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定州的典故

合集下载

苏轼与定州秧歌

苏轼与定州秧歌

苏轼亲自栽种的两棵槐树现存定州博物馆 内,称 “东坡双槐”。古槐东一棵,西一棵。
东者树根凸露,如巨大的龙爪匍甸于地,躯 干镂空成片块状,树根、躯干难分你我的纠缠 在一起。
躯干粗大,五六个人手连手不能合围。 西者躯干分裂成板条状的两部分,各向东 西,似两个老人负气背道而驰,中空,可 容纳一七八岁的小孩,可卧可立。
于是,他找到当地农民访谈,问他们可否试种水稻?那 人说:“多谢知州大人美意。种稻子当然很好,只是当地 既无稻种,又无种植技术,所以也就眼瞅着水田荒着了。” 苏轼说:“只要你们想种,我来想办法帮你们找稻种、教 你们种稻的技术!”农民听了十分高兴。
随后,苏轼便派专人从南方运来 稻种,并派专人向当地农民传授种 稻技术。。他还亲自到水田教农民 插秧技术,在苏轼等人的亲临指导 下,农民们学会了插秧、除草、稻 田管理,稻子长势良好,到了秋后 获得了大丰收。这可把定州当地农 民乐坏了,在金灿灿的稻田里,他 们不由地哼起插秧时的当地小调: “水上白鹤飞起,稻禾千里尽秧 歌。”
我们定州文化灿 烂,源远流长,涌 现了许多像苏轼这 样的名人,如:李 延年、刘琨、崔护、 刘禹锡、王森然、 张寒晖等等,这节 活动结束后我们搜 集一些他们和定州 的故事,比一比看 谁搜集的多。
下田巡访的苏轼听到这种插秧小调,不由被吸引,他凑到近旁, 仔细品味,那插秧歌像劳动号子。精通音律的苏轼,回到府里, 对那秧歌调还是念念不忘。于是他派人专门去搜集,记下了大量 的歌词和曲牌。苏轼亲自将词曲稍加整理后教人们传唱,形成了 “苏轼版”稻秧歌。当地老百姓十分喜欢苏轼版稻秧歌。开头人 们只是在田里唱,后来在地头搭台唱;开始只是唱小曲,后来编 成了秧歌剧。他们唱四时景色,唱十二月农活,唱乡土风俗人情, 也唱心中的喜怒哀乐,这秧歌于是越唱越响,越传越远。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3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 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
人物
外貌
际遇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台狱一百三十天的苏轼终于获释。

两个月以后,这位北宋最伟大文学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凄然离开汴京城。

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就此告一段落。

乍一看去,这似乎就是个写诗招祸的事儿。

“苏轼哪首诗引发乌台诗案”的话题,也常被票友们津津乐道。

但细看来龙去脉,这事儿其实和写诗关系不大。

确切说,乌台诗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一个“不孝子”胡乱联想惹的祸。

当时苏轼刚刚调任湖州知府,按程序向朝廷上《湖州谢上任表》,却叫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味道:这位李定大人是王安石的学生,曾因不守母丧遭世人诟病,却也因力挺“王安石变法”快速升迁。

苏轼与这“不孝子”,原本也无过节,但苏轼曾写文赞誉北宋孝子朱寿昌,心虚的李定却为此生出了“难不成在说我”的联想,竟就这么结了梁子。

于是这一次,趁着此时“王安石变法”正火热推进,一向对“变法”颇多意见的苏轼,又是几位朝中重臣的眼中钉。

李定就立刻上蹿下跳了,先是伙同舒亶、何正臣等同僚,卖力在宋神宗面前添油加醋,给苏轼扣上“托事以讽”“诋毁朝政”等大帽子。

蔡确王珪等宰执重臣也暗自“助力”,终于叫宋神宗下了御批,将苏轼从湖州押到京城下狱。

苏轼人生里最屈辱的一幕开始了:由于事先得到李定的“授意”,官差们来到湖州,就是直接进府衙抓捕苏轼,过程简直“如驱犬鸡”。

进入御史台狱后,苏轼又遭到了残暴的逼供审讯。

当时同样被囚御史台,与苏轼只有一墙之隔的北宋科学家苏颂,就亲耳听到了苏轼每天受审时遭到的辱骂,并以诗文记录了那凄然一幕: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

更叫后世读史者感到可耻的,却是李定们给苏轼定的罪名。

苏轼被捕入狱的由头是“托事以讽”,那么证据呢?李定们随即展开行动,把苏轼那些年的所有诗文全部翻烂,逐字酌句的“找证据”,乍一看去,真是很有“收获”。

比如苏轼的名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以两棵桧树挺拔的风姿,来表达刚正不阿的人生追求。

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备遭磨难,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绍圣元年四月,御史虞策等人因袭李定之流制造“乌台诗案”的故伎,编造了苏轼起草的制诰、诏令中“语涉讥讪”“讥斥先朝”的罪名,对他加以弹劾,结果是苏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职的称号被取消,罢免了他定州知州的官职,并将他贬往岭南边远地区。

当苏轼起身离开定州前往岭南时,一天行至襄邑(今河南睢县),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连绵不断的雨水把道路冲刷得泥泞不堪,苏轼一行人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他们临时决定留在襄邑躲风避雨。

苏轼站在窗前望着没有停歇之意的瓢泼大雨,突然灵感大发雅兴大作,他铺纸提笔,挥毫写下了他平生最称意绝爱的两篇文学作品《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二赋,借此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隋…怀。

苏轼59岁在被贬途中所写的这幅《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被誉为苏轼遗墨之冠,是其晚年的书法佳作。

该卷用行书写成,字大如铜钱,全长306.3厘米,宽28.3厘米,全文共六百七十余言。

此二赋卷,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

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在宋代的书坛,苏轼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其行书、楷书得力于李邕、颜真卿和杨凝式,而能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后人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现今尚能见到的苏轼真迹原本已不多了,像二赋卷这样长篇巨制的精品,更是实属罕见。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墨迹卷,是他传世的著名书法作品,其书风宽博大度,通篇淋漓酣畅,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

当年的苏轼怎么也想不到,他在被贬途中即兴书写的这件二赋长卷,历经千年竟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为之倾倒,光是乾隆皇帝在长卷上的题跋就有四处,另外长卷后还有金末元初人隆安(即今吉林农安)张孔孙,明代黄蒙、李东阳、王汉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等诸位名人题跋及王世贞致陈从训书札。

苏东坡与临城的文化姻缘

苏东坡与临城的文化姻缘

苏东坡与临城的文化姻缘作者:苦茶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10期临城,贬谪途中的短暂停靠北宋元祜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

6月,身为礼部尚书的他,面对朝堂上风起云涌的险恶局势,想到了退避,他上书哲宗皇帝赵煦,请求外任越州,“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

赵煦,这个在太后羽翼之下压抑过久的青年,一旦主政,便要释放心中的宿怨。

他要尝尝一人说了算是个什么滋味,他早已对苏轼的说教厌倦至极:再说,苏轼这个老学究,曾经那么顽固地抵制新法,又是太后尊崇信任的“红人儿”。

理所当然地,先从他下手。

对苏轼老学士,赵煦不是不愿意外贬,而是不愿意他想去哪儿就让他去哪儿,就让他想得美吧!数日之后,苏轼被诏告“除知定州”。

赴任前交接期间,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苏轼身不可支。

先是46岁的妻子王闰之死了,一个月后,可倚重的高后又死了。

王闰之的逝去,倾覆了一个温暖的小家,而高后“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朝廷清明,人以为女中尧舜”,她的辞世,决定了一大批重臣的政治生涯。

苏轼是其中的一个。

金秋十月,苏轼定州上任。

在任期间,他整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还派人从南方买来稻种,向农民传授种稻技术。

但,在定州不及8个月,苏轼接到了二次被贬的诏书。

就在他励精图治,极力扭转定州乱象,而于定州实施的新政刚刚有些眉目之际,他再一次遭遇弹劾,“坐席未暖,召节已行”,“难进易退我不如”。

苏轼再一次感到无奈,新的一个贬谪地惠州,南国一个遥远之所在。

1094年闰4月,苏轼启程,从定州赶赴岭南,一路风餐露宿,鞍马劳顿。

路经邢台西北角的临城、内丘时,连阴几天的天气忽然转晴,他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

西望太行,草木葱茏,冈峦俊秀。

他忽然想起昨年始赴定州时的情景,那时正值万木萧疏,连日大风沙,使那青青如黛、蜿蜒北去的太行,被黄沙无情掩盖,身边景物一片昏黄。

苏轼在心里感叹:这难道是一个祥瑞的征兆吗?想那韩退之从贬所北还,路经衡山,天气由阴转晴。

定州的名胜古迹介绍

定州的名胜古迹介绍

定州的名胜古迹介绍推荐文章亳州名胜古迹有哪些热度:郏县的名胜古迹有哪些热度:河北衡水的名胜古迹热度:浙江建德有什么名胜古迹热度:万源名胜古迹热度:定州市是河北省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河北省直管市,具有省辖市级社会经济管理权限。

下面店铺整理了定州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定州市名胜古迹介绍定州的名胜古迹1:定州塔中国宝塔之王&mdash;&mdash;定州塔,又称开元寺塔、料敌塔,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座砖质结构塔,此塔于1961年3月4日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塔建在开元寺塔内,故名“开元寺塔”,又名“开元宝塔”。

考定县志载,此塔为宋代所建。

宋真宗时,开元寺的和尚“会能”常到西竺(西域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回来。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皇帝诏“会能”建塔,把“舍利子”埋在塔底下石匣内(即金棺银椁)。

建塔工期从咸平四年(1001年)开始,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告成,前后共经历五十四年,工程浩大用材极多,有“砍尽嘉山(曲阳境内)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

塔身里外两层,如同母子环抱,中间有阶梯,四面盘旋一直到顶。

塔高十三级,实为十一层。

周围64步,座基周长127.65米。

高83.7米。

当时定州地处大宋北陲和辽国接壤。

在军事上用于了望契丹军情,故又名“料敌塔”。

因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地震,自上至下裂缝二寸许,宝瓶摇落。

又光绪八年(1882)九月地震。

由于两次地震的影响,导致此塔东北角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六月崩塌。

由国家文化部拨修缮专款,目前刚刚修复竣工,正在拆除脚手架。

定州的名胜古迹2:定州贡院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民间称为考棚。

自明朝以来,定州隶属真定府。

前后领(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

每逢岁科文武两考,所居定州区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应试。

由于当时交通不变,往来甚难,故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定州州牧王大年约乡绅数十人,提倡劝捐士民,创修定州贡院。

千古奇才苏东坡

千古奇才苏东坡

千古奇才苏东坡冀中职业学院赵瑞娟讲师前言:本讲稿是为冀中职业学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求化人育人之效》研究所进行的讲座底稿。

本稿内容结合我院地处定州,毗邻定州文庙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全面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重点发掘了其为人、从政的崇高境界,启示人们学习苏轼的人生哲学。

冀中职业学院旁边的定州文庙里边,正对门口有两棵千年古槐,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东坡槐。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棵古树一棵遒劲如‚神龙‛,一棵葱郁如‚舞凤‛,因此又名‚龙凤双槐‛。

那么,苏轼苏东坡何时种下这两棵古树的呢?历史要追溯到九百年前(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做知州,为纪念亡妻而种下了这两棵槐树。

从此与定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定州做了许多事情。

他在定州不仅种下了东坡槐,还建立了民兵组织,稳定了边防;发展生产,改善了民生;体恤民情,废除了苛捐杂税;创立定州秧歌,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还酿制了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酒,并配以赋文;留下了著名的雪浪石,赋予定州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定州的荣幸。

今天我要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苏轼。

题目是《千古奇才苏东坡》。

说起苏轼,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苏轼,理解苏轼。

比如,他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他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以及他荣辱不惊,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

今天,我想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苏轼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千古大家绝千古——苏轼的艺术才情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千年的等待,到宋代才等来苏轼这样一个千古奇才,千百年后似乎也无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死于江苏常州,却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三地互相之间相隔千里,苏轼也不曾在常州和汝州任职,何以会于这两个地方有如此深的交集?先说常州苏轼不曾在常州任过职,但他与常州神交已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苏轼进士及第,同科有八百余人高中,创北宋开国的记录,宋仁宗组织了一次浩大的琼林夜宴,宴请新举人。

苏轼在宴席上结识了常州府宜兴人蒋颍叔、单锡,及武进县胡宗夫,他们向苏轼介绍了常州,说常州河湖纵横,山川秀美,生活富足,是人间的世外桃源,劝说苏轼去常州定居,让苏轼十分向往,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这一段佳话在苏轼作的《次韵蒋颍叔》一诗中有记录: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神交了十四年后,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终于与常州相见了。

自此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与常州生死相依30年。

任杭州通判期间,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蒋公裕等朋友,并实地领略过常州的湖光山色,感受到常州地肥水美,卜居常州的意愿便更强烈了。

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终于收到了朝廷发来的迁汝州的调令,这是苏轼东山再起的起点。

从黄州赴汝州,苏轼先转道去筠州看了弟弟苏轼,游了庐山、石钟山,又到金陵看望了已经致仕的王安石,两位文坛巨人从此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劝苏轼尽早置办田产,见《次荆公韵四绝》(其一):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许是常州太美,许是苏轼漂泊的心需要有一个归宿,多年的官场凶险和贬谪黄州,让苏轼认真地考虑了王安石的建议,“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间舍。

”(《与滕达道七十二首》其三十四)。

离开金陵后,苏轼专程去了常州,委托常州好友蒋公裕帮他置办田产,最后苏轼在阳羡(今宜兴)黄土村买了一个小田庄,“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尔”(《与王定国四十九首》其十六)。

苏轼知定州诗词文赋创作概览

苏轼知定州诗词文赋创作概览

斋铭》 云: “ 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自脉, 如蜀孙位、 孙知微所画 , 石间奔流尽水之变。 又得 白石曲阳, 为大盆以盛
之, 激水其上 , 名其 室 日雪浪斋 。 ” 川 卷 三F 七( 《 雪 浪斋铭引 》 ) 其 诗 日:
尽 水之 变蜀两孙 , 与不传者 归九原。 异哉驳石 雪浪翻 , 石 中乃有此理存 。 玉井芙 蓉丈八 盆 , 伏流飞 空漱其根 , 东坡作铭 岂多言 , 四月辛酉绍圣元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1 1 - 2 9
基金项 目 : 河北省 社会 科学基金项 目“ 苏东坡游宦定州 时期的诗 文研 究” ( 1 I B l O Q WX 0 3 2 ) 作者简介 : 李
1 2 8
新( 1 9 8 0 一 ) , 男, 河北保定人 , 文学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研 究。
北宋哲 宗元祜八 年( 1 0 9 3 年) 九月初 三 , “ 元祜更 化” 的主持者太皇太后 高 氏病卒 , 宋廷政 治情势大 变 , 5 3岁 的 苏轼遂受 诏 以“ 双 学士 ” 衔( 端 明殿 学士 兼翰林 侍读 学士 ) 自京 城 出知定州 , 任“ 定州 路安 抚使兼 马 步军都 总
管” , 如其 自言 “ 受命 出帅定武 , 累辞 不获 , 须至勉强 北行” ( 《 与杨济甫 书》 , 《 苏轼 文集》 卷 五十九 ) , 从此远离政 治 中心 , 于元裙 八年十 月二十 三 日到定 州任上 。 在主政 定州期 间 , 苏轼 严 明法纪 、 “ 警众革 弊 ” , 增 修 弓箭 社保 国强 边, 扶危济 困 , 鼓励 生产 , 取得 了不朽 的政 绩 。 绍 圣元年 ( 公元 1 0 9 4年 ) 闰 四月初 , 朝 廷命下 , 苏轼 “ 适见 恩纶 临定 武, 忽遭分 职赴英州 ” ( 《 被命 南迁 , 途 中寄定 武 同僚 》 ) , 落 端明殿 学士 、 翰 林侍读 学士 , 罢定州 任 , 以承议 郎远知 英州( 今 广东英德 ) , 从此一 路南行 , 直至 广东 惠州 、 海 南儋州 。 定州 , 也成 为了苏轼政 治生 涯 中最 后一任 主政地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苏轼的茶缘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

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

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

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作者:聂伟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下半月)》2012年第05期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仕途坎坷,但他心胸宽广,面对逆境泰然处之,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不断遭贬谪,身心得到磨炼息息相关。

故研究贬谪及其创作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苏轼。

一、贬谪经历嘉祐元年苏轼到汴京赴进士考,次年参加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取为进士。

25岁授河南福昌县主簿,不赴。

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以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

30岁召回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等职。

熙宁变法开始,因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

36岁起任杭州通判,接着先后为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直到44岁。

苏轼外任以来,诗文中时有对新法流弊的针砭。

这在苏轼的原意是“缘诗人之意,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但一些投机新法的人,却摭拾苏轼诗中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

因此,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这就是所谓“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押公事。

从此他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

元丰七年三月,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仍不得签押公事。

他因有田在常州,向朝廷请求常州居住。

次年,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旧党人物纷纷上台,苏轼被迁为登州太守。

到任仅五天,又诏回朝中,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一连三次提升,这是苏轼由贬谪到起用的一个重大转折。

但这时苏轼又不满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于是与司马光产生分歧,又受到旧党的排斥。

为摆脱党争,苏轼再次请求外任,54岁出知杭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但就在这一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原来投机变法的章惇、吕惠卿、蔡京等人又补起用。

苏轼第三次请求外任,出知定州。

苏轼出知定州的第二年,章惇为相,改元“绍圣”,意谓继承神宗的施政方针。

苏东坡与儋州历史渊源是什么

苏东坡与儋州历史渊源是什么

苏东坡与儋州历史渊源是什么治平元年(1064),仁宗逝而英宗继位。

治平时期甚短,也是苏家之多事之秋。

苏轼十九岁时所娶之妻王弗与老父苏洵在此期间内相继亡故。

王弗是苏故乡一带之青神人,嫁给苏轼时年仅十五岁,小于他的丈夫三岁。

死时年仅二十六岁,给他留下六岁的儿子苏迈。

夫妻情感甚笃。

十年之后,苏轼在知密州任上写有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词来怀念她。

苏轼为父守制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第二位太太以后生了苏迨、苏过兄弟,后者以后也是一位诗人,但其成就远不及其父。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

苏轼因反对变法,被安石一派“巧抑其资”,任为杭州通判(通判是皇帝派往地方监督地方的副职,公告命令都要由他与正长官共同签署,因称通判)。

当然,这在艺术上也成全了苏轼,使他由嘉佑、治平时期的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同时,也开始尝试写词,并入手便得大家风范,虽然此时尚未进入他自己那种独特的豪放风格。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

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

这一类的诗,开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磨蝎宫星座的寒光很快就要使他遭受苦难。

果然,在他转任密州、徐州之后,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

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是御史监狱的代称。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

东坡居士苏轼的故事

东坡居士苏轼的故事

东坡居士苏轼的故事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苏轼·叙述一种:“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叙述一种:“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叙述一种:“黄州惠州儋州”元祐七年(1092)八月苏轼以兵部尚书召还朝廷。

他在扬州,又只干了半年。

他不喜欢朝廷,但毫无办法,那位崇拜他的高太后总是惦着他。

不久,他被改为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既是侍读,就不时与皇帝在一起。

其时的哲宗已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多欲,少慈,敢说敢干,且善于挥霍。

苏轼显然不是他的好老师,他也称不上苏轼的好学生。

学生与老师不合拍,心下惴惴的倒是老师,因为学生是皇帝。

老师讲话,学生已经不爱听了——他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想法,并在身边网罗了一批人,形成帝党,同后党争权势。

苏轼虽是侍读,却是受了太后恩典的。

他夹在帝党与后党之间,日子自然不好过。

苏轼曾经是党争好手,现在不是了。

他渴望离开这是非之地,一再上疏,希望“除臣一郡”,未被获准。

他在礼部尚书的任上干了一年。

次年八月,继室王闰之卒于京师。

九月,高太后去世,帝党大占上风,后党一落千丈。

哲宗起用吕惠卿、章惇,并以后者为相。

此二人联为一气,又都是弄权好手、胆大妄为之辈。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苏轼再次奏请出知“重难边郡”。

哲宗批准了他。

九月二十七日,苏轼启程赴定州(今河北定县)。

临走前他向哲宗辞行,哲宗不予接见。

苏轼一生经历了五个皇帝,同哲宗的关系是最糟糕的。

仁宗朝他声誉鹊起。

神宗虽然放逐他,却也时常想起他。

哲宗则对他投以冷眼。

估计苏轼对他讲得太多,引起了他的逆反心理。

对一个多欲的少年来说,过多的劝诫往往坏事。

再者,哲宗视苏轼为后党。

长达九年的时间,他在高太后面前隐忍不发。

太后一死,他立即着手权力的重新分配。

苏轼在定州也只呆了半年,政绩卓著,史料翔实可信。

次年四月,忽然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

年近六旬的人了,千里迢迢赴贬所。

行走的速度慢,而愈走天气愈热。

“陆走炎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

”他给哲宗写信,希望念在老臣的分上,允许他舟行赴英州。

此番远行,他只带了三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

家中其余诸人由长子苏迈带领,赴常州就食。

飞鸿 孤鸿 归鸿——由“鸿”意象看苏轼流寓心态变迁

飞鸿 孤鸿 归鸿——由“鸿”意象看苏轼流寓心态变迁

飞鸿孤鸿归鸿——由“鸿”意象看苏轼流寓心态变迁张学松北宋文豪苏轼自21岁出蜀往京城应试,除父母去世短暂回乡外,一生都在宦游漂泊流寓,流寓“即不得已离开本土而移居他乡”。

不同时期苏轼的流寓心态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的心态在其作品“鸿”意象中有着鲜明的表征。

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任命为凤翔节度判官。

这年冬天他前往凤翔赴任,弟苏辙相送。

二人在郑州分手后,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由苏辙诗前两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雪泥”触发,感慨人生飘忽无定犹如“雪泥鸿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一语成谶,预示了苏轼的流寓人生。

但这里的“飞鸿”相对中性,对苏轼的流寓人生而言,“鸿飞那复计东西”是不幸而言中。

“飞鸿”可代表苏轼青年时期的流寓心态。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人生发生重大转折。

之前虽因反对新法而自请外放,辗转杭、密、徐、湖诸州,但仍是朝廷命官,且政绩卓著,只不过与“飞鸿”一样漂泊而已。

元丰二年(1079)因被指控作诗文诽谤朝廷而被捕入御史台狱。

经历九死一生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从元丰三年(1080)到元丰七年(1084),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五年贬谪生涯。

被贬黄州时苏轼已45岁,王安石虽已退居江宁,而主行“新法”的神宗年方33岁,作为政治家的苏轼感到难有出头之日,经济上又极为困窘,加之黄州“地瘴蕃草木”,令其倍感孤独、惶恐、迷茫。

这时他写了一首名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又用了“鸿”的意象,但却由“飞鸿”变成了“孤鸿”。

当年的“雪泥鸿爪”还是一种比喻,而这里的“孤鸿”与“幽人”则融为一体,那“惊起却回头”的惊恐,“有恨无人省”的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迷茫,正是苏轼此时流寓心态的写照。

苏轼的经历

苏轼的经历

苏轼的经历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人物命运“三起三落”:1、一起:步入仕途。

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考中进士后,苏东坡步入仕途,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2、一落:大难临头。

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

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后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

3、二起:东山再起。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4、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5、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6、三落:一贬再贬。

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

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

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涉及诗、词、赋、文、论等多个领域,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然而,苏轼的一段经历与定州的典故,却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深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在政治上饱受挫折和流放,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热爱文学的热情。

定州事件便是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定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当时是北宋边塞重镇。

苏轼被贬谪到这个地方,开始了他的定州岁月。

苏轼到达定州后,发现这里的百姓生活贫困,民不聊生。

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要改变定州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着手整顿定州的政务、教育和农业等方面的问题。

苏轼首先着手改善定州的农业产业。

他提倡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并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

他还建立了农业学堂,培养了一批农业专家,为定州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改善农业,苏轼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兴办学校,为定州的孩子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他还亲自担任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政务方面,苏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定州的政治环境。

他削减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使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和廉洁。

他还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定州的社会安定。

然而,苏轼的改革并不被所有人所认同。

有些官员对他的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甚至公开反对。

他们认为苏轼的改革过于激进,不符合传统的政治方式。

加之一些势力的暗中阻挠,苏轼的改革遭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面临着困难和阻力,苏轼并没有放弃对定州的改革。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推动改革的进程。

他通过宣讲和劝说,逐渐争取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他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激发了定州人民对改革的热情。

最终,苏轼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定州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定州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政务的高效运作和廉洁作风,使定州成为了一个繁荣和谐的地方。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风采。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定州的命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看到了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的改革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