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社区导则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导则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导则第1章总则第一条指导思想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满足特大型城市人口发展需求,实现各种居住群体的和谐融合。
加强理念创新,突破传统居住区概念,坚持社会和谐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理念。
第二条规划目标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构建社会和谐、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宜居、活力繁荣的城市社区。
大型居住社区的一般规模约为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0万人,形成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生活与就业适当平衡、功能基本完善的城市社区。
第三条规划原则社会和谐,是大型居住社区发展的核心目标。
加强各种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统筹安排多样化的城市活动空间,兼顾不同收入人群生活需要,努力营造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
功能完善,是大型居住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按照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市域“1966”城镇体系发展要求,聚焦新城和新市镇,充分依托现有居住空间,考虑未来就业安排,完善社区综合功能。
交通便捷,是促进大型居住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优化交通出行条件,完善大型居住社区选址和功能布局,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及其他公共交通设施的结合,创造人性化的交通出行空间。
生态宜居,是提高大型居住社区居住品质的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营造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活力繁荣,是加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加强城市魅力塑造,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吸引各层次人才,促进大型居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2章功能布局第四条多元化居住类型目标:鼓励、倡导住房类型的多样性,提倡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适度混合居住。
策略:(1)主要面向中等收入人群,以普通商品房为主。
普通商品房、配套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住房类型占社区住宅供应总量不少于90%。
(2)合理控制户型规模,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居住需求。
应明确住宅街坊的户型控制要求,以90 m2以下的2居室或小3居室为主。
居住区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二〇〇四年七月八日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英德宜居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英德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提高我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工作,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宜居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清远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清府办[2012]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市社区基本情况我市现有社区44个,其中英城街道办事处6个;东华镇4个;英红镇6个;望埠镇、3个;连江口镇、横石塘镇各2个;波罗镇未设社区;其余15个镇各1个。
自2010年启动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我市结合“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加强对社区居住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基础配套服务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完善社区安全体系。
使得全市社区面貌、居民素质、社区服务水平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目前我市共有2个社区被评为“广东省宜居社区”,共有2个社区被评为“清远市宜居社区”。
目前我市宜居社区占全市社区比例偏低,部分社区环境卫生有待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发展不够均衡,消防、治安等社区安全服务和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社区居民文明意识还有待提高。
针对我市部分社区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多方举措,加大力度建设宜居社区。
使宜居社区的建设成为我市打造现代工业强市、山水宜居名城、旅游休闲胜地、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英德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社会建设和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结合城市扩容提质工作,以建设“四镇合一”中心的城区和“两个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为思路,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健全服务体系、保障人居安全、丰富文化生活为内容,突出主体功能区建设,打造英德地方特色,全面提高全市社区的宜居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
打造宜居社区的五大关键要素

打造宜居社区的五大关键要素如何打造宜居社区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和居民都关心的话题。
一个宜居社区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更能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快乐和社会互动。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关注和提升社区的宜居性。
首先,社区的安全是建立宜居社区的基础。
在社区规划和建设中,要确保社区的基础设施完备,包括路灯、监控设备、消防设施等。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社区治安机制,加强巡逻和安保力量,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是宜居社区的首要要素。
其次,便利的交通是构建宜居社区的关键。
社区内部的交通便利性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因此,社区规划要考虑到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合理布局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方便快捷。
第三,绿色环境是宜居社区不可或缺的要素。
社区绿化率的提高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除了建立公园和绿地外,还可以在社区内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一个清新、美丽的居住环境。
第四,生活便利设施是提升社区宜居性的重要保障。
社区内应该建立各类便民设施,如购物中心、医疗机构、学校、图书馆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
同时,定期维护和更新这些设施,确保其功能完备、服务周到。
最后,社区的文化活动和社区管理也是打造宜居社区的关键环节。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而有效的社区管理能够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升社区的整体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要打造宜居社区,需要从社区的安全、交通、绿化、生活便利设施和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社区的居住品质,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生活空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会实现社区宜居化的目标,让人们在城市中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宜居社区导则

宜居社区导则第一篇:宜居社区导则宜居社区导则导则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等方面,最大化地满足居民需求。
同时倡导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社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人群的利益。
比如,设置满足老年、幼儿需要的体育、文化、卫生设施;规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等。
1.社区环境(参考《重庆市宜居社区建设导则》和《绿色三星标准》)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平方米/人,取自绿色三星标准),人均广场用地面积(0.15平方米/人)。
原因:社区是个小社会,要有独立的绿地、广场等配套,满足日常衣食住行,让每一个身处这个“小社会”的人,都能在社区独立完成购物、上学、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这样也减少社会交通压力、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LEED社区概念中尤其强调这一点)。
2)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目前城市现状90%)和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目前现状94%)。
3)住区非机动车辆、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应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绿色三星标准)4)合理布局、控制小区内部噪声源,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分贝、夜间不大于35分贝)。
2.室内环境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
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
原因:日照不但节能、还有居住舒适的功能。
长期无日照,不但空气质量差,而且易患风湿病等。
(LEED 社区也强调)。
2)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厨房及卫生间能自然通风或设置有通风换气装置,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窗面积的30%,室内换气次数不小于1次/小时。
原因:空气不流通的话,房间空气污浊。
开窗还有利于节能,免开空调等。
(LEED 单体建筑标准中也有,但出发点是热舒适可控制性,不一定非要通过自然通风来达到热控性目的)。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一、背景及介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因此需要大型居住社区来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创建一个宜居、宜人的社区环境,提供便利的生活和社交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二、社区规划设计原则:1.人本导向:以人为本,满足居民各种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合理布局: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将不同功能区域合理组织,提高社区功能性。
3.生态环保: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4.开放共享:鼓励社区资源和设施的共享,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5.文化融合:充分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6.便利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7.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社区规划设计内容:1.空间布局:根据居民需求,确定社区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区、教育设施区、休闲娱乐区等。
各功能区域要合理分布,形成互相支持和补充的关系。
2.建筑设计:注重建筑风格与环境协调,保持整体美观和风貌统一,同时根据不同居住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包括高层住宅、小区别墅、公寓等。
3.绿化景观:在社区内部和周边设置绿化景观,包括公园、游憩区、花坛等,提供绿色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促进居民健康和身心健康。
4.交通规划:合理规划社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提供便利的交通连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5.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和居民生活质量。
6.社区配套设施:提供便利的商业设施、社区超市、社区医院、便民服务中心等,方便居民购物、就医、娱乐等。
7.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机制,包括管理人员配备、公共设施维护、社区安全管理等,保障社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居住社区设计如何打造宜居的社区环境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
关注特殊群体需求
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 性化的关怀和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爱和 温暖。
05 安全防范与智能科技应用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一: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未来社区将向智能化方向 发展。我们将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 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二:多元化发展
未来社区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医疗 等多方面的服务。我们将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 民多样化的需求。
03
步行与骑行设施
建设完善的步行道、自行车道,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完善教育医疗体系
教育设施
配置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资源,满足各年 龄段居民的教育需求。
医疗资源
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点,提供基本医疗 和急救服务。
养老服务
针对老年居民,提供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 心,关注老年健康。
多样化休闲娱乐设施
创建邻里交流平台
组织邻里聚会、兴趣小组等活动,为居民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
鼓励邻里互助
通过志愿者活动、邻里守望等方式,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 增强社区凝聚力。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手工制作等,丰富居民的精神 文化生活,促进彼此了解和认同。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活动策划
推行居民自治
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宜居社区建设问题
宜居社区创建方案(全文)

宜居社区创建方案(全文)为全面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建设水平,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根据20**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宜居首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逐步形成各区人民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主管,社区居委会实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
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把我市的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和安全的宜居社区,为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城市夯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宜居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市创建宜居社区的实施方案;协调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行政执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检查、指导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马伊磊兼任,副主任由李东亮和王国强兼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办公室职责:负责掌握全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创建工作动态,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定期向社会发布创建工作信息,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宜居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表彰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核;做好创建宜居社区的日常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八个社区专项行业指导工作组:(一)园林绿化行业指导组:组长由昝少平兼任;(二)市容环境卫生行业指导组:组长由刘伟兼任;(三)环境保护行业指导组:组长由韩兆礼兼任;(四)物业管理指导组:组长由司马义?依不拉音兼任;(五)整治社区容貌秩序行业指导组:组长由张志烈兼任;(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指导组:组长由王国强兼任;(七)消防安全管理指导组:组长由戴伊强兼任;(八)社区综合指导组:组长由李东亮兼任。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在繁华的上海市,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海市提出了“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旨在打造一个便捷、舒适、宜居的社区环境,让居民在步行 15 分钟的范围内,就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生活服务和公共设施。
什么是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呢?简单来说,就是以居民的居住地为中心,在 15 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备完善的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这意味着居民在短时间内就能轻松满足购物、就医、教育、休闲等各种需求,不必为了一件小事而长途奔波。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道路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要确保人行道宽敞、平坦、无障碍,让居民能够安全、舒适地步行。
同时,公交线路的设置也要合理,站点分布均匀,方便居民换乘。
此外,还要考虑自行车道的规划,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在生活服务设施方面,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要涵盖各类商业设施。
比如,要有小型的超市、便利店,满足居民日常购物的需求;要有菜市场,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要有理发店、洗衣店等生活服务店铺,让居民能够方便地打理日常生活。
同时,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餐饮场所,满足居民不同的口味需求。
教育资源也是社区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有幼儿园、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让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
学校的选址要合理,要考虑到居民的分布情况,避免孩子们上学路途过于遥远。
而且,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也要有保障,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
医疗保健对于居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社区内应该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
要有全科医生坐诊,能够处理常见疾病和多发病。
同时,还要配备一定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方便居民就医和购药。
休闲娱乐空间也是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有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供居民散步、锻炼、休闲。
深圳地方标准深圳宜居环境建设导则

深圳市地方标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编制说明为实现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推动宜居环境建设领域“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顶层设计,促进深圳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地方标准《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现就《导则》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一、任务来源经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申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研究项目纳入2017年深圳市地方技术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名录,具体规范内容将由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起草制定,完成期限为2017年12月。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一)研究背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城市工作要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新形势下,深圳市以“适度宜居”为指引,以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主线,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市民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使之成为国家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进城市和示范城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侧重点和关注面不同,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宜居建设标准作为指引,《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从城市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宜居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建设路径更为清晰;宜居环境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定《宜居环境建设导则》具有国内首创意义。
近几年已积累了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社区等体系和现状研究素材,如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宜居指数研究、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等内容,为继续深入研究全市标准奠定了基础。
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2020年修订版)

附件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2020年修订版)1 总则1.0.1 为规范和指导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高共有产权住房品质,依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共有产权住房的土地供应、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
1.0.3 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原则,全面实施装配式建造、全装修成品交房,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倡导“互联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理念,打造智慧社区。
1.0.4 本导则未涉及的部分,应按照国家及本市现行有关住宅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及竣工验收标准执行。
2 规划布局2.1 一般规定- 1 -2.1.1 中心城区共有产权住房以集约规划为主导,充分发挥公共服务配套的优势,倡导“小户大家”理念。
适度放宽中心城区以外共有产权住房的面积、容积率等方面建设规划指标。
2.1.2 共有产权住房居住区规划建设应为老年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2.2 规划选址2.2.1 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城市功能分布和区域产业布局,结合各区申购家庭有效需求情况进行选址,促进职住平衡。
2.2.2.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应优先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齐全的区域,应与公交系统或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
2.3 规划指标2.3.1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其中,中心城区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容积率不应高于2.8,中心城区以外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容积率原则上不应高于2.5。
2.4 规划设计2.4.1 共有产权住房推行街区制,按照“大开放,小封闭”的模式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封闭组团内应实现人车分流。
- 2 -2.4.2 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应当布局合理、空间紧凑、利用充分,根据需求确定合理的套型比例。
2.4.3 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应符合城市设计要求,重视建筑形体与空间的整体环境效果。
小区宜居环境建设方案

小区宜居环境建设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阳光小区硬件和软件水平,提升小区业主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指数,打造甲地“最有温度”的人居社区。
建设方案如下:一、绿化保养有些地方没有草树或者草树枯死,及时补种并做好病虫防治,同时做好冬季树木矮化。
二、路灯照明整体上灯光照明体系很差,许多地方灯光微弱甚至没有灯光,需要维修及更换路灯设施,让小区夜晚明亮起来。
三、水系喷泉各期中心广场水质浑浊,苔薛丛生,需要净化水质。
同时喷泉系统老化损坏需要维修,在节假日启用彰显小区活力气氛。
四、宣传栏宣传栏设施老旧,版面尺寸太小张贴内容有限,更换带屋檐新款,便于阴雨天气纸张保存天数长久。
五、节日气氛装扮在元旦、新年、中秋、国庆等等重大小区节日,小区从大门口到小区内主干道以及中心广场,绿植、鲜花、彩灯、灯笼等等布置起来,渲染温馨节日气氛。
六、增加户外长椅小区广场以及休闲区域,长椅数量太少甚至没有,不便于业主及孩子休息玩耍,需要在各处空间增加一定数量的户外长椅。
七、增加石桌+石椅组合小区广场以及休闲区域,增加户外石桌+石椅组合,既为业主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小区形象又美观大方。
八、维修及更换体育器材体育健身器材使用年限已久,很多已经严重破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维修及更换体育器材十分必要。
九、美化休闲亭子小区休闲亭子,顶部镂空且没有任何装饰,为了便于遮风挡雨以及美观,特在休闲亭子顶部安装防雨设施,同时在亭子周边栽种藤蔓植物或仿真绿植鲜花装饰。
十、设立文明养犬标语牌饲养宠物业主很多,做好业主遛狗牵绳及时清除粪便等宣传工作,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同时,不破坏他人美好生活环境。
物业公司也可以多做宣传教育,提高小区业主文明养宠的良好习惯。
H^一、设立儿童活动中心为丰富小区儿童的业余生活,设立儿童活动中心,包括读书区、绘画区、手工区、放映区、游戏区等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十二、设立老年活动中心为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包括琴棋书画、休闲棋牌等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实施方案

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
然而,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社区环境逐渐恶化,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创建生态宜居社区成为了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目标1.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2.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3.构建和谐社区,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实施方案1.绿化环境通过植树、种花等方式,增加社区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2.节能减排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3.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4.水资源管理加强社区水资源管理,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社区活动开展各种生态环保主题的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居民的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实施步骤1.确定实施计划成立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小组,制定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实施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
2.组织实施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绿化、垃圾分类等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3.监督检查建立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4.总结反馈定期总结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经验,及时反馈社区居民对生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工作。
五、预期效果1.社区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3.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六、结语生态宜居社区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打造一个美丽、宜居、和谐的社区,让居民在这里生活得更加幸福、健康。
宜居社区规划

宜居社区规划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核心单元,对于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宜居社区规划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宜居社区规划的背景、目标和关键要素,并提出一些改善宜居社区的建议。
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只关注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人们对于宜居环境的需求。
因此,宜居社区规划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
二、目标宜居社区规划的目标在于创造一个适宜居住、工作和休闲的社区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宜居社区规划应追求人性化设计,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增加社区的可持续性。
三、关键要素1. 住房:宜居社区规划要注重住房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社区应提供多样化的住房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住房应具备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隔音效果。
此外,社区应配备足够的公共室内和室外活动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2. 交通:宜居社区规划需要关注交通设施的布局。
社区应该设计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站点,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同时,社区应鼓励居民使用低碳出行方式,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绿化:绿化是宜居社区规划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
社区应该有合理规划的公共绿地和景观设施,提供开阔的视野和舒适的休闲环境。
绿地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度和噪音。
4. 公共设施:宜居社区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布局要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服务。
5. 社区治理:宜居社区规划需要注重社区治理机制的建设。
社区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和公共参与度。
同时,社区应加强安全管理,维护社区的安宁和秩序。
四、改善宜居社区的建议1.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确保社区规划的质量和执行力度。
2. 积极引入新技术和绿色建筑理念,提升社区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建筑设计一个宜居的社区的要点

建筑设计一个宜居的社区的要点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一个宜居的社区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设计对于一个宜居的社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一个宜居的社区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社区规划与设计宜居社区的建筑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社区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社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合理划分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等,使每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合理且相互衔接。
同时,社区的道路系统也需要合理规划,确保交通便利和出行安全。
二、户型设计与空间布局社区的居住环境对于居民的舒适度和居住体验至关重要。
宜居的社区需要设计合理的户型,可以灵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户型设计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隔音等因素,保证每个住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需要注重,打造宜人的公园、游乐场等开放空间,方便居民的休闲娱乐。
三、建筑材料与环境友好性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社区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宜居社区的建筑应尽可能采用环保、绿色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社区的绿化覆盖率也应该得到保证,增加植被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四、社区设施与服务配套宜居社区不仅需要良好的建筑设计,还需要完善的社区设施与服务配套。
社区应配备便利的交通设施,如公交站、地铁站等,方便居民出行。
此外,社区还应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机构、学校、超市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五、安全与保障机制宜居社区的安全性和保障机制对于居民的安心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设计应注重社区的安全性,包括消防设施、安全出口等的设置。
此外,社区还应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机制,确保社区环境的卫生、安全和秩序。
六、社区活动与居民参与宜居的社区应该鼓励居民的参与和互动,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
建筑设计可以合理规划社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多功能厅、社区中心等,方便居民的交流与互动。
同时,社区应设立居民委员会或类似组织,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宜居社区创建方案

宜居社区创建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集度不断增加,居住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方案旨在就宜居社区的创建进行规划,通过改善社区的环境、设施和服务,提高社区的居住舒适度和便利性。
二、目标与原则:1.提高住宅的品质:改善住宅建筑的质量和设计,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3.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增加社区内的商业设施、医疗机构、教育资源等,满足居民各类需求。
4.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管理能力,保障社区的安全与秩序。
5.促进社区共建共享: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推动社区形成积极向上的共享文化。
三、实施步骤:1. 社区规划与建设:- 制定社区规划方案,合理布局住宅区、商业区、公共空间等功能区域。
- 引入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打造美观、环保的住宅楼,注重建筑的绿色、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 增加社区的绿化面积,建设公园、花坛等公共绿地,提供居民休闲与健身场所。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社区内建设便利店、超市、药店等商业设施,方便居民的购物与日常生活。
- 建设社区医疗中心,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紧急救助设施。
- 在社区内设置幼儿园、小学、图书馆等教育资源,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
3. 社区管理与服务:- 设置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力,保障社区的安全与秩序。
- 增加社区巡逻和安保力量,加强对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居民的咨询、投诉处理和社区活动等服务。
4. 社区活动与文化建设:-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才艺表演、运动竞赛等,增强社区凝聚力。
- 打造社区共享文化空间,设置公共广场、音乐喷泉等,促进居民的互动与交流。
-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共同打造美好社区。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在繁华的上海市,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居民能够在短距离内享受到便捷、丰富和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上海市提出了“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导则。
这一规划理念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环境,让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步行 15 分钟的范围内得到满足。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从居民的需求出发,进行社区的规划和建设。
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轨迹和活动需求,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
比如,在一个理想的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应该有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菜市场、超市、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
居民无论是接送孩子上学、买菜做饭、看病就医,还是休闲娱乐、锻炼身体,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轻松到达目的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导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原则。
首先是设施的完善性。
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多个领域,且每个领域的设施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例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要能够保证优质的教育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提供常见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保健服务。
其次是设施的可达性。
这不仅要求设施在距离上靠近居民,还要求在交通上便捷。
社区内部的道路要畅通无阻,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要安全舒适,方便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同时,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也要合理,确保居民能够快速到达社区外的其他区域。
再者是设施的多样性。
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社区还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居民的需求。
比如,为年轻人提供创业空间和文化创意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大学,为儿童提供游乐场和科普馆等。
此外,规划导则还强调了社区空间的品质提升。
社区的公共空间要美观、舒适、安全,要有充足的绿化和休闲设施。
人居环境整治导则

人居环境整治导则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关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为了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以下是一些导则和建议。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
2.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增加绿地和公园的数量和质量。
3.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4.规范建筑物的高度和外观,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交通运输1.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地铁、电车、公交等低碳出行方式。
2.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人们选择环保的交通方式。
3.控制私家车数量,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和宣传。
三、环境保护1.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
3.严格控制噪音污染,保护人民的听力健康。
4.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推广可回收物的再利用。
四、社区建设1.加强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公共设施。
2.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活力。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五、教育和宣传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加强媒体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环境问题。
3.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推动环境技术的发展。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作与创新,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居环境,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居社区导则
导则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等方面,最大化地满足居民需求。
同时倡导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社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人群的利益。
比如,设置满足老年、幼儿需要的体育、文化、卫生设施;规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等。
1.社区环境(参考《重庆市宜居社区建设导则》和《绿色三星标准》)
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平方米/人,取自绿色三星标准),人均广场用地面积(0.15
平方米/人)。
原因:社区是个小社会,要有独立的绿地、广场等配套,满足日常衣
食住行,让每一个身处这个“小社会”的人,都能在社区独立完成购物、上学、娱
乐等方面的需求。
这样也减少社会交通压力、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LEED社区
概念中尤其强调这一点)。
2)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目前城市现状90%)和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目
前现状94% )。
3)住区非机动车辆、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应利用园林绿化提供
遮阳。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绿色三星标准)
4)合理布局、控制小区内部噪声源,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 ,卧室、起居室
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分贝、夜间不大于35分贝)。
2.室内环境
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
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
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
原因:日照不但节能、还有居住
舒适的功能。
长期无日照,不但空气质量差,而且易患风湿病等。
(LEED 社区也
强调)。
2)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厨房及卫生间能自然通风或设置有通风换气装置,通风开口
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窗面积的30%,室内换气
次数不小于1次/小时。
原因:空气不流通的话,房间空气污浊。
开窗还有利于节
能,免开空调等。
(LEED单体建筑标准中也有,但出发点是热舒适可控制性,不
一定非要通过自然通风来达到热控性目的)。
3.节能(参考LEED社区和三星标准)
1)采用集中空调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计量装置(三星标准,LEED单体建筑)。
2)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
它节能措施,在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
(三星标准)
3)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5%,三星标准,LEED社区和单体)。
4.节水(参考LEED社区和三星标准)
1)有条件的社区可进行雨水收集,对于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宜采用再生水、
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2)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三星)。
5.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
1)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
生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2)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
料的比例控制在10-20%左右(LEED)。
3)建立社区废弃物管理长效机制,有效的废弃物管理流程。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点,垃
圾回收率达到50%-75%(L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