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3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2.3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流程2.4 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和信息来源第三章: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3.1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和步骤3.2 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3 影响预测与评估的方法3.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的应用第四章: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4.1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4.2 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4.3 环境影响评价的量化方法4.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的应用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5.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5.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要求与技巧5.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实例第六章:特殊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6.1 生态影响评价6.2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6.3 健康影响评价6.4 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7.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2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3 政策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的成功与挑战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政策8.1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法规8.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8.3 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演变与趋势8.4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与公众参与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9.1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法与技术9.2 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化与数字化9.4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10.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与启示10.2 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0.3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与建议10.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难点解析:如何理解和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启示。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第九章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
介绍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和实例,为区域生态工 程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 生态安全的影响。
城市生态工程与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概念、原则和实例,包括城市绿带、 生态廊道、公园等绿地规划。
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生态规划与管理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生 态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及生态规划和管理,如应用人工智能进行生态预测和决 策。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全 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如何响应这些影响。
生态工程的方法体系
01
生态调查与评价
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对生态
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为生态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02
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
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需求,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生态工程设
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03
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估
对已经实施的生态工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工程的成效和不足
农村生态规划
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应用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农 村生态保护和利用方案;
流域生态规划
针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应用生态 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流域生态保 护和利用方案;
产业生态规划
应用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促 进产业发展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方案 。
04
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的前沿领域
流域生态工程综合效益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题库3-0-8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题库3-0-8问题:[不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关于视角与相对坡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角越大,景观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B.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20%~30%,为中度敏感C.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30%~45%,为很敏感D.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45%,为极度敏感问题:[不定项选择]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A.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B.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C.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D.评价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的程度,以决定其重点保护程度问题:[单选]下列关于运用营养状况指数法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湖泊中总磷与叶绿素a和透明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B.磷浓度增加1倍,叶绿素浓度增加近2倍C.该方法简便,广泛应用于评价湖泊营养状况D.湖水过于浑浊非藻类浊度或水草繁茂的湖泊,Carlson指数也同样适用(真人斗牛游戏 )问题:[不定项选择]以项目所在的区域生态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的是()。
A.区域土壤背景值B.区域植被覆盖率与生物量C.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D.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问题:[单选]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表达式为Rp=0.854—0.142Inqs,该公式适合于总磷浓度()的湖泊。
A.15μgLB.20μgLC.25μgLD.30μgL问题:[单选]下列关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类比的方法技术要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与拟建工程相类似B.类比条件不完全近似的生态环境方面,不可获得有效的类比分析结果C.类比分析在选择类比对象时还应考虑类比对象对相应类比分析问题的有效性和深入性D.明确类比调查重点内容,选择可作重点问题类比的对象,可以减少盲目性问题:[不定项选择]水土流失评价根据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可按()指标划分。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起草说明
附件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8)第二章环境质量类标准 (10)第三章污染物排放类标准 (12)第四章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 (13)第五章环境基础类标准 (15)第六章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 (17)第七章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17)第八章标准实施评估及其他规定 (21)第九章附则 (2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备案、实施,以及对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的监督和评估。
第三条【标准制定主体】为防治环境污染、防控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统一规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第四条【标准分类和执行范围】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国家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国家环境基础类标准和国家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在全国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在颁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有地方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发布形式和法律效力】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
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编写者: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类的三大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类型;掌 握人类与环境协调的方法、原理和措施。
• •
重点:人类的环境悲观论、乐观论和可持续论。
–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 气候变化 (2)水环境污染:海洋污染、河流与湖泊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农药与化肥污染、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 生态资源破坏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显 著下降,生态结构明显改变,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的现象。
2、 “增长的极限”
关于“增长的极限”的分析,穆勒早在19世纪就进行过了。 1960年,Forester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末日:公 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可惜的是,这篇论文发 出的警告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奇谈而打入冷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D.L.米都斯在1970年受罗马 俱乐部的委托,与他人合作,于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又称“世界末日模型” )。 米都斯在世界模型中,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 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认为这五种因素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增长着。 设一定因素的基期数量为P,每一期的增长率为r,第n期 达到的数量为A,那么 A=P(1+r)n
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 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采 矿 引 起 的 大 气 污 染 被风沙“驱赶”的村庄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35
<20
状态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处 植被覆盖
好,生物多 较好,生物 于中等水平, 度较差,
样性好,生 多样性较好, 生物多样性一 严重干旱
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 般水平,较适 少雨,物
最适合人类 存
合人类生存, 种较少,
生存
但偶尔有不适 存在明显
人类生存的制 限制人类
约因子出现 生存因素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 EQI> =
0.3х生物丰度指数+0.25х水网密度指数 +0.2х植被覆盖指数+0.15х〔1-土地退化 指数+0.1х〔1-污染负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 优
良
一般
较差
差
指数 >=75
55-75
35-55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 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 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 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
〔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 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
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 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大多数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评价期限
〔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行 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 目进行.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3.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
• ②图件收集和编制
• 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工作级别不同, 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以下图件:
• 1:10,000~!:500,000地形图。
• 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突然侵蚀图 • 卫片
• 还要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根底图件, 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 境(shēnɡ jìnɡ)质量状况图等。
• ③生物组成的协调性:植物之间、动物之间、植 物与动物之间形成的组成协调性,是生态系统结
构完整性和维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破坏了这种协 调关系,就可能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 ④环境条件匹配性:土壤、水、植被三者是构成生态
系统的支柱,它们(tā men)之间的匹配性对生态系统的盛 衰具有决定意义。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bǎohù)为核心
• ⑤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生 态资源的方式和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 因此要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出发,防止(fángzhǐ) 商业性的过度采伐、捕猎和更替,以实现 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
• 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 统的结构(jiégòu)和功能所起造成的影响,这 写概念和方法也是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 如农田和城市。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
二.根本 术语 (gēnběn)
• ①生态系统:一个相互进行(jìnxíng)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 物局部构成的的相对稳定的的系统。
第九章 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 (shēngtài)
•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ɡài shù) •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三节 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的问题,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
所以我们就先先来学习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的定义就是指一、定义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2.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3.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4.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5.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6.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所以,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利用、保护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我们来看第三个大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因为人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实施者,管理是靠人来执行和实现的。
所以只有加强规范人的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
另外,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几个方面,它们是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的随意地分割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
我们建拦河大坝,就会造成枯水期的延长。
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切割。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指出 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 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 日本一些学者则将生态规划定义为生态学的土地 利用规划。 李博等人提出,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 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 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 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 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②在区域规划或城市规划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弥补历 史资料的不足与不完善,或对遥感资料的校正; ③社会调查可以了解区域各阶层对发展的要求以及所 关心的焦点问题,以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公众的愿 望;
④遥感技术为迅速准确的获取空间资料提供了十分有 效的手段。
在生态资料收集过程中多采用网格法,即在筛选生 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况的调查 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 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直观地 表示出来。 其具体工作方法为,采用1:10000(较大区域为 1:50000)地形图为底图,依据一定原则将规划区域 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网格一般为1 km×1 km,有的也采用0.5 km×0.5 km(网格大小视具体 情况而定),每个网格即为生态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单 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1. 因素叠加法 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 ①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 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关系矩阵; 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 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③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 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图; ④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⑤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 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的教案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的教案设计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1.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的定义和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定义和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的美丽和破坏,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的定义和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第二章: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2.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对人类、动植物和地球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3.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法律法规、环保技术、公众参与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实践案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兴趣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实践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能力4.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兴趣讲授知识点: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责任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和责任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感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方式:志愿服务、环保组织、社交媒体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个人、企业和政府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方式和责任分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5.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实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感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方式和责任分配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第六章: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在线监测等生态环境评估的工具:生态指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和问题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和生态环境评估的工具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和问题6.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和生态环境评估的工具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与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理解7.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科技创新:新能源技术、环境净化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实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7.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的兴趣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实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挑战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挑战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全球性的认识和参与意识8.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协议和机构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跨境污染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性挑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8.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性挑战,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全球性的关注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性挑战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职业兴趣和规划意识9.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职业领域:环境科学家、环保律师、项目经理等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涯规划:教育背景、技能要求、职业路径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职业领域和生涯规划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9.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领域和成功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趣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职业领域和生涯规划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挑战:气候变化、生态退化、人口增长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机遇与行动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10.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的思考讲授知识点: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河海大学
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基本概念(*)●评价程序(**)●区域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1)开发区●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
●具有以下特征:①占地面积大;②性质复杂;③管理层次较多;④不确定因素多;⑤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⑥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2)区域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战略性;③不确定性;④评价事件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⑥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评的主要类型:①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②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③流域开发。
(3)区域环评的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①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②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3)区域环评的目的和意义③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④可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各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是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
(1)工作程序●准备阶段、评价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区域环评涉及项目和单位多,需要协调项目间的关系,合理分摊污染物分担率,最好在环评过程中提交中间阶段性成果并进行评审、沟通。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3篇)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是指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下面是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内容,共计____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和国家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三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监督制度,推进环境保护法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法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条各级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构,落实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
第五条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义务和责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第七条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科学规划、系统管理、集约利用、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综合施策,综合治理。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第八条国家实施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知情权。
第十二条国家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第十三条国家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理。
第三章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十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9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评价
二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1、术语和定义 (1) 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 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 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
域。
环境影响评价
(2)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氮
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
实施后可能导致潜 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率96.5%,分别由各自30米高的排气筒排放,两排气筒相距50米。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有含油废水、磷化废水和喷漆废水,均入汽车制 造厂污水综合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工业固体
废物有漆渣、磷化滤渣,污水处理站的污泥,厂址东侧有一乡镇。
环境影响评价
1. 给出喷漆室可采用的漆雾净化方法。(三种即可) 2. 计算各烘干室排气筒甲苯排放速率及两个排气筒的等效高度。 3. 给出涂漆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列举理由说明本工程污水处理方案是 否可行? 4. 本工程产生的工业固废中哪些属于危险废物? 5. 危险废物拟在厂区临时存放,符合危险废物处臵原则的有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1术语和定义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环境影响评价2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颗粒物tsppm10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由于其广阔的面积和多样化的地形,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为了保护新疆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是一部综合性的环境法规,共分为九章,包括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的防治、固废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中,条例明确了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主体和环境管理的核心原则。
其中,第三条强调“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对于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条例还规定了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制,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和“先污染者负责”的管理原则。
在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方面,条例明确了新疆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和要求。
其中,第七条规定了新疆地区环境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的控制要求。
此外,也规定了不得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限制、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有力地保障了新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方面,条例规定了对环境质量进行持续监测的制度,并且对监测结果进行公开。
条例规定监测的频次和监测内容,保证了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同时,监测数据的公开也为公众参与环保治理、举报违法行为提供了支持。
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条例规定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这一规定对于保障环境质量、预防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污染源的防治方面,条例规定了排污许可制度,要求排污单位必须先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能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
同时,也规定了重点污染源的减排和治理要求,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2 1 2 1 1 2 1 1 2 1 1
3 2 3 2 3 2 1 3 2 2 3 2 1
/ 3 / 3 / 3 1 / 3 3 / 3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三、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续)
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 A 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 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 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 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 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要分析原自然系统或次生 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 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 B 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 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 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要以 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 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 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 C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 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 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 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 同意。 同意。
又称“现存量”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在一定区域或一走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 一种结构单元。 一种结构单元。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 (Patch) 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 草场、森林、 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 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 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 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 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 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 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 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2
陆地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hm2/a) 陆地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
生态系统 陆地 森林 热带林 温带林 草地草原 湿地 森林草甸/ 森林草甸/红树林 草甸/ 草甸 /河漫滩 河流湖泊 庄稼地 804 969(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969(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2007(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侵蚀控制、 2007(营养循环,原材料, 气候调节、 侵蚀控制、娱乐等 13 项) 302(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娱乐等 9 项) 302(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 232(废物处理,食物生产, 232(废物处理,食物生产,侵蚀控制等 11 项) 14785(干扰调节,废物处理,供水、娱乐、 14785(干扰调节,废物处理,供水、娱乐、文化等 11 项) 9990(废物处理,干扰调节,食物生产、 9990(废物处理,干扰调节 ,食物生产 、娱乐等 7 项 ) 19850(干扰调节,供水,废物处理,避难所、 娱乐、 19850(干扰调节,供水,废物处理,避难所、娱乐、文化等 10 项) 8498(水分调节,供水,废物处理, 8498(水分调节,供水,废物处理,娱乐等 6 项) 92( 92(食物生产等 3 项) 公益价值及计量指标
生态环评的第一步: 生态环评的第一步:明确评价对象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公益价值 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公益类型 调节大气 调节气候 干扰调节 调节水分 供应水资源 控制侵蚀与淤积 土壤形成 养分循环 废物处理 授粉 生物控制 避难所 食物生产 原材料 基因资源 娱乐 文化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 平衡大气化学成分( 平衡大气化学成分(CO /O2 等 ) 调节气温,降水等(全球,局地) 调节气温,降水等(全球,局地)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容量,抗干扰性)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容量,抗干扰性) 水循环 存储和保持水分 土壤保持 土壤形成过程 养分贮藏、循环、获取(固氮、氮磷循环) 养分贮藏、循环 、获取(固氮 、氮磷循环 ) 流动养分的补充, 流动养分的补充 ,去除或破坏 花配子运动 生物量营养— 生物量营养—动态调节 永久居住或暂时栖息地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食部分( 副业)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食部分(农 、牧、副业 )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用部分(如木林、水产)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用部分(如木林、水产 ) 特有生物和产品资源( 作物、园艺) 特有生物和产品资源(药、作物、园艺) 提供娱乐基础(生态旅游等) 提供娱乐基础( 生态旅游等) 提供非商业用途机会(美学、文学、艺术) 提供非商业用途机会(美学、 文学、艺术 )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续)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 异质性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 (Heteroge 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 个种、 neity) neity) 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 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本导则所称相对同质是指自然等级体系中 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 主要指生态系统) 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 ( 主要指生态系统 ) 具 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 相对同质 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 , 即它是由具 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 这 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 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 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 生物群落 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 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 生态制图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 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LOGO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略)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生态环境影 响评价的概念 概念
二、生态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有关术 语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三、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续)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和范围 评价级别的划分: (1)评价级别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 工作级别划分为1 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 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 ①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 生态影响依据p248 p248表 生态影响依据p248表9-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 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 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 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 ②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 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有 关 术 语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续)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 土壤侵蚀 有 关 术 语 荒漠化 物种 连通程度 敏感区 植被覆盖率 频率 密度
土壤在外营力(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 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 运和沉积的过程。 运和沉积的过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 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干旱 、 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 其中包括 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 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 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 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 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和水源保护区。 胜区和水源保护区。 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 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 分数表示。 分数表示。 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 总样方数的百分比。 总样方数的百分比。 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 总数的百分比。 总数的百分比。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p24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p243
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4、关注特殊性问题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