现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中追求、失望、惆怅心情。

如对人类的追求、理想抱负的追求,始终不能实现,不能到达彼岸,是间阻思慕,又坚执寻觅,既形成间阻思慕的原型,也形成坚执寻觅的原型。

“间阻”在诗中表现为“在水一方”,间阻可以不断转换,“在水一方”是人类对理想、彼岸不断追求的象征。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征。

”“‘一方’难至矣。

”他连引古今中外几十个同构例证,连类生发了但丁探索人生、人类追求理想、男女思慕佳偶,帝王追寻仙山、佛教寓禅彼岸、哲人寓理形神等诸多方面的例子,解读“在水一方”的意蕴。

“溯洄”、“溯流”、“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则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⑥到魏晋南北朝时“阻隔”观念转变,由“道阻且长”变成“河水清且浅”,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仍是彼岸可望难即,但“阻隔”内涵已由敬畏大自然变为敬惧社会礼法。

“河水清且浅”可望而不可即,更加重了咫尺天涯的痛苦。

到唐朝有孟郊《别古离》:“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了渴慕的程度。

这些诗都是间阻思慕模式的表现。

《诗经》所开创的这四种常见的诗歌表现模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

因此了解这些诗歌创作模式,对我们阅读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