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七-理解段落作用专项训练PPT课文课件
④弟弟每天接受治疗,结束了便到房子里休息。
⑦远眺近望,大山的空作无一用人。,只(有2这分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
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 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 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 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 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 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 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 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⑨才隔一个星期,居然老人家就去世了。美丽烂漫的春天,从来就是 存在着腐败和消亡。婆婆身体不太好,才做完手术不久,家人觉得她身体 虚弱,不能到墓园这些地方,便决定瞒着她。那是对于我来说最煎熬的几 天,面对帮我带孩子的婆婆,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周末,为了方便公 公过去帮忙料理外婆的后事,我带着孩子,让婆婆和我一起去公园玩。公 园里的樱花开得像海水一样蔓延开来,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花树下奔跑,婆 婆在好几个景致好的地方,热心地说要帮我照相。我都推说人太多了,不 照了。在明亮刺眼的春天阳光中,内心悲恸又心疼。
(二)父亲的背影(2019·怀化)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 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 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 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 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 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 ,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 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 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 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鉴于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感人的记叙文自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四川省各地市大多选两篇文章,考查两种文体,有的地市则三种文体都考,如南充、达州、内江等,但不管怎样选,记叙文阅读是必考文体。
而且在选材的内容与题型方面呈现了以下趋势:①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不仅注重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注重对记叙文文体核心考点的考查,如对阅读材料标题的理解与作用的品析、内容的概括与梳理、理清记叙顺序和线索、词句的理解与品析、写作技巧的作用的品析等方面的考查,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②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亲情、成长、家乡、品质、哲思等,体现人文性和时代性特点。
③题型更加灵活,特别是开放类试题,包括感言、感想、联想与想象、仿写、公益广告、现象评价等。
另外,题型还侧重与课文的结合。
④主观类试题及开放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表达能力,突出个性化体验。
预计在2016年中考中,记叙文仍将是中考命题者的宠儿。
“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语言的理解与品析、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依然是重中之重。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2015·乐山)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初中记叙文、小说阅读技巧及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二、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开头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四、结尾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点明主旨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五、题目:一作用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旨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标题好在哪里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三题目的含义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1、题目的作用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记叙顺序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智取生辰纲四、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四、线索: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通称线索;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3.以时间为线索: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6.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明线,也可以是曲线的暗线;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讨厌、憎恨、崇敬、怀念这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以爱国主义感情为暗线;怎样找线索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羚羊木雕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如背影中,“背影”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四次;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作者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八、人称的好处作用一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2.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我”是次要人物二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三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九、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步骤: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1.先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本身表层含义:词语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句子先找准关键词并分析;2.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3.最后分析表达了人物……心理、感情、态度、评价十、赏析语言: 角度+分析+情感赏析语言时,先找准角度,再加以分析,最后可加上其中体现的感情;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表达方式,富有哲理,句式整变换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多用四字短语,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十一、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性格+身份XX是一个……的YY.十二、语言特色1.语言朴实质朴自然,但饱含深情,易打动读者的心;如背影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3.语言尖锐、泼辣,充满嘲讽意味;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5.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口语色彩浓重;6.语言含蓄,耐人寻味;十三、写作手法1.以小见大:如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小故事,表现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2.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如春小石潭记;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中托陋室之物,言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4.借物喻人: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写作的方向向着写人的方向发展,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褒贬与“物”有类似特点的人;5.衬托侧面烘托: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1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用“我”来反衬菲利普夫妇;再如爱莲说中用菊花的隐逸正衬、牡丹的富贵反衬来衬托莲的高贵品质;2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6.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喻指具有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海燕8.描写景物的角度: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如春9.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10.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11.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特点/性格/形象;如芦花荡1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名中心或开门见山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故乡14.联想和想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联想”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实际存在的;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想像出新的形象;“想像”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虚幻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15.烘托: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范进中举一文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就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疯态场面的热闹,烘托了范进中疯的厉害与疯劲之大;16.埋下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多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或是具体的物件;17.设置悬念:正面设置疑团而不立即予以解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再使用悬念,引人入胜;18.虚实结合19.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2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21.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3)排比: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更有感染力、说服力,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4)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强烈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5)反复: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富于感染力;(6)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势波澜起伏有变化内容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上;(7)反问:突出强调……,强烈表达……,加强语气,更有感染力;(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给人以美感;十四、概括主旨主要内容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告诉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小说一、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语言、动作、外貌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概括介绍、形象描绘详写、略写4.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二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结果/意义三理清故事情节:1.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部分;看是否要求划分具体的段落;2.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2.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二、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结合课文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小说主旨。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一:情节梳理方法指导1.审题干。
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明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
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1.合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结构。
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方法指导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
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题型一:句子理解方法指导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记叙文知识清单(共46张PPT)
③第三人称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 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如《孤独之 旅》《孔乙己》。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 展现生活。
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如《最后一课》。
②倒叙 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 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心理描写(典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处在一 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 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典型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人物的独 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 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刻画了……(人物形象)。
铺垫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 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 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借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 托主要人物或事件。
前后照应 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同一 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并列式 内容各部分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是写作中 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 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 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20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9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
对比
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人物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 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 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下文一定要有呼应
铺垫 伏笔
照应
文章前后内容上关照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 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 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使感情抒发一 次比一次强烈
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之形象化,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 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即“托义于物”。如 《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 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 以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来突出人 物,强化感情。如《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 塑造就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 愚蠢 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此方法 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文章主题 判断小说主人公: (1)看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判断主人公要看主题思想涉及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对表现主题起 决定作用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反映的 塑造 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这一主题是 人物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表现出来的,由此不难 判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谁是主人公 (2)看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着墨的多少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在情节中占 重要地位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者 通过对菲利普夫妇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他 们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注意事项:线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出镜率高的不一定是主 人公,正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主人公也不一定是个体人物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专题13 记叙文阅读——小说
第二部分 阅读
考点三
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3.方法拓展 关键句(段)作用分析法:分析某一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 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过渡作用,承上启 下;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做铺垫;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使 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引人深思。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在概括句(段)意的 基础上,联系主旨及作者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将结构 上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对应题型(3)、(5)】
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村主任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题时,可先确定并概括小说 的高潮部分。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 明的部分。在本小说中,高潮是“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 树”。这样,再去概括开端和高潮之间的发展部分就容易了。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小 说
中考考点聚焦
【典例1】 〈2016·兰州·20分〉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 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 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 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 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 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
第二部分 阅读
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 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 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 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 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 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 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 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 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 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 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12-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1-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2.小说的主人公是姥爷,第③④⑦段却穿插详写“黄三帖”,这样写对 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姥爷轻利救人的高尚医德,高超的医术,不受金 钱诱惑,坚守初心。
3.第⑨段末尾写姥爷的秘方从来没让父亲瞧上一眼,这是什么原因? 姥爷担心父亲学医为求利,不能做到“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所以 “从来没让父亲瞧上一眼”,这表现了姥爷具有仁心、轻利救人的品德。
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
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
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文中第⑨段画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
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
○17 翻到最后一页,有几行字,不是药方,而是一首五言小诗:“医
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18 蓦地,我似乎读懂了姥爷的秘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 年第 24 期,有删改)
1.你认为“姥爷的秘方”指的是什么?请阅读全文后作答。 表面含义指姥爷给病人治病的药方,深层含义指姥爷的医者仁心、轻利 救人的高尚品德。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儿,竟也有了担心, 而且这种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 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屋外风雨正紧,走了不到百米,膝盖以下的裤子便湿透了,贴在 皮肤上,凉丝丝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 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4.文中第⑭至⑱段写“我”得到姥爷的秘方后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请 你将方框内容补充完整。 期待→ 惊喜 → 失望 → 感动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散文)一、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内容常常遇到的问题:只留下十几个字的空格,根本写不下;要求我们不能超过30个字;留下三行的空间,不知道概括到什么程度,多少字才合适。
概括的角度不恰当。
主要事件抓不准。
※其实每道阅读题都有自己的考核点,做题时可以根据试题要求的不同,在简洁程度上有所差异,下表对各类试题的考核重点和做题时需要概括到什么程度做了说明,请牢记各类题型的偏重点,仔细对比:凡是概括题丢分,都是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明确”不等于具体,不要在概括中出现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和故事情节。
例题80枚果子①他跪在老母亲面前,吐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帝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使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
②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
虽然工作苦、累,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姿,以及那些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③有一天,矿上放假,独白跑到山上透透气的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
这些果子,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竟也油亮亮、红火火,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
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于是,他狠狠地摘了满满两裤袋。
④会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枚果子。
他把其中的80枚放在了包裹中。
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本可以亲自带着那些果子回家,但他怕时间久了果子会被风干。
为了让母亲提前感受到他的孝心,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往他的家里。
家乡没有电话,他在包裹里又附了一封信,嘱托家里邻旁的大姐多关照他的母亲,叫地趁新鲜把这些果子吃了。
信写毕,他感觉母亲仿佛就在面前,吃着野果,满脸荡漾着幸福。
⑤留下了的12枚,他是打算分给同住的12位工友的,就在他准备回家的前一晚,他拿出了留下的那些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野果,正准备要分发给对他一直很好的工友们时,一个在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工友却如临大敌般地告诉他,这果子虽漂亮,却走有毒的!还说幸亏他吃得少,要是贪了嘴,那后果可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同学们,你们一定对阅读理解不陌生吧!我们就来看看这的“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他在语文考试中占分还不少呢?也是最容易得分的地方,看看你会做多少呢?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1.(四川巴中)阅读《风雨中的菊花》一文,完成5—10题。
(18分)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和散文)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 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 谈)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侧面揭示人 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 正面 的一种描写方法 描写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 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披露人物内在的隐秘 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设置悬念 究底”的欲望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卒章显志
作用: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 人恍然大悟,然后转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7.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 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能有大致的了解,获 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 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 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说明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作用: 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 物更清楚
人物描写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衬 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
一、[2017·河北,第17~21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 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 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 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 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 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 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 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 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 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 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 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 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 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6-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聚焦
考点五:表现手法及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称“艺术手法”,是作者在
行文措辞和表现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考点聚焦
考点六:语言的赏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 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七:分析人物形象 记叙文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
概括方法:
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 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 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拨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 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 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拨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 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 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 征或……精神品质。
名师点拨
5.环境描写及作用 (1)自然环境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 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渲染了……的气氛,烘 托出人物的……情感,预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故事情 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 了……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7篇)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回家①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
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
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
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②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③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④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⑤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
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
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⑥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
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⑦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
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
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
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
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
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⑧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
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⑨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⑩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⑪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⑫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⑬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⑭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⑮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十)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抒情散文◇一、[原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9分)寻找,那消逝的蓝天王洁①秋风摇曳,绿叶跌落尘泥,连最后一支抵抗灰尘的力量也消失了。
尘沙混进秋风中,张牙舞爪而至。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这个本应一碧如洗的穹顶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关上窗子,和这个世界相隔而立,这不啻为一场天灾。
②在我无奈关窗的时候,我看到了同样失落的老张——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多年的“老铁路”。
雾霾已至,他却迟迟不肯关上窗子。
我大声地提醒他,他点点头,向我微微地摆摆手,然后不情愿地关上窗子。
他仍穿着那件褪色的涤棉青工作服,离开阳台的时候他一脸无奈,我知道,这不是他记忆里的世界。
③每每晚饭后在院子散步巧遇时,老张便会找我分享他的过往,那些干净世界里的忙碌往事,徐徐似涓流。
他告诉我,他曾随着铁轨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开山过水,攀崖架桥,就算是崇山峻岭也不在话下。
他说他曾和工友深入原始森林,当时供给困难,他们就去挖蘑菇,有一次沿着瀑布探入山底,竟然发现一口巨大的深潭,水雾氤氲,暗幽难测,宛如神话一般。
④我能想象得到那个年代的工人们经历过怎样的艰苦,但是老张从未讲述过自己的艰辛与所经历过的磨难。
相反,他的回忆里充满着乐观和欢笑。
他回忆说,他曾在广袤的草原上铺设铁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锦缎一样,大风一过,碧波丛中蜇飞草伏,满是蛮荒狂野的味道,这里点缀..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美,丝毫不假雕琢,呼啸的列车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碾压着草腥而去。
草原之广,便是有天大的噪音,也会被稀释得无影无踪。
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时光是在劳作之后,工友们并肩而坐。
晚霞黏稠如汁,夕阳仿佛跌入烈火中的铁球,烧得灼红夺目,再晚一会儿,霞光渐暗,夕阳又变成了巨大的糖果,又似浆果,眼看便要和火烧云融为一体。
这时候,草原变成了墨绿色,夜风吹来,花草味儿弥漫开来,置身其中,只觉神思如醺,就是世间最美的烈酒只怕也换不来这般深刻的心怡如醺。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小说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一、小说三要素情节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吸引读者;③设置悬念;④交代背景;⑤埋下伏笔。
小说情节梳理的多种方式:①按变化梳理。
如《故乡》:故乡的环境从“我的美丽的故乡”到“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人物变化是闰土从“小英雄”变得“辛苦麻木”;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
②根据情节发展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开端)→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发展)→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高潮)→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结局)。
③根据原因到结果的逻辑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原因)→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结果)。
④根据心理变化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期待)→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破灭)。
⑤根据技巧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他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⑥按照某个人物的口吻梳理。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杰里的口吻复述:“我”厌倦弹珠游戏→“我们”决定去爬悬崖→“我们”爬到顶部,“我”担心被困在半途的好友,在别人的催促下“我”离开→“我”不放心,带着好友父亲找回好友。
人物作用:串联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悉心体会描写的细节,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要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避免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
尤其是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也不能简单化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二、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开头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四、结尾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点明主旨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
五、题目:(一)作用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旨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标题好在哪里?(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题目的含义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1、题目的作用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记叙顺序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
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
如《智取生辰纲》四、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四、线索: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通称线索。
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
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
3.以时间为线索: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
6.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明线),也可以是曲线的(暗线)。
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讨厌、憎恨、崇敬、怀念这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爱国主义感情为暗线。
怎样找线索?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如《背影》《羚羊木雕》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如《背影》中,“背影”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四次。
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作者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八、人称的好处(作用)(一)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我”是次要人物)(二)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三)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九、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步骤: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1.先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本身(表层)含义:词语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
句子先找准关键词并分析。
2.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
(3.最后分析表达了人物……心理、感情、态度、评价)十、赏析语言: 角度+分析+情感赏析语言时,先找准角度,再加以分析,最后可加上其中体现的感情。
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表达方式,富有哲理,句式整变换(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多用四字短语),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十一、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性格+身份XX是一个……的YY.十二、语言特色1.语言朴实(质朴)自然,但饱含深情,易打动读者的心。
如《背影》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
3.语言尖锐、泼辣,充满嘲讽意味。
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5.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口语色彩浓重。
6.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十三、写作手法1.以小见大:如《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小故事,表现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
2.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如《春》《小石潭记》。
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中托陋室之物,言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4.借物喻人: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
写作的方向向着写人的方向发展,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褒贬与“物”有类似特点的人。
5.衬托(侧面烘托):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
(1)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用“我”来反衬菲利普夫妇。
再如《爱莲说》中用菊花的隐逸(正衬)、牡丹的富贵(反衬)来衬托莲的高贵品质。
(2)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6.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喻指具有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海燕》8.描写景物的角度: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如《春》9.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10.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特点/性格/形象。
如《芦花荡》1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名中心)或开门见山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故乡》14.联想和想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联想”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实际存在的。
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想像出新的形象。
“想像”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虚幻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
15.烘托: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范进中举》一文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就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疯态场面的热闹,烘托了范进中疯的厉害与疯劲之大。
16.埋下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多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或是具体的物件。
17.设置悬念:正面设置疑团而不立即予以解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再使用悬念,引人入胜。
18.虚实结合19.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2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21.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
(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
(3)排比: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更有感染力、说服力,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4)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强烈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5)反复: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富于感染力。
(6)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势波澜起伏有变化(内容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上)。
(7)反问:突出强调……,强烈表达……,加强语气,更有感染力。
(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给人以美感。
十四、概括主旨(主要内容)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告诉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
小说一、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语言、动作、外貌(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概括介绍、形象描绘(详写、略写)4.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二)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结果/意义?(三)理清故事情节:1.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部分。
看是否要求划分具体的段落。
2.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2.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二、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结合课文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小说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