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合集下载

2024年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24年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完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策支持:制 定相关政策, 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提供有
力保障
资金保障:加 大财政投入, 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提供资
金支持
社会保障:完 善社会保障体 系,确保人民 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公共服务:加 强公共服务建 设,提高人民 生活便利程度
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和考核。 强化问责制度,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问责和整改。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辅相成,共同构 成国家发展的战略 目标。
现代化强国建设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发展方向,推动 小康社会向更高水 平迈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现代化强国建设 都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参与和努力,共 同推动国家发展。
持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展望
经济发展:未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社会将带来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 社会治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激发社会参与和群众积极性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和参与度。
实施优惠政策,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 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进程。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长远意义
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小康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等方面达到一 定水平,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社会状态。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创新的时代性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探索。

深刻分析“四个全面”的创造性、科学性,全面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地位、深邃内涵与指导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资料图片鲜明的民族性主题理论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的。

一个理论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这个理论的主题。

任何理论的主题,都因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四个全面”鲜明的理论特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理论。

“四个全面”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而设计和展开的,它的问题域就是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性成为“四个全面”的鲜明特性。

创新的时代性内容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都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前人有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根据时代要求的创新就称不上是新的理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世界已经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

第六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奋斗 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既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又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
城乡居民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看
华 西 村 一 瞥
南京市的变化(宏观看)
河西奥体中心
南地铁
2.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山 区 落 后 的 教 育
“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 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 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 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 值到202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 显增强。
算一算: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多少? 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约36万亿元人民币,基 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从目前的 世界第6位,提高到 第 3 位,仅次于美、日两国。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相对于富国而言,人均物质产品尤嫌不足.●文化充满活力,就是说,一方面,由科学精神、中华伦理和先进文化主导社会生活,国民精神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另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精神产品丰富,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居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或福利水平差距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方面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当代人需求的增长及其满足不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代价.●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就是说,〖JP〗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发达的产业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思路与原则一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挑战的变化,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着演变.从时间上划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发展即是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一观点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传播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第三个阶段,认为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坚持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将在这一时代推进,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最新的发展理念.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一方面,要从总体上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合理选择公平目标.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3年,人均GDP虽已超过1000美元,但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依然很靠后.2001年,按世行汇率法换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为89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NI为4260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999年,中国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PPP值,下同,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目标的选择,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又要虑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可能.三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受到限制的.首先受限于国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水平.中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裕.中国人均耕地只有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只有130~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不全,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会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到,确实有若干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由贫困国家或地区向“丰裕社会”的转变.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的总量相对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发国家已经在世界资源分配领域“占得先机”,后发国家要想在既定的分配格局中分上“一杯羹”,不仅会加剧世界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会改变世界资源分配格局,对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构成挑战,谈何容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对国际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尽管在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只及美国的%,日本的%,但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产生深深的忧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将继续加深.据国际能源组织发布的世界石油市场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12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为35%;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幅将降至10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超过 30%,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为亚洲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必将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其三,受制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容量.人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发展容量不是无限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地球将不再宜于人类生存.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其庞大的人口来说,适宜于人类的空间不足.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业已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不断加重,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水体污染继续加深,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近海赤潮发生频繁,70%的城市在“垃圾”包围之中.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生态环境形势造成日益显着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受到来自世界环保主义者等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的追求必然是有限度的,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算起,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推进了50多年.但是,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未能完成.表现为:第一,虽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就业于第一产业;第二,虽然城市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城市化水平不到40%;第三,虽然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发展,但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第四,虽然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主要依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将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20年.然而,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必然受到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必须与信息化同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阶段性要求.五借鉴国际经验与发展理念的演变相适应,对于发展的度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关注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将教育、医疗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纳入度量范畴;第三个阶段,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的扩大,国际相关组织提出了许多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或指标体系,诸如人文发展指数HDI、世界银行提出的国民财富计量标准、亚太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这些体系中,我们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构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最具有借鉴意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比较吻合.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涉及如下方面:1.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就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主题;2.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依法治国、基层民主、社会秩序等主题;3.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主题;4.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主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者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不能一一对应,但是,综合起来看,两者的“交集”是非常之大的,或者说,两者的交叉重叠之处是非常多的.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经济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联合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经济”和“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前者的“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后者的“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当然,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六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其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必须体现综合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各方面享受到的最低增长“红利”水平.其次,必须体现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只能是那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反映这一发展的指标可以多达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近年来,随着统计工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指标体系复杂化.这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统计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却模糊了统计的本来意义,降低了统计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杂,唯恐不够全面,有所遗漏;一种是过分看重加权指数,把含义明确、直接的指标模糊化、间接化和神秘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

幻灯片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 冷战
格局,夹缝中成长 二战
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 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 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 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 国来说,这也是历史上的 第三次战略机遇。在这次战略机遇期中,无论是日 本,还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对 手。 但这次机遇对中国来说,仍然只能说是抓住了 一半,在一段时期里,内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财 富。
“中国式的四个 现代化”、“小 康”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现 代化发展战略 目标的重大调 整。邓小平在 1987年4月30明 确提出了“三步 走”实现中国现 代化的战略构想 。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 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并且把第三步目标实现的时间进一步确定为21世纪中叶。 这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由此确立。
幻灯片
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 食品性支出。如果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高 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换句话说,一个月花 100块钱,其中60块钱都用在吃上面,就说明现在 的生活还很困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 尔系数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 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到20%,就认为是 富裕。从这个系数可以反映出来。 根据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在2001年的报告,我国恩格尔系数实际 比重为50%,到21世纪初我国居民吃的方面支出的 比重大约在40%左右,才能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
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一)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 义。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丰富、充实和提高 小康内涵的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 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发的 关键阶段。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基本实现 现代化创造条件的阶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意义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意义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 教育2015年24期 219“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意义王学芬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彰显了我党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因此从时代的角度认识和把握每一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四个全面;科学内涵;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4-0219-01“四个全面”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锐利的思想武器。

1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既是重大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它是目标系统,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1.2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它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是 “5+1+1”,即覆盖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对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

1.3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

台。在服务过程中, 企业除了 (上接 %& 页) 完成基本的服务提供外,完全可以有意 识地向顾客传递他们所看重的体验。利 (!$%&’%()*+ ",-%. #’%,)/0(,) 为顾 用 !"# 客提供有关产品、 公司的情况, 引发那些 随意浏览者的兴趣,帮助有目的的顾客 迅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获得常见 “个性化的 问题的答案。 通过 1234/* 发送 信件” , 亦即信件中大量收件人特定的信 息, 如收件人的姓名、 称谓、 电子邮箱地 址和公司名称等。 体验营销者把 !"通过广告传播体验。 广告看作传达体验的有力工具,强调广 告文案的体验诉求。广告中的体验不仅 能有效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也为产品 的销售和使用打下感性基础,即在产品 被使用或消费之前就增加了其体验价 为了使顾 值。 以 5621+%70 滴眼剂为例, 合的广告攻 势, 驱使人们访问公司网站, 接受公司产 品。 #" 让 品 牌 凝 聚 体 验 。 在 企 业 开 展 体 验营销的过程中, 品牌是不可或缺的。 品 牌表面上是产品或服务的标志,代表着
012312456%726
知识丛林
与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小康
!张

邓小 !" 世纪 #" 年代末、 $" 年代初, 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 “三 步 走 ” 的战略部署, 为中国人民设计 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宏伟蓝图。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 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 平。党的十六大又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 一步具体化,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 经之路。 一、 全面小康的内涵及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大约 二十年,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步入第三 个战略阶段以后具有初始性、奠基性的 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使命, 就是要 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着现代化目 标继续迈进。 因此,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还应以现代化目标 为参照,看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小 康社会是什么。而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 进的动态范畴, 其标准不断在提高, 内涵 不断在拓展, 因此我们目前 “全 面 小 康 ” 的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和有所超前,内涵 要适当拓宽,要以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作 为 “全面小康” 的目标。全面小康不仅包 括小康生活在不同地区、 不同城市、 不同 乡村、不同群体都能普遍地、全面地实 现, 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康社会的覆盖面, 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 高, 而且应当包括重要的政治、 文化及社 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涵。如人们的精 神生活、 所享受的民主权利, 以及环境的 改善等方面的提高。从目前来看, “ 全面 小康” 的内涵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一是经济指标和经济增长方式。人 平均工资水平、 人均住房面积以 均 %&’、 及家庭机动车拥有量等指标大幅提高, 居民个人的金融资源等非劳动收入部分 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会有所增加;经济增 长动力和质量会有所变化,工业化指数 下降, 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高新技术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动力。以牺 牲环境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 模式, 将为经济、 人口、 资源、 环境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模式取代, “ 全面小康”之路 应当是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 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是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指 标。生活水平的改善将更多表现为发展 需要的满足, 百姓的消费理念、 消费方式 和消费结构会发生根本变化,从追求物 质产品的消费转向同时追求服务消费和 精神享受,从满足人民基本生存需要转 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从重视工作环境 转向同时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 汽车、 信 息、 旅游、 个性化住宅等消费成为多数人 的需要, 信用消费大大增加。 同时更加注 重健康、 休闲、 提高文化水平、 掌握更多 社会竞争技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实 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人口素质大幅提 高, 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三是公平和社会保障指标。社会差 别会得到有效遏制, 城乡差别、 贫富差别 有所减少, 一个稳定的、 富有的、 数量较 大的中产阶层会逐步形成;各方面发展 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更大程度的调整; 社 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将获得更完善 的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一个同经济发 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政治法律制度指标。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将更趋完善,市场机制将 发挥更大的作用, 民主法制将更加健全, 社会腐败指数下降, 政府廉洁高效, 市民 素质明显提高, 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蔚然 成风, 建设美好家园、 保护生态环境成为 自觉行为。 考虑到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 指标体系和我国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基本标准应包括这样十个方面: ( () 人均 %&’ 超 过 )""" 美 元 ; (! ) 城镇居民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 万元 (!""" 年不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变价, 下同) ; () ) 入 $""" 元 ; (+ ) 恩 格 尔 系 数 低 于 +", ; (-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 平方 米; (. ) 城镇化率达到 -", ; (# ) 居民家庭 计 算 机 普 及 率 !", ; ($ ) 大 学 入 学 率 (/ ) 每千人医生数 !*$ 人; ((" ) 城镇 !",;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以上。 二、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关系 在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 战略 的第一步、 第二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 达到小康水平后,我国面临着更加艰巨 的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目标,即在二十 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十 六大报告指出, 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 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 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 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 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 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 再继 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 现代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 标是: 第一步, !"(" 年 实 现 %&’ 比 !""" 年翻一番, 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 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 !"!" 年 实 现 %&’ 比 !"(" 年 再 翻一番,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三步, !"-" 年 实 现 %&’ 比 !"!" 年 再 翻 两 番 , 基本实现现代化。因 通过 )" 年的奋斗, 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第三步战略目 标的中期目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具体 蓝图,使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可操作的 方案, 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 从本质上看,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与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总体目标下两个不 同阶段的概念。现代化作为一个从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其通过经 济、 技术、 知识、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根 本性变革,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更高 级阶段。 从发展方向看, 现代化所追求的 目标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文明 进步、 制度的公平民主、 教育文化的昌盛 发达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最终 达到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 发展。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一个现代化的社 会绝不可能在广大人民贫困落后的状态 下实现。 三、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范 畴, 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现代化的内涵和外 延也是动态的。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 历史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以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几大提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几大提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几大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发展目标体系。

正确理解其“全面”的科学内涵,对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奋斗目标,努力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民主政治的扩大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实现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向“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迈进。

报告同时还强调,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处于世界后列。

20世纪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世界中下等国家收入水平,因而是低水平的。

第二,我们已达到的小康,是“总体上”的,而不是“全部的”,即有约占75%的人口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口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城镇还有2023万人生活困难。

同时,我们已实现的总体上的“小康”,只偏重物质上的消费,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水平所要求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我国现阶段,不同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因而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不平衡的。

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所以有必要经过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在我国于20世纪末达到总体小康之后,党和国家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全面提升小康社会水平的发展阶段,使目前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逐步达到比较高水平的(人均GDP3000美元)、全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发展平衡的(不同阶层、城乡、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小康的发展阶段。

党的纲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纲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国家
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第二,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 际环境,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党的最高纲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主讲人:李文福
党的最高纲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3
2
3
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一、政党的纲领
1.政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就是一个政党基本的政治目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一、全面考虑国内外发展的条件。

确定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外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的必然性。

要紧密关注国内外的发展潮流和经济环境,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同时要建立起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既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也要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四、突出国家战略需求。

小康社会的建设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将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国家共同富强、民族振兴的战略目标相统一、要注重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国家的长远发展。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基本方针和发展思想,小康社会的建设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出发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定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原则是全面考虑国内外发展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密切相关。

而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深刻价值意义,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的内涵,是指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应当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任务和指标。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小康社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小康。

就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要达到相对富裕的程度,普遍实现温饱不愁甚至小康之乐。

它不仅包括了经济小康,如收入和财产的增加,也包括了精神小康,如文化教育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2.绿色小康。

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应该包括绿色发展的要求,即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

3.和谐小康。

社会和谐是国家安定稳定的关键。

小康社会要求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建立和谐社会;要求推进全民健康、全民安居、全民幸福,敦促公平正义,促进人民内里和谐。

4.数字化小康。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小康社会的内涵应该包括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我国成为数字中国。

二、小康社会的价值意义中国之所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对社会的稳定,还有一系列的深刻价值意义。

1.自主自强。

小康社会的实现体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意义,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反对贫困的事业做出中国贡献。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升了中国的自主自强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和平稳定。

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的。

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根本前提。

小康社会在实现稳定的同时,也为加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3.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日益放缓,小康社会的建设既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又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实践意义及现实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实践意义及现实路径

作者简介:王显星ꎬ硕士ꎬ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ꎮ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ꎮ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十九大后深化南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研究 (项目批准号:18XKS024)阶段性研究成果ꎮ文章编号:2096-3874(2019)12-0001-0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㊁实践意义及现实路径王显星(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新疆喀什844000)摘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的重要标志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 全面 是重点惠及全体人民与覆盖各领域的全面ꎬ 建成 是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ꎬ 小康社会 是关乎微观的生活水平ꎮ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ꎬ更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ꎮ通过提高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引领社会发展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现实路径ꎮ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ꎻ社会发展ꎻ实践意义ꎻ现实路径中图分类号:D61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ꎬ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做出的承诺即将兑现ꎮ如今中国的国力蒸蒸日上ꎬ国际地位空前提升ꎬ民生水平日益改善ꎮ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指引ꎬ为了对人民生活诉求有着精准地把握ꎬ对社会发展局势有着充分科学地判断ꎬ对国家阶段目标有着明确地认识ꎬ必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加以深刻的理解ꎬ以便有效地处理社会出现的疑难杂症ꎮ本文采用 个人-社会-国家 之间的现实逻辑来论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意义ꎬ并以精准扶贫的原则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ꎬ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来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ꎬ这对破解民生难题及转变发展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ꎮ一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以围绕人的发展ꎬ社会的发展等方向开展ꎬ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基础之上ꎬ进一步增强了党和人民对小康社会的道路自信ꎬ为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提供了参考依据ꎮ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 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到各个领域ꎬ 全面 一词在地域覆盖㊁惠民政策㊁社会成员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ꎮ首先ꎬ在社会的地域覆盖上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 全面 是具有发展的宽泛形式ꎬ脱离了全面形式的发展而追求 城乡之间 工农业之间 经济与生态之间 等一方增长ꎬ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将以不均衡㊁不协调㊁不和谐的形式体现ꎮ其次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要兼顾民生问题ꎬ如果牺牲民生所需㊁民生所往㊁民生所系去换取高速发展ꎬ那发展的代价是得不偿失的ꎮ再次ꎬ 小康 的分布不是少数人的小康ꎬ而是遍及所有人的小康ꎮ并且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的ꎬ它包含了人在经济㊁民主㊁科教㊁文化㊁生活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ꎮ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 要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ꎮ [1]因此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存在短板问题ꎮ目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日益显现ꎬ成为了制约低端领域发展的藩篱ꎮ因此ꎬ各领域之间差距的特殊性只能通过协调发展战略逐渐1 第19卷㊀第12期2019年12月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㊀Vol.19㊀No.12㊀Dec.2019弥补ꎬ要重点协调城乡一体化关系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ꎬ调整发展速度并提升发展质量的策略来激发经济持久活力ꎬ让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有效的释放ꎮ此外ꎬ为缩短贫富差距要致力于破除机制㊁体制的瓶颈以满足人民的发展诉求ꎬ大力改善生态环境ꎬ健全民主法制体系ꎬ使群众生活获得更稳固的保障ꎮ在构建小康社会中要做到出实招见实效ꎬ落实精细化发展ꎬ开展全局性创新ꎬ使社会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到教育㊁医疗㊁就业领域中去ꎬ全体社会成员要拿出实际行动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ꎮ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建成建成 表示预期目的的实现ꎬ使目标任务成为事实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ꎬ凸显了党对社会发展蓝图的战略构建ꎬ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ꎬ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ꎮ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中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是实现最高理想过程中的阶段性小目标ꎬ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表明ꎬ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ꎬ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ꎬ在那里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ꎮ[2]所以ꎬ实现最终理想需要着重把理想具体化㊁现实化㊁大众化地规划为细小区间段ꎮ在进行 伟大梦想 的奋斗中ꎬ社会每一次的进步都会向着伟大梦想一点点靠近ꎬ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ꎬ勇于承担对人民负责的使命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 最后一公里 阶段中ꎬ我国深入治理贫困地区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ꎬ有效防止了反贫现象的发生ꎬ如期完成了中西部大规模脱贫ꎮ总之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力地保障了社会事业渐进性的发展ꎬ而且也避免了超越实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ꎬ这样才能顺利保证从 建设 到 建成 的必然过渡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ꎬ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基本任务ꎬ维护百姓的公平正义ꎬ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ꎮ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是一个物质生活上舒适安逸和精神生活上丰富多彩的概念ꎬ是走向共同富裕㊁公平正义的社会ꎮ其中 小康 一词通常指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安定的生活状况ꎬ以前通常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小康水平ꎮ在跨世纪初期ꎬ我国顺利实现了:邓小平所提出的现代化战略三步走的前两步ꎬ同时国有企业的刚刚改革ꎬ社会保障的初步落实ꎬ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刚达到小康水平ꎬ但仅是低水平㊁不全面㊁不平衡的小康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ꎬ 小康社会 的内容更为丰富ꎬ涵盖了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文明五大领域ꎬ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到 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㊁民主更加健全㊁科教更加进步㊁文化更加繁荣㊁社会更加和谐㊁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ꎮ[3]如今对即将完成 小康社会 的任务ꎬ中国经历了从 总体小康 到 小康社会 的转变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ꎮ总体小康体现的是宏观生活水平ꎬ小康社会体现的是微观生活水平ꎬ小康社会要求人们的广泛生活诉求得到满足ꎬ而不是特指贫富差距化的小康社会ꎮ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ꎬ人民生活总体水平逐渐提高ꎬ温饱问题提前解决ꎬ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落实ꎬ因此 小康社会 变成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ꎮ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ꎻ造福全体人民的小康ꎻ遵循人民群众意愿的小康ꎬ同时也是幸福感与满意度不断增强的小康ꎮ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ꎬ揭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联系ꎮ随着党和人民对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ꎬ其涉及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充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不仅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相关联ꎬ更赋予了具有中国模式的使命ꎮ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得出的重要现实判断ꎬ不仅深度切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真理ꎬ更昭示了社会主义强大制度的正义合理性ꎬ为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1.从个人发展角度看ꎬ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人民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决定力量ꎬ社会的每一次进步ꎬ都是以人作为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ꎬ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也是为人本身而服务的ꎮ历史实践充分证明ꎬ民顺则国泰民安ꎬ民不顺则国破家亡ꎬ过去㊁现在㊁将来是相通2第12期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的ꎬ国家的改革只有顺应民意和深刻牢记民本邦固的历史经验ꎬ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演ꎮ在追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ꎬ从社会关系中考察社会发展中的人ꎬ是以实践主体人的方式进行的ꎬ同时从人本身角度出发进行社会建设再到发展成果由人民检验这一内在逻辑ꎬ充分证明广大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ꎮ为促进人更好的全面发展ꎬ要坚持把群众事业深度融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ꎬ厘清发展为了谁的利益㊁为谁而服务㊁为谁而奋斗的问题ꎬ依靠人民完成复兴大业ꎬ充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光芒ꎮ臆想一直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民生问题ꎬ造成人民利益的损失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不值得的ꎮ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要始终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ꎬ人们只有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ꎬ人才能实现 创新型发展 ꎬ小康社会才能变得更加丰富ꎮ此外ꎬ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只是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ꎬ更是获取人的自身价值ꎬ即人的知识完善㊁提高技能㊁提升文化水平的过程ꎮ在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ꎬ既增强了国家的文化实力㊁文化事业ꎬ又有利于为社会塑造优秀人才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ꎬ没有人民的富裕ꎬ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强大ꎬ没有国家的强大ꎬ就更不能有人民的幸福ꎮ因此ꎬ发展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ꎬ要始终抱有体察民情㊁惠民之心的态度增强群众的幸福感ꎬ是真正体现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ꎮ2.从社会实践角度看ꎬ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制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ꎮ社会发展的一次次进步ꎬ都伴随着更完善的制度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ꎬ并且制度对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ꎮ新中国成立70年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ꎬ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ꎬ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ꎬ实践结果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ꎮ政治上更稳定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凸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公正民主的优势ꎻ经济上更繁荣ꎬ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足以说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优势ꎻ民生上更实惠ꎬ城乡差距的缩小ꎬ温饱难题的解决ꎬ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实效突出了 以人为本 的制度优势ꎻ文化上更兴盛ꎬ通过 科教兴国 等战略实现了文盲率的大幅下降并提升了文化事业的软实力ꎮ长期以来ꎬ为消除 西化思想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ꎬ广大民众需要从 四个自信 抓起ꎬ加强 五个认同 以此来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增强中国的凝聚力ꎮ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显现中ꎬ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实际国情ꎬ并明确规划清晰的发展战略ꎬ振奋了新时期人民对社会探索与实践创新的信心ꎮ实践证明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ꎬ更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发展能力ꎮ中国问题只能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ꎬ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符合中国的全面发展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力的契机ꎮ3.从国家阶段角度看ꎬ实现了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中国梦 是实现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㊁人民幸福的梦ꎬ中国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民ꎬ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ꎬ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ꎮ在筑牢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上ꎬ必须铺好小康社会这条必经之路ꎬ也应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与中国梦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ꎬ广泛客观地审视现阶段国情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一切有利条件ꎮ因此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ꎮ在新时代条件下ꎬ我国改变了以往的发展方式ꎬ着重转变工作中的重点ꎬ全力以赴补齐发展领域的各项短板ꎬ国家面貌展现出了新的态势ꎮ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 旧中国 时期ꎬ全国各族人民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ꎬ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复兴梦想再次燃起ꎮ中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ꎬ洞察时代发展的机遇ꎬ深度挖掘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ꎬ紧扣社会发展的原则方向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㊁共同期盼㊁共同理想努力奋斗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价值取向ꎬ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ꎮ在打造中国梦的过程中ꎬ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矛盾ꎬ要勇于面对和解决社会的重大矛盾ꎬ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ꎮ同时在深入推进党的3第12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㊁实践意义及现实路径2019年伟大梦想进程中ꎬ必须扫除侵蚀党健康肌体的毒瘤ꎬ确保党的生命力经久不衰ꎬ只要牢牢坚定党的领导才不会使中国梦的战略指引迷失航向ꎮ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ꎬ要时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ꎬ中国梦才能实现ꎮ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ꎬ必须采取精准扶贫的举措ꎬ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战略ꎬ构建出和谐社会的体系ꎬ为了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顺利过渡提供了有效的现实路径ꎮ1.精准扶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消除贫困㊁改善民生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ꎬ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ꎮ [4]新时期如何增加贫困人口的脱贫机会ꎬ如何减轻贫困人口的过重负担ꎬ这成了考验脱贫工作的重要难题ꎮ党中央牢牢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目标的重点ꎬ以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扶贫建设ꎬ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佳成绩ꎮ但在目前新疆地区仍然是块难啃的骨头ꎬ社会闲散人员㊁孤寡老人㊁长期患者是扶贫工作中的棘手问题ꎬ个别地方还存有扶贫意识不强ꎬ工作落实不利等问题ꎮ近几年ꎬ国家不以扶贫任务难为理由降低标准ꎬ反而加大扶贫资金的投资力度ꎬ强化精准扶贫的定力ꎬ扩大扶贫政策的宣传ꎮ党和政府逐级立下 军令状 ꎬ以解决制约贫困为主ꎬ以补齐短板为辅ꎬ纠正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ꎬ重点优化了贫困地区的资源ꎬ高度关注特殊贫困群体并下决心打赢这场扶贫硬仗ꎮ首先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农村ꎬ要积极主动建立驻村帮扶ꎬ强化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ꎬ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质量ꎬ做到 真脱贫 脱真贫 的目标ꎮ 要坚持精准扶贫㊁精准脱贫ꎬ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ꎮ [4]根据实情提高脱贫措施的针对性ꎬ充分对接扶贫机制ꎬ实施因教脱贫和因技脱贫ꎬ这样就能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ꎬ让贫困群众掌握摆脱困境的技术ꎮ其次ꎬ在扶贫工作中要与扶智相结合ꎬ困难群众没有脱贫的信心与志向ꎬ帮扶再多ꎬ也不能解决返贫问题ꎮ最后ꎬ还要强化落实具体脱贫工作的责任ꎬ推行脱贫成果的考核评估ꎬ控制扶贫资金的监管ꎬ加强督查巡视ꎬ以防止腐败现象发生ꎬ最终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ꎮ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ꎬ中国主要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ꎬ制造业大而不强ꎬ核心技术㊁高端设备对外依存ꎬ存在生态客观短板等态势ꎮ为改变这种被动发展的局面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ꎮ创新上ꎬ一是加强自主研发能力ꎬ扩展技术创新的范围ꎬ合理地用好创新技术ꎮ二是激发产业技术的创新ꎬ完善体制的更新ꎬ让创新成为社会建设的强劲动力ꎮ制造上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ꎬ大力推动中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ꎬ提升生产效率来把我国建成为科研强国ꎮ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ꎬ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到三大产业用以破除制约发展的机制ꎬ同时增强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ꎬ促进文化和科技相融合ꎮ环境上ꎬ面对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及其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ꎮ对此要坚持推进绿色发展战略ꎬ树立生态底线思维ꎬ强化垃圾分类处理管控能力ꎬ加强工业污染的惩治制度与政策导向ꎬ开展资源的节约再利用行动ꎮ在新时代的征程上ꎬ针对以往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欠缺ꎬ我国在巩固发展的基础之上着重转变了工作的重点ꎬ强化了社会治理的法制手段ꎬ为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3.构建和谐社会是提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和谐社会是人与人ꎬ人与社会㊁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状态ꎬ在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ꎮ 小康社会 与 和谐社会 相辅相成ꎬ相互作用ꎬ和谐社会给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ꎬ小康社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ꎮ前者强调 全面建成 的成果ꎬ后者侧重于通过综合社会实践取得的关系和结构ꎮ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5]ꎮ因为制定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百姓生活得到了保障ꎬ人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ꎬ广大群众的生活诉求得到了满足ꎮ一方面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遵循主体人的发展ꎬ同时要彻底消除贪污腐败㊁黑4第12期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ꎬ重新建立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ꎮ另一方面ꎬ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ꎬ需要从社会的政治方面㊁民生方面㊁生态方面等角度来进行完善ꎬ才能达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ꎮ此外ꎬ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善而进行的ꎬ其中人们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决定以后社会发展的状况ꎮ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ꎬ小康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应保持同步ꎬ这对我国化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指南ꎮ最后ꎬ积极挖掘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ꎬ对于社会的协调发展㊁共享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ꎮ如今社会主义的制度越来越得到世界认可ꎬ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互联结㊁相互促进㊁互为影响ꎬ为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ꎮ参考文献[1]习近平.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勇于破题善于解题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ꎬ2019-04-23(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2:42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ꎬ2017-10-28.[4]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ꎬ2015-11-29(1).[5]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J].学习导报ꎬ2006(11):21-50.ConnotationꎬPracticalSignificanceandRealisticPathof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WangXianxing(SchoolofMarxismꎬKashgarUniversityꎬKashgarꎬ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844000ꎬChina)Abstract: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isanimportantsymbolforrealizingthe"firsthundred-yearstrugglegoal".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ofawell-offsocietyhasrichconnotations:"comprehensive"referrstobenefitallpeopleandcoveringallareasꎬand"building"istoreviveChina'sstagedgoalofdreamsꎬ"awell-offsociety"isrelatedtothemicrolevelofliving.Thecurrentcomprehensiveconstruc ̄tionofawell-offsocietynotonlyreflectsthepeople-centeredservicetenetꎬbutalsohighlightsthesuperiorityofthesocialistsystem.Byimprovingtheabilityandlevelof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ꎬandtransformingtheconcept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toleadsocialdevelopmentꎬitprovidesarealisticpathfor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Keywords: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ꎻsocialdevelopmentꎻpracticalsignificanceꎻrealisticpathClassNo.:D616㊀㊀㊀㊀㊀㊀㊀DocumentMark:A(责任编辑:蔡雪岚)5 第12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㊁实践意义及现实路径2019年。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作者:邸乘光来源:《求知》2015年第06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特别是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科学内涵。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一、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为了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1979年,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

后来,他又把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和新要求,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以及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明确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和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以及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图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

2. 教学新课:(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2)阐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3)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强调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4.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把握全面小康本质内涵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攻坚战

把握全面小康本质内涵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攻坚战

把握全面小康本质内涵打好全面建成小康攻坚战1. 引言1.1 小康社会是指什么小康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达到较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可得到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状态。

实现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建设人民幸福小康,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工作目标。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关系全局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提高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整个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方针。

1.2 全面小康的内涵全面小康的内涵包括经济小康、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五个方面。

经济小康是指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即国民经济总体上达到相对充裕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政治文明是指国家政治体制更加健全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政府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结构更加平等,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四,生态良好是指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幸福是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强烈。

实现全面小康意味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 正文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位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世纪情况作出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显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増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斤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

教育、科学、成就。

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通过艰苦努力,这种经济制已经初步建立,对外开放型的半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三是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有温饱达到小康。

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

组组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

今天称为现实。

其次,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分阶段发展的。

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走了前面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

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来说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局域前列,但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熊云“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

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对小康的三层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产生于中国。

现在国外也使用小康概念,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

译法各种各样。

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有翻译为“comparative prosperity”,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xiaokang”。

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well-off society”。

这些翻译都很难说是贴切,很难把小康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

一个民族特有的一些的概念正是这样,要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外文是很难的。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时间距今大约2500年。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

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

《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所讲的小康也是这个意思。

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

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这实际上是对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

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

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

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儒家宣扬复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描述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把夏、商、周时的好年代(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描述为理想的“小康社会”。

儒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是,首先恢复到夏、商、周时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回到远古时代的大同社会。

这实际上一种“托古”的思想,即假托远古宣扬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

儒家的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清朝末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乱世”到“升平”再到“太平”不断更新、发展、进化的历史过程。

其中,“升平者,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

他认为,“乱世”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太平”即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升平”亦即小康社会,是居于这二者之间的社会形态。

这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特征是“大工之世”,政治特征是“人主垂拱无为”,文化特征是“渐有文教”。

他还说,“大约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民主矣。

”可见,康有为的小康社会思想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征,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他理想的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

孙中山先生也受到儒家社会理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毛主席有没有受到影响?我认为也是受到一定影响的。

他在1949年6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里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条路,即: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虽然毛主席没有谈到小康,但他赋予“大同”以全新的内涵,即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提出了小康目标,而且还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可见,小康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为尽快实现中国的富强,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可能按期实现。

事实上,即使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也不可能按期实现。

这主要是由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太低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

但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没有认识到。

根本原因在于“左”的思潮和国家过于封闭的影响。

邓小平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多次政治磨难的他,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复出后一系列的出访,使他大开眼界,深感中国发展的紧迫性,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不现实。

因此,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把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根据文献记载,这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

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

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就很了不起。

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

什么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呢?同年12月6日,前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沉思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然后才向客人解释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在这里,邓小平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小康”。

以后,邓小平又多次使用这一概念。

提法上,有的叫小康之家、有的叫小康的中国、小康社会、小康生活等,意思大致差不多,讲的都是2000年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后的景象。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

中国现代化实现的时间由2000年往后推了。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

以1980年为基数。

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

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把第三步目标实现的时间进一步确定为21世纪中叶。

这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提出来了。

进入小康社会,是这个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关于小康社会的特征,邓小平做了清晰的描述。

1983年3月2日,他在与中央的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以苏州为例,谈到了人均接近800美元后,社会是个什么状况的问题: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

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说,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由此可见,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吃穿不愁、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

它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也不同于康有为所设计的小康社会。

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行等级制和世袭制的封建社会;康有为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大工大商和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社会;而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则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三)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们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

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

2000年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2002年减为2800多万。

一些已经脱贫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脆弱,容易返贫。

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

还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

现在总的情况是,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还不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差距更大,人民对治安状况、对民主进程等问题还不满意。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总体上说,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显然,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社会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有较大差距的。

怎么办?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