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摘要:“五育”与素质教育同步发展是新时期基础教学方式变革提出的重大命题。
“五育”起初是一体的,但在当前的教育内外生态中,“五育”往往是割裂的,导致学生很难在课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主要原因是很多老师还是以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评判学生。
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和教师的综合素养相对不足。
但目前“五育”总的趋势是从分割走向融合。
从确立“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出发,需要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生态进行多元化调整,重点是课程生态建设。
关键词:综合课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中学体育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包容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念,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育并举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也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这两个目标是一致的。
五育教育有助于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五育并举的内涵五教并举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五个亮点。
第一,军国民教育,通过军教、国民教育的理念改善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教养。
让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和生活有积极的态度。
第二,实利主义教育,通过体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让学生运用体育和体育知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高职业素质。
第三,公民道德教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深入挖掘体育德育要素,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以体育影响学生,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第四,世界观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观看比赛,了解世界体育知识,了解体育在世界的应用,进而开阔体育视野,塑造真实世界观,享受生活,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美感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学生不仅提高身体素质,还提高身体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展现动作之美,同时也可以观看通过学生运动,让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进而让学生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新型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就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展开探讨。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指将各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将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需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模块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指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项目,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项目的选择和设计,确保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是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3月,教育部内部司、局级工作职责进行调整,高职高专处由原高教司调整到职成教司。
这一未经宣布的举措,标志着高职教育正式归位到职业教育,中国国民教育系统正式分类为“普教”和“职教”两大系列。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8月30日,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界响起普遍声音: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迫在眉睫。
1 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课内容重叠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
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大量重复现象,有的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2 文化基础课脱节“三校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英语等课程。
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终身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建设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指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整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融合。
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学科分科,导致学生只是被灌输各种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因此,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学习中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
其次,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延伸。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在不同学科之间感到学习内容的跳跃和断裂,缺乏学科知识的延伸和衔接。
因此,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通过设计交叉学科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体系化结构。
此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和学习方法的单一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学习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养。
因此,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总的来说,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突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衔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浅谈“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局限性,导致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普及率不高,而且现有的体育课程分科、分层、分专业,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因此,建立“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全民健身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一、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概念和意义一体化体育课程是指将原来分科培养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在普修课程中进行交融和整合,构建起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即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现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内容,让学生受到全面的体育文化熏陶,使体育课程成为学生知识学科、品德修养、生理健康等方面的融合,并旨在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体育锻炼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意义在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的普及,增强国民健康素养,提高我国体育教育和竞技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1. 建立全日制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能、技能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任务,制定综合实践性比较强的体育锻炼课程和特定项目的专题课程。
2. 推动跨学科的合作,在其他教科的学习中注重体育教育。
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提高体育课的普及程度和学习兴趣。
3. 建立开放、多元、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能、兴趣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育活动。
通过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4.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在实施体育课程时,应当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水平来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摘要:“五育”与素质教育的同步发展是新时代基础教学方法的变化提出的一个主要主张。
“五育”最初是整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当前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生态中,“五育”常常是分离的,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在课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依旧以学生文化素养来评判学生,这种错误的人才观以及教师的综合素养相对不足。
但是当前“五育”的大趋势正在从分裂走向融合,从确立“五育合一”的教学观开始,有必要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生态进行多样化调整,并着眼于课程生态的建设。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五育并举;育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优质教育,进而推动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追求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并注重对学生有效的培养。
本文旨在从教育生态学,思想的起源,价值的深刻含义以及如何突破“五育”界限的角度来探讨新时期“五育合一”的含义,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生态重建进行初步思考,以引发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
因此教师需要能够从“五育”的本质出发,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课程体系的建设。
1.纵向贯通,双线并行结合时事育人纵向贯通主要以两条线为主,一条是时事发展线,另一条是教育发展线。
在垂直方向上,按照学科划分,教育体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家庭与学校学习和三个主要阶段主要是时事观察,实践创新,生活点滴,从而形成一个教育体系。
家庭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习阶段,重点是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进行渗透,“养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继承爱国主义。
四个主题,逐步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劳动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用劳动来提高生活智慧和通过劳动来强健。
小学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步,学校需要能够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和学生成长的数据,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素质教育的开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具有实践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践活动,以确保不同阶段下的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和成长。
初中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
初中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
初中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该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 思政教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学科的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通过生活化、案例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
2. 思政教育与体育、美术、音乐等艺术体育教育的结合:在体育、美术、音乐等领域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思政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通过以上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好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探析摘要: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但现阶段中高职一体化过程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故而本文将针对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予以科学建设,以提升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学生;学情分析;教学改革前言:随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职招生制度的变革,对口生成为高职生源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期间,应充分了解这一群体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不仅对于加强中高职教育极为重要,而且对于促进中高职学生教育的衔接亦有裨益。
1中高职职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学习行为是中高职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表现内容之一,是认识人的行为能力的依据。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重视学习,尤其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对学习及未来迷茫困惑同时又充满希望,但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又影响了自身学习。
在学习态度“参与教育学习的影响程度”调研中58%学生选择非常重要,35%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7%的学生选择“不太重要”,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重视自身的学习及积极认可学习产生的影响。
在学习困扰“学习交往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绪”调研中18%学生选择“困惑茫然”,13%的学生选择“开心快乐”,14%的学生选择“充满希望”,12%的学生选择“心情平稳”,还有16%学生选择“焦虑抑郁”,11%的学生选择“敌对情绪”,9%的学生选择“煎熬难过”,7%的学生选择“其他”。
总体上,中高职职学生对学习是快乐自信的,但部分学生有困惑迷茫、焦虑不安的情绪。
2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中高职专业群设置统筹力度不够中高职专业群设置不仅应该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高职学校专业特色发展而定,更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本地企业的生产实训条件,有利于开展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等。
而一些地方高校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地考虑内部专业设置,并没有真正实现和中职教育贯通,也与地方产生企业需求不契合,所以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融合,不能很好地和当地企业开展合作。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文 / 高龙士 吕原君 何吉利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当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着许多“脱节”“断层”“重复”“偏向”等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脱节”——衔接目标不统一许多中职学校误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工,没有与高职阶段及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
不少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没有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契合,更没有与企业需求真正匹配。
2.课程体系“断层化”——衔接主体不渗透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
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
而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当前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中所必备的能力,它也必将成为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基础课被“忽视”。
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导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缺失”。
普通的三年制中职教学,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就业了(追求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培养),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学校(追求升学高考分数),这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缺失”。
四是专业拓展课程“跑偏”。
中职学校因为追求升学率,必然忽视专业拓展,即使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根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的,而并没有根据“五年贯通”教学的一体化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五是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许多中职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
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实训设备设施反而缺乏先进性,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3.课程内容“重复化”——衔接基础不坚实一是课程重复。
如果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独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课程大面积的重复。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一、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职业能力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在开发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趋向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要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构建为关键,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的创新,从而解决“培养人什么”的问题。
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思路(一)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职业能力有机地转化到课程中,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再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从而确定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与能力对接,构建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转换法图示(二)课程体系建设原则1.注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这就需要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构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以直接对应的方式或者分解、合并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2.注重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三)课程体系构建会议的组织与实施三、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与成果为构建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项目组邀请了艺术设计与制作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研讨会,会议主要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课程、讨论建议开设学期、学时、进行课程与能力对接等环节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一)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文献研究、企业案例分析等方法,面向平面设计类、UI 设计类、电商设计类、室内设计类、软装设计类、动画设计类、影视媒体类这七个岗位群,获得了系统化、精细化的职业能力。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而言,职前 培养阶段的课程内容应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育实践等方 面,以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内容则 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实践等方面,帮助教师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 程体系构建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03 三、案例分析
目录
02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教 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次演示将介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背 景和意义,阐述如何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分析实际案例,最后总结文章主要 内容,强调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提出展望。
三、案例分析
最后,在教学设计方面,该地区的教师教育机构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强 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师范生需要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教育教学 反思等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师范生进行指导、考核等环节,以确保实 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四、结论
四、结论
本次演示介绍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阐述 了如何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分析了实际案例。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未来的 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 效果。
3、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实践教学 环节。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浅谈“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单项运动中,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不高,体育成绩参差不齐。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竞争日益加剧,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促进身体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对于提高国民体质和促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意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一直是教育界和体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当前体育课程的传统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针对性、学科分割明显等,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难以获得综合发展。
社会对于体育素质和健康意识的重视不断增强,要求学校在体育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质和健康素养。
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体育课程建设模式。
如何实现体育课程的一体化,促进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们共同努力,推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1.3 研究目的在进行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一体化体育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优势,以及如何有效建立和推动这一体系的发展。
通过对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概念、优势、建立方法以及推动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体育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现有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并非2年~3年就能培养出来。
因此,国家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重要的政策文件,以加快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并明确了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为了解决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中高职教师队伍缺乏沟通等问题,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规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及开展课程评价改革等措施。
1 中高职贯通培养现状分析目前,国内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主要分为2大类: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按照具体培养方式不同又分为:3年中职+2年高职分段培养模式;3年中职+3年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等。
一体化培养模式根据中高职培养年限不同分为:4年一贯制、5年一贯制、6年一贯制等,其办学主体是高职院校。
通过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打通了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育衔接及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通道。
随着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发展,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中高职教师队伍缺乏沟通等。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但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研究较少,以“中高职”和“汽车”为主题在CNKI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章有296篇,但以“中高职”和“新能源汽车”为主题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章仅有14篇。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指将中学和高中的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教学体系。
这一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他们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设计和实施课程活动。
通过跨学科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被拓展为包括实验、实践、讨论、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职业需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中,评价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被综合评价和项目评价取代。
综合评价包括学科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项目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完成课程项目来展示他们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持。
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和教材资源。
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将中学和高中的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
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
应用领域与范围拓展
教育领域:适用于各类学校 和教育机构
培训领域:适用于各类职业 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企业内部培训:适用于各类 企业内部培训和技能提升课
社会教育领域:适用于各类 社会教育和公益活动
跨文化交 类跨文化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教材内容与实际应 用相结合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 推广
跨学科整合与拓展
中
论框架等
置、课程目标、
法,如项目式、
如
结构特点
模块化设计:将 课程内容划分为 多个模块,便于
教学和学习
层次分明:按照 难易程度和知识 点的层次,将内 容分为不同的层
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注重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通 过案例和实践操
多元 用多 包括 课堂
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的融合
知识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的内容 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 方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施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推
消除地域差异,
通过科学的教学鼓励学生ຫໍສະໝຸດ 主学为让不同地区的学
设计和评估,确
习、合作学习、
实
生都能接受到优
保学生全面、深
探究学习,培养
支
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原则
● 第三章
科学性原则
内容选择: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的内容 内容组织:按照逻辑顺序和学科结构组织内容,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内容呈现: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表等形式呈现内容,避免过于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表述
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
●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以及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评价与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过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一体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数字化一体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数字化一体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一种将数字技术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旨在通过利用数字工具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科学教育。
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日益数字化的社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包括:
1. 整合多种学科: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整合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2. 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图像、视频、虚拟实验室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4. 实践导向: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项目、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5. 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多元评价: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字化一体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数字化一体化科学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训赛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学训赛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学训赛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该课程体系的设计、重要性以及实施效果。
一、课程体系设计
“学训赛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由学习、训练、竞赛和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学习环节主要是指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训练环节则是通过实践课程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竞赛环节是通过参加各类竞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环节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学训赛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能够灵活运用;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评估和反馈,有利于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学训赛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全方位地学习、训练、竞赛和评估,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并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这种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目录一、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解 (2)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3)三、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3)(一)营造新课程体系的科研氛围 (3)1、观念更新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 (3)2、制度更新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 (4)3、组织严谨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保证 (4)(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1、通过企业调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习领域 (4)2、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材 (4)3、校企合作平台下,实施一体化教学项目 (4)(三)建设实训场地 (4)(四)调整学校教学机构 (4)(五)打造一体化教师团队 (4)四、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5)五、结束语 (6)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摘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我校进行了十余年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文章从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介绍了我校在实施新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随着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加快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我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经历了十余年的研究和探索,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应技工教育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我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探索;个别专业试点;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解一体化教学应该是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次颠覆性改革。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改革建立一套“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结构模块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转为对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让学生在工作中“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刚性能力、具有职业性、不可迁移),核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数字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柔性能力、跨职业性、可迁移)。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价值观等。
以上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基于具体职业活动过程的行为训练,以此为依据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核心竞争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它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和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工作”,即“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也更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技工教育优势,使技工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所以,我校把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视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并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而是对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的颠覆性改革。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根本性变革。
教学计划中以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为模块,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各种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并获得和养成核心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工作过程。
教学大纲以项目为单位编写。
与一体化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变革还包括以下内容:1.教材: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相适应的一体化教材,我们称之为“工作页”;2.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3.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4.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个体为主到以学生团体为主,从“复习以往课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环节转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工作过程的六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实训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一体化实训场地的建设;6.教学管理体系:一体化课程打乱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如班级制度,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7.教师团队:一体化教师团队构建,这里除了指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外,还包括教学形式的改变——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教师也以团队形式完成教学指导任务;8.学生考核体系: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9.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包括学籍管理、德育考核等。
可见,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传统学科体系的颠覆性的变革,是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三、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2005年至2008年,我校以国际商务与文秘专业作为试点,试行一体化课程体系,从2008年开始,在高级工层次以上的27个专业全面展开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目前,学校9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了新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新课程体系已于2009年9月在09级高级班、预备技师班实施。
(一)营造新课程体系的科研氛围1、观念更新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首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使全体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持续改革是促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通过各类培训和研讨会议,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和方法。
全校教师统一思想,全员动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2、制度更新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学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也应随之更新,才能为新课程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例如,为鼓励教师参与教学专业建设,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中,加重教师教改科研分数的比重;为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和教学水平,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中,补充教师继续教育和下厂锻炼的考核项目;为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工作方案》,明确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任务和目标。
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既有章可循,又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或差距,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3、组织严谨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保证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既需要全体教师的直接参与,也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
为保证这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整个过程能够得到严格控制,并且所产生的每一项阶段性成果能够得到质量保证,我校组建了以专业为单位的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组的工作进度,规定每周集中研讨和开展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并形成了每周向学校领导班子汇报工作进度的周报告制度和每个月向职教专家、企业代表汇报课改成果的月报告制度。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对于技工教育来讲,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核心发展理念,不应该办自我封闭、自成系统的教育,而应该与企业紧密结合,办企业和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
企业等用人单位是我们的最终顾客,是我们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是成功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
1、通过企业调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必须贴切企业需求,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通过具体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我校以专业组为课改单位,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调研该专业从业人员的工作领域以及从业人员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经与企业人员研讨、评审确定该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习领域,并转化校企合作平台下可操作的课程体系,从而制定课程目标和确定一体化教学项目。
2、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由于一体化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所以在开发教学大纲和教材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专业骨干教师,更要依靠企业技术人员和一线骨干工人。
3、校企合作平台下,实施一体化教学项目以真实企业项目运作的模式,营造一个仿真的项目团队和项目实施环境。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确保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融入实际工作流程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建设实训场地实训场地的建设是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各教学任务实施的主要场所,所以实训场地建设一定要根据一体化课程要求的工作领域设计,合理配置教学实习设备,尽可能模仿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实训场所还需配备一定的工具书和电脑,方便学生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四)调整学校教学机构撤销原有的公共基础系,成立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负责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开发,进行学生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养成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同时该部门还代替了学生处原有的部分职能。
(五)打造一体化教师团队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应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对教师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培养一支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的关键。
为了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培养和构建实施教学教师团队的默契。
四、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我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一体化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化要求超出了教师现有的平均水平。
1.既有中级职称又有技师资格的老师少,很少有人既是讲师又是技师。
企业有技师资格的人不一定适应教学,普通院校的老师理论知识好,但实操水平较低。
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转型慢,且相对过剩,课程一体化模式要求将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的老师也相对熟悉专业内容。
2.热门专业教师少。
这些专业都要求老师的技能过硬,经验丰富,但是公开招聘关卡多,有很多技术好但理论基础不行或者技术好但职称不够的老师都不能通过公开招聘途径加入到编制队伍。
3.是外聘教师多。
一些专业的老师只能通过外聘来解决,致使外聘教师占到全校师资的30%。
这样既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同时又因为外聘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而导致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
针对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以上问题,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例如:贴近市场,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操技能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校发展顾问,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项目任务的设置及日常教学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严格师资队伍管理,外聘教师公平参与竞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业务、技能学习,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下厂实践,了解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同时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上课,传授新的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