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肾同源的科学内涵
肺肾相生:人活一口气的奥秘
肺肾相生:人活一口气的奥秘气息,这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普通到一般人都不会去感觉。
但是,人一旦为呼吸系统疾病所困扰,就能真正体会到能自由、畅快地呼吸也是一种福气。
“气”是人之本,人的生命之源,气存则生,气失则亡。
因此,“养人之道,必先知养气”。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中医学认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的主,肾为气的根”。
如果肺是一根管子,空气通过之处,那么肾脏就是杯底,它就是一个容纳空气的地方。
肺吸气通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肺、肾二脏协调维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
在中医学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以肺肾两虚为主。
肺虚日久,肾气也会虚,肾不纳气的表现就是气短喘、腰酸乏力、动则加重。
因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最根本的措施还是从补肾开始。
人有三气在中医学上,人的气有3种:第一种是“元气”,是先天的气,是先天的,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发源于肾;第二个是“水谷之气”,简单地说,是人们通过吃饭、喝水、气(即通过脾胃运化饮食获得的气);第三个是“肺之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空气。
「气者,人之根本。
」人的身体健康和这三种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出了问题,生活就会失去动力。
人的身体有三大补气穴在中医学看来,肾是元气的根,肺是卫气的基础,脾是正气的源泉。
许多人在看中医的时候,都会听到“气虚”的概念,气虚主要还是以元气虚弱为主,也就是说免疫力不强。
「气」是固体表的,气少了,力弱了,声音小了;气虚不能固卫,出汗多了,更容易感冒,几周内不见好。
气虚过后,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么如何保养我们的阳气呢?其中三个穴位起到很好的作用,即气海、膻中穴、足三里穴、百用百灵。
气海,顾名思义,气海是人体元气之海,能很好地补益元气、培元固本。
中医学认为,刺激气海可以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各种原因虚所致的疾病,因此气海穴是补气的重要穴位。
在下腹部,肚脐下1.5寸(除拇指外其余4指并拢,从肚脐上量出,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1.5寸为一半)。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肺与脾、肝、肾之间得关系1、肺与脾得关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与肺得关系主要表现于气得生成与津液得输布两个方面。
(1)气得生成方面: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就是全身之气得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得水谷之气,必赖肺气得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得津气,又要靠脾运化得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
因此,肺气得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得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总之,肺司呼吸与脾主运化功能就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得重要脏器。
人体得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得宣发与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
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得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
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
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得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得生成不足与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2、肺与肝得关系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与,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得气机升降运动。
肝与肺得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与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得正常升降运动。
中医的肺和肾的关系管窥
中医的肺和肾的关系管窥中医认为肺五行属金,肾五行属水,金生水。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大学教材说,肺主气,司呼吸,主制节,主通调水道,肾主水,但是初学中医者很难理解“金生水”这个理论,中医老师这样解释:你们见没见过,古代铜人托盘承露这个雕塑,经过一夜,铜盘里凝结了露水。
西医生理学上说,前列腺素最早从精液里发现的,但是又说:前列腺素肺泡含量很多,前列腺素是功能非常强大的激素,绝大部分肾前列腺素是肾髓质乳头部的间质细胞和集合管细胞产生的,人体的精囊、肺、肾、脑、胃肠等,全身各组织细胞几乎都可分泌前列腺素。
是不是肺分泌得最多呢?(我的猜想)生理作用(1)对生殖系统作用:作用于下丘脑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增加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释放,再刺激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分泌,从而使睾丸激素分泌增加。
前列腺素也能直接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
可增加大鼠睾丸重量、核糖核酸含量、透明质酸酶活性和精子数量,增加精子活动。
前列腺素维持雄性生殖器官平滑肌收缩,被认为与射精作用有关。
精液中PG使子宫颈肌松弛,促进精子在雌性动物生殖道中运行,有利于受精。
但大量前列腺素,对雄性生殖机能却有抑制作用。
(2)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不同的前列腺素对血管平滑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效应不同。
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F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3)对胃肠道的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抑制胃酸分泌,防止强酸、强碱、无水酒精等对胃粘膜侵蚀,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对小肠、结肠、胰腺等也具保护作用。
还可刺激肠液分泌、肝胆汁分泌,以及胆囊肌收缩等(体现了肾阴对五脏的濡养、肾阳对五脏的温煦)。
(4)对神经系统作用:前列腺素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传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作用,也有人认为,前列腺素本身即有神经传递质作用。
(5)对呼吸系统作用:前列腺素E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助肾纳气、助肺吸气肃降的作用),而前列腺素F则相反,是支气管收缩剂(肺呼气有力、助肺宣发的作用)。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解释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解释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和划分方式。
相生相克则是指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器官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和责任,同时与其他器官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我们来仔细解释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含义。
五脏相生是指五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按照中医理论,心、肝、脾、肺、肾是五脏,它们分别主管着人体的精神活动、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呼吸系统和水液代谢。
这五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
首先,心脏被称为主宰器官,它主管着人的精神活动和血液循环。
肝则在这个系统中承担了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角色。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的心情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肺脏与心脏的相生关系也十分重要。
肺主管呼吸系统,而心脏则提供肺部所需的氧气。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呼吸和心跳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肾脏则与心脏、肾脏、肝脏有着紧密的相生关系。
肾主管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同时也为其他脏器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气血。
相克的含义则是指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保持人体的平衡。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心肝相克的关系。
心脏主管血液,而肝脏主管气机。
当心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而肝火过旺则会反过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肺脾相克关系也很重要。
肺脏主管呼吸,而脾脏主管消化吸收。
脾虚可能导致肺气不足,而肺热则可能造成脾湿。
肝肾相克关系也存在。
肝脏主管气机,肾脏主管水液代谢。
肝的气机紊乱可能导致肾气阻滞,而肾虚则可能导致肝气不舒。
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相生相克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
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从而使人体能够保持平衡和健康。
在中医实践中,了解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有助于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脏相生相克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个理论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生指的是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对另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而相克则是指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对另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有抑制作用。
我们来看看五脏相生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脏相生脾脏,脾脏相生肺脏,肺脏相生肾脏,肾脏相生肝脏,肝脏相生心脏。
这种相生的关系是指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对另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心脏的功能活动可以促进脾脏的功能活动,而脾脏的功能活动又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活动,以此类推。
这种相生的关系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五脏相克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脏相克肺脏,肺脏相克肝脏,肝脏相克脾脏,脾脏相克肾脏,肾脏相克心脏。
这种相克的关系是指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对另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有抑制作用。
例如,心脏的功能活动可以抑制肺脏的功能活动,而肺脏的功能活动又可以抑制肝脏的功能活动,以此类推。
这种相克的关系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保持五脏之间的平衡。
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这个理论,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治疗疾病。
例如,当一个脏器的功能活动过强或过弱时,医生可以通过调节相生相克的关系来恢复脏器的平衡。
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调理五脏”,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治疗疾病,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还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不同的脏器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例如,心脏对应着喜悦和兴奋,肺脏对应着悲伤和忧郁,肝脏对应着愤怒和烦躁,脾脏对应着思考和担忧,肾脏对应着恐惧和冷静。
通过了解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五脏相生相克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脾肾同调,活力四射
脾肾同调,活力四射很多人都听过“肝胆相照”,但却很少有人听说“脾肾相生”。
“肝胆相照”是指肝与胆之间互相照应,比喻人与人之间互相坦诚交往共事。
那么“脾肾相生”又蕴含着什么寓意呢?传统中医药文化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肾主命门真火;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它们是相互资生的关系。
如果说肝与胆是朋友之间坦诚交往,相互照应的关系,那么脾与肾就更加密切,可以理解为盟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救援,共生共荣的关系。
古/代/医/药/典/籍元代程杏轩的《医述》中记载:“先天为后天之根”。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到:“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
清代张聿青的《张聿青医案》认为:“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
清代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提到:“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清代章楠的《医门棒喝》中记载:“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
历代医家、诸多医著对脾肾关系的阐述,都充分证明了“脾肾相生”的结论。
人身之有本,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
人之有生,全赖于气,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肾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
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所以说,先天可温养后天,后天亦可补养先天。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脾肾相生相济,则形充体健;二是脾肾失调,则相互影响。
具体来说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1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其所藏之精包括先天储藏之精和后天储藏之精。
肾中精气支配、调节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成熟以及人体的生理功能。
02 “脾为后天之本”,人以谷气为本,即“安谷则安,绝谷则亡”。
人一出生,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与生长发育都需要足够的物质和能量,而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人自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主要来源。
如何理解中医里面“肺行水、脾运水、肾主水”这句话?
如何理解中医里面“肺行水、脾运水、肾主水”这句话?
人体的水液代谢要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通调三焦水道和调节排汗来实现的。
水液分清和浊,清者,经过肺的宣发布散分布到体表和脏腑,濡润皮毛、肌腠、脏腑;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
所以,水液代谢失常容易导致肺病,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脾主运化,一是运化精微,一是运化水湿。
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液在体内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或由肺而下降于肾,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则可导致身重肤肿,大便溏泄等症。
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肾阳蒸化水液,使水得以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以利于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排泄布散,从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的气化作用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又有利于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
肺肾相生:“母子”和谐相处,身体...
肺肾相生:“母子”和谐相处,身体...
肺肾相生:“母子”和谐相处,身体才会安康
中医认为,肺属金,肾主水,肺金与肾水为母子,生理、病理相互影响。
如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主通调水,肾为水脏,主津液。
正常时肺津输布以滋肾,肾精上承以养肺,肺肾阴液相互滋养,称为“金水相生”。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肾主纳气,与肺司呼吸的功能相辅相成。
肺为气之王,肾为气之根,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肾不纳气,即可出现呼多吸少的病象。
只有肺肾相合,吸纳相因、协同作用,才能共同维持人的呼吸运动。
所以,如果身体出现肺虚,那么肾就失去了滋生之源;如果肾虚,则相火灼金,上耗母气,从而出现肺肾阴虚的症状。
总之,肺肾和谐相处,身体才会安康。
#国医高手##我来科普#。
肺肾同源的科学内涵
中医“肺肾交互”理论得探讨及其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得科学内涵黄仁发林业欣梁群卿李贺生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就是肾脏病学科得危急重症之一,其病因多样,临床以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毒、重症感染等多见。
单纯得无其她器官损伤得AKI预后尚可,而一旦合并肾外器官得损伤,尤其就是在ICU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得患者,常并发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80%[31,32]。
遗憾得就是,尽管花费了大量得人力与物力,从AKI得分子信号机制得基础研究,到临床血液净化模式得改进,甚至临床应用体外膜氧合技术( ECMO)等治疗方法,至今收效甚微。
因此,改善AKI预后得关键就是深入理解肾与肺得交互(across-talking)机制。
但值得深思得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得肾在五行属水,肺属金,二者在生理上就是“金水互生”。
在病理上就是“肺肾同源”。
这种肾肺之间生理与病理上得中医认识,与目前西医AKI能诱发ALI得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医“肺肾交互”理论,以及其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得科学内涵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肺肾交互”理论得探讨1、1 肺与肾在生理上得关系早在《黄帝内经》就认为肺与肾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这种结构上得联系,为二者功能上密切相关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互生。
肺金与肾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得关系,主要体现在气得生成与转运与水液代谢方面。
中医肺肾有关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饮食禁忌
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 、生冷等食物,以免损伤 脾胃,影响肺气宣发和肾 气充盈。
肺肾养生的运动与气功练习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增强肺活量,促进气血流通。同时,运动也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益肾 强身。
气功练习:如八段锦、六字诀等气功练习,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对肺肾养生具有积极作用。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练习,效果更佳。
中药与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肺肾理论,结合现代药 理学研究,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 法在某些肺肾相关疾病的治疗中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肺肾理论的研究与支持
影像学技术:现代医学的CT、MRI等影像学技术为中医肺肾理论提供了实证,可观 察肺部与肾脏的病理生理变化。
生物标志物研究: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现代医学研究试图揭示中医肺肾理论与现 代生物学的联系,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THANK YOU
中药治疗:在中药治疗方面,根据肺肾相生理论 ,常采用滋肾润肺、金水相生等治法,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如使用麦冬、百合、熟地黄等中 药进行滋阴润肺的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肺肾理论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02
中医肺肾理论的现代医学研究
肺肾相关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关联
肾虚型高血压的中医肺肾治疗
平肝潜阳
中医认为肾虚型高血压与肝气上逆、阳亢有关,因此治疗时需平肝潜阳,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 和肝气,降低血压。
滋阴补肾
肾虚型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肾阴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中医治疗时,会采用滋阴补肾的 方法,调养肾脏,以助降压。同时,通过调理肾脏,还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试论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内涵
试论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内涵试论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内涵“肝肾同源”论是祖国医学体系中五脏相关理论之一。
它深刻地揭示了同属于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在此理论指导下,在中医治疗学上形成了“肾病治肝”、“肝病治肾”、“肝肾同治”的理论体系。
1.“肝肾同源”理论内涵溯源1.1肝肾母子相生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进行归属,以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
肝性属“木”、肾性属“水”。
同时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以“水能生木”的自然现象来取类比象,提出“肾(水)之精以养肝(木)”的中医理论,此即所谓肝肾“母子相生”。
在病机和发病学上,一旦肾阴精耗竭,可以引发“母病及子”、“子盗母气”之证。
“肾病及肝”表现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引起肝阴不足,阴不维阳,阳失制约,肝阳偏亢而生风,出现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震颤,甚至猝然昏仆等症。
肝肾同源的理论古即有之,其重点在于水能涵木,治疗上倡导滋水以涵木,也即以肾病及肝为主。
而肝病及肾从理论和临床上论述较少,即古代医家“肝肾同源”理论的重点是侧重在研究“肾”的致病上的主导作用;重点研究肾病对肝的影响,而对“肝”之个性有所忽视。
这是因为,“肝肾同源”理论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命门学说”的影响。
“明代命门学说得以蓬勃发展,命门为一身之主宰地位的确立,遂使‘肝阳根于肾阳,肝阴必待肾阴’的观念进一步明确起来”[1]。
但这同时也为后世认识“肝之阴阳对肾之阴阳”的作用,形成了无形的禁锢。
我们认为,恰恰与此相对,肝肾同源论的重点及发展应在于肝病及肾这一点上,也即在发病学对肝的主导作用及对肾的影响(肾的从属、依从作用)应加以重视。
“肝病及肾”临床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导致相火妄动,久则下劫肾阴,出现头晕、遗精等证,使阴液进一步亏虚,最终导致肾阴不足。
1.2肝肾精血互生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关系是“肝肾同源”(亦称“乙癸同源”)的基础。
中医肺肾有关的现代研究发展
要点三
免疫调节研究
探究中药如何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减 轻炎症反应,改善肺肾疾病症状,为 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05
前景展望与研究方向
中医肺肾现代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现代医学对肺肾疾病的机制认识不足,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 医学中缺乏足够解释,需要深入研究。
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肺肾理论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从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研究肺肾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 治疗措施,为中医肺肾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肺主皮毛
肺脏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控制和调节皮肤、黏膜等组织的 生理功能。
中医肾脏的相关理论
肾藏精
肾脏具有藏精、主骨生髓的功能,与生殖系统、骨骼系统疾病有关。
肾主水
肾脏具有主水、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与水液代谢失常、水肿等疾病有关。
肺肾之间的相互关系
金水相生
中医认为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肾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中药治疗研究
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辩证施治。例如,对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采用宣肺、润肺、止咳、化痰 等方法治疗;对于肾虚、尿频等泌尿系统疾病,采用益肾、利尿、通淋等方法治疗等等。
非药物治疗研究
除了中药治疗外,现代中医肺肾理论还结合了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多种非药物疗法,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改善症 状的效果。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概述
中医肺肾理论的实验研究是近年来发 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建立各 种实验动物模型,对中医肺肾理论进 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 据。
实验模型研究
通过建立各种与中医肺肾相关的实验 动物模型,如气滞血瘀模型、肾虚模 型等,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同时,实验研究还对中药的作用机制 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药的开发和应 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详解中医对肺、肾的理论
详解中医对肺、肾的理论人体的宰相:肺《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
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呬(xi 声同'细')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
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
生活中多发“呬(xi 声同'细')”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膻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
先天之本:肾《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说出现前列腺肥大,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
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
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道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
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散步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
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
肺与肾——精选推荐
肺与肾享受⽣活⼼安神泰中医⽼苗说我和⼤熊准备⽤1年左右的时间,⼀周直播2次的频率,⽤视频号免费直播的⽅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门课程。
周⼀内容为中医基础⼊门,周三内容为五运六⽓。
欢迎⼤家扫码关注“⼤熊学中yi”视频号,锁定本周三晚七点的五运六⽓课直播。
扫描⼆维码获取更多精彩⼤熊学中yi脾与肺陈冠达I 摘要:肺为⽔之上源,肾为主⽔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肺属⾦,肾属⽔、⾦⽔相⽣。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
1、肺肾相关的理论探讨肺为⽔之上源,肾为主⽔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肺属⾦,肾属⽔、⾦⽔相⽣。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
⽔液代谢:肺主⾏⽔,为⽔之上源;肾主⽔液代谢,为主⽔之脏。
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有赖于肾⽓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所蒸化及升降的⽔液,有赖于肺⽓的肃降作⽤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
肺肾之⽓的协同作⽤,保证了体内⽔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
病理上,因肺肾功能失调⽽导致⽔液代谢障碍出现⽔肿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也”(《素问·⽔热⽳论》)。
呼吸运动:肺主呼⽓,肾主纳⽓,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作⽤来协助。
肾⽓充盛,吸⼊之⽓⽅能经肺之肃降⽽下纳于肾。
若肾的精⽓不⾜,摄纳⽆权,⽓浮于上;或肺⽓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出现动则⽓喘等症。
阴阳互资:肺肾阴阳,相互资⽣。
⾦为⽔之母,肺阴充⾜,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
肺阴不⾜与肾阴不⾜,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
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则痰饮不⽣,咳喘不作。
⽼年久病痰饮喘咳,多属肺肾阳虚。
2、肺肾相关的经络联系《灵枢·经脉》⾔:“肾⾜少阴之脉,起于⼩指之下,斜⾛⾜⼼,出于然⾕之下,循内踝之后,别⼊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隔,⼊肺中,循喉咙,挟⾆本;其⽀者,从肺出络⼼,注胸中。
为何中医常说“肝肾同源”?3个原因是道理,不妨了解
为何中医常说“肝肾同源”?3个原因是道理,不妨了解肝肾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中医说肝肾同源,说明肝肾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医肝肾同源的理论源于《内经》。
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就说到:“北方生寒,寒生水,而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这就揭示了肝肾之间确实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那么,在中医眼中,肝肾之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功能和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的起源都是一样的,肝肾的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采用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
一、肝肾精血互生肾主要负责藏精,肝主要负责藏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精血之间相互滋生。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需要依靠肾精的滋养,而肾精又需要依靠肝血源源不断的补充才能正常运转,因此,肝血和肾精是不断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
精和血都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粮食,因此肝肾同源也就常被称为精血同源。
二、肝肾阴液互养肝在五行中属木,肾在五行中属水,水能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肝肾也属于一种母子相生关系。
肝主疏泄和藏血,肾阴可以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于上亢,而肝阴又可以帮助肾阴的再生。
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非常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可以维持肝脏阴阳之间的平衡。
如果肾阴不足,肝失去滋养,就会引起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的症状;反之,如果肝阳久亢,容易消耗过多的阴精,也会加重肾阴的虚损,导致人体出现出现头痛、眩晕、水肿、腰膝腿软或尿浑浊等症。
三、肝肾藏泄互用从肝肾的作用上来看,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相互为对方所用,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
肝气疏泄可以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以防止肝脏疏泄过度或疏泄不及。
因此,人体内肝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肝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也是相互的,主要体现在精血失调、阴阳失调和藏泄失调等方面。
在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时,常常采用肝肾同治的方法,这就是以肝肾同源的理论为依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肺肾交互”理论得探讨及其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
损伤得科学内涵
黄仁发林业欣梁群卿李贺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就是肾脏病学科得危急重症之一,其病因多样,临床以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毒、重症感染等多见。
单纯得无其她器官损伤得AKI预后尚可,而一旦合并肾外器官得损伤,尤其就是在ICU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得患者,常并发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80%[31,32]。
遗憾得就是,尽管花费了大量得人力与物力,从AKI得分子信号机制得基础研究,到临床血液净化模式得改进,甚至临床应用体外膜氧合技术( ECMO)等治疗方法,至今收效甚微。
因此,改善AKI预后得关键就是深入理解肾与肺得交互(across-talking)机制。
但值得深思得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得肾在五行属水,肺属金,二者在生理上就是“金水互生”。
在病理上就是“肺肾同源”。
这种肾肺之间生理与病理上得中医认识,与目前西医AKI能诱发ALI得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医“肺肾交互”理论,以及其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得科学内涵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肺肾交互”理论得探讨
1、1 肺与肾在生理上得关系
早在《黄帝内经》就认为肺与肾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这种结构上得联系,为二者功能上密切相关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互生。
肺金与肾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得关系,主要体现在气得生成与转运与水液代谢方面。
1、1、1 气得生成与转运:肺为上焦,乃华盖之府,主气司呼吸,通过肺主呼吸得功能,吸入体外之清气,呼出体内代谢后之浊气,保障机体与外界气体得不断交换,以维持人体得正常生理活动。
通过肺主肃降得功能,吸入之清气得以下降至肾,通过肾得蒸腾气化功能将气再上输于肺,通过肺之宣发功能将之输布于全
身。
肾主纳气,主要体现在肾对吸入之清气得封藏气化作用,维持肺呼吸得深度。
诚如《医学入门》所言:“肾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
又有《类证治裁·喘证》论述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与”,由此瞧来肺与肾二者配合,在气得代谢方面发挥至关重要得作用,对维持人体得正常气化功能不可缺少。
1、1、2 水液得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
《素问、经脉别论》曰;“肺能通调水道”。
“通”为疏通,“调”为调节,“水道”为水液运行得道路,就是指通过肺得宣发肃降功能可以推动与调节全身水液得输布与排泄。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
肾居下焦,主水,具有主司与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之功能,肾阳通过调节各脏腑之气得功能,发挥对水液运化与输布得促进与调节作用,而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生成得浊液,下输与肾与膀胱后,在肾气得蒸化作用下分清泌浊。
同时,肺气宣发肃降而调理水道得功能有赖于肾精得推动功能,肾气运化水液得功能,也离不开肺气肃降功能得协同,肺肾之气调场,才能保证体内水液代谢得平衡。
1、2 肺与肾在病理上得关系
肺肾病理上相互影响得关系可以归纳为“肺肾同源”。
临床上,肺脏疾病不仅可以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肺系疾病宣发肃降失衡之症状,而且可以出现水肿、尿少、球结膜水肿、肺水肿等泌尿系水液代谢失常之症,表明肺病日久,不治或失治,最终将导致肾主水、气化得功能失常。
气与水液代谢紊乱就是核心病理产物,肺与肾功能障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将导致病情进不断加重、复杂。
而各种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不仅出现水肿、恶心呕吐、少尿等水液代谢失常,而且久则出现气喘、咳嗽等肺系症状。
盖因肺为水上之源,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不能将水液输布于全身,势必影响肾之气化功能。
而肾为主水之脏,肾失气化之功,则膀胱气化无权,水邪随之泛滥,上行则可凌心射肺,导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引起喘促。
正如同《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月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着,标本俱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肺久虚则可母病及子,导致肾虚失于纳气,表现为呼多纳少。
肾之气化失司,子病及母,上凌于肺,则发喘呼,动则尤甚。
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补肾治疗各种肺部疾病,也可以通过宣肺、补益肺气来治疗肾脏病,这就是肺与肾病理上相互影响最好得写照。
二、从中医“肺肾交互”理论探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得科学内涵
研究表明,AKI引起远离器官损伤得主要机制就是炎症与凋亡,尤其就是炎症瀑布级联反应得启动[33]。
肾IRI可诱导产生大量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并进入血液循环,将使系统性得免疫、炎症平衡状态被破坏,最终导致肺血管得肺泡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最终引起肺水肿[34]。
国内得研究也表明肾IRI可以诱发ALI,全身与肺组织局部得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肾IRI相关得肺损伤[36]。
上述研究证实急性AKI时肾与肺之间存在across-talking关系,有趣得就是,这与“肺肾同源”得中医概念模型理论框架相吻合。
AKI时因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导致水肿得发生;ALI时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得通透性增高,水液在肺组织增多,将引起肺水肿。
二者之间得关键联系点就是水液得代谢障碍-“水肿”。
中医学认为,肾脏损伤影响肾主水得气化功能,子病及母,肺得宣发、肃降以及通调水道功能失调,引起呼吸困难,这就是“子病及母”。
而此时肺通调水道得功能受损,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肺水肿得发生,肺通调水道功能得障碍进一步影响肾主水得功能,这就是“母病及子”,二者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病情。
中医学“肺肾同源”得理论与肾与肺之间存在复杂得across-talking关系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得。
但“肺肾同源“得科学内涵就是什么?其物质基础就是什么?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就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得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得进出。
肾小管上皮细胞得AQP在水得重吸收方面扮演重要得角色,主要就是调节体内外液体得平衡,而肺泡内皮细胞AQP在肺组织得水液调节上起到关键作用,防止肺水肿得发生。
在各种疾病状态下,AQP得表达会发生什么改变?已有研究表明,肾IRI时肾小管AQP-1减少,不仅影响AKI时尿量得改变,而且有可能对肾小管有保护作用[7]。
而ALI出现肺水肿时,肺组织AQP-1得表达同样减少[8]。
而我们最近得研究发现(研究结果已被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录用),肾IRI后肾与肺组织组织AQP-1蛋白表达均下调,而肺组织AQP-1得表达在再灌注后72h表达最低,这与肺水肿得高峰相一致,提示AQP-1得低表达与肺水肿相关。
而国内有学者检测了肺气虚大鼠模型肺、肾组织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AQP1)得表达,发现肺组织得AQP1蛋白表达下降。
这些结果均提示了提示近年来,国内得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她们,而血液与肺组织得炎症因子IL-1β、TNF-α水平增多[39]。
鉴于已有研
究证实IL-1β、TNF-α 可以下调肺组织AQP1得表达[40]。
因此,学者们认为AQP1就是肺肾相关得物质基础之一,肾组织AQPs 表达变化就是由来自于肺脏组织得IL- 1β 与TNF-α抑制作用得结果,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得“宣发、肃降”得物质基础可能与肺脏释放得IL- 1β与TNF-α等活性物质有关[39]。
已有极少得研究表明肾IRI时肾小管AQP-1减少[41],但脓毒血症导致得ALI时AQP-1变化尚无定论,大部分研究显示AQP-1减少[42]。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IL- 1β与TNF-α等炎症因子就是导致AQP-1减少得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推测,肾IRI时信号通路HGMB1/TLR4活化启动得晚期炎症反应,就是导致AQP-1减少得根本,HGMB1/TLR4信号调控AQP-1也可能就是肾IRI时中医“肺肾同源”得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