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整车设计流程实验报告

整车设计流程实验报告

整车设计流程实验报告1. 引言整车设计是汽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它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车身结构设计、动力系统设计、底盘系统设计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整车设计流程,了解并学习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目的1. 掌握整车设计的基本流程;2. 熟悉汽车设计中的关键点和参数;3. 学习使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汽车设计。

3. 实验流程3.1 需求调研与概念设计首先,我们对整车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指标进行调研,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设计,确定整车的大致结构和零部件组成。

3.2 三维建模与总体设计根据概念设计的结果,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对整车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进行细化设计。

通过进行总体设计,确定车身尺寸、车轮布局、底盘结构等。

3.3 零部件设计与模拟分析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开始对各个零部件进行详细设计。

使用CAD软件绘制零部件的结构图,并进行模拟分析,例如强度分析、流体仿真等。

3.4 配置参数的确定与优化根据各个零部件设计的结果,结合市场需求进行配置参数的确定与优化。

例如发动机的功率、车身的重量、悬挂系统的刚度等。

3.5 整车性能仿真与优化将各个零部件的设计参数整合到整车模型中,进行整车性能仿真与优化。

通过模拟不同工况和驾驶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并对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

3.6 制造工艺设计与试制根据设计结果,进行制造工艺的设计与优化。

确定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制定试制计划并进行试制。

3.7 试验验证与改进根据试制结果进行试验验证。

通过对整车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4. 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完成了整车设计流程的模拟。

在需求调研与概念设计阶段,我们充分了解了整车设计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指标。

通过三维建模与总体设计,我们确定了整车的结构和零部件布局。

通过零部件设计与模拟分析,我们对各个零部件的强度和流体特性进行了分析。

在配置参数的确定与优化过程中,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对整车进行了参数配置和优化。

汽车CADCAM实验报告

汽车CADCAM实验报告


车CAD/CAM 实



班级:车辆0802班
姓名:***
学号:**********
一、车型选择:奥迪R8
二、制作流程
1、导入汽车平面视图并调整位置输入基本参数尺寸:
2、制作汽车中心线和中心线所在平面:为之后镜像做准备。

3、制作发动机盖面、前风窗玻璃面、侧翼子板面、腰线面面、门玻璃面、顶盖
面、后窗玻璃面、A柱面面、C柱面面、行李箱面、侧门面、后侧翼子板面、前后保险杠面、车灯:利用在三视图上描线再使用混合投影得到三维空间曲线,利用网状曲面通过三维空间曲线生成曲面。

利用样条线配合填充/自由填充制造曲面。

利用自动桥接连接两个曲面。

4、利用汽车中心线所在平面做镜像:
5、添加车轮并应用材料:
6、两侧后视镜:
三、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熟练掌握利用catia v5软件制造曲面的方法,同时磨练了意志力,获得了成就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汽车结构实验报告小结

汽车结构实验报告小结

汽车结构实验报告小结引言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汽车的结构特点以及对汽车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为汽车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实验,了解了汽车结构的材料、组成部分、受力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是汽车结构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车身刚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指标。

实验方法1. 汽车结构材料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汽车的结构材料进行了研究。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了解到汽车主要使用钢材和铝材作为结构材料。

钢材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适用于车身和底盘等主要部分的制造。

铝材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适用于发动机罩、车门等较轻的部件。

2. 汽车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对汽车的结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拆解汽车并观察其各部件,我们发现汽车主要由车身、底盘、发动机、悬挂、车轮等部分组成。

其中,车身和底盘是汽车的主要承载部分,发动机提供动力,悬挂和车轮则为汽车提供悬挂和行驶支持。

3. 汽车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我们对汽车的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首先,我们建立了汽车的有限元模型,并设置了边界条件和加载情况。

然后,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应力、位移、变形等相关结果。

最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评估了汽车结构的刚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指标。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 汽车的结构材料主要包括钢材和铝材,钢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适用于承载部分的制造;铝材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适用于轻质部件的制造。

2. 汽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车身、底盘、发动机、悬挂和车轮等。

其中,车身和底盘是汽车的主要承载部分,发动机提供动力,悬挂和车轮为汽车提供悬挂和行驶支持。

3. 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地评估汽车的结构刚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指标。

有限元分析软件能够计算汽车结构的应力、位移、变形等相关结果,为汽车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对汽车的结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汽车结构进行评估。

汽车尺寸参数实验报告

汽车尺寸参数实验报告

汽车尺寸参数实验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进行了汽车尺寸参数实验,并撰写了以下的实验报告。

在这次实验中,我对汽车的尺寸参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首先,我选择了三辆不同型号的汽车进行测量,分别是A型、B型和C型车。

我测量了它们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计算了每辆车的轴距、前悬和后悬的长度,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三辆车的尺寸参数有明显的差异。

A型车是最长的,B型车是最宽的,C型车是最高的。

这意味着三辆车在空间利用和外观设计方面有着不同的重点。

其次,轴距对车辆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我发现A型车的轴距最长,因此它在高速行驶时更稳定,同时乘客也享受到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最后,前悬和后悬的长度也对车辆的操控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我发现C型车的前悬最短,在转弯时更容易控制,而B型车的后悬最长,在高速行驶时更稳定。

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些附加的实验,包括对车辆的车厢容积和座位数量的测量。

通过这些数据,我发现A型车的车厢容积最大,并且拥有最多的座位,因此更适合用作家庭车辆或商务交通。

B型和C型车的车厢容积和座位数量都相对较小,适合用作个人代步或城市通勤。

最后,我对这些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我认为在选择汽车时,尺寸参数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同的尺寸参数适合不同的用途和需求,因此消费者在购车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尺寸参数的优化对于汽车的性能和乘坐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汽车制造商在设计车型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总之,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汽车尺寸参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我相信这些结果对于汽车制造和消费都有借鉴意义。

如果有任何进一步的需要,请随时告知。

谢谢!致敬!XXX。

设计制作小汽车实验报告

设计制作小汽车实验报告

设计制作小汽车实验报告1. 引言小汽车是现代交通工具中常见的一种,它具有灵活性高、便于操作和驾驶等优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汽车的结构和原理,我们进行了一次小汽车的设计制作实验。

本实验旨在帮助我们掌握小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理解。

2. 实验目的- 了解小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学习使用Arduino控制小汽车的运动。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 Arduino开发板- 电机驱动模块- 直流电机- 轮子- 电池组- 车身构建材料(如木板)3.2 实验方法3.2.1 搭建小汽车车身首先,我们使用车身构建材料(如木板)完成小汽车的车身组装。

车身主要包括支架、车轮安装和电路板固定。

3.2.2 连接电路接下来,我们将Arduino开发板、电机驱动模块、直流电机和电池组连接起来。

具体连接方式如下:1. 将Ardui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通过杜邦线连接,以实现对电机的控制。

2. 将直流电机通过电机驱动模块与电池组相连,以提供电机工作所需的电能。

3.2.3 编写控制程序通过Arduino开发板可以编写控制程序,从而实现对小汽车的运动控制。

例如,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程序来控制小车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等动作。

3.2.4 测试与改进制作完成后,我们对小汽车进行测试,包括测试它的行驶速度、转弯半径等。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对小汽车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改进,提高其性能。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设计和制作,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一辆小汽车,并编写了控制程序。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汽车的速度较快,但转弯半径较大,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来控制。

因此,我们对车轮进行了一些调整,以减小转弯半径并提高操控性。

5.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设计制作小汽车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小汽车的结构和原理,并学习了如何使用Arduino控制小汽车的运动。

这不仅提升了我们对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汽车实验学实验报告

汽车实验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和组成;2. 掌握汽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了解汽车各系统的性能和特点;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汽车实验学是一门研究汽车性能、构造、原理和检测技术的学科。

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汽车各系统的性能和特点,为汽车维修、设计和生产提供依据。

三、实验内容1. 发动机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的拆装和检测方法。

(2)实验原理:通过发动机拆装实验,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发动机的拆装和检测方法。

(3)实验步骤:a. 观察发动机外部构造,了解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b. 拆卸发动机,观察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件的连接方式和装配关系;c. 检测发动机各部件的性能,如曲轴、连杆、活塞等;d. 整装发动机,确保各部件安装正确。

2. 底盘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底盘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底盘的拆装和检测方法。

(2)实验原理:通过底盘拆装实验,了解底盘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底盘的拆装和检测方法。

(3)实验步骤:a. 观察底盘外部构造,了解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b. 拆卸底盘,观察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件的连接方式和装配关系;c. 检测底盘各部件的性能,如传动轴、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d. 整装底盘,确保各部件安装正确。

3. 电气设备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电气设备的构造和原理,掌握电气设备的拆装和检测方法。

(2)实验原理:通过电气设备拆装实验,了解电气设备的构造和原理,掌握电气设备的拆装和检测方法。

(3)实验步骤:a. 观察电气设备外部构造,了解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b. 拆卸电气设备,观察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件的连接方式和装配关系;c. 检测电气设备各部件的性能,如发电机、蓄电池、点火系统等;d. 整装电气设备,确保各部件安装正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动机实验结果:通过拆装和检测,发现发动机各部件符合设计要求,性能良好。

2. 底盘实验结果:通过拆装和检测,发现底盘各部件符合设计要求,性能良好。

汽车整车试验实验报告(3篇)

汽车整车试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汽车整车试验,验证汽车在各项性能指标上的表现,包括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制动性能、操控稳定性、噪声水平、平顺性等,以评估汽车的整体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性能测试已成为汽车研发和生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整车进行全面的性能试验,可以确保汽车在实际使用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汽车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车辆本次实验车辆为一款国产中型轿车,搭载1.5T涡轮增压发动机,配备6速自动变速器。

2. 试验项目(1)动力性能试验① 最高车速试验:测试汽车在特定路段上所能达到的最高车速。

② 加速性能试验:测试汽车从静止起步到特定车速的加速时间及加速距离。

③ 爬坡性能试验:测试汽车在特定坡度上的爬坡能力。

(2)经济性能试验① 油耗试验:测试汽车在特定工况下的油耗水平。

② 续航里程试验:测试新能源汽车在满电状态下的续航里程。

(3)制动性能试验① 制动距离试验:测试汽车从特定车速到完全停止所需的距离。

② ABS制动试验:测试汽车在ABS系统作用下,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

(4)操控稳定性试验① 转向试验:测试汽车在高速和低速下的转向性能。

② 操稳性试验:测试汽车在直线行驶、弯道行驶和紧急制动时的稳定性。

(5)噪声水平试验测试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噪声水平,包括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和风噪。

(6)平顺性试验测试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包括车身振动和座椅振动。

3. 试验条件(1)试验道路:选择清洁、干燥、平坦的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2)气象条件:试验当天天气晴朗,气温适宜。

(3)车辆状态:试验车辆技术状态良好,轮胎气压、胎面花纹高度、制动、转向性能及发动机工作状态等符合要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力性能试验(1)最高车速:实验车辆在特定路段上达到的最高车速为200km/h。

(2)加速性能:实验车辆从静止起步到100km/h的加速时间为8.5秒,加速距离为35米。

智能汽车制作实验报告

智能汽车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一款智能汽车,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汽车的工作原理、控制系统以及相关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智能汽车是一种集成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部件的汽车,能够通过感知周围环境,自主规划行驶路径,实现自动驾驶。

本实验以循迹小车为基础,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识别道路线,进而控制小车行驶。

三、实验器材1. 循迹小车模型车2. MC68S912DG128微控制器3. CMOS摄像头4. 电机驱动模块5. 舵机6. 电池7. 电源线8. 连接线9. 实验台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MC68S912DG128微控制器、CMOS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舵机等硬件设备连接到循迹小车模型车上,确保各部件之间连接牢固。

2. 系统设计(1)系统分析:分析智能汽车的功能需求,包括循迹、避障、速度控制等。

(2)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设计智能汽车的结构和控制系统。

(3)硬件电路设计:设计微控制器、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舵机等硬件电路。

(4)软件设计:编写微控制器程序,实现循迹、避障、速度控制等功能。

3. 系统调试(1)调试摄像头:调整摄像头角度,使其能够捕捉到道路线。

(2)调试循迹:调整循迹算法,使小车能够准确跟随道路线行驶。

(3)调试避障:调整避障算法,使小车能够避开障碍物。

(4)调试速度控制:调整速度控制算法,使小车能够稳定行驶。

4. 实验验证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验证智能汽车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循迹实验:小车能够准确跟随道路线行驶,实现循迹功能。

2. 避障实验:小车能够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绕行通过。

3. 速度控制实验:小车能够根据设定的速度行驶,实现速度控制功能。

4. 系统稳定性实验: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姿态,不会出现失控现象。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一款智能汽车,实现了循迹、避障、速度控制等功能。

汽车实验学设计实验报告

汽车实验学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掌握汽车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汽车发动机的结构,了解发动机各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拆装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发动机外观,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②按照拆卸顺序,依次拆卸发动机各部件;③记录各部件名称、功能及拆卸顺序;④按照装配顺序,依次装配发动机各部件;⑤检查发动机装配质量,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2. 汽车底盘拆装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汽车底盘结构,了解底盘各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拆装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底盘外观,了解底盘的基本结构;②按照拆卸顺序,依次拆卸底盘各部件;③记录各部件名称、功能及拆卸顺序;④按照装配顺序,依次装配底盘各部件;⑤检查底盘装配质量,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3. 汽车电气系统拆装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汽车电气系统结构,了解电气系统各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拆装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电气系统外观,了解电气系统的基本结构;②按照拆卸顺序,依次拆卸电气系统各部件;③记录各部件名称、功能及拆卸顺序;④按照装配顺序,依次装配电气系统各部件;⑤检查电气系统装配质量,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动机拆装实验结果:通过拆装实验,掌握了发动机的结构、各部件名称、功能及拆装方法,为后续汽车维修和保养奠定了基础。

2. 底盘拆装实验结果:通过拆装实验,熟悉了底盘结构,了解了底盘各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拆装方法,为后续汽车维修和保养提供了实践依据。

3. 电气系统拆装实验结果:通过拆装实验,掌握了电气系统结构,了解了电气系统各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拆装方法,为后续汽车维修和保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汽车实验学设计实验,我们掌握了汽车主要部件的结构、功能及拆装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汽车参数实验报告总结(3篇)

汽车参数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汽车各个参数的测量方法、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汽车性能测试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汽车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发动机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测量(1)测量原理: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发动机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

(2)实验步骤:①连接温度传感器,确保连接牢固。

②启动发动机,使冷却水和润滑油达到规定温度。

③读取温度传感器显示的温度值,记录实验数据。

2. 排气污染物检测(1)测量原理:利用尾气分析仪检测排气中的CO、HC、CO2、O2和NO等污染物。

(2)实验步骤:①连接尾气分析仪,确保连接牢固。

②启动发动机,使车辆达到规定车速。

③读取尾气分析仪显示的污染物浓度值,记录实验数据。

3. 汽车结构参数测量(1)测量原理:利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汽车总宽、总长、侧向尺寸等结构参数。

(2)实验步骤:①将汽车停在平坦、干燥的路面上。

②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依次测量汽车的总宽、总长、侧向尺寸等参数。

③记录实验数据。

4. 汽车传感器实验(1)测量原理:利用传感器测量汽车相关参数,如空气流量、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氧传感器等。

(2)实验步骤:①连接传感器,确保连接牢固。

②启动发动机,使传感器达到规定工作状态。

③读取传感器显示的参数值,记录实验数据。

5. 汽车制动性实验(1)测量原理:利用惯性测量系统、制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测量制动协调时间、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

(2)实验步骤:①连接惯性测量系统、制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确保连接牢固。

②启动发动机,使车辆达到规定车速。

③进行制动实验,记录制动协调时间、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

6. 汽车毫米波雷达实验(1)测量原理:利用毫米波雷达测量车辆与周围环境的距离、速度等参数。

(2)实验步骤:①连接毫米波雷达,确保连接牢固。

②进行实验,记录雷达测量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动机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测量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了解发动机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为发动机冷却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汽车_意向尺度实验报告

汽车_意向尺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汽车意向尺度的概念及其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2. 掌握汽车意向尺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汽车设计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汽车意向尺度是指汽车设计过程中,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确定汽车内部空间、座椅尺寸、操控装置尺寸等参数的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使汽车内部空间满足驾驶者舒适、安全、方便的要求。

三、实验器材1. 汽车模型或实物;2. 尺子、卷尺;3. 计算机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4. 人体工程学参数数据表。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准备(1)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人体工程学知识;(2)收集相关人体工程学参数数据,如身高、坐姿、手部尺寸等;(3)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软件操作。

2. 实验步骤(1)选择汽车模型或实物,确定实验对象;(2)根据实验对象,确定实验参数,如座椅尺寸、操控装置尺寸等;(3)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实验对象的尺寸;(4)将测量结果输入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根据人体工程学参数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整,使汽车内部空间满足舒适、安全、方便的要求;(6)绘制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汽车内部空间、座椅尺寸、操控装置尺寸等参数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2)针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汽车设计;(3)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汽车设计水平。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了汽车意向尺度的概念及其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2. 学生掌握了汽车意向尺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3. 学生通过实验,对汽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从事汽车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测量精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要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确保汽车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动力模型小车实验报告(3篇)

动力模型小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动力模型小车的运动规律。

2. 了解不同动力系统对小车运动性能的影响。

3. 掌握动力模型小车实验设计、制作与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动力模型小车是通过将动力源(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与传动系统、驱动轮等部件相结合,使小车在轨道上运动。

实验中,通过改变动力系统参数,观察小车运动性能的变化,从而研究动力系统对小车运动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1. 动力模型小车一辆2. 电池组3. 传动系统4. 驱动轮5. 轨道6. 测速仪7. 电脑及数据采集软件8. 线路板9.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四、实验步骤1. 组装动力模型小车:将电池组、传动系统、驱动轮等部件组装成动力模型小车。

2. 设置实验参数:确定实验轨道长度、动力系统参数(如电池电压、驱动轮直径等)。

3. 进行实验:将动力模型小车放置在轨道起点,启动测速仪,启动动力系统,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等数据。

4. 改变实验参数:调整动力系统参数,重复步骤3,观察小车运动性能的变化。

5.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导入电脑,利用数据采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动力系统对小车运动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电池电压:12V、14V、16V(2)驱动轮直径:50mm、60mm、70mm(3)轨道长度:100m、200m、300m(4)速度:v1、v2、v3(对应不同实验参数)(5)加速度:a1、a2、a3(对应不同实验参数)2. 实验结果分析:(1)电池电压对小车运动性能的影响:电池电压越高,小车速度越快,加速度越大。

这是因为电池电压越高,动力系统提供的动力越大。

(2)驱动轮直径对小车运动性能的影响:驱动轮直径越大,小车速度越快,加速度越大。

这是因为驱动轮直径越大,与地面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小,动力系统提供的动力更容易转化为小车运动的动力。

(3)轨道长度对小车运动性能的影响:轨道长度越长,小车速度越快,加速度越大。

这是因为轨道长度越长,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越小,动力系统提供的动力更容易转化为小车运动的动力。

油泥模型汽车实验报告

油泥模型汽车实验报告

油泥模型汽车实验报告引言油泥模型汽车是一种由油泥制成的小型汽车模型,通过操控油泥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模拟真实汽车运动的特点。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作油泥模型汽车,了解车辆结构和运动原理,并探讨不同结构对于车辆性能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油泥:主要用于制作车辆模型的车身、车轮和其他零部件。

2. 模具:提供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模具,用于塑造车辆模型的各个组件。

3. 刀具:用于切割和修整油泥模型。

方法1. 利用模具和刀具将油泥切割、塑造成车辆模型的各个组件,包括车身、车轮、引擎盖等。

2. 将各个组件进行组装,保证组装结构稳定、符合实际车辆的要求。

3. 实验时,通过手动推动车辆,观察车辆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稳定性和操控性等。

4. 更换不同结构的组件,重复步骤3,比较不同结构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和分析:1. 车轮直径对车辆速度的影响:- 将车轮直径分别设置为小、中、大三种情况进行实验。

- 实验结果显示,车轮直径越大,车辆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远,即速度越快。

- 这是因为车轮直径增加,每转一圈车辆所运动的距离增加,所以速度也相应增加。

2. 车身重心高度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将车身重心依次设置在底部、中部和顶部进行实验。

- 实验结果显示,车身重心越低,车辆越稳定。

- 这是因为车身重心越低,在行驶过程中对重心的调整和维持相对容易,因此车辆运动不易失去平衡,增强了稳定性。

3. 车辆结构对车辆操控性的影响:- 通过尝试不同比例和结构的车辆前后轮,进行实验。

- 实验结果显示,车辆前后轮的比例和结构对操控性有影响。

- 较大的前后轮直径差会使车辆具有较小的转向半径,操控性相对较差;相反,轮胎大小相似时,转向半径相对较大,操控性较好。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探索了油泥模型汽车的制作和结构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车轮直径对车辆速度有直接影响,直径越大,车辆速度越快。

汽车车架实验报告

汽车车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汽车车架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 掌握汽车车架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原则;3. 增强对汽车车架实际应用的认识;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汽车车架是汽车的主要承载部件,承担着发动机、底盘、车身等部件的重量,并传递来自路面的各种载荷。

车架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汽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本实验通过分析车架的受力情况,研究车架的结构特点,为车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内容1. 车架结构观察:观察实验用汽车车架的实际结构,了解其组成、连接方式和受力特点;2. 车架受力分析:利用力学知识,分析车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如直线行驶、转弯、制动等;3. 车架强度计算:根据车架的受力情况和结构参数,计算车架的强度指标,如抗弯强度、抗扭强度等;4. 车架刚度分析:分析车架的刚度特性,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等,以评估车架的舒适性。

四、实验设备1. 实验用汽车车架;2. 力学实验平台;3. 数据采集系统;4. 力学计算软件。

五、实验步骤1. 车架结构观察:- 观察车架的整体结构,记录其主要部件、连接方式和受力特点;- 拆卸部分零件,观察内部结构,了解车架的细节设计。

2. 车架受力分析:- 在力学实验平台上搭建车架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测量车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数据。

3. 车架强度计算:- 根据受力数据和车架结构参数,利用力学计算软件计算车架的强度指标; - 分析计算结果,评估车架的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 车架刚度分析:- 在力学实验平台上进行车架刚度测试,测量车架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 - 分析测试结果,评估车架的刚度特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车架结构特点:- 车架采用梯形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车架主要采用焊接连接,连接强度高,可靠性好。

2. 车架受力分析:- 在直线行驶工况下,车架主要承受垂直载荷和横向载荷;- 在转弯工况下,车架还承受纵向载荷和侧向载荷;- 在制动工况下,车架主要承受纵向载荷。

汽车构造原理实验报告

汽车构造原理实验报告

汽车构造原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汽车构造原理的实际观察,了解汽车各个部件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加深对汽车机械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步骤2.1 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室提供的汽车模型- 实验记录表格2.2 实验操作过程1. 首先,我们先观察汽车的外观以及各个部件的位置。

在实验记录表格中记录下来。

2. 接着,我们对模型进行拆解,将模型的外壳取下来,观察发动机的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汽缸、活塞、曲轴等部件,记录其名称和功能。

3. 然后,我们继续拆下底盘,观察底盘的结构。

底盘上有悬挂系统、传动系统等组成部分,我们要逐一记录下来并解释其功能。

4. 接着,我们将油箱取下,观察油路系统的结构。

油路系统包括燃油泵、喷油嘴等,我们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5. 最后,我们拆下车轮,观察刹车系统的结构。

刹车系统包括刹车片、制动盘等,我们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刹车力量的传递。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对汽车模型的观察和拆解,我们获得了以下实验结果和数据:3.1 汽车外观和部件位置- 车头中间有发动机舱,两侧是前灯和雾灯- 车身两侧有车门和后视镜- 车尾有后备箱和尾灯3.2 发动机结构- 发动机由气缸、活塞和曲轴组成- 活塞上下运动可以驱动曲轴转动,从而带动汽车运动3.3 底盘结构- 底盘上有悬挂系统、传动系统和转向系统- 悬挂系统通过减震器使车身保持平稳,提高乘坐舒适性- 传动系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汽车前进- 转向系统通过转向装置控制前轮的转向,使汽车改变方向3.4 油路系统结构- 油路系统包括燃油泵、油箱、油路管道和喷油嘴等部件- 燃油泵将燃油从油箱抽出,并通过油路管道输送到发动机- 喷油嘴将燃油雾化,喷入发动机燃烧室进行燃烧3.5 刹车系统结构- 刹车系统包括制动盘、刹车片、刹车缸和刹车踏板等组成部分- 当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缸施加力量使刹车片紧贴制动盘,摩擦力减慢车轮转动,从而实现刹车功能4. 总结与思考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汽车的各个部件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汽车制作实验报告范文

汽车制作实验报告范文
汽车制作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手工制作汽车模型,深入了解汽车的构造原理和制作过程,提高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
-实验器材:剪刀、胶水、钢尺、铅笔、彩色笔等
-实验材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纸、卡纸、塑料轮胎、木条等
三、实验步骤
第一步:设计汽车模型图纸
七、参考文献
1.《汽车制作实验指导书》
2.《机械原理教程》
第三步:制作座椅和其他部件
根据设计好的图纸,使用剪刀剪下座椅和其他部件的形状。将座椅固定在车身内部的适当位置上,使其与车轮、车身相适应。
第四步:装饰和上色
使用彩色笔或者其他装饰材料,对汽车模型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同时可以给车身和座椅上色,增加汽车的真实感。
第五步:完成调试
检查汽车模型的各个部分是否固定牢固,确保没有松动的地方。检查车轮是否能够正常转动,座椅是否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如有需要,可进行调整和修整。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汽车制作的魅力,也启发我们对机械原理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我们对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创新和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六、结论
通过本次汽车制作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汽车的构造原理和制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本次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实验目的得到了实现。
四、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一辆精美的手工汽车模型。汽车模型的各个部分构造合理,车身稳固,车轮能够正常转动,座椅能承受一定的重量。经过上色和装饰后,汽车模型更加美观。

汽车性能实验报告结论

汽车性能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概述本次汽车性能实验报告针对汽车的多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测试,包括振动动态特性、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制动性能、照明系统性能、动力性与经济性以及ABS系统等。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二、振动动态特性测试1. 通过频率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行了振动动态特性测试,结果表明,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振动幅度和频率均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使用要求。

2. 实验中,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车身振动较大,但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不适。

三、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测试1. 实验结果表明,汽车毫米波雷达在近距离和远距离探测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满足防撞、辅助变道、盲点检测等功能需求。

2. 随着器件工艺和微波技术的发展,毫米波雷达产品体积越来越小,但性能并未受到影响,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3. 在测速精度、定位精度、距离分辨率、多目标识别等方面,汽车毫米波雷达的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四、制动性能测试1. 通过道路实验数据分析,真实车辆的制动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制动协调时间、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等指标均达到预期。

2. 实验中,金龙6601E2客车表现出良好的制动性能,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照明系统性能测试1. 汽车补光照明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种光照条件下,汽车照明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照明,提升驾驶安全性。

2. 实验数据表明,灯光亮度、色温、均匀性和响应速度等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为夜间行车提供了良好的照明效果。

六、动力性与经济性测试1. 实验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性和经济性方面表现良好,续航里程普遍达到300公里以上,部分高端品牌已突破600公里。

2. 在充电效率方面,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可实现充电1小时,达到满电80%的电量,充电时间平均值从20.3分钟下降到13.6分钟。

七、ABS系统测试1. 通过对桑塔纳XXABS系统的原理图、电路图及实验台进行详细了解,掌握了ABS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及故障诊断方法。

(实习报告)汽车工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汽车工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汽车工程实习报告
汽车工程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某汽车制造公司。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实习内容: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我有幸在某汽车制造公司进行了汽车工
程方面的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汽车设计、测试和生产
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是汽车设计方面的工作。

我参与了一款新车型的设计工作,包括外观设计、内饰设计和结构设计等。

通过与设计师的合作,我
了解了汽车设计的流程和要点,学会了使用一些设计软件进行初步
设计和修改。

其次是汽车测试方面的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新车型的
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

通过对汽车的加速、制动、悬挂等性能进行
测试,我了解了汽车性能测试的方法和流程。

同时,我还参与了碰撞测试和底盘测试等安全测试,学会了如何保证汽车的安全性。

最后是汽车生产方面的工作。

我参与了汽车生产线的实习,了解了汽车的生产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

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一些汽车生产的基本技能,例如装配、焊接和喷漆等。

总结:
通过这次汽车工程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对汽车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汽车工程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实习单位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有机会在实践中成长和提升。

汽车空间演示实验报告

汽车空间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汽车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汽车空间测量的方法。

3. 分析汽车空间对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器材1. 汽车模型(1:1比例)1辆2. 卷尺3. 水平仪4. 计算器5. 笔记本6. 实验指导书三、实验原理汽车空间是指汽车内部可供乘客使用的空间,包括前排乘客空间、后排乘客空间、行李箱空间等。

汽车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实验通过测量汽车空间的大小,分析其对驾驶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汽车模型摆放:将汽车模型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确保车辆水平。

2. 前排乘客空间测量:a. 测量前排座椅高度:使用卷尺测量座椅靠背至地面的距离。

b. 测量前排座椅宽度:使用卷尺测量座椅两侧的距离。

c. 测量前排乘客头部空间:使用卷尺测量座椅靠背顶部至车顶的距离。

3. 后排乘客空间测量:a. 测量后排座椅高度:使用卷尺测量座椅靠背至地面的距离。

b. 测量后排座椅宽度:使用卷尺测量座椅两侧的距离。

c. 测量后排乘客头部空间:使用卷尺测量座椅靠背顶部至车顶的距离。

4. 行李箱空间测量:a. 测量行李箱长、宽、高:使用卷尺分别测量行李箱的长、宽、高。

5. 数据记录: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6. 数据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分析汽车空间对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前排乘客空间测量结果:a. 座椅高度:500mmb. 座椅宽度:1500mmc. 乘客头部空间:1000mm2. 后排乘客空间测量结果:a. 座椅高度:450mmb. 座椅宽度:1400mmc. 乘客头部空间:900mm3. 行李箱空间测量结果:a. 长度:1500mmb. 宽度:1000mmc. 高度:600mm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汽车前排乘客空间较为宽敞,能够满足乘客的乘坐需求。

2. 汽车后排乘客空间相对较小,可能会影响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设计实验报告汽车整体布置方案测绘与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测绘汽车整体结构,学会汽车整体布置方案设计方法。

二、试验内容a 测绘汽车整体结构1 整车布置基准线确定(1)车架上平面线纵梁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梁的上边缘在侧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线。

它作为标注垂直尺寸的基准线,即Z坐标线,向上为“+”,向下为“-”,该标记线为Z/0。

货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0.5°到1.5°,使车架成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速时,货箱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地面线画成斜的。

(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

它作为标注纵向尺寸的基准线,即X坐标线,向前为“-”、向后为“+”,该标记线记为X/0。

(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

用它作为标注横向尺寸的基准线,即Y坐标线,向左为“+”、向右为“-”,该标记线记为Y/0。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

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货台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乘用车)。

b 发动机总成位置布置I.发动机的布置(1)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对离地间隙和驾驶员视野有影响。

乘用车前部因没有前轴,发动机油底壳至路面的距离,应保证满载状态下对最小离地间隙的要求。

货车通常将发动机布置在前轴上方,考虑到悬架缓冲块脱落以后,前轴的最大向上跳动量能达到70-100mm,这就要求发动机有足够高的位置,以防止前轴碰坏发动机油底壳。

油底壳通常设计成深浅不一的形状,使位于前轴上方的地方最浅,同时再将前梁中部锻成下凹形状〔注意前梁下部尺寸必须保证所要求的最小离地间隙)a所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降性发动机位置的高度,并使发动机罩随之降低,这能改善长头车的驾驶员视野,同时有利于降低汽车质心高度。

除此之外,还要检查油底壳与横拉杆之间的间隙。

发动机高度位置初定之后,用气缸体前端面与曲轴中心线交点K到地面高度尺寸b来标明其高度位置.如图所示。

(2) 在发动机高度位置初步确定之后,风扇和散热器的高度随之而定,要求风扇中心与散热器几何中心相重合,以使散热器在整个面积上接受风扇的吹风冷却。

护风罩用来增大送风量和减小散热器尺寸。

为了保证空气的畅通,散热器中心与风扇之间应有不小千50 mm的间隙,无护风罩时可减小到30mm。

由于空气滤清器位于发动机进气歧管上,其高度影响发动机罩高度,为此将空气滤清器做成扁平状。

发动机罩与发动机零件之间的间隙不得小于25 mm.以防止关闭发动机策时受到损伤。

(2)发动机的前后位置发动机的前后位置会影响汽车的轴荷分配乘用车前排座位的乘坐舒适性、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汽车的传动轴长度和夹角以及货车的面积利用率。

为减小传动轴夹角,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汽车的发动机常布置成向后倾斜状,使曲轴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1°-4°夹角,乘用车多在3°-4°之间,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乘用车,前纵梁之间的距离必须考虑吊装在发动机上的所有总成(如发电机、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等)以及从下面将发动机安装到汽车上的可能性;还应保证在修理和技术维护情况下,从上面安装发动机的可能性。

发动机的前后位置应与上下位置一起进行布置。

前后位置确定以后,在侧视图上画下它的外形轮廓,然后用气缸体前端面与曲轴中心线交点K到前轮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来标明其前后位置.如图中的尺寸c所示。

此后,可以确定汽车前围的位置:发动机与前围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间隙,以防热量传人客厢和保证零部件的安装;离合器壳与变速器应能同时拆下,而无需拆卸发动机的固定点,此时应特别注意离合器壳上面螺钉的接近性。

(3)发动机的左右位置发动机曲轴中心线在一般情况下与汽车中心线一致。

这对底盆承载系统的赞力和对发动机悬置支架的统一有利。

少数汽车(如4 x4汽车)考虑到前桥是驱动桥.为了使前驱动桥的主减速器总成上跳时不与发动机发生运动干涉,将发动机与前桥的主减速器向相反方向偏移。

2.传动系的布置由于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发动机位置确定以后.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驱动桥的位置取决于驱动轮的位置.同时为了使左、右半轴通用.差速器壳体中心线应与汽车中心线重合。

为满足万向节传动轴两端夹角相等、满载静止时不大于4°且最大不大于7°的要求.常将后桥主减速器的轴线向上翘起。

而在乘用车布置中.在侧视图上常将传动轴布置成U形方案.这样做可降低传动轴轴线的离地高度.有利于减小客厢地板凸包高度和保证后排中间座椅的座垫处有足够的厚度。

在绘出传动轴最高轮廓线之后,根据凸包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最小间隙一般应在10 - 15mm来确定地板凸包线位置。

3.转向装置的布置(1)转向盘的位置转向盘位于驾驶员座椅前方为保证驾驶员能舒适地进行转向操作,应注意转向盘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并以取得转向盘前部盲区距离最小为佳,同时转向盘又不应当影响驾驶员观察仪表,还要照顾到转向盘周围(如风挡玻璃等)有足够的空间。

(2)转向器的位置前悬架采用钢板弹簧时,为了避免悬架运动与转向机构运动出现不协调现象.应该将转向器布置在前钢板弹簧跳动中心附近,即前钢板弹簧前支架偏后不多的位置处。

因转向器固定在车架上.其轴线常与转向盘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因转向器固定在车架上,其轴线常与转向盘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为此用万向节和转向传动轴将它们连接起来。

此时,因万向节连接的轴不在一个平面内.所以在正面撞车时又对防止转向盘后移伤及驾驶员有利。

长头车一般用两个万向节,平头车不用或用一个万向节的居多。

如果转向盘与转向器之间通过一根刚性轴直接连接时,转向盘相对驾驶员在纵向平面偏斜一个角度。

这既导致操作不便,又会因转向传动轴在俯视图上向前斜插而影响踏饭的布置和驾驶员腿部的操纵动作。

为此.要求转向轴在水平面内与汽车中心线之间的夹兔不得大千5°转向摇臂与纵拉杆和转向节臂与纵拉杆之间的夹角,在中间位置时应尽可能接近直角,以保证有较高的传动效率。

4.货架的布置货车的前、后悬架和一些乘用车的前、后悬架,多采用纵置半椭圆形钢板弹簧。

为了满足转向轮偏转所需要的空间,常将前钢板弹簧布置在纵梁下面。

钢板弹簧前端通过弹簧销和支架与车架连接,而后端用吊耳和支架与车架相连。

这样布置有利于级和来自路面的冲击。

同时.为了满足主销后倾角的要求,货车的前钢板弹簧应布置成前高后低状;后钢板弹簧布置在车架与车轮之间,应注意钢板弹簧上的U 形螺栓和固定弹簧的螺栓与车架之间应当有足够的间隙。

减振器应尽可能布置成直立状,以充分利用其有效行程;空间不允许时才布置成斜置状。

5 制动系布置,踩下制动踏板所需要的力,比踩下油门踏板要大得多,因此,制动踏板应布置在更靠近驾驶员处,并且还要做到脚制动踏板和手制动操纵轻便。

应检查杆件运动时有无干涉和死角,更不应当在车轮跳动时自行制动。

布置制动管路要注意安全可靠,整齐美观。

在一条管路上,当两个固定点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要采用软管过渡。

平行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mm,或者完全束在一起,交叉管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mm,同时注意不要将管子布置在车架纵梁内侧的下翼上,以免由于积水使管子腐蚀。

6.踏板的布置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和油门踏板,布置在地板凸包与车身内侧璧之间。

在离合器踏板左侧,应当留出在离合器不工作时可以放下左脚的空间,因此轮罩最好不要凸出到客厢内。

油门踏板一般比制动踏板稍低.要求油门踏板与制动踏板之间留有大于一只完整鞋底宽度(60mm)的距离。

因为汽车行驶时驾驶员要不停地踩油门踏板,所以要求踩下时轻便。

驾驶员应当用脚后跟支靠在地板上,变化操纵时仅仅是通过改变踩关节角度来达到。

为了操纵方便,从驾驶员方向看,油门踏板布置成朝外转的样子。

7.油箱、备胎、行李箱和蓄电池的布置(1)油箱根据汽车最大续驶里程(一般为200 -600km)来确定油箱的容积。

乘用车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下油箱、备胎等物品,常视具体条件来确定其形状。

布置油箱时应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油箱应远离消声器和排气管(乘用车要求油箱距排气管的距离大于300mm,否则应加装有效的隔热装置;油箱距裸露的电器接头及开关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m ),更不应当布置在发动机舱内。

乘用车油箱常布置在行李箱内,而货车油箱布置在纵梁上。

考虑到发生车祸时不会因冲撞到油箱而发生火灾,油箱又应当布置在撞车时油箱不会受到损坏的地方。

例如,将油箱布置在靠近乘用车后排座椅后部就比布置在行李箱后下部安全。

(2)蓄电池蓄电池与起动机应位于同侧,并且他们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以缩短线路,同时还要考虑方便性和良好的接近性。

2、运动校核所示是检查转向传动装置与悬架导向机构运动是否协调的校核图。

作图方如下:先在侧视图上画出转向器及转向杆与纵置钢板弹簧的相对位置;当前轮上、跳动时,转向节臂球销中心A1要沿着钢板弹簧主片中心C所决定的轨迹运动。

钢板弹簧主片中心C的摆动中心为O1其坐标位置在纵向与卷耳中心相距L/4(L为卷耳中到前U形螺栓中心的距离),在高度方向上与卷耳中心相距e/2(e为卷耳半径)。

由于C 点与A点一起作平移运动,故有了摆动中心01后,可作出平行四边形O1 CA1 01。

点O2就是A:点的摆动中心其运动轨迹为圆弧JJ`因为A1点又是纵拉杆上的端点,所以A1点又绕转向摇臂下端球头销中心B1点摆动,其运动轨迹为圆弧KK`。

过Al 点作垂线NN`并从A1点向上截取距离为悬架动挠度f1的点,向下截取距离为悬架静挠度f2的点。

通过这两点作水平线与圆弧JJ`和KK`分别交于G、H、G`和H`四点向下截取距离为悬架静挠度f2的点。

GH 和G`H`即是运动不协调造成的轨迹偏差,这一偏差越小越好,偏差过大则应修正B1点或A2点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