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体内失效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体内失效机理

1* 二次击穿

一.热电破坏引起器件二次击穿

半导体器件的体内失效中,热电破坏是最主要得失效形式之一。热电破坏是器件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器件参数退化或烧毁。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反压器件和高功率器件的“二次击穿”。二次击穿是体内失效,它是导致功率管突然烧毁和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二次击穿概述

二次击穿是指器件被偏置在某一特殊工作点时,电压突然下跌,电流突然上升(出现负阻)的物理现象。二次击穿(简称SB)现象不仅在双极功率管中存在,而且在点接触二极管/CMOS集成电路以及各种体效应器件中也同样存在。如果器件无限流装置或保护措施,一旦发生二次击穿,器件会立即烧毁。只不过不同器件对二次击穿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功率器件和CMOS集成电路比较敏感。

双极型晶体管的二次击穿现象如图3-1所示。

根据发射结的偏置状态,可以分为正偏二次击穿和反偏二次击穿。图3-1所示曲线有以下特点:

1.三种曲线皆存在一个电压开始跌落的点,这个点称为二次击穿触发点,其功率大小为PSB。在二次击穿触发点停留时间(Τd )称为二次击穿“延迟时间”。

2.三条曲线中Psbr

3.三条曲线进入低压大电流时,其电压极限值近于相等,约为10—15V。

二次击穿与雪崩击穿(一次击穿)不同,它们有本质的区别;雪崩击穿是电击穿,一旦反偏电压下降,器件仍可恢复正常,可见一次击穿是非破坏性的,是可逆的。二次击穿则不然,它是一种热电击穿,它属于破坏性的,是不可逆的。二次击穿发生时有很大的过量电流流过PN结,PN结有很高的温升,因此二次击穿会严重损伤PN结,甚至烧毁。

小功率器件的二次击穿功率Psb比一次击穿功率Pcm大15---100倍,但大功率器件的功率余量则很小,一般Psb比Pcm仅大2---10倍,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因此二次击穿失效对功率晶体管可靠性的危害特别严重。由于功率晶体管的功率余量不多,所以使用中往往容易出现瞬间超过“二次击穿功率”而导致管子烧毁失效。特别是在晶体管突然截止或负载突然发生开路的时候,容易出现反偏二次击穿。

(二)二次击穿的机理

双极型晶体管的二次击穿机理已有大量研究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圆满地说明二次击穿的问题。当前用得较多的理论有热不稳定理论(称热模式)和雪崩注入理论(或称电流模式)。

1.热不稳定理论认为,出现二次击穿的原因是热电反馈效应使电流在管芯的局部地区集中,造成温度过高而产生热斑。当器件吸收能量达到了触发能量后,就会立即出现逆转和电流骤增(负阻),从而导致二次击穿,触发二次击穿所需能量如下式所示:

Esb=对((ic)(t)Vc(t)dt)积分从0到τd

式中:τd是延迟时间,一般为几十微秒到几十毫秒。

2.雪崩出入理论认为,二次击穿与器件从电源吸收的能量无关,而与器件局部点的瞬时电流密度及该点对应的集电结处电场有关系。当电流密度达到了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密度和集电结处局部场强达到雪崩临界场强时,便会诱发二次击穿。它与热不稳定二次击穿相比,电流更加集中,电流聚集处瞬时功率密度更大,其延迟时间更短(约ns量级)。

雪崩注入引起二次击穿,首先在集电区---衬底交界处(例如NN+)发生,而热不稳定引起的二次击穿则首先是在BC结处发生。

3.正偏二次击穿。当EB结处于正偏,Ib大于零时晶体管处于放大区,基区横向电流在基区电阻上产生压降,在基区形成一个横向电场,即基区偏压效应。此时来自发射极的电流Ie因横向电场的作用便聚集到发射区边缘的狭窄区域(集边效应如图3-3(a)所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电流继续增大因而热电反馈效应的作用,在EB结就会出现热点,并且基区宽度越窄,外加电压VCE越高,热点就越严重。所以设计功率管时应考虑在频率特性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量保证一定的基区宽度,同时尽可能在电路中使用低电源电压,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止正偏二次击穿的发生,例如负载突然短路或突然加大输入信号等。

正偏二次击穿烧毁的器件,在表面均可观察到烧熔孔洞,。

反偏二次击穿。当EB结处于反偏时,反向击穿电流在基区电阻上的横向电场与正偏时恰好相反,此时流入发射极的电流集中到发射区中部(夹紧效应),如图3-3(b)所示。

BC结空间电荷区

电流集中区

(a)正偏(b)反偏

图3-3正/反偏二次击穿

由于反偏时基区电场较强,电流更加集中,电流密度比正偏时更大,所以反偏二次击穿所需的能量比正偏时要低得多。反偏二次击穿的出现与电流/电压和脉冲的作用时间有关,因为基区横向电场与反偏电压VBE和串联电阻RBC有关。图3-4中示出反偏二次击穿能量与RBE的关系。如果反偏电压VBE减小,RBE增加,基极电流和基区横向电场会减少,则发生二次击穿的能量值就会增加。但RBE增加IB减小,晶体管截止时间增长,所以设计时要在晶体管截止频率与二次击穿的容量之间加以权衡考虑。

反偏二次击穿常常发生在晶体管有电感性负载的开关电路中,BE结瞬时反偏电压越高,反偏二次击穿耐量越低。另一方面,负载电感L越大,则晶体管关闭时,电感中储存的能量越大,或者说自感电动势越大,此时器件越易进入雪崩击穿,即反偏二次击穿耐量越低。

5.二次击穿发生的过程。任何功率管均可看成是由N个器件并联而成。如图3-5所示。由于种种因素均会引起内部电流分布不均匀,假设第I个子器件的电流因某种原因出现Δii 增量,它导致了该器件上功耗增加Δpi=VΔIi,进而引起温度增量Δti。由于PN结正向电流或发射极电流以及电流放大系数都具有正温度系数,所以温度增量又导致了电流增量Δii。这种热电正反馈的结果,将造成第i个子器件上电流密度很大,峰值结温很高,最后几乎全部功率都集中于这个单元,此时发射极接触区出现熔坑,甚至超过材料本征温度,出现热奔引起器件烧毁。

(三)发生二次击穿前的征兆

1.热激发电流的畸变现象。图3-6为二次击穿时的热电流畸变现象。当IB>0时,特性曲线呈环状并在环的上部凸起一个尖峰,最后尖峰破裂而越入二次击穿。破裂处为集电极扫描电压的后半周(扫描是逆时针的),即后半周的电流超过了前半周,它说明器件在二次击穿前,已有明显热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