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概述心力衰竭(简趁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者射血能力受损的 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 ,以及液体潴留(肺 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 血管病之一。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 LVEF 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 ,HF-rEF), LVEF 中间值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和 LVEF 保留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表 1) 。
LVEF 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 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 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浮现心衰症状、 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 体征稳定 1 个月 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 如失代偿蓦地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一、临床状况评估(一)判断心脏病的性质及程度1.病史、症状及体征: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可提供各种心脏疾病的病因线索。
接诊时要评估容量状态及生命体征,监测体质量,估测颈静脉压,了解有无水肿、夜间阵发 性呼吸艰难以及端坐呼吸。
表心衰类型 1 症状±体征a 2 LVEF<40% 3 --a .相关的结构性心脏 病(LVH 和/或者LAE )b .舒张功能不全LVEF=左室射血分数; LAE=左心房扩大; LVH=左心室肥厚 a . 心衰早期(特别是HFpEF )和用利尿治疗的患者可能没有体征;症状±体征a LVEF>50% 1.利钠肽水平升高b 2.至少符合以下一条附加标准:a .相关的结构性心脏 病(LVH 和/或者LAE )症状±体征a LVEF<40%~49% 1.利钠肽水平升高b 2.至少符合以下一条附 加标准:2.心衰的常规检查:(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可用于:①诊断心包、心肌或者心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和治疗
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和治疗
第24页
2.禁忌证: 严重肾功效衰竭 妊娠妇女。
以下情况慎用: 双侧肾动脉狭窄 血肌酐>265.2μmol/L(3mg/dl) 血钾>5.5 mmol/L 伴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主动脉瓣狭窄,肥
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
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和治疗
心室形状,提醒心肌重构延缓或逆转。
3个经典、针对慢性收缩性心衰大型临床试验 (CIBIS-II , MERIT-HF和COPERNICUS)分别应用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和 非选择性β1/β2、α1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病死率相 对危险分别降低34% ,34%和35 %,同时降低心衰 再住院率28%-36% 。
2、6min步行试验: 6min步行距离<150m为重度心衰 150-450m为中度心衰 >450m为轻度心衰
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和治疗
第8页
一、临床情况评定
判断液体潴留及其严重程度 对应用和调整利尿剂治疗十分主要。 短时间内提质量增加是液体潴留可靠指标, 液体潴留体征
颈静脉充盈
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和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独特之处就是能显著降低猝死
率41%-44%。
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和治疗
第28页
二、药品治疗-β受体阻滞剂
1.适应证: 结构性心脏病,伴LVEF下降无症状心衰患者,不
论有没有MI,均可应用。
有症状或曾经有症状NYHA II-III级、LVEF下降、 病情稳定慢性心衰患者必须终生应用,除非有禁 忌证或不能耐受。
静息心率是评定心脏β受体有效阻滞指标之一,通 常心率降至55-60次/min剂量为β受体阻滞剂应用 目标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力衰竭(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伴或不伴有组织器官低灌注。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A期:有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的功能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或纤维化,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力降低。
C期:有心脏结构异常,有过或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如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和乏力的患者,经治疗心力衰竭症状消失的无症状患者。
D期:已经应用效果最强的药物治疗和休息,但仍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如机械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
这些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 心衰的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腔室的大小、心脏瓣膜的功能和心脏收缩的强度。
利钠肽水平检测:如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胸部射线、血液检查(如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衰,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3. 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心电图(I类,C级):心电图可以提供患者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
它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对于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由于舒缩功能严重障碍或负荷增加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甚至水肿的表现,并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心力衰竭根据其产生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心室泵功能)衰竭和舒张功能(心室充盈功能)衰竭两大类;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心排出量(CO)高低可分为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和高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上为了评价心力衰竭的程度和疗效,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即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乏力、呼吸困难和心悸。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稍有体力活动即加重。
其中,心功能Ⅱ、Ⅲ、Ⅳ级临床上分别代表轻、中、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可见于心脏疾病所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LVEF≤40%)但临床无症状者,也可以是心功能完全正常的健康人。
第一节左侧心力衰竭左侧心力衰竭(简称左心衰竭)是指左心室病变或负荷增加引起的心力衰竭,以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肺淤血甚至肺水肿为主要表现,通常起病急骤,多在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急性发作。
血流动力学特点为每搏量(SV)和CO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或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
高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时SV、CO不降低。
【病因】常见的病因有: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或缺血,或反复多次小面积梗死或缺血;②原发性高血压;③心肌病;④心肌炎;⑤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或/和二尖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⑥心室或大动脉水平分流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如室问隔缺损、破裂、穿孔、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动脉导管未闭(PDA);⑦高动力性心脏病如甲亢、贫血、脚气病和动-静脉瘘;⑧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输液过量等。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定义】心力衰竭(heartfaihure)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证候,多属于“心悸”“水肿”“喘咳”“痰饮”等范畴。
【诊断标准】(一)左心功能不全1.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在体力活动后、睡眠时发作,严重时呈端坐呼吸及心源性哮喘;2.咳嗽,平卧时加重;3.咳痰,咳白色泡沫样浆液痰,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4.左心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听到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5.交替脉;6.肺部湿罗音,多分布于两肺底。
(二)右心功能不全1.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2.颈静脉怒张;3.肝大,肝颈回流阳性。
4.右心扩大,可听到奔马律。
5.下肢浮肿,严重时出现腹水或胸水。
(三)实验室检查:1.X线检查:左心衰:肺静脉充盈期:见肺上叶静脉扩张,下叶静脉较细,肺门血管阴影清晰;肺间质水肿期:肺门血管影增粗,模糊不清,肺血管分支扩张增粗;肺泡水肿期:密度增高的粟粒状阴影,继而发展为云雾状阴影;急性肺水肿:可见自肺门伸向肺野中部及周围的扇形云雾状阴影;此外左心衰还可见局限性肺叶间、单侧或双侧胸水。
右心衰:心影增大,上腔静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胸水。
2.心超:EFV0.50。
3.血流动力学检查: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2.4KPa,出现肺瘀血;>3.3KPa重度肺瘀血,4Kpa肺水肿。
心脏指数(CI),V2.2L/mini f2,出现低心排血量症状群。
(四)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标准)心功能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通常称心功能代偿期。
心功能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静息时无不适,但平时一般活动后可出现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版)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则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
常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右心衰竭后,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1)症状:①呼吸困难:轻者仅于较重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即在熟睡中憋醒,被迫坐起,为左心衰竭典型的临床症状。
重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
②咳嗽:其特点是劳力性咳嗽或卧位后不久咳嗽,尤其是夜间刺激性干咳,可咳泡沫样痰,严重者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
③咯血: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引起,多并呼吸困难。
④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
⑤潮式呼吸:见于严重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时,老年患者更易出现。
(2)体征:除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外,有呼吸急促、发绀,高枕卧位或端坐体位。
触诊心尖冲动可向下移位,可出现交替脉。
心界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
随心力衰竭程度不同,两侧肺底可闻及不同程度对称性湿哕音,可伴有哮鸣音。
2.右心衰竭症状:主要为慢性持续性体循环淤血,并引起其他各脏器功能改变,如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胸骨左缘可听到右心室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除以上体征外,有原发心脏病体征和诱发心力衰竭疾病体征。
3.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表现为主。
4.辅助检查(1)心电图: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增大,有既往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表现。
(2)X线检查:左心衰竭可有左心房和(或)左心室扩大及肺淤血、肺水肿。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
4.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心室、心证论治]
1.心阳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阳益气。
方药:保元汤(黄芪人参甘草肉桂生姜)。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心衰指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病因病机]
心衰是因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病程日久,或过度劳累,损伤心气,阳气虚衰,搏血或运血无力,气虚血瘀,心脉不畅等引起。或突发心动悸,本已虚弱之心气无力以应,而诱发或加剧心衰。心阳不足,经气不利,血行不畅,水气内停,泛溢肌肤,凌心射肺,则发为心悸、喘促、水肿等症,而为心衰。
本病为心之重病,又多为心系疾病后期表现,应积极救治,若心衰严重,可表现阴阳离决之危候。
→[诊断要点]
1.病程迁延缓慢,具有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常于劳作、或夜间平卧时、或有其他疾病时诱发或加重。
2.平时有心悸,气促,胸闷等症,发作时诸症加重,端坐不能干卧,下肢水肿,甚或有腹水,少尿,腹胀纳差,咳吐痰涎或咯血。
2.阳虚水泛证
证候: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温心汤(炮附子、炙黄芪、桂枝、茯苓、炙甘草、红花、丹参、葶苈子、泽泻、赤芍、车前子、)
3.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烦失眠,舌质偏红或紫暗少津,脉细数或促。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佚名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5(8)9
【摘要】由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组起草,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共同修订完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简称新共识)正式发表(《中医杂志》,2014,55:1258.),用以指导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的规范和应用。
【总页数】1页(P149-1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3.《儿童腺样体肥大引发睡眠呼吸障碍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4.基于Delphi法《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专家问卷分析
5.标准·方案·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 2023(精简版)
01
分期
定义和标准
A期(心力衰竭风险期)
存在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但从无心力衰竭症状和(或)体征,无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无反映心脏牵拉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异常。例如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代谢综合征和肥胖、使用心脏毒性药物、携带心肌病相关基因变异或阳性家族史
B期(心力衰竭前期)
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级
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对照研究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级
仅为专家共识、建议、小型临床研究、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研究
表1 推荐类别分类、定义及相关术语
表2 证据水平分类及定义
0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
02 心力衰竭的评估和诊断
03 心力衰竭的预防
Ⅰ类
A级
对于无起搏适应证或经静脉植入ICD失败或禁忌患者,应该考虑经皮下植入ICD
Ⅱa类
A级
对于短期内SCD高危(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40d内或高危非缺血性)的HFrEF患者,可以考虑可穿戴式ICD作为植入ICD的过渡治疗
Ⅱb类
B级
急性心肌梗死40d内患者,不推荐植入ICD
Ⅲ类
A级
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伴有严重症状或合并症、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预期寿命不足1年的难治性HFrEF患者,不推荐植入ICD
Ⅰ类
A级
对于AMI血运重建后患者,应该考虑早期应用SGLT2i改善心室重构
Ⅱa类
C级
对于AMI血运重建后患者,可以考虑早期应用ARNI改善心室重构
Ⅱb类
C级
推荐采取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及相应药物治疗,延缓症状性心衰的发生
表6 心力衰竭B期患者的治疗推荐
急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常规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一、分类1. 急性左心衰竭:(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2. 急性右心衰竭。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综合征),(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等。
二、诊断1.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2.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因有:(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2)心脏容量超负荷;(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4)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与波动;(5)大手术后;(6)肾功能减退;(7)急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以与严重的心动过缓等;(8)支气管哮喘发作;(9)肺栓塞:(10)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严重贫血等;(11)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等;(1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3)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14)老年急性舒功能减退;(15)吸毒;(16)酗酒;(17)嗜铬细胞瘤。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西医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有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23年公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主要标准次要标准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踝部水肿颈静脉怒张夜间咳嗽肺部罗音活动后呼吸困难心脏扩大肝肿大急性肺水肿胸腔积液第三心音奔马律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 心动过速循环时间〉25秒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缘由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准确,但便利有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承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峻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依据患者自觉的活动力量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寻常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病症、但寻常一般活动下可消灭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寻常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病症。
心衰诊疗规范080530
适合患者:
轻、重度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0%),病情必须稳定,无休息时的心绞痛、失代偿性心衰,或影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
流程:
心脏评估——康复前教育——中药结合康复运动
方法:
参加运动程序以前要对病人做各种应有的检查,而且定期复查(一般为3个月)。包括①分级运动试验测定。②心脏彩超测定心功能(主要是左室射血分数)。③观察运动前后6min内步行距离,制订运动方案,采用步行训练。最初1周内进行步行训练,开始5-10min,每运动2-3min休息1min,靶心率比立位休息心率多10-20次/min,开始几天不超过休息心率5-10次/min。具体见简化二阶段心衰运动康复程序(见附表4)。在病情稳定、功能储备量增加以后,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治疗过程中每周评价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能耐受者退出。患者运动时应有监护人,以确保安全。如运动前负荷试验未诱发低血压、明显的心电图改变或心律失常,患者经指导后可在家中完成治疗方案。
参照Lee氏(N.Engl.med1982,306:699)于1982年根据临床与X线改变所制定计分系统
显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75%。
有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在50%-75%。
无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
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4.4生活质量改善评定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
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
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
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
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
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
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
1 治疗原则
补虚——补气、养阴、温阳
泻实——化痰、利水、行瘀
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
⑴心肺气虚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
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治法〕补脾养心。
〔方药〕保元汤,或补肺汤,养心汤。
保元汤:人参、肉桂各10g,甘草6g;补肺汤:人参、五味子、熟地、紫苑、桑白皮各10g,黄芪30g;养心汤:人参、肉桂、五味子、当归、川芎、半夏、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0g,黄芪30g,获神20g,甘草6g。
临床运用时,心肺症状较轻者用保元汤;肺气不足,咳痰,喘促明显者用补肺汤;心气虚损者用养心汤。
⑵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青紫,唇青舌黯。
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太子参、炮附子、白术、干姜、桂枝、泽泻各10g,丹参30g,连皮茯苓50g。
气虚甚者去太子参,加生晒参6g;水肿重者加北五加皮15g。
⑶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炙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桂枝、白芍各10g,阿胶10g(烊化)。
⑷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组,浮肿尿少。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治法〕益气行气、活血化疲。
〔方药〕冠心Ⅱ号方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川芍、桃仁、红花、柴胡、枳实、香附、郁金各10g,黄芪30g,赤芍20g,益母草30g。
⑸痰饮阻肺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
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温肺化痰,泻肺逐饮。
〔方药〕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麻黄、杏仁、半夏、干姜、五味子、葶苈子、桂枝各10g,细辛3g,甘草6g。
⑹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紫给,尿黄量少,浮肿。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行水。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越婢汤加减:麻黄、杏仁、苇茎、桃仁、全瓜萎、法夏各10g,石膏、薏苡仁各30g,冬瓜仁40g。
⑺阳气虚脱
〔临床表现〕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暗.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红参6g,炮附子、生龙骨、生牡蛎 ,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干姜各10g。
四其他治疗
1 芪苈强心胶囊:由黄芪、人参、附子、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组成,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
用于冠心病、高血
压病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者。
一次4粒,一2 生脉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临床适用于心力衰竭治疗。
一次 3粒,一日 3次。
2 参麦注射液60-100ml+10%250ml静滴,日1次;参附注射液100ml+5%GS 250ml 静滴,日1次
3 我科制剂:保心合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由心气、心阳亏虚,无以鼓动血液运行,温养脏腑,而致水液内停发病,故治疗原则为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我科张晓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制出具有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功用的保心合剂,由人参、黄芪、丹参、枳实、葶苈子、五加皮等药组成,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心衰,取得满意效果。
五述评
中医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尤其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
心衰治疗应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
西医辨病,能够明确心衰的基本病因病理,判断患者心脏功能和预后;中医辩证,能在辨病的基础上,从整体审视全身机能状况,详查心脏病变与他脏的相互影响。
对于急性心衰应结合西药强心、利尿、扩管等方法改善症状,以及β-受体阻断剂,ACEI类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抑制重塑,改善预后等,另外左室辅助泵、心肌同步化治疗、心肺联合移植等心脏外科和介入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展示了良好的治疗前景。
今后中医药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应放在中药干预神经内分泌、阻逆心室重塑上,临床研究应开展规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终点事件和经济学项目为观察目标,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使中医药治疗得到世界公认,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