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

(1)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2)中国历史分分合合,合为主流,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1)一脉相承、源远流长(2)包容开放、多元一体(3)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以道学为辅的思想文化传统。这种儒道互补,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取舍、充实、更新,使传统文化不断丰富,逐渐培育形成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气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举世公认的美好品质。因此,本课程从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出发,涵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中医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历史原因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2)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氛围。

(3)国内各民族交流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欧非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4)继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

3.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农耕为主,农业居于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需要集体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强调服从的特点,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促进了这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儒学影响了整个世界!

4.从儒学的传播可以看这一点:

鲁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中国文化—东亚文化—世界文化

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影响不断扩大。说明经济优势造就了优势文化,而随着经济的扩展、交流,强势文化也在向落后地区扩展,形成一种文化交流。

5.根本原因:生产力与经济的落后

外因:西方殖民侵略而强迫带来了西方文化。

内因:一是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间的矛盾、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夜郎自大的心态等使传统文化陷入困境;二是先进中国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西学探索,使西学深入人心。6.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因素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强调服从的特点,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个性、平等、创新等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强大的传统,强大的文化惯性,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它一直没有能够成长、壮大起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7.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处理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尝试从哲学角度对他们的做法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仍是以小生产方式对抗商品大生产的发展;

义和团用中国落后的文化因素对抗西方;

这都表明了农民的阶级局限性,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与先进的生产和先进文化对抗。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坚决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这与当时的封建顽固派比是进步,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改造和利用,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中西文化结合

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外来文化传入,试联系史实比较之。谈谈你从比较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次:佛教文化的传入,形成了儒、道、释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峰:理学

第二次:西方文化的侵入,强烈地冲击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造成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启示:

(1)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是暂时的,而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流、主导的;

(2)一种文化要不断进步,必须保持开放性,要以积极、主动、理性的姿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求自身发展;

(3)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我们要坚持全球意识下的文化多元化,坚持对外开放,弘扬、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9.自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学者进行了长期的“古今中西”之争,请举出现代史上中国人错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例,并联系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关观点,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不足进行了批判,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理性分析不够;(2) “文革”以极左的做法,割裂历史,严重损毁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灾难;(3)吸取教训,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哲学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践指导方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现代中华文化应有的特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世界性的结合

④先进文化建设途径: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部分;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努力建设强调民主、科学、开放、多元共存、尊重个性、尊重创新的新文化。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0.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又称“年节”,古称“元日”、“元旦”、“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等。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一般在冬至后第105天,正好是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它是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清明节最初诗歌农耕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粽叶包了米喂鱼,成为后来的节日食品粽子。端午节在秦汉间已经形成

乞巧节:即七月七日,古代又称“七夕”。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春节、端午节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恰当一秋之中,故名“中秋节”。从实质上来说,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