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体内失效机理

合集下载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_钢筋混凝土结构随堂练习_参考答案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_钢筋混凝土结构随堂练习_参考答案

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1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1.1 钢筋)确定的。

参考答案: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1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1.4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1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1.5轴心受力构件的应力分析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1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1.6 混凝土的时随变形——收缩和徐变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2章梁的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2.1 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2章梁的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2.2 配筋率对梁的破坏特征的影响参考答案: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2章梁的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2.4《规范》采用的极限弯矩计算方法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3章结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3.1 结构设计的要求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3章结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3.2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3章结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3.3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实用设计表达式参考答案: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4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4.1 概说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4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4.2 单筋矩形截面参考答案:案:D参考答案: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C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5章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5.4 弯起钢筋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7章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7.3 纯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第 1 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08章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8.2 轴心受压柱的承载力计算。

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

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主编周建伟刘起展主审王心如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二00四年四月前言《毒理学基础习题集》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编写的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

习题内容主要依据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内容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导用书。

本书编写还参照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范围。

因此,本书还可作为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

考试是评定应试者知识结构与能力、检查教学效果、客观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毒理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编写一本适应考试需要的教材。

本书的主要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即选择题,其覆盖的知识面较宽,能检查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并且评卷比较客观。

主观题指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

主观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因水平有限,本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恳切希望各院校老师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使用说明1.A型题(单项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一个叙述性题干和四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三个均为干扰答案,从中选择最佳2.B型题(配伍题)B型题的基本结构是先列出五个备选答案,接着是至少二道用数字标明的试题,需从备选答案中为每题配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3.名词解释解释名词时,只需对该词作出明确解释,不需进一步讨论。

4.问答题对问答题只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内容的要点,不需展开讨论。

5.论述题论述题则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目录前言 (1)目录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6)第四章毒性机制 (11)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1)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13)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8)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24)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30)第十章管理毒理学 (33)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3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第3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16
同时, 颗粒内氧浓度分布可采用CS = CS 0 −
生物反应工程习题精解
第三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3.3 蔗糖酶催化下述反应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蔗糖酶固定在直径为 1.6mm 有微孔球形树脂颗粒上,其密度为 0.1μmol 酶/g 颗粒,蔗糖水溶液在树脂中有效扩散系数为 1.3×10-11m2/s,该反应在一篮式离 心反应器内进行,外扩散限制影响可消除。蔗糖浓度为 0.85kg/m3。反应的表 现速率为 1.25×10-3kg/(s·m3 树脂) ,Km=3.5kg/m3。试求 (1) 内扩散有效因子是多少? (2) 本征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多少? 解: (1)
由表面浓度 CSi 求解和由有效因子η E 求解。 (1)表面浓度 CSi 求解。由式
12
生物反应工程习题精解
第三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k L a(CS 0 − CSi ) = 引入CS=
rmax CSi r CSi ⇒ CS 0 − CSi = max K m + CSi k L a K m + CSi
CS = CS 0 + rmax 2 6 DiCS 0 。 (r − R 2 ),其中存在有最大颗粒半径Rmax= 6D rmax
当酶反应动力学方程符合 M-M 方程时,无解析解,仅有数值解。 12、对于膜片状固定化酶,其解法与球形固定化酶相同,结果有所不同。 当酶反应动力学方程为一级反应动力学时,可解得: l cosh(φ ) L ,其中φ=L rmax 。 CS = CS 0 cosh(φ ) Km iD 当酶反应动力学方程为零级反应动力学时,可解得:

10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版)

10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版)

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3、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5、肝肠循环: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使其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6、毒物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依据。

7、室: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的特点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当毒物在体内的运转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其视为一室模型。

而血流量少,穿透速度慢,不能立即与血液中的毒物达到平衡的器官认为是周边室。

周边室可有一个或多个,故可将机体视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8、生物半减期:(简称T1//2)一种毒物在体内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指血浆半减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亲水性毒物的生物半减期较短,亲脂性毒物的生物半减期较长。

)9、效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10、反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可靠性物理中的应用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可靠性物理中的应用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可靠性物理中的应用郑玉杰1,伍昆仑1,2,郑雪松1,帅勇1(1.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重庆401332;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摘要:综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可靠性物理中尤其是在新电子材料和纳米器件失效机理研究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对电子材料失效机理解释、失效过程模拟、缺陷影响分析、材料筛选、简单元器件的筛选和设计等中的应用。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从微观尺度上研究新材料、纳米器件的失效机理和失效过程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能够通过对电子材料的筛选、设计和简单元器件的设计为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将能更深刻地反映新电子材料和纳米器件的失效机理和过程,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计算;可靠性物理;失效机理;新材料;纳米器件中图分类号:TB 114.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68(2019)S1-0039-07doi:10.3969/j.issn.1672-5468.2019.S1.008Application of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inReliability PhysicsZHENG Yujie 1,WU Kunlun 1,2,ZHENG Xuesong 1,SHUAI Yong 1(1.Chongqing CEPREI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1332,China ;2.CEPREI ,Guangzhou 510610,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s of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in reliability physics ,especially inthe study of failure mechanisms of new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nanodevices ,are reviewe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in the explanation of failure mechanism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failure process simulation ,defect impact analysis ,material screening ,and the screening and design of simple components are emphasized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s and failure processes of new materials and nanodevices on a microscopic scale ,and it can be used in the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 design of simple component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devic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will be able to reflect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new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nanodevices more deeply ,and will be more widely used.收稿日期:2019-03-28作者简介:郑玉杰(1989-),男,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高级研发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第一性原理计算、可靠性物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失效电子元器件分析方法

失效电子元器件分析方法

分析Technology AnalysisI G I T C W 技术120DIGITCW2021.011 电子元器件失效一件电子成品的失效是指产品丧失规定的功能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其中90%以上是可以通过更换元器件修复的,而元器件的失效往往是不可修复的。

因此,要控制成品设备的可靠性,就需要对元器件的失效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控制好元器件的失效率就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影响一个元器件失效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的元器件在同一应力环境失效的模式和机理都有可能不同,同一种元器件在不同的应力环境的失效状态也会不同。

因此,我们在分析元器件失效时要统计出元器件的材料、质量等级、静电等级、失效模式、失效机理以及应力阶段、加电时长等。

2 名词解释(1)失效:产品丧失规定功能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失效模式:失效的外在直观表现形式和过程规律,主要包括漏电、短路、开路、参数漂移及功能失效。

(3)失效机理:电子元器件本身化学、物理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是机械、腐蚀、过电引起。

(4)失效原因:引起器件失效的外在因素,电子元器件在材料、制造、设计、使用中引起的直接失效原因。

(5)失效分析:是找到产品的失效模式,根据失效模式找出产品失效机理以及失效原因,制定对策防止产品再次失效的活动。

3 失效分析步骤造成元器件失效的因素很多,必须收集器件失效的多方面要素加以比对分析才能找到失效根因,主要分析过程按图1执行。

图1 元器件失效分析过程3.1 统计失效元器件的关键要素损坏元器件的关键要素主要有器件类别、质量等级、静电等级、失效模式、失效机理、失效阶段等。

3.1.1 电子元器件主要类别失效电子元器件分析方法张光强(中电集团第十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摘要:介绍了一种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给出了失效器件失效的统计要素,并对失效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找出失效原因,找到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措施,及时有效预防器件的再次失效,提高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提高整机可靠性,以较小的质量成本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避免产品出现重复性问题,最终达到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

胶接结构破坏模式及失效机理

胶接结构破坏模式及失效机理
2 1 3 ( )7 8 . 0 0,0 4 :5— O
g s—brrifre n oyse o oi s[ ] Ju l o l s ie en cmetpletrcmpse J . oma f a f o t
Mae a Sinea dT cnlg ,0 9 6 :7 5 6 tr c c n eh o y2 0 ( ) 52— 7 . i l e o
[ 1 王云英 , 1] 刘杰 , 孟江燕 , 纤维增强 聚合物基 复合材料老化 等.
研究进展 【 ] J .材料 工程 ,0 1 7 :5—8 . 21 ()8 9
( 上接 第 1 2页 ) 5
[ ] edRC,C xD C, a F a g cu uao uig 5 R e o R eC M .D maeacm lt ndr i n [ ]H podAA, rnJW.T ecepb hv r f ikl ae 7 o go Mat i h re eai nce— sd o oa b
因素 ( 化学成分 、 相结 构 、 子结 构 以及 官能 团 ) 分 作
0 引言
随着胶接科 学和胶接技术 的发展 , 胶黏 剂在航 空航天 领 域 的应 用 E益 广 泛 。 自 14 t 9 3年 英 国在
用下 , 引起 的材 料表面或 材料物理化 学性 质和力 学 性能 的改变 , 最终 丧失 工 作 能力 , 种变 化通 常称 这
Da a e M o e a d Fal r e h n s o m e tn tu t r m g d n i e M c a im fCe n i g S r cu e u
MA H i un a- a ,WA G Qa -i I N L i A h nh ,LU Xnl g q N inn ,Q A e,T O C u —u I i-n i

气动隔膜泵失效原因及改进措施

气动隔膜泵失效原因及改进措施

31
12
隔膜泵
设定/操作不当
8
28
3
隔膜泵
安装/维护不当
5
3.2 FMEA 分 析
详细分析了气动隔膜泵的结构、部件及附件,并结合隔膜
泵故障记录及失效根本原因分析报告, 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
析(FMEA)工具进行全面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识别
17
2
出隔膜泵的潜在失效模式并按风险优先数(PRN)进行排序,进 一步制定相应的维修策略、维修任务及周期。见表2。
本文收集了多个同类型装置气动隔膜泵的历史运行数据 和失效分析报告,并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工具对 气动隔膜泵潜在的故障模式、影响、风险优先数及风险等级进 行了全面的识别,并制定了相应的维修策略、维修任务及周期。 维修策略实施后,该类型泵每年平均停机时间减少了 40% &因 失效而导致的可记录泄露事故降低了 80%,大大提高了装置运
膜泵
2. 按照厂家手册中准荐力矩
泄覺
螺瞰卡链松,' 介质换 3
3
3
27
中 失效消除 療固2?栓
—次性
1
酸却
2在泵与管道之间使用柔性
言道
振动大
介质
4
3
2
24
中高 失效消除 矽(如波迹)
一次性
1对髙或中高风险泵,走期
題换止回阀
2 5^5飓泵,止回阀口
止回阀
低3
1
3
9
低 失效消除 后輙
削'
泵謔低
1.

消音器 堵塞
经验表明,只有比正常工况更快的蒸汽流速才能达到更好 的吹扫效果,而吹扫工况与正常运行工况其蒸汽压力、温度不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机理和常见故障分析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机理和常见故障分析
2 电容器类
电容器常见的失效模式主要有: 击穿、开路、参 数退化、电解液泄漏及机械损伤等。导致这些失效 的主要原因有以下 3 个方面。
1) 击穿。介质中存在疵点、缺陷、杂质或导电 离子; 介质材料的老化; 电介质的电化学击穿; 在高 湿度或低气压环境下极间边缘飞弧; 在机械应力作 用下电介质瞬时短路; 金属离子迁移形成导电沟道 或边缘飞弧放电; 介质材料内部气隙击穿或介质电 击穿; 介质在制造过程中机械损伤; 介质材料分子 结构的改变以及外加电压高于额定值等。
6) 使用问题引起的损坏,指静电损伤、电浪涌 损伤、机械损伤、过高温度引起的破坏、干扰信号引 起的故障、焊剂腐蚀管脚等。
1 电阻器类
电阻器类元件包括电阻元件和可变电阻元件, 固定电阻 通 常 称 为 电 阻,可 变 电 阻 通 常 称 为 电 位 器。电阻器类元件在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数量很大, 并且是一种发热消耗功率的元件,由电阻器失效导 致电子设备故障的比率比较高,据统计约占 15% 。 电阻器的 失 效 模 式 和 原 因 与 产 品 的 结 构、工 艺 特 点、使用条件等有密切关系。电阻器失效可分为两 大类,即致命失效和参数漂移失效。现场使用统计
如第二、三、四次碰时表针均不动,则说明电容器是 好的。如果第一次相碰时表针就摆到终点,则说明 电容器已经被击穿。另外,对于容量为 1 ~ 20 μF 的电容器,有的数字万用表可以测量。
3) 容量为 1 μF 以下的电容器检查。可以使用数 字万用表的电容测量挡较为准确地测得电容器的实 际数值。若没有带电容测量功能的数字万用表,只能 用欧姆挡检查它是否击穿短路。用好的相同容量的 电容器与被怀疑的电容器并联,检查它是否开路。
0引言
电子设备中绝大部分故障都是由于电子元器 件故障引起的。如果熟悉了元器件的故障类型,只 要通过简单的电阻、电压测量即可找出故障[1]。

第03章 齿轮传动设计(很实用的!!)

第03章  齿轮传动设计(很实用的!!)

齿面硬度 > 350HBS
或 > 38HRC
120o
h
《机械设计》
§ 3-1 齿轮传动概述
§3-2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一、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
1、轮齿折断(Tooth breakage) ◆ 疲劳折断
齿根受弯曲应力 裂纹不断扩展 初始疲劳裂纹 轮齿折断
◆ 过载折断 短时过载或严重冲击 静强度不够 全齿折断— 齿宽较小的齿轮 局部折断— 斜齿轮或齿宽较大的直齿轮 措施:增大模数(主要方法)、增大齿根 过渡圆角半径、增加刚度(使载荷分布均 匀)、采用合适的热处理(增加芯部的韧 性)、提高齿面精度、正变位等
◆ 轴的扭转变形:
靠近转矩输入端的齿侧变形大,故受载大
◆ 轴的弯曲、扭转变形的综合影响:
若齿轮靠近转矩输入端布置, 偏载严重 若齿轮远离转矩输入端布置, 偏载减小
《机械设计》 §3-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因此,齿轮在轴承间非对称布置时,齿轮应布 置在远离转距输入、输出端!
例:请指出下列两种传动方案有何不同?哪一种更合理?
载荷分配不等
直齿圆柱齿轮:K =1~1.2
斜齿圆柱齿轮: K =1~1.4
《机械设计》
精度高取小值, 反之取大值
§3-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④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Kb
考虑齿轮非对称布置、轴的变形
载荷集中
◆ 轴的弯曲变形:
齿轮随之偏斜,引起偏载 不对称布置时,靠近轴承一侧受载大
悬臂布置时,偏载更严重
设计齿轮——设计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以及结构形式
主要参数有:模数m、齿数z、螺旋角β以及齿宽b、中心距a、 直径(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变位系数、力的大小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开裂失效分析及腐蚀机理研究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开裂失效分析及腐蚀机理研究

第1章绪论1.1概述自从1954年原苏联第一座核电站的建立和1955年美国核潜艇“舡鱼”号下水服役以来,压水堆核动力装置获得迅速的发展。

做为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的关键设备之一的蒸汽发生器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蒸汽发生器向高功率、大型化和系列化发展,对蒸汽发生器的安全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1.1蒸汽发生器在核动力装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动力装置是以核裂变能来产生动力的装置。

蒸汽发生器(SG)是核动力装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热量交换设备。

蒸汽发生器在核动力设备中的作用,如图1.1所示。

图1.1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简图在反应堆中,核裂变产生的热能传给冷却剂(水)。

高温高压水由主循环泵送到蒸汽发生器,放出热量后又被主循环泵打回反应堆,重新被加热后,再被送到蒸汽发生器中去。

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闭式的循环回路—一回路。

在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内(或管外)一回路冷却剂的热量,通过管壁传给管外(或管内)工质(水),使之预热、蒸发(或预热、蒸发、过热)而产生饱U形管束上装设有支撑板,对管束起支撑和防振作用。

在管束周围装有套筒,将简体与管束隔开构成上升和下降通道。

在管束和套筒上方装设汽水分离器,多用旋叶式分离器做粗分离器,用双层布置带钩波形板分离器做细分离器。

给水管装在上简体下部,由给水接管和环形给水分配管组成。

在管板上方装设排污管。

运行中进行连续或定期排污可避免泥渣沉积和腐蚀介质在沉积物与传热管间的缝隙中浓缩,并防止在传热管上结垢,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卜蒸汽出口管嘴2一蒸汽干燥器3一旋叶式汽水分离器4一给水管嘴5一水流6一防振条7一管束支撑板8一管柬围板9_管柬10-管板11-隔板12一冷却剂出口13-冷却剂入口图1.2立式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结构简图在一次侧,来自反应堆的高温高压冷却剂由下封头进口管进入进口水室,然后进入U形管,通过U形管柬将热量传递给二次侧工质。

放热后降低了温度的冷却剂流出U形管后,经过出口水室,再由下封头出口管流出,由主循环泵打回反应堆。

现代控制理论(刘豹、唐万生)第3章答案总结

现代控制理论(刘豹、唐万生)第3章答案总结

3-6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u y y y y 66116......=+++ 试写出其对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及其传递函数。

解:63611603210=====b a a a a ,,,,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x006y u 100x 6116100010 =⎥⎥⎥⎦⎤⎢⎢⎢⎣⎡+⎥⎥⎥⎦⎤⎢⎢⎢⎣⎡---=x &传递函数为[]6116610061161001006A)-C(sI )(2311-+++=⎥⎥⎥⎦⎤⎢⎢⎢⎣⎡⎥⎥⎥⎦⎤⎢⎢⎢⎣⎡+--==-s s s s s sB s W其对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x10y u006x 6101101600=⎥⎥⎥⎦⎤⎢⎢⎢⎣⎡+⎥⎥⎥⎦⎤⎢⎢⎢⎣⎡---=x传递函数为61166)(23+--=s s s s W3-7已知能控系统的A,b 阵为:⎥⎦⎤⎢⎣⎡=⎥⎦⎤⎢⎣⎡-=11,4321b A 试将该状态方程变换为能控标准型。

解:该状态方程的能控性矩阵为[]⎥⎦⎤⎢⎣⎡-==7111Ab bM rankM=2,矩阵非奇异,系统能控。

系统特征多项式:105||2+-=-λλλA I可知a1=-5,a0=10。

所以⎥⎦⎤⎢⎣⎡-=⎥⎦⎤⎢⎣⎡--=510101010a a A u x x ⎥⎦⎤⎢⎣⎡+⎥⎦⎤⎢⎣⎡-=10 51010·此即为该状态方程的能控标准形。

取P=T C -1该状态方程的能控性矩阵为[]⎥⎦⎤⎢⎣⎡-==7111Ab bM 知它是非奇异的。

求得逆矩阵有,⎥⎥⎥⎦⎤⎢⎢⎢⎣⎡-=-818181871M由[][]111 10--=bAAb bP n 得[][]⎥⎦⎤⎢⎣⎡-=⎥⎥⎥⎦⎤⎢⎢⎢⎣⎡-==-818181818187101011MP 同理,由A P P 12=得⎥⎦⎤⎢⎣⎡=43412P 从而得到P⎥⎥⎥⎦⎤⎢⎢⎢⎣⎡-=⎥⎦⎤⎢⎣⎡=4341818121P P P ⎥⎥⎥⎦⎤⎢⎢⎢⎣⎡----=-81418143811P由此可得,⎥⎦⎤⎢⎣⎡-=⎥⎥⎥⎦⎤⎢⎢⎢⎣⎡-⎥⎦⎤⎢⎣⎡-⎥⎥⎥⎦⎤⎢⎢⎢⎣⎡-==-51010641321641323 4321 434181811PAPA ⎥⎦⎤⎢⎣⎡=⎥⎦⎤⎢⎣⎡⎥⎥⎥⎦⎤⎢⎢⎢⎣⎡-==1011 43418181Pb b所以,u x x ⎥⎦⎤⎢⎣⎡+⎥⎦⎤⎢⎣⎡-=10 51010·此即为该状态方程的能控标准形。

2012 第03章 烯烃

2012 第03章 烯烃



第三章 不饱和烃
西北师范大学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构造异构 碳链异构:

CH3CH2CH CH2
1-丁烯 1-butene
CH3C CH2 CH3
2-甲基丙烯 2-methylpropene
位置异构:
CH3CH2CH CH2
1-丁烯 1-butene
CH3CH CHCH3
5-甲基-3-丙基-2-己烯
CH3CH2C
CH2
CH2CH2CH3
2-乙基-1-戊烯
(CH3)3CCH
CCH2CH3 CH2CH3
2,2-二甲基-4-乙基-3-己烯
第三章 不饱和烃
西北师范大学
烯基的命名

烯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剩下的一价基团叫烯基。
H2C H3C H2C CH CH C CH3 H2C CH CH2 CH

cis- and trans- isomers are different compound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
第三章 不饱和烃
西北师范大学
Cis and trans isomers can be interconverted
第三章 不饱和烃
2-丁烯 2-butene
第三章 不饱和烃
西北师范大学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立体异构 顺反异构(Cis–Trans Isomerism):双键上的碳原子不能绕双键自由 旋转,双键碳上所连的两个基团不同时,就出现顺反异构现象。 反-2-丁烯
顺-2-丁烯

这两种排列方式在常温下是不能互变的。Rotation about the carbon– carbon double bond would break the p bond.

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第三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第三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第三章答案1. 引言本文档为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第三章的答案,包括了该章节中的重要概念和问题的解答。

第三章主要讨论关于控制系统中的系统模型与变换的内容。

2. 系统模型2.1 开环系统模型开环系统模型也称为非反馈控制系统模型,其主要特点为输出不受控制量的影响。

在开环系统模型中,系统的输出仅仅取决于输入信号。

开环系统模型可以用数学方程描述,常见的开环系统包括电动机控制系统、热控制系统等。

2.2 闭环系统模型闭环系统模型是指系统中引入了反馈回路,系统的输出除了取决于输入信号,还受到了输出信号的影响。

闭环系统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实际控制中我们通常通过反馈来调节系统输出。

闭环系统模型可以用框图和传递函数来表示。

2.3 级联系统模型级联系统模型是指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更复杂的系统。

在级联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子系统的输入。

级联系统模型可以简化复杂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进行独立设计,然后再将各个子系统级联起来。

2.4 并联系统模型并联系统模型是指由多个子系统并联而成的系统。

在并联系统模型中,各个子系统的输出合并为系统的总输出。

并联系统模型常用于多传感器系统中,各传感器单独采集信息后进行合并处理。

3. 系统变换系统变换是指将系统从一个表示形式转换为另一个表示形式。

常见的系统变换包括状态空间表示与传递函数表示的相互转换。

3.1 状态空间表示状态空间表示是将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通过一组状态方程进行描述的表示形式。

状态方程通常采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

状态空间表示更适用于复杂的系统,可以利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进行分析与设计。

3.2 传递函数表示传递函数表示是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分数的形式进行描述的表示形式。

传递函数是系统函数与Laplace变换的关系。

传递函数表示更加直观,可以通过频率响应的分析来了解系统的特性。

3.3 状态空间与传递函数的转换状态空间与传递函数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通过矩阵运算进行相互转换。

智慧树答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代谢与排泄过程统称为()。

答案:消除2.药物的处置不包括()。

答案:吸收3.生物药剂学中的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

()答案:对4.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

()答案:错5.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是()。

答案:设计合理的剂型;设计合理的制剂处方组成和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1.下列不属于促进扩散吸收机理的特点是()答案:消耗机体能量2.BSC对药物进行分类时,判断高溶解性的标准是()答案:最大应用剂量在不大于250ml的37℃,pH1-7.5的水性缓冲介质中完全溶解的药物。

3.下列哪种药物可用减小粒径的方法增加药物吸收答案:在消化道吸收受溶出速度影响的药物4.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答案:胃内容物的体积 ;食物的组成5.生物豁免原则是基于BCS科学原理对某些药物用体外溶出试验取代人体体内试验的生物等效性豁免管理原则。

()答案:对第三章1.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答案:肝肠循环2.关于药物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答案:分布达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3.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答案:作用持续时间4.决定药物起效快慢的最主要因素是()答案:吸收速度5.能够反映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某些特点和程度的是()答案:表观分布容积第四章1.具有肝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药物是()答案:氯霉素2.下列关于肝药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答案: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3.下列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答案: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4.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最主要酶系统是()答案: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5.不符合药物代谢的叙述是()答案:所有药物在体内均经代谢后排出体外第五章1.GFR的概念为()答案:肾小球滤过率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答案:肾脏3.服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后,大多数弱碱性药物()答案:解离多,排泄快4.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不容易被肾小球滤过。

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

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

第31卷㊀第5期2023年9月现代纺织技术AdvancedTextileTechnologyVol.31ꎬNo.5Sep.2023DOI:10.19398∕j.att.202302009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邱海飞(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ꎬ西安㊀710123)㊀㊀摘㊀要:为提升织机开口系统工作效能ꎬ将层压板理论与复合材料综框设计相结合ꎬ以环氧碳纤维预浸布料与蜂窝芯材为制备原料ꎬ通过WorkBench协同仿真环境及其ACP模块构建非对称层压板铺层方案ꎬ开发了一种基于夹芯分层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综框仿真模型ꎮ根据开口系统等效力学模型ꎬ对弹簧回综力㊁凸轮提综力及纱线张力进行分析计算ꎬ以此实现碳纤维综框的有限元建模与力学性能仿真(包括静态特性㊁层间正应力㊁破坏形式及失效次序等)ꎮ结果表明:在横梁与边梁连接区域存在较大应力分布ꎬ最大Von ̄Mises应力约113.7MPaꎻ在相同铺层工艺条件下ꎬ上横梁的纤维层间正应力明显大于下横梁ꎻ横向剪切应力对中间蜂窝芯材影响相对较小ꎻ正应力S1㊁S2是影响综框疲劳强度的重要因素ꎻ单块层压板纤维层的失效次序为:1∕5∕4∕2∕8∕6∕3∕7ꎬ失效危险区最大逆储备因子约0.755ꎬ为复合材料综框的设计创新与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借鉴ꎮ关键词:层压板ꎻ综框ꎻ碳纤维ꎻ失效ꎻ有限元ꎻTsai ̄Hill准则中图分类号:TS103.33ꎻTB33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 ̄265X(2023)05 ̄0012 ̄10收稿日期:20230212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15JK2177)ꎻ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资助项目(XJ20B09)ꎻ西京学院横向课题资助项目(2019610002001915)作者简介:邱海飞(1983 )ꎬ男ꎬ西安人ꎬ副教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机械系统动态设计和机电产品数字化方面的研究ꎮ㊀㊀综框是织机开口系统的核心运动部件ꎬ其工作性能对于织物质量㊁生产效率及车间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ꎮ理想的综框专用件应具备质量轻㊁强度高㊁抗疲劳性好等特点[1]ꎬ然而随着现代棉纺织设备的快速发展与技术进步ꎬ以往采用较多的铝合金综框已不能适应现代新型高速织机的生产要求ꎮ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ꎬ如质量轻㊁比模量和比强度高㊁抗疲劳性强等[2]ꎮ通过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新型综框的设计与制备ꎬ不仅可使相同规格的综框重量减轻约25%ꎬ而且能大幅降低织造生产中的惯性载荷与振动噪声ꎬ对于织机系统节能降耗㊁减轻磨损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ꎬ其性能优势已在以往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得到印证ꎬ例如ꎬ井口博一等[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ꎬ在相同织机车速下ꎬ碳纤维复合材料综框引发的振动噪声和机件磨损量明显低于钢质综框ꎻLee等[4]通过脉冲频率响应实验发现ꎬ相对于铝合金材质综框ꎬ碳纤维复合材料综框在纵向和横向的固有频率分别提高了27%和43%ꎮ此外ꎬ一些国际知名厂商也都在积极致力于复合材料综框的探索与研发ꎬ如瑞士Grob公司㊁西德施迈恩格兄弟公司(Schmeing)㊁美国钢综制造公司(SteelHeddle)等ꎬ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多项进展和实践性成果ꎮ由于设计理论㊁制备工艺及研发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ꎬ这种基于碳纤维增强的新型复合材料综框还未在行业内实现大规模普及ꎬ从目前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来看ꎬ复合材料综框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探索空间[5]ꎮ综上ꎬ本文以层压板理论及其制备工艺为依据ꎬ设计一种基于碳纤维增强的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综框ꎬ并对其关键力学性能进行仿真研究ꎬ为新型复合材料综框的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思路ꎮ1㊀预浸料铺层原理层压板是制备复合材料常用的基础单元ꎬ一般由无编织的碳纤维预浸布料铺叠而成ꎬ如图1所示ꎬ碳纤维层压板多以热固性材料为基体黏合剂ꎬ通过将各层预浸布料按照一定顺序铺叠ꎬ就可制成最基本的复合材料层压板[6]ꎮ按照铺层构造可将层压板分为对称铺层和非对称铺层两种ꎮ相对于对称层压板ꎬ非对称层压板具有显著的拉弯㊁弯扭耦合效应ꎬ且各纤维层的铺设方向和厚度均可根据承载条件进行任意设定ꎮ图1㊀基于预浸布料铺层的多向层压板Fig.1㊀Multi ̄directionallaminatebasedonprepregfabric2㊀层压板面内力层压板在纤维长度方向上弹性模量Ex大于其横向弹性模量Ey㊁Ezꎬ但在垂直于纤维的平面内(如yz面)ꎬ一般可认为其材料力学性能是各向同性的ꎮ层压板在z轴任意位置处的应力σ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ꎬ由于层压板刚度与其材料特性和纤维铺层方向相关ꎬ所以计算层压板应力时必须以同一x-y轴为参考ꎬ且x-y轴的方向可任意设定ꎮσ= Dε0+z Dr(1)式中: D为变换至x-y轴的刚度矩阵ꎻε0为中面应变ꎻz为z轴坐标ꎻr为曲率[7]ꎮ根据层压板结构及其应力分布状态可知ꎬz轴方向的应力σ之和必须等于单位宽度上的内力N[8]ꎮ在此ꎬ可通过中面应变和曲率来表示各层板上的应力之和Nꎬ如式(2)所示:N=ðKi=1Dε0ʏzi+1zidz+ Drʏzi+1zizdz()(2)式中:σi为第i层板上的应力ꎻzi为层压板中面至第i层板底部的距离ꎮ假设层压板任意一个单层k的厚度为dzꎬ在x-y面的三个应力分量为σkx㊁σky㊁τkxyꎬ则作用在k单层上的面内力分别为σkxdz㊁σkydz㊁τkxydzꎮ通过积分运算可获得厚度为h的层压板面内力Nx㊁Ny和Nxyꎬ如式(3)~(5)所示ꎮNx=ʏh∕2-h∕2σkxdz(3)Ny=ʏh∕2-h∕2σkydz(4)Nxy=ʏh∕2-h∕2τkxydz(5)3㊀仿真模型开发3.1㊀开口承载状态以消极式凸轮开口为应用对象ꎬ在梭口开启与闭合过程中ꎬ综框将承受多种载荷作用ꎬ如凸轮提综力㊁弹簧回综力㊁动态纱线张力㊁机构摩擦力等ꎮ根据开口系统组成及其运动原理ꎬ构建如图2所示等效力学模型[9]ꎬ其中ꎬM为综框转化质量ꎬkgꎻK1为回综弹簧刚度ꎬN∕mꎻK2为纱线刚度ꎬN∕mꎻG为综框转化重量ꎬNꎻF为凸轮提综力ꎬNꎻT为垂直方向纱线张力ꎬNꎻX为综框位移ꎬmmꎻX0为回综弹簧初伸长ꎬmmꎮ图2㊀等效力学模型Fig.2㊀Equivalentmechanicalmodel31 第5期邱海飞: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为便于开口系统承载分析与计算ꎬ在此忽略机构干摩擦及阻尼力影响ꎬ依据图3建立经简化的综框动力学微分方程ꎬ如式(6)所示ꎬ其中ꎬX㊆为综框线性加速度ꎬm∕s2ꎮ需要注意的是ꎬ在开口运行过程中ꎬ若综框处于经直线以上ꎬ经纱张力T取+ꎻ反之则T取-ꎮMX㊆+K1(X+X0)=G+FʃT(6)以28tex中平布纯棉平纹织物当织造对象ꎬ当弹簧初伸长X0=80mm时ꎬ其理论刚度约为3088N∕mꎬ考虑到机构摩擦及可靠性因素ꎬ实际设计时会将弹簧刚度提高30%ꎬ即K1ʈ4014.4N∕mꎮ已知综框行程Xʈ145.6mmꎬ则由胡克定律可知ꎬ作用于综框上横梁的单根弹簧回综力F0ʈ906Nꎮ假设纱线张力通过片综和穿综杆等效作用于综框上㊁下横梁ꎬ则可按式(7)计算出最大片纱张力(集中力)Tmaxʈ234.15Nꎮ根据纱线实际分布状态ꎬ可沿织物幅宽方向将纱线张力转化为作用于横梁的均布力ꎬ即qʈ123.2N∕mꎮTmax=14ˑdρfp010(7)式中:ρf为经纱密度ꎬ251.5根∕10cmꎻd为综框幅宽ꎬ190cmꎻp0为单根纱线张力ꎬ20cNꎮ当综框运动至上㊁下极限位置时ꎬ梭口处于满开状态ꎬ在此条件下ꎬ凸轮提综力F应大于等于回综力F0与最大片纱张力Tmax之和ꎬ为抵消摩擦力和系统阻尼影响ꎬ在此将提综力F增大至1200Nꎮ3.2㊀纤维铺层设计考虑到碳纤维的经济和成本因素ꎬ制备复合材料综框时可将其层压板设计为夹芯或空心结构ꎬ以减少碳纤维原料的使用量ꎬ这样不仅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复合材料综框的制造成本ꎬ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综框轻量化设计[10]ꎮ在此ꎬ以WorkBench中的环氧碳纤维预浸布料(EpoxyCarbonUD230GPaPrepreg)和蜂窝芯材(Honeycomb)为原料ꎬ通过纤维铺层与层压板黏合来制备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综框ꎬ相关材料性能参数见表1ꎮ表1㊀材料性能参数Tab.1㊀Materialpropertyparameters材料密度∕(kg m-3)杨氏模量∕GPaExEyEz剪切模量∕GPaGxyGxzGyz泊松比γxyγxzγyz预浸料布1490121.08.68.64.74.73.10.270.270.40蜂窝芯材800.0010.0010.2551ˑ10-90.0700.0370.4900.0010.001㊀㊀采用非对称纤维铺层设计方案ꎬ每块层压板由8层碳纤维预浸布料铺叠黏合而成ꎬ其中ꎬ由4层预浸布料构成一个Stackup基本单元ꎬ如图3所示ꎬ每层预浸布料含有单向铺设的纤维束ꎬ铺设方向以纤维与y轴正向夹角为参考ꎬ则单块层压板包括两个Stackup基本单元ꎬ其纤维铺设角度可记为:[0∕45∕90∕-45∕0∕45∕90∕-45]ꎮ由于每层纤维铺设厚度t=0.2mmꎬ故单块层压板总厚度为1.6mmꎮ图3㊀层压板纤维铺层方案Fig.3㊀Fiberlayingschemeofalaminate41 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3.3㊀综框有限元建模根据非对称层压板铺层方案ꎬ利用ACP模块开发基于夹芯分层的复合材料横梁仿真模型ꎬ如图4所示ꎬ该复合材料横梁由三层介质组成ꎬ其中间层为蜂窝芯材ꎬ厚度为5.6mmꎻ两侧为碳纤维层ꎬ由两块铺层角度为[0∕45∕90∕-45∕0∕45∕90∕-45]非对称层压板黏合而成ꎬ则外部碳纤维层厚度为3.2mmꎮ考虑到综框实际承载状态ꎬ通过铝合金板材对其横梁结构进行加固ꎬ如图5(a)所示ꎬ沿横梁长度方向分别配置两根厚度为3mm的铝合金板材ꎬ由此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综框的抗弯和抗扭变形能力ꎮ综框边梁同样采用铝合金材质ꎮ通过六面体实体单元对综框组件进行结构离散ꎬ各接触面之间采用Bonded接触ꎬ如图5(b)所示ꎮ为提高有限元分析结果精度ꎬ划分网格时需对局部特征和接触面等进行再处理ꎬ具体建模数据见表2ꎮ图4㊀夹芯分层结构及纤维分布Fig.4㊀Sandwichlayeredstructureandfiberdistribution㊀㊀㊀㊀㊀图5㊀碳纤维复合材料综框有限元模型Fig.5㊀Finiteelementmodelofthecarbonfibercompositehealdframe表2㊀复合材料综框有限元建模数据Tab.2㊀Finiteelementmodelingdataofthecompositehealdframe零部件单元节点单元大小增长率单元类型铝合金板材7195422212.801.2六面体边梁219411034642.821.2六面体蜂窝芯材19623202883.201.2六面体碳纤维层6279366695043.201.2六面体4㊀结果分析4.1㊀静力特性根据消极式开口系统构成设置边界条件ꎬ通过定义印记面(Imprintfaces)将回综力㊁提综力及纱线张力分别加载至综框相应位置ꎬ同时在两侧边梁与导轨接触面上施加固定约束ꎬ在此基础上运行有限元静力学计算ꎬ获得如图6所示综框变形和应力分析结果ꎮ由静力变形图解可知ꎬ在梭口满开状态下ꎬ综框上横梁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ꎬ如图6(a)所示ꎬ不同于下横梁的变形分布ꎬ上横梁形变量从中间区域逐渐向两侧减小ꎬ最大形变量约0.35mmꎬ对综框结构刚度影响十分微小ꎮ从应力结果来看ꎬ在横梁与边梁连接区域附近存在较明显应力分布ꎬ如图6(b)所示ꎬ尤其是在提综拉杆与铝合金板材连接安装位置ꎬ最大Von ̄Mises应力达113.7MPaꎬ已知铝合金的拉伸∕压缩屈服强度约280MPaꎬ可见复合材料综框具有足够的强度储备ꎬ在当前负载条件下不会产生静力破坏ꎮ4.2㊀夹芯应力夹层结构材料主要用于稳定两侧纤维面板ꎬ以防止各纤维层发生局部屈服ꎬ同时具有隔振㊁降噪㊁阻燃和抗疲劳等优点ꎮ蜂窝芯材不仅质量轻㊁承压能力强ꎬ而且表面平整㊁经济环保ꎬ可有效降低复合51第5期邱海飞: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材料综框的设计制备成本ꎮ夹芯层主要承受由两侧纤维层传来的横向剪切应力ꎮ由图6(a)可知ꎬ综框静力变形主要表现为横梁的纵向弯曲ꎬ所以作用于中间蜂窝芯材的横向剪切应力相对较小ꎬ如图7所示ꎬ上㊁下横梁的芯材应力分布较为均匀ꎬ且最大应力值分别为461.14Pa和622.72Paꎬ远小于其横向拉压应力极限(5.31MPa)和最大剪切应力极限(2.24MPa)ꎮ由此可见ꎬ蜂窝芯材具有足够的强度安全ꎬ其应力分布符合夹芯材料的承载特性与使用要求ꎮ㊀㊀㊀㊀㊀㊀图6㊀综框静力学分析结果Fig.6㊀Staticanalysisresultofhealdframe㊀㊀㊀㊀㊀㊀㊀图7㊀蜂窝芯材应力分布Fig.7㊀Stressdistributionofhoneycombcore4.3㊀层间正应力根据复合材料层压板力学理论ꎬ纤维铺层方向㊁顺序及厚度等均是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敏感因素[11]ꎮ利用ACP(Post)模块分析求解复合材料横梁应力分布ꎬ提取单块非对称层压板的纤维层间正应力ꎬ如图8㊁图9所示ꎬ可以清楚地看到ꎬ具有相同铺层方向的各纤维层正应力分布基本相似ꎬ如图8(a)和图8(e)中的0ʎ纤维层㊁图9(c)和图9(g)中的90ʎ纤维层ꎬ其应力大小及分布区域都十分接近ꎮ相对于复合材料横梁其它区域ꎬ靠近其两端位置的应力梯度明显较大ꎬ尤其是在与边梁连接处ꎬ有可能因为应力集中而导致疲劳损伤或失效破坏ꎬ符合图6(b)中的静力学分析预期ꎮ此外ꎬ由于上横梁与下横梁承力条件不同ꎬ所以其层间正应力分布状态亦有所区别ꎬ总体来看ꎬ在相同铺层顺序和铺层角度下ꎬ上横梁各纤维层的层间正应力明显大于下横梁ꎬ如图8(b)与图9(b)所示第2纤维层ꎬ在45ʎ纤维铺设方向下ꎬ两者之间的最大应力差值约为50MPaꎮ由此可知ꎬ在弹簧回综力与纱线张力作用下ꎬ上横梁各纤维层的应力分布相对更大ꎬ应适当增强其强度设计ꎮ比较图8㊁图9可知ꎬ虽然横梁各纤维层中心区域的应力分布相对较为均匀ꎬ但每一层的中心应力状态却存在较大差异ꎮ在横梁表面纤维层中心区域设定取样点(Samplingpoint)ꎬ并以该点为参考提取横梁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正应力分布曲线ꎬ如图10所示ꎮ61 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图8㊀上横梁纤维层间正应力Fig.8㊀Fiberinterlaminarnormalstressoftheuppercrossbeam71 第5期邱海飞: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图9㊀下横梁纤维层间正应力Fig.9㊀Fiberinterlaminarnormalstressofthelowercrossbeam图10㊀横梁厚度方向正应力分布Fig.10㊀Normalstressalongthicknessofthecrossbeam通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ꎬ按照夹芯复合材料横梁结构可将正应力划分为3个区域ꎬ其中ꎬ中间层蜂窝芯材上的正应力(S1㊁S2㊁S3)均为0ꎬ而两侧纤维层的正应力S1㊁S2相对较大ꎬ且呈现出典型交变应力特征ꎬ说明正应力S1㊁S2对于综框疲劳强度具有重要影响ꎻ相比之下ꎬ两侧纤维层的正应力S3亦为0ꎬ可忽略不计ꎮ4.4㊀失效状态4.4.1㊀蔡 ̄希尔(Tsai ̄Hill)准则失效准则是复合材料层压板强度设计的重要基础ꎮ复合材料具有显著各向异性特征ꎬ由于力学机理和制造工艺等复杂多样ꎬ使其可能产生多种失效行为ꎬ因此ꎬ目前尚没有一个通用的失效判定准则ꎮWorkbench∕CompositeFailureTool针对复合材料提供了多种失效准则ꎬ如最大应力∕应变准则㊁蔡 ̄希尔(Tsai ̄Hill)准则㊁霍夫曼(Hoffman)准则㊁蔡 ̄吴(Tsai ̄Wu)准则等ꎬ其中ꎬTsai ̄Hill强度理论考虑了多种失效模式的相互作用ꎬ如抗拉㊁压缩和剪切等ꎬ并将各向同性屈服条件推广至正交各向异性材料[12]ꎮ由于蔡 ̄希尔(Tsai ̄Hill)准则考虑了基本强度X㊁Y㊁S之间的相互作用ꎬ所以理论曲线与试验数据较为吻合ꎬ其数学形式如式(8)所示ꎮσ21X2-σ1σ2X2+σ22Y2+τ212S2=1(8)式中:σ1㊁σ2㊁σ3为主应力ꎻτ12为剪切应力ꎻX㊁Y㊁S分别为单向层压板在主轴方向㊁单轴应力状态及纯剪切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强度ꎮ4.4.2㊀逆储备因子以蔡 ̄希尔(Tsai ̄Hill)准则为失效判据ꎬ在静力81 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学分析基础上评估复合材料综框的失效形式ꎬ如图11所示ꎮ由图中逆储备因子分布状态可以看到ꎬ在综框的回综与提综承力点区域分布有相对较大的逆储备因子ꎬ如图11(a)所示ꎬ说明这些承力点均是潜在的失效危险区ꎮ尤其是在提综拉杆与下横梁连接点附近(S区域)ꎬ逆储备因子达到最大(约0 755)ꎬ如图11(b)所示ꎬ故该区域纤维层存在较大失效风险ꎮ㊀㊀㊀㊀㊀㊀图11㊀逆储备因子分析图解Fig.11㊀Diagramoftheinversereservefactor4.4.3㊀失效次序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失效破坏是逐层发生的ꎬ即当某一纤维层达到应力极限发生破坏时ꎬ负载将重新分配至其余各层ꎬ直至最后一层发生破坏[13]ꎬ因此ꎬ由复合材料制成的综框具有一定后续承载能力ꎮ为更为精确地掌握各层的失效分布区及失效次序ꎬ同样以Tsai ̄Hill准则为失效判据ꎬ在ACP(post)中对构成层压板的各纤维层进行失效分析ꎬ并通过ACP(Post)提取各纤维层的失效状态数据ꎬ详见表3ꎮ表3㊀非对称层压板纤维层失效分析数据Tab.3㊀Failureanalysisdataoffiberlayerontheasymmetriclaminate铺层顺序第1层第2层第3层第4层第5层第6层第7层第8层纤维角度∕(ʎ)04590-4504590-45逆储备因子0.7550.3780.0850.3920.5160.1500.0610.164失效次序14732685㊀㊀以0ʎ纤维层失效状态为例ꎬ如图12所示ꎬ在复材横梁边缘均在局部失效危险区ꎬ其中ꎬ箭头表示碳纤维的分布区域及铺设方向ꎮ进一步分析失效危险区可知ꎬ该区域最大逆储备因子(0.755)明显高于其它纤维层ꎬ且与CompositeFailureTool的最大逆储备因子分析结果一致ꎬ说明当复材综框在动态负载作用下达到一定累积损伤时ꎬ0ʎ纤维层将有可能首先发生失效破坏ꎮ通过比较表3中数据发现ꎬ对于铺层顺序为[0∕45∕90∕-45∕0∕45∕90∕-45]的非对称层压板ꎬ各纤维层的逆储备因子分布范围在0.061~0.755之间ꎬ其值均小于1ꎬ故理论上不会发生失效破坏ꎮ然而实际情况下ꎬ当材料疲劳损伤达到临界状态时必然会出现失效现象ꎬ所以在相同负载条件下ꎬ当层压板第1纤维层(0ʎ)因疲劳损伤而最先发生失效后ꎬ随着载荷的重新传递与分配ꎬ其余各层将按照逆储备因子从大到小依次出现失效ꎬ直至第7纤维层(90ʎ)最后发生失效破坏ꎬ即碳纤维层的失效次序为:1∕5∕4∕2∕8∕6∕3∕7ꎮ图12㊀纤维层失效危险区(0ʎ)Fig.12㊀Failurehazardzoneofthefiberlayer(0ʎ)91第5期邱海飞: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5㊀结㊀语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新型综框的设计制备ꎬ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开口系统的综合工作效能ꎬ而且对于现代高速织机的减振降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ꎮ通过一种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设计与仿真研究ꎬ发现综框横梁与边梁连接区域存在较大应力分布ꎬ中间芯材所承受横向剪切应力相对较小ꎬ而上横梁各纤维层的层间应力明显大于下横梁ꎮ此外ꎬ在正应力S1㊁S2的主要影响下ꎬ通过比较复合材料综框的逆储备因子得知ꎬ各纤维层的失效次序为:1∕5∕4∕2∕8∕6∕3∕7ꎮ明确了综框用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建模方法与设计思路ꎬ有助于新型复合材料综框的设计研发与力学机理研究ꎮ参考文献:[1]刘书惠.Groz ̄Beckert:用于织造工艺的组合式综框[J].国际纺织导报ꎬ2019ꎬ47(6):17 ̄18.LIUShuhui.Groz ̄Beckert:Hybridhealdframesforfuture ̄orientedweaving[J].MelliandChinaꎬ2019ꎬ47(6):17 ̄18.[2]徐铭涛ꎬ嵇宇ꎬ仲越ꎬ等.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改性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ꎬ2022ꎬ43(9):203 ̄210.XUMingtaoꎬJIYuꎬZHONGYueꎬetal.Reviewontougheningmodificationofcarbonfiber∕epoxyresincomposites[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ꎬ2022ꎬ43(9):203 ̄210.[3]井口博一ꎬ藤井干也ꎬ松岛春男ꎬ等.层压板材及由其制成的织机综框[P].CN1141236ꎬ1997 ̄01 ̄29.HIROICHIIꎬKENYAFꎬHARUOMꎬetal.Thelaminateandtheloomhealdframemadeofit[P].CN1141236ꎬ1997 ̄01 ̄29.[4]LEEDGꎬLEECSꎬOHJHꎬetal.Compositeheddleframeforhigh ̄speedlooms[J].CompositeStructuresꎬ1999ꎬ47(1∕2∕3∕4):507 ̄517.[5]QIUHFꎬHANBBꎬHUANGPFꎬetal.Structuraldesignanddynamicsoptimizationforhealdframemadebycarbon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J].JournalofIndustrialTextilesꎬ2022ꎬ52:1 ̄23.[6]张华伟ꎬ邵延汤ꎬ向陈世ꎬ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影响因素[J].塑性工程学报ꎬ2021ꎬ28(12):222 ̄229.ZHANGHuaweiꎬSHAOYantangꎬXIANGChenshiꎬetal.Influencingfactorsofcarbonfibercompositelaminateinlowspeedimpact[J].JournalofPlasticityEngineeringꎬ2021ꎬ28(12):222 ̄229.[7]QIUHFꎬWANGYXꎬWUSL.Thestudyondynamiccharacteristicsforhealdframedesignedbynewtypecompositeofcarbon ̄fibre[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ꎬ2013ꎬ804:353 ̄357[8]谭志勇ꎬ闵昌万ꎬ龙丽平.先进复合材料的结构动力学设计与分析技术探讨[J].强度与环境ꎬ2011ꎬ38(3):24 ̄28.TANZhiyongꎬMINChangwanꎬLONGLiping.Thetechnologyofdynamicsdesignandanalysisforthestructureofadvancedcompositematerial[J].Structure&EnvironmentEngineeringꎬ2011ꎬ38(3):24 ̄28. [9]邱海飞ꎬ党波.基于弹簧回综的消极式凸轮开口仿真设计[J].机电工程ꎬ2021ꎬ38(1):119 ̄123.QIUHaifeiꎬDANGBo.Simulationdesignofnegativecamsheddingbasedonspringreturn[J].Journalof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eeringꎬ2021ꎬ38(1):119 ̄123. [10]吴健ꎬ王纬波ꎬ张彤彤ꎬ等.中等应变率下玻璃纤维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强度预报[J].船舶力学ꎬ2021ꎬ25(9):1222 ̄1231.WUJianꎬWANGWeiboꎬZHANGTongtongꎬetal.Strengthpredictionofglass ̄epoxycompositelaminatesunderintermediatestrainrate[J].JournalofShipMechanicsꎬ2021ꎬ25(9):1222 ̄1231.[11]孙琳ꎬ苏顺生ꎬ张仁航ꎬ等.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ꎬ2022(8):829 ̄835SUNLinꎬSUShunshengꎬZHANGRenhangꎬetal.Researchprogressonthemoldingprocessofcarbonfibercompositematerials[J].MaterialSciencesꎬ2022(8):829 ̄835[12]汪泽幸ꎬ蒋金华ꎬ陈南梁ꎬ等.机织物增强双层柔性复合材料拉伸异向性能及其失效准则[J].纺织学报ꎬ2014ꎬ35(8):38 ̄43.WANGZexingꎬJIANGJinhuaꎬCHENNanliangꎬetal.Anisotropicbehaviorandfailurecriterionofwovenfabricreinforceddouble ̄layerflexiblecomposite[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ꎬ2014ꎬ35(8):38 ̄43.[13]刘礼平ꎬ段科好ꎬ徐卓ꎬ等.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胶螺混合连接失效机制[J].复合材料学报ꎬ2023ꎬ40(1):590 ̄600.LIULipingꎬDUANKehaoꎬXUZhuoꎬetal.Failuremechanismofcarbonfiberreinforcedpolymerbonded ̄boltedhybridconnection[J].ActaMateriaeCompositaeSinicaꎬ2023ꎬ40(1):590 ̄600.02 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StressstateandfailuremechanismofthecompositehealdframewithsandwichdelaminationQIUHaifei(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ꎬXijingUniversityꎬXi'an710123ꎬChina)Abstract:Intheprocessofweavingproduction thehealdframeinhigh ̄speedreciprocatingmotionforalongtimeresultsinloomvibration fatiguedamageandyarntensionfluctuation whichwillnotonlyrestricttheloomspeedandaffectthequalityofthefabric butalsoeasilyleadtothefailureofthesheddingsystemandshutdownmaintenance.Thisisnotconducivetotheimprovementoftheproductionefficiencyandprofitsofenterprises.Inrecentyears with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automationleveloftextilemachinery thespeedofthenewshuttlelessloomhasreached1800r∕min andtheweftpenetrationratehasalsoreached2000m∕min.Inthiscase thetraditionalhealdframecannolongermeetthedevelopmentrequirementsofmodernlooms.Carbonfibercompositeshaveexcellentmechanicalandphysicalproperties.Applyingthemtothedesignandpreparationofnewhealdframe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workingefficiencyofthesheddingsystem and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forpromotingthehigh ̄speedandhigh ̄precisiondevelopmentoftextilemachinery.Inthispaper thenegativecamsheddingwasusedtoastheapplicationobject andbycombiningthecompositelaminatetheorywiththedesignandpreparationofthenewhealdframe theasymmetricalfiberlayupschemewasconstructedthroughANSYS∕WorkBenchsoftwareanditsACPmodule andacarbonfibercompositehealdframebasedonsandwichlaminationwasdesignedanddeveloped.Accordingtotheequivalentmechanicalmodelofthesheddingsystem thespringreturnforce thespringreturnforce camliftingforceandyarntensionactingonthehealdframewereanalyzedandcalculated.Thefiniteelementmodelofthecompositehealdframewithasymmetriclaminatewassetupwithepoxycarbonfiberprepregandhoneycombcore andthereinforcementdesignofcrossbeamwasrealizedwithaluminumalloyplates.Onthebasisofthefiniteelementstaticanalysis theinterlaminarnormalstressofeachfiberlayeroftheupperandlowercrossbeamswascalculatedandevaluated.Besides theTsai ̄Hillcriterionwasusedasthefailurecriteriontoanalyzeandpredictthefailurehazardzoneandfailuresequenceofthehealdframe.Throughthesandwichlaminatedcompositelaminatedesign whilethelightweightdesignofthecarbonfiberhealdframewasrealized theinertialoadandvibrationnoiseoftheloomcouldbesubstantiallyreduced whichishelpfultosolvethespeedmatchingproblembetweenthetraditionalhealdframeandthemodernloom.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reisalargestressdistributionintheconnectionareabetweenthecrossbeamandsidebeam.Underthesamelayingprocessconditions thefiberinterlaminarnormalstressoftheuppercrossbeamissignificantlygreaterthanthatofthelowercrossbeam.NormalstressS1andS2ar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thefatiguestrengthofthehealdframe.Besides thefailuresequenceofthefiberlayeronsinglelaminateis 1∕5∕4∕2∕8∕6∕3∕7.Thecompositehealdframecanbetteradapttotheproductionrequirementsofmodernhigh ̄speedlooms andcanmeetthedevelopmentexpectationsofadvancedweavingtechnologyfornewhealdframes.Byvigorouslydeveloping applyingandpopularizingsuchhigh ̄performancehealdframes theworkingdefectsoftraditionalhealdframescanbefundamentallyimproved whichisconducivetothetechnicalprogressofdomestichealdframes.Keywords:laminate healdframe carbonfiber failure finiteelement Tsai ̄Hillcriterion12 第5期邱海飞:含夹芯分层复合材料综框的应力状态及失效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体内失效机理1* 二次击穿一.热电破坏引起器件二次击穿半导体器件的体内失效中,热电破坏是最主要得失效形式之一。

热电破坏是器件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器件参数退化或烧毁。

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反压器件和高功率器件的“二次击穿”。

二次击穿是体内失效,它是导致功率管突然烧毁和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二次击穿概述二次击穿是指器件被偏置在某一特殊工作点时,电压突然下跌,电流突然上升(出现负阻)的物理现象。

二次击穿(简称SB)现象不仅在双极功率管中存在,而且在点接触二极管/CMOS集成电路以及各种体效应器件中也同样存在。

如果器件无限流装置或保护措施,一旦发生二次击穿,器件会立即烧毁。

只不过不同器件对二次击穿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功率器件和CMOS集成电路比较敏感。

双极型晶体管的二次击穿现象如图3-1所示。

根据发射结的偏置状态,可以分为正偏二次击穿和反偏二次击穿。

图3-1所示曲线有以下特点:1.三种曲线皆存在一个电压开始跌落的点,这个点称为二次击穿触发点,其功率大小为PSB。

在二次击穿触发点停留时间(Τd )称为二次击穿“延迟时间”。

2.三条曲线中Psbr<Psbo<Psbf,可见反偏二次击穿的功率最小,正偏二次击穿的功率最大。

3.三条曲线进入低压大电流时,其电压极限值近于相等,约为10—15V。

二次击穿与雪崩击穿(一次击穿)不同,它们有本质的区别;雪崩击穿是电击穿,一旦反偏电压下降,器件仍可恢复正常,可见一次击穿是非破坏性的,是可逆的。

二次击穿则不然,它是一种热电击穿,它属于破坏性的,是不可逆的。

二次击穿发生时有很大的过量电流流过PN结,PN结有很高的温升,因此二次击穿会严重损伤PN结,甚至烧毁。

小功率器件的二次击穿功率Psb比一次击穿功率Pcm大15---100倍,但大功率器件的功率余量则很小,一般Psb比Pcm仅大2---10倍,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

因此二次击穿失效对功率晶体管可靠性的危害特别严重。

由于功率晶体管的功率余量不多,所以使用中往往容易出现瞬间超过“二次击穿功率”而导致管子烧毁失效。

特别是在晶体管突然截止或负载突然发生开路的时候,容易出现反偏二次击穿。

(二)二次击穿的机理双极型晶体管的二次击穿机理已有大量研究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圆满地说明二次击穿的问题。

当前用得较多的理论有热不稳定理论(称热模式)和雪崩注入理论(或称电流模式)。

1.热不稳定理论认为,出现二次击穿的原因是热电反馈效应使电流在管芯的局部地区集中,造成温度过高而产生热斑。

当器件吸收能量达到了触发能量后,就会立即出现逆转和电流骤增(负阻),从而导致二次击穿,触发二次击穿所需能量如下式所示:Esb=对((ic)(t)Vc(t)dt)积分从0到τd式中:τd是延迟时间,一般为几十微秒到几十毫秒。

2.雪崩出入理论认为,二次击穿与器件从电源吸收的能量无关,而与器件局部点的瞬时电流密度及该点对应的集电结处电场有关系。

当电流密度达到了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密度和集电结处局部场强达到雪崩临界场强时,便会诱发二次击穿。

它与热不稳定二次击穿相比,电流更加集中,电流聚集处瞬时功率密度更大,其延迟时间更短(约ns量级)。

雪崩注入引起二次击穿,首先在集电区---衬底交界处(例如NN+)发生,而热不稳定引起的二次击穿则首先是在BC结处发生。

3.正偏二次击穿。

当EB结处于正偏,Ib大于零时晶体管处于放大区,基区横向电流在基区电阻上产生压降,在基区形成一个横向电场,即基区偏压效应。

此时来自发射极的电流Ie因横向电场的作用便聚集到发射区边缘的狭窄区域(集边效应如图3-3(a)所示)。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电流继续增大因而热电反馈效应的作用,在EB结就会出现热点,并且基区宽度越窄,外加电压VCE越高,热点就越严重。

所以设计功率管时应考虑在频率特性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量保证一定的基区宽度,同时尽可能在电路中使用低电源电压,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止正偏二次击穿的发生,例如负载突然短路或突然加大输入信号等。

正偏二次击穿烧毁的器件,在表面均可观察到烧熔孔洞,。

反偏二次击穿。

当EB结处于反偏时,反向击穿电流在基区电阻上的横向电场与正偏时恰好相反,此时流入发射极的电流集中到发射区中部(夹紧效应),如图3-3(b)所示。

BC结空间电荷区电流集中区(a)正偏(b)反偏图3-3正/反偏二次击穿由于反偏时基区电场较强,电流更加集中,电流密度比正偏时更大,所以反偏二次击穿所需的能量比正偏时要低得多。

反偏二次击穿的出现与电流/电压和脉冲的作用时间有关,因为基区横向电场与反偏电压VBE和串联电阻RBC有关。

图3-4中示出反偏二次击穿能量与RBE的关系。

如果反偏电压VBE减小,RBE增加,基极电流和基区横向电场会减少,则发生二次击穿的能量值就会增加。

但RBE增加IB减小,晶体管截止时间增长,所以设计时要在晶体管截止频率与二次击穿的容量之间加以权衡考虑。

反偏二次击穿常常发生在晶体管有电感性负载的开关电路中,BE结瞬时反偏电压越高,反偏二次击穿耐量越低。

另一方面,负载电感L越大,则晶体管关闭时,电感中储存的能量越大,或者说自感电动势越大,此时器件越易进入雪崩击穿,即反偏二次击穿耐量越低。

5.二次击穿发生的过程。

任何功率管均可看成是由N个器件并联而成。

如图3-5所示。

由于种种因素均会引起内部电流分布不均匀,假设第I个子器件的电流因某种原因出现Δii 增量,它导致了该器件上功耗增加Δpi=VΔIi,进而引起温度增量Δti。

由于PN结正向电流或发射极电流以及电流放大系数都具有正温度系数,所以温度增量又导致了电流增量Δii。

这种热电正反馈的结果,将造成第i个子器件上电流密度很大,峰值结温很高,最后几乎全部功率都集中于这个单元,此时发射极接触区出现熔坑,甚至超过材料本征温度,出现热奔引起器件烧毁。

(三)发生二次击穿前的征兆1.热激发电流的畸变现象。

图3-6为二次击穿时的热电流畸变现象。

当IB>0时,特性曲线呈环状并在环的上部凸起一个尖峰,最后尖峰破裂而越入二次击穿。

破裂处为集电极扫描电压的后半周(扫描是逆时针的),即后半周的电流超过了前半周,它说明器件在二次击穿前,已有明显热激发。

由热激发引起ICE0增加,发生二次击穿时的输出波形如图3-7所示。

二次击穿能量b图3-5功率管可视为N个器件并联而成图3-4反偏二次击穿能量与VBE/RBE的关系IC ICIb=0 VCE Ib=0 VCE Ib>0 VCE Ib>0 VCE图3-6热激发电流的畸变IC IC ICVCE VCE VCE (a)(b)(c)图3-7二次击穿前后的输出曲线2.另一种电流畸变现象如图3-8所示。

曲线起始于环状畸变,但破裂却发生在下半环。

环线从下半部凸起,与上半部相交后破裂。

它说明在扫描的后半周,集电极电流曾经减小(或基极电流迅速增长)。

这种现象反映出器件在发生二次击穿前夕的工作状态比较复杂,它涉及到发射极注入效率下降,基区宽度等情况,因此畸变与Hfe下降有关。

图3-9为电流集中引起Hfe下降时的特性曲线。

(四)二次击穿烧毁的特征发生二次击穿引起烧毁的晶体管,解剖后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芯片表面,它们有以下特征:1.绝大多数失效器件的铝膜出现局部发黑,这种现象是由于功率过荷引起的铝膜慢性损伤。

在热量和电流的冲击下铝膜出现再结晶,表面变得十分粗糙。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由于光的漫反射作用,因此在视场内呈现铝发黑现象。

如果除去铝层,在接触窗口内便可看到局部较深的熔区,它们就是铝硅合金坑。

有时还可以看见射极台阶处铝条熔断/二氧化硅发花(变形或破裂)/甚至出现局部温度高于1300*C时引起的硅片熔化,形成很深的熔洞等。

芯片上出现熔洞属于严重烧毁,此时芯片出现很大面积烧毁,甚至键合铝引线也被熔断。

2.二次击穿部位与芯片上热点的出现有关,热点是指电流集中并经过高温而造成局部损坏的区域。

在热点出现的位置将产生铝膜局部发黑/铝—硅合金化起球/发射极条的镍—铬电阻被烧断等现象。

如果将热点部位磨角显示,常常可以见到发射区已经熔穿。

对于发射极是梳状结构的功率管,热点大多出现于基极上。

但“王”字型发射极晶体管,热点常出现在发射极上。

如果将管子的管帽打开,在加电情况下用显微镜观察(用暗视场)芯片,可以见到热点的位置,热点刚出现时呈暗红色发光点;电压逐渐升高,暗红色发光点趋于强烈,甚至扩大成红斑或者红点改变位置,移向电极端头则瞬时即逝,与此同时管子烧毁。

(五)诱发二次击穿的工艺因素发生二次击穿的部位常常与该处存在的工艺缺陷有关,这些工艺缺陷引起电流集中,导致PN结局部烧毁。

1.芯片与底座烧结不良,芯片下的焊料中有空洞,芯片在空洞处的部分散热不良因温升较大形成热点,电流在热点附近集中而导致器件烧毁。

2.因发射极键合位置不当,键合点压偏将某一个镇流电阻短路,引起该发射极条失去镇流保护,使本应加在镇流电阻上的电压也一起加到发射极条的PN结上,导致该注入电流显著增大和电流进一步集中。

3.光刻接触孔套歪,引起EB结正向偏置电压不对称,其中接触孔靠近EB结一侧的电流最大,即IE电流主要集中在该区域。

4.发射极边缘不齐或有毛刺,这种缺陷不仅增加了有效发射极周长,而且还会引起尖端发射,两种因素同时作用将引起电流更加集中。

5.异常的尖端扩散造成基区宽度不均匀,导致IE电流在基区最窄区域集中。

6.键合压力过大,造成键合点下的硅晶体损伤,在芯片内部留下残留应力,从而引起电流集中。

(六)改善二次击穿性能的措施为了改善功率管的二次击穿特性,扩大安全工作区,提高可靠性,目前采取的措施有:1.在发射极条上设计串联电阻,利用电流负反馈作用提高正偏二次击穿耐量。

此法是高频功率管普遍采用的方法。

2.集电极上串联镇流电阻,改善反偏二次击穿耐量。

集电极的串联电阻,是利用加厚外延层厚度或多层集电区来实现的。

因此在芯片图形上看不见这种集电极串联电阻。

3.在功率管BC结上并联极性相同的PN结二极管可以提高反偏二次击穿耐量。

但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必须小于功率管的BC结击穿电压,否则无效。

4.微波功率管常采用的方法是网络匹配技术,利用键合引线的电感和金属氧化物电容组成的网络,通过设计,选择适当的匹配参数,从而实现功率的自动调整。

5.改进金属化系统,采用多层金属化,改善电迁移和硅—铝互熔造成的EB结短路或退化。

6.改善晶体管的散热机构,改进芯片烧结材料和工艺,减小接触电阻,避免空洞,提高散热性能。

7.减少芯片表面和体内缺陷。

如提高光刻质量,避免出现套刻不准/严重毛刺;提高键合质量,避免短路镇流电阻和损伤芯片;提高扩散质量,保证基区厚度均匀,避免出现“尖端扩散”等。

VCE VCE(a)(b)图3-8 另一种电流畸变二.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简称ASO)是指晶体管在此区域内运用时,管子不会立即引起损坏或发生缓慢的特性退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