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记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专题中考历史科备考2022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专题中考历史科备考2022年将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或者顺口溜来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很好用,记住了之后也更深刻,不容易忘记,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专题中考历史科备考2022年,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专题中考历史科备考2022年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知识点2过曾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呈起堕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7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口诀记忆将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或者顺口溜来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很好用,记住了之后也更深刻,不容易忘记,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歌诀,朗朗上口,很好地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顺序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关注:长征记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是一段艰辛的征程,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次光辉的记录,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
80年前的那个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万里长征的胜利!一次次绝地逢生,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革命篇章,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青岛虽然不在当年的长征线路上,但有不少当年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在青岛工作、生活过,记者探访了几位老红军以及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讲述一段段长征背后的故事。
邓龙翔:长征路上浴血奋战作为开国将军、老红军,邓龙翔参加了长征途中两次最为惨烈的战役——湘江突围和土城战役。
但这段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战斗经历,他在世时却很少对别人提起。
记者在邓龙翔的儿子邓纯瑜的家中,见到了邓龙翔留下的3枚珍贵勋章,打开用针线和硬塑料自制的袋子,三枚几十年前颁发的勋章依然闪烁着金属光泽——八一勋章、独立勋章、解放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红军长征的青岛记忆The Story of Red Army’s Long March勋章,将人们的记忆拉回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让邓纯瑜记忆最深的,是父亲邓龙翔左肩上的伤疤,每次父亲洗澡时,儿子总会留意那道伤疤。
邓纯瑜说,如果射向父亲的子弹略微有些偏差,那么父亲很可能当场就没命了。
那道伤疤是邓龙翔在长征前的反“围剿”战役中留下的,在那些战役中,他曾两度负伤。
而在长征中,炮火来得更为猛烈。
经历了炮火洗礼的邓龙翔活了下来,但他的很多战友都失去了生命,在江西老家和邓龙翔一起参加长征的二十多名老乡中,仅邓龙翔一个人活了下来。
这也许是老人在世时不愿意向别人谈起长征的一个原因吧。
历经最惨烈战役邓纯瑜还记得,父亲曾断断续续提起过亲身参与的两场战役:湘江突围,土城战役。
“80公里的路走了4天”,“人死了一大半”,“那些日子真是遭罪了”,“经过那场战役,红军从8万人骤减到3万人”……通过邓纯瑜记忆中父亲讲述的这些细节,红军长征途中撰文/贺中 唐嘉琪 摄影/于风亮 部分图文由受访者提供血战湘江(油画) 供图/青岛市博物馆FOCUS ON 关注被称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湘江突围被还原了。
长征七字口诀顺口溜
长征七字口诀顺口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红军不怕远征途"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一句,它意味着红军要面对漫长、艰难的长征路程,但他们不怕远征途,愿意勇敢前行。
二、"山险水险转危为安,贫病辗转披星戴月”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二句,它描述了红军走过的艰险险阻,但他们转危为安,团结一心,!≡寺不懈,最终抵达目的地。
三、"渡过嘉陵江,飞度赤水,千辛万苦永不灭"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三句,它提到了红军要跨越的嘉陵江和赤水河,以及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遭受的千辛万苦,但是,他们充满毅力和决心,永不灭。
四、"把万水千山总是情,为人民连心走向前”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四句,它强调了红军始终为了人民利益而战斗,把万水千山看作自己的情感寄托,坚定地走向前。
五、"腥风血雨中披荆斩棘,马踊不停歇日夜行"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五句,它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所面对的生死考验,他们要在腥风血雨中披荆斩棘,日夜兼程,才能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
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六句,它描绘了红军要翻越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脉的险峻,但是红军走的气魄和动力不减,勇往
直刖。
七、“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更喜登高一呼万马鸣”是七律长征记忆口诀的第七句,它表达了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把革命的火种传到全国各地,和人民一起走向光明
的未来。
廖汉生将军回忆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廖汉生将军回忆长征那些年的故事前不久,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起在四川甘孜县举办的一个药品物资捐赠活动。
从成都乘车大约17个小时,也就是说行车要日夜兼程一天一夜。
然而,这段长途跋涉带给我们的却是极其意外的回报。
美丽的甘孜,如果把她比作人间的天堂,一点都不过分。
我甚至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就是红军长征的会师之地,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地方!不能想象,实在不能想象,这里就是亲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廖汉生将军曾经讲给我听的甘孜,那个令他一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记得在我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时,他曾经对我谈到过长征,其中曾谈到过甘孜。
今天,只有到了今天,当我们亲临过当年牺牲过无数烈士的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地甘孜城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座座当年红军行军途中留下的居住遗迹的时候,对于革命前辈廖老那言语铿锵、充满感情的回忆,才有了真切并且深刻的理解。
是啊,那一段段雪山草地艰难困苦的岁月,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永永远远都不可能忘怀······廖汉生同志的谈话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长征留给后来人的应该是不朽的精神,是长征精神。
今天,我想把深埋在廖老心中的长征告诉给读者,让我们共同缅怀那段无法忘却也是不该忘却的历史吧。
永难偿还的感情债1935年11月,当时刚刚24岁的廖汉生在家乡桑植县刘家坪出席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决定:为粉碎30万敌军以堡垒为依托的步步逼近,红军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
苏区群众从苏维埃政府动员坚壁清野中知道红军要走了,很多人赶来看望自己的子弟。
6师师部驻在刘家坪旁边的一户姓朱的人家,这家老婆婆的儿子也在师里当兵。
6师还有很多家属都是廖汉生的熟人,乡亲们从洪家关等地来了很多,直接到师部找廖汉生,言辞恳切地说:“汉生,我这个儿子交给你了······”“汉生,我的丈夫交给你了······”其言其情,感人至深。
回望硝烟:老红军的长征记忆——七十年来敌人的子弹还留在脑袋里
哒 胜 敢 消 九后 撤 堤进 I 淘. 戴 戒富 感 名突 击趴 员 攀 昔桥 栏踏 看 摇晃 不 定的 粗 铁 一
十 ¥ *
, # * |
目
± ,
*
头 帮 队抢 了泸定 桥 西 桥 头 戴 成富 同 : 泸定桥 囊 空是 座铁 索析
| 目
有1 3根 粗铁 链子 横拉 两 岸而 威, 9 棍 桥 畦 4 根 1 。当我 们到 _对 平 ^ y - j 并没 什 么感 觉. 恺 起 来东 倒 匝釜地 走 儿 外: 山地 旦 宴然 出 现 伤? 戴 成 富这 发现 自己 的 迎屈 股 靛 颗 』 炸弹 削掉 了 露 了出 来。 生 员 赶 来给 就 成富 往伤 口晕 {了 些鸦 片包上 禾 莹摩台 “ 副小 设 坚暄 , 顾了 孔 媸 步 班长 上前 棱 仕他 : 幺 样, 有没 有 受 怎 枪 靛 向地扫 i 来 帚 种奇 的是 大块虚 岗 鲜 血直硫 . 头 部 啼 尖 和 荏 酿^的 提前 灭 伙 敌 人,举 着机 关 赶 到 的敌空 靠 山 3 0阿 已 桥 上 的木板 枘 掉
.他 1 3
K让路
戒富 冈发 贝重 伤 第 一攻
桐梓 虽 惨公路 那
是13 9 5“ 祧在五 酷县 ¨滇 军的 }惯 } 于
正在 二 军赶 路 猛旭 听 见天 l 传来 嗡嗡 浸多久 ,红军 刳罱9 恫梓 带, 倍路 ] t 轰吗 裁威 富推 头 会他 让没 见过 的头 目卷彖 逃 走 T, 瓠成 富 没 了滔 I也漫 噤 了吃 的 天夜 里 寒交迫 的做 成富 准备 飞机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不 时也 朗 声 太筻
一
战 争 月中 的难 忘 记 k 连 撵 头 镇 红l 驻地 立
【记忆】红军长征珍贵历史镜头汇编
• 从1930年底至1933年10月,国民党军队曾先后5次对中共在福建、江西边境 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在前4次的反“围剿”中取得了胜利。 图为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打败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与红一方面军的 部分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
• 国民党军队在“围剿”红军时,在中共的中央根据地边缘修筑的碉堡达3000 多个。
• 1935年11月初,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在甘泉地区同在陕甘革命根 据地的红十五军团会师。图为1936年,邓小平与红军第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的 部分领导干部在陕西淳华县。右起:邓小平、徐海东、陈光、聂荣臻、程子 华、杨尚昆、罗瑞卿、王首道。
• 1936年10月22日,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图为红一、二、 四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干部合影。
•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有三大主力,分别是红一军、红二军和红四军。图为1934 年,红军第二军团在四川酉阳县南界乡留下的宣传标语“共产党十大纲领”。
• 反“围剿”中的红军在行军。
• 由于中共党内的路线错误,致使红军在第5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被迫开始长征。 图为长征前的红军队伍。
• 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前其番号为红二、六军团)在桑植县开始 长征。当年11月27日,红六军团在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攻占了新 化县城。图为红六军团部分领导人在占领湖南新化后合影。一排左三为王震, 左五为萧克。
• 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等20 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区的部队,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 间最长,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等5座海拔 4000米以上的雪山。图为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夹金山。
高一作文(叙事)长征记忆:青杠坡战斗
长征记忆:青杠坡战斗话说遵义会议之后,中共高层发现遵义地区不适合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遂决定开拔,另找方向。
这时两个四川人的建议被采纳,他们提出红军出遵义,沿赤水河右岸向北(赤水河发源于云贵高原,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
由于赤水河蜿蜒弯曲,时而向北、时而向南,因此说赤水河西岸、东岸易造成混乱,我这里以长江为前方,以河左、河右来区分,较为清晰)从泸州和宜宾之间过长江,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其时,张国焘、徐向前所据以巴中为中心的根据地,拥8万精兵强将,根据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如果中央红军真能北渡长江与张徐会合,则中央红军必能摆脱被动局面。
然而,那两位出主意的却没想到,此前,张徐在四川的坐大,已引起刘湘和老蒋的多次出兵围剿,现在两股红军要合流,不仅老蒋不答应,刘湘也不会答应啊!这不是要端刘湘的老窝吗?因此,刘湘得知中央红军动向后,严令沿途川军拦截,并派出川军精锐郭勋祺旅为拦截主力。
计策既定,1月19日红军主力离开遵义,24日林彪红一军团攻占土城,随后,一军团继续北进,接近长江岸边。
从北往南前来堵截的郭勋祺部和红军的林彪部一样都是各自最精锐的队伍,行动力强,行动神速。
郭部一不留神一下子插到了中央红军的后面,这就无意中造成了中央红军前后受敌的不利局面。
这时,毛泽东建议让27日到达土城的三军团彭德怀部和五军团董振堂部,回头吃掉冒进的郭部,这是共军惯用的战术,叫“歼灭冒进之孤敌”。
毛泽东当时给彭德怀出的主意是利用两边的崇山峻岭设伏,这又是红军的拿手好戏---伏击战。
可惜,彭德怀不是林彪,行动没有林那么神速,对毛的意图领会也肯定不会有林彪深,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
28日凌晨,两军遭遇,一场被昆明陆校毕业的二哥称之为的共军战史上最豪华阵容的一场战斗,就此拉开。
而且还是一个败仗。
众所周知,山区遭遇战一打响,敌我双方都是朝高地跑,军事术语叫“抢占制高点”。
红军三军团抢占的主要制高点是青杠坡,川军抢占了青杠坡对面的营棚顶。
红色记忆之长征精神作文-长征精神作文
红色记忆之长征精神作文|长征精神作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之际,怎样通过寻访红色记忆来了解长征的精神?下面本文库整理了红色记忆之长征精神作文,供你参考。
红色记忆之长征精神作文篇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人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题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的追求为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的灵魂。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时代的苍桑感使我们更对其产生一种久违的眷恋与心灵的洗涤,这种苍桑感使我们内心油然感恩于现在,感恩于离我们己远去的一代英烈,眷恋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长征征途中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是伟大的,她的伟大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表现在她的一个个具体战役的胜利上。
从出发前的数十万人,到达延安时仅剩下一、二万人,虽然一路上打了很多次胜仗,但是相比这种可见的胜利与失去,那实在是一种惨痛代价为筹码换来的胜利。
另外从敌我力量悬殊的对比和物质利益的得失上说,怎样也很难理解这种胜利的深远意义。
国民党赶尽杀绝想把一支代表人民利益与希望的队伍驱赶了二万五千里,迫使红军进行战略性大转移而退居到中国民族圣地-延安城。
然而,正是这一奇迹般的战略转移,长征的伟大意义在此后一个久远的时代中表现了出来。
截止到现在,我们还受益于她,并感恩于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作家矛盾也曾说过:"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当今天我们重温长征这段悲壮史诗的时候,当我们再次高歌"高原寒,吹断粮"的时候,那种时代跨越感让我们内心感恩于现在,不畏将来。
高一作文(叙事)长征记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转折点
长征记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转折点八十年前的“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本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对中国历史的高度总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段,从秦统一中国以后,秦汉400年的合,到其后三国100年的分,再到公元265年西晋重新统一中国的合,甚至其后中国历史的演进,这个东亚最大的帝国的历史确实一直是在演绎着《三国演义》的这个高度总结的。
而强哥认为,对中国历史更准确的概括似应为:天下大势,治久必乱,乱久必治。
这里面体现的其实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
“乱”的根源是“治”埋下的。
Focus到中国历史,就是“大治”期间,土地的兼并、集中,是经济规律“马太效应”在起作用。
失地农民在灾荒年间,生计无以为续,有勇力者被迫揭竿而起,改朝换代,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由“乱”又复归为“治”,周而复始。
上个世纪长达近30年的国共之争,确如中共宣传所言,是中国前途和命运之争。
国民党试图用从西方copy来的三权分立、三民主义救中国,这个实践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屡屡受挫,造成了国内军阀割据、一盘散沙,外敌鲸吞蚕食中华的危难局面;在民国建立近10年后的1921年,中国的另一批仁人志士决定另辟蹊径,试图实践马列的理论来救中国。
马列理论虽和三民主义一样是西方的舶来品,但马列公有制理论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暗合,因此在中国很快找到了一批拥趸。
人们看到的是经过近数十年的国共内战,1949年国民党退居小岛,国共之争胜负初分。
其实,国共之争的转折点是在1935年1至5月间的四渡赤水战役:40万兵强马壮、补给充足的国民党军,楞是没有最后解决掉刚遇惨败,不仅武器不整,衣衫都欠完整的不到3万的共产党军队,让对方一条大龙逃出、活透,1946年两军再次正式决战的时候,这支当年残缺的败军已拥有120万的兵力,控制了近1亿人口的地区了。
弘扬长征魂重温红色记忆的作文
弘扬长征魂重温红色记忆的作文还记得红军北上的那两万五千里路,寸寸不顺,步步难行,国民党围追堵截,毫不留情,雪山的寒冷,草地的诡秘,时刻威胁着红军的生命,食物的缺少使他们饥肠辘辘,药物的缺乏使他们死伤无数。
可是他们却挺了下来,从一个一个的枪尖上淌了过来。
整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多个日夜啊!他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是多么可贵,他们坚强的意志是多么感人,他们抛下家人,义不容辞的赶往延安。
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感动。
他们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红军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人们要像红军一样,发扬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不能受到一点打击就失去信心,人的一生会受到各种打击,人们要学会慢慢的承受,像红军一样,他们在长征的那一年,受到了人生最大的霹雳、世界上最残酷的选择,远离亲人,生死离别,每日一餐都是一种奢求,更别提什么享乐了┅┅然而,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面对,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红军是团结的,不离不弃,携手共进,一个馒头掰成两半,这也是我们学习的。
现代社会讲究团结努力,集体的事高于一切,我们不能因为私人的一点小事就抛开集体。
如果红军也只顾及自己的私事,而不顾及集体的利益,自私自利,长征还会胜利吗?现在还会有这惊天地的诗篇吗? 红军是无私的,他们一切为了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现在社会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一点都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明抢明夺,勾心斗角,兄弟之间为了那一点遗产闹得不可开交,反目成仇;邻里之间,为了一点小事打大出手┅┅,这是现代人的作风吗?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都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所谓的文明社会吗? 长征虽然结束了,但长征的精神不能终止,让我们再念起毛泽东的诗句来体会长征的艰难吧。
让我们把长征精神永记心间,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难,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建设美满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让祖国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了毛主席的诗就像是听了一首雄壮,豪迈的交响曲。
红军经过的地方一定有故事 传承粤北山城的长征记忆
22农家书屋 China Village Report特别报道红军经过的地方一定有故事传承粤北山城的长征记忆谭畅 | 文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提起长征,鲜有人想到粤湘赣交界处的韶城。
这里没有发生惊心动魄的战役,没有见证生死攸关的转折,也没有留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传唱后世的故事。
“红军经过的地方一定有故事,只是有没有人去讲。
”2016年3月,韶关市委宣传部向广东省请示,将市内4个陈列馆、8座红军烈士纪念碑、37个红军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131处红军遗址遗迹打包成“红军粤北遗址群”,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广东省境内唯一一个以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红一方面军取道粤北,途经韶关市的南雄、仁化、乐昌,行程四百余里,突破了三道封锁线。
二十天匆匆过境,八十载斗转星移。
粤北的长征记忆如同红军留在民居墙上的宣传标语,日益风化难辨。
抢救长征记忆是韶城的当务之急,也是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序曲。
先从改名开始6月正是雨季,国道106线旁,铜鼓岭战斗遗址上,11.99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掩映在青翠欲滴的松柏中。
仁化县史志办主任徐诚林举着伞,小心检查着纪念碑底座的《铜鼓岭重修碑记》。
一个多月前,他刚组织工人将碑文从白底红字漆成黑底金字,为了看上去更醒目、庄重。
“等(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大张旗鼓开始搞了,肯定有很多人来这里。
”徐诚林说。
1934年11月4日,国民党军在铜鼓岭依有利地势向红军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两天,红军以牺牲一百多名指战员的惨烈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在城口消灭红军的企图,掩护主力红军顺利过境。
红军占领城口镇后,部队陆续在此地进行短期休整。
红九军团部文书林伟在11月6日的日记中描写当时的城口镇:“市镇很大,约有六、七百户,商业也很发达,一般的轻工业品这里都有。
我们在街上买到两双胶底鞋子,还买了一些办公文具,黄参谋买了许多糯米和红糖,正在做江西元宵,科里的人都围绕火盆烤火吃东西。
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稿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王雨佳。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征记忆》。
小时候,看着有关长征的电视节目,我曾天真地问爷爷:“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爷爷摸摸我的头,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声:“傻孩子!”对于幼小的我来说,长征是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上了小学,一次小伙伴们在一起又争论起这个话题,一位同学说:“如果我生在那时候,我一定在雪山和草地开许多许多的商店,专门卖健力宝和巧克力给红军爷爷。
”当时连老师都忍不住笑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一首多么气势的壮歌,这又是一个多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啊。
爷爷讲的故事穿越时空,把我带到了七十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漫漫征程,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红军的热血?长征路上的第一战——血战湘江。
红军战士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拼死渡江,牢牢锁住渡口,誓死保卫中央,红军战士死伤过半,8.6万人仅存3万人。
生死攸关,痛定思痛,关键时刻,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从此,红军心存信念,充满了希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成了红军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的制胜法宝。
四渡赤水演绎了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从此长征路上捷报频频: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红军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终于迎来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欢腾。
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
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篇章。
长征途中,红军不畏征途艰险,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红色记忆之旅红色经典中的历史回顾
红色记忆之旅红色经典中的历史回顾红色记忆之旅——红色经典中的历史回顾——致敬革命先烈序红色经典是我们党的历史和精神的象征,它们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血泪和牺牲。
红色记忆之旅,带领我们回到那段历史的沧桑岁月,缅怀先烈的伟业,感受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
本文将就几个著名的红色经典进行回顾,让我们一同走进红色记忆之旅。
第一章红军长征——勇毅千里,饱经磨难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困苦的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象征。
赤脚、冻馒头、翻山越岭、过草地,长征中每一个步伐都浸润着烈火和鲜血。
长征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二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革命序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井冈山的红军战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积蓄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百色起义——红旗飘飘,播种温暖百色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为后来的革命事业积蓄了力量。
红军的胜利使广西土地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也让理想的红色中国在人们心中萌芽。
百色起义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他们将其发扬光大,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章延安整风运动——红船起航,凝聚力量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思想整顿运动。
整风运动围绕中共中央来泰前重要文件中提出的全党整顿的总任务,对党内的许多错误思想和作风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矛盾斗争。
整风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加强党的建设,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红色记忆之旅是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一次心灵旅行,通过回顾红色经典,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
红色记忆将永远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让我们铭记红色经典,传承红色记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红军长征记》——最早的长征回忆录
伟大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之赞美、为之出版的书籍多多。
追溯长征“红色文献”的源头,许多专家学者都知道有一部长征亲历者最早的回忆录——抗战时期在延安,党中央曾部署编辑过一部《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或《长征记》,但是70多年来,至少在笔者的视野范围内,却似乎一直少有人说清它的内容、说准它的书名。
这样一部伟大的红色史籍,不知道怎么就像是被淹没了。
直到2002年,一则“《红军长征记》显露哈佛大学”的消息震动了出版界和收藏界,署名“沈津”的作者撰文,自称在哈佛燕京图书馆里发现了朱德签名赠送给《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70多年来第一次证实了这部“最早的长征回忆录”实物的存在。
一些出版社自然想起了重印这套珍贵的《红军长征记》。
可是燕京图书馆却没有找到它。
几年前,著名红色收藏家杨翔飞在武汉淘寻旧书《红军长征记》——最早的长征回忆录逯士博时,突然发现一册装订粗糙缺少封面,只有上册没有下册,但是从前面“出版的话”,到“关于编辑的经过”,再到中间内容“出发前”……“第二次占领遵义城”等,直到最后一篇文章,全部内容完完整整,里面说得明明白白,这正是在1937年开始编辑、1942年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刊行的《红军长征记》。
大概是与“长征”有缘,让我有幸为大家揭谜这部伟大的史书。
特此摘录:出版的话这本富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珍贵的历史价值的《红军长征记》一书(原名《二万五千里》),从1937年2月22日编好直到现在,已经5年半以上了,其间因编辑的同志离开延安,而伟大的抗日战争又使我们忙于其他的工作,无暇校正,以致久未付印,这是始终使我们放不下心的一件憾事。
现在趁印刷厂工作较空的机会,把它印出来,为的是供给一些同志作研究我军历史的参考,以及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资料(近来借阅的同志很多,原稿只有一本,深恐损毁或遗失)。
本书的写作,系在1936年,编成于1937年2月,当许多作者在回忆这些历史事实时,仍处于国内战争的前线,因此,在写作时所用的语句,在今天看来自然有些不妥。
长征过程记忆口诀
长征过程记忆口诀
长征过程记忆口诀
一、决策慎重,必要草案,退避三江,苏区续篇。
二、四面楚歌,危机重重,红军不屈,自力更生。
三、血雨崩山,策马奔腾,遥想当年,烽火连城。
四、战斗顽强,爱国意识,军民一心,铸就伟业。
五、长征开始,介子推出,垂杨柳岸,乌江火红。
六、追击不止,甘肃进军,震撼川西,历尽坎坷。
七、腥风血雨,长征蜀道,摆脱困境,赤胆忠心。
八、大渡桥下,红军过江,才得重生,灾难终亡。
九、百团大战,强攻大捷,武装抗敌,胜利鸣钟。
十、雄鹰展翅,永不屈服,红军长征,峥嵘岁月。
以上就是关于长征过程记忆口诀的介绍。
通过口诀可以轻松记忆长征历程,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屈精神,进一步加深我们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的作文3篇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的作文3篇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的作文篇1学习乐于吃苦,不惧困难的长征精神。
长征途中,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制重重困难。
坚信今年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许多学生和家长们都观看了,选取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带着大家一起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长征精神,接过先辈的旗帜,初心永不改,加油面对将来,意义深远。
学习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
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斗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展的,经验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困难险阻。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最终从101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正是这种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精神支撑着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学习无私奉献,团结拼搏的长征精神。
这是长征成功的重要保证。
尽管各路红军启程的时间、地点、路途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启程,自觉听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相互协作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
而当下,长征精神始终在持续,正如刚完毕的20xx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运发动们呈现了团结协作,顽固拼搏的精神风貌,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我们不得不为他们点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立事业从成功走向富强的强大精神力气。
我们要不忘初心,专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的作文篇2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记忆
天台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境内,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建立的第四区苏维埃旧址,现为成都市唯一的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经典红色旅游区,成都市唯一的红色旅游区,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进行红色教育的理想课堂。
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的第的4、9、30、31军的部分部队的约15000人从现在是芦山、雅安方向分三路进入邛崃的高何镇,于1936年2月后离开。
在长达112天的时间里,红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共苏维埃政权,并打响了天台山、镇西山、天车坡、夹关等十余个战役,解放了十多个镇乡,给当地群众分田地,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在工农红军离开邛崃时当地的近1000名农民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队伍中。
现在,该馆保留了当时红军遗留下来的大量生活用品和枪械等。
山门外建有红军亭,刊立着红军遗留下来的石刻标语,诸如“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新中国”、“只有抗日才能救中国”、“拥护共产党”、“共产党万岁”等。
“红军亭”三个字为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
长征,是一个光耀千秋的英雄壮举,是一首惊心动魄的远征史诗,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感人歌曲……长征,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红色记忆!2016年,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踏入红军长征纪念馆,看着还保留着的那些风华岁月中无数英烈用过的遗物:被单、草鞋、箩筐、枪支、大刀、锅碗、渔船……样样都饱含着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一件件都带着令人动容的红色记忆。
走近这些文物,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走进了那段往事……
红军“行程万里,行军368天,有100多天都是在战斗中度过的,途中共翻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个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没有吃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精良的装备,却有一股解救大众于火热水深的革命豪情。
在荒凉的山川草地里踏出了一条血路,摸索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革命道路。
长征,它用震撼世人的千古绝唱,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有力的领导指挥和身先士卒的模范作用,成为引领长征胜利的领导核心。
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的胜利,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