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语言运用中用以达到细腻、生动、美感效果的一种技巧。
修辞手法通常以修饰和增强叙述效果为目的,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演讲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喻可以使听者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修辞的效果。
例句:他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和希望。
2.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句: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好像一个细心的母亲。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以增加表达效果和激起读者的感受力。
例句:那个西瓜大得像一颗天文引力超强的行星。
4.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句:他的笑容像夏日阳光,她的笑容像冰山上的花朵。
5.并列: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性。
例句: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6.排比:通过并列结构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力度。
例句: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是慷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不言退缩的精神。
7.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例句:中国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8.修辞问句:是一种以表达感情或强调其中一观点的修辞手法,不需要回答,只是提出一个反问的问题。
例句: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9.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事实提问,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难道这不是一个对人类的耻辱吗?10.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正面或负面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句:与其无谓地争吵,不如彼此理解与包容。
11.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借代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反语是用语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讽刺嘲弄。
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比喻是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来形容事物,使读者更易理解。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状态等的修辞方法。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以加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是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通感修辞格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以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比较两个不同方面,可以产生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同时增强战斗性。
此外,也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气氛,渲染情感。
文章中的间隔重复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突出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
另外,借代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不直接使用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其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人或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的定义、作用及例句
一、比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排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反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拟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反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设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夸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排比1、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十二种修辞方法
十二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辞格的综合运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12种初中常用修辞手法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1.比喻: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3.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6.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 .7.引用: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9.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10.借代: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11.对比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小学语文:12种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12种修辞手法详解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我们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
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像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二、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公园里的花五颜六色,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粉的。
(3)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
12种修辞手法
12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对比、反复、引用、借代。
下面就依次举例说明:1,比喻。
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其作用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2,拟人。
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形象。
3,夸张。
是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其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就是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
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5,对偶。
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其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7,反问。
就是反过来问提问的人。
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引发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强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8,反语。
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其作用是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9,对比。
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其作用是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10,反复。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其作用是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
11,引用。
就是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名言等),提高表达效果。
其作用是使证据充分,加强说服力,语言凝练,富启发性。
12,借代。
就是不直接说明事物,用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来称呼它。
其作用是引人联想,使形象更突出,特点更鲜明。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解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作家运用文字的巧妙方法,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本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形成鲜明的形象和感官印象,增强表达力与感染力。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泉,清澈见底。
”比喻了眼睛的清澈与明亮,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动作,使其形象化,以增加形象的鲜明度和感情的富有性。
例如:“风轻轻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拟人了风,使风具有了唤醒的功能,强调了风的轻柔特质。
3.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修辞效果,增加文采和韵律。
4.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并列,表达出一种对比的关系,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春花与秋叶,鲜艳与凋零,相映成趣。
”通过对春花与秋叶的对比,强调鲜艳与凋零的反差。
5.夸张: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夸大其词,以强调事物的特点,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快乐溢满心间,如同百花绽放的芬芳。
”通过夸张比喻,增加了主人公快乐的感染力。
6.省略:在叙述中有意忽略或省略一些关键信息,以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增加作品的悬念和吸引力。
例如:“那一刻,我真的后悔了。
”省略了具体细节,使读者自行补全情节,增加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橘子的香甜让人心生温暖。
”通过橘子来借代美好的事物,表达出温暖的内心。
8.设问:提出的问题本身即含有答案,通过反问的方式达到引发思考或强调主题的目的,增强作品的逻辑力量。
例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力吗?”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9.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相互对照,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共性,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生动性。
例如:“他的心情犹如火红的夕阳,温暖又明亮。
”通过比较,使主人公的心情更加生动具体。
10.反问:通过提出疑问,却不要回答,使问题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强修辞效果。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修辞手法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用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说明其特征或性质。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加描述的细节和感情。
例如:“花儿低头向我们微笑。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性质,以引起注意或制造一种特殊效果。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般漫长的时间。
”4. 对比:将两个或更多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如:“他是黑夜中的明灯。
”5. 排比:用相同结构或形式的句子来呈现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观点,以强调其重要性或效果。
例如:“他们努力,他们拼搏,他们永不放弃。
”6. 象征: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传达特定的含义或寓意。
例如:“白鸽象征和平与自由。
”7. 借代:用一个代词或代名词来替代名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清晰。
例如:“他走了,我却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8.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
例如:“他们难道不知道真相吗?”9. 排比对仗:使用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搭配对比的内容,增强语言的魅力与节奏感。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你是我的激情。
”10. 省略:省略一个句子中某些明显的部分,使句子更加简明扼要,或者给读者留下余味、引起思考。
例如:“时间在不停地流逝。
”11. 重复: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我要坚持,坚持到底。
”12. 借物抒怀:用一个特定的事物描绘出自己的感受或心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理解。
例如:“月亮如同一只纯洁的百灵鸟,默默地在夜空中飞翔。
”。
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
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一、修辞种类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句一般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X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构成。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生动、具体、形象。
(1)明喻:形式为“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伴有“像……”、"像……一样”、“好像……”、"宛如……”、"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连接。
例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形式为“甲是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伴有“是……”、“变成……”、”成了……”、"成为……”等比喻词连接。
例句: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3)借喻:形式为“乙代甲”。
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例句: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比拟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
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能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牛,很好地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语言来写物。
例句: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孩子们的脸。
(2)拟物:就是把人当物来写,使其具有物的情态与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句: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飞翔。
3、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能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形象渲染,烘托气氛,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1)扩大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等)处说。
例句: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缩小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弱等)处说。
修辞手法12种
修辞手法12种大家们,以下是常见的十二种的修辞手法,快来学习学习:1. 比喻: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拿来对比,这样能说得更生动嘛,比如说"他这人就是我们班的百科全书"。
2. 拟人:就是把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看起来就更栩栩如生了,比如说"风儿悄悄地拂过我的脸蛋"。
3. 夸张:就是把某个事物描述得夸大或缩小,突出它的特点,比如说"我等了你一辈子"。
4. 对比:就是把两个差距很大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这样那个差距就更明显了,比如说"他从前是个穷光蛋,现在倒好成了大富豪"。
5. 排比:连续用几个结构一样的句子或短语,能增强语气,比如说"我要努力学,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6. 设问:提出个问题但不一定要回答,就是想引导你思考,比如说"难道我们就这样放弃了吗?"7. 反问:提个明知故问的问题,就是要强调某个观点,比如说"这难道不是你的错吗?"8. 对偶:两个结构相似又相互对应的句子或短语,比如"一组一对,同心协力"。
9. 象征:用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一般有深层含义,比如"白鸽象征和平"。
10. 双关:一个词或句子有两重意思,既直接的,又有比喻的,比如"你这文章写得'好',好到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11. 讽刺:用带讽刺意味的语气去批评或揭露某个人或事,比如"他真是'善良',从不肯为别人付出点什么"。
12. 省略:故意省略掉一些词语或句子,让读者自己去猜,比如"他看了看表,然后就急匆匆地走了"(去干什么?)。
大家看完是不是觉得,这些修辞手法在各种场合都很管用,能让语言更生动有趣,更有力量。
12种修辞说明
12种修辞说明1、比喻比喻是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能帮助文案增强形容感和趣味性,帮助读者理解文案的内容。
(1)明喻。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2)暗喻。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
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比拟用描写乙事物的词语来描写甲事物;比喻出现喻体,比拟不出现拟体;比喻常用名词,比拟常用动词、形容词。
(1)拟人。
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
如:在众人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走了。
(以人拟物)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物拟物)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1)扩大。
如:这家伙一手遮天。
(2)缩小。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借代借代(特征代本体)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中喻体与本体相似,借代中借体与本体相关;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不可改为明喻。
(1)特征代本体。
如: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2)部分代整体。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具体代抽象。
如: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1)两体对比。
如: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2)一体两面对比。
如: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
6.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1)正对。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
如: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3)串对。
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偶的结构对称,对比的内容对立;对偶中的反对同时也是对比。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七年级语文试题(三)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女口、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12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及作用
(对照)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对照比较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
借 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手法的说明及作用
名称
说明
★主要作用
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暗喻
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借喻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突出特征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 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排 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反 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 复
(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强调突出思想,加强与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
设 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pptx
学海无涯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一、常用的 12 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 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 张
顶针、双关、互文。
1、 比喻: 2、 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 喻体、
比喻词。 3、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 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 润.( ) 酝.酿.(
) 宛.转(
)
抖擞.
) 黄 晕.(
)澄.清(
)
( 下颌
) 猛 犸.(
) 裹.藏(
)
.(骸.骨 ) 峰 峦.(
) 崩.塌(
)
(弥. 漫( ) 霎.时(
) 贮.蓄(
)
黛.色(发
) 澹 澹.(
) 匍 匐.(
)
髻.(逸. ) 水藻. ) 应和.
)
致(
) 狩.猎( (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 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 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 的冬天》)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 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 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 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15、.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
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
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十二种修辞手法的简介
十二种修辞手法的简介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表达时运用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下面将简要介绍十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例如:“他像一只饿狼一样跳了出来。
”2. 比拟: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来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解释和说明。
例如:“她的声音如同天使般悦耳动听。
”3. 排比:通过将一系列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放在一起,以增加修辞的效果和节奏感。
例如:“他富有、聪明、善良,是一个完美的绅士。
”4.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便产生强烈的印象或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他能吃下一头大象。
”5.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陈述,以引起读者思考并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难道你不感到惊讶吗?”6. 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便更好地描绘和表达。
例如:“树叶在微风中轻轻地低头告别。
”7. 对比:通过将两种相反或不同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例如:“黑夜中的星星犹如钻石般闪耀。
”8. 推理:通过一种因果关系或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或证明论点。
例如:“因为他努力学习,所以他考上了大学。
”9. 修辞问答: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并立即回答它,以增加表达的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你知道他为什么不来了吗?因为他生病了。
”10. 设问: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引起读者思考,并用这个问题来开展讨论或表达观点。
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环境?”11. 比照: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例如:“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12. 借代:用一个与实际指代物有关联的词语来代替实际指代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他是全队的灵魂。
”以上是对十二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魅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七年级语文试题(三)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2、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3、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4.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对仗)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自问自答。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反诘、诘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例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1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
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14、.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如:①、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②、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15、.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④、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二、3、4单元基础知识复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 ) 酝酿..( ) 宛.转( ) 抖擞.( ) 黄晕.( )澄.清( ) 下颌.( ) 猛犸.( ) 裹.藏( ) 骸.骨( ) 峰峦.( ) 崩.塌( ) 弥.漫( ) 霎.时( ) 贮.蓄( ) 黛.色( ) 澹澹.( ) 匍匐.( ) 发髻.( ) 水藻. ) 应和.( ) 逸.致( ) 狩.猎( ) 喑.哑( ) 喧嚣.( ) 嗉.囊( ) 窸窣.( ) 劫掠.( ) 篡.夺( ) 静谧.( ) 螽.斯( ) 寥.阔( ) 栖.息( ) 清冽.( ) 海域.( ) 睥睨.( ) 连亘.( ) 窗扉.( ) 倏.忽( ) 飞甍.( )肥硕.( ) 梦寐.( )竦峙.( ) 预兆.( ) 葱茏..( )2、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 。
黄晕: 响晴: 。
磅礴: 枯涸: 。
闲情逸致: 。
花枝招展: 。
轻盈: 。
3、翻译下列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竦峙..: 。
恒.不一见: 。
相顾..: 。
.何.:连亘..: 。
居然..城郭: 。
乌.有: 。
裁.如星点: 。
或凭..或立: 。
肆.: 。
依稀..: 。
.悟.: 4、文学常识填空1、《春》的作者是 ,字_________,江苏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
本文包括盼春, , 了 , , , , 五幅画面。
2、《济南的冬天》作者是 ,原名 ,字 , (地名)人,著名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话剧《 》。
3、文章的表达方式分为 , , , , 。
4、曹操,字 ,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 、 ,他的诗以见称。
白居易,字 ,晚年号 。
_______代大诗人。
《天净沙·秋思》是首 。
其中,天净沙是 ,秋思是: 。
5.《山市》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世称“________”,本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_》。
三、读古文:完成题目: (一)、 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而出溉汲()吾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不若无闻也。
()4、翻译加线的句子:5、读后的启示:(二)、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1、翻译划线的句子: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意思。
3、本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