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标杆 ,韩愈强调 ,儒 、道 、 在学 校 道 德 教 育 中 ,理 想 教 育 的 主 要 内 涵 有 人 格 理 想 、 佛 三家 并 存 的情 况 下 ,唯 有孔 孟 之道 才 是 正道 。其 次 要 事 业 理 想 、社会 理 想 三方 面 的 教育 。
儒 家 以 道德 治 天 下 ,德 治 问题 实际 上 就 是人 治 问题 ,因
独立的自身个体而存在于这个社会 ,而是充分发掘个体
身上 的德 性 ,促 使 成为 能 够 协调 家 庭伦 理 、爱护 学 校班 集 体 、遵 守 社 会 法 律 法 规 、拥 护 国 家 政 策 的 道 德 模 范
襄 、老聃 学 习的典故 ,进 一步阐明了人 们应该兼容 并 是 面 向大 多 数学 生 。公 民 道德 和 政 治道 德 品质 包 含 了家 包 、博 采众 家 之长 ,才能 深 刻理 解 仁 义之 道 ,借 以批 判 庭 美德 、集体 主 义 、爱 国 主义 和 民主 法 治 四个 方 面 。在 了当时 “ 耻学于师”的不 良之风 ,提倡了乐于为师 、不 这个层面 中,道德教育不仅是培养青少年今后作 为完全 耻下问、教学相长的新风气 。 3 . 道德教 育的原 则和方法。韩愈一直在政治上主张
所位于的不同的道德教育需求 ,制定层次分明的道德教 育目标 ,并采取不拘一格 的教学内容 ,如此便能使学校 的道德教育实效性得到提升 。
2 . 建 立 平 等 和谐 的 师 生 间教 学 关 系 。 “ 尊师重教”
要 “ 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 利” 。学无止尽 ,道德教育
是 一个 漫 长艰 辛 的过 程 ,道德 品 质 的 内化不 是 一 蹴而 就 的 ,更不 能 因为一些 世俗功 利而降 低道德教 育的 品质 。 其 次 ,道德 教育要注重教 学 “ 反思 ” 。 《 进,德 行 会 因重 复反 思而 进 步 ,也 会 因循 随俗 而 败 坏 。即 在道 德 教 育过 程 中 ,教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黎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9期古代语文教育从远古的原始的言语、文字教育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的语文教育界涌现了许多名家,韩愈就是其中的一位值得当代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三岁而孤,养于兄嫂。

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中唐以后国势逐渐衰落的时代,韩愈出身于中下级官僚家庭,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他在古代语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当然也和他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

韩愈从小就受古文教育熏陶,所以他特别钟爱古文,创作了大量的古文,并且长期从事古文教学活动,也提出了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这段时间,正是他34岁至45岁这10年左右,精力充沛,学问文章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除了在官学任职,他还“抗颜为师”,接收了许多私学门人。

皇甫湜的《韩先生墓志》说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总之,韩愈一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很长的,教学很认真,并且讲究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原道》《原性》《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

本文对韩愈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并对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进行以下的论述分析。

一、性三品说韩愈的人性论具体见于他的《原性》一文。

这篇文章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但“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这就是说,天生的就是性,这三种品级的性都是由天规定的。

上品的人“善焉而已矣”,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而已矣”。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

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独创的教育主张,研究他的活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当代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活教育的目的蕴含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强调了从小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性,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相结合的思想。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活教育的课程论。

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它以“做”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各个学科互相渗透,方便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

提倡儿童在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二、“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启示“活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创造性,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财富,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要重视幼儿的想像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幼儿的言语、动作、感知、思维、想像等方面。

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像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陈鹤琴认为儿童本来就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有一种创造的欲望,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创作也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形式。

主要的活动有音乐、舞蹈、绘画、剪纸等。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

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力,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难免会出现错误。

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必须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保证其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创造,愉快地表达,引导幼儿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李小光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了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尤以《师说》为代表。

其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重视教师的地位;关于择师标准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关于教师任务的思想启示我们领悟“道”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握“业”的内涵,实施通识教育,理解“惑”的含义,实施启发式教育;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启示我们注重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韩愈师说现代启示一、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师说》开篇即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古之圣人”,还是“今之众人”,都应该向老师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跟随老师学习,就能使:“圣益圣”、否则就:“愚益愚”。

可见从师学习是很重要的。

从师学习是中国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之一。

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基于当时社会上普遍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所提出来的。

在此背景下,韩愈提出“尊师重道”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

既对扭转当时社会不重师道、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教师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当代人对这些关于尊师重教传统的认识应该是: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现在的教师倘若还有被尊重的感觉,应该程度没有这么夸张,也很难说是一种可明显感知的社会风尚了。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一般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在目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当知识意味着金钱和价值时,代表知识的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青睐,教师理应在这个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回报,理应受到更高的礼遇。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近年来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实际,师生关系僵化,方法单一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逐步降低,难以满足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发展的需求。

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散发熠熠光辉,唐代的韩愈就是其中的典型。

韩愈传承了儒家道统,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入仕以来,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原性》、《原道》、《进学解》和《师说》等篇章里,古为今用,即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解读人性问题是哲学和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肯定了道德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的作用。

韩愈继承了西汉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理论,从唯心主义天命论出发,阐明了其人性论观点,并提出了性三品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明确的定义了他心目中的仁义道德。

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民知晓仁义道德,达到求善修身的目的。

但是从韩愈的思想中透露,儒家虽然是以仁义为本的道德观,却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从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培养具有基本道德情操各致其能以相生的平民百姓;二则是成就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的圣贤人才。

各致其能以相生出自《圬者王承福传》,意寓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尽他所能,为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这与孟子的劳心、劳力说还有社会分工论有这异曲同工,却又有所发展。

韩愈具体化和明确化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以此提出立身行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谴责了道、佛两家不致其能以事生养的理论,也提出了君、臣、民皆应各致其能、劳而后食的观点。

各致其能以相生可以说是韩愈对当时士、农、工、贾等平凡世人提倡的道德目标。

试论韩愈《师说》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试论韩愈《师说》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 1 世纪基础 教育 改革大潮, 结 合当 代教育的需求, 从 “ 尊师重道”的 辩证看待、 素质 教育 和终身 学习 的提倡三个方面去思考韩 愈的 教育思 想。 实为 批判继 承、古为
今用。
关键词 :韩愈;‘ 师说) ;教育思想 ;古为今用
韩愈是我 国古代一位重要 的思想家 、 政 治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先后做过 四门博士 、 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积极从事教育活动 , 他文集 中的 《 师说 》 、 《 答窦秀才书 》 、 《 答李 秀才书 》 、 《 答尉迟生书 》以及 《 答李 翊书》 对教育作用、教育 目的、教学方法 、人才选 拔与培养等方面都提 出了独到的见解 , 对教 育理论进行了深刻 的探讨 。 有学者在谈到韩 愈时曾这样评价 :“ 韩愈是封建社会 称职的 教育 家 ,也是我 国教育史 上不 可多得 的人
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 、 能够 “ 传道授业解惑” 的人 ,那韩愈 提倡子蟠 向他们学习 , 其实就 是一种 提倡在生活 中学 习的教育 观念。“ 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 ” , 韩愈赞扬巫 医、乐师及各种 工匠不像那些士大夫一族耻 学于师 , 而是在生活中投师学艺 ,现在智慧

社会 ,教师 “ 尊生养道”显得何其重要 ,没 有 “ 道”谈何为人 “ 师”? 何谓 “ 尊生养道”呢,笔者认为老师应 该 要尊重学生 , 并且培养和提高 自己的道德 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向学 生 “ 传道” 。“ 尊师
爱生”这个词大家都耳熟 能详 ,但是笔者认 为这里存在的是一种不平等师生关系 , 为什 么老师一定是敬语 的 “ 尊”呢,而学生一定 是 “ 爱” 呢?师生之 间的关系更应该是 “ 互 尊互爱 ,互爱互尊”的平等关 系。现在 的学 生,自 主意识 、自尊心越来越强 ,以平等、 尊重的态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师说》一文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

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关于教师问题,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其中不少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师仍有借鉴意义,并为当今教师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而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则首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所著的《师说》。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韩愈关于教育问题的专论,其内容总结并发展了古代教育家尊师重道的思想,结合作者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全面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等问题。

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师说》全篇仅五百余字就将教师问题论述的精辟深刻。

《师说》全文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地位、任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下面就对这些方面分别进行具体阐释。

1.1 “古之学者必有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到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不再是获得高官爵禄的主要阶梯,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最终导致唐代的师道之不严。

当时的情况就如唐人柳宗元所描述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1]世人皆不以相师为荣,反而以求师为耻。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

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的比较著名的一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韩愈用六百余字立显“为人师”的真知灼见。

作为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的韩愈,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学衰落时期,,正在国子监任教的他作《师说》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他文中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大学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专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个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许多的漏洞。

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大学生陷入了“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道德教育体系方面,“某某高校女生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投毒案”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接连发生,面对这时常在新闻上出现的高校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学校怎么了?教育怎么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我们不妨反思传统文化,从韩愈《师说》的中浅谈韩愈传统教学思想,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力图重整目前的教育问题。

一、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1.教师职责在《师说》中,韩愈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开头,指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原指意传授儒家的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目的仁义道德,演变至今天,指的是思想和德育教育,韩愈将其列为教师的职责之首,认为“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千余年以前,韩愈就提倡要重视道德的教育。

而“授业”指的是传授知识,在当时指讲授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今天则指的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等,对大学生而言应该指大学课程中的理论、专业知识,韩愈认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韩愈的治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韩愈的治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韩愈的治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李长海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韩愈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倡导的治学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极其进步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唐代文学事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韩愈治学过程中的一些优秀观点、经典思想依然广泛被后人继承和传诵,对当今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推行的教育应当积极借鉴韩愈治学优秀思想,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韩愈治学思想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韩愈治学思想中关于教师相关问题的观点分析在韩愈看来,教师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韩愈治学思想中关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合格教师的标准等予以了精辟论述,韩愈治学思想中关于教师相关问题的论述对于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选拔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以精干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意义重大。

下面就韩愈治学思想中关于教师相关问题的观点进行的论述:一是韩愈治学思想中关于教师标准问题观点的论述。

在韩愈看来,成为教师不应当只看其出身如何、年龄长幼,只要掌握了“道”,理解了“道”的本质,这个人就能成为教师。

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道”,没有“道”的基本素养,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教师。

在韩愈看来,学生跟教师学习,主要是“从师之道”,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道”都不具备,那么他如何才能教好学生呢?一个不具备“道”的人是没有资格成为教师的。

教师在掌握了“道”之后,还必须要忠于它,并将“道”的思想文化予以弘扬,使之发扬光大,并积极同违背“道”、不忠于“道”的行为作斗争,即倡导的“传道卫道”。

在教师掌握了“道”之后,还不能算得上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这仅仅是具备了教师的基本条件,还必须要业务精良,能够将自身知道的“道”的相关知识传授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

一个人要想成为教师不在乎其身份、出身,即“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道”“德”思想研究

韩愈“道”“德”思想研究

韩愈“道”“德”思想研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他广泛的作品中,尤其以“道”“德”思想最为重要,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对“道”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和本源。

他主张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遵循“道”的规律,使人的行为得到正确的引导,达到充实自己、修德增长的目的。

他以“道”为准绳,主张以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品德,追求道德的升华和圆满。

韩愈的“德”思想强调个体的自律和修身养性。

“德”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品质和心性修养。

他认为德性的培养是通过修身养性和自律实践来实现的。

他主张要以道德社会规范自己,使人心存敬畏、严守道德,在一切行为中秉持“德”作为行为准则。

韩愈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使人从本源上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境界。

在韩愈的思想中,“道”与“德”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他认为寻求“道”的方式就是培养“德”的过程,而修养“德”则能帮助人更好地追求“道”。

他主张人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践行道德规范,修身养性,最终达到追求“道”的目的。

韩愈的“道”“德”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个体修身的范畴,他还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必须依靠人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自律实践。

他主张人们要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注重公德、私德的培养,使每个人都能以道德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愈的“道”“德”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用“道”来指引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提出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的思想理念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师说》、《进学解》等,这些作品激发了后人对于修身养性、追求真理的思考,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韩愈的“道”“德”思想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目标、道德规范和社会建设的探求。

论韩愈《师说》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论韩愈《师说》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论索匚L U N理探 T A N S U O论韩《师说》对当今教育的启示陈鑫,杨璐(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摘 要:韩愈的代表作《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地阐释师道的文章,篇幅不长,言简意赅。

《师说》里面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韩愈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

不只在当时十分新鲜,即使把观点放在今天,某些观点也并不 落后,而且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师说》;教师发展;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 (2021 ) 15-0004-02一、《卿说》的主要思想《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议论文。

韩愈对教师的论述是从教师的任务、择师的标准、 师生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老师更多的是指各级官府学校的教师,相当于我们今天“公 办” “私立”学校的专职教师。

但是韩愈对“老师”一词赋予了新的定义。

(-)关于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的这句话明 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责任和任务。

从文章中,读者可以明确地看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传的“道”不仅是指道德,还应该指德行和才华兼具的人。

教师的第二个任务是“受业”,“受业”就是要把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都传 授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在 社会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教师不仅 授学生以鱼,还要注意授学生以渔,想要在现在的社会立足,学生必须掌握方法。

教师的第三个任务是“解惑”,既然要教导学生,那么教师肯定要能解答学生的疑惑。

“解 惑”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启发学生 的思维,让学生获得解题方法,会自主思考。

韩愈认为,传授学生道德、教给学生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是教师的 基本任务,这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的。

(-)关于择师标准关于谁可以成为教师这个衡量标准,只要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兼具德行与才华,其实都可以成为别人的 老师。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徐挺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强调尊师重道。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重提师道,使以儒学为主的道统重新确立。

尊师重道关乎学生的成才, 关乎教师的成长,关乎教育的发展,关乎文化的传承,关乎社会的进步。

尊师重道的传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与成长。

青年教师成长之路要经历为传道奠基,为授业执着,为解惑而卓越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韩愈尊师重道青年教师教师发展自有学起,为师之道就在渐进中形成。

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形成了不愿从师、学习儒业的心态,甚至出现了耻学于师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这种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流行着知识无用的思想,对于进学从师显得不重视。

对于这些现象,韩愈的师道观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之道。

青年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探究韩愈的师道观对建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具有启示意义,有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韩愈的师道观(一)韩愈师道观的内涵韩愈从复兴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提倡尊师重道,并以“道”为中心,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师道观。

他主张学必有师,师道相依,教学相长。

他继承和发展了《学记》中“师严道尊”的思想——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明确提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生相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他认为教师应以捍卫儒道为己任,要抵制排除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

他还指出教师道德“仁”与“义”通过丰富的思想以及恰当的行动体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教师是道的化身,通过先王的儒道来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正统,使儒家的“道统”世代相传,宣扬仁义道德,通过授业、解惑实现对道的传承。

(二)韩愈师道观的本质韩愈师道观的实质是维护封建道统,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教育合一的思想体现,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的一种外显。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韩愈认为,教育对上品的人和中品的人是起作用的。

对上品的人来说,“就学而愈明”;对中品的人来说,“可导而上下”;至于下品的人则是“畏威而寡罪”,即用刑法来统治,使他们畏惧而少犯罪。

他确认上品和下品的差别是固定不移的,所谓“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他说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明先王之教。

韩愈在《原道》中曰:“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手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在德育方面,教育之内容包括仁义道德;在智育方面,包括《诗》《书》《易》《春秋》;在政治教育方面,包括礼、乐、刑、政。

概言之,韩愈极力主张:使受教育者继承与发扬儒家的“道统”。

韩愈思想中有不少儒家的东西,同时存在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有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亦有不少唯物主义的东西。

但总体而言,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这样的思想状况,决定了他教育思想的复杂多元。

关于学习方法《进学解》本是一篇抒愤之作,但韩愈未拘泥于个人的进退得失,而是从进德修业的高度立意,使其成为一篇阐发自己人才学见解的重要文章。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进学解》)韩愈在《进学解》这篇文章中,对学习方法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诸如: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韩愈告诉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方面要达到“精”的程度,就要靠勤奋学习,如果整天嬉戏,就会使学业荒废;一个人要在德行方面有所“成”,就要勤于思考,如果只是随随便便,德行就会被毁掉。

二、“贪多务得”,提要钩玄。

韩愈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意思是说,知识不分大小,越多越好,广泛收集,为我所用。

韩愈《师说》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任弘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6期《师说》表达了韩愈对于教育和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一一进行了解答,也阐释了他对于教与学的体会。

对这篇古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领会其中蕴含的优秀教育思想,对于当代语文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启示在《师说》中,韩愈表达了对教学内容的观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将他的观点表达得十分精炼,即“传其道”。

在韩愈看来,老师教学生,不只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字或句子,或是帮助学生学会朗读,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解决疑惑。

在这里,韩愈用“道”来表达他对于教学内容本质的描述。

这里的“道”是古人对所追求的人生哲理和个人修养的总结,与现代语文中的“道”的内涵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即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学生人格或思想的塑造。

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给学生渗透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和人生哲理。

当学生有关于人生或是生活的各种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格。

将语文课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明其道”。

韩愈的这种教学观点对于目前的语文教育同样适用。

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是亘古不变的,即教与学的关系。

韩愈的这句“传其道”精炼地概括出对教学内容的本质要求。

在讲解古文时,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古文的思想内涵和核心哲理,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真正地引入学生心里,帮助他们树立古人那种高洁伟岸的大义精神,并使教学内容真正应用于实践中。

二、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师说》也论述了教师自身的重要作用和学生跟从教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在选择教师时要遵从的原则。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要求,韩愈明确地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课业,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的启示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的启示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的启示作者:陈颖来源:《卷宗》2020年第18期摘要:韩愈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作品。

他的师道观阐明了教师的含义,强调尊师重道,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对社会却有积极的影响。

当代我们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习合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的专业能力等等既让自己得到了发展提高又让人们更加尊师重道。

关键词:韩愈;尊师重道;青年教师发展自私学兴起后,尊师重道就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了。

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形成了不愿从师、不愿学习儒业的心态,甚至出现了耻学于师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这种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冲击,社会上也流行着知识无用的思想,对于进学从师不重视。

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通过青年教师学习韩愈的师道观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之道。

青年教师学习师道观的尊师重道,启发自己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既有助于自己成长,又有利于建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

1 韩愈的师道观韩愈师道观的实质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教育合一的思想体现,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的一种外显。

他是通过教育来传播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韩愈提出道统论的思想,宣扬仁义道德,提出“正心有为”,以此来提高儒家的正统地位。

儒家的道统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有利支撑,韩愈承袭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先王之教”,为了达成“扶树教道,有所明白”的目的,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道相依的观点。

韩愈师说强调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希望通过“师道运动”重建儒学的精神。

2 韩愈师道观对青年教师的启示要想社会尊师重道,青年教师就必须行动起来,青年教师需要用各种专业的能力去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不好印象,这既可以让青年教师自我成长,又可以提高青年教师从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内在驱动力。

2.1 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是以观念或者信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看法、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体现老师的所有努力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韩愈师道观的现实意义

韩愈师道观的现实意义

韩愈师道观的现实意义韩愈师道观的现实意义一、认识历史:1、弘扬正统礼教思想:韩愈师道观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突出了礼教思想,使历史设定了王室文化的规范,弘扬儒家思想。

2、推动历史发展:韩愈师道观赋予历史以实践意义,点燃了以历史文化做根基的思想火花,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变化和进步,也影响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

3、表达思想意识:韩愈师道观是指向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座明灯,充斥着当时历史发展思维,折射着当时民众的实际意识,把思想表达的更加的淋漓尽致。

二、开展实践:1、普及哲学思想:韩愈师道观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实践去普及国家文化,促进后世实践思想和文化交流。

2、表达实践意义:韩愈师道观不仅赋予实践意义,也丰富了传统文化,表现出实践的重要性,叫人们以实践为规范思考、指引行动,所以它受到普遍好评。

3、推动社会进步:韩愈师道观给社会提供了一个规范,令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使得社会更加安定顺利。

三、指导修身:1、助力品德修养:韩愈师道观旨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品德修养,以修身养性为目的,弘扬仁义礼智信的道义核心,令品德礼智道义深入人心之中。

2、指导实践生活:韩愈师道观的制度实践非常严格,其道理深入生活之中,指导每一个人修身养性,按照其标准实践生活,起到相当好的效果。

3、认识现实价值:韩愈师道观的实践指引我们认知实际的价值,令我们着眼于实践,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四、转变观念:1、丰富人际交往:韩愈师道观指明了道德价值,令人们领悟起实践的重要性,借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尊重、真诚、礼谊为准则,改变以往暴力、冷漠的观念,从而更深层次的促进着人际交往。

2、创新传统文化:韩愈师道观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更一般的思想去传播,并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其意义,从而创新传统文化,让文化丰富起来。

3、改造国家政权:韩愈师道观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重建了国家政权,确立了以经尧为基础的礼制,形成了宰相长官负统帝王的政治体制,使封建社会的功利秩序得以有序的继续发展下去。

韩愈师道观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

韩愈师道观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

韩愈师道观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教师,为人师表,无尚光荣,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因此在教师事业中自我教育的任务就具有崇高的意义。

以发展自身素质为前提,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这说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也说明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逐步向纵深发展,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处于快速变迁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情境日益复杂,教师所承受的社会角色多样,教师经常会遇到与角色冲突的道德选择。

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认识、判断、处理、选择、决策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教师道德水平的体现.然而一些道德水平低的教师常常会陷于道德困境。

例如, “范跑跑"、教师体罚学生、教师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屡屡见诸报端。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

因此,就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已成为教育事业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韩愈师道观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唐朝是当时东亚的文明中心。

高度发达的政治和经济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并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

安史之乱后,教育受到冲击,学校冷清,官学不振。

①《师说》即在此背景下完成。

“存师卫道"的基本精神和劝人从师的思想成为文章的主旨。

韩愈的师道观蕴涵了多重教育思想。

道存师在,术业专攻、不耻相师等观点,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指导意义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热爱教育《师说》开篇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就是传授思想,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人皆有惑,有惑就要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得其解”。

另一方面,从师是为了学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教育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韩愈教育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19卷第1期2018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Vol.19No.1Feb.2018[收稿日期]㊀2017-11-08[作者简介]㊀刘镇江(1965-)ꎬ男ꎬ湖南衡阳人ꎬ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ꎮ①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ꎮ韩愈教育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刘镇江ꎬ胡㊀颖①(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湖南衡阳421001)[摘㊀要]㊀韩愈作为唐代教育家ꎬ具有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ꎮ他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ꎬ老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就是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ꎬ尤其是传道为先ꎮ他主张教育公平㊁师生平等ꎬ强调教育要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ꎮ韩愈的教育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ꎬ它对于我们今天浓厚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㊁培养良好的师德和学风㊁大力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ꎮ[关键词]㊀韩愈ꎻ㊀教育伦理ꎻ㊀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㊀G40 ̄059.1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18)01-0063-06㊀㊀韩愈(768-824年)ꎬ字退之ꎬ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ꎬ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㊁思想家㊁教育家㊁哲学家ꎮ他的思想通过«韩昌黎文集»而流传至今ꎬ其教育伦理思想内涵丰富ꎬ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一㊀韩愈教育伦理思想的缘起韩愈的教育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的«韩昌黎文集»中ꎬ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不是凭空产生ꎬ而是有一定缘由ꎬ主要体现在:(一)家世背景ꎮ韩愈教育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家庭密不可分ꎮ据资料记载ꎬ韩愈出生于一个中下级官僚家庭ꎬ韩愈的祖辈㊁父辈㊁亲戚都有在朝为官ꎬ祖父韩睿素为唐桂州都督府长史ꎬ父亲韩仲卿官至秘书郎ꎬ叔父韩云卿做过监察御史㊁礼部郎中[1]ꎮ在这样一个封建家庭里长大ꎬ他自幼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㊁正统的儒家教育熏陶ꎮ韩愈家也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家庭ꎬ重视学习ꎬ这为其后来的教育伦理思想形成打下了基础ꎮ(二)成长经历ꎮ韩愈人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ꎬ第一个是他幼年时期ꎮ韩愈童年历尽坎坷和磨难ꎮ虽然他出生仕宦之家ꎬ但并不是在衣食无忧之中度过ꎮ其父韩仲卿早逝ꎬ家道随之中落ꎬ虽育有四子ꎬ仅存下二子ꎮ其母出身卑微ꎬ按封建传统规矩不能承担起抚养韩愈的责任ꎬ但这位母亲未因丧夫而抛弃孤儿改嫁ꎬ而是选择以乳母的身份留在韩家抚养韩愈ꎮ韩愈三岁而孤ꎬ自小受兄嫂抚育长大ꎬ随着兄长职位变动㊁病疫而家庭变迁ꎬ很早就感受流离困顿之苦ꎮ在其兄病疫后ꎬ陪同嫂嫂回到家乡ꎬ家里全靠嫂嫂支撑全家生计ꎬ生活清贫ꎮ嫂嫂牢记韩家 家训 ꎬ从小教育其不缀学业ꎮ第二个是他青年时期ꎮ韩愈读书始于7岁ꎬ13岁能文ꎬ19岁时赴京赶考三试不第ꎬ22岁回到家中ꎮ在宣城期间ꎬ韩愈和嫂嫂一起在乡间躬耕劳作ꎬ培养了吃苦耐劳㊁热爱生活㊁坚强独立的品质ꎮ他在年少时就走进了社会ꎬ了解到一般农家的清贫生活和辛劳状态ꎬ了解到官府与朝廷对百姓的沉重压迫ꎬ他内心对劳动人民境遇的同情在其教育伦理思想形成中得到体现ꎬ如他提倡的 破门第规 平民教育观 等ꎮ第三个是他从政时期ꎮ25岁至35岁ꎬ他先中进士ꎬ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ꎬ就职于汴州董晋㊁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ꎬ并在此期间内进行文化复古运动ꎮ后回京任四门博士ꎬ在教育上有自己的想法ꎬ倡导改革㊁倡导崇道㊁倡导尊师ꎮ36至49岁ꎬ任监察御史期间ꎬ因上书减免赋税ꎬ惩戒宦官ꎬ得罪权贵ꎬ被贬阳山令ꎮ50至57岁时ꎬ从裴度征吴元济ꎬ立下战功ꎬ随即着迁刑部侍郎ꎮ后因谏迎佛骨ꎬ言辞尖锐ꎬ触犯君威ꎬ被贬为潮州刺史ꎮ后唐穆宗即位ꎬ召其先后任国子祭酒㊁兵部侍郎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ꎮ韩愈的政治人生道路ꎬ充满坎坷ꎬ但不难看出其正直㊁不屈的精神品格[2]ꎮ(三)社会背景ꎮ韩愈所处的社会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ꎬ国势由盛转衰ꎬ唐代宗㊁德宗㊁顺宗㊁宪宗㊁穆宗5个皇帝先后执政ꎮ中唐时期政治动荡ꎬ国家外有藩镇割据ꎬ内有宦官专权ꎮ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ꎬ政治㊁社会㊁经济和文化状况都处于一片混乱ꎮ政府虽平定叛乱ꎬ但元气大伤ꎬ已经无力驾驭盘踞着河北各镇的节度使ꎮ他们均是子袭父位ꎬ血脉相承ꎬ 有土地㊁有人民㊁有甲兵㊁有财政 ꎬ称霸一方ꎬ名义上服从朝廷ꎬ实际上是封建割据势力ꎬ总是制造内乱[1]2ꎮ且安史之乱后ꎬ皇帝基于历史为鉴ꎬ越来越信任㊁依赖宦官ꎬ宦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ꎬ一步步地把持朝政ꎬ独断专行ꎮ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ꎬ人民赋税严重ꎬ民生苦困ꎬ越来越多的人为逃避赋税ꎬ逃离 世俗苦海 ꎬ前去修佛ꎮ在这样的状况下ꎬ为加强中央君主集权ꎬ维护封建国家统一ꎬ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ꎬ主张恢复儒学的正统思想ꎮ他认为中唐危机日渐加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佛教对国计民生的危害ꎬ和尚和道士数量多且不事生产ꎬ造成生产者寡而白食者众ꎮ且佛教文化讲究出世伦理与儒家尊君重孝世俗伦理相排斥[1]2ꎮ二㊀韩愈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韩愈清醒地意识到先王施教ꎬ教育是手段ꎬ要通过教育使人们懂得仁义道德ꎬ以儒学道统思想服务于封建统治ꎬ中兴唐朝ꎮ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原性»«原道»«师说»«进学解»等诗文上ꎬ体现在对尊师重道㊁培养人才㊁兴办教育等诸多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上ꎮ(一)韩愈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1.德育为先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的仁义之道ꎮ韩愈一生弘扬儒学ꎬ倡导先王之道ꎮ他虽然忠于君主集权统治ꎬ但是他没有尚武而是崇德ꎬ主张德治ꎬ把教育作为首要的政治工具ꎮ他在«潮州请置乡校牒»说: 孔子曰ꎬ道之以政ꎻ齐之以礼ꎬ则民免而无耻ꎮ不如以德礼为先ꎬ而辅以政刑ꎮ夫欲用德礼ꎬ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ꎮ [3]771唐朝中后期ꎬ德育内容日渐沦丧ꎬ智育内容也变得僵化㊁单一ꎮ韩愈认为要重视道德教育ꎬ要通过教育发挥人固有的内在属性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ꎬ«诗»«书»«易»«春秋»则是他认为辅助于教育的最好教本ꎮ但是在他看来ꎬ德育和智育的地位是不一样的ꎬ德育应排在智育前ꎬ这点在其«师说»中可以体现ꎬ 古之学者必有师ꎬ师者ꎬ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47ꎮ他将 传道 放在 授业 解惑 的前面ꎬ表明注重仁义道德ꎬ把教学做人比教做学问看得更为重要ꎮ另外德育具有教化功能ꎬ承担着灌输伦理道德意识的使命ꎮ通过教化ꎬ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ꎬ是一个将外在的 他律 转化为内在 自律 的过程ꎮ这种教化功能使 德育为先 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ꎬ是值得提倡的治国理念ꎮ2.教育公平ꎮ劳动人民共同的智慧凝结可以助推国家发展ꎬ而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则需要通过教育的作用ꎬ因为只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服务ꎮ从长远看ꎬ教育的引导对百姓知礼明德㊁社会长治久安㊁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ꎮ韩愈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ꎬ他把 兴办教育 作为复兴儒学中兴唐室的一个重要手段ꎮ因其幼年生活贫困多舛的曲折经历ꎬ他深知劳苦大众的不易ꎬ所以不管是其办学要求㊁选任老师和接收学生上ꎬ他都会对底层人民倾斜一点ꎮ他在«请复国子监生徒壮»里说: 其四门馆亦量许取无资荫有才业人充ꎻ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ꎬ请礼部不在收试限ꎮ [3]657意思是说要破除门第陈规ꎬ放宽学生入学门槛ꎮ八品官员的弟子也可就读过去五品官员子弟才能就读的太学ꎻ只要有才能艺业就可以就读过去须文武七品以上之子就读的四门学ꎮ他以实际才学为标准来挑选老师ꎬ推荐校书郎张籍为国子博士ꎬ认为他 学有师法ꎬ文多古风ꎬ沉默静退ꎬ介然自守ꎬ声华行实ꎬ光映儒林 [3]702ꎮ据李翱在«韩工行状»中记载ꎬ他对因其貌不扬的学官受排斥的现象不耻ꎮ如 入迁国子祭酒ꎮ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ꎬ学官多豪族子ꎬ摈之不得共食ꎮ公命吏曰: 召直讲来ꎬ与祭酒共食ꎮ 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 [1]23ꎮ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学官的尊敬ꎬ扭转了不良的风气ꎮ韩愈提倡的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ꎬ他的教育观是其崇德思想的表现ꎬ具有重要进步意义ꎮ3.培养有用人才ꎮ韩愈终其一生都在为人才的培育尽心尽力ꎬ他在«请复国子监生徒壮»里说: 右ꎬ国家典章ꎬ崇重庠序ꎬ近日趋竞ꎬ未复本源ꎮ至4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使公卿子孙ꎬ耻游太学ꎻ工商凡冗ꎬ或处上庠ꎮ今圣道大明ꎬ儒风复振ꎬ恐须革正ꎬ以赞鸿猷ꎮ今请国子馆并依«六典»ꎬ其太学馆量许取常参官八品已上子弟充ꎻ其四门馆亦量许取无资荫有才业人充ꎻ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ꎬ请礼部不在收试限ꎮ [3]657韩愈在唐穆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国子祭酒ꎬ他看到了太学的混乱和积弊ꎬ国子监不能发挥其培育人才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职能ꎮ在这种情况下ꎬ他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教育机构首长的职责ꎬ对国子监实行整顿ꎬ目的是为了办好太学ꎬ为唐朝中兴培养更多有用之人ꎮ有用之人对于韩愈来说ꎬ落脚点在学生上ꎮ他要求学生具有勤学㊁深思等特质ꎮ«进学解»一开篇就说 业精于勤ꎬ荒于嬉 ꎬ具体体现在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ꎬ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ꎮ纪事者必提其要ꎬ纂言者必钩其玄ꎮ贪多务得ꎬ细大不捐ꎮ焚膏油以继晷ꎬ恒兀兀以穷年ꎮ先生之业ꎬ可谓勤矣 [3]50ꎮ告诉学生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ꎬ荒疏在于嘻戏ꎮ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口勤㊁手勤㊁脑勤ꎻ勤学不等于一味地死读书ꎬ 行成于思ꎬ毁于随 指出了思考与勤学同样重要ꎮ4.服务国家政治ꎮ韩愈在«原道»里说: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ꎬ何也?博爱之谓仁ꎬ行而宜之之谓义ꎮ由是而之焉之谓道ꎮ足乎己ꎬ无待于外之谓德ꎮ其文:«诗»«书»«易»«春秋»ꎻ其法:礼㊁乐㊁刑㊁政ꎻ其民:士㊁农㊁工㊁贾ꎻ其位:君臣㊁父子㊁师友㊁宾主㊁昆弟㊁夫妇ꎻ其服:麻㊁丝ꎻ其居:宫㊁室ꎻ其食:粟米㊁果蔬㊁鱼肉ꎮ其为道易明ꎬ而其为教易行也ꎮ [3]19韩愈着重提出 仁㊁义㊁道㊁德 四字ꎬ作为 先王之教 的中心内容ꎮ这四个字载之于文字则为«诗»«书»«易»«春秋»ꎻ施行的方法则为礼㊁乐㊁刑㊁政ꎻ施行的对象则为被统治者的士㊁农㊁工㊁商ꎮ究其实质ꎬ他的主要目的ꎬ无非要使大家明白人伦中 君臣㊁父子㊁夫妇 的 三纲五常 的道理ꎬ以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和地位[3]74ꎮ韩愈以儒学为基础ꎬ主张国家一统ꎬ倡导古文运动ꎬ排斥佛老思想ꎬ让人们遵守道德ꎮ他用博爱解释 仁 ꎬ认为要以 亲亲而尊尊 [3]282为基本原则ꎬ地主阶级内部要互相尊重ꎬ自爱爱人ꎬ也要对平民有 同情 之心ꎬ反对残民弊政ꎬ坚持赎放奴婢ꎮ韩愈所讲的 义 在这里ꎬ主要是指君臣㊁父子之道ꎬ即臣民要忠于君王ꎬ子女必须孝顺父亲ꎮ韩愈坚持君孝亲之道ꎬ对于克服当时由于佛㊁道蔓延而出现的封建国家内部离心倾向ꎬ削弱拥兵自立的藩镇割据势力ꎬ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ꎬ保障百姓安居乐业ꎬ有着积极意义ꎮ(二)韩愈的 师道观自春秋战国时期ꎬ中国文化史上良好的师道关系就初步形成ꎬ对中国古代文化㊁先进技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ꎮ如孔子立师门㊁收弟子ꎬ使他的学说得到广泛传播ꎬ形成儒家学派ꎮ魏晋以后ꎬ师道传统渐被淡化ꎬ唐代更甚ꎮ因唐代门第观念深重ꎬ门第之家的子弟ꎬ不须依靠科举考试ꎬ便可以进入仕途ꎬ致使道德学术不被重视反被轻视ꎬ越来越多的人不肯虚心从师学习ꎮ久而久之到了唐朝中后期形成了一种 惑而不从师 的可悲局面ꎬ为师者被人讥笑斥骂ꎬ从师者自以为耻ꎬ这极大阻碍了文化的传播ꎬ也阻碍历史发展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就来自于韩愈的感叹ꎮ处在这样一个重门阀㊁轻教育㊁耻为师的时代ꎬ韩愈并没有屈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压力与世俗偏见ꎬ为了排除陋习ꎬ他敢为人先ꎬ勇于为师ꎬ始终不渝地收招学生ꎬ兴办教育ꎮ由于他的努力ꎬ开创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面ꎬ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人才ꎬ同时创立了自己的教育思想ꎬ并自成体系ꎮ1.师与 道业惑 的关系ꎮ在韩愈看来ꎬ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ꎬ还与传授道德修养㊁传授先王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ꎬ 道之所存ꎬ师之所存也 ꎮ韩愈在«师说»里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ꎬ师者ꎬ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47ꎮ他充分肯定了老师的地位ꎬ认为老师自古以来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十分必要的ꎬ并且对老师的职责和要求作出了重要的阐述ꎮ韩愈认为ꎬ老师的基本职责是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的任务ꎮ首先ꎬ要传道ꎬ这是老师的首要职责ꎮ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ꎬ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ꎬ最终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ꎮ在韩愈看来ꎬ如果老师只授业不传道ꎬ那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老师ꎮ老师之为老师ꎬ根本的在于他能否传道ꎬ即所谓 道之所存ꎬ师之所存也 ꎮ其次ꎬ要授业ꎬ这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ꎮ韩愈认为ꎬ老师首要任务是传道ꎬ但仅有传道还不够ꎬ还必须同时对学生授业ꎬ即传授古文六艺之知识给学生ꎬ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水平ꎮ在韩愈看来ꎬ 道 和 业 都很重要ꎬ两者本身并不对立与矛盾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ꎬ相互依存㊁相互促56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镇江ꎬ胡㊀颖:韩愈教育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进ꎮ再次ꎬ要解惑ꎬ这是老师的重要任务ꎮ针对唐朝中后期 惑而不从师 的不良风气ꎬ韩愈大声疾呼 人非生而知之者ꎬ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ꎬ其为惑也ꎬ终不解矣 [3]47ꎮ他一方面强调学生有疑惑要随时向老师请教ꎬ另一方面主张老师要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㊁指点迷津ꎮ2.师与生的关系ꎮ韩愈认为圣人无常师ꎬ师傅和弟子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ꎮ他在«师说»里这样写道: 圣人无常师ꎮ孔子师郯子㊁苌弘㊁师襄㊁老聃ꎮ郯子之徒ꎬ其贤不及孔子ꎮ孔子曰: 三人行ꎬ则必有我师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ꎬ师不必贤于弟子ꎬ闻道有先后ꎬ术业有专攻ꎬ如是而已ꎮ [3]49就是说师傅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ꎬ人人都可以为师ꎬ师傅不一定贤于弟子ꎬ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ꎮ这在当时ꎬ是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全新的解释ꎬ弱化了其封建性ꎬ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化了ꎮ(三)韩愈关于教师素质培养的思想韩愈主张以身立教ꎬ作为教育的倡导者㊁践行者ꎬ他认为教育者的威信来源于以身作则㊁为人师表ꎮ为了做好教育工作ꎬ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ꎬ在思想㊁知识㊁行为等各个方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ꎮ1.道德高尚ꎮ首先ꎬ韩愈认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ꎬ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品性高洁ꎬ注重做一个以德施教㊁以德立教的楷模ꎮ 刺史出己俸百千ꎬ以为举木ꎬ收其赢余ꎬ以给学生厨馔 [3]772体现其重视教育和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ꎮ其次ꎬ韩愈主张身体力行践行教育工作ꎬ热爱教育事业ꎬ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ꎮ韩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ꎬ在潮州办校期间ꎬ破格提拔了出生浅薄㊁埋没乡土的赵德为师ꎮ他认为赵德有德有才ꎬ通圣人之道ꎮ 沈雅专静ꎬ颇通经ꎬ有文章ꎬ能知先王之道ꎬ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ꎬ可以为师矣 [3]772ꎬ是对此最好的描述ꎮ2.博学多才ꎮ 人非生而知之者ꎬ孰能无惑? 说的是人并非一生下来就具有知识ꎬ而是不懂就要问ꎬ要向有学问㊁有知识的人虚心学习㊁求教ꎬ受到教育ꎮ只有这样ꎬ人才能由不懂到懂ꎬ由不知到少知到多知ꎬ成为有知识㊁有才艺的人ꎮ韩愈认为ꎬ身为师者ꎬ要博学多才ꎬ如要精通古文㊁掌握 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 之 六艺 ꎮ教师只有知识丰富㊁见多识广㊁博古通今㊁思维敏捷㊁才华出众ꎬ学生才会 亲其师㊁信其道 ꎮ知识渊博㊁思想前沿㊁多才多艺是做好教师的重要前提ꎮ作为教师ꎬ要学富五车ꎬ而不能腹中空空ꎮ要身负多种才能ꎬ而不能手无一技之长ꎮ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ꎬ自己就要有一桶水ꎮ3.因材施教ꎮ从古至今ꎬ关于教育的观点有很多ꎬ不同时期形成的教育观点ꎬ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ꎮ孔子在教育上提出 有教无类 ꎬ主张人无贤愚ꎬ一视同仁ꎮ韩愈提出了因材施教㊁用材使能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ꎮ他在«进学解»里是这样说的: 先生曰:吁ꎬ子来前!夫大木为杗ꎬ细木为桷ꎬ欂栌㊁侏儒ꎬ椳㊁闑㊁扂㊁楔ꎬ各得其宜ꎬ施以成室者ꎬ匠氏之工也ꎮ玉札㊁丹砂ꎬ赤箭㊁青芝ꎬ牛溲㊁马勃ꎬ败鼓之皮ꎬ俱收并蓄ꎬ待用无遗者ꎬ医师之良也ꎮ登明选公ꎬ杂进巧拙ꎬ纡馀为妍ꎬ卓荦为杰ꎬ校短量长ꎬ惟器是适者ꎬ宰相之方也ꎮ [3]53他以形象的比喻指出ꎬ好的木匠ꎬ无论木材长短大小ꎬ材质如何ꎬ都能根据不同情况ꎬ物尽其用ꎮ教育人也一样ꎬ要因材施教ꎬ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用处的人才ꎮ尤其是为师者ꎬ要想教好学生ꎬ必须自己有着广博的知识ꎬ然后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ꎮ他认为不同天赋的人ꎬ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ꎬ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ꎬ使学生 术业有专攻 ꎮ4.识材任贤ꎮ要想人才被发现ꎬ把人才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ꎬ这就需要伯乐精神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ꎬ有一种值得盛赞的精神ꎬ就是禅让制ꎬ尧传位于舜ꎬ舜传位于禹ꎬ体现了圣者识材并重用人才的伯乐精神ꎮ正是由于对人才的尊重和赏识ꎬ才能使贤才脱颖而出ꎬ使国家兴旺发达ꎮ韩愈对此精神很欣赏ꎬ他在«杂说四首»之四 马说 里ꎬ写出了伯乐的重要性ꎮ 世有伯乐ꎬ然后有千里马ꎮ千里马常有ꎬ而伯乐不常有ꎮ故虽有名马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ꎬ骈死于槽枥之间ꎬ不以千里称也 ꎮ 策之不以其道ꎬ食之不能尽其材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ꎬ执策而临之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39ꎮ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教育上ꎬ就是要发现贤才ꎬ重用贤能ꎮ三㊀韩愈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韩愈的教育伦理思想不仅对唐朝中后期思想㊁文化产生重要影响ꎬ而且对我们当代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强化教育强国思想ꎮ韩愈一生重6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视教育ꎬ他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培育人才㊁振兴国家的极端重要性ꎮ他重视教育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 教育强国㊁人才兴国 战略具有积极意义ꎮ 仁㊁义㊁礼㊁智㊁信 是我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ꎬ其中的 智 是一个重要方面ꎮ唐朝思想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指出 国愚则智可以强国ꎬ国智则力可以强人ꎮ用智者ꎬ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ꎻ用力者ꎬ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 ꎮ可见ꎬ以智强国是我国古代政治家㊁思想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ꎮ而要做到以智强国ꎬ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ꎬ大力培养优秀人才ꎮ在当代ꎬ我国领导人也很重视教育ꎬ看到教育对国家发展起到的基础性作用ꎮ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 邓小平指出ꎬ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ꎬ要搞好中国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ꎬ基础在教育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战略ꎬ并强调指出ꎬ百年大计ꎬ教育为本ꎮ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教育强国的思想并指出:强国必先强教ꎬ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ꎮ(二)有利于形成浓厚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ꎮ知识就是力量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ꎬ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ꎮ而知识传承㊁传播和创新的主体是教师ꎮ因此ꎬ教师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ꎬ还是对于国家㊁民族的发展进步ꎬ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ꎮ古人曰ꎬ 天地君亲师 ꎬ把 师 与 天地君亲 并列并重ꎬ充分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ꎮ«师说»开宗明义称: 古之学者必有师 ㊁ 孰能无惑ꎬ如惑而不从师ꎬ其为惑也ꎬ终不解矣 ꎮ韩愈提倡虚心向老师求教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对我国今天浓厚尊重教师㊁关爱教师的社会风气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ꎮ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ꎬ形成尊重知识㊁尊重人才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ꎬ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ꎬ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ꎮ一是明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ꎮ建立教师节ꎬ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ꎬ尊重知识㊁尊重人才㊁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并逐步浓厚ꎮ二是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ꎮ通过评选和奖励优秀教师ꎬ帮助解决教师工资㊁住房㊁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ꎬ改善教学条件等ꎬ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ꎮ(三)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德ꎮ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道之所存ꎬ师之所存ꎮ 师 和 道 不可分ꎬ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 道 就不能称为教师ꎬ充分肯定了师德的重要性ꎬ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ꎮ教师作为教育的推行者ꎬ是一个有爱心的职业ꎮ仁爱之心ꎬ既是对教师的要求ꎬ也是对教师的挑战ꎮ要想有仁爱之心ꎬ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ꎬ只有身肩其责ꎬ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名学生ꎬ才会产生教书育人的动力ꎬ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成为 四有 好老师ꎮ否则ꎬ只能是对教育敷衍了事ꎮ十年树木ꎬ百年树人ꎬ教育是百年大计ꎬ教师这个职业是繁累而崇高的ꎮ只有心怀理想ꎬ出于爱心ꎬ乐于奉献ꎬ耐心细致对待学生ꎬ才能与学生融洽相处ꎬ把学生培养成人才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ꎬ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ꎬ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ꎬ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ꎮ同时要求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㊁有道德情操㊁有扎实知识㊁有仁爱之心的 四有 好老师ꎮ(四)有利于培养优良的学风ꎮ学风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学习进程和结果ꎮ首先ꎬ韩愈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尊重老师ꎬ虚心好学ꎮ如果学习中有疑惑又不及时向老师请教ꎬ那么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ꎬ即所谓 孰能无惑ꎬ如惑而不从师ꎬ其为惑也ꎬ终不解矣 ꎮ因此ꎬ学生要勇于好问ꎬ不懂就要问老师ꎬ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联系ꎬ让老师了解自己ꎬ这样方便于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点拨自己ꎮ韩愈的这个观点对今天的教育ꎬ对于当今的学生学习仍然是普遍适用的ꎮ其次ꎬ韩愈认为学习中要处理好勤与思的关系ꎬ做到两者并重ꎬ不可偏废ꎬ即所谓 业精于勤ꎬ荒于嬉ꎮ行成于思ꎬ毁于随 ꎮ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ꎮ其意义在于ꎬ作为学生ꎬ一是要勤奋学习ꎮ俗话说:聪明在于勤奋ꎬ天才在于积累ꎮ任何学有所成者ꎬ都是沿着勤奋之路走向成功ꎻ二是要善于思考ꎮ爱因斯坦认为ꎬ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ꎮ这里讲的正确方法指的是要善于思考ꎬ体现在学生身上ꎬ就是意味着不能死读书㊁读死书ꎬ而是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进ꎬ有所思考ꎬ通过勤学善思到达成功的彼岸ꎮ总之ꎬ要做到勤与思紧密结合ꎬ防止出现 学而不思则罔㊁思而76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镇江ꎬ胡㊀颖:韩愈教育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实际,师生关系僵化,方法单一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逐步降低,难以满足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发展的需求。

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散发熠熠光辉,唐代的韩愈就是其中的典型。

韩愈传承了儒家道统,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入仕以来,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原性》、《原道》、《进学解》和《师说》等篇章里,古为今用,即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解读
人性问题是哲学和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肯定了道德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的作用。

韩愈继承了西汉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理论,从唯心主义天命论出发,阐明了其人性论观点,并提出了性三品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明确的定义了他心目中的仁义道德。

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民知晓仁义道德,达到求善修身的目的。

但是从韩愈的思想中透露,儒家虽然是以仁义为本的道德观,却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从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培养具有基本道德情操各致其能以相生的平民百姓;二则是成就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的圣贤人才。

各致其能以相生出自《圬者王承福传》,意寓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尽他所能,为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这与孟子的劳心、劳力说还有社会分工论有这异曲同工,却又有所发展。

韩愈具体化和明确化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以此提出立身行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谴责了道、佛两家不致其能以事生养的理论,也提出了君、臣、民皆应各致其能、劳而后食的观点。

各致其能以相生可以说是韩愈对当时士、农、工、贾等平凡世人提倡的道德目标。

为使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达到完美的道德人格,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了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圣贤目标。

出众的贤人志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修养,更是为了济世助人。

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韩愈便以三人为例,说明了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

可见,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是韩愈所认为的道德理想人才,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

2. 道德教育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

韩愈对于教与学的师生关系的观点集大成于《师说》一文中。

《师说》也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高度概括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为师职责和择师标准以及教与学的态度等内容。

首先,韩愈明确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教师的任务包含了三个方面:传授儒家仁义经典,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六艺经传和解答学生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传道是目的,授业和解惑是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者主次有序,职责分明。

其次,韩愈认为择师是以道的标准的。

他主张不论出生、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他一项大胆而有独到的择师原则。

他解释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就是说,谁闻道先,谁闻道多,谁便是师。

求善者最好能够虚心求道,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三,韩愈相信师生之间是相对的,即可以相互为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仁义道德面前的平等关系,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封建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观点。

《师说》中提及圣人无常师并列举了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典故,进一步阐明了人们应该兼容并
包、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深刻理解仁义之道,借以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之风,提倡了乐于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的新风气。

3.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韩愈一直在政治上主张儒家以道德治天下,德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治问题,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此过程中,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不论是《马说》还是《进学解》中都体现了韩愈爱惜高尚的人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应用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首先,明确慎其所道的道德教育原则。

第一步必须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以及价值标准。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标杆,韩愈强调,儒、道、佛三家并存的情况下,唯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

其次要待己以信。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不能随波逐流丧失主见。

所谓‘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信乎己而已矣。

再者更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学无止尽,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因为一些世俗功利而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其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学反思。

《进学解》中有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会因重复反思而进步,也会因循随俗而败坏。

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思考,多加钻研不同的教学思路,避免学习者受到庸俗偏颇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此外,韩愈还提倡独创的道德教育观念。

师其意不师其辞不要尽信书本,形成固定思维。

道德教育不仅要学思结合,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

韩愈和孔子一样推崇因材施教,韩愈以匠氏之工、医师之良为例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自身禀赋特点,采取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既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又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