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功能健康饮食和身体保健2. 声音和听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保护耳朵,关爱听力3. 动物和植物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4. 空气和水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水的循环和节约用水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动植物生长的意识。

3. 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音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关键概念。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用图表形式展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2.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标注,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的身体构造,标注各部位的功能。

制作一个关于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手抄报。

写一篇关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短文。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开展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与直观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锦集五篇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锦集五篇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锦集五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1.观察图画,了解画面的意思,明确交际的内容。

2.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清楚。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交际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河里看不见。

小朋友,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雨)2.我们管春天的雨叫什么?(春雨)3.你们喜欢春雨吗?想不想把你看到的春雨说一说?4.学生各抒己见。

(1)春雨中树叶很绿,花儿很鲜艳。

(2)春雨非常细、密。

(3)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

(4)鸟儿们非常高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5.评出说得最好的,并说说好在哪里。

二、创设情境,深化交际1.多媒体展示《春雨沙沙》的画面。

2.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鸟儿们在争论什么问题?猜猜看,它们为什么这么说呢?(1)它们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可能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燕子说春雨是绿色,因为它看到远处的青山是绿色的。

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因为它看到油菜花是黄澄澄的。

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因为它看到满树的桃花是红色的。

而小白鸽认为它们说的都不对。

(2)它们可能是说:“春雨为什么这样细?”(提倡多种意见)(3)小组讨论:鸟儿们谁说的对?为什么?3.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1)组内交流。

(2)角色表演:选择各组观点不同的学生代表模拟表演鸟儿们的一场“争论。

”(3)组织个性化评论:谁说的最流畅?谁说的最有感情?谁的表达最有说服力?三、多种形式,训练表达1.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1)春雨过后,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请大家说一说。

(2)这样的景象你们喜欢吗?请小朋友在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桥设句型,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说清楚。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__色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具体包括:自然现象与生活(第12章):详细内容涉及天气变化、水与火的特性、简单力学等。

动物与植物(第34章):详细内容涉及常见动植物的观察、分类、生长变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现象、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动植物特性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现象、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5. 实验操作(10分钟)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知识点、关键词。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水有哪些特性?请列举三种常见动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天气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大气运动等。

水的特性:无色、无味、无臭,具有溶解、蒸发、凝结等。

常见动植物:猫、狗、鱼;草、树、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科普读物,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知识。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动植物。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选择。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让学生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让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让学生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5.让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6.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我们看看我们的铅笔盒,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文具,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谁能来描述一下它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用途方面来讲述。

2.教师总结:每个物体都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点,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某一个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就是物体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

咱们看看这些文具有哪些特征。

(播放资源:文具的自我介绍)3.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呢?我们来看看动画片中的科科和美美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特征的。

(播放资源:发现物体的特征)4.看了美美和科科对物体特征的描述,我们大概明白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光是纸上谈兵,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而且还能把它们更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究。

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老师把物体一个一个拿出来给同学们认识。

2.教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好吗?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3.教师在学生观察的时候不断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等学习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4.观察完毕,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教师总结一些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变化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材料的认识材料的分类与用途环保材料的意义3. 第3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与作用力的测量与表示力的运用4. 第4章:空气与水空气的存在与作用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认识自然界的美。

2. 学会区分常见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测量与表示,学会用力。

4. 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与表示,空气与水的利用。

2. 教学重点: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常见材料的认识,力的概念,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尺子、气球、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变化,了解春天的特征。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画。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例题讲解:讲解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用途。

3. 力的世界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力的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表示。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4. 空气与水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2. 常见材料的认识3. 力的概念与测量4. 空气与水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春天你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列举5种常见材料及其用途。

解释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说说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春天的动植物变化:如树叶变绿、花儿开放、小鸟筑巢等。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介绍春天的特点,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学习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3. 第3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式、性质和作用。

4. 第4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以及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的特点,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2.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运用力使物体运动的能力,理解简单的物理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运动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物质性质、空气和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a.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春天景象。

b. 例题讲解:讲解春天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c.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 我们身边的物质a.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物质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b. 例题讲解:讲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

c.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描述物质,并记录下来。

3. 空气和水a.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简单的空气和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b.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式、性质和作用。

c. 随堂练习: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讨论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4. 力和运动a.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如推动物体。

b.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以及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使物体运动,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春天来了:植物生长、动物活动。

2. 我们身边的物质:颜色、形状、硬度。

3. 空气和水:存在形式、性质、作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共五个章节,具体如下:1. 我们身边的物体第1节:认识物体第2节:物体的分类第3节:物体的运动2. 植物的生长第1节:认识植物第2节:植物的生长条件第3节:植物的繁殖3. 动物的世界第1节:认识动物第2节:动物的生活习性第3节:动物的保护4. 空气和水第1节:认识空气第2节:空气的性质第3节:认识水第4节:水的性质5. 健康生活第1节:生活习惯第2节:饮食与健康第3节:个人卫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植物、动物、空气和水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分类、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生活习性、空气和水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观察记录表、实验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个物体,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绘制一个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了解一个动物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列举三条健康生活习惯,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物体特征描述:圆形、红色、硬质、重量较轻等。

(2)植物生长过程图: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3)动物生活习性:狮子喜欢群居、白天活动、以肉食为主等。

(4)空气和水性质:空气无色无味、支持燃烧;水无色无味、可溶解多种物质等。

(5)健康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合理饮食、勤洗手等。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认识周围的科学现象学习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运动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学习自然界中常见的规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变化等。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2.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食物的消化、能量的转化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2.2 生活中的科学技能学习生活中的科学技能,如清洁、烹饪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第三章:科学探究与实验3.1 探究简单物体学习使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2 实验与观察学习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四章:动物与植物的世界4.1 认识动物学习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4.2 认识植物学习植物的特征和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对植物的认识。

第五章:科学思维与创新5.1 科学思维的培养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提问、假设、验证等。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5.2 创新与实践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改变、创造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声音与光的世界6.1 认识声音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不同声音的产生原因。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科学思维。

6.2 探索光的现象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了解光学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增强对光学现象的认识。

第七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7.1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性质,了解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春天来了》:第1节《春天在哪里》、第2节《春天的变化》、第3节《春天里的动植物》。

2.第二章《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节《认识材料》、第2节《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第3节《材料的分类》。

3.第三章《水和空气》:第1节《认识水》、第2节《水的性质》、第3节《空气》。

4.第四章《力和运动》:第1节《力的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第3节《运动和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认识春天里的动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使学生了解常见材料的特性、用途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和思考能力。

3.让学生认识水和空气,了解它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4.使学生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简单机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教学重点:春天里的动植物、材料分类、水和空气的性质、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2.学具:观察盒、放大镜、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春天来了,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变化,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特征。

(2)展示不同材料,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引导他们了解材料的特性。

(3)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水和空气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新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知识点。

(1)春天里的动植物:通过观察、描述,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生物多样性。

(2)材料的特点和用途:讲解不同材料的特性,举例说明其用途。

(3)水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溶解性等。

(4)力的作用: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3.巩固: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让学生绘制春天里的动植物。

(3)进行水和空气的实验,观察现象。

(4)动手操作简单机械,了解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春天来了:动植物、变化。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36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36页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色【授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好多不一样的物体,这些物体都拥有必然的特色。

2.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色。

科学研究目标1.用各样感官观察和描述不一样的物体。

2.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梦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觉到生活中有各样各样的物体,它们拥有必然的特色,能够满足不一样的需要。

【授课重难点】要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色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色。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着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授课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能够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原因。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一样于其他物体的特色,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好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色,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而且还能把它正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色)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怎样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认真观察(特别提示学生在未经教师赞同的情况下,不能够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 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此刻,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色。

5.学生报告,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色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第1节:春天的变化第2节:春天的植物第3节:春天的动物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节:认识物体第2节:物体的分类第3节:物体的运动3. 第3章:我们身边的生物第1节:认识植物第2节:认识动物第3节:保护生物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

2.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进行物体分类和运动。

3. 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培养保护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和运动,生物的认识和保护。

2. 教学重点: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物体的特征和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物体分类和运动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物体分类和运动,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植物和动物2. 物体的特征、分类和运动3. 生物的认识和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对家中物品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学生根据物品的形状、用途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更多生物。

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探究物体运动规律。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与答案提供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物体的分类和运动:此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教学难点。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物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常见的物质,如水、沙、石头等。

2.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常见的物质。

2.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对物质特征的理解。

2. 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各种物质样品,如水、沙、石头等。

2.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发现周围的物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发现周围的物质。

2.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和命名。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和命名。

3. 观察和触摸: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物质样品,感知它们的特征。

观察和触摸: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物质样品,感知它们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物质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物质的特征。

5.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6. 观察记录: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周围的物质。

观察记录: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周围的物质。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

2. 培养学生对物质特征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分类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物质特征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 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2. 观察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各种物质样品,如水、沙、石头等。

2.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发现物体的特征单元第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一下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观察物体的特征,学习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物体的一些特点,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物体的特征的情感。

重点观察物体的特征,并学习描述的方法。

难点描述各种物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是如何猜出来的?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西瓜)---根据物体的特征2.这些物体你们见过吗?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呢?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特征,学习《发现物体的特征》观倾听思考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和动画情景引出本课的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描述周围的物体过渡: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先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物体。

1.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物体?我们怎样描述它们?参考词语:qīng zhòng 观察思考通过观察交流为下面的小组学习做铺垫轻重cū cāo粗糙guāng huá光滑2.小组内选择并观察周围的物体。

要求:每组选择两个物体观察物体的样子并描述、3.学生汇报,描述物体。

重、光滑、透明重、光滑轻、光滑、透明轻、粗糙轻、光滑轻、光滑过渡:我们用到的“轻”与“重”,“光滑”与“粗糙”都是把这个物体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得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通过比较如何来描述物体。

二、和其他物体比一比1.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呢?(利用已有的材料讨论思考)2.汇报整理:观察图片理解词语小组合作选择两个物体并进行观察汇报总结讨论思考通过具体的图片理解词语意思,符合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特点在合作学习前选择观察的物体,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为合作学习创下良好氛围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展示,有利于学生对观察描述方法的掌握通过第一部分的活动给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描述物体打下基础运用已有的材料讨论比较的方面,利于培养学(1)预测:预先推测或测量(2)掂一掂(3)称一称请同学们拿出提前制作的简易天平,想一想,怎样称量呢?一边盘里放被测物体,另一边放曲别针,当两边平衡时曲别针的数量就代表了物体的重量,最后比较曲别针的数量。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物体的特征。

-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属性和功能。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幻灯片或实物展示物体供学生观察。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张贴几张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物体的特征,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认知和兴趣。

2. 观察物体:给学生展示一种物体,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种物体,要求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出物体的特征,并和其他组比较。

4. 小结讲解: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描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功能,通过展示物体的实际使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不同功能。

6. 提问与回答: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体时的表现,是否能准确识别物体的特征。

-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程度。

- 通过提问与回答的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注意事项:
>
> - 保证教学课件、幻灯片或实物的清晰度和可视性。

> - 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互动和思考。

> - 确保教学过程中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 - 评价学生时要客观公正,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难易程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春天的发现2. 植物的生长3. 动物的家园4. 空气的奥秘5. 水的循环6. 声音的世界7. 光的传播8. 磁铁的力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原理,如植物的生长、空气的奥秘等。

2. 教学重点: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解释科学原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制作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发现植物发芽动物出没2. 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需要水分、阳光、空气3. 动物的家园适应环境繁殖后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了解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画出它的生活环境。

2. 答案:(1)植物特点:叶子绿色、有茎、有根等。

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2)动物生活习性:昼伏夜出、群居、杂食等。

生活环境:森林、草原、湖泊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涵盖章节和详细内容。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优质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优质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观察与发现3. 动物与植物4. 玩转大自然5. 健康生活详细内容涵盖:身边的科学现象、观察方法、动植物的特点、自然现象、健康生活习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使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在大自然中体验和探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动植物特点的理解,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身边的科学现象,观察与发现,动植物的认识,健康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课程2. 教学目标3. 教学重难点4. 主要教学内容5.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并简要说明原因。

(2)画一幅动植物的画,并注明其特点。

(3)设计一个健康生活的小习惯,并说明其好处。

2. 答案:(1)示例: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

(2)示例:蝴蝶,翅膀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可以在花丛中隐藏自己。

(3)示例:每天早晨喝一杯温水,可以清洁肠道,促进新陈代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施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提供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确保内容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 了解物体的基本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形状的识别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基本形状,并能正确识别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基本形状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形状卡片等。

学具:每人一套形状卡片、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试着给它们分类。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的基本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讲解它们的特征。

3. 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形状卡片,尝试用彩笔沿轮廓线描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识别它们的形状,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7.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或身边的物体,尝试用科学方法对它们进行形状的识别和分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体的形状1. 圆形2. 正方形3. 长方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彩笔画出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并注明它们的名称。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用科学方法对它们进行形状的识别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知识讲解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物体的基本形状,有利于学生掌握。

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教案1:认识植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方法。

3. 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植物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植物的特点。

4. 总结:强调爱护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教案2:探索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观察和探究声音的方法。

3. 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来源。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总结:强调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和分享的良好习惯。

教案3:地球和天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方法。

3. 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天空,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特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现象。

4. 总结: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探索自然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三个教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春天来了》—了解春天的特征,探究植物生长的过程。

2. 《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

3. 《动物和植物》—区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4. 《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春天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了解其功能。

3. 使学生能够区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区分,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2. 教学重点:春天植物生长的过程,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幻灯片,身体部位模型,动植物图片。

2. 学具:彩笔,画纸,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生长的过程,结合幻灯片进行展示。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4. 认识身体各部位:通过身体部位模型,让学生了解各个部位的功能。

5. 动植物区分: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区分动植物。

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特征植物生长过程2. 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3. 动植物区分4.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进行记录,描述植物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

2. 作业题目:列举三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解释原因。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列举现象并给出合理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动植物区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社区中寻找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征看大小、颜色、形状闻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摸表面粗糙程度掂《谁轻谁重》教学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认识到括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在之ー,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据量、称量等测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四、小结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谁轻谁重干预物体的重量掂量物体的重量称量物体的重量《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ー。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4.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5.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一木块和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4.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那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東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斑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ー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方“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望料块和乒兵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兵乓球和木块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晣、有序地认识物体。

3.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硏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过程一、聚焦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板书:给物体分类)二、给物体分类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斑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诖展示,不便于交流。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聊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些特征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