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关于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

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

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进入新课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教师引导:施加了力车运动起来,停止施力,车要停止;于是可得结论,要让车运动起来,就必须施加力给车,换言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教师引导:人类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道路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请问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有那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设疑:?他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8-69内容,并思考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所运用的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上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高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刻苦钻研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几段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参考系惯性非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惯性.(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研判,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中多在升降机实例中曾简单应用.教法建议(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2)在讲课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学生家长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常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惯性系和熵增加、惯性力教学难点:惯性力示例: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1、发现问题: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上面小车内光滑的发展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2、注意:惯性力不是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怎么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3、例题:见典型例题.探究活动1、组织部分学生交叉学科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课题兴趣.高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利用语言交流是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要编写物理教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实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展开课程改革,不能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遭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故物理学是视察、料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

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

因此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依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并且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及时做笔记、不重视视察和实验探究、课前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独立完成作业;有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爱好,这方面女同学较为明显;还有些学生在学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上也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

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形,教师有责任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爱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九年级物理上册。

主要内容抱括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能、电功和电功率。

共六章。

其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为重点。

第十三章:内能、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是难点。

其中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点为本期实验探究的关键。

四、具体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祖国、爱科学等优秀品质。

2、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初中物理质量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初中物理质量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教学设计示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教学设计示例(一)引入课题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二)新课教学1.力的单位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2.弹簧测力计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1)弹簧秤的原理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弹簧秤的构造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分度:水平拉木块的力: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拉断头发的力: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三)总结,扩展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探究活动测力计的发展【课题】测力计的发展【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体验力的大小【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篇一: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一、共点力的概念: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

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描点法作出v-t 图象。

2、能从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自主学习】(A级)一。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二。

实验原理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

实验步骤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A B C D E F G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v(m/s)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也是远距离输送交流电不可缺少的装置。

在讲解变压器的原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电磁感应的角度说明:原线圈上加交流电压产生交流电流,铁芯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界负载供电。

要向学生强调,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变压器是把电能通过磁场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经过转换后一般电压、电流都发生了变化。

有的学生认为变压器铁芯是带电的。

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可让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经过独立思考了解到变压器铁芯并不带电,铁芯内部有磁场(铁芯外部磁场很弱)。

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最新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最新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最新6篇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教研教改,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研效益。

以新型的教育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以角色转换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教研团队,为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二、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1、制定科学的教研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要求:集体备课应广泛搜集信息,认真研究、确立切合实际的主题,周密设计安排。

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措施,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准备,扎实推进,确保教研的时效性,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的稳步提高。

在教研中扎实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达成共识,统一行动。

2、加强平时的交流研讨。

将其作为一种教研的长效机制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兵团作战优势。

3、教学的常规管理及要求:(1)备课,备写规范教案。

无论哪个学科,都必须做到精心备课,深入挖掘教材,吃透课标和考纲,做到“五明确”: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能力要求、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明确各章节知识的前后联系。

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教法应灵活多样并具有可操作性,学法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教研组每周将抽查每人的教案。

(2)上课,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坚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

千方百计开展学生实验和实验的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等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注重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二、新课教学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

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6篇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光的折射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2.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①.学生实验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新授1.光的折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过程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3.知识的提练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

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内能改变的量度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一、目标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认知
应用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构建知识架构
乔守忠:
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含义,以及物理知识在社会上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设计
1、总结评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随堂练习评价
3、作业评价
4、本节检测评价
板书设计
&10、1在流体中运动
一、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伯努利原理)
教学重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与组织学生认识升力。
教学突破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器材
课件、铁丝一根、吸管一根、硬纸一张、吹风机一个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启发、探究
学法指导
观察、讨论
研究问题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评
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1、从两张纸之间吹气,两张纸不但没有分开,反而贴紧了。
学生动手自己体会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刘耀辉:
实验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2(将两个兵乓球放在距离2厘米左右,用吸管从两小球中间吹气)
请部分同学体会
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为什么
王甲林:
实验时注意气流的缓解程度,利于现象明显。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
课题
在流体中运动
课型
新授
教材
教科版
课时安排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压强与浮力的一个过渡。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课程标准增加对这个知识点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演示实验能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猜想假设
实验探究
设计话题(演示1和演示2的原因)
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产生自己的判断
张文峰: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先让学生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教师讲解
思考——分析——思考
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判断形成统一或对立
赵学成:
教师的引导、启发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及认识。
得出结论
讲解飞机机翼结构让学生计算上下表面空气的流速
计算比较机翼上下表面空气的流速大小
②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通过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能简单解释生活、
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②通过对鸟类的观察和探究,认识升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制作鸟翼模型,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②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小组能增强交流讨原因: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