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景观设计浅析——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景观设计浅析——以德国北杜伊
斯堡公园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废弃物堆和垃圾,严
重影响生态环境。为了改善后工业景观设计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结合生态、经济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方案设计与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指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内容融入到现代
生活中,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基础上,融合人文精神内涵与科技手段为市民提供休
闲娱乐活动场所。本文以典型的后工业景观案例——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对其区域、背景、设计手法、场地细节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北杜伊斯堡公园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环渤海湾海岸带景观保护与利用的
生态控制技术研究,(32071831);2020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大连海洋中心
城市建设策略研究,(2020dlskzd207);2021大连市科协智库项目:大连全球
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LKX2021B06;辽宁省创新人才计划人选
支持项目:辽宁省域环渤海湾海岸带国家公园体系的生态规划与控制(2020389)。
1.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
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种类发繁多。
1.1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 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 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 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1]。
进入后工业时代意味着传统工业已经走向落寞的边缘,越来越多的工厂濒临消亡,也慢慢加快了城市化的推进。
1.2后工业时代景观的发展
随着当时工厂的不断消亡、衰落,停工与废弃的工厂用地逐渐增多,而长时间的工业用地也导致了工厂所在地遭受了污染与破坏,成为废弃地。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希望组织整理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体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其显著特征是体现着工业文明与记忆,有着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展示。
1.3发展历程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1]。
2.代表案例——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2.1区域概况:
该公园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是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它是工业地更新与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现已成为是一个占地20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公园除了保存下来的鼓风炉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以外,冶炼厂的烧结厂、铁和锰仓库以及属于公司的铁路的众多铁轨都座落在那里。
2.2项目背景: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利用原蒂森公司的梅德里希钢铁厂遗迹建成。该钢铁1903年投产,总产量共3700万吨,仅1974年生铁产量就达100万吨,是高产量
的钢铁企业。1984年为从对欧洲产品配额限制的要求,工厂5号高炉为现代化改造付出了高昂的成本。1987年钢铁厂关闭,曾经与杜伊斯堡市共存了大半个世纪的工厂而临着拆除或保留的抉择,最终城市选择了后者,对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赋予其新的功能,并在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质上加以强化。
2.3项目设计手法:
该设计融合了艺术、建筑和景观的各种创作语言,是“句法结构式的设计初衷”已经成为公园标志之一的由废弃铁板铺装而成的“金属广场”可以看到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子;而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可以归纳为大地艺术作品。
2.4场地细节剖析
2.4.1景观空间层次
设计者将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梳理,整合为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这些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园区内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高出地面约12m,通过楼梯、台阶等与其他空间层次相联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视野;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2.4.2公共空间的使用
在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北侧拥有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X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设计师将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将原来的堆放废渣的场地更改为林荫广场、利用废弃的熔渣铺砌的地面上种植树木形成小树林并在附近布置了一座半圆形的露天剧场,将原来零散的街道整合为完整的交通;在设计中将原厂的构筑物加以保留并
赋予其新的功能,并且尽可能的将公园内原有的植被、水体、实施等加以保留,保留公园内部原始的‘野性’,让游览于此的人们可以追寻到年代的记忆,并将公共空间变成为高效使用的、具有特色的场所。
2.4.3项目模式分析
1)整体厂区的“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的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开了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作为有关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2)煤气储罐的“体育体闲活动模式”煤气储罐位于厂区中心,1号、2号高炉东侧。在生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显高炉煤气除一部分用手发电机房的能源外,其余的都储存在该煤气储罐中。关闭后煤气储罐废弃。潜水爱好者向气罐内注入丁2万立方米的水,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
3)料仓花园的“体育体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
4)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的“办公与餐饮模式” 与旧办公楼的“旅馆模式”该建筑位于靠近公园中部的主入口处。现更新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酒吧餐厅。旧办公楼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现改建为140床位的青年旅社。
5)风能利用
公园设置在水渠岸边的“风塔”可以利用风力将水渠中经净化的水从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标高层,作为早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节,经过提升的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