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1、根据病种安排病室,保持室内温度22℃-25℃,湿度55%-65%,通风良好,防止交叉感染。
2、为患儿系好手标(床号、姓名,性别),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体重。
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在护病单上记录。
对急危重症患儿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洗净双手,并用含氯消毒液250mg/L泡手。
4、入院后前3日,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稳定后,每日测体温4次,病危患儿及放入暖箱的患儿每4小时测体温1次。
高热者先逐层松包,禁用药物降温,慎用物理降温,降温半小时测体温1次。
5、足月儿每周测体重1次,早产儿每周测体重3次,每周剪指甲1次。
6、母乳喂养不能吸奶者,用鼻饲或口饲,喂奶前换尿布,喂奶时防止呛咳,喂结轻拍背部,置侧卧位。
7、注意耳后、颈部、腋下、腹股沟及会阴皱褶处的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以鞣酸软膏,并记录大小便情况。
8、晨间护理时注意全身有无异常,如黄疸、脐炎、脐出血、皮下出血等,脐带未脱落禁沐浴,每日换药1次,保持敷料干燥,防止污染。
脐部潮湿或有分泌物时用3%双氧水洗净后涂以2%碘酊,再用75%酒精脱碘,注意保持脐部干燥,同时观察脐周皮肤有无红肿等炎症表现。
9、定时更换体位,每4小时翻身1次。
严密观察病情,经常巡视,发现有气急、发绀、高热、呕吐、面色苍白等即通知医生。
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理常规1、按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 、集中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病室保持安静并谢绝探访。
3、根据病情及体温情况,置患儿于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床。
每2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4、对心肺功能不全的患儿行心电监护,严格遵守监护仪器操作规程,注意观察并详细记录。
5、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决定氧疗方式,监测氧饱和℃或行血气分析,观察氧疗效果,管道及湿化器每日更换1次。
6、使用呼吸机者常规插管,吸入氧气应加温湿化,温度30-32℃。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及时评价护理效果。
2.环境适宜。
病房必须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避免对流;室内最好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按病种隔离,严禁探视;工作人员入室前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患腹泻、皮肤病和传染病者均不得进入新生儿室,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室内采用湿式清扫,每日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细菌培养1次。
4.按医嘱给予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
哺乳后应将小儿竖抱,轻拍背部,助胃内误咽的空气排除;哺乳后宜取右侧卧位,以防溢奶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病情危重或口腔疾病不能吸吮者,用滴管喂养或鼻饲,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奶具每次用后经消毒液浸泡、洗刷,再高压灭菌后备用。
5.准确执行医嘱,及时留取标本送检,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
6.新生儿入室后尽快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家长,以便及时进行处理,亦可避免发生纠纷。
及时给患儿戴上写有姓名、性别等身份标志的手圈,防弄错婴儿。
7.每日测量体温三次或遵医嘱。
早产儿,低体温及发热39℃以上者,每1~2小时测体温一次;置婴儿温箱者,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8.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房间1次,每次60min。
照射时注意眼睛及皮肤的防护。
9.使用婴儿温箱时,注意消毒隔离。
每日用消毒水擦拭温箱。
温箱湿化水每日更换一次。
10.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换片时先用温水清洁臀部,再涂20%鞣酸软膏或其他护臀膏,防臀红发生。
11.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给予沐浴或床上擦浴,沐浴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疖肿、糜烂等,衣服应宽大松软,棉质适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2.新生儿脐部24小时后采取暴露疗法,脐带未脱落或脐部分泌物多时禁盆浴,每日用0.5%络合碘消毒2~3次,以防发生感染。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四章儿科疾病护理第一节新生儿疾病一、一般护理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应阳关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上下午各通风一次,避免对流风。
保持室温度22°C-24°C,夜间狐狸是温度26°C-28°C,相对湿度55%-60%。
2、保暖: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方法因地制宜。
(1)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2)体温低或病情不稳定的冰儿不宜沐浴。
(3)体重低于2500克者,可置于暖箱中。
(4)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护理结束后病儿要及时包裹好,沐浴后30分钟方可打开包被检查病儿。
(5)使用热水袋是应避免烫伤。
3、喂养:首选母乳,在无法母乳喂养情况下可给配方奶,做到按需哺乳,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
4、加强基础护理(1)皮肤黏膜护理:病儿每日沐浴一次,危重病儿床上擦洗,每日更换干净衣物,衣服应宽松大、质软。
加强臀部护理,勤洗勤换尿布,预防红臀。
用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每日一次,如有鹅口疮,酌情增加次数,动作轻柔,切勿擦伤黏膜,两次喂奶之间可喂温开水清洁口腔。
(2)脐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感染,脐部护理每日一次,如有分泌物,每日二次或酌情增加次数。
(3)测体重:足月儿每周侧二次,早产儿每日或隔日测量一次。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做好健康指导,出院时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防治知识及育儿保健知识。
二、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血液及组织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现象。
本病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当血中为结合胆红素过高时,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预后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1、湿热郁蒸(证候)面目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似橘子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烦躁不安或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红紫。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
环境要求(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
入院常规(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
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
(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
(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
日常清洁护理(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
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
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
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
喂养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
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一、按新生儿疾病一样护理常规护理二、住单距离离,维持室内安静,幸免强光的声音的刺激。
医治、护理等操作应尽可能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3、绝对卧床休息,给侧卧位。
4、增强营养。
初期痉挛频繁发作时暂禁食,作静脉滴注液体、血浆等维持。
痉挛减轻后用鼻饲喂养,但插胃管前应给足量的镇剂,以防诱发抽搐。
每次喂奶量不宜过量,以避免呕吐引发窒息。
五、应有专人护理,紧密观看病情转变,维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痉挛发作显现呼吸困难时,应当即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观看,确信镇定剂的适合用量及距离时刻。
六、增强脐部护理,用破伤风抗毒素封锁脐周。
有脓性分泌物者,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脐部,洗后涂以碘酊,天天一次,按时改换敷料直至伤口愈合,污敷料应燃烧处置。
一切用物须高压灭菌。
7、注意保暖,幸免受凉。
按时改换卧位。
以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
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擦干净口腔分泌物。
八、室内备齐各类抢救物品。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一、按新生儿疾病一样护理常规护理二、慢慢缓慢复温,切忌过速。
依照体温及硬肿范围估量轻重度,轻者可用恒温床复温,重者用保温箱复温,床上及箱内温度从26度开始,以每小时升高1度慢慢升至30-32度,相对湿度在65%左右,力求在12-24小时内使病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固。
在此期间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平稳后改4小时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3、喂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能吸吮者喂母乳,吸吮差者用滴管,必要时鼻饲,每2小时喂一次,忌过量过速。
发觉面色改变当即停止,以防窒息。
4、热量不足者,按医嘱给静脉补液或输血浆,以增进代谢,改善循环,补液量宜偏小,注意观看输液情形,滴速宜慢,以避免引发水肿。
五、注意观看硬肿范围、体温、心率、入量、呕吐及有无出血偏向。
六、护于是、医治应集中,动作轻快,以避免阻碍复温。
注射时应躲开硬肿部位。
7、按时改换卧位,包被、衣服、尿布应柔软,避免皮肤损伤及坠积性肺炎。
儿科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儿科急危重症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asphyxiaofnewbom)是指婴儿出生时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包括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
1.复苏护理(1)畅通气道:置新生儿于辐射热源保暖区,维持和肛温36.5〜37.5℃。
患儿仰卧、肩部抬高2〜2.5cm,使颈部稍向背后伸展,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2)建立呼吸:拍打足底、托背促使自主呼吸出现;如无自主呼吸,立即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氧流量为5L/分,将面罩密闭患儿口鼻,通气频率40〜60次/分,如仍无自主呼吸则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3)维持循环:如心率<60次/分,则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胸外心脏按压与呼吸的配合为30:2o(4)药物治疗: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时、准确应用,遵医嘱予0.1%肾上腺素行气管内注入或静脉滴注,并行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治疗,观察用药反应。
(5)评价:复苏过程中评价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以便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2.饮食护理适当推迟喂奶时间,必要时可给予胃管喂养或静脉补液。
3、病情观察严重监测患儿呼吸、心率、体温、皮肤颜色、神志、肌张力、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
4.预防护理(1)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早产、难产。
(2)加强胎儿监护,尽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及时处理。
(3)胎儿娩出时正确应用复苏技术,及时救治窒息。
5.健康指导(1)耐心向患儿家长说明病情,减轻患儿家长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
(2)定期复诊。
第二节小儿惊厥惊厥(convulsions)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发生率高,为成年人的10〜15倍,尤以婴幼儿多见。
1.急救护理(1)惊厥发作时不要搬动患儿,就地抢救,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衣领,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已出牙的患儿在上下齿之间旋转牙垫,防止咬伤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1、观察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是否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2、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一般不出现惊厥;中度可出现嗜睡、惊厥、肌张力降低;重度出现昏迷、肌张力低下、反复呼吸暂停、频繁惊厥。
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4、根据患儿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合理用氧。
5、做好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护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6、遵医嘱给予纠酸、改善微循环。
预防低血糖、镇静止惊等处理,观察用药后反应。
有脑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使用甘露醇时,防止发生外渗。
7、母乳喂养,病情严重者禁食,吸吮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保证营养供给。
8、早期康复干预,疑血功能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功能位。
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9、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定期随访。
1、执行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2、观察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是否伴有脑干功能障碍.3、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一般不出现惊厥;中度可出现嗜睡、惊厥、肌张力降低;重度出现昏迷、肌张力低下、反复呼吸暂停、频繁惊厥4、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5、根据患儿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合理用氧。
6、做好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护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7、遵医嘱给予纠酸、改善微循环。
预防低血糖、镇静止惊等处理,观察用药后反应。
有脑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使用甘露醇时,防止发生外渗。
8、母乳喂养,病情严重者禁食,吸吮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保证营养供给。
9、早期康复干预,疑血功能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功能位。
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10、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定期随访。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1、执行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2、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呼吸形态变化,观察惊厥发生的时间、性质,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3、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声,尽量减少移动和刺激患儿,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新生儿科护理日常规定
新生儿科护理日常规定1.严格遵守消毒规范: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感染病菌。
护士要时刻保持清洁,对所有接触新生儿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包括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等。
2.监测体温:新生儿很容易发生低体温,护士需要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并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使用保温毯、暖瓶等。
3.观察呼吸:新生儿的呼吸系统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或其他问题。
护士要时刻观察新生儿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深浅、有无呼吸暂停等。
4.注意喂养:新生儿需要频繁喂养,护士需按照医嘱安排进行喂养,并确保喂养方式正确。
对于母乳喂养,护士要帮助母亲正确哺乳,保证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5.维护皮肤健康:新生儿的皮肤特别娇嫩,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或感染。
护士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干燥、清洁,并定期换尿布,防止尿布疹的发生。
6.按时给药:新生儿出生后可能需要一些药物治疗,包括预防感染、调整生理功能等。
护士要按照医嘱规定,准确给药,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效果。
7.做好家属教育:新生儿家属通常缺乏相关知识,护士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正确了解新生儿的需求和护理要点。
同时,护士还需要告知家属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新生儿黄疸、呕吐、腹泻等。
8.维护安全:新生儿无法自我保护,护士要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包括防止新生儿跌落、滚入床沿、误吸异物等情况的发生,对于需要进行护理操作的新生儿,护士要小心翼翼,避免造成伤害。
9.规律检查:护士要定期对新生儿进行身高、体重、头围等测量,以及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的监测。
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医疗档案中,方便医生了解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10.提供心理支持:护士要关心新生儿的心理健康,热心帮助家属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同时,护士还要向家属提供一些关于新生儿抚养和照顾方面的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新生儿。
总之,新生儿科护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护士需对新生儿的健康和平安负起全面的责任。
以上是一些新生儿科护理的日常规定,通过严格遵守规定,护士可以为新生儿提供专业、安全的护理服务。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 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
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
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8、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P.R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疗护理常规。
6、按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注意药物的浓度,时间、静脉输液时注意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7、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口腔清洁及感染病灶的护理。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3)二、一般高危儿护理常规 (5)三、早产儿护理常规 (7)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 (10)五、新生儿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12)1.发热护理常规 (12)2.水肿护理常规 (13)3.腹胀护理常规 (14)4.呕吐护理常规 (15)5.抽搐护理常规 (16)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一、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17)二、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9)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 (20)四、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22)五、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24)六、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25)七、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 (27)八、新生儿霉菌性口腔炎护理常规 (28)九、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29)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 (30)十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护理常规 (32)十二、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 (33)十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35)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概述】孕周37周以上,体重2500g以上,出生评分8~10分,无其他异常情况为正常新生儿。
【护理要点】1.要求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定时通风,空气清新。
2.新生儿入室时,首先查阅新生儿出生记录,了解产程中有无异常及出生时的情况,核对男女性别、母亲姓名、床号、做好入室时的评估、检查其一般情况,如有无脐部出血、畸形、外伤、骨折等,然后办理入室手续。
3.新生儿生后1~2天内,为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予侧卧位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颈下垫小毛巾,注意呼吸通畅,观察有无吐羊水、奶。
4.新生儿入室时测体温,出生24小时内测体温6次/日,正常后二次/天。
体温测量过程中,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温偏低者,用母亲的身体给予袋鼠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辐射床或暖箱保暖。
5.实行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奶量以喂后安静,不吐,无腹胀,理想的体重增长为标准15-30g/d,除生理性体重下降时期。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护理一.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护理常识】1.做好入院接待。
(1)原则上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重症患儿与轻症患儿分区放置,有感染性疾病者放置于隔离区。
(2)做好入院告知,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向家长交代清楚并记录。
填写腕带并请家长复核后给患儿系上。
在入院告知单上完整地盖上患儿脚印。
(3)入院时测量体温、测体重、沐浴或擦浴更衣。
(4)请家长在病历中留下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医疗保险号码等重要内容。
(5)给家长发放探视证,交代探视相关事宜。
2.观察病情变化。
(1)体温检测:入院3日内,每4小时测体温1次;3日后体温平稳者,每日测体温3~4次;温箱内患儿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每小时观察箱温并记录。
(2)呼吸、心率监测:危重患儿每班至少检测呼吸,心率1次,或根据医嘱监测。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楚口鼻分泌物。
(3)每班观察患儿皮肤情况,注意皮肤有无红肿、糜烂或化脓灶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并严格做好交接班。
(4)及时巡视患儿,观察病情有无异常,如发现有气急、发紺、高热、呕吐、面色苍白、哭声弱或不哭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3.室温维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早晚通风各1次,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每天空气消毒2~3次或空气消毒机24小时动态消毒。
4.按医嘱定时、定量喂奶。
若不能完成医嘱奶量时,评估原因,并报告医师处理。
5.加强基础护理。
(1)每天更换床单及床上用物,有污染随时更换。
有血液或奶液污染床单位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抹。
患儿使用公共台面时,须事先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
(2)每天沐浴1次,病危患儿进行床上擦浴更衣。
一般每周测体重2~3次,特殊患儿按医嘱执行。
(3)至少每3小时更换尿裤1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或湿纸巾清洗会阴与臀部,擦干皮肤,必要时涂臀红防护油或霜剂。
(4)脐部护理每日2次,用0.5%络合碘棉签擦拭脐窝与脐轮周围皮肤,待周围皮肤稍干后,再用75%乙醇涂擦脐窝,保持脐部干燥。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一、窒息1、概念: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而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
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智能异常等远期后遗症。
2、临床特点:根据窒息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两个阶段,能相互转化。
评价常采用Apgar评分,对新生儿五项观察指标,即出生5分钟评分,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1)轻度窒息,又称青紫窒息,评分为4-7分,全身皮肤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律,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常减慢(80-120次/分),肌肉有强度,对外界刺激又反应,喉反射存在,若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重度窒息。
(2)中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评分为0-3分,皮肤苍白阙冷,指(趾)端及口唇暗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心音弱,心率少于80次/分,喉反射消失,肌肉张力松弛,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3、医疗目标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对高危妊娠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处理。
产妇临产后须严密观察产程,经常听胎心,观察羊水颜色等,发现异常积极处理。
严格掌握产科手术指标,操作规程,避免发生胎儿损伤。
分娩前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4、护理目标(1)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能清理干净,恢复自主呼吸,抢救成功。
(2)母亲恐惧消失,并配合医生、护理人员,护理好婴儿。
(3)新生儿出院时体温、血常规正常。
(4)母亲没有发生并发症。
5、护理问题新生儿(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中羊水粘液有关。
(2)体液不足与有效体液量丧失,调节机制无效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新生儿抵抗力下降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母亲(1)恐惧与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有关。
(2)预感性悲哀与现实的或预感的丧失新生儿及可能留有后遗症有关。
6、专科评估(1)病史(2)身体状况(3)辅助检查7、护理措施(1)凡估计胎儿出生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氧气、保暖、急救药品及器械等。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疾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科2014 年 10 月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应维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并需保持空气新鲜。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新生儿暖箱,保持温度恒定,并集中操作,防止经常开箱,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可适当物理降温。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应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着隔离鞋。
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动水洗手后方可进行。
重症监护期间,严禁探视。
母亲患传染病时,应暂停直接喂奶,可吸出母乳经消毒后喂给,工作人员如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不应接触患儿。
如有感冒,禁止入新生儿病室内。
4.入院前3天,测量体温4次/天;体温平稳3天后改为2次/天;暖箱中患儿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
5.按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患儿应抱起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并使其侧卧位。
喂药时亦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6.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危重者可擦浴,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并涂以10%鞣酸软膏或消毒油剂。
勤换尿布,防止臀红,臀红时用远红外线灯或白炽灯每日照射局部;没3~4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一次。
第二节新生儿黄疸【概念】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的恍然现象。
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评估要点】1.了解孕母自身有无肝胆疾病以及产时有无窒息缺氧史,有无家族史。
询问母乳喂养情况,是否为母乳性黄疸以及母婴血型情况。
了解患儿生后有无感染中毒症状及自身有无先天性胆道疾病。
2.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程度、范围,有无肝脾肿大情况,有无烦躁、肌张力增高,前囟增高的表现。
3.评估家长对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的认识程度,有无认识不足或焦虑。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目录1、新生儿肺炎的护理常规 (1)2、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2)3、早产儿的护理常规 (3)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3)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 (5)6、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常规 (6)7、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7)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7)9、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9)10、新生儿脐炎的护理常规 (10)11、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11)12、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常规 (12)13、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12)1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护理常规 (13)15、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4)16、重症新生儿护理常规 (15)1、执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儿反应、哭声、呼吸、心率、吃奶情况,注意有无发绀、口吐白沫、呼吸形态的改变等。
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5、维持患儿体温正常,体温过高时采取降温措施;体温过低时给予保暖。
6、控制输液速度,避免速度过快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7、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次,细心喂养,防止呛咳窒息。
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先吸痰后喂奶,喂养困难者可采用鼻饲。
8、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9、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患儿。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拟定:叶**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1、执行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儿皮肤、巩膜、大小便颜色变化,观察黄疸的部位及范围。
如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应护理。
4、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及时纠正酸中毒。
5、合理安排输液,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6、提倡母乳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
7、告知家长病情,若母乳性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恢复;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告知家长出院后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注意物品及药物的选用;出现后遗症的患儿,坚持康复治疗,定期随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患儿入室后,有本室当班护士进行沐浴或油浴、做识别标记,安排床位。
二、认真做好护理体检,并与家长核对患儿性别,书写护理病历。
三、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
注意保暖可使用婴儿温箱,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的粘液及呕吐物,注意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保持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是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防止窒息。
五、预防感染:(1)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洁设施。
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室内时时清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新生儿用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脐部护理1到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有红臀者按红臀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六、合理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期哺乳(2)定时、定磅秤、定地点测量体重七、确保患儿安全:避免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如可以触1 / 30及的热源电源尖锐物品,工作人员指甲保持短而钝,使用暖箱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
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
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
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保暖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
2、对体温不升或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保暖箱使用是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3、保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是根据早产儿体重及出生天数2 / 30决定,相对湿度为55%-65%。
见下表新生儿体重(克)保暖温度4、保暖箱使用方法a、使用前保暖箱预热,注意加水于水箱中以保持相对湿度,根据上表,调节至所需温度。
b、将患儿包裹尿布,放入暖箱。
c、护理治疗集中操作,避免多次开启箱门,影响箱温。
d、注意体温测试,根据体温来调节箱温,保暖箱每日用消毒液内外擦拭1次,水箱用水每日晨更换1次,出箱后彻底消毒备用。
暖箱不宜放在阳光直射或对流风位置,以免影响箱内温度控制。
三、喂养1、喂养开始时间:目前多主X早期、足量喂养。
体重在1500克以上,无青紫、窒息及呕吐症状者,与生后两小时开始试喂养等渗(5%)糖水,无呕吐者可开始喂养;危重,异常分娩,呼吸小于3 / 3035次/分或大于60次/分,体重在1500克以下,有青紫症状者可适当延缓喂奶时间,有静脉补充营养,如有应激型溃疡、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
产伤儿延迟三天开奶,待生理盐水洗胃至清亮,大便隐血转阴后酌情开奶,2、喂奶间隔时间:每2-3小时酌情喂奶。
3、喂养方法(1)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奶瓶喂养。
(2)若吸吮及吞咽反射差,但胃肠功能正常者,采用鼻饲喂养,注奶前须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排空情况,酌情调整注入奶量。
鼻饲喂养是否耐受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察胃残留量:正常残留量0-2ml/kg,超过正常值应减量或停喂一次;胃残留量大于正常值或大于喂养量的50%或合并腹胀,是检测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2)呕吐、腹胀、胃残余量增加、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提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因暂时停止喂养3)极低体重儿胃排空时间长,管式喂奶后出现气急等症状可采用空肠喂养法。
四、维持正常呼吸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头偏向一侧或采用仰卧位,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呕吐窒息:有窒息者立即用气管插管或导管吸出4 / 30粘液及羊水,并及时吸氧。
2.给氧:勿常规使用,仅在患儿出现青紫及呼吸困难症状时才吸氧,不宜长期持续使用,监测吸入氧浓度。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2%之间。
3.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时,应先弹足底、拍背或刺激呼吸,立即给氧或用面罩加压给氧,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五、预防感染是早产儿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1、环境要求:病区独立,室内应湿式清扫,每日动态消毒机循环消毒,检测空气培养。
禁止探望定时通风。
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前后严格洗手,接触患儿必须洗手带手套;每日更换吸痰吸氧装置;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使用中仪器;护理人员定期做鼻咽拭子培养;感染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
3、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患儿皮肤皱褶处;每日行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勤翻身更换体位;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每日用温水床上擦浴,2000克以上者若病情允许可每日行温水浴,注意观察有无眼分泌物,有无鹅口疮、皮疹、脐炎、黄疸等。
及时修剪指甲,保护四肢,防止抓伤。
5 / 30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并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勤巡视:每30分钟巡视患儿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暂停、呕吐及窒息等症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并设定报警参数及有效报警提示音;根据氧饱和度及呼吸情况调节氧流量,改变用氧方式。
3、预防出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观察脐部、口腔粘膜及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有颅内出血者应减少搬动,动作轻柔。
4、预防高胆红素血症:避免缺氧、酸中毒、低血糖、低蛋白血症、感染以及药物等诱因,定期检测胆红素;及时给予光疗、酶诱导剂、白蛋白等防止胆红素脑病;黄疸较重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者进行换血治疗。
5.每周测体重:观察患儿生长营养情况,如有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量,并监测心率、呼吸及肝脏情况。
防止发生心衰及肺水肿。
对体重持续不增或减轻者应寻找原因,检查有无感染并调整营养。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永久性功能性神经功能缺陷,智6 / 30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
此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X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二、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清理呼吸道,维持有效呼吸并吸氧。
严重者气管插管。
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1)意识状态,有无意识障碍,反应差,各种反射不能引出或出现过度兴奋、激惹、肌X力增高或降低、有无惊厥发生。
(2)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高限。
(3)观察输液局部情况,防止液体外渗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
四、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剂、脱水剂、脑活素、止血药物、碳酸氢钠等,保证脑的血流灌注及能量代谢需要。
五、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及液体量,不能进食者采用鼻饲喂养。
六、加强保暖,使体温维持在36-37度之间尽量减少氧耗,体温过低者入暖箱。
七、早期康复干预,患儿病情稳定后、无活动性颅内出血后尽早进行婴儿脑功能训练及高压氧治疗等。
7 / 30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意识改变、瞳孔变化、颅内压增高、呼吸改变等症状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二、保持绝对安静,抬高床头,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忌沐浴。
三、观察病情,如出现烦躁不安、尖叫、呻吟、呼吸暂停、抽搐等,立即报告医生四、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病情好转后,遵医嘱按需喂养五、危重者暂不喂奶,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并保证液量按需滴入六、必要时氧气吸入,注意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七、按医嘱给予镇静剂、脱水剂等八、做好出院指导,嘱定期门诊随访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8 / 30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足月儿不超过2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不超过4周,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3、病理性黄疸: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进展速度快黄疸程度深,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05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μmol/L(1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3、新生儿肝炎综合症:一般时间在出生后2到3周出现黄疸,应进行性加重厌食、体重不增、大便色浅、肝脾肿大、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4、胆红素脑病:一般在出生后2到7日,黄疸突然加深,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病临床分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早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
[发病期表现]1、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X力减退。
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历时12~24小时。
2、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X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X、有时尖声哭叫。
持续约12~24小时。
3、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消失。
历时2周左右。
9 / 304、后遗症期常出现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
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护理措施](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遵医嘱采取相应血液标本,及时送检。
(三)蓝光治疗:1、明确目的:以波长4200nm-4700nm的蓝光荧光管照射患儿皮肤,可使患儿血清及照射部位皮肤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光氧化胆红素,经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的目的。
2注意保护眼睛、会阴部皮肤,充分暴露皮肤,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腹泻、皮疹、抽搐等副作用。
注意蓝光灯管的亮度,及时更换灯管。
维持稳定适宜的箱温。
(四)观察眉间、腹股沟区等遮盖部位皮肤黄染程度,监测胆红素,评估黄疸消退情况。
(五)补液及营养。
严格按照医嘱给予补充液体及药物,注意黄疸患者输注药物的顺序,黄疸患者应先简化血液在输入白蛋白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耐心喂养,保证营养供给,保持排泄通畅,必要时喂水。
(六)重度黄疸,随时做好换血疗法的准备,并协助进行。
(七)严格观察体温、脉搏、呼吸、黄疸、水肿、嗜睡、拒乳10 / 30等情况,有心律衰竭、呼吸衰竭或惊厥时,分别按有关护理常规护理。
(八)加强基础护理。
及时更换尿布,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汗渍等,保持患儿清洁舒适;做好眼部护理;每两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压疮的发生。
(九)每日做好蓝光箱的清洁消毒工作,出蓝光箱后,做好终末处理,加强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