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一、历史渊源

在古代,兰花是宫廷贵族喜爱的花卉之一,曾经被列入“四季花”之一的夏季代表花卉。唐代诗人孟郊曾有诗云:“荷兰色如昨日翁,水绿风轻独自容。”这句诗中写道的

“荷兰”即指兰花,可见兰花在古代就有着不少的文学赞美。

兰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

古代,兰花被赋予了崇高的品德和精神内涵,成为了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

二、诗词中的兰花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兰花常常被诗人们赞美、描写,成为古代文人笔下的佳话。

兰花在诗词中被赞美为高雅、清洁的象征。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她虽生长在泥泞之中,却能保

持着自己的纯洁和高雅,不受污染。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赋得兰花》更是将兰花赞美得淋漓尽致:“兰芷清幽,英香万里;荐碧之姿,鉴明月之宜。”这些诗句将兰花描绘成一种清幽、高洁、香静的形象,展示了

兰花高尚的品质和文化意蕴。

兰花在诗词中也常常被运用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典型,成为古代文人表现高尚品质的象征。《雪涛集》中有“兰麝两平香自尊,翡翠森然何有言?此是我家飘卷习,谁知拥鳞能

治尊。”这首诗中将兰花和麝香相提并论,赞美其高贵清雅的品性,并以此表达了作者对

高尚品质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兰花也常常成为画家们的创作对象。

兰花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以用“一只瓷杯六幅花”来概括:瓷是指瓷器,是一种高贵

的工艺品;杯是指杯盏,是宴席上常用的器皿;花是指花卉,是为了在宴席上美化环境。

其中兰花作为画家创作的对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兰花在绘画中往往以素雅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来表现。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兰花图》就擅长以淡雅的线条勾勒出兰花的形态,退却了繁琐,尽显兰花的高洁清雅之气。

兰花在绘画中也往往与文人墨客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四兽图》中,画家以兰花为背景,配以瑞兽,不仅使兰花得到了更多的文化意蕴表达,也展现了文人墨

客的风雅之气。

在古代的宫廷宴会上,兰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兰花在宴会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对兰花的珍视。

在古代的宫廷宴席上,往往会使用兰花来装饰,以增添宴会的高雅与典雅气息。唐代

诗人刘禹锡在《陪族侄出京留别诸少年》中有诗云:“三十六宫仙鸾舞,青兰秋插一帘珠。”这句诗中描绘了宫廷宴会的场景,其中提到了“青兰”插在一帘珠上,可见宫廷宴席上对

兰花的使用。这也说明了兰花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现代的宴会上,兰花的使用同样是极为常见的。无论是家庭宴席还是高级宴会,兰

花往往都会作为餐桌装饰的一部分出现。兰花的高雅、清新的气质,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

宴会餐桌装饰。

兰花在民俗中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尤其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为显著。

南方地区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人们常常会用兰花来作为祭

祖或者寄托哀思的花卉。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会用兰花来悼念逝去的亲人,象征着对逝

者的思念和哀思。

在一些南方地区的婚礼仪式中,也常会使用兰花来进行花环等装饰,兰花的清雅品质

与婚礼的喜庆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了兰花在民俗中的文化意蕴。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一、历史渊源 在古代,兰花是宫廷贵族喜爱的花卉之一,曾经被列入“四季花”之一的夏季代表花卉。唐代诗人孟郊曾有诗云:“荷兰色如昨日翁,水绿风轻独自容。”这句诗中写道的 “荷兰”即指兰花,可见兰花在古代就有着不少的文学赞美。 兰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 古代,兰花被赋予了崇高的品德和精神内涵,成为了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 二、诗词中的兰花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兰花常常被诗人们赞美、描写,成为古代文人笔下的佳话。 兰花在诗词中被赞美为高雅、清洁的象征。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她虽生长在泥泞之中,却能保 持着自己的纯洁和高雅,不受污染。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赋得兰花》更是将兰花赞美得淋漓尽致:“兰芷清幽,英香万里;荐碧之姿,鉴明月之宜。”这些诗句将兰花描绘成一种清幽、高洁、香静的形象,展示了 兰花高尚的品质和文化意蕴。 兰花在诗词中也常常被运用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典型,成为古代文人表现高尚品质的象征。《雪涛集》中有“兰麝两平香自尊,翡翠森然何有言?此是我家飘卷习,谁知拥鳞能 治尊。”这首诗中将兰花和麝香相提并论,赞美其高贵清雅的品性,并以此表达了作者对 高尚品质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兰花也常常成为画家们的创作对象。 兰花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以用“一只瓷杯六幅花”来概括:瓷是指瓷器,是一种高贵 的工艺品;杯是指杯盏,是宴席上常用的器皿;花是指花卉,是为了在宴席上美化环境。 其中兰花作为画家创作的对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兰花在绘画中往往以素雅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来表现。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兰花图》就擅长以淡雅的线条勾勒出兰花的形态,退却了繁琐,尽显兰花的高洁清雅之气。 兰花在绘画中也往往与文人墨客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四兽图》中,画家以兰花为背景,配以瑞兽,不仅使兰花得到了更多的文化意蕴表达,也展现了文人墨 客的风雅之气。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9360999.html,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作者:班乐尔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不仅在技能和笔法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在美感和意境上也非常值得品味。本文简要研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观念,希望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造型的影响来挖掘其在现代社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新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观念 一、中国传统绘画概述 中国的传统绘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起源上来看,与象形文字同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作,经过漆器画、铜器画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绘画——帛画,以《御龙图》为代表的丝织品绘画,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上的基础。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我国绘画融入了包括佛教艺术在内的许多外来文化,在宗教艺术繁荣的同时,产生了山水、花鸟等主题形式。隋唐到两宋时期,宗教画逐步衰落,人物、花鸟、山水画成为绘画主流,直到元明清时代,水墨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在手法、造型和意境上日趋成熟,并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影响至今。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造型的影响 从我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艺术来看,其发展沿革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相契合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比如在汉晋时期,佛教文化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时期的绘画造型也多吸取了印度和西域绘画的特点,注重线条与色彩的运用,追求精细写实。到了宋代,佛教势衰,文人和官僚群体成为主要的艺术创作者,因此在选材上逐步偏向于山水花鸟,而在绘画造型上则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阴阳相合。以常州派、米派为代表的画家群体开始寻求格调雅致和清新的画风,造型上通过水墨点染代替了精工细作。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在江南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人物画发展迅速,与山水画共同成为国画的经典题材,仇英的著名画作《汉宫春晓图》就通过虚实结合、点线面综合运用的人物画手法,巧妙绘制了多个人物的形貌与神态。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雅意境、追求自然和谐和中庸的文化思想,对传统绘画造型的观念起到了关键的启发作用。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1.意境造型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观念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儒、释、道等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绘画追求在表达视觉感官的同时引导人们的意象思维。“意在笔先”的思想使得许多绘画作品脱离了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 战国有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君子,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千古流芳;花中也有四君子,傲雪、幽香、坚毅、淡雅,以其清高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们便是点缀在中国文化史长河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文化从先秦开始即推崇君子人格,“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君子有关的诗文不绝于篇籍。自古而来华夏士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便是借着梅兰竹菊的幽香雅致、冰清玉洁表现自己的独立精神,“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抒发自己对于君子人格的向往。 文学史上,那些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无不是点缀着梅兰竹菊的意象。比如,一部《红楼梦》,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大观园中频频亮相,甚至是一部书中许多儿女的精神寄托。白雪寒冬,盛开着红梅的栊翠庵,住着梅花雪水沏茶、傲视俗物的妙玉;千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黛玉风骨逸致,泪洒斑竹,以咏絮才夺魁菊花诗。曹雪芹先生将梅兰竹菊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大观园中一群身处世外桃源而远离俗尘的女儿们以美好的品格,寄托着文人理想的人格境界。非但文学作品,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寄寓了画家许多情怀。王冕的《墨梅图》、赵孟坚的兰,郑板桥的竹、“八大山人”朱耷的菊……写意传神,尽显君子之风。 悠久的中华文化史,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

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一、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这首《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之笔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欣赏的是梅

高二语文: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文化意象浅析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文化意象浅析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情感,例如梧桐。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象征高尚的人格、比喻爱情的悲欢离合、寄托游子的思乡之苦、哀叹国家灭亡等。 关键词:古典诗歌;梧桐;文化意象 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诗歌创作中,经常会借用花、草、树、木等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因此,这些植物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意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高洁傲岸,寒冬中傲然盛开、迎风而立,这种不畏严寒并与冰天雪地抗争到底的特征,象征着仁人志士忠贞不渝、坚定不移的精神;兰花,幽雅空灵,空谷幽香、孤芳自赏。诗人和词人用兰花的这种特征,象征品格清晰脱俗的正人君子;菊花,冷艳清贞,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是众花之中的“隐世者”,菊花的这种特征被用来比喻那些看淡了功名利禄、宁静致远的隐者……梧桐,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被运用的意象。梧桐这种意象,与其他植物意象相比,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复杂。本文将中国的古典诗歌作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梧桐意象进行文化内涵分析。 一、梧桐文化意象之高尚的人格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品格高尚、美好的人。在《诗经·小雅·湛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这段文字以梧桐为切入点,用梧桐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形态,象征文人雅士充满仪式感、庄重感的言行举止。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将梧桐作为诗歌创作意象的作品层出不穷。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歌《段宥厅孤桐》中有这样两段文字:“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与“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作者对于孤桐身上映射出的这种谦虚品质充满敬意。 梧桐被古代诗人、词人用作高尚人格的化身,主要是因为梧桐这种植物在外观上具有挺拔伟岸、疏直中通、枝繁叶茂的特点,这种自然特征与人类高尚、高洁的品格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很多文人墨客为表自身的高风亮节,一方面会通过梧桐托物言志;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不要误入歧途,时刻保持高尚的情操。 二、梧桐文化意象之悲欢离合的爱情 梧桐树,在一年四季中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四种特征。春天,桐花盛开,满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被誉为“百花之王”,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兰花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礼仪文化、诗词文化、绘画文化等密不可分。它深受中国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与追捧,并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与抒发。 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操。兰花生长于深山之中,独立 而不媚俗,它用自身的生命力和坚毅的品质追求高远和卓越。兰花具有清雅的气质和高洁 的品质,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尚品德的追求。兰花的花语是“淡泊而高志”,正是人 们希望自己能够像兰花一样,追求内心的高尚和纯粹,不受外界浮华的诱惑和干扰。 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与诗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对兰花的喜爱和追求不断 地在诗词作品中得到体现,如杜甫的《赠花卿》中写道:“清芬欲放宜轩车,落日应催杖 台地。”用兰花来比喻杰出的人物及美好的人生理想也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苏轼在《秋夜寄邱员外》中写道:“不愿车千乘,马千匹;惟愿长剑,日夜陪琴书。 谁怜悲壮士,初著青莲裾。”通过这些诗词作品,人们对兰花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对美 的追求,更传递了对高尚品质的崇敬和追求。 兰花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兰花被视为一种 重要的形象元素,经常被用来描绘寂静、高洁、品格等,充分展示了兰花深邃而独特的魅力。兰花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整株兰花的景象,也有单枝兰花的细致描绘。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明代画家吴镇的《兰花图》,画面以兰花为主题,用浓墨勾勒出了兰花 的优美形态和清雅气质。通过这样的绘画作品,兰花的优雅和深刻内涵得以展现,从而达 到寄托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兰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中 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诗词文化、绘画文化等,也成为人们向往高尚品质和追求卓越的象征。它的文化意蕴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念。

梅兰竹菊君子气全诗词

梅兰竹菊君子气全诗词 摘要: 一、梅兰竹菊概述 1.梅兰竹菊的含义 2.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梅兰竹菊诗词欣赏 1.梅花的诗词 2.兰花的诗词 3.竹子的诗词 4.菊花的诗词 三、梅兰竹菊君子气全诗词解读 1.梅兰竹菊与君子品质的联系 2.诗词中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3.梅兰竹菊君子气全诗词的现代价值 正文: 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分别代表着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最钟爱的四种植物。梅花以傲雪凌寒,兰花以清雅脱俗,竹子以节节高升,菊花以傲霜抗寒,它们各自独具特色,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梅花的诗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陆游的《卧病郊舍》中的“夜泊牛渚怀古,满船清梦压星河”,以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梅花诗词中,梅花既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兰花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同样具有极高的地位,兰花诗词以清新脱俗、意境优美而著称。如郑燮的《题画兰》中的“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以及屈原的《离骚》中的“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都是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竹子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亦有着丰富的意蕴,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中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竹子诗词中,竹子既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寓意着生命的顽强。 菊花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同样具有丰富的意蕴,如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中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都是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梅兰竹菊君子气全诗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花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源远流长,浓厚的历史底蕴深深 吸引着人们的瞩目。兰花不仅在美学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更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独特的韵味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本文将深入探讨兰花的文化意蕴,从历史 渊源、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带领读者一同领略这一代表中国传统文 化的珍稀花卉。 一、兰花的历史与传说 兰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兰的文字记载。传说中,兰花是夏 禹治水时所用的队旗中的花卉,也是岳飞用来励志的象征物。在《诗经》中,也有“兰之 若青,与之为期”这样的诗句,可见古人对兰花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兰花的传说也非常之多。如《墨子》中记载:淮南王刘安有一梦,梦中一仙人手 持兰花一枝,仙人传授刘安种植兰花以克制百草之毒,从此刘安遍植兰花,兰花也成了古 代人们的康养之药。据《说文解字》记载,兰花的灵性和幽雅美丽被传为美谈。这些传说 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兰花的崇敬之情。 二、兰花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兰花自古就以其高雅清香的品质成为了文人墨客的雅物之一,无论是诗词歌赋、书画 作品还是戏曲、雕塑作品,兰花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古代诗歌中,兰花更是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宋代杨万里的《摸鱼儿·广厦 终年几度贫》中写道:“野兰芳委地金丝绿,山茑露洁簇微开。”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有“王翦夜引兵,银龙夜过众芳洲,郁青兰芝?”等名句。 在绘画艺术中,兰花更是成为了画家们的创作题材之一。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兰亭集 序图》正是以兰花作为画面的主要题材,以其独特的笔墨表现兰花的神韵,成为了中国绘 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兰花与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兰花也是被视为佛教的象征,因为在佛教经典《法华经》中, 兰花被称为“佛号之花”。兰花所代表的高贵、纯洁的品质恰恰与佛教所倡导的“禅定清净”的理念不谋而合。佛教文化中的艺术作品中,兰花成为了常见的图案之一,因为兰花 的形象能够代表着佛教所倡导的高尚品德和完美清净的信仰。 而在道教文化中,兰花也有其特殊的地位。道家文化讲究自然、纯粹,对兰花这种幽 雅而清香的花卉亦多有崇拜之意。兰花在道家文化中,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道家文化所 倡导的质朴、纯净的境界。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作为中国四大名花之一的兰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尊贵、高雅的象征。兰花的文 化意蕴很深,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兰花是高洁的象征。兰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雅、高尚、高洁、高贵的 象征。因为它不需要显眼的花瓣和花香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低调、淡雅、清高的气质 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心灵净化,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因此兰花既是清高之美的代表,也是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结合。 其次,兰花是君子的代表。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君子的品质,深受社会各 界的喜爱。中国古代的士人们常用兰花来比喻自己的清高之志,他们认为兰花在臆于烟火 的都市里是一个孤独的品种,而士人们则具有这种清高的品格,不附会凡尘的世事,他们 崇尚自由自在的人生状态,在兰花的独立、高洁中找寻自己的人生境界。 再次,兰花是团结和友谊的象征。兰花有时也会象征团结和友谊,因为这些花通常都 生长在群体之间,而且它们让彼此之间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就昭示着彼此之间的相互 尊重和相互关爱,做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兰花也象征着团队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协同效应,更加璀璨。通过兰花这个象征,人们在生活中会更加重视家 庭的和睦、团结,缔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一心,向更好的方向迈进。 最后,兰花是寓意吉祥的象征。兰花的花语是“清净、宁静、致远”。这个花语就代 表了兰花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核。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吉 祥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用它来祈求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和生活美满。兰花的发展过程,也象征着一个人生之路的经历,由卑微到尊贵,由隐逸到出众,最后沉淀成一种美好的精 神风骨,人们于此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生的壮美,总结出了一条不断自我追求 升华、真善美合一、追求和谐、追求宁静的道路。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是一种被广泛赞美和认同的花卉,它在中华文化中拥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文 化意蕴。兰花不仅是菊花、梅花和竹子并列的“四君子”,还被誉为美德的象征、风度的 代表和高雅的象征。本文将从兰花的起源、形象、文化内涵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重 要地位等方面,深入探讨兰花的文化意蕴。 兰花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兰花以其不 凋之美而被誉为“不让须弥倾”的象征。兰花的花瓣细嫩柔滑,色泽温润,即便经过漫长 的时间也不会凋谢,因此被赋予了长久、持久的美德,并且被认为具有抱负、坚韧、沉静 和忠贞的品质。兰花还以其高洁精神而被尊崇为“纯朴的仙子”。兰花生长在深山高原之中,不与尘埃沾染,寓意着纯朴、宁静和超脱于尘世的品德,所以被人们喻为高尚、美丽、无暇和纯洁的象征。 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兰花被誉为华夏文明的象征之一,代表着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在中国古代,兰花常常被赋予美德、风度和儒家文化的理念,并 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赞美和褒奖。古代的养花文化中,兰花的栽培被视为一种 儒家道德修养的体验,通过悉心照料兰花,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修身养性,进而达 到“以兰修养之”的境界。兰花成为了尊崇、崇拜和追求的对象,被视为高雅、纯洁和高 尚的象征。 除了在文化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尊崇外,兰花还被广泛运用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礼仪 仪式。兰花以其高洁、高尚的品质成为国画、诗词和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它常常被用来表 达对儒家思想和美学追求的崇拜和追求。在古代,人们将兰花视为盛世之花,常常使用兰 花等花卉进行国家的礼仪和庆典,以此表达对国家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从古至今,人们对兰 花的研究和欣赏不断深入,揭示出兰花的美学、哲学、艺术和心理等方面的内涵,使兰花 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兰花以其高洁、雅致的特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高尚品味的象征。兰花自 古以来就被誉为“君子宜之”的花卉,因其独特的气质和高贵的外表,成为士人们追求高 尚品味和修养的象征。在古代文人画中,兰花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元素,寓意着 君子高尚情操的象征。很多文人墨客喜欢以兰花为题材,通过描绘兰花的娇嫩、雍容,以 及它特有的淡雅香气,表达对高尚境界的追求。以兰花为题材的诗词和书画作品中,不仅 折射出了古代文人高度赏识兰花的心境,更蕴含了他们追求和倡导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兰花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了中国传统精神的象征。兰花生长在高山和岩石上,环境恶劣,但却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兰花在困难的环境中坚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 “胸怀坦荡,虽有坚苦也坚持”的精神意蕴。在古代,人们常以兰花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 追求,表达对困境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豪情壮志。而在现代社会,兰花仍然以其坚韧优 雅的品质成为了激励人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象征。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我们 具备兰花般的坚韧精神,才能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持之以恒。 兰花也被人们赋予了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象征意义。兰花不同于其他花卉,它不仅 有着独特的美丽外观和令人陶醉的芳香,更因其气质高雅、不张扬的特点,被喻为“有心 人之花”。在古代,兰花常被赠予朋友、爱人或亲人,用以表达对对方高尚品质和纯洁之意。兰花也成为了友情和爱情的象征,象征着思念之情和纯洁之爱。如今,人们对兰花的 喜爱和赠予,仍然具有深厚的人情味和情感交流的意义。 兰花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美德和道德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兰花被视为一种 象征高尚道德的植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兰花都以其品德高洁、谦逊守礼的特点, 成为了道德修养和儒家伦理思想的象征。传统中国文化中重视的美德,如君子之道、忍辱 负重、宽容仁爱等,在兰花身上都能够找到共鸣和象征。兰花的优雅、品行端庄以及对高 尚境界的追求,都激励着人们秉持着美德和道德,追求高尚品质的生活方式。 兰花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文化意蕴深远而丰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兰花都 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不 可替代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人们在欣赏兰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心灵的滋养和引领。兰花的文化意蕴,不仅体现了美学、哲学和艺术 的内涵,更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追求高尚品味、坚韧精神、人际关系和道德美德,使我们 的生活更加兼具品位、格调和人文底蕴。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特点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特点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构成元素是历史原发性的平面造型,其主要以土丝、土棉线织制而成,质地厚实,坚实耐用。湘西土家织锦的装饰造型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土家族的民族风俗,题材取自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山、水、草、木,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梅花、莲花、兰花、牡丹花等,提取花卉生动、自然的外形特征,造型丰富与生动。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燕子、龙、蛇、蝴蝶、凤凰纹等。人们将日常生活所见到的事物经过用心体会,在头脑中进行抽象艺术处理,然后把题材使用编入织锦中。按照不同对象的主要特点,绘制、提炼、加工后,使图案形成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其运用在织锦中。最常用的图案织制方式就是将动植物织制在一个主题里,用以表达特定节日、吉祥的寓意。湘西土家族人民在织制过程中通过使用点、线、面等构成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构成元素不谋而合。都是运用点、线、面表现图形大小、明暗、色彩。造型变幻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但是整体和谐统一,且具有美感,变化的动与和谐的静两者相统一,极具民族艺术风格。画面整体给人以厚重感,不管是装饰造型、表现手法、组成元素、题材风格、寓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极具个性。这种民族构成元

素形式的多样性,使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在艺术设计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色彩的鲜艳性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用色简洁、大胆、对比强烈,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艺术特征。土家织锦常见颜色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红色、蓝色为主题色,黑色为背景色。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跳跃、醒目,看久了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且画面凌乱,搭配黑色的背景,使其平衡统一。各种色块的运用,有动静相结合的感觉,形成对立统一的结果,造成绚烂夺目,一眼就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美的稳定与协调。人们织制的土家织锦追求光明的,跳跃的,民族传统喜庆的色彩感觉,带给人们心理和视觉舒适度。湘西土家织锦的颜色是运用天然矿物、植物的染料自己染织而成,天然染料使湘西土家织锦不易发生褪色,强调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对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既经久耐用,还可以保持颜色的鲜艳度,在鲜明的色彩对比下使连续的几何图案在画面中寻求不断地的变化。因此,湘西土家织锦艺术既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又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勤俭淳朴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向往和追求。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图案的表意性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构成元素的图案中,进行了“表象”依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兰花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植物,其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贵、典雅的象征。从古至今,兰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绘画、诗词、书法中常常被 描绘和赞美,而且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中也常常出现。那么,兰花的文化意蕴究竟是怎 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微一番。 一、兰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一直被视为高贵、纯净、守正的象征,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 精神境界。自古以来,兰花就是中国文人墨客喜欢描绘的题材之一。在诗词中,兰花更是 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境和含义。《诗经》中就有“书兮甫兮无所求兮,静言思兮斯须行兮。”的诗句,触景生情的书写了兰花高洁、清雅的气质。在山水画中,常以兰花来点缀 山水,增添画卷的神韵和高洁的风格。在书法中,兰花更是被作为书法的范本之一,因其 挺拔的茎、清雅的姿态常常被作为书法的题材,以表现书法的高洁、端庄之气。兰花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被用来描绘美好的意境,而且还被赋予了许多 美好的寓意。 兰花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还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兰花象征高洁。兰花高洁清雅的品质正是古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兰花单性恋的特性使得它成为寄托了忠 贞和高洁的象征,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往往被用来比喻高尚品质和高洁品性。兰 花象征纯洁。兰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花中君子,其清新淡雅的气质使得它成为纯洁无瑕的 象征,因此在婚礼等仪式中兰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美好。兰花象征美好。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一直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愿望和美好 的憧憬。无论是在婚礼、生日、节日等庆祝活动中,兰花都被广泛使用。 兰花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还在宗教信仰中得到了推崇。 在佛教中,兰花一直被视为菩萨的象征之一。佛教经典中常常出现兰花的描绘,佛教寺庙 中也常常使用兰花来点缀庙宇,以表达对菩萨的敬仰和对美好的向往。在道教中,兰花更 被看作是仙人的化身,常常被用来比喻仙人的璞玉之气和高洁的品性。在中国传统宗教信 仰中,兰花被赋予了高洁、纯洁、美好的神圣象征,成为信徒们所推崇和崇敬的对象。 四、兰花在诗词中的体现 兰花在中国传统诗词中一直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境和寓意。在诗词中,兰花往往被 用来描绘高洁、清雅的品性和高洁、纯洁的态度。 在中国山水画中,兰花常常被用来装点画卷,增添画卷的神韵和高洁的风格。兰花的 高洁清雅、孤芳自赏的品质使得它成为了山水画中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 作者:王娅 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1期 摘要:作曲家赵季平根据韩愈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幽兰操》是其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所创作的作品。本文对歌曲的诗词、旋律、伴奏及演唱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美学意蕴,以期对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演唱与赏析有所助益。 关键词:艺术歌曲;《幽兰操》;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艺术歌曲作为声乐创作的专门体裁之一,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当时是指歌词采用著名诗歌、曲调精美、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的抒情歌曲。中国艺术歌曲起步于20世纪初,青主的《大江东去》开启了这一体裁的创作之路,百年来,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在继承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创作出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本民族气质及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幽兰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作曲。他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旋律创作上注重古诗词的韵律美,通过钢琴伴奏古风意境的营造,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质,深受众多歌唱家及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广为传唱。 1 诗词的意蕴美 韩愈《幽兰操》诗词原文如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幽兰操》是唐代诗人韩愈参考孔子《猗兰操》而作,借咏兰表明自己报国的心志与君子高洁的操守。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歌词就由其诗词改编而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1]表现古代文人节操及气节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摘要 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研究该词,尝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该词进行认知诗学解读,探讨它的主题建构及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哀愁思念离恨 引言 晏殊是北宋词坛初期的主要词人,他一生著述颇丰,词风深婉含蓄,意境清新,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他闲雅而有情思的词集《珠玉词》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这首词除了具有情致深婉的共性之外,还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以往学者们多从意象、感情表达、词的风格等传统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梅华认为主人公的情感是通过上阕的各种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而作者的某种思致则蕴含于下阕高远的意境中。有学者从感情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厚艳芬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怅恨情怀。上阕实时写景,但采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感情注入到精选的事物之中,从而点出离恨之苦。李义天也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惆怅情怀,但认为此词更侧重写主人公的孤独之感,寂寞之情,从中看出主人公的离恨之苦,思念之真。还有学者从词的风格角度探析晏殊的词,认为其婉约明丽,深情之至。然而,鲜有学者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中多种意象的隐喻及其所构建的诗篇主题,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情景交融之妙处,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真正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一概念隐喻理论 二概念隐喻及其主题建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的怅恨情怀,时间由夜写到晓,空间由室内移到室外,再到楼上,层层深入地渲染出闺妇的离恨相思之苦,情与景相互交融,感情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不愧为写闺思的佳作。该词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表达的虽然是传统的相思别离主题,但是细细评味却能感受到晏殊创作手法之巧妙,全词意象纷呈,借助多重概念隐喻构建了哀愁、思念、离恨的主旨。 1 哀愁之情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源于造园者创造园林意境的得道,以及对自然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意境表现的得道。从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和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方法。 标签:中国园林;园林植物;意境美;创造;表现 一、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渊源十分久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即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的思想可以溯源至东晋到唐宋年间,随着当时崇尚自然的文艺思潮而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继而影响了园林创作的指导思想,园林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园林设计者寄情于山水,使得园林这样一个自然的空间境域内涵超出了构成造园要素的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之实体及其构成的境域事物,给感觉者以余味和遐想的余地,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二、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1.小中见大、以少代多的方法 我国园林善于模拟自然,运用浓缩和提炼的手法,结合风景园林构图基本规律,控制物象、组织空间,使景物的大小、色彩、质感迎合人们传统审美的要求。在我国风景园林中,当游人看到某些小型山石、水体时,常常会有“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感受。 2.不同的园林植物合理的配置,产生不同的意境 利用植物造景,能使游人产生联想,增加园林意境美。如规则栽植的乔木给人以整齐、庄重、雄伟的感受;自然配置的树木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受。梅花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诗赞;兰花居幽而芳、高脱俗;竹则节格刚直、虚心且有低头叶;菊花不畏风霜、活泼洒脱;荷花廉洁淳朴、出污泥而不染;松柏铁骨铮铮、万古常青;玫瑰花表示爱情,香石竹表示温馨,石榴花表示炽热的情感。园林中要因时、因地、因立意而制宜,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2020—2021—1九上雅礼集团(14校)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雅礼集团2020年下学期初三12月联考试卷 语文 命题人:雅实初三语文备课组审题人:雅实初三语文备课组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时量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学校开展以“语文即生活”为主题的“知识闯关大赛”,下面是小雅同学抽到的一组闯关题,请你和她一起完成。 A.③④⑧⑫B.①⑥⑦⑩C.②⑤⑨⑪D.②⑤⑦⑫ 2.【词语擂台】下面是小雅对“嫦娥五号”表露的一段心声,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嫦娥五号每走一步,都让国人无限①。电视屏幕前的我们,②地关注着它月面起飞、交会对接、返地控制的每一个细节,对它的顺利回家③。此次嫦娥五号探月返回任务,已创造和将实现5个“中国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带着月壤高速返回地球,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任务成功后,中国将成为第三个从月球上取样并成功返回的国家。航空领域专家④的结果,让月光照亮了“嫦娥”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中国探月梦想的天梯。 A.①思念②屏息敛声③望眼欲穿④费尽心机 B.①牵挂②诚心诚意③翘首以盼④殚精竭虑 C.①牵挂②屏息敛声③翘首以盼④殚精竭虑 D.①牵挂②诚心诚意③望眼欲穿④费尽心机 3.【病句诊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近期,湖南妹子周泓余以2比1的总比分赢得第三届吴清源杯,成为首位00后女子围棋世界冠军之一。 B.“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C.一所学校能否形成独特、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德育活动是否能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特殊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得四川成为我国兰花种类最多的省份,海南、广西、西藏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兰花的分布也较广泛。 4.【语段探微】小雅对新鲜出炉的“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非常感兴趣,以下是她在微博上刷到的相关新闻,其中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国赏花重香的民族传统、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

我国赏花重香的民族传统、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 作者:程杰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4期 摘要:我国传统名花多富有香气,国人赏花较重香气,近代以来中外人士对此形成共识。我国丰富的花卉资源是赏花重香传统形成的物质基础。这一传统从宋朝明确开始,两宋以来人们鄙薄花的艳色,推求花的品格、精神,欣赏色彩素雅、习性特别尤其是气味清香之花。两宋社会、文化重心的进一步南移,使南方地区特有而富于芳香的花卉受到更多关注,改变了此前以北方花卉为主的现象。花香与滋味一样,有着更多耐人寻味而又妙不可言的感觉,古人对此特别欣赏。芳香之花其色多淡,清香与素色的自然组合,成为道德品格的理想载体。香气比花色更多依赖于人对整体环境气息的现场体验,也体现更多实际生活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味。欣赏和追重花草芳香,既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境界。 关键词:赏花重香;花卉;花香;花文化 我国传统名花多富有香气,相应的花卉欣赏也形成了推重花之香气的传统。这是中华民族花卉欣賞乃至花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有着我国传统花卉欣赏历史的深厚渊源,也体现着我国花卉欣赏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本文尝试就此专题讨论。 一、赏花重香传统的表现 中华民族赏花重香的特色,是近代尤其是晚清以来,随着国门洞开,中外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在中西花卉的比较中明确提出的。清光绪二年(1876),葛元熙《沪游杂记》记载:“沪地自通商后,洋舶带来各国花卉,奚止百数十种,名目甚繁,未能翻译备载。其花卉颜色虽各极鲜妍,而绝无香气,殊不可解。草木最多,藤本花皆千叶。惟玫瑰一种,花蕊倍大于中国,香气亦终不及耳。”[1]光绪十六年,薛福成出使西欧,日记中写道:“西洋之花不如中国者,以其皆草本,而又无香气也。尝谓中国上等之花不满十种……上等之花,西洋所有者惟茶、菊二种,差堪与中国相颉颃;兰与牡丹则其种之佳、花之丽究有不如中国者;荷则不能茂盛,其小如拳;海棠则所谓垂丝、贴梗、杨妃、西府各种,皆绝无之,仅有秋海棠一种;梅与桂则绝无所见,盖其地土不相宜也。且中国之花惟秋海棠有色无香,其余皆色香俱美,外洋则花虽鲜而绝无香气,其葧然有香者则又皆不甚美观,此其所以尤逊也。”[2]前者谈沪上花园引进的外国花卉,后者记出使所见西洋花卉,角度不同,而感觉却完全一致:中国花卉多以香胜,而西洋花卉则反之,多无香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