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论文
中国古代歌曲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歌曲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歌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就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古代中国歌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歌曲主要是由吟诗、歌唱相结合而成,而且大多与诗歌相互融合。
汉代时期,歌曲开始从诗歌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歌词体裁。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有民歌、宫廷歌曲、戏曲歌曲等,音乐风格与形式也日趋丰富多样。
宋元时期,古代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相互影响,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歌曲风格。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歌曲传统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发展,不仅歌曲内容更加丰富,音乐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古代歌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试图通过吸取古代歌曲的精髓,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歌曲,使传统歌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吟诗歌唱到后来的独立歌词体裁,再到宋元时期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明清时期的深入发展,最终到现代的新生发展。
古代歌曲
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音乐的深厚热爱和执着追求。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论文六篇
1.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及其发展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探讨古代音乐的特点、
演奏形式和功能,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 中国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风格比较
比较中国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风格,包括北方与南方地区的音
乐差异、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同时探讨这些音乐风格的历史发
展和演变。
3.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关系,探
讨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艺术效果
和文化价值。
4.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及其演奏技巧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乐器种类和特点,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探讨它们的演奏技巧、音色表现和演奏风格。
5. 中国传统音乐的宗教与仪式意义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在宗教和仪式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音乐、音乐等,探讨它们对和仪式的影响以及音乐在宗教仪式中的表现形式。
6. 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确保中国传统音乐的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六篇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可以深入探讨其中的细节和相关内容,以丰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音乐史论文
中国音乐史论文引言中国音乐历史悠久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到现代音乐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
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音乐活动主要与宗教和祭祀活动相关,人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并通过音乐来祈求好运和丰收。
在古代音乐的早期阶段,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还比较简单,主要以单音节的吟唱和鼓击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古代音乐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多样化。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音乐已成为贵族社会的文化象征,被广泛用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此期间,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出现,如太公望、羿和伶仃等。
他们的音乐作品经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变,形成了不少优美动人的古乐曲目,例如《广陵散》和《魏武挥短》等。
中古时期的音乐发展在中古时期,中国音乐逐渐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唐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来自西域的音乐和乐器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曲调和乐器体系。
这一时期的音乐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不仅有宫廷乐舞,还有民间歌谣和戏曲等。
唐朝时期,著名的音乐家韩愈和白居易等人积极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他们提倡以文采取胜音乐,注重歌词的工艺性和情感表达。
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如《长恨歌》和《乐府杂录》等。
宋朝时期,诗、画、乐三艺融合发展,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北宋时期,《琵琶行》等琴曲成为流行,而南宋时期的《华胥引》则成为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现代音乐的多样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音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20世纪初,中国音乐界掀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音乐家们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之融入到中国音乐中,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音乐作品。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中国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与表达。
本文将带您略窥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的特点与演变。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石制乐器。
最著名的古代乐器应属于商代的“大鼓”和“尺八”,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开始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古代音乐逐渐被赋予了宴会、祭祀等仪式与活动的功能。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庄重、庆祝、神圣为主要特点。
金、铜等金属乐器陆续问世,乐器的种类与音质开始多样化,使古代音乐在形式和演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宫廷音乐的繁荣与衰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宫廷音乐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最有名的中国古代宫廷乐队是太平乐队,它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九成宫调》的创作扬名海内外,成为了中国宫廷音乐的经典之作。
然而,宫廷音乐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而逐渐走向没落。
清朝之后,宫廷音乐逐渐失去了它的繁荣与光彩。
不过它的影响依然深远,许多古典音乐都保留着它的痕迹,成为了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中最为活跃与多样的一部分。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民间音乐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跟随着当时社会的变革而发展。
一方面,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各个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比如,西北地区的陕北民歌深受大家的喜爱,南方的山歌更是以其激昂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广为传唱。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的推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中国民间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音乐才能,让更多人听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音乐。
四、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现代音乐也在逐渐脱离传统音乐的束缚,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让人们享受到了迅速更新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论文(非复制)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论文谈起中国音乐,总觉得这是一个很大范围的话题以致无从说起。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尽管我平时喜欢听流行音乐,但我对音乐并不了解。
然而,学完这门课程后,我想对自己说一句——选修这门课程我就选对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
在学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的时候,我震撼于一首曲子。
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乐府的时候,给我们看了一段《佳人曲》的视频。
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
记得它的词也是美得让人回味无穷,“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在学习乐器与器乐的时候,我迷惑于箜篌的美妙与神奇。
还陆续学习了隋唐五代的宫廷雅乐,宋元的说唱与戏曲音乐,明清的歌、舞、说唱音乐,近现代的中国音乐。
学完这门课程,我感受颇多。
下面我想具体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感受。
第一,我要说的是《渔舟唱晚》。
从它的旋律中,我感受到那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乐曲的前半部分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向人展示了百舟竞归的热烈。
全曲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第二,我想说的是李叔同的《送别》。
《送别》歌词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有人说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不错,它的知名度我自小就有体会。
记得那时还是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电视剧里听到的,那时年纪小小的我就奇迹般地被它感染到了。
时隔十多年后,当我再次在音乐课上听到这首让年幼的我震撼的歌曲时,我,依然沉浸在那浓浓的送别时的不舍之情之中。
当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其实是一首外国的曲子。
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史根据神话传说及典籍,在距今五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地新石器时代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创造的最早的也就是最简单的乐器与舞蹈,当时的音乐并非就是用于娱乐而就是用来祈福,如打击乐器,管乐器及用以招来雨水,驱除乾旱之舞。
之后逐渐过渡到夏、商时期,根据古典文献记载,此时的音乐舞蹈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瞧,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对大禹治水的赞颂、对武王伐纣的称赞等等也因此出现了《大夏》、《大蠖》等音乐及舞蹈。
而在商代,巫风盛行,于就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与觋(男巫)。
她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她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继而到了周代,西周与东周就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
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
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瞧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
而在周代还有采风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收集民歌民谣,为后代保留了许多的民间风采,在春秋时期经孔子的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与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
浅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论文(通用)
浅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论文(通用)摘要: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受相应某某某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索的制约,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以我国流行音乐近30年的发展为线索,回顾了我国流行音乐30年的发展概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行音乐、发展、历程、问题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基于其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流行性”传播特性,流行音乐亦可称之为“大众音乐”。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历经30年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在开放30年来的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商品化、国际化,传播手段现代化、表现方式多元化的过程,对繁荣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近观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复苏开拓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放”的国策提出为触发,我国某某某治、经济形势引发了巨大变革。
在音乐文化领域,从意识形态方面某某某治主导、高度一致下的某某某歌曲一统天下,逐步发生了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的转换。
在大陆,原创音乐方面,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酩的《边赣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红楼梦》;谷建芬的《校园的早晨》、《年轻朋友来相会》。
还有《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时代主流音乐。
此外港台、欧美音乐也成为国内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及披头士等,国内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流行音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高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流行音乐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2)
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2)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篇二浅论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雅乐与俗乐的关系从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看,雅乐与俗乐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只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出现了雅与俗的争奇斗艳的音乐现象。
原始氏族社会没有雅乐与俗乐之分,两者共同存在于原始音乐活动中。
一、雅乐、俗乐的涵义雅乐一词最早初出于《论语阳货第十七》: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雅乐的出现是以俗乐郑卫之音相排斥而出现的。
雅乐一般泛指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所用的音乐,在五礼中用于吉礼,也包括宫廷中不带或少带礼仪性质的燕乐,主要有房中乐、诗乐及四夷之乐。
狭义的雅乐具体指的是“六代乐舞”包括: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咸池》、舜的《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周的《大武》。
也包括宫廷中不带或少带礼仪性质的燕乐,主要有房中乐、诗乐及四夷之乐。
据《周礼》记载,周代用为宗庙之乐的乐舞称为六代乐舞。
最早见于《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以和”。
“六乐”是古代雅乐的最高典范,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巩固宗法社会的政治。
传统的乐舞有“文舞”和”武舞”之分。
雅乐具体的演奏形态为堂上登歌、堂下乐悬、文武佾舞。
俗乐就是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总称,它用于宫廷宴享时称为燕乐。
俗乐是一种由粗糙到精细,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民间音乐。
由于它反映了广大人们的真切情感,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在古代音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俗乐的典型代表为郑卫之音,从音乐史料可以看出人们对郑卫之音的描述总是带有偏见的、片面的、贬意的意味。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高,俗乐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二、雅乐与俗乐的区别西周时期雅俗之争开始确立,伴随而来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首先,从音乐风格方面看,雅乐具有贵族化的特性。
如《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
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3)
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3)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篇三论述宋代城市世俗音乐的发展状况【摘要】宋代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传承盛唐繁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世俗音乐从兴起走向顶峰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通过对北宋汴梁地区的世俗音乐状况及南宋临安的宫廷音乐机构和城市音乐的繁荣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论述宋代世俗音乐的发展状况。
一、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特征1.宫廷转向世俗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汴梁),结束了唐代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
在北宋统治的160多年间,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音乐文化的重心,从隋唐的宫廷音乐转向了世俗的民间的市民音乐。
教坊——本是唐朝宫廷最重要的音乐机构。
在宋初的时候继续沿用了这一制度。
北宋时期,宫廷把南方的优秀乐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为音乐人才荟萃之地,艺人云集。
与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隶属于宣徽院,由教纺使管辖。
教纺使以下,还设有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及都知等。
教坊乐工的主要职责,是在宫廷宴飨时表演音乐歌舞,特别是逢年过节,音乐歌舞的场面就更为壮观。
宋初的大型宴会有19个段落,各个段落都有不同的表演。
但到北宋的末年,随着民间音乐的勃兴,教坊与钧容直已逐渐衰落,在宋徽宗的生日当天,宫廷里开始有了民间“勾栏”里艺人表演的杂剧的节目。
以此表明,北宋后期音乐已经由宫廷转向世俗。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灭。
公元1127年,赵构即位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在临安(北宋时的杭州)建都,史称南宋。
随着宋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音乐文化循着向世俗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发展。
因而南宋时期世俗音乐发展更加迅速繁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
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近年来快速发展,音乐考古新发现和国内外史学新观念的出现,打破了依赖文献治史的传统史学研究方式。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学生论文篇一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近年来快速发展,音乐考古新发现和国内外史学新观念的出现,打破了依赖文献治史的传统史学研究方式。
对音乐史不同于政治史的独立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见解,学科观念逐渐增强。
重写音乐史的热潮兴起,令学者们重新审度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文章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现状的粗略梳理,在史学史发展、当前的研究特点、学科展望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学;音乐考古学;史学史我国深受儒术思想的影响,汉代甚至独尊儒术,而儒家思想的音乐观又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追求,这种将音乐与政治高度结合的音乐观成为了中国历朝的音乐思想传统,史家治史往往将“乐”作为“政”的一部分记录在正史之中。
同时,在历代野史、笔记杂谈、传奇小说中,也有汗牛充栋的音乐史料。
但我国近代具有科学意义的音乐史学研究却出现较晚,从20世纪20年代起才出现了中国音乐史学的萌芽,代表作是叶伯和、朱谦之、郑觐文、王光祈等人的专著。
及至20世纪40年代末,以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为代表,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已成为音乐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代学界,古代音乐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现状的粗略梳理,在史学史发展、当前的研究特点、学科展望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发展历程管窥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学的发源期,出现的论著主要有: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年)、朱谦之《音乐的文学小史》(1925年)、童斐《中乐寻源》(1926年)、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1926年)、郑觐文《中国音乐史》(1929年)等。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V1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V1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一、历史背景下的古代音乐
古代中国音乐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古代,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娱乐和文化活动,还被用于祭祀、宗教和政治活动。
二、古代音乐的发展阶段
1. 早期音乐
早期音乐阶段是从7000年前开始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又称为新石器时代。
2. 古代音乐
中华文明开始形成之时,古代音乐开始进入文明化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音乐比较完整,有具体的记谱方式。
3. 律平调整
唐朝时期,在律平、调整的形成和相互影响中,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为大家所熟知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
4. 传统音乐
明代音乐史上,有功夫和秦淮八艳等知名作品,也给了我们不少研究
汉族传统音乐的启示。
三、中国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是充满了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
代表性。
中国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江南音乐、西北胡乐等都具有独特
的魅力。
四、古代音乐的影响及文化价值
古代音乐的影响非常广泛,无论是在文化、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
领域都有着其独特的地位。
古代音乐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音乐一直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今天,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
研究并保护好古代音乐文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
统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音乐简史课程论文甄晓明
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论文题目:中国音乐的发展和融合课程名称:中国音乐简史任课教师:甄晓明班级:学号:姓名:中国音乐的发展与融合摘要: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融合发展一、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夏商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中国古代音乐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众所周知的就是《广陵散》、《高山流水》和《梅花三弄》了。
由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
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普遍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就应该精通琴棋书画。
而这里所谓的琴就是音乐了。
二、中国古代乐器《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石音包括编磬、特磬;土音包括埙;革音包括鼓;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木音包括柷、敔;匏音包括笙、竽;竹音包括箫、笛、管、篪;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
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1)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1)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历史上,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本文主要探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音乐主要表现为歌唱和舞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诗经》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音乐的重要文献,它记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如宴乐、祭祀、慰劳等。
其中的《国风》部分,更是展现了当时全国各地音乐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汉代时期汉代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文化交流手段,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的音乐形式,如鼓吹、笛子等。
《楚辞》、《汉乐府》、《陶渊明集》都是当时民间音乐的重要文献。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民间音乐大量流行,民间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各种民间歌曲、曲牌在社会上广泛传唱。
民间音乐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点,注入了大量新鲜的元素。
唐代乐府的产生,促进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交流。
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风格比较稳定,但在元朝时期,民间音乐开始受到传入的异域音乐和舞蹈的影响,产生了电唢呐、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五、现代进入现代,中国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流行音乐及其各类派别,新民乐等,民间音乐的开放性更加明显,体现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总之,中国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呈现出了与宫廷音乐不一样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涵盖着丰富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中国音乐简史论文
中国音乐简史论文—《玫瑰三愿》作品赏析《玫瑰三愿》的创作背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十分动荡的战乱之中。
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反映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的题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主题,《玫瑰三愿》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玫瑰三愿》创作与1932年6月2日,是一首以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
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人龙七(龙沐勋)字榆生,时为国立音专文学老师,1932年三四月间“一二八”淞沪战争停战后,先生到校园上课,见到校园里满地凋零的玫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黄自先生随后谱成了曲,歌曲生动刻画了以为柔弱无力、不甘命运安排的以为女子憧憬美好未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心境。
旋律委婉,词曲紧密结合,情景交融,特别是精细的速度力度安排为演唱者提供了发挥歌唱技巧的良好条件。
一、音乐性黄自先生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奠基人。
受欧洲早期浪漫主义风格艺术歌曲的影响,黄自先生在其和声、曲式和旋律等方面都加以借鉴用于歌曲创作当中。
《玫瑰三愿》就是他的艺术歌曲代表作之一。
虽然运用欧洲的创作手法,但从旋律中所传递出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无不渗透着东方温婉的魅力。
全曲在钢琴低缓、沉静而略带伤感的简短序奏中开始。
钢琴伴奏对歌唱旋律所起的托衬作用也不可小视,作者借助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融入歌曲的情感,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渲染意境、塑造形象。
在钢琴那轻轻地奏出第一个音符时便呈现出忧与美的意境,不禁让人猜想是谁在叹息?是谁在忧愁?所以,欣赏艺术歌曲要善于利用人性中感性的一面。
“旋律即为歌曲的生命”。
可见,旋律是人们接受并通过音乐来感受歌曲中情感的主要因素。
优美的旋律只须意会不可言传,较为抽象。
要在有限的时间吸引听者就要作曲家具有对旋律美感的掌控力。
但诠释这种体裁精短的歌曲,对于节奏的掌握亦尤为重要。
节奏相比旋律,更为具体直观,歌唱者在处理作品时的轻重缓急都与节奏息息相关。
《玫瑰三愿》整曲的节奏就是在为表达意境、抒发心情而服务,所以调节好整曲的节奏与曲意相匹配也同样重要。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一)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一)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古代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审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和其艺术特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房屋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古乐器。
在商代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了以管乐为主的大规模音乐演奏,其中以董氏乐舞最为有名。
周代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乐器数量明显增加,乐舞节目也更加复杂。
秦汉时期(221年~220年),音乐逐渐走向纯粹的艺术领域,乐器和乐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则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期,其音乐艺术的质量和创新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貌。
元代(1271年~1368年)的音乐则更加注重审美和艺术,从而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中国的音乐艺术再次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交相辉映,在音乐曲调、演奏技巧、乐器制作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特征1.音色:中国古代音乐注重平和、雅致的音色,不追求夸张和刺激。
不同的乐器有着各自的音色特征,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音响组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曲调:中国古代音乐的曲调主要分为“五声”和“十二律”两种。
五声音乐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对中国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二律的出现,则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音乐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使其更加多样化和充满生机。
3.演奏技巧:古代音乐演奏技巧十分独特,其中吹、弹、拨、打等不同的演奏技巧,给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增添了许多色彩。
这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音乐对音乐乐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精湛掌握。
4.乐曲:中国古代音乐的乐曲形式千变万化,有器乐曲、声乐曲、舞乐曲,以及各种综合性乐曲。
音乐史论文五篇
音乐史论文五篇第一篇:音乐史论文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史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音乐,就像滴滴清泉和涓涓细流汇成的滚滚长河,随着日月星辰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呈现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千姿百态:柔顺时,平如明镜,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彩;忧愤时,汹涌澎湃,迸发出人间的万种怒吼。
这里有欢乐的浪花,也有悲哀的呜咽。
但是,这里只有源源不断的流动,却没有死水一潭的静止……根据神话传说及典籍,在距今五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地新石器时代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创造的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乐器与舞蹈,当时的音乐并非是用于娱乐而是用来祈福,如打击乐器,管乐器及用以招来雨水,驱除干旱之舞。
具有悠久历史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渊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数千年来,音乐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无所不包而又无所不在。
同时,中国音乐又如百川还似地融入了世界艺术的大还之中,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的音乐发展按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
而古代部分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年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
在音乐上,以音乐的萌生雅乐的兴盛为标志。
具体表现为: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多种乐曲陆续产生;大型宫廷乐队初步形成;诗歌同楚辞问世;音乐美学和律制理论初步确立。
从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夏、商时期,根据古典文献记载,此时的音乐舞蹈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对大禹治水的赞颂、对武王伐纣的称赞等等也因此出现了《大夏》、《大蠖》等音乐及舞蹈。
而在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和觋。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但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论文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论文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1208班姓名:刘正皓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这个学期在同学的推荐下选了这门课程,修完这门课程感觉收获很大。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中国音乐的历史完全是一片空白。
可以说在新生代的我们深深的受着摇滚,流行乐的影响。
很多火热的音乐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等等节目很少找到令人怀旧,令人舒缓的气息。
给在都市生活的我们无疑更加加快了节奏。
有的时候欣赏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一种心灵的释放,给自己留一方净土。
老师给我们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在国外辛勤工作的丈夫有失眠的习惯,妻子学习古筝后弹奏,丈夫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听过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这门课后,我不仅对中国音乐发展有了很多的了解,同时也选到了很多适合不同环境听的音乐。
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不仅仅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箜篌的声音还在我的耳边缭绕。
在学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的时候,我震撼于一首曲子。
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乐府的时候,给我们看了一段《佳人曲》的视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西汉李延年的这首《佳人曲》,是用以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李夫人的。
这首曲子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听过之后真的有一种美丽女子的感觉。
《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
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十分优美动听。
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所表演的长袖舞,纵然有现代的特技但是无疑章子怡把当时的艺术形式展示得淋漓尽致。
如果配上合适的乐曲堪称十分唯美的。
中国音乐近代史论文范文怎么写
中国音乐近代史论文范文怎么写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中国音乐具有其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音乐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音乐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关键词:音乐风格差异摘要: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不同。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也是文化意志的灵魂。
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且受庄婵影响较大,追求神话出世。
勤劳质朴、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等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
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属于单音音乐体系,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
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
音乐需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和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达意境,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音乐大多是写意的作品,往往用虚拟含蓄的手法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虽然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丰满厚重,但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中国音乐史论文
音乐,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
音乐,广义而言,是指以任何声音组成的艺术。
中文的音乐二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认为音乐和声音的区别,在于音乐需要透过人心去想像和创造。
音乐可分为创作、演奏、聆听三个过程,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对于音乐的过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
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
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
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
当男女之间欲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歌唱。
例如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相爱”为内容的第一乐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调,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旋律。
显示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
这是一个爱情的主题,它美丽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描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
之后,乐队和小提琴相互补充,使爱情主题更加热烈、愉快。
这是热情的、真挚的、诚恳的发自内心的爱情之歌。
当自己的亲人朋友远离身边的时刻,出于诚挚的想念,以及期望重逢的心情,于是寄情于歌,这又是大多数抒情歌曲产生的由来。
例如,我国著名词曲家王立平先生《驼铃》运用音乐的素材把压抑、深情、欲说又止的送战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别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又表达出“当时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的战友深情和革命友谊。
在人们集体生活中,常有集会活动,如示威游行、列队行进、集体操等等。
这时,大家唱着节奏鲜明、音调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壮声势,并寄于感情。
这又是军歌,进行曲以及队列歌曲产生的由来。
人们为了调剂精神,在吃饭、饮茶、休息之时,同时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格外爽健及增加愉快情绪,这又是古代宴乐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毕业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乐史毕业参考论⽂ 中国古代⾳乐在⼈类古代社会历史演进的漫长岁⽉⾥,有着光荣的经历,⽽且⾳乐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乐史毕业论⽂的相关⽂章,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乐史毕业论⽂篇⼀ 古琴⽂化对中国古代⾳乐的影响 (⼀)叙中国古琴⽂化发展 中国的古琴⾃汉代琴制定型以来,经历了⼆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从发现唐代第⼀⾸琴曲《幽兰》到近代现存的上百个不同风格流派的琴谱,三千多⾸乐曲以及⼤量有关琴的诗、词、歌、赋,都是历代前辈们⾟勤劳动的结晶和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古琴⽂化同其他民族⽂化⼀样,历尽沧桑,从现存的琴谱可以说明这⼀点。
唐代、宋代、元代琴谱流传下来的倒是不多,这有它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到了明代,有三⼗多种琴谱被发现。
清代更多⼀些,⼆百五⼗多年的时间内,出现了六⼗九种不同版本的琴谱。
各个历史时期琴谱出现的多少,从⼀个侧⾯反映了琴在那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六⼗多年来,古琴从演奏到研究⽅⾯有⼀定的发展。
全国各地相继恢复和成⽴了不少古琴研究会,这为继承和发扬各流派精湛的技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琴家们的努⼒,召开了⼏次全国性的打谱会,挖掘和抢救了⼀部分优秀的古琴曲⽬;由国家出版社刊印和影印了⼀批古琴曲集和有关资料,为演奏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辈琴家和⼀部分中年琴家,专业的和业余的,收徒传艺,使得古琴艺术后继有⼈,国家多次派遣古琴演奏家出国访问和讲学,受到热烈的欢迎和赞赏,弘扬了中国民族优秀⽂化。
古琴⽂化在今天仍有顽强的⽣命⼒,前⼈遗留的琴谱和⼼得、演奏艺术,是基础,后⼈的努⼒,是古琴艺术今后发展的动⼒,⽽要使古琴⽂化更加完美,除了要继承优秀传统外,还要有新的作品,反映现实⽣活的琴曲,才是我们研究古琴艺术的⽅向。
继承传统是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化,弹奏新曲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歌颂今天的⽣活。
和其他民族乐器相⽐,除传统以外,都有它的新代表作,⽽古琴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
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的应试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在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中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
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艺术教育的这种重要作用在高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是生动丰富的,不能只讲授抽象的内容,宣读简单化的“几要几不要”的训条,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赋予美的形式,施以艺术教育,辅以德育,启迪他们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
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歌曲、活报剧、话剧、歌剧等革命文艺对推动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前,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也能给学生以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其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1998年军民团结战洪魔的动人事迹鼓舞了千百万人民,高校抓住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通过创作歌曲、表演话剧、舞蹈等辅助形式,围绕军民同心抗洪的题材,再现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使广大学生为之感动,受到深刻的感染。
(二)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文化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想深刻;文学艺术则有利于养成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化素质对人才其它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缺乏艺术素养的文化素质,其渗透力和影响力将大为减弱。
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最易接受的艺术教育活动,能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三)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大学时光,有效地学习,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
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大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脑健全的机能和属性。
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它更适合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智育教育如能注意到这一特点,就能取得显著效果。
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和智力技能的提高。
(四)艺术教育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生活压力的加重,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
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审美可以渲泄情感,疏导情绪,排解压抑,使心理得到平衡。
艺术教育能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艺术教育对完善人的个性品质具有明显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它在实施和推进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
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据不完全统计,众高校中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
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据了解,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
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
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
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
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
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
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
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
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
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
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①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
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加强教材建设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
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
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
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