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

合集下载

两异面直线计算距离公式

两异面直线计算距离公式

两异面直线计算距离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咱今儿就来唠唠两异面直线计算距离公式这个事儿。

您想啊,在空间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各自伸展开来,互不干扰,可咱就得想办法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这可有点意思。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这个知识点。

当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那光影交错的,就像空间中的直线似的。

我拿起两支粉笔,在空中比划着,跟同学们说:“这两支粉笔就好比两条异面直线,咱得找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那咱们先得搞清楚啥是异面直线。

简单说,就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广场上,有两个人,一个沿着东边的路走,一个沿着西边的路走,他们永远碰不到面,这就是异面。

计算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咱有个专门的公式。

这个公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咱们打开这距离的秘密之门。

公式是啥样儿的呢?假设两条异面直线分别为 L1 和 L2,它们的方向向量分别为 s1 和 s2,而且还有分别在这两条直线上的点 A 和 B,那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d 就等于 |(AB · (s1 × s2)) / |s1 × s2|| 。

您瞅瞅这公式,乍一看可能有点晕乎,别急,咱一点点来。

先说这方向向量,就像是直线的“指向标”,告诉咱们直线往哪个方向去。

而那个点呢,就是直线上的一个“标记”。

就拿个例子来说吧。

比如说有两条异面直线,一条是从点 P(1, 2, 3) 出发,方向向量是 (1, 1, 1);另一条从点 Q(4, 5, 6) 出发,方向向量是(2, 2, 2) 。

那咱们先算 AB 向量,就是 B 点坐标减去 A 点坐标。

然后再算 s1 × s2 ,这就得用到向量的叉乘运算啦。

这运算过程可得仔细喽,一步错步步错。

我有个学生,有一回做这个题,就粗心大意,算错了一步,结果后面全错啦,那叫一个懊悔哟。

学这个两异面直线计算距离公式,可不能光死记硬背,得理解着来。

多做几道题,多琢磨琢磨,慢慢就熟练了。

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几何学中,异面直线是指位于不同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由于它们存在于不同的平面中,因此无法以常规的方法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然而,解决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确定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异面直线的定义和性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接下来,我们将引入并推导出一种计算异面直线距离的公式,并探讨该公式的应用举例。

最后,我们将总结距离公式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并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异面直线之间距离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认识到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和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举例,我们将了解如何解决异面直线距离计算问题,并有望引发更多关于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思考。

2. 正文:2.1 异面直线的定义与性质在几何学中,异面直线是指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异面直线之间存在一些特定性质,例如永远不会相交、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等。

了解这些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2.2 距离公式的引入与推导为了计算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引入一种距离公式。

该距离公式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任意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推导这个距离公式主要依赖于向量和点积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将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一点作为原点,并用向量来表示另外一个点相对于原点的位置。

然后,通过求解这两个向量之间的点积来求得最短距离。

具体而言,在三维空间中,假设有两条异面直线L1和L2。

L1可以表示为P1+r * V1(其中P1是L1上某一点,V1是L1的方向向量),L2可以表示为P2+s * V2(其中P2是L2上某一点,V2是L2的方向向量)。

我们可以通过求解r 和s 的值来确定L1 和L2 间的最短距离。

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几种常用方法1 辅助平面法(1)线面垂直法,用于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情况.若已知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可以寻找一个辅助平面,使它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垂直于另一条直线,在辅助平面上,过垂足引前一条直线的垂线,就得到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并求其长度.例1 如图1所示正三棱锥V-ABC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为b,求AB与VC的距离.解:在正三棱锥V-ABC中,△AVC≌△BVC,作BE⊥VC,连AE,则AE⊥VC,且AE=BE,∴VC⊥平面AEB∴VC⊥AB取AB中点D,连DE,则DE⊥AB,又VC⊥DE.∴DE是异面直线AB与VC的公垂线.分析:这样求异面直线间距离就化为平面几何中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了.作VF⊥BC,则有(2)线面平行法,用于一般情况.其用法为:过其中一条直线作与另一条直线平行的平面,这样可把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到面的距离.例2 如图2所示,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BB1=a,BC=b,试求异面直线AB与A1C之间的距离.解:∵AB∥AB,∴AB∥平面ABC,于是AB与平面ABC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B与AC之间的距离.(3)面面平行法,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除了上面(2)介绍的转化为线面的距离外,还可以转化为面面的距离,即作两平行的辅助平面,分别过其中的一条,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就为此两异面直线的距离.例3 如图3所示,夹在两平行平面α和β间的异面直线AB、CD,在平面β的射影分别是12cm和2cm,它们与平面β的交角之差是45°,求AC与BD之间的距离.∴平面α与平面β的距离为AC与BD间的距离,设此距离为xcm,即AA'=CC'=xcm,过D点作DE=AB且DE∥AB交平面α于E,则ABDE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解得x1=4,x2=6.故异面直线AC与BD之间的距离是4cm或6cm.2 等积法在一般情况下,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可转化为(1)一异面直线与过另一异面直线且平行于第一条异面直线的平面之间的距离.(2)分别过两异面直线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上述两种距离总是通过直线上(或平面上)一点到另一平面之间的距离求出,除直接求出外,一般都要通过等积计算再求高的办法来求得的.例4 如图4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求AC与BC1的距离.解:连接A1C1,A1B,C1A,∵AC∥A1C1,∴AC∥平面A1BC1,则求AC与BC1的距离转化为求AC与其平行平面A1BC1的距离.也就是三棱锥A-A1BC1的高h.由上可知,等积法与作辅助平面法紧密相连,它是以辅助平面为底,与平面平行的另一条异面直线上某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为高组成一个三棱锥,若改变三棱锥的底面易于求得三棱锥的体积,便可利用等积法求出以辅助平面为底的三棱锥的高,即异面直线间的距离.3 极值法运用极值法求异面直线a、b的距离是先在a(或b)上取点A,过A点作AB⊥b,设某一线段为x,列出AB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AB=f(x),求出AB的最小值,就是所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其理论依据是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直线中最短线段的长.例5 如图5所示,圆锥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2R,AC为轴截面SAB的底角A的平分线,又BD为底面的一条弦,它和AB成30°的角,求AC与DB之间的距离.解:在AC上任取一点E,作EF⊥AB,垂足为F,则EF⊥底面.设EF=x∵△SAB是正三角形(AB=SA=SB=2R)4 定义法用定义法的关键要会作出直线的公垂线,对于简单的(如若两异面直线互相垂直,则宜于用此法求,前面线面垂直法已介绍过),但在一般情形下,由于不易作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所以稍难一点就不用此法,而用极值法来解决.此外,还有用射影法、公式法来求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因不常用,故不再举例.。

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

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

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引言在三维空间中,存在着无数的直线。

当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它们被称为异面直线。

本文将探讨如何计算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该问题的指南。

什么是异面直线?异面直线是空间中两条直线,它们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因此永远不会相交。

直观地理解,可以将两条异面直线想象为两个平行于彼此的铁轨。

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交叉或相交。

因此,计算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的计算方法计算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需要使用向量和向量的点积公式。

下面将分步介绍具体计算方法。

步骤一:确定两直线的方向向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

方向向量是指直线上的两个点之间的差值向量。

假设我们有两条直线分别为直线1和直线2,它们的方向向量分别为?1和?2。

步骤二:计算两直线的垂直向量接下来,计算两条直线的垂直向量。

垂直向量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叉积。

即,? = ?1 × ?2。

步骤三:确定两直线上的一点从直线1上选择一个点?1,可以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

这个点将被用来计算两直线间的垂直距离。

步骤四:计算两直线间的垂直距离(即最短距离)最后,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两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 = |(? − ?1) · ? |其中,点积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乘积。

计算得到的垂直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

示例问题:计算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为了更好地理解计算过程,我们举一个实际的示例问题。

问题描述:已知直线1过点A(1, 2, 3)和点B(4, 5, 6),直线2过点C(-2, 0, 1)和点D(3, 1, 13),计算两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

步骤一:确定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1的方向向量?1 = ?? = (4-1, 5-2, 6-3) = (3, 3, 3) 直线2的方向向量?2 = ?? = (3-(-2), 1-0, 13-1) = (5, 1, 12)步骤二:计算两直线的垂直向量直接计算两个方向向量的叉积:? = ?1 × ?2 = ( 3×12 - 1×5, 5×3 - 5×12, 3×5 - 3×1) = (36, -51, 12)步骤三:确定两直线上的一点我们可以选择直线1上的点A(1, 2, 3)。

「高中数学异面直线距离(教师用)」

「高中数学异面直线距离(教师用)」

求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常用方法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立体几何重、难点之一。

常有利用图形性质,直接找出该公垂线,然后求解;或者通过空间图形性质,将异面直线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其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化为分别过两异面直线的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化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或用等体积变换的方法来解。

方法一、定义法也叫直接法,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再计算此公垂线段的长。

这是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关键。

该种方法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如两条一面直线垂直,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找或做:过其中一个直线与另一个直线垂直的平面。

若两个直线不垂直,则需要找第三条直线,若第3条直线与两个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平移第3条直线使得与两个异面直线都相交。

例1 已知:边长a 为的两个正方形ABCD 和CDE F成1200的二面角,求异面直线C D与AE 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由四边形A BCD 和CD EF是正方形,得CD ⊥AD,CD ⊥DE,即C D⊥平面ADE,过D 作DH ⊥AE 于H,可得D H⊥AE ,DH ⊥CD ,所以DH 是异面直线AE 、CD 的公垂线。

在⊿ADE 中,∠ADE =1200,AD=DE=a ,D H=2a 。

即异面直线CD 与AE 间的距离为2a 。

例2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 BC D中,AB =BC =CD =D A=AC =BD =a,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1)求证:E F是AB 和CD 的公垂线;(2)求AB 和C D间的距离;(3)求EF 和AC 所成角的大小.(1)证明:连结AF ,B F,由已知可得AF =BF .又因为AE =B E,所以F E⊥AB 交AB 于E.同理EF ⊥DC 交DC 于点F .所以EF 是AB 和C D的公垂线.(2)在R t△BE F中,BF =a 23,BE =a 21, 所以E F2=BF 2-BE 2=a 212,即EF =a 22. 由(1)知EF 是AB 、C D的公垂线段,所以AB 和CD间的距离为a 22. (3)过E 点作EG ∥AC 交BC 于G ,因为E 为AB的中点,所以G 为B C的中点.所以∠FEG 即为异面直线E F和AC 所成的角.A B H D C E F例2题图在△FEG 中,E F=a 22,E G=a 21,FG =a 21, cos ∠F EG =222222=⋅⋅-+EG EF FG EG EF . 所以 ∠FEG =45°所以异面直线EF 与AC 所成的角为45°.例3 正方体A BCD-A 1B1C 1D 1棱长为a,求异面直线AC 与B C1的距离。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传统教材中以例题出现,仅用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或异面直线的距离,在新课标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近一步加强,但仍只以例题的形式分散于多个地方,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重视,本文总结、介绍这个知识点在“空间计算”中的应用。

一、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图1,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夹角为θ,MN 是公垂线,P 、Q 分别是a 、b 上的点,则由向量知识得:><+++=++=NQ PM NQ PM NQ MN PM NQ MN PM PQ ,cos 2222(1)其中θπθ-,或>=<NQ PM ,若MN=d,MP =m,NQ=n,PQ=l则l=θcos 2222mn n m d ±++ (2),公式(1)、(2)分别是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向量公式,数量公式,基本构图为两条异面直线及公垂线,符合上述基本构图即数量关系,即可用公式来解决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用法二、公式的应用1.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例1,如图2:600的二面角的棱上有A,B 两点,直线AC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 ,已知AB=4,AC=6,BD=8,求CD 的长?分析:AC ,BD 是两异面直线,AB 是公垂线,AC 与BD 的夹角即是二面角的平面角,θ=60,0符合基本构图即数量关系,代公式即得CD=172 2.求异面直线的距离由公式(2)变形得d=θcos 2222mn n m c --3.求异面直线的夹角由公式(2)变形得cos θ=mn c n m d 22222-++4.求二面角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A (-2,3),B (3,-2),沿x 轴把直角坐标平面折成大小为θ的二面角后112=AB ,求θ的大小?分析:分别过A 、B 作AA ˊ⊥x 轴于A ˊ,BB ˊ⊥x 轴于B ˊ,翻折后,AA ˊ与BB ˊ为异面直线,A ˊB ˊ为公垂线,而><B B A A ','=θ,AA ˊ=3,A ˊB ˊ=5,B ˊB=2则==∴cos ><B B AA ','=21∴><B B AA ','=600∴θ=1200 5.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如图4,线段AB 在平面α内,线段AC ⊥面α,BD ⊥AB ,且AB=7,AC=BD=24,CD=25,求线段BD 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析:图中AC ,BD 是两条异面直线,AB 是公垂线段,符合基本构图,又直线BD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与异面直线AC ,BD 所成的角满足关系:sin θ=><BD AC ,cos 利用上述关系及公式即可得出θ=300。

异面直线的距离求法

异面直线的距离求法

异面直线的距离求法咱们聊聊异面直线的那点事儿,特别是它们之间距离的那些小秘密。

在数学的浩瀚宇宙里,异面直线就像是两条永远不会交汇的银河,各自闪耀在各自的天际。

虽然它们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咱们数学界的朋友们,总爱琢磨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儿,比如怎么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两根笔直的铅笔,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两颗星,遥遥相望。

这时候,你可能就纳闷了:这俩家伙到底隔了多远呢?别急,咱们有妙招。

首先,咱们得找个“桥梁”,让这两条直线能间接地“握手言和”。

这个桥梁,就是咱们常说的“公垂线段”。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连接两个星球的隐形桥梁,它垂直于这两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稳地立在那儿。

要找这个公垂线段,咱们得先用点技巧。

假设这两条直线分别是A和B,咱们可以在A上随便找个点P,然后向B所在的方向投射一条光线,就像手电筒照亮夜空一样。

这条光线会与B有一个交点Q,但Q不一定是咱们要找的公垂线段的端点。

不过别急,咱们可以沿着这条光线,找到一个与B平行且与A垂直的平面。

在这个平面上,A会有一个“影子”,咱们称它为A'。

现在,A'和B就在同一个平面上了,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咱们要找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而A'到B的最短距离,就是咱们之前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这个长度,就像是你和心仪的人之间的距离,虽然不能直接到达,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测量出那份微妙而确切的“远”。

计算这个距离的时候,咱们得用到一些三角函数和几何知识,就像是解谜游戏一样,一步步揭开谜底。

不过别担心,只要你跟着步骤走,就像跟着导航找路一样,总能找到那个答案。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异面直线的距离求法也没那么神秘了呢?其实,数学就像是一座宝藏岛,里面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惊喜。

只要咱们用心去挖掘,总能发现那些隐藏在数字和公式背后的美丽和奥秘。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那些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用一颗好奇和探索的心去面对它们。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立体几何重、难点之一。

常有利用图形性质,直接找出该公塑线,然后求解;或者通过空间图形性质,将异面直线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其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或转化为分别过两异面直线的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摄值问题,或用等体积变换的方法来解。

常用方法有:!>定义法2、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3、转化为面面距4、代数求极值法5、公式法6、射影法7、向星法8、等积法1定义法就是先作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求出公越线的长,即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例1已知:边长2为的两个正方形ABeD和CDEF成120°的二面角,求异面直线CD与AE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由四边形ABCD和CDEF ⅛正方形,得CDdAD CD丄DE,即CD丄平面AD民过D作DH丄AE 于H,可得DH丄AE,DH丄CD,所以DH是异面直线AE、CD 的公至线。

在ZIADE 中,ZADE=I20°, AD=DE=a,DH= y。

即异面直线CD与AE间的距离为+ O2至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离,若狙b是两条异面直线,过b上一点A^a的平行线込记/与b 确定的平面α°从而,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等于线面a、α间的距离。

例]如图,BFS AE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的两个面内,和棱分别成*P角,又它们和棱的交点间的距离为d,求两条异面直线BF、AE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BF、AE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宜二面角P-AB-Q的两个面内,ZEAB=a, ZFAB=β, AB=d,在平面Q内,过B作BHll AE,将异面直线BF、AE间的距离转化为AE与平面BCD间的距离,即为A到平面BCD间的距离,又因二面角P-AB-Q長直二面角,过A作Ae丄AB交BF于C,即AC丄平面ABD,过A作AD丄BD交于D, 连结CD。

设A到平面BCD 的距离为ho由体积法V A-B CD=V C-ABD,得〃sinasin P Jl-CoS' acos'03转化为面面距离若狙b炬两条异面直线,则存在两个平行平面恥A且a∈αs b∈β.求a、b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为平行平面a、P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立体几何重、难点之一。

常有利用图形性质,直接找出该公垂线,然后求解;或者通过空间图形性质,将异面直线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其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化为分别过两异面直线的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或用等体积变换的方法来解。

常用方法有: 1、 定义法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3、 转化为面面距4、 代数求极值法5、 公式法6、 射影法7、 向量法8、 等积法1 定义法 就是先作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求出公垂线的长,即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例1 已知:边长a 为的两个正方形ABCD 和CDEF 成1200的二面角,求异面直线CD 与AE 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由四边形ABCD 和CDEF 是正方形,得CD ⊥AD ,CD ⊥DE ,即CD ⊥平面ADE ,过D 作DH ⊥AE 于H ,可得DH ⊥AE ,DH ⊥CD ,所以DH 是异面直线AE 、CD 的公垂线。

在⊿ADE 中,∠ADE=1200,AD=DE=a ,DH=2a 。

即异面直线CD 与AE 间的距离为2a 。

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离,若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过b 上一点A 作a 的平行线a /,记a /与b 确定的平面α。

从而,异面直线a 、b 间的距离等于线面a 、α间的距离。

例1 如图,BF 、AE 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 的两个面内,和棱分别成α、β角,又它们和棱的交点间的距离为d ,求两条异面直线BF 、AE 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BF 、AE 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 的两个面内,∠EAB=α,∠FAB=β,AB=d ,在平面Q 内,过B 作BH ‖AE ,将异面直线BF 、AE 间的距离转化为AE 与平面BCD 间的距离,即为A 到平面BCD 间的距离,又因二面角P-AB-Q 是直二面角,过A 作AC ⊥AB 交BF 于C ,即AC ⊥平面ABD ,过A 作AD ⊥BD 交于D ,连结CD 。

求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四个技巧

求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四个技巧

异面直线是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组直线的空间位置关系较为特殊,我们往往很难直接求得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需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如平移法、向量法、等体积法、构造函数法等,才能使问题获解.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求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四个技巧.一、平移法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要首先把握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定义和两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指这两直线之间的公垂线的长,而公垂线必须同时垂直于两条异面直线.可采用平移法,通过平移其中的一条直线a ,使其与另一条直线b 相交,这样便构造出一个平面,过直线a 上的一点作这个平面的垂线,该线即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求得公垂线的长即可求得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例1.如图1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 ,求异面直线A 1D 和AC 之间的距离.解:连接BD 1、BD 、AD 1,设BD 与AC 的交点为M ,AN 与A 1D 的交点为F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BD 1⊥A 1D ,BD 1⊥AC ,因为N 为DD 1的中点,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BD 1∥MN ,MN ∥EF ,即BD 1∥EF ,可知EF 即为异面直线A 1D 和AC 的公垂线,因为BD 1=3a ,所以MN.又因为N 为DD 1的中点,且AA 1∥DN ,则△AA 1F ∽△NDF ,所以AF NF =AA 1ND=2,AF NF =23.因为EF ∥MN ,则EF MN =AF AN =23,可知EF =23MN=,因此异面直线A 1D 和AC之间的距离为.采用平移法解题,需仔细观察立体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要关注线和面之间的垂直、平行关系,通过平移直线将原本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两条异面直线关联起来,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来求公垂线的长.图1图2二、向量法对于易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立体几何问题,可采用向量法来求解.在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时,可分别求得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a 、b ,并设出两条异面的公垂线,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垂直关系建立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求得公垂线的方向向量,最后求其模长,即可求得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例2.如图2所示,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其对角线为AC ′,点M 、N 分别为棱BB ′和B ′C ′的中点,MN 的中点为P ,求异面直线DP 与AC ′之间的距离.解:如图2所示,以D ′为原点,D ′C ′为x 轴、D ′A ′为y 轴、D ′D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DP 与AC ′的公垂线为QR ,分别与DP 、AC ′相交于点Q 、R ,根据定比分点公式可得 OR =sOA +(1-s ) OC ′, OQ =t OP +(1-s ) OD ,0<s <1,0<t <1,则A (0,1,1),C ′(1,0,0),P (1,34,14),D (0,0,1),则R (1-s ,s ,s ),Q (t ,34t ,1-34t ).因为 RQ ⊥AC ′且 RQ ⊥ DP ,所以ìíîïï3s +t -2=0,178t +s -74=0,解得ìíîïïs =4086,s =5286,可得R (4686,4086,4086),Q (5286,3986,4786),则RQ 的模长为,即异面直线DP 与AC ′之间的距离为.相较于常规方法,向量法更加简单.在运用向量法解题时,同学们需熟记一些向量的运算法则,如向量的加法、减法,向量的数量积公式、模的公式.探索探索与与研研究究49三、等体积法等体积法一般适用于求解三棱锥问题,是指转换三棱锥的底面和高,根据同一个三棱锥或两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建立关系式,求得问题的答案.在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时,可将异面直线置于三棱锥中,采用等体积法求三棱锥的高,进而求得两条异面的公垂线的长.在解题时,同学们要善于寻找体积相等的三棱锥,或易于计算体积的三棱锥的底面和高,建立等价关系式.例3.如图3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E 为BC 的中点,求直线ED 1与直线CC1之间的距离.图3图4解:如图4所示,过点E 作EE 1∥CC 1,连接D 1E 1.已知点E 为BC 的中点,则点E 1为B 1C 1的中点,所以B 1E 1=E 1C 1.因为EE 1⊂平面D 1EE 1,EE 1∥CC 1,则CC 1∥平面D 1EE 1,则异面直线ED 1与CC 1之间的距离即为直线CC 1到平面D 1EE 1的距离,也就是点C 1到平面D 1EE 1的距离.设点C 1到平面D 1EE 1的距离为a ,由V C 1-D 1EE 1=V E -C 1D 1E 1可得:13S △D 1EE 1·a =13S △C 1D 1E1·EE 1.因为CC 1⊥A 1B 1C 1D 1,EE 1⊥A 1B 1C 1D 1,且D 1E 1⊂平面A 1B 1C 1D 1,则EE 1⊥D 1E 1,S △D 1EE 1=12×EE 1×D 1E 1=5.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S △C 1D 1E 1=1,EE 1=2,故C 1到平面D 1EE 1的距离a =S △C 1D 1E 1·EE 1S △D 1EE1=1×25=则直线ED 1与直线CC1之间的距离为.运用该等体积法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可省去找公垂线的麻烦,且简化了运算的过程.四、函数构造法我们知道,公垂线是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若很容易找到异面之间的公垂线,但无法快速求得公垂线的长,或无法找到公垂线,可根据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求得公垂线的表达式,或两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表达式,然后将其构造成函数模型,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的最小值,即可求得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例4.如图5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 ,A 1B 和D 1B 1为正方形ABA 1B 1和正方形A 1B 1C 1D 1的对角线,求异面直线A 1B 和D 1B 1之间的距离.解:在A 1B 上任取一点M ,作MP ⊥A 1B 1于点P ,作NP ⊥A 1B 1于点P ,与D 1B 1交于点N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MN ⊥D 1B 1.设A 1M =x ,在等腰△A 1PM 中,MP =A 1P ,因为A 1B 1=a ,PB 1=a -,PN =(a )sin 45°=12(2a -x ),由于平面ABA 1B 1⊥平面A 1B 1C 1D 1,所以PN ⊥PM ,在Rt△PMN 中,MN =PM 2+PN 2=函数y =为复合函数,与二次函数y =3(x -)2+43a 2的单调性一致,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当x 时,函数的最小值为,所以异面直线A 1B 和D 1B 1之间的距离为.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垂直于D 1B 1的平面PNM ,只要在平面PNM 中找到一条直线垂直于A 1B ,那么该直线即是异面直线A 1B 和D 1B 1的公垂线.在Rt△PMN 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关于x 的关系式,求得公垂线的表达式,然后将其看作关于x 的函数式,通过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的最小值,即可解题.可见,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找到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并求得其长度.同学们可根据题目的条件,灵活选用上述四种方法.(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文峰高级中学)图5探索探索与与研研究究50。

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几种方法

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几种方法

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几种方法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不知怎样去找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也不会将所求的问题进行转化.为此,下面举例向大家介绍几种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方法,相信对大家学好这部分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一、平移法解题思路若能找到一条直线c,使c与异面直线a 和b都垂直,但c又不是a、b的公垂线,这时我们设法将直线c平移到直线c′处,使c′与a、b均相交,则c′夹在a和b之间的线段就是a和b的公垂线段.然后再根据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知识,求出公垂线段的长.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其棱长为a,求AC和A1D间的距离.解析如图1,由立体几何知识容易知道BD1⊥A1D、BD1⊥AC.设BD与AC的交点为M,△DBD1中,将BD1平移到MN处,连结AN,可知N为DD1的中点.设AN与A1D交点为Q.在△AMN中,将MN平移到QP处,可知QP就是AC与A1D的公垂线.由平面几何知识,有AQQN=21,则AQAN=23,而MN=12BD1=32a,PQMN=AQAN,所以PQ32a=23,PQ=33a.故AC和A1D的距离为33a.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BD与B1C的距离也为33a.(请同学们完成)二、线面垂直法解题思路a、b为异面直线,平面α过直线b,且a⊥α于O,过O在α内作OP⊥b于P,则OP的长为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例2如图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其棱长为a,求B1D1与A1C之间的距离.解析∵B1D1⊥A1C1,B1D1⊥CC1,∴B1D1⊥平面A1CC1于O1.过O1做O1E⊥A1C于E,则O1E是异面直线B1D1与A1C的距离.∵△A1CC1∽△A1O1E,∴A1O1O1E=A1CCC1,∴O1E=A1O1?CC1A1C=22a?a3a=66a,即B1D1与A1C的距离为66a.三、面面平行法解题思路a、b为两条异面直线,分别过a、b作平面α、β,使α∥β,那么α、β的距离就是a、b的距离.例3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AD的中点,求EF、DB1的距离.解析如图3,G为AA1的中点.∵GF∥A1D,GE∥A1B1,∴平面A1B1D∥平面EFG.∵A1D⊥AD1,A1B1⊥AD1,∴AD1⊥平面A1B1D.同理,AD1⊥平面EFG,∴AD1被平面A1B1D 与平面EFG截得的线段MN的长就是异面直线EF与BD1的距离.故异面直线EF与DB1的距离为:MN=14AD1=24a.四、转化法解题思路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通常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再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而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体积法来求.主要思路是过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作一个平面,使这个平面与其中的另外一条平行,则异面直线的距离就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再转化为直线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化思想,是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常用方法.例4如图4,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其棱长为a.M、N分别是正方形BCC1B1、A1B1C1D1的中心,求异面直线AM和DN间的距离.解析如图4所示,把AM平移到KC1处,易得KC1与DN一定相交在一个平面内,从而有AM∥平面A1DC1,于是DN、AM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M到平面A1DC1的距离,进而转化为求点A到平面A1DC1之间的距离.设所求的距离为d,运用体积法V A-A1DC1=VC1-A1AD,即13d?S△A1DC1=13a?S△A1AD,所以d=aS△A1ADS△A1DC1.容易求得S△A1DC1=32a2,S△AA1D=12a2,所以d=a?a2232a2=33a.五、公式法解题思路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除了上述常用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下面的两个公式来求.公式1如图5,三棱锥A-BCD中,若AB和CD 所成的角为θ,三棱锥A-BCD的体积为V A-BCD,则异面直线AB与CD之间的距离d=6V A-BCDAB?CDsin θ.图5图6公式2已知平面α∩β=a,二面角α-a-β的平面角为θ,如图6.直线b与平面α、β分别相交于A、B,点A、B到棱a的距离分别为m、n.则异面直线a和b之间的距离d=mnsinθm2+n2-2mncosθ.以上两个公式均可按照方法3来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证明一下.例5如图7,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其棱长为a.P是B1C1的中点,求AC与BP的距离.解法1运用公式1来求.设AC和BP所成的角为θ,取A1D1的中点为N,连结AN,则∠CAN=θ.不难求出sin∠CAN=31010,AC=2a,BP=5a2,VP-ABC=13a?12a2=16a3.d=6VP-ABCAC?BPsinθ=6×a362a?5a2?31010=23a.即AC与PB之间的距离为23a.解法2运用公式2来求.如图8,容易求出点B到AC的距离为m=2a2,点P到AC的距离n=32a4.设二面角P-AC-B的平面角为θ,用面积的射影公式容易求得cosθ=13,从而sinθ=223.d=mnsinθm2+n2-2mncosθ,代入已知数值得d=23a,即AC与PB之间的距离为23a.练习S-ABC为正四面体,棱长为a,求不相邻的两条棱AC、SB的距离.(提示:过B做BC′AC,连接AC′、SC′、CC′,作SO⊥面ABC.AC和SB 的距离就是三棱锥C - SBC′的高h=22a).(收稿日期:2015-07-09)【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异面直线的距离向量法公式

异面直线的距离向量法公式

异面直线的距离向量法公式面直线距离向量法是一种测量两个不同面上的直线距离的方法,可以用来检测两个直线之间的表面不规则性。

面直线距离向量法的通用公式是:1.计算两条直线上每一点异面向量:设两条不同面上的直线在某点P处,其法向量与相对点(即P在相对面上的对应点)上的法向量之差为两条直线上异面向量,即:$d=\overrightarrow{n_1}-\overrightarrow{n_2}$ ($\overrightarrow{n_1}$ 与 $\overrightarrow{n_2}$分别为两条直线在点P处的法向量)2.计算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向量:设点P到P'的向量为$\overrightarrow{r_{12}}$,由于两条直线的异面向量等于其对应面上的法向量之差,则两直线距离向量$\overrightarrow{d_{12}}$为:$\overrightarrow{d_{12}}=\frac{(),d\cdot\overrightarrow{r_{12}}}{||d||^2}\cdot d$3.求两条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两条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d_{min}$是距离向量$\overrightarrow{d_{12}}$的模,即:$d_{min}=||\overrightarrow{d_{12}}||$4.求两条直线之间的不规则度:两条直线之间的不规则度$Irreg_{12}$可以通过比较两条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与一定值相比较,求出来,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Irreg_{12}=\frac{d_{min}}{d_{defined}}$其中,$d_{defined}$为规定度,根据不同相关物理量规定,形成不同的数值值。

总之,面直线距离向量法是一种用来测量两个不同面上的直线距离的方法,它利用两条直线上每一点异面向量和距离向量,用其推导并计算出两条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和不规则度,从而检测两个直线之间的表面不规则性。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应用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应用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传统教材中以例题出现,仅用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或异面直线的距离,在新课标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近一步增强,但仍只以例题的形式分别于多个地方,一般不会惹起学生和老师的重视,本文总结、介绍这个知识点在“空间计算”中的应用。

一、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图1,a、b 是两条异面直线,夹角为,MN 是公垂线,P、Q分别是 a 、 b上的点,则由向量知识得:222PQ PM MN NQPM MN NQ 2 PM NQ cos PM , NQ(1)此中PM,NQ或- ,若MN=d,MP=m,NQ=n,PQ=l则l=2222cosd m n mn,公式( 1)、( 2)分别(2)是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向量公式,数目公式,基本构图为两条异面直线及公垂线,切合上述基本构图即数目关系,即可用公式来解决问题,下边介绍几种常有用法二、公式的应用1.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例 1,如图 2:60 0的二面角的棱上有 A,B 两点,直线 AC,BD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 A,B ,已知 AB=4,AC=6,BD=8,求CD的长?剖析: AC,BD是两异面直线, AB是公垂线, AC与 BD的夹角即是二面角的平面角,=60, 0切合基本构图即数目关系,代公式即得CD=2 172.求异面直线的距离由公式( 2)变形得d=c2m2n 22mncos3.求异面直线的夹角d 2m2n 2 c 2由公式( 2)变形得cos =2mn4. 求二面角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 A( -2,3 ), B(3, -2 ),沿 x 轴把直角坐标平面折成大小为的二面角后AB 2 11 ,求的大小?剖析:分别过 A、B 作 AAˊ⊥ x 轴于 Aˊ, BBˊ⊥ x 轴于 Bˊ,翻折后,AAˊ与 BBˊ为异面直线, AˊBˊ为公垂线,而A'A,B'B=,AAˊ =3, Aˊ Bˊ =5,Bˊ B=2则 AB= (AA' 2 A'B' B'B) 2 2 22AA' B'B = AA'A'B'B'B ∴cosAA', B'B = 1 ∴ AA', B'B =600∴ =12002 5.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如图 4,线段 AB 在平面 内,线段 AC ⊥面 , BD ⊥ AB ,且 AB=7,AC=BD=24, CD=25,求线 段 BD 与平面 所成的角剖析:图中 AC ,BD 是两条异面直线, AB 是公垂线段,切合基本构图, 又直线 BD 与平面 所 成的角 与异面直线 AC , BD 所成的角知足关系: sin =cos AC , BD 利用上述关系及 公式即可得出 =300。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立体几何重、难点之一。

常有利用图形性质,直接找出该公垂线,然后求解;或者通过空间图形性质,将异面直线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其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化为分别过两异面直线的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或用等体积变换的方法来解。

常用方法有: 1、 定义法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3、 转化为面面距4、 代数求极值法5、 公式法6、 射影法7、 向量法8、 等积法1 定义法 就是先作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求出公垂线的长,即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例1 已知:边长a 为的两个正方形ABCD 和CDEF 成120的二面角,求异面直线CD 与AE 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由四边形ABCD 和CDEF 是正方形,得CD ⊥AD ,CD ⊥DE ,即CD ⊥平面ADE ,过D 作DH ⊥AE 于H ,可得DH ⊥AE ,DH ⊥CD ,所以DH 是异面直线AE 、CD 的公垂线。

在⊿ADE 中,∠ADE=1200,AD=DE=a ,DH=2a。

即异面直线CD 与AE 间的距离为2a 。

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离,若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过b 上一点A 作a 的平行线a /,记a /与b 确定的平面α。

从而,异面直线a 、b 间的距离等于线面a 、α间的距离。

例1 如图,BF 、AE 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 的两个面内,和棱分别成α、β角,又它们和棱的交点间的距离为d ,求两条异面直线BF 、AE 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BF 、AE 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 的两个面内,∠EAB=α,∠FAB=β,AB=d ,在平面Q 内,过B 作BH ‖AE ,将异面直线BF 、AE 间的距离转化为AE 与平面BCD 间的距离,即为A 到平面BCD 间的距离,又因二面角P-AB-Q 是直二面角,过A 作AC ⊥AB 交BF 于C ,即AC ⊥平面ABD ,过A 作AD ⊥BD 交于D ,连结CD 。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全部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得距离求异面直线之间得距离就是立体几何重、难点之一。

常有利用图形性质,直接找出该公垂线,然后求解;或者通过空间图形性质,将异面直线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其平行平面间得距离,或转化为分别过两异面直线得平行平面间得距离,或转为求一元二次函数得最值问题,或用等体积变换得方法来解。

常用方法有: 1、 定义法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3、 转化为面面距4、 代数求极值法5、 公式法6、 射影法7、 向量法8、 等积法1 定义法 就就是先作出这两条异面直线得公垂线,然后求出公垂线得长,即异面直线之间得距离。

例1 已知:边长a 为得两个正方形ABCD 与CDEF 成1200得二面角,求异面直线CD 与AE 间得距离。

思路分析:由四边形ABCD 与CDEF 就是正方形,得CD ⊥AD,CD ⊥DE,即CD ⊥平面ADE,过D 作DH ⊥AE 于H,可得DH ⊥AE,DH ⊥CD,所以DH 就是异面直线AE 、CD 得公垂线。

在⊿ADE 中,∠ADE=1200,AD=DE=a,DH=。

即异面直线CD 与AE间得距离为。

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离,若a 、b 就是两条异面直线,过b 上一点A 作a 得平行线a /,记a /与b 确定得平面α。

从而,异面直线a 、b 间得距离等于线面a 、α间得距离。

例1 如图,BF 、AE 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 得两个面内,与棱分别成α、β角,又它们与棱得交点间得距离为d,求两条异面直线BF 、AE 间得距离。

思路分析:BF 、AE 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 得两个面内,∠EAB=α,∠FAB=β,AB=d,在平面Q 内,过B 作BH ‖AE,将异面直线BF 、AE 间得距离转化为AE 与平面BCD 间得距离,即为A 到平面BCD 间得距离,又因二面角P-AB-Q 就是直二面角,过A 作 AC ⊥AB 交BF 于C,即AC ⊥平面ABD,过A 作AD ⊥BD 交于D,连结CD 。

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公式

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公式

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公式在我们的数学世界里,有一个神奇而又有点神秘的概念——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公式。

先来说说啥是异面直线吧。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大的房间里,有两根长长的杆子,一根贴在东边的墙上直直地竖着,另一根呢,躺在西边的地上斜斜地放着。

这两根杆子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它们所处的位置完全不同,这就是异面直线啦。

那怎么去算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距离公式。

公式看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就像一个解谜的小钥匙,只要掌握了窍门,就能轻松打开数学的大门。

咱们来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两条异面直线,一条可以用方程表示为:$x - 2y + 3z - 4 = 0$,另一条是通过两个点 $A(1, 2, 3)$ 和 $B(4, 5, 6)$ 确定的。

那怎么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呢?这时候,咱们就得先找到这两条直线的公垂线。

啥是公垂线?就好比在两条异面直线中间,有一条垂直于它们俩的线段,这就是公垂线啦。

找公垂线可不容易,得费点心思。

经过一番捣鼓,算出公垂线的方向向量,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能算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啦。

记得我当年教学生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小同学怎么都搞不明白。

那小眉头皱得紧紧的,都快能夹死一只苍蝇了。

我就耐心地给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还画了好多图。

最后啊,这小家伙终于恍然大悟,那开心的笑容,比吃了蜜都甜。

其实啊,数学里的很多知识就像一个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公式虽然有点难,但只要咱们多琢磨,多练习,就一定能把它拿下。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别被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式子给吓住了。

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走,总能到达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

而且这个公式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用呢。

比如说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计算两个不平行的结构之间的最短距离,就得用到它。

总之,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公式虽然有点小挑战,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就能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发现更多的奇妙之处!所以,同学们,加油吧!别害怕困难,勇往直前,相信你们一定能掌握这个有趣的数学知识!。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中全部8种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中全部8种方法详细例题)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求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常用策略: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立体几何重、难点之一。

常有利用图形性质,直接找出该公垂线,然后求解;或者通过空间图形性质,将异面直线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其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化为分别过两异面直线的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或转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或用等体积变换的方法来解。

常用方法有:1、定义法2、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3、转化为面面距4、代数求极值法5、公式法6、射影法7、向量法8、等积法1 定义法就是先作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求出公垂线的长,即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例1 已知:边长a为的两个正方形ABCD和CDEF成1200的二面角,求异面直线CD与AE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由四边形ABCD和CDEF是正方形,得CD⊥AD,CD⊥DE,即CD⊥平面ADE,过D作DH⊥AE于H,可得DH⊥AE,DH⊥CD,所以DH是异面直线AE、CD的公垂线。

在⊿ADE中,∠ADE=120,AD=DE=a,DH=0a2 。

即异面直线CD与AE间的距离为a。

22 垂直平面法:转化为线面距离,若a、b是两条异面直线,过b上一点A作a的平行线a/,记a/与b确定的平面α。

从而,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等于线面a、α间的距离。

例1 如图,BF、AE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的两个面内,和棱分别成α、β角,又它们和棱的交点间的距离为d,求两条异面直线BF、AE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BF、AE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直二面角P-AB-Q的两个面内,∠EAB=α,∠FAB=β,AB=d,在平面Q内,过B作BH‖ AE,将异面直线BF、AE间的距离转化为AE与平面BCD间的距离,即为A到平面BCD间的距离,又因二面角P-AB-Q是直二面角,过A作AC⊥AB交BF于C,即AC⊥平面ABD,过A作AD⊥BD交于D,连结CD。

设A到平面BCD的距离为h。

由体积法VA-BCD=VC-ABD,得h=dsinαsinβ-cosαcosβ223转化为面面距离若a、b是两条异面直线,则存在两个平行平面α、β,且a∈α、b∈β。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当这两个点在同一平面上时,我们可以使用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但是,当这两个点不在同一平面上时,我们需要使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下:d = |(ax1 + by1 + cz1 + d) - (ax2 + by2 + cz2 + d)| / √(a^2 + b^2 + c^2)其中,(x1, y1, z1)和(x2, y2, z2)是两个点的坐标,a、b、c和d是直线的方程系数,d是直线的截距,| |表示绝对值,√表示平方根。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我们不在这里详细讲解。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公式的应用。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1, 2, 3)和B(4, 5, 6),它们分别在以下两个平面上:平面1:2x + 3y - z = 4平面2:x - 2y + 3z = 5我们需要计算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

由于这两个点不在同一平面上,我们不能使用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相反,我们需要使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我们需要找到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

平面1的法向量为(2, 3, -1),平面2的法向量为(1, -2, 3)。

这两个法向量可以通过平面的方程系数得到。

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这两个平面的交点,也就是它们所在的直线。

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两个平面的方程联立,解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我们不在这里详细讲解。

最终,我们得到这两个平面的交点坐标为(-1, 1, 0)。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平面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平面的方程作为直线的方程,例如平面1的方程2x + 3y - z = 4。

我们可以将这个方程转化为参数方程的形式:x = ty = (4 - 2t) / 3z = (2t - 4) / 3这个参数方程表示了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θ
}
}
EG ⊥ FG 在Rt EFG中: 在 三角形A’FG 中
}
EF = EG + FG
2 2
2
2
FG
= A'G + A'F 2 A’F A’GCOS(
2 2
θ)
EF
2
= EG + A'G + A' F 2 A' GA' FCOS (θ )
2 2 2
代入数值: EF =
m
m
2
2
+ n + d 2mn cos(θ )
EFG 为 Rt
EF为斜边 EF>EG EG=AA’ EF>AA’
}
E
A
a P θ Q c b F
}
G
A’
如图在二面角为60 的棱上有两个点A,B,AC,BD 60‘的棱上有两个点A,B,AC,BD分别为在这 例3: 如图在二面角为60 的棱上有两个点A,B,AC,BD分别为在这 个二面角 的两个面内垂直于AB的直线;已知 AB=4,AC=6,BD=8, 的两个面内垂直于AB的直线; AB的直线 CD的长 求CD的长 解: AC ⊥AB BD⊥ AB C 二面角为60
D
C
CE=
6
B
E
F D C
把长,宽各为4,3的长方形ABCD沿对角线折成直二面角, D C 求顶点B和D的距离 提示:分别BE,DF作垂直于AC A B F D B
A
E
C
练习: 1. 2 见测试第181页一(3 ) 见测试第182页 (6) A E C F B D
提示:分别作CE,DF垂直于AB


AC=1 BD=1 CD=1 求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的余弦值 结果: -0.5
P A C D B L Q
A 例5:如图:三角形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E E为AB的中点,D为BC的中点 B 把三角形ABC沿AD折成60的二面角B-AD-C 求CE的长 提示:作EF AD于F,CE可看成异面直线EF和CD上的两点间距离 A
{
}
AC,BD所成的角为60 A D
AB为 AC,BD的公垂线 由公式代入数值即可算 出CD的长
B
CD=2 17 想一想:从此题能得到什么结论: 当两异面直线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它们的公垂 线在二面角的棱上时,公式中的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θ
例4, 如图:长为2的线段AB夹在两个相交的平面之间; L, BD L AC
(1)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 面垂直 (2)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则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交线的直线,垂 直于另一平面
练习: 如图 长方体的长,宽分别为 和 长方体的长,宽分别为3和4, (1) 求证: 面A’B’C’D’ 求证: 面BB’D’D E D A HF B C D’ A’ B’ C’
A’ F b
解: 设经过b与a平行的平面为P,经过a与AA’的平面为Q a//c 且 P IQ=c b,c所成的角为 θ a,b所成的角为 AA’⊥c Q AA’⊥b AA’ ⊥平面 P A Ea 平面Q ⊥ 平面 P 在平面Q内作EG c ⊥ θ EG ⊥ 平面 P Gc A’ Fb P 连FG FG
证明: BB’ 面A’B’C’D’ BB’ 面 BB’D’D 故 面A’B’C’D’ 面BB’D’D (2)求异面直线 )求异面直线AA’和BD的距离 和 的距离
提示:过A作BD的垂线AH,则AH即是
问题:分别在AA’和BD取一点E和F,如何求EF的长
例2: 如图 : 已知a,b为异面直线 为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 , AA’为公垂线 为公垂线, 已知 为异面直线 所成的角为 为公垂线 E,F分别 为上的点 分别a,b为上的点 分别 为上的点,AE=m,A‘F=n,求EF的长 求 的长 A E a
2 2
如果E,F分布在AA’的两侧:
EF = +
n
2
+
d
2
+ 2 mn cos( θ )
E
A
a P θ Q c b F
G
A’
EF =
d +m +n
2
2
2
± 2mn cos(θ )
(1) 如果指明两点分布在公垂线的同侧或异侧 1 则正负号 只取其一 (2) 如果没有指明两点位置,则需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3) 此公式还可以用来求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和所成的角
练习

设两条电线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它们的距离是1, ° 60 , 所成的角是 这两条电线上各有一点,距离公垂线的垂 足都是10,求这两点的距离 结果: 两点分布在公垂线的同侧 两点分布在公垂线的异侧
1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上的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