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案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117e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2.png)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大秧歌的起源、历史和特点。
2.掌握东北大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3.培养学生对东北大秧歌的兴趣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东北大秧歌的起源和历史(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简要介绍东北大秧歌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东北大秧歌产生兴趣。
第二步:学习基本动作(30分钟)1.老师示范基本动作,如迈步、转身、扭腰等。
2.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基本动作。
3.逐渐增加动作的难度和组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动作。
第三步:学习基本节奏(20分钟)1.老师为学生演示东北大秧歌的基本节奏。
2.学生通过跟拍和鼓掌等方式学习基本节奏,并与动作进行配合。
第四步:学习歌词和唱歌(20分钟)1.老师分发歌词材料,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歌词。
2.学生分组进行排练,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巩固歌词和节奏的学习。
第五步:合并动作、节奏和歌词(30分钟)1.学生根据已学的动作、节奏和歌词进行排练。
2.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对东北大秧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步:展示和评价(20分钟)1.学生小组轮流进行表演。
2.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方法:1.形象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化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学:老师示范动作、节奏和歌词,并带领学生一起练习。
示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进行排练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评价和点评:通过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励他们继续学习。
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等形象化教学材料。
2.东北大秧歌的歌词。
3.适当数量的舞蹈练习场地。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东北大秧歌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评估学生对基本动作、节奏和歌词的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教学延伸:1.学生可进行更多的排练和表演,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舞蹈才华。
东北大秧歌教案
![东北大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f098d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4.png)
东北大秧歌教案东北大秧歌教案秧歌是东北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东北大秧歌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东北大秧歌教案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通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录像《民间秧田队》提问:他们在做什么?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它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2、揭示课题。
3、初听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4、记忆歌曲旋律:歌曲可以分成几句?5、学唱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歌谱。
6、教师指导学习: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和点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7、学习歌词:指导同学正确演唱。
8、学习锣鼓点:提问: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示锣鼓?9、出示节奏谱:小组学习,分组进择乐器先节奏谱练习。
10、课后拓展: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选一个项目(舞蹈、乐器、歌曲)进行研究性学习。
舞蹈组:学习基本秧歌舞步,创编一个简单的舞蹈组合。
唱歌组: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秧歌资料(文字或音响)。
乐器组:创编或演奏秧歌锣鼓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同学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掌握、学习歌曲的能力提高。
教学内容:1、学习民族舞蹈秧歌2、复习歌曲《秧歌舞》教学目的:复习歌曲《秧歌舞》,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效果。
丰富同学的情感体验,引导同学发明性的表示歌曲。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回曲《秧歌舞》2、唱歌小组汇报: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同学。
3、乐器小组汇报:用学会的乐器演奏歌曲。
用锣鼓为秧歌伴舞,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同学创编的新节奏型。
同学在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4、舞蹈小组汇报: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
东北秧歌 教案
![东北秧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ef23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5.png)
东北秧歌教案教案标题:东北秧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基本的东北秧歌舞蹈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东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一段东北秧歌表演视频,引起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东北秧歌,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东北秧歌的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包括它在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和特点,例如跳跃、旋转、手臂的动作等。
实践活动:1. 分组进行基本的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练习,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表演,让他们展示所学的东北秧歌舞蹈动作。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东北秧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段简短的舞蹈。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东北秧歌知识和舞蹈动作。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东北秧歌的新认识和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东北秧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东北秧歌表演或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加深对东北秧歌的了解和体验。
2.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和练习东北秧歌,培养对东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东北秧歌表演视频。
2. 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3.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资源。
4. 教室空间用于实践活动和创作活动。
教案特点: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东北秧歌,培养他们对东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和创作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案还提供了教学延伸的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东北秧歌。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d03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8.png)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引言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东北秧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为了传承和弘扬东北秧歌,本教案旨在提供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有效教授东北秧歌。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2. 学习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3. 能够自由组合基本舞步和动作,表达出独特的个人风格;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演练掌握舞蹈技巧。
三、教学内容1. 东北秧歌的介绍1.1 起源和发展1.2 特点和表现形式2. 基本舞步和动作教学2.1 踢腿动作(以单人为例)2.2 转身动作(以单人为例)2.3 手臂舞动(以单人为例)2.4 团队合作舞动四、教学步骤1. 温身活动在开始教学之前,进行热身活动,如慢跑或简单的拉伸运动,以准备学生的身体。
2. 东北秧歌的介绍2.1 向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
2.2 分享东北秧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3. 基本舞步和动作教学3.1 踢腿动作(以单人为例)- 教师示范基本的踢腿动作,同时解释每个动作要注意的细节。
- 学生逐步跟随教师进行练习,重复练习直至掌握。
- 引导学生逐渐增加动作难度,提高技巧。
3.2 转身动作(以单人为例)- 教师演示转身动作的正确姿势和要领。
- 学生跟随教师,逐渐练习转身动作,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改进。
3.3 手臂舞动(以单人为例)- 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手臂舞动进行指导和讲解。
-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互相指导和帮助。
3.4 团队合作舞动-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练习不同的舞步和动作。
-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合作演练。
五、教学评价1. 视频自我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舞蹈表演录制下来,并进行观看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和评价,互相分享自己的优点和能够改进的方面,以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东北大秧歌》教案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东北大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f55237f1922791788e87a.png)
(5)相互评论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学生:动作不太协调,不舒展,放不开。 教师:请你们说一说秧歌应该是什么样的?
——山东省鱼台县王鲁镇中心中学尹越
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 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 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 影响教学效果。 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 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 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所以要注意到自 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
(2)教师: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请你说一说对这段音乐的感觉。(播放音乐) 学生:欢快,像两个乐队对着吹。 教师总结:这是对句的熊市,也是秧歌音乐的一个特点,与表演形式紧密结合,比
如一男一女的对舞。(板书:对句) 秧歌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结构都非常短,一般是2/4拍、4/4拍,没有三拍 子。(板书:2/4拍、4/4拍,节拍工整)
(1)手拍节奏练习
教师:下面我把这个空拍拿出来,组成一条新的节奏。一起来打一下: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在这个节奏基础上,我把它编成一个四声部的节奏: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拍各声部的节奏,然后四组合奏。 (2)念节奏练习 教师:大家表现的很不错,但全部用手拍,效果不明显,下面 我们用嘴把节奏念出来,第一组念“咚”,第二组念“台”, 第三组念“仓”,第四组脸“匡”。学生进行练习 (3)演奏打击乐器 教师:下面我们要把大家对节奏的掌握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教师出示鼓、镲、小锣、钹)每组请一位同学来演奏乐器。 四位同学演奏
《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案
![《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ef1b965ef7ba0d4a733bf0.png)
《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习东北大秧歌的舞步;2、熟悉东北大秧歌的典型旋律3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将东北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课型:激情引趣课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创编东北秧歌。
通过学生共同的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情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的去探究“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东北秧歌中‘领队’的作用)在大家真实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具有区域特色的本乡本土的民族音乐传统,、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能积极参加本地区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依据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师的一段舞蹈(东北秧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东北秧歌”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采用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互问互答”、“今天我是老师”“小组竞技赛”、“模仿室”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典型的东北秧歌音乐及舞蹈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是学生进行共同探究音乐知识及尽展才华的地方。
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b411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6.png)
东北秧歌教案
教案主题:东北秧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北秧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秧歌舞蹈的欣赏和参与,培养学生对东北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1. 东北秧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秧歌动作和表演技巧。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将播放一段东北秧歌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东北秧歌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了解东北秧歌(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东北秧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其起源、形成和演变过程。
3. 学习秧歌动作(25分钟)
教师领导学生一起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动作、脚步和身体移动等。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秧歌的基本表演技巧和节奏感。
4. 分组演练(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排一段秧歌表演,要求每个小组都能展示自己的特色和创意。
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展示和欣赏(10分钟)
让每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秧歌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给予评价。
教师在展示结束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东北秧歌的历史和特点,学习了基本的秧歌动作和表演技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通过展示和欣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了东北秧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f5b34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c.png)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第四章《东北秧歌》。
详细内容包括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身段及组合练习。
具体章节为:4.1节“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4.2节“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4.3节“东北秧歌组合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
3. 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配合、组合练习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镜子、把杆。
学具:舞蹈服装、扇子、手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东北秧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舞蹈的基本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步伐学习:讲解并示范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让学生跟随老师练习。
3. 手势与身段学习:讲解并示范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让学生分组练习。
4. 组合练习:将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融合,进行组合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所学内容,老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2. 内容:基本步伐:前进步、后退步、踏步、十字步等手势:抓、绕、翻、扔等身段:扭、摆、颤、跳等组合练习:步伐+手势+身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段30秒的东北秧歌组合,要求包含所学的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
2. 答案示例:步伐:前进步、后退步、踏步手势:抓、绕、翻身段:扭、摆、颤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看更多关于东北秧歌的视频,了解其文化背景,提高舞蹈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民间舞蹈比赛,锻炼舞台经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配合、组合练习的节奏感。
2.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欢乐秧歌》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欢乐秧歌》](https://img.taocdn.com/s3/m/630abb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1.png)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欢乐秧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秧歌舞以及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能够感受和理解秧歌的节奏和舞蹈动作,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3.掌握基本的秧歌舞步和动作,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舞动。
4.学会用语言、歌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秧歌舞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的掌握。
2.良好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节:秧歌的概述1.师生共同探讨“秧歌”这个词语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播放一段秧歌舞蹈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请学生描述观看视频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了解秧歌节等传统文化活动与秧歌舞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1.引导学生先听一遍《欢乐秧歌》的歌曲,让学生尝试跟随音乐感受节奏。
2.师生共同探讨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并模仿。
3.整合基本舞步和动作,配合《欢乐秧歌》的音乐让学生进行自由跳舞,同时着重指导正确的姿势和动作节奏。
第三节:用语言、歌唱表达秧歌的理解和感受1.引导学生对秧歌的起源及历程进行简短的语言表达。
2.教师演唱《欢乐秧歌》歌词,并引导学生跟唱,让学生深入感受秧歌歌曲情感的表达。
3.展示学生合唱《欢乐秧歌》的视频,并请学生跟随视频学唱课上学习的歌曲。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感受秧歌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并促进学生德育情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问答和音乐配合自由舞蹈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但在掌握秧歌基本舞步方面,仍需引导学生多进行听、看、模仿的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63922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1.png)
东北秧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北秧歌的源起、发展和特点。
2. 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编排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达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编排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教会学生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编排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达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音乐播放设备、音乐光盘、舞蹈教学视频。
2. 学生准备:宽松舒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源起、发展和特点。
2. 播放一段东北秧歌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动作训练(20分钟)1. 分组进行基本动作练习,包括踏步、踏板、踩步、转身等。
2. 师生互动,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跟随练习。
3. 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动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三、编舞(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排一段东北秧歌舞蹈。
2. 教师提供舞蹈编排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编舞任务。
3. 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舞蹈排练,不断完善动作和节奏。
四、集体演练(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集体演练,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编排的舞蹈。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舞蹈的表达。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交流感受和体验,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继续练习和探索东北秧歌艺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东北秧歌的源起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力和协作能力。
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动作训练和舞蹈编排,通过集体演练和总结提高了他们对东北秧歌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提高了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东北秧歌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fcf4a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9.png)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2.学习基本的秧歌动作和节奏;3.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东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3.编排一个简单的秧歌舞蹈。
三、教学过程1.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秧歌既是一种舞蹈形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2.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包括起步、站立、拍掌、踏步、转身等动作。
同时教授秧歌的基本节奏,让学生掌握秧歌舞蹈的基本技巧。
3.分组练习秧歌舞蹈(4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编排一个简单的秧歌舞蹈。
教师提供音乐和舞蹈指导,引导学生在舞蹈中展现个人特色和团队合作精神。
4.合作表演与点评(20分钟)让各小组依次表演他们编排的秧歌舞蹈,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
通过观摩他人表演和反馈,让学生不断完善舞蹈表现,提高舞蹈水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现能力,同时倡导合作和团队精神。
通过分组练习和合作表演,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秧歌舞蹈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表演来提高舞蹈技巧,因此要鼓励学生勤加练习,不断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培养舞蹈技能和表现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继续深造舞蹈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说明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c5c809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f.png)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东北秧歌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2.学习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和基本节奏。
3.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及流程1.秧歌起源和发展的介绍在教学开始,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可以通过讲解、视频展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东北地区的文化背景的关联。
2.秧歌舞蹈动作基本教学a. 教师根据秧歌舞蹈的特点,选择一部分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如手舞、足舞、身舞等。
b. 先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的正确姿势及运动要领。
c. 通过分解动作,逐步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
d. 注意鼓励学生互相观察、互相学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3.秧歌舞团队合作训练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负责人。
b. 每个小组从已学过的舞蹈动作中自由组合和创作一段舞蹈。
c. 学生要互相配合,根据节拍和音乐的节奏进行编排和排练。
d. 小组负责人需要带领组员进行练习,组织排练,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4.秧歌表演与展示a. 在舞蹈训练结束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
b. 学生可以选择校内或校外的展示场地,向其他班级、老师、家长等进行表演。
c.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应注意形态、动作的准确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
d. 在展示结束后,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和反思,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秧歌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并观察小组之间的协作程度和创作成果。
3.通过舞蹈表演和展示,评估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蹈的整体效果。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1.及时记录学生在舞蹈训练和表演中的表现,包括其优点和需改进之处。
2.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3.总结经验,对下一次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准备。
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学习秧歌舞蹈的基本动作,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协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优质教案(推荐5篇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优质教案(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c1d52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4.png)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优质教案(推荐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民族民间舞》教材中第四章“东北秧歌”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东北秧歌历史起源、基本动作和组合、音乐节奏以及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将全面解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舞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
2. 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音乐节奏感知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音乐节奏把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兴趣和热爱,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舞蹈服装、手绢、扇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东北秧歌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讲解:介绍东北秧歌历史起源、基本动作和组合、音乐节奏等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让学生跟随学习。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之处。
5. 互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提高舞蹈表现力。
7. 拓展延伸:让学生解其他地区民间舞蹈,比较它们异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2. 基本动作和组合3. 音乐节奏4. 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段关于东北秧歌简短介绍,包括基本动作、音乐节奏和文化内涵。
2. 答案示例:东北秧歌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它基本动作有“十字步”、“划船”等,音乐节奏明快,表现东北人民豪爽和热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东北秧歌表现出较高兴趣,但部分学生在动作掌握方面仍有困难,需要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地区民间舞蹈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掌握2. 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培养3. 教学互动环节有效性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1. 在示范环节,我会将动作分解,逐一讲解,确保学生能看清、听懂。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5f4e1459eef8c75fbfb340.png)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学习东北大秧歌舞蹈,使学生了解东北人情及舞蹈的风格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东北秧歌乃至民族舞蹈艺术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东北大秧歌舞蹈,在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合作和模仿中加强对东北秧歌舞蹈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秧歌舞蹈的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感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创编不同情境的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表现力。
2、重难点:感受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学习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进行简单的创编。
二、教学过程1、播放音乐《家在东北》,学生伴着音乐走进教室。
(这一环节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东北的乡土文化,为后面导入做铺垫。
)2、简单介绍东北的风俗及东北舞蹈的特点:教师播放《大东北扭起大秧歌》伴奏音乐,展示图片:花绿绿的秧歌服,红上衣、绿裤子,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表演唐僧师徒的…………最好能准备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服装后期表演创作用等。
学生自由发言,把学生知道的有关东北的知识都说出来,教师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佳作欣赏:(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对舞蹈的基本动作有个印象,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学习做个很好的铺垫。
)4、东北大秧歌舞蹈教学:全员参与,寓教于乐。
教师将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基本动作“告诉学生注意三点:1.手指不要旋出手绢花里的钢圈。
2.一开始学,慢慢来不要急,别旋太快,不然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3.旋时手腕不要动得太厉害了,主要是手指。
分步骤教给学生,并配有音乐《家在东北》;再教学生简单的“十字步”配音乐(在教学生动作的同时,配上适当的音乐,为后面的听音乐创编动作打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5、创编实践:分组创编动作,教师播放二人转《小拜年》(把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给予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大胆创编,在学生进行表演的同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达到了玩中学,学中乐的目的,让学生在快乐中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bb9e1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6.png)
东北秧歌教案东北秧歌是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之一,源于东北地区,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它以丰收祈福为主题,舞者们身着民族服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欢快的节奏,展现出东北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一份东北秧歌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东北秧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准备1. 展示东北秧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音乐播放器和相关的音乐。
3. 学生穿上适合的舞蹈服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动作(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如手臂的摆动、腿部的跳跃动作等,让学生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 分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练习基本动作和编排简单的舞蹈。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加入一些个性化的动作和表演元素。
4. 合作表演(15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评价和建议。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的特长和才艺。
5. 整合表演(20分钟)将所有小组的表演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台完整的东北秧歌舞蹈。
学生需要互相配合,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6. 展示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将他们的表演展示给全班同学,老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四、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北秧歌歌曲,自主编排舞蹈,并进行表演。
2.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民间舞蹈,比如西藏的藏舞、云南的舞龙舞狮等,拓宽视野。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东北秧歌的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避免片面和夸张的表现方式。
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舞蹈表演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cfac9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d.png)
东北秧歌教案教案标题:东北秧歌教学教案目标:1. 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和动作,准备相关音乐和录像资料;2. 学生准备:舒适的服装和鞋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东北秧歌的特点和基本动作(15分钟)1. 通过播放相关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东北秧歌的特点和表演形式;2. 详细讲解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如“剪子腿”、“拐子腿”、“剁脚”等,并示范演示;3. 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并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基本动作的技巧。
Step 3:分组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领舞并指导其他小组成员跟随动作练习。
教师可以适时辅助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掌握秧歌的基本动作。
Step 4:整体表演(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表演,每个小组依次上台展示他们的秧歌表演。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Step 5: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东北秧歌的特点和基本动作,并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想。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东北秧歌的曲目,编排更精彩的舞蹈动作;2. 可以邀请专业的东北秧歌表演团体来校进行交流和演出;3. 组织校内的东北文化展,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1. 教案设置合理,环节清晰,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2.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3.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创作空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4. 可以通过观摩、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和热情。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fe1199e518964bcf847cf5.png)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学习目标: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音乐;东北小曲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教学重点、难点: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1.一、检查作业(还课)2. 1. 提问: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3. 2. 提问: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4. 3. 提问: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5. 4. 提问: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6.二、导入新授课7. 1. 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8. 2.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
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
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
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
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
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面试《东北秧歌》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东北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dde6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c.png)
教师资格证面试《东北秧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教学目标1.1 教案背景《东北秧歌》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一教案适用于高中艺术类课程,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并能够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舞蹈演示。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发展背景与基本特点;- 学习并掌握一段基础的东北秧歌舞蹈动作;- 能够在集体和个体的演示中展示所学动作,感受东北秧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介绍;- 东北秧歌的基本特点和舞蹈动作;- 学生动作示范与练习;- 个体和集体演示。
2.2 教学重点- 学生对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定了解;- 学生能够掌握一段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动作;- 学生能够通过个体和集体演示展示所学动作。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导入、知识讲解、动作演示与练习、个体和集体演示等环节。
-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东北秧歌表演视频,引起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讲解其基本特点和舞蹈动作要领。
- 动作演示与练习:教师进行动作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逐步练习,重点讲解动作的节奏与力度掌握。
- 个体和集体演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个体演示,然后集体演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2 教学方法- 视频引入法:通过播放东北秧歌表演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 示范法: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并进行适当的练习与指导。
- 分组合作法:学生分小组进行个体和集体演示,促进互动与合作学习。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方式4.1 教学资源- 东北秧歌表演视频;- 课堂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个人音乐播放设备(可选)。
东北秧歌教案初中
![东北秧歌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3f01bb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2.png)
东北秧歌教案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表演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身体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2. 东北秧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东北秧歌动作的掌握和舞步的协调。
2. 东北秧歌的节奏感和表演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
2. 音响设备。
3. 舞蹈道具(如手绢花、绸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
2. 展示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对东北秧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基本动作学习(15分钟)1. 教授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如秧歌步、十字步等。
2.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掌握基本动作。
三、舞步练习(20分钟)1. 教授东北秧歌的舞步,如秧歌大圆场、十字舞步等。
2. 学生跟随音乐练习舞步,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2. 强调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2. 学生展示复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二、动作组合学习(15分钟)1. 教授东北秧歌的动作组合,如秧歌组合、舞步组合等。
2.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掌握动作组合。
三、表演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挑选优秀表演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课后练习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东北秧歌活动,传承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步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3. 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习东北大秧歌的舞步;2、熟悉东北大秧歌的典型旋律3 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 将东北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课型:激情引趣课课时:1 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创编东北秧歌。
通过学生共同的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情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的去探究“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东北秧歌中‘领队'的作用)在大家真实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具有区域特色的本乡本土的民族音乐传统,、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能积极参加本地区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依据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
在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师的一段舞蹈(东北秧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东北秧歌” 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采用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互问互答” 、“今天我是老师”“小组竞技赛”、“模仿室”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典型的东北秧歌音乐及舞蹈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是学生进行共同探究音乐知识及尽展才华的地方。
所以本节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的以“互问互答” 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及舞蹈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是起引领的作用。
同时,教师把全体学生的普通参与与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及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在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中尽显他们的才华。
3、“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真理,只有创造才能飞跃发展。
为此,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东北秧歌”的节奏仿打和舞步练习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通过学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问:“能否把生活中的动作,融入到舞蹈当中去”?来激发学生的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实践,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的创作活动。
同时教师经常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验证自己的不同想法。
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合作、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意识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
4、“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完善评价机制” 。
为了让我们东北的学生更了解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将地方性的民族艺术加以弘扬,为此选择了“东北秧歌”作为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音乐、舞蹈、影视、英语等相关的学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中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尤其是在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对他人的作品以及教师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
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
教材分析:1、《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这一节音乐课是本校乡土教材中关于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教学内容。
东北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之一,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历史悠久,起源于东北地区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东北秧歌形式谐趣,它的风格与东北人民的稳、梗、翘密切相关,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是跳东北秧歌九字诀。
东北秧歌很讲究梗劲、扭劲,其风格特点是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它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以其红火热烈的场面和情趣盎然的风采深得历代人民的喜爱!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
在东北,无论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过年的时候,扭秧歌以成为人们抒发自己喜悦心情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城市里,就是在平时,一些中老年人也都自动组建秧歌队,晚饭过后翩翩起舞扭起咱东北的大秧歌。
“东北秧歌”,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唢呐)和舞场(锣、鼓)其典型的东北秧歌的音调为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曲调较快、热情奔放。
2、重点:通过学习《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这一节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使学生掌握东北秧歌的典型曲调以、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并能够积极参加当地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3、难点:每个学生对音乐、对喜爱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可能会在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创编中以及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有一定难度。
学生分析:本节课所面向的是我校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对大千世界的万物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21 世纪的今天流行音乐通过各大新闻媒体不断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听觉也以逐渐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最爱,流行音乐固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但民族音乐文化更是魅力无限,为了让青少年学生发觉民族艺术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点,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热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所以特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我们东北的典型音乐文化东北秧歌做为教材向学生传授,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课标与本教材的联系:音乐课程目标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它提倡“文化传承价值,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此我结合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选择了东北地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东北大秧歌”为教学内容。
1、文化传承价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东北秧歌”是我们东北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而且结合本地区情况“东北秧歌”又是我们东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在生活中距离学生最近的民间艺术,能够激起学生对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艺术“东北大秧歌”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授所产生的重大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
在我们现在的音乐教材中包括乐曲、歌曲、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而对于舞蹈则等于“零” ,为此以课标中“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前提,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姊妹艺术及其中的联系,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为依据,结合我们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选择“东北大秧歌”这种民族民间本乡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歌舞形式的音乐课程资源作为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东北秧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认识音乐与各艺术门类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中“舞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发展的形式下,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出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的学习形式,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并随着自己的意愿,随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
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以“互问互答”学习方式,在音乐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发生争论的问题自觉的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验证想法、解决问题、体验生活。
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共同感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学生的即兴创作和运用音乐素材创作贯彻始终,同时学生之间对整个学习、创作过程中自我评价、互评,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美丽,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今天我是老师” “模仿室”“同跳一支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用幻灯片、电子琴、录音机、扇子、绸子等现代化用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音乐活动来表达学生个人的情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去获得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表达力,利用适时正确的评价,通过自评、互评、他评来培养学生的正确评价能力。
教学策略: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和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入领会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 ,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我充分的认识到真的不能“教死书” “死教书”了。
以前的教学路子现在真的是不行了。
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观念在变,学生接受事物能力也在变。
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策略更应该适时而变。
教师要学会如何整合新教材去开发、发现身边的新鲜事物,通过对身边的每一个音乐素材的寻找,使学生对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知道如何去自我感受和自我理解、自我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式学习。
教师一改以往日“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是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到音乐中、到书籍中自己去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如“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通过各自不同的渠道去搜集知识,然后到课堂上进行相互展示互相学习,这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就不仅仅上一节课的45 分钟,而是无时无刻都在自我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音乐课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服饰、教师的一段舞蹈和几张彩色的图片等一些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对事物有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自主的合作去共同学习去共同探究。
2、“观察比较、发现问题”。
现代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的强,教师利用这点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图片、听赏音乐和联想事物并将其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把握时机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的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3、“艺术创作,来源生活” 。
“生活是万物之本”我们任何一门艺术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对于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并搜集生活中的素材结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