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知能定位]此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演替,属于综合运用层次。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演替的过程。
[答案解析]c 顶级群落形成后,也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顶级群落与演替之初相比,其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咯的形成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由于热带雨林营养结构较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也较高。
[易错点击]易错选a,不能正确理解顶级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知能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答案解析]d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a项错误;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
[易错点击]易错选c,对种群密度理解不深。
3.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的农田不能演替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低等d.任何情况下,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均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知能定位]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有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原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空间结构
空间 结构 垂直 结构
水平 结构
特点 形成原因
分 光照强度
层 现 象
食物、栖息 场所等
镶 光照强度、 嵌 地形、湿度 分 等因素的影 布响
意义
是长期自然选择 基础上形成的对 环境的适应。有 利于提高生物群 落整体对环境资 源的利用。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 替。
种群的个数,优势种群 种群间的关系 群落的演替情况 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 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三.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包括 种内竞争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 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 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 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 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 《退耕还林条例》。
实验十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P75 调查步骤: 准备:制作取样器 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 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用取样器取样 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吸虫器等 观察分类: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统计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 集的数据,完成研究报告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 集在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叫 做群落.
群落的内涵
要点: 1、一定的自然区域,包含这里的各种生物。 2、区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讲义+课时作业)(必修3)【共2套21页】
本套资源目录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讲义含解析必修3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作业含解析必修3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明细]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P72—正文)(√)2.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称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P73—图4-10)(√)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P74—正文)(√)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P74—正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P75—探究)(×)6.诱虫器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P76—探究)(√)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P78—正文)(√) 8.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P80—正文)(×)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P81—正文)(√)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2016·全国卷Ⅲ)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
(×)(3)(2016·全国卷Ⅲ)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2015·全国卷Ⅰ)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5)(2013·全国卷Ⅱ)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6)(2014·全国卷Ⅰ)光裸岩石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后的地方开始的为次生演替。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作业含解析必修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2024·江西毕业班质检)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
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四周形成1~2 m 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答案 C解析依题意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对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产生影响,C正确;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2.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困难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变更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 B解析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在人工马尾松群落中也存在着多种植物,而不是只有马尾松一种植物,不同植物之间一般会形成上下不同的垂直分层,即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困难,C 正确;人类活动可变更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3.某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峻,采纳封山育林措施若干年后,现已成为植被茂密,风景美丽的旅游胜地。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该地区封山育林后会经验草本、灌木、乔木三个演替阶段C.该地区复原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答案 A解析由于地形变更、土壤湿度等差异,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形成的差异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体现,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A错误;封山后山坡上很快会长满杂草,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后,先是形成灌木林,再经一段时间,乔木起先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更多的空间,最终蔚然成林,B正确;由于该生态系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地区复原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2.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
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答案:A解析: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火山岩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习题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12.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解析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 法和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种群密度,A 错误;观察肉眼难 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 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 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正确;调查水中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D 错误。
12/9/2021
3.[2017·山东济宁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 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2/9/2021
限时规范特训
12/9/2021
一、选择题 1.[2017·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 K/2 时种群数 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 成森林 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 影响调查结果
12/9/2021
二、非选择题 13.[2017·吉林二调]为改善某草场生态环境,研究人员 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现存生物量的影响”,结果 如表(单位是 kg/hm2)。
12/9/2021
(1)对表中植物数量的调查,通常采用__样__方____法。 (2)重度放牧会导致总现存生物量减少,长期下去,会 导 致 营 养 结 构 趋 向 于 __简__单____ , 该 草 场 的 群 落 会 发 生 ___次__生___演替。 (3)白三叶和鸭茅的植株高度有差别,呈镶嵌式分布, 表明草原群落具有_空__间__(_水__平__)_结构。 (4)人为播种牧草,从能量流动角度看,是为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演替练习文档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练习案1】高二(8)班生物一课标三维目标:1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群落演替的类型三知识回顾:1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被另一个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2 是指在一个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但,甚至还或(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练习1】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林的是()A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 沂蒙山区的裸岩地D黄河三角洲弃耕地【练习2】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 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练习3】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趋势的是()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练习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C 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练习5】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 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 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练习6】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 在正常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产生植物种群不同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练习7】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 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漫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B 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 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D 在撒哈拉沙漠散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使其向森林群落演替【练习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定是有利于群落的发展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计时双基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计时双基练(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
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答案C2.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B3.下列有关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时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一般为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基础达标]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解析:选A。
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解析:选C。
群落的演替的练习题
群落的演替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A. 种内斗争B. 种间竞争C. 生物群落的内部环境变化D. 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2.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A. 发生地点不同B. 演替速度不同C. 演替过程不同D. 演替类型不同3.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群落演替?A. 森林火灾后的植被恢复B. 河流改道形成的三角洲植被变化C. 人工林逐渐取代天然林D. 所有的上述现象4. 关于群落演替的正确描述是:A. 演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B. 演替是一个无限进行的过程C. 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与环境达到动态平衡D. 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二、填空题1. 群落演替包括______演替和______演替两种类型。
2.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是相互影响的。
3. 初生演替的起点是______,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______。
4. 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群落与环境达到______平衡。
三、判断题1.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初生演替的速度比次生演替慢。
()3.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增加,直至达到动态平衡。
()4.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四、简答题1. 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
3. 请举例说明群落演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案例分析题某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有的森林植被。
请分析在大火后,该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六、名词解释题1. 初生演替2. 次生演替3. 生物群落4. 顶级群落七、连线题请将下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阶段与相应的描述进行连线:A. 地衣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C. 灌木阶段D. 森林阶段1. 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2. 植被逐渐覆盖地面,土壤开始形成3. 植物种类增多,高度增加,竞争加剧4. 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丰富八、问答题1. 描述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题培优练][基础达标]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解析:选A。
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解析:选C。
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表格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4.某地一场大火毁灭了所有植被,后来人工栽种了若干红松幼苗,最终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
研究小组每年下半年对该阔叶混交林的下层草本和灌木进行部分随机清除,测得的全年阔叶混交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经历较短时间后将会形成成熟群落B.人工干预是导致阔叶混交林下半年草本与灌木丰富度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C.阔叶混交林中高地与低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红松阔叶混交林中,由于人工清除了林下草本和灌木,使红松幼苗处于竞争优势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该演替是火灾后的植被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经历较短时间后将会形成成熟群落;人工干预是导致阔叶混交林下半年草本与灌木叶面积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混交林中高地与低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红松阔叶混交林中,由于清除了林下草本和灌木,使红松幼苗处于竞争优势。
5.(2019·江西赣州信丰月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如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 草丛34 0 02 针叶林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106 31 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解析:选C。
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解析:选D。
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
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7.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C。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
8.(2019·宁夏银川兴庆期末)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选D。
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可用于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辨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9.(2019·江苏盐城期末)下图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D.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解析:选C。
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故A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植被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故B、D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故C 错误。
10.(2019·湖北当阳二中月考)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________只。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__左右。
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解析:(1)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猁的数量,猞猁为捕食者,雪兔数量最多时是140 000只左右。
(2)猞猁以雪兔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雪兔的食物增加。
(3)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 000只左右,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答案:(1)雪兔140 000(2)捕食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60 000只晚于11.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
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
请回答下列问题: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 7.9~8.0 7.2 6.5 5 4.8(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
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
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据此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________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