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21世纪以来,国家更注重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健康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基准。

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旨在清晰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把握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明确发展目标。

通过文献查询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搜集了关于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不同时期教学大纲,时代背景等相关论文著作。

一、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1.转变时期的学校体育(1978—1984):体质教育我国学校体育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体育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学校体育百废待兴。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文化水平提升,为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学校体育开始走向新阶段。

1978年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的大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

1982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体育司工作汇报上,就如何抓好学校卫生工作,指出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为主”就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

这个时期以体质教育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

反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体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一定程度上只强调学生体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竞技运动的发展.这一思想过于重视竞技比赛,从而忽略了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2.学校体育进入新时期(1985—1999):百花齐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低级的生理需要需求,它对于学生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等方面显示出强大作用力。

学校体育发展史(全套完整课件)课件

学校体育发展史(全套完整课件)课件

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还引入了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滑板、街舞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体育活动的丰富
定期举办校内、校际间的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和国内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交流能力。
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参与
鼓励学校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如校园健身挑战赛、亲子运动会等,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注重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与体育相关,体现了对身心健康的重视。
古代希腊的体育活动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重视体育训练,通过跑步、跳跃、游泳等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和意志。
古代学校的体育活动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教育以培养武艺高强的骑士为目标,体育课程包括骑马、剑术、射箭等,旨在培养骑士的战斗技能。
体育与德育、美育的结合
未来的学校体育将更加注重与德育、美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05
CHAPTER
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课程逐渐在各个教育阶段得到普及,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课程普及
学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运动条件和环境,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分析学校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可以发现学校体育的不足之处,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
丰富体育学科知识体系
学校体育发展史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校体育发展史有助于完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
研究方法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 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 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 古茨穆斯。

1 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 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 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 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 美国人发明排球20 世纪60 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1949年~1979年间的学校体育思想
重要事件 主要思想
重要事件
新中国成立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
基本观点 主要特征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基本观点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主要是竞技体育思想,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技术,注重教师、教材以及课堂为中心。
(1) 特征: ①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② 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③ 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④ 课程结构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⑤ 教学原则和方法基本采用了凯洛夫的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五大教学原则。
代表人物
伍德和赫塞林顿 高尔霍夫尔
特点
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
二、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思想发 展的新趋势 1.动因 2.重大事件 3.特点
动 因
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改革
重大事件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
(2) 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 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夫尔设计了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他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规律,符合学生需要的主张;建立了以保健和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要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
一 、原始社会的学校体育
一方面:在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也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学校体育。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劳动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即体育。
二 、 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中国学校体育开展史幻灯片48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较快。

为了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师资严重缺乏的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建立体育系、科,同时扩大现有体育系、科的招生名额。

在中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班,并举办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函授班、进修班等,加快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国还培养了一批体育硕士生和博士生来充实高校师资队伍,使我国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师资质量明显提高。

幻灯片49为了进一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我国于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活动,1990年又举办了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幻灯片50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至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特别在经济兴旺地区不少中小学已有了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并增添了大量体育器材。

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也本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设备,以缓解场地器材缺乏的矛盾。

幻灯片51 体育器材设备法规建设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更促使各地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投资,进行标准化建设。

幻灯片52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实行的是英国的教育制度。

学校一直没有规定体育为必修课程。

直到80年代末以来,香港中文大学率先规定体育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并给学分。

其后,浸会学院也把体育列为必修课。

香港地区教育署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公布了《小学体育课程纲要》和《中学体育课程纲要》(初稿)。

1991年首次举行中学体育会考,从而大大推动了香港地区学校体育的开展。

香港地区学校每日有较短的课外活动时间,周六下午时间较长。

但学校运动竞赛比较频繁。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幻灯片1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2内容提要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幻灯片4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5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

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990年3月12日,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② 重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③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大量兴起。 ④ 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⑤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⑥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⑦ 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
育和体育的实施,推动了人们研究体育和教育的热情。 c. 英国资产阶级学者斯宾塞在《论教育》一书中指出: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他的思想促进了体育的进一步科
学化,对后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① 1774年,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他把体育列为正式课程,并 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② 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他主张全民体育,并创造了自己的体操体 系—-八项运动,使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了贵族的性质。 ③ 19世纪初,在博爱派致力于学校体育实践的同时,欧洲各国开始发展自己的学校教育。多个国家先 后将体操规定为中小学必须课程。 ④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德、法、英等国颁布了许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标志着学校体育 体制的确立。
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 武学,文武教育截然分途。但该时期的武举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太大 关系。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在开办的新式学校中才开始有了体操(相当于体育)的 教育内容,社会上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1)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①希腊化时期

1903中国体育学校发展历程的

1903中国体育学校发展历程的

1903中国体育学校发展历程2023-11-10CATALOGUE 目录•起始阶段(1903-1910)•发展阶段(1911-1930)•动荡阶段(1931-1949)•重建阶段(1950-1970)•繁荣阶段(1971至今)01起始阶段(1903-1910)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清朝末期,西方体育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模式。

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教会学校开始在课程中引入体育教育,这为中国的体育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朝末期的体育教育背景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设立了体育科,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的体育学校。

上海南洋公学体育科这所学校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界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和推动,也标志着中国体育教育的开始。

早期体育教育的推动者中国第一所体育学校的创立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在早期阶段,中国的体育课程还比较单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课程逐渐丰富和多元化。

社会对体育的关注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各种体育活动开始在社会上开展,这也为中国的体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早期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开展02发展阶段(1911-1930)在民国时期,体育课程逐渐在各级学校中普及,成为必修课程之一,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体育教育发展体育课程普及政府开始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设立了一些体育专科学校和体育系科,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

体育师资培养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体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对于个人健康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理念传播体育学校的扩张和改进学校数量增加在20世纪初,中国的体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涵盖了更多的地区和城市。

学校规模扩大一些有实力的体育学校开始扩大规模,增设更多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教学质量提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些体育学校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材更新。

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的兴起体育赛事举办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举办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包括国际比赛和国家比赛等。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3篇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3篇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第一篇: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学校体育还处于萌芽状态。

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下,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也只是朝令夕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学校体育逐渐显现出起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逐步得到了政府支持和重视。

1951年,全国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校园体育活动——“达标活动”,规定了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健康指标,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的法条和政策,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980年,全国“少儿体育活动周”首次展开,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在国家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198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学生每周体育课时数,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纲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提出了“身心发展、全面素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

此后,学校体育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升级,不断提升了其教育和社会功能,成为了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中国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80年代以前,学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不全,很多学校还没有室内运动场和游泳池,这对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是学校师资的不足。

在以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文化课教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

再有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逐渐跨越了这些阻碍,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技 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 化进程 。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 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20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
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 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 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 结二
在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先是效法日本,然后借 鉴美国,尔后学习前苏联,军国民主义、自然主义 和主智主义先后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多元 化的态势,新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显示了某 些后工业社会体育课程的特征。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课程目 标逐渐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 经验相联系,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具有激励 和发展功能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得到运用。
•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性和 可观测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 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 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小 结一
古代东西方各民族有着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与体育活动。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现代学校体育 的基础,17至18世纪学校体育的教育化和18世纪至19世纪中 期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之后,学校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体育课程及科学体育思想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 息社会和终生学习型社会转型,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中国的学校体育是19世纪后期开始逐渐从西方传入 的,1904年确立了体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3)西周: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教育内 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 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轻武,学校体育几乎中断。
汉代的教育内容是“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其中,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 宋朝开始兴办武学,但是这一时期的武学制度 主要在于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 太大关系。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五、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4、194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1956年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并于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 书,从而使我国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要 求。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1、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一新学制的执行,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 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2、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 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3、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撰写《体育之 研究》一文,对体育的意义、锻炼原则等作了精辟的 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等观点。
第一讲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四、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五、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奥运会是全球最为盛大的体育盛事之一,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都会吸引世界各 地最优秀的运动员和观众齐聚一堂。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国,中国曾于2008年举 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北京奥运会。这场盛会不仅提升了中国的 国际影响力,也对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次奥运会上,中国代 表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位列金 牌榜首位。这一成就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体育热情,也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快 速发展。
谢谢观看
3、督导内容不全面。现有督导研究多集中于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对 学生体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督导不足。
4、督导结果落实不到位。部分学校对督导结果重视不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 措施改进工作,导致督导效果不佳。
可行性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加强学校体育督导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督导人员的专业 素质和技能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督导队伍,优化队伍结构。
总之,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借鉴奥运会 成功举办的经验,中国学校体育正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我们期 待着中国学校体育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 才,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督导研究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本次演示将探 讨中国学校体育督导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体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然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学 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战争环境下,学校体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军事化和 普及化,以满足战争需要和民众健身需求。同时,学校体育也更加重视体育文 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相结合。

中美学校体育发展史的对比

中美学校体育发展史的对比

中美学校体育开展史的比照1.中美学校体育开展史的相同点1.1学校体育形成的时间大致相同。

1828年,现代体育教育的创始人托马斯阿诺德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理论,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付诸实践,第一个把体育运动列为学校课程,对开展现代体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现代意义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富国强民,发起了洋务运动,1903年仿照外国兴办学校〔称为学堂〕。

在开设科学知识学科以外,并设有“体操科〞〔体育课〕[1]。

主要教学内容为德国、瑞典、日本的普通体操,军事体操等。

美国学校体育的萌芽期是1820年到南北战争。

1848欧洲移民热潮登陆了美国,有很多体育家,将棒球、美式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开始渗透到美国的教育体系中。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体育活动逐渐向社会扩展传播,创立了独立的体育体系。

1881年,体育开始列为学校正式课程。

1.2学校体育开展目标根本相同。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通过实践所要到达的预期结果,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开展方向,是一个开展的、动态的、持续的概念体系。

目前,中国学校体育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

提倡在掌握运动技能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注重个性开展,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美国的体育教育目标注重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价值的挖掘,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得到充分开展,最大化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2]。

始终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在身体、认识、社会和情感四个方面的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能力、意识和习惯。

2.中美学校体育开展史的差异2.1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历经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①严复等人的“通过体育强健身体〞的思想阶段;②蔡元培等人的“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③“自然体育思想〞阶段;④苏联?劳卫制?阶段;⑤多元化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因此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决定了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性质和情况。

本文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出发,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倡导体育锻炼。

在1950年代的体育发展阶段,“毛泽东体育政策”和“双一体育政策”开始逐步落实,学校体育实行“三位一体”,即体育教育、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三位一体。

这使得青年学生逐渐开始接受体育教育,同时传统体育运动也逐渐普及,从而树立了学校体育基本功能的基础。

其次,1978年至1990年,学校体育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民健身”、“体育为民”的口号盛行。

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系统体育”的概念逐渐普及,以前的传统体育运动逐渐受到更加广泛的人们的青睐,而新科技体育运动也开始在学校进行。

学校体育从普及转向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在本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体育教科书也改编发布。

最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把体育作为教育受重视的组成部分。

政府在提倡“健康中国”的同时,加大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体育项目从传统的民主体育、田径、体操等发展到多学科、多应用性,如游泳、羽毛球、高尔夫等,重视到青少年户外活动、艺术体育等特殊性体育项目,力求多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历经起伏,经历了从重视到普及、从普及到改革、从改革到多元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向着更加健康、和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今天的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课,更是培养学生身体、智力、心理健康的一种新的平台,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学校体育史

学校体育史

学校体育史
中国古代的学校体育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跑步、武术、射箭、投掷”等。

到了汉代,学校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添加了“划船、抛掷、跳马、打球”等活动,并且设立了体育课程。

到了唐代,体育活动更加发达,添加了“踢毽子、打羽毛球、摔跤、拔河”等活动,并且开设了体育课程。

宋代,学校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添加了“柔道、跳舞、游泳”等活动,并且设立了体育课程。

明清时期,学校体育活动更加发达,添加了“跳高、跳远、拳击、排球”等活动,并且添加了体育课程。

清朝时期,学校体育活动更加发达,添加了“乒乓球、网球、曲棍球、滑冰”等活动,并且设立了体育课程。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活动发展迅速,添加了“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等活动,并且推行了体育课程。

今天,中国学校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添加了“羽毛球、排球、棒球、橄榄球”等活动,并且设立了体育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2内容提要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幻灯片4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5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

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

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

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幻灯片111.洋务运动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帝国不断入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幻灯片122.维新运动时期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虽然维新运动为时极短,不过百日即宣告失败,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

特别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幻灯片133.《奏定学堂章程》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推行“新政”进行改革。

其中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并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这一新学制执行后,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无体育课的状况。

幻灯片14存在问题由于新学制基本上仿效和抄袭日本的学制,因而受日本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千篇一律的兵式体操为主,不但呆板、枯燥,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当时由于体操教员缺乏,许多学堂都由退役士兵来充当教员,这些人不但不懂体育,不会教学,相反教风极差,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

幻灯片15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但体育方面并无根本改变,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另一方面由于受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许多学校则在课外开展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比较注意活泼、愉快、机智的运动。

由于课内和课外两种明显不同的体系,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这种现象直至l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幻灯片165、“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用先进,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

其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幻灯片176、1922年《壬戌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在我国的没落。

《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幻灯片187、《新学制课程标准》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幻灯片19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及研究受到了体育教师的重视。

当时较为流行的即,为“三段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等。

这些方法虽然只是部分教师的初步尝试,其中还有不少缺点,但毕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幻灯片20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这个时期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加活跃,同时女子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重视了对师资的培养。

当时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这两所学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比过去有很大改进,从而使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步完善和走向正轨;然而尽管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重文轻武和轻视体育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

幻灯片21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学校体育的很不平衡。

幻灯片22在国统区,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一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体育师资,这一切反映了当时体育界有识之士对实施学校体育的某些设想和愿望。

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过一定影响。

由于学校体育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

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极差。

幻灯片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

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新气象。

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

幻灯片24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1949—1957)(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幻灯片25(一)初创阶段(1949—1957)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

1951年7月中华全国学生第15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开展学校中的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改进全国同学的健康状况,要使每一个,同学都具有强劲的体魄,能够胜任紧张的学习和繁重的工作。

为了适应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应该注意提倡军事体育活动”。

幻灯片26特别是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更强调了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对纠正轻视学校体育,忽视学生健康的状况起了重要作用。

幻灯片27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也设有群众体育司学校体育处,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1953年相继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幻灯片28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幻灯片29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是中学课程的一科,其成绩与其他各科成绩相同,按一门学科计算。

幻灯片30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进行介绍。

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于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幻灯片31体育制度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