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青年教师的教学比武活动提供我向物理组同仁学习的机会,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受益颇深。
以下就是我关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中一点体会。
1.火车转弯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观察视频对火车转弯有直观认识,再加上幻灯片教学分析,学生更能够正确认识两种火车转弯情况向心力的来源。
但不足之处,给学生思考时间少了点。
如果让学生推到出结果也许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这一问题,只是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本分析了汽车(代表物体)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教学中没有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也没有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免增加触度,加重学生负担.3.由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的失重现象过度到航天器的失重现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再观察航天器的视频,学生很兴奋很活跃。
很想知道其中的缘由,由此我感悟到提高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前提,再今后应该多多在这方面锻炼。
4.由两个小实验引出离心运动现象,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离心运动,对离心运动理解学生很容易认为受到离心力作用,通过这两个实验能很好解释离心现象。
再通过视频观察离心运动运用,学生能很好了解离心运动现象。
5.例题和练习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课本上两个示例方面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平方向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有些例题和练习,属于备用的,看课堂时间,以及学生掌握情况而定.6.我对课堂驾驭能力还不够,课堂安排还有一定的问题。
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总之。
从这次教学比武活动我收获很多,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多向物理组同仁请教和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摘要: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的享受课堂?本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诸多文献,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策略实行梳理和思考,树立创新的教学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新课程的变化。
新课程引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如何改革,质量仍是教学的生命线。
课堂教学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面对各种对教育的思考与讨论,作为一线教育工笔者有必要、有义务积极主动参与,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处理自己的课堂。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少走弯路。
下面初步就平时的课堂教学,浅谈几点反思和建议:很长一段时间,学生被授予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满堂灌”,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这样照成的后果就是,课堂上学生“静坐”,倒底有没有听讲,听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听课效果老师并不知道。
课后,学生惧怕难题,没有挑战问题的自觉性。
这些都是以往教育的弊端。
换一种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提问、讨论的形式取代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
这种教学活动面向最广泛的学生群体,注重每个人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知识。
情感上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动,使学生有集体意识的同时,达到共同进步。
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课堂实践为例,体现互动教学中的一点处理习惯。
1.铺设合适情境,以提问的形式诱发思考传统的授课中,往往平铺直叙的给学生看火车轮缘的构造,作用。
而学生理解起来吃力,并且不能建立深刻的印象。
面对平行班,学生普遍吃力的情况下,这堂课我做了如下展开:教师讲解:1.先展示图片,铁路的构造和车轮的结构。
(这里为促动学生思考,先留下悬念:为什么车轮上有突出的轮缘?)2.介绍火车转弯路段,路面会修的外高内地。
学生活动:生活中处处闪现着智慧,铁路工人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大家来讨论下面的三种情况。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在生活中,圆周运动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儿高深莫测,其实不然。
想象一下,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哪里没有圆周运动呢?就像小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那个转圈的样子,简直就像一只小狗在追自己的尾巴,哈哈,真是萌得不行。
还有你在公园里散步,看到小朋友在秋千上来回荡,那也是个典型的圆周运动啊,荡起来的时候,脸上的笑容都快飞出天际了,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在课堂上讲到圆周运动,我发现其实大家的兴趣不是很高。
讲得过于生硬,就像吃了块硬梆梆的面包,谁都咽不下去。
于是,我就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他们。
比如说,讲到转椅,孩子们马上就眼前一亮,哈哈,转椅是个好东西,谁不喜欢呢?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转椅上,慢慢旋转,周围的世界就像个五彩斑斓的梦。
其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乐趣,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小秘密。
再说说过山车,那个飞速而下的瞬间,心脏都快跳到嗓子眼了。
孩子们听到这个,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生动,仿佛已经在过山车上体验了一把。
感觉就像是被风吹得满脸都是笑。
圆周运动不仅存在于课本里,更是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啊。
这种运动让我们感受到速度与激情,给生活添了不少色彩。
有些孩子就开始分享他们在游乐园的经历,那个欢快的气氛,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欢呼。
后来我还给他们展示了一些视频,讲解着圆周运动的各种特性。
说到离心力,孩子们都是一脸懵懂。
于是我就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告诉他们当你在旋转的时候,身体就会被“推”到一边,就像你在坐车急转弯时的感觉。
这个比喻让他们茅塞顿开,纷纷点头,像小鸡啄米一样,瞬间就懂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让那些看似复杂的知识变得活泼可爱。
课堂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我们一起做实验,用乒乓球在倾斜的圆盘上滚动,看看它是怎么运动的。
大家围着圆盘,目不转睛,个个像是小科学家,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看着他们那么专注,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后记孙秀娜现在的教学是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在备课上做足功课,还要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找到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及时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总结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几个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4、重点: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即让学生理解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难点:1.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有关问题。
2.对临界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二、教材分析这一节是对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三节知识的巩固、综合应用和能力提升,是对圆周运动的总结,对于下一章的万有引力与航天,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铁路的弯道——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竖直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离心运动——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知识,对圆周运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向心力来源,向心力由谁来提供,还比较模糊,这样,学生对圆周运动不能够理解透彻,也不能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习本节课非常重要。
四、教情分析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复杂的物理过程分析可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六章 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圆周运动的观点和特点。
2. 了解圆周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车轮、摩天轮等。
3. 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圆周运动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运动的观点,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将圆周运动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车辆转弯、摩天轮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展示圆周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准备一些常见圆形物体的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实践和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观点,掌握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1. 引入课题:起首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如过山车、火车转弯、汽车漂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观点:在讲解圆周运动的基本观点时,我将从运动轨迹、线速度、角速度、转速等基本观点入手,让学生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特征。
3. 讲解规律:在讲解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时,我将介绍向心力的观点以及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转速之间的干系,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来计算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4.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我将安排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如用小球在圆形轨道上进行圆周运动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线速度、角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5. 实际问题解决:在讲解完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后,我将结合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火车转弯问题、汽车漂移问题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难点:离心运动现象的理解.教学手段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例的图片,引人新课.学生观察思考,逐步进人学习状态.复习问题物体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的来源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集体回答.教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在做圆周运动,它们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来提供呢?这节课我们结合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来分析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板书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进行新课一、火车转弯教师展示火车图片.火车沿直线运动的情况学生分析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教师提问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的结构如何.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问题1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的合力如何?学生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的合力等于零.教师展示火车转弯行使的图片,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火车的运动情况.问题2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个别学生回答轨道水平时,重力和支持力,轨道对轮缘的支持力,以及向后的摩擦力.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来提供呢学生交流,分析问题个别学生回答应该由火车轮缘所受的向里的支持力(即:轨道时它的侧压力)来提供.问题4大家知道,火车质量很大,行驶速度也不是很小,如此以来,长时间后,轨道会怎么样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靠这种方法获得向心力,轮缘与外轨的相互作用力会很大,长期以来,轨道就会受到损坏.问题5如何来改进,才能够使轨道不容易损坏呢?提示:从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着手.学生交流,得出结论.设计: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在转弯处使外轨略高于内轨,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这样,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教师展示(1)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2)火车转弯时的受力图,强调轨道支持的方向.板书:火车受力图如图,列方程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教师总结(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问题6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学生讨论求解,得出结果..问题7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学生归纳总结,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大家在课余时间可以深入讨论一下,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例题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球壳,内壁光滑,当球壳绕竖直方向的中心轴转动时,一个小物体恰好相对静止在球壳内的P点,OP连线与竖直轴夹角为θ.试问:球壳转动的周期多大?解析小物体受重力mg和球壳支持力N的作用: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垂直于球壳的内壁指向球心O,它们的合力沿水平方向指向竖直转轴,大小为mgtanθ;小物体在水平面中做圆周运动,圆半径为r=Rsinθ,设球壳转动的角速度为w,则小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运动方程为mgtanθ=mw2Rsinθ,得.由,可知球壳转动周期为.点拨(1)相对静止于球壳内P处的小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重力mg和球壳对其支持力FN的合力.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确定其合力与分力间的关系.(2)小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即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方向相同,垂直于转轴指向轨道圆心O’而不是指向球壳的球心O.问题讨论使球壳绕竖直方向的中心轴转动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当小物体仍与球壳相对静止时,这一相对静止点P将在球壳内发生怎样的位置变化?试就该题的计算结果加以讨论.二、汽车过拱桥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学生分析得出: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FN,并且二者平衡,如图.教师如果是拱形桥呢?汽车以某一速度通过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教师展示汽车通过拱桥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板书二、汽车过拱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当汽车在桥面上运动过最高点时,重力G和桥的支持力FN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合力是使汽车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向.教师展示图,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分析过程(1)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2)找圆心;(3)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4)列方程.学生活动列方程,得出结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教师提问根据上式,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1.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N小于汽车的重力G;.2.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教师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地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分析、讨论交流,个别学生总结.板书1.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就“飘离”桥面.教师提问如果汽车的速度比这个速度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呢?提示学生分析,汽车此时受力怎么样?速度方向怎么样?速度和加速度方向如何?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总结并板书:2.汽车以大于或等于v0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v,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教师提问如果桥面是凹下去的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呢?学生根据上面分析拱形桥的思路,自己分析汽车通过凹形桥时对桥面的压力,此时压力和汽车的重力比较,谁大?速度变化时,压力怎么变呢?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凹形桥上最低点,汽车竖直方向受力如图所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教师展示图片,如图,辅导其他学生分析问题.对学生所做的分析和求解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对两种情况来看,在拱形桥的最高点,和凹形桥的最低点,汽车分别处于哪种状态呢?学生回想前面的知识,回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超重和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只要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就会有超重、失重现象,而与速度方向无关.教师展示例题2,引导学生明确题意.例题2如图所示,汽车质量为1.5×104kg,以不变的速率先后通过凹形桥和拱形桥,桥面半径为15m,如果桥面承受的最大压力不得超过2.0 × 105N,汽车允许的最大速率是多少?汽车以此速率通过桥面时对桥面的最小压力应该是多少?教师提问汽车在何处受到的支持力大?受力如何?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在哪里?学生认真思考,分析讨论.解在最低点时,汽车受到的支持力大于重力,在最高点时所受的支持力小于重力,所以在计算时应该以最低点为标准计算.(1)在最低点,受力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解得v≤7.07m/s.(2)在最高点时,汽车受支持力最小,为FN2,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FN2=1.0×105N.教学说明上述过程中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教师提问火车转弯,汽车过拱桥,都属于圆周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根据受力以及牛顿定律分析,明确了它们的情况,宇宙飞船也是做曲线运动,可以看成圆周运动的,那么飞船和舱内的宇航员受力情况怎么样呢?展示图片,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板书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问题1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中,宇航员是否受力?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得出结论.问题2航天员受力:FN=0时,v=?学生回答当FN=0时,速率,此时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教师展示录像片,运转中的宇宙飞船,其中宇航员的状态.学生观看录像片,加深对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情形的认识.四、离心运动教师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如果某一时刻,充当向心力的力突然消失,物体将会怎么样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离心现象.播放录像片,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学生1.观看录像片,观察离心现象,思考其中的规律.2.学生看书,总结规律.板书四、离心运动问题1.什么是离心运动?2.离心运动的应用有哪些?3.离心运动的危害与防止.学生分析总结,个别学生回答.跟踪练习1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第(l)题.1.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或摩擦力,也可以是这些力的合力或分力所提供.2.静摩擦力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的.问题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沿切线方向飞出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跟踪练习2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第(4)题.点拨①本题虽是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但由题述可知是匀速率的而不是变速率的.②题目所求A对杆的作用力,可通过求解杆对A的反作用力得到答案.③A经越最高点时,杆对A的弹力必沿杆的方向,但它可以给A以向下的拉力,也可以给A 以向上的支持力.在事先不易判断该力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情况下,可先采用假设法:例如先假设杆向下拉A,若求解结果为正值,说明假设方向正确;求解结果为负值,说明实际的弹力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问题讨论①该题中A球分别以lm/s和4m/s的速度越过最低点时,A对杆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又如何?②上面的杆如果换成绳子,A能不能以lm/s的速率沿圆周经越最高点?A能沿圆周经越最高点的最小速率为多少?③若杆能承受的拉力和压力各有一个最大值,怎样确定球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范围?教师活动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回答1.物体除受到各个作用力外,还受一个向心力吗?2.对于火车转弯时,向心力由什么提供?3.汽车通过凹形或凸形拱桥时对桥的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如何?4.用向心力公式求解有关问题时的解题步骤如何?(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它在哪个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找到圆心和半径.(2)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位置所处的状态,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分析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向心力公式列方程.(4)解方程,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作业设计1.课本P26第1、2、3、4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注意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仍是普遍的运动规律—一牛顿第二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是向心加速度.2.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这一问题,只是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本分析了汽车(代表物体)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教学中没有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也没有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免增加触度,加重学生负担.3.例题和练习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课本上两个示例方面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平方向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有些例题和练习,属于备用的,看课堂时间,以及学生掌握情况而定.。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五篇模版)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五篇模版)第一篇:《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课是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7节,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下文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欢迎参考!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1 今天讲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第一课时。
本文是对该节课的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一、对该节课人教版新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老人教版中离心运动与圆周运动实例是分开编写。
而在新课标人教版中,编写者将二者合二为一。
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多,同时与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
如果在上课过程中,一节课将教材的内容上完,可能学生对知识重难点难以把握,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时间将受到极大限制。
因此本人决定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安排。
二、本节课设计思想: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三: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火车提速);其二,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改装成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其三,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向心力的来源”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课后本人认为在该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充分反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本节课中较好的实现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还原物理知识发现与研究的过程与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理解。
本节课设计上分为三个版块,分别由三个情景引入。
第一个情景“汽车在过弯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会发生恻滑”第二个情景“沿火车行驶方向的两根轨道的内侧,其中一根内侧非常光亮,几乎无铁锈,而另一根内侧有铁锈与几乎没有火车行驶走过的轨道相同”、第三个情景“当你在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觉”这三个情景。
圆周运动 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以趣引入新课,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充分应用多媒体和水流星节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提出个人意见。
3、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4、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本节课我突破难点是以自行车为模型而展开探究难点,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形式。
5、通过课堂小结,给出必须记忆的核心知识并加以巩固,为以后天体运动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美文欣赏、心情随笔、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appreciation of beautiful literature, mood essay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哎呀,这轮子咋一直转呀!”这是我看到自行车轮时发出的惊叹。
那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看到一辆自行车停在那儿。
我就好奇地盯着那车轮看,越看越觉得神奇。
“嘿,你们说这车轮为啥能一直这么转呀?”我问小伙伴们。
“这有啥难理解的,不就是因为人踩呗。
”小明不以为然地说。
“才不是呢,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我反驳道。
这时,老师走了过来,笑着说:“这其实就是圆周运动呀。
”
“圆周运动?啥是圆周运动呀?”我满脸疑惑。
老师耐心地解释道:“你们看这车轮,它绕着中间的轴在做圆周运动呀。
就像你们转圈圈一样。
”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圆周运动有啥用呀?”
老师想了想,说:“那用处可多啦,像风扇的扇叶转动呀,还有好多机器里都有圆周运动呢。
”
我突然想到:“那摩天轮也是圆周运动咯!”
“对呀,你真聪明!”老师夸奖道。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圆周运动呀。
那我们学习圆周运动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东西啦?我在心里问自己。
经过这次小插曲,我对圆周运动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我觉得学习这些知识真的好有趣呀,可以让我们明白好多生活中的现象呢。
以后我一定要更认真地学习,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授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及自己反复思考,我看到了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优缺点。
为了把今后的教学搞好,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教学优点有三:第一:引入新课自然流畅在复习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时,启发式教学应用恰当。
在本节课上,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复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思考,从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作用出发,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于或小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时,物体的运动轨迹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出新知识。
第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得当在竖直面光滑圆轨内侧运动物体最高点的临界速度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指明该圆周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但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合力指向圆心,这两点的运动可以当作匀速圆周运动来处理;然后利用弹力的方向和拓展的知识,结合匀速圆周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式,讨论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在本节课教学缺点有二:第一:学生参与不足,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提问涉及的学生人数不多,与学生的交流少.通过作业反馈的信息了解到许多学生这节知识掌握并不理想.这说明他们学的很被动,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
他们只有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只有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在板书设计中,把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画在黑板的左侧.由于黑板较长,许多同学看图太倾斜,再加上黑板反光,造成一些同学看不清楚.教学要面对全体同学.这样效果就肯定不会太好.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后反思,我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开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看,学生能分析的,让学生分析.学生能总结的,让学生总结。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
⽣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范⽂(精选7篇)⽣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范⽂(精选7篇) ⾝为⼀位优秀的⽼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范⽂(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1 《⽣活中的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最后⼀节,在第⼀课时的教学中,主要分析了⽕车过弯道,汽车过拱形桥这两个案例,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使学⽣深⼊理解圆周运动的规律,并结合⽇常⽣活中的某些⽣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学习⽬标。
在知识和能⼒⽅⾯:学⽣基本学会了分析常见圆周运动向⼼⼒的来源,掌握了向⼼⼒公式的运⽤;在过程和⽅法⽅⾯:通过合作探究,注意提⾼学⽣的团队意识,提⾼了学⽣综合应⽤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
授完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通过课后与学⽣交谈和⾃⼰的思考,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做的较好的⽅⾯有: 第⼀:引⼊新课⾃然流畅,在复习了向⼼⼒、向⼼加速度等知识以后,让学⽣进⼀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与运动的关系: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定有向⼼⼒,且mv2F,这时,列举⼀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案例:⽕车翻车,汽车弯道、过⼭车(最R⾼点)等。
这些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向⼼⼒是什么⼒,它的⼤⼩跟描述圆周运动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利⽤问题带领学⽣进⼊新课学习。
这样引⼊新课能够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引⼊流畅⾃然。
第⼆:引导学⽣思考,拓展知识时,启发式教学应⽤恰当。
本课在引⼊新课后对圆周运动的向⼼⼒从供求两个⽅⾯分析,圆周运动需要向⼼⼒,需要的向⼼⼒由物体受到的合外⼒提供;圆周运动是由每⼀段⼩的圆弧形的运动所组成的,每⼀段⼩的圆弧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成是圆周运动的⼀部分,引导学⽣思考并拓展出新知识。
《圆周运动》的教育反思
《圆周运动》的教育反思《圆周运动》的教育反思圆周运动是一种特别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归纳使用。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快度、线速度)在时间改变,因而,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要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
老师怎么依据自个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界说: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遭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
我以为这个界说是不确切的`,其一是简单给学生发生误导,以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遭到一个向心力的效果,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效果效果命名的,它可所以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所以某种力的分力。
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对比好,先经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试验,剖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遭到一个一直指向圆心等效能的效果,这个力叫做向心力。
这个界说也对比科学,学生简单承受,且给等效能留了拓宽空间,老师在后面的教育中,再经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知向心力。
在新课教育中,对有些杂乱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
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快度,依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快度一定是因为它遭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
这么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笼统,学生不简单承受。
2、向心加快度:人教版教材是经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v,△v△t求出均匀加快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方位的加快度,称向心加快度向心力向心加快度,然后给出加快度的公式。
按此教育计划,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快度的来龙去脉,但因为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而本教育计划适合优秀学生。
鲁科版教教材是经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剖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遭到向心力的效果,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由向心力发生的加快度,这个加快度叫向心加快,方向与向心力方向共同,一直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快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杂乱的数学推导,使教育难度大大下降,从课堂教育效果看:学生感受简单承受,师生互动较为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11、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找好与本节课的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
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而不是物体另外受到的一个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
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
同时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运动规律—一牛顿运动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从效果上命名为向心加速度了。
4、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通过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分析了汽车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
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汽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然后在例题和练习中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同时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开阔学生视野。
5、例题和练习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教材上两个示例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和处理方法。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2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重要内容,是运动学知识和动力学知识的结合点,既要掌握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又要掌握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由于课本上本节内容较难理解,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我通过多举实例,多角度分析,多设置生动鲜活的图片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本节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始终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科学的设计了三维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在设计和实施中,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图片的观察发现、小组的合作探究以及拓展应用无不凸现了学生这一主体。
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注意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仍是普遍的运动规律—一牛顿第二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是向心加速度.实例分析火车转弯问题,层层设疑,突破难点。
让学生自己当工程师设计弯道,使学生有主人翁意识,且有成功的感觉,增加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3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特色有三:其一,让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到“道路建设”的设计中,既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像设计道路转弯处、设计桥梁等大事,又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规律是支配现实生活中各种奇妙现象的原因,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情。
其二,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从较简单的汽车转弯问题(水平面内圆周运动)谈起,先讨论了汽车在水平路面的转弯,再进一步讨论汽车在斜面路面的转弯,最后再探讨汽车过桥问题(竖直面内圆周运动),较全面、具体地涉及了日常生活的道路建设中跟圆周运动有关的方面,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其三,利用物理实验为物理教学服务,既突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的特点,又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汽车过凸桥时的失重现象和过凹桥时的超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中先提示学生跟自己骑自行车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受结合起来联想,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通过轨道最高点和最低点时时出现的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
用物理实验突破物理现象的抽象难懂,既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4今天讲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第一课时。
本文是对该节课的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一、对该节课人教版新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老人教版中离心运动与圆周运动实例是分开编写。
而在新课标人教版中,编写者将二者合二为一。
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多,同时与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
如果在上课过程中,一节课将教材的内容上完,可能学生对知识重难点难以把握,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时间将受到极大限制。
因此本人决定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安排。
二、本节课设计思想: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三: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火车提速);其二,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改装成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其三,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向心力的来源”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课后本人认为在该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充分反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本节课中较好的实现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还原物理知识发现与研究的过程与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理解。
本节课设计上分为三个版块,分别由三个情景引入。
第一个情景“汽车在过弯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会发生恻滑”第二个情景“沿火车行驶方向的两根轨道的内侧,其中一根内侧非常光亮,几乎无铁锈,而另一根内侧有铁锈与几乎没有火车行驶走过的轨道相同”、第三个情景“当你在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觉”这三个情景。
通过每个情景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每个版块的具体教学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汽车拐弯问题的分析,为学生自主探究火车拐弯的问题搭设好台阶,使知识的探究过程成螺旋上升。
并紧密联系到我国最近的火车大提速,由于赋予了实践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物理知识被活化了,学生跟物理学的距离便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同时,也让学生因为当了一回工程师而获得了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新课程强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虽然本节课不会在课堂上给出答案,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课后学生通过研究性作业,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对水流星以及过模型作出解答,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如在本节课中,汽车过拱桥时的失重与超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人想到先利用生活化的情景“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示重的变化,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生活实际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目的。
在这里如果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为物理教学服务效果会更好,但是传感器要走进平常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五、注意教材前后联系,提前设置物理情景让学生课后探究:在本教材使用中,物理教师应重视物理知识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物理教学要有全局的观念,当前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合理设置“接口”。
在本节课中本人为第二课时预留了几个接口:如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如果地面上行驶的汽车速度足够大压力为0可以飞离地球而成为人造卫星,这时,地球这座拱桥就“形同虚设”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后面学习。
汽车在过弯时速度过快恻滑为学习离心运动作好铺设,水流星的引入为后面学习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作好铺设,同时可作为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将物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与理解。
如在本节课中本人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习作业:研究性作业1: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调查某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并查看路边的限速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其限速值的合理性并作出评价,填写学生探究性学习用表研究性作业2:从理论上分析水流星与过山车,在最高点不会掉下的原理?请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或游戏可以归为此模型。
在教学中注重课前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学生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将探究、归纳与交流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过程和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巩固与拓展。
教学基本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分析,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引导验证→师生交流,总结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步骤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安排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进行物理教学。
但在本节课中仍有部分问题存在,最突出问题在与本人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归纳上还放的不够,老师在课堂中出现的镜头偏多。
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老师先将思路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引导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倾向。
因此在教学活动探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思想上碰撞的火花不够,课堂探究氛围稍显不浓。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5这一节课下来,经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感觉收益良多,明白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好的方面,肯定了自己;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