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性机理研究及应用

合集下载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标题: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摘要:植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存在,其免疫系统对于抵御各类病原体的感染至关重要。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对于理解植物免疫机制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方法及其功能研究进展,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总结了不同植物抗性基因的功能特点和调控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免疫;抗性基因;鉴定方法;功能研究;未来展望1. 引言植物作为一类光合生物,其免疫功能对于保证其健康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植物主要通过两种免疫系统来应对病原体的感染:PAMP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triggered immunity (PTI,通过识别病原体的PAMPs而触发的免疫应答)和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通过植物识别病原体效应蛋白而触发的免疫应答)。

在植物免疫过程中,一系列的免疫抗性基因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因此,对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方法2.1 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方法包括:1)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通过测序植物基因组,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包括基因的组织结构、序列变异和表达模式等;2)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通过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可以鉴定植物免疫抗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预测其调控机制和作用方式。

2.2 蛋白质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方法包括:1)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通过质谱技术分析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以及其修饰和互作特征;2)蛋白质组培养(Proteomic Profiling):将植物细胞暴露在不同的胁迫条件下,进行蛋白质组培养,并比较各个样品之间的差异,从而鉴定胁迫诱导的免疫抗性基因。

植物广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功能验证研究

植物广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功能验证研究

植物广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功能验证研究随着传统农业的日益发展,植物病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传统的植物病害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而且会破坏植物环境微生物群落平衡,大大降低植物自身免疫能力。

因此,寻找具有广谱抗性的基因,加强植物本身的免疫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植物广谱抗性基因的鉴定广谱抗性基因是一种能够识别各种来源的病原体并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鉴定,即基因组学方法和序列比对方法。

1. 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方法是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出包含广谱抗性基因的区域,进一步鉴定其具体的基因型。

该技术由于可以快速检测出所有的基因组DNA序列,因此广泛应用于基因鉴定领域。

2. 序列比对方法序列比对方法是一种通过比对库中已知的广谱抗性基因序列,筛选出与之吻合的序列的技术。

该方法可使用BLAST、HMM、TBLASTN等多种软件进行实现。

植物广谱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研究针对鉴定出的植物广谱抗性基因,我们需要进行功能验证研究,以了解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过表达、靶向编辑、转基因以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等。

1. 过表达技术过表达技术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插入到植物的表达载体中,并利用特定的启动子在植物中过表达目标基因,从而检测其对植物免疫能力的影响。

2. 靶向编辑技术靶向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剪切技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特定的序列编辑,从而观察目标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对植物免疫能力的影响。

3.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插入到植物染色体中,并利用转导载体在植物种中转基因,从而观察目标基因对植物免疫能力的影响。

4. 组织特异性表达技术组织特异性表达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生物技术手段,使目标基因在植物的特定组织中高表达,从而检测目标基因对植物免疫能力的影响。

总结植物广谱抗性基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对抗植物病害的新方法。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免疫诱抗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核心概念在于通过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实现病害防治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具有显著的环境友好性和生物安全性,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因此在现代农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复杂而精妙,它并不直接杀灭病虫害,而是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使植物对病原物产生抗性或抑制病菌的生长。

这一过程中,植物免疫诱抗剂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表达,调控激素平衡,诱导抗病蛋白的合成,从而强化植物的免疫防线。

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

它不仅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应用于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帮助植物抵御逆境条件的挑战。

植物免疫诱抗剂还可以与其他防治措施协同作用,形成综合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

尽管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剂量效应和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如何将其与现有的农业生产体系更好地融合,实现其可持续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对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从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概念与分类、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文章段落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也被称为植物免疫激活剂或植物疫苗,是一类新型的生物农药。

它的核心定义在于能够激发植物产生诱导抗病性反应,从而提升植物对各类病害的抵抗能力。

这类物质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卫和代谢系统,使植物在面对外界刺激或逆境条件时能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延迟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体之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植物。

虽然植物并没有高度智能,但它们拥有非常特殊的抗病能力,也就是植物的抗性系统。

植物的抗性系统不仅能保证植物的生存,而且还对人类的疾病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围绕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展开论述。

一、植物抗性系统的基本概念植物的抗性系统是指植物能够抵御病菌、昆虫和其他外部有害因素的机制。

植物的抗性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先天性抗性和后天性抗性。

先天性抗性是植物自身天生的防御机制,包括植物表面的毛发、皮肤、果实等,能有效减少病原体附着和滋生。

后天性抗性是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感染后产生的,包括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蛋白质、酶类等,能有效对抗病原体。

二、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植物抗性的关注,对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近年来,植物抗性系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植物HAMPs蛋白的研究HAMPs蛋白是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抗病蛋白。

HAMPs蛋白在植物抗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HAMPs蛋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了解,还有望开发新型的、高效的抗病药物。

2. 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基因研究技术,该技术可精确地对基因进行修改、删减和替换。

将该技术应用到植物抗性研究中,可以快速研发出更加抗病的植物品种。

3.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抗病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免疫机制,还有助于开发新型的抗病药物。

三、植物抗性系统的应用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不仅对科学研究有很大的价值,还有着众多的应用价值。

在众多的应用领域中,以下三个领域是最为重要的。

1. 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中,应用植物抗性系统的研究已经使大量优良品种问世。

这些品种在抵御病害攻击方面表现出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医药领域在医药领域中,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植物抗性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应用于人类抗病治疗。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与病害抗性机制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与病害抗性机制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与病害抗性机制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抗病基因和病害抗性机制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和病害抗性机制,旨在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

一、抗病基因的概念与分类抗病基因是指植物基因组中能够使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或耐受性的基因。

根据基因的作用机制和表达方式,抗病基因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抗病基因和间接抗病基因。

1. 直接抗病基因直接抗病基因是指通过抗病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s)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基因。

这些蛋白质可以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成分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触发一系列的反应,最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直接抗病基因通常通过编码特定的蛋白质来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2. 间接抗病基因间接抗病基因是指通过调节植物的信号通路和固有免疫系统来增强抗病能力的基因。

这类基因通常与植物的免疫反应相关,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间接抗病基因包括调控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分子等。

二、病害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除了抗病基因的分类,病害抗性机制的研究也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通过揭示植物对病原微生物反应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病害的发生和防控。

1. PAMP-PRR互作模式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病原联想分子模式)是病原微生物分子结构的一部分,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模式识别受体)是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可以识别和结合PAMPs。

当PRRs与PAMPs结合时,会激活一系列的防御反应,从而增强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2. R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R蛋白(Resistance proteins)是植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效应物质,并触发免疫反应。

R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被称为特异性(异种)免疫反应,能够防御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并引发快速而持久的抗病反应。

植物抗性诱导机理、抗病激活剂及其研发方向

植物抗性诱导机理、抗病激活剂及其研发方向

植 物对 病 害的抗 性
通常, 植物具 有静 态的先 天性抗性 和动 态抗性 , 后者 为经植物 对 其识 别 后 引 发的抗 性 , 又称 为 后 天
性抗性 。这是植 物抗御 外来病 原 的二 道屏 障 。作 为
静 态抗性 例有蜡 质层 、 丁质层 等 的物 理屏 障 , 由 几 和 邻 苯二 酚 、 皂角 甙类 化 学 物质 组 成 的化 学 屏 障 。另
关键 词 : 物抗 性 诱 导机 理 ; 病 激 活 剂 ; 究方 向 植 抗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958 Q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96 8 (o8o 一 O 一5 10 —452o )5O l O 0
随 着社 会 的进步 , 人类对食 品 的要 求不 仅是量 , 更关注 的是质 。而对质 的要求 也不仅 是色 、 、 和 香 昧 营养 , 注重 的是安 全 。尽 管 不少 化 学 农药 为 确 保 更 食品的量 和质作 出了很 大 贡献 , 仍 有 一些 农 药 品 但 种由于残 留及 安 全 等 问题 引 起 了人 们 的关 注 。 对 此 , 了从 根本 上解决农 药 的残 留等 问题 , 为 不少农 药
(ytmi aq i d rss c , A ss c cu r ei a e S R)( y1 , . Pa t e e t n R as J A. ln
C l 19 , .8 9~11 ) e ,9 6 8 10 l 89 。对 于 全 株 获得 抗 性 , 即
将可 引起超 过敏 反 应 (m ) 病原 菌 接 种 到植 物 上 r 的 时, 不仅 在被 接种部 位 ( 部 )而且 在全 株均 可对 病 局 、 原菌产 生抗性 。植 物可识 别引发 超过敏 反应 的病原 菌, 并在此部 位产 生局部 氧化 的质变现 象 , 导致 水杨 酸积 累。 同时还把 此 信 息传 递 到 全株 , 引发 全株 抗 性 。最 近 , l s , A. ( 0 7年 ) 道 以 水 杨 酸 Ke i D. 等 20 sg 报 甲酯 为传递 物质 , 筛 管 向 全株 移行 。最 先 被传 递 经 的组织 , 由于酯酶 的作用 , 使水杨 酸 甲酯 变成 为水 杨 酸并积 累 。其 结 果 在全 株诱 导 作 为控 制 因 子 N R P1 等基 因 的 转 录 。它 的 信 号 由 WR Y等 转 录 因 子 在 K 各细胞核 内传递 , 最终 产 生对 病 原 显示 抗 性蛋 白的 酸性 P R蛋 白 , 使全 株对病 害产 生抗 性 。 致 另外 , 有与 “ 株获 得 抗性 ” 还 全 不一 样 的抗 性 信

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

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

第1卷第1期植物医学2022年2月V o l.1N o.1P l a n tH e a l t h a n dM e d i c i n e F e b.2022D O I:10.13718/j.c n k i.z w y x.2022.01.003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万宣伍1,田卉1,张伟1,杨娟2,董义霞3,刘昌黎4,杜学英5,谭康5,唐自然51.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成都610041;2.四川省岳池县植保植检站,四川广安638300;3.四川省凉山州植物检疫站,四川西昌615000;4.四川省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四川达州636250;5.四川省蓬溪县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站,四川遂宁629100摘要:植物可由外源蛋白质㊁糖类㊁有机酸等诱导产生抗性,通过受体识别㊁信号传导产生防御反应.利用植物诱导免疫的机理,开发出蛋白类㊁生防菌类㊁寡糖类等多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提高农作物抗病性㊁抗逆能力㊁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概述了植物免疫反应的原理和类型㊁免疫反应的3个过程以及免疫激发子和诱抗剂的种类,系统性诠释植物免疫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基础研究㊁产业化开发和田间应用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诱导抗性;激发子;植物免疫诱抗剂;抗病性中图分类号:S4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354(2022)01001808M e c h a n i s m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n d u c e dR e s i s t a n c e i nP l a n tWA N X u a n w u1, T I A N H u i1,Z HA N G W e i1, Y A N GJ u a n2,D O N G Y i x i a3, L I U C h a n g l i4, D U X u e y i n g5,T A N K a n g5, T A N GZ i r a n51.T h e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S t a t i o no f S i c h u a n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R u r a l D e p a r t m e n t,C h e n g d u610041,C h i n a;2.T h e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Q u a r a n t i n eS t a t i o no f Y u e c h i C o u n t y,G u a n g a nS i c h u a n638300,C h i n a;3.T h eP l a n tQ u a r a n t i n eS t a t i o no f L i a n g s h a n,X i c h a n g S i c h u a n615000,C h i n a;4.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R u r a l B u r e a uo f K a i j i a n g C o u n t y,D a z h o uS i c h u a n636250,C h i n a;5.T h e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S t a t i o n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R u r a l B u r e a uo f P e n g x i C o u n t y,S u i n i n g S i c h u a n629100,C h i n a收稿日期:20211226作者简介:万宣伍,正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信作者:张伟,正高级农艺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b s t r a c t :R e s i s t a n c e c o u l db e i n d u c e db y e x o g e n o u s p r o t e i n s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s a n do r ga n i c a c i d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r e e p r o c e s s e so f r e c e p t o rr e c o g n i t i o n ,s i g n a l t r a n s d u c t i o na n dd e f e n s i v er e s p o n s e .B a s e d o n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p l a n t -i n d u c e d i mm u n i t y ,m a n y k i n d s o f pl a n t i mm u n e i n d u c e r s s u c h a s p r o t e i n s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a n d o l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sw e r e d e v e l o p e d ,w h i c h s h o w e d g r e a t a p pl i -c a t i o n p o t e n t i a l i n i m p r o v i n g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s t r e s s r e s i s t a n c e ,y i e l d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c r o p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 t y p e s o f p l a n t i mm u n i t y r e s p o n s e ,t h e t h r e e p r o c e s s e s o f pl a n t i m -m u n i t y r e s p o n s e a n d t h e t y p e so f i mm u n i t y e l i c i t o r s a n d i mm u n i t y in d u c e r s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T h e p l a n t i mm u n i t y m e c h a n i s m w a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e x p l a i n e d ,a n dt h e p r o b l e m s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t r e n do f p l a n t i mm u n i t y i n d u c e r sw e r e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v i d e da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i n d u s t r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f i e l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p l a n t i mm u n i t y i n -d u c e r s .K e y w o r d s :i n d u c e d r e s i s t a n c e ;e l i c i t o r ;p l a n t i mm u n i t y i n d u c e r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随着植物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大量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㊁抗逆性的激发子,并根据植物诱导抗性机理,开发出多种应用于生产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植物免疫诱抗剂的问世改变了长期以来病虫害防治以化学合成农药为主的状况,在解决病虫害3R (R e s i s r a n c e,R e s u r g e n c e ,R e s i d u e )问题,促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植物免疫机制及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1 植物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1.1 植物免疫类型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具有与动物类似的先天免疫系统[1].与动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不同,植物需要通过细胞识别才能响应有害生物为害,称为诱导抗性(I n d u c e dR e s i s t a n c e ,I R )[2].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具有识别真菌㊁细菌㊁卵菌㊁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线虫㊁昆虫等有害生物,激活免疫系统保护自身的能力.植物通过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 a t t e r n -r e c o g n i t i o nR e c e pt o r s ,P R R s )识别入侵病原相关分子激活的免疫反应称为模式触发的免疫(P a t t e r n -t r i g g e r e d I mm u n i t y ,P T I )[3];通过细胞内的受体蛋白识别病原释放的效应蛋白而激活的免疫反应称为效应蛋白触发的免疫(E f f e c t o r -t r i g g e r e d I mm u n i t y,E T I )[3].基于信号传导途径的差异,植物的诱导抗性可分为系统获得抗性和诱导系统抗性.其中,系统获得抗性指植物由坏死性病原物(N e c r o t i z i n g P a t h o g e n )侵染或诱导因子处理后导致植株未侵染(处理)部位产生的对后续多种病原物的增强抗性,而诱导系统抗性是指由部分非致病根围细菌定植植物根部后诱发产生的整株系统抗性[4-5].1.2 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大致可分为受体识别㊁信号传导和防御反应3个过程.由大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蛋白(又称为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入侵的有害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是激发植物免疫反应的首要条件[6].植物上的细菌模式识别受体研究相对深入.F L S 2是植物第一个被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可结合细菌鞭毛蛋白N 端保守多肽[7].研究发现,细菌分泌的蛋白多肽A x 21㊁细胞壁成分肽聚糖㊁脂多糖也可触发植物免疫响应[8].N -乙酰氨基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但在植物中尚未发现.对拟蓝芥的研究发现,C E R K 1和L Y K 5共同参与真菌细胞壁的识别[9];在水稻上,C E P i B 蛋白负责识别真菌细胞壁几丁质[10].除几丁质外,木聚糖酶㊁内聚半乳糖醛酸酶也是植物识别真菌的重要分子模91第1期 万宣伍,等: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式[11].但是,植物对卵菌的识别机制研究相对较少,葡聚糖-壳聚糖等是卵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这些物质被认为是诱导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模式,但相应的模式识别受体尚未确定[12].植物中还存在一些模式识别受体来识别昆虫取食或产卵时分泌的损伤分子相关模式和植食性昆虫相关分子模式,从而激发对害虫的抗性[13].植物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到入侵有害生物的相关分子模式后,通过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 P K )途径㊁G T P 结合蛋白途径㊁钙离子信号传导途径㊁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㊁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和乙烯信号传导途径等将感知信号向下游传递,诱导抗性基因表达.其中,MA P K 途径是最重要的传导途径之一,是由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 P K )㊁磷酸化MA P K 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A P K K )和磷酸化MA P K K 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A P K K K )共同参与的复杂三级磷酸化反应,仅在拟蓝芥中就鉴定到不同组合的多条途径[14].G T P 结合蛋白途径通过G T P 结合蛋白与受体结合,激活离子通道㊁磷脂化磷酸酶等方式传递信号[15].钙依赖蛋白激酶(C D P K )是钙离子传导途径中最重要的传感器,通过触发钙离子内流,激发植物抗性[16].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㊁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和乙烯信号传导途径都属于植物激素通路调控,应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植物启动的激素通路也不同[17].植物的防御反应在表型上表现为胼胝质沉积㊁细胞壁增厚㊁气孔关闭㊁程序性细胞死亡等[18],在生理生化上表现为离子流变化㊁氧暴发㊁活性氧积累㊁一氧化氮产生㊁植物激素的变化及植保素等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等[19-21],在基因上表现为防御基因的转录表达[22](图1).钙离子㊁氢离子内流和钾离子㊁氯离子外流以及氧暴发㊁活性氧积累㊁一氧化氮产生属于植物防御早期反应,可快速激活相关蛋白酶活性,促进细胞壁增厚,诱导抗性基因表达等;植物激素变化㊁次生物质产生㊁胼胝质沉积㊁细胞壁增厚㊁气孔关闭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属于植物防御后期反应,形成抵御病原物侵染的物理性屏障.图1 植物在基因表达㊁生理生化和表型上多层次发生的防御反应过程2 植物免疫激发子种类及其作用机理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的激发子是一类能激活植物免疫反应的化合物的总称.根据来源,植物免疫激发子可分为生物源激发子和非生物源激发子[23].生物源激发子主要为微生物㊁昆虫02植物医学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1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非生物源激发子主要为无机化合物.按照化学成分划分,生物源植物免疫激发子可分为生防菌㊁蛋白类激发子㊁糖类激发子㊁有机酸类激发子等[3,23-24];非生物源激发子主要包括磷酸盐㊁粉状二氧化硅和臭氧等[3](表1).目前,生物源激发子的鉴定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是植物免疫诱抗研究的热点.2.1 生防菌生防菌的种类繁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真菌㊁细菌㊁放线菌等(表1).研究表明,生防菌的代谢产物通过促使抗菌酶类活性提高来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25];贝莱斯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大豆过氧化物酶(P O D )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 )㊁过氧化氢酶(C A T )活性,增强植株抗病能力[26];巨大芽孢杆菌㊁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可诱导水稻P R 10,P O D 等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加,P O D ,C A T ,多氧化酚酶(P P O )活性增强,并出现活性氧积累现象[27-28];放线菌可使番茄根系P P O 和辣椒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 A L )活性增强[29-30].表1 植物免疫激发子种类激发子类型来源种类非生物源激发子磷酸盐㊁二氧化硅㊁臭氧生物源激发子生防菌真菌:木霉菌㊁毛壳菌㊁酵母菌㊁拟青霉菌㊁厚壁孢子轮枝菌㊁菌根真菌;细菌:芽孢杆菌㊁假单胞杆菌㊁放射性土壤农杆菌㊁巴氏杆菌;放线菌:链霉菌及其变种等[25]蛋白类激发子H a r p i n 蛋白㊁N e p1-l i k e 蛋白家族㊁E l i c i t i n ㊁激活蛋白㊁无毒蛋白㊁酶类[24]糖类激发子海带多糖㊁海藻糖㊁寡聚糖㊁壳寡糖㊁氨基寡糖㊁几丁质㊁胞外多糖㊁木葡聚糖㊁寡聚脱乙酰壳多糖[3]有机酸类激发子茉莉酸㊁茉莉酸甲酯㊁水杨酸㊁水杨酸甲酯2.2 蛋白类激发子世界上第一个蛋白类激发子是1968年从果生核盘菌分离得到的.这类激发子是最早发现的,也是目前已知种类最多的,大多数都是从细菌㊁真菌㊁卵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31].从麦长管蚜㊁麦二叉蚜㊁沙漠蝗㊁美洲棉铃虫中也分离得到葡萄糖氧化酶㊁脂酶㊁磷脂酶等一些蛋白类激发子[32];还有少量激发子是寄主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产生,如从番茄中鉴定到的系统素和从大豆中鉴定到的亚麻酶[33].不同类型的蛋白激发子作用机理不同.例如,H a r p i n 蛋白㊁N e p1-l i k e 蛋白家族调控植物激素通路,诱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E l i c i t i n 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诱导活性氧暴发㊁植保素积累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激活蛋白在稻瘟病菌㊁纹枯病菌等多种病菌中存在,可提高P P O ,P A L 和P O D 等多种解毒酶的活性;无毒蛋白由病原微生物的无毒基因编码,可诱导植物抗病基因表达[24].2.3 糖类激发子糖类激发子多来源于病原微生物和植物的细胞壁或动物的外壳,如氨基寡糖来自海洋生物的外壳,壳寡糖在甲壳动物外壳和真菌细胞壁中都存在,寡聚半乳糖醛酸来自烟草细胞壁.糖类激发子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是活性氧积累㊁解毒酶活性增强㊁植物激素信号通路打开和防御基因表达上调,如使用氨基寡糖后处理,响应激发子的R o b h 基因㊁转录P O D和C A T 相关基因以及水杨酸调控通路的P R 1和N P R 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34],部分糖类12第1期 万宣伍,等: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2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1卷激发子还会诱发植物表型变化.在烟草和黄瓜上使用氨基寡糖,除产生生理生化上的变化外,还会诱导细胞壁增厚㊁产生乳突来增强抗病性;海藻糖处理小麦㊁葡萄㊁水稻后,可激活水杨酸通路,促使相关病程蛋白表达[35-36].2.4有机酸类激发子茉莉酸㊁水杨酸等有机酸是植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内源信号传导物质.早期研究发现,使用外源水杨酸可诱导烟草对花叶病毒产生抗性,茉莉酸可增强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37-38].另外,使用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还可提高植物对害虫的抗性或吸引害虫天敌.其中茉莉酸诱导对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抗性,水杨酸诱导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抗性[32].因此,茉莉酸㊁水杨酸及其酯类化合物(茉莉酸甲酯㊁水杨酸甲酯)也是一类重要的植物诱导抗性激发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诱导使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抗性,而水杨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植物产生诱导系统抗性[4-5].喷施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后,胡椒叶片多酚含量降低,P P O和P A L活性先增强后降低[39].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处理灯盏花后,总黄酮含量增加,叶片对日灼等环境胁迫的抵抗力增强, E b M Y B06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P A L,4C L等13个基因协同上调,A N R,D F R等6个基因协同下调[40].3植物免疫诱抗剂种类及应用3.1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种类植物诱导抗性具有广谱性㊁持久性㊁传导性和安全性等特点.科学家利用这种特性开发出的不直接杀菌或抗病毒,但能激活植物免疫系统产生抗病㊁抗逆的新型多功能生物农药就是植物免疫诱抗剂.目前,在我国获得登记并在生产上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有蛋白类㊁糖类和生防菌类3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其中,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在我国产业化基础最好㊁登记种类最多㊁应用最为广泛.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有效成分几乎全为糖类,包括氨基寡糖素㊁香菇多糖㊁几丁聚糖㊁低聚糖素等有效成分;蛋白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仅登记4种,登记类别为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超敏蛋白㊁链蛋白和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3种有效成分;生防菌类植物免疫诱抗剂登记类别均为杀菌剂,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㊁蜡质芽孢杆菌㊁木霉菌㊁哈茨木霉菌和寡雄腐霉等,其中枯草芽孢杆菌登记种类最多,达到93个.3.2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从大量实验室生物测定和大田应用试验发现,施用植物免疫诱抗剂一方面可以提高植物抗病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植物对干旱㊁冻害㊁洪涝等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还有增加作物产量㊁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3.2.1抗病作用2000年左右,氨基寡糖素在我国开始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对番茄病毒病㊁番茄晚疫病㊁烟草病毒病㊁棉花苗期枯萎病㊁西瓜枯萎病㊁马铃薯晚疫病㊁香蕉褐缘灰斑病和桃细菌性穿孔病等都有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41-48].链蛋白是近年来从极细链格孢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型蛋白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烟草㊁辣椒㊁菜豆㊁小麦㊁马铃薯和水稻病毒病和真菌性病害的预防控制有较好效果[49-54].田间试验发现,单独施用6%寡糖㊃链蛋白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超过70%[55].木霉菌㊁哈茨木霉㊁枯草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在小麦㊁烟草㊁玉米㊁水稻㊁辣椒㊁黄瓜等农作物的病害防治上应用也较为广泛[56-61].对比试验发现,单独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小于单独使用化学农药,但两者联合使用,防效高于单独使用化学农药,同时还减少了用量[62].3.2.2抗逆作用研究发现,施用植物免疫诱抗剂还具有提高植物对干旱㊁低温㊁高盐以及重金属等不利环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境条件的耐受力.在低温条件下,施用氨基寡糖素进行叶片喷施处理后的安吉白茶,P O D ,S O D 活性增强,叶绿素含量增高,抗寒性增强.转录组学研究发现,有1605个基因表达上调,主要与光合作用和碳代谢相关[62].在干旱条件下,施用3μg/m L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大豆幼苗叶片中水分含量增加,P O D ,S O D ,C A T 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降低,幼苗抗旱能力增强[63].在盐胁迫逆境下,小麦幼苗鲜质量随着盐浓度的增高而降低,施用0.5g /L 的氨基寡糖溶液后,处理的鲜质量显著高于对照,P O D ,C A T 活性增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盐对小麦的胁迫[64].3.2.3 促生作用氨基寡糖㊁香菇多糖㊁链蛋白㊁几丁聚糖㊁木霉菌㊁枯草芽孢杆菌等多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生产应用中都被发现有促进细胞分裂㊁根系生长㊁芽分化,增加分蘖㊁穗粒数等促生作用.喷施5%氨基寡糖素后,茶叶芽梢数量增加1倍以上,鲜质量提高13.2%[65].水稻施用6%寡糖㊃链蛋白后,分蘖数㊁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对照,产量增加13%左右[66].植物免疫诱抗剂还具有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大枣施用几丁聚糖后,还原糖㊁维生素C ㊁钙㊁镁㊁锌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显著升高[67];辣椒施用木霉菌后,可溶性糖㊁维生素C 含量比对照明显提高,而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68].4 展望植物免疫诱抗剂通过提高植物自身抗性来抵御病虫害和不良环境条件的侵害,对解决化学农药过量使用造成的有害生物抗性上升㊁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不同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激活的植物诱导抗性信号通路不同,在抗病性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目前登记的植物免疫诱抗剂绝大部分都是单一有效成分,复配是否可增强植物免疫系统,从而提高抗病能力,还未深入研究,但已有田间试验表明,施用6%寡糖㊃链蛋白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氨基寡糖素[69].尽管已从植食性昆虫上鉴定到多种植物诱导抗性激发子,但由于昆虫激发子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还没有开发出针对防治害虫的植物免疫诱抗剂[32].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生产上主要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对象是植物免疫系统,而不针对病原微生物,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控效果通常低于使用化学合成杀菌剂,加之价格和速效性与杀菌剂相比都没有优势,农民大多不愿意主动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尽管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开发㊁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植物诱导抗性研究机制的深入开展㊁植物免疫激发子鉴定新方法的应用㊁基因工程用于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㊁产业化成本不断下降和田间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植物免疫诱抗剂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1]E U L G E M T.R e g u l a t i o no f t h eA r a b i d o p s i sD e f e n s eT r a n s c r i p t o m e [J ].T r e n d s i nP l a n t S c i e n c e ,2005,10(2):71-78.[2] T AMM L ,T HÜR I GB ,F L I E S S B A C H A ,e t a l .E l i c i t o r s a n dS o i lM a n a g e m e n t t o I n d u c eR e s i s t a n c eA ga i n s t F u n g a l P l a n tD i s e a s e s [J ].N J A S -W a g e n i n g e n J o u r n a l o fL i f eS c i e n c e s ,2011,58(3-4):131-137.[3] 刘艳潇,祝一鸣,周而勋.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2020,18(3):1020-1026.[4] K A K A R K U ,N AWA ZZ ,C U I Z ,e t a l .R h i z o s p h e r e -A s s o c i a t e d A l c a l i ge n e s a n d B a c i l l u s S t r a i n s t h a t I n d u c e R e s i s t a n c eA g a i n s tB l a s t a n dS h e a t hB l i g h tD i s e a s e s ,E n h a n c eP l a n tG r o w t ha n dI m p r o v e M i n e r a lC o n t e n t i n R i c e [J ].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7,124(3):779-796.[5] WA L T E R SDR ,F O U N T A I N EJM.P r a c t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I n d u c e dR e s i s t a n c e t oP l a n t D i s e a s e s :a nA p pr a i s -a l o f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u n d e rF i e l dC o n d i t i o n s [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2009,147(5):523-535.[6] Z I P F E LC .P l a n tP a t t e r n -R e c o g n i t i o nR e c e p t o r s [J ].T r e n d s i n I mm u n o l o g y,2014,35(7):345-351.[7] G ÓM E Z -G ÓM E ZL ,B O L L E RT.F L S 2:a nL R RR e c e p t o r -L i k eK i n a s e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P e r c e pt i o n o f t h eB a c t e -32第1期 万宣伍,等: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2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1卷r i a l E l i c i t o rF l a g e l l i n i n A r a b i d o p s i s[J].M o l e c u l a rC e l l,2000,5(6):1003-1011.[8] WA N GSZ,S U NZ,WA N G H Q,e t a l.R i c eO s F L S2-M e d i a t e dP e r c e p t i o n o f B a c t e r i a l F l a g e l l i n s i sE v a d e db yX a n t h o m o n a sO r y z a eP V SO r y z a e a n dO r y z i c o l a[J].M o l e c u l a rP l a n t,2015,8(7):1024-1037.[9] C A O Y R,L I A N G Y,T A N A K A K,e t a l.T h eK i n a s eL Y K5i s a M a j o rC h i t i nR e c e p t o r i n A r a b i d o p s i s a n dF o r m s aC h i t i n-I n d u c e dC o m p l e xw i t hR e l a t e dK i n a s eC E R K1[J].e L i f e,2014,3:e03766.[10]S H I M I Z UT,N A K A N OT,T A K AM I Z AWAD,e t a l.T w oL y s M R e c e p t o rM o l e c u l e s,C E B i P a n dO s C E R K1,C o o p e r a t i v e l y R e g u l a t eC h i t i nE l i c i t o r S i g n a l i n g i nR i c e[J].T h eP l a n t J o u r n a l:f o rC e l l a n d M o l e c u l a rB i o l o g y,2010,64(2):204-214.[11]吴玉俊,吴旺泽.植物模式识别受体与先天免疫[J].植物生理学报,2021,57(2):301-312.[12]R A A YMA K E R ST M,V A N D E N A C K E R V E K E N G.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R e c o g n i t i o no fO o m y c e t e sd u r i n g B i o t r o-p h i c I n f e c t i o no fP l a n t s[J].F r o n t i e r s i nP l a n t S c i e n c e,2016,7:906.[13]徐丽萍,李恒,娄永根.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早期信号事件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5):928-936.[14]WA N G R,D E N G D N,S HA O N Y,e ta l.E v o d i a m i n e A c t i v a t e sC e l l u l a rA p o p t o s i st h r o u g hS u p p r e s s i n gP I3K/A K Ta n dA c t i v a t i n g MA P Ki nG l i o m a[J].O n c o T a r g e t s a n dT h e r a p y,2018,11:1183-1192.[15]P A R KJ,C HO IHJ,L E ES,e t a l.R a c-R e l a t e dG T P-B i n d i n g P r o t e i n i nE l i c i t o r-I n d u c e dR e a c t i v eO x y g e nG e n-e r a t i o nb y S u s p e n s i o n-C u l t u r e dS o y b e a nC e l l s[J].P l a n tP h y s i o l o g y,2000,124(2):725-732.[16]L U O H o n g l i n,R E I D Y M A.A c t i v a t i o no fB i g M i t o g e n-A c t i v a t e dP r o t e i nK i n a s e-1R e g u l a t e sS m o o t h M u s c l eC e l lR e p l i c a t i o n[J].A r t e r i o s c l e r o s i s,T h r o m b o s i s,a n dV a s c u l a rB i o l o g y,2002,22(3):394-399.[17]T AMA O K IM,F R E E MA NJL,MA R Q UÈSL,e t a l.N e wI n s i g h t s i n t o t h eR o l e so fE t h y l e n ea n dJ a s m o n i cA c i d i n t h eA c q u i s i t i o n o f S e l e n i u m R e s i s t a n c e i nP l a n t s[J].P l a n t S i g n a l i n g&B e h a v i o r,2008,3(10):865-867.[18]张肖晗,赵芊,谢晨星,等.参与植物天然免疫的L R R型蛋白[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35(9):2513-2518.[19]V A NB R E U S E G E M F,B A I L E Y-S E R R E SJ,M I T T L E R R.U n r a v e l i n g t h eT a p e s t r y o fN e t w o r k sI n v o l v i n gR e a c t i v eO x y g e nS p e c i e s i nP l a n t s[J].P l a n tP h y s i o l o g y,2008,147(3):978-984.[20]G I L LSS,T U T E J A N.R e a c t i v eO x y g e nS p e c i e s a n dA n t i o x i d a n tM a c h i n e r y i nA b i o t i c S t r e s sT o l e r a n c e i nC r o pP l a n t s[J].P l a n t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0,48(12):909-930.[21]S AM IF,F A I Z A N M,F A R A ZA,e t a l.N i t r i cO x i d e-M e d i a t e d I n t e g r a t i v eA l t e r a t i o n s i nP l a n tM e t a b o l i s mt oC o n f e rA b i o t i c S t r e s sT o l e r a n c e,N OC r o s s t a l kw i t hP h y t o h o r m o n e s a n dN O-M e d i a t e dP o s t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M o d-i f i c a t i o n s i n M o d u l a t i n g D i v e r s eP l a n t S t r e s s[J].N i t r i cO x i d e,2018,73:22-38.[22]MA U R A D,HA Z A N R,K I T A O T,e t a l.E v i d e n c e f o rD i r e c tC o n t r o l o fV i r u l e n c e a n dD e f e n s eG e n eC i r c u i t sb y t h e 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Q u o r u mS e n s i n g R e g u l a t o r,MV F R[J].Sc i e n t i f i cR e p o r t s,2016,6:34-43.[23]邱德文.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1):39-45.[24]汪和贵,孙晓棠,郑兴汶,等.生物源蛋白激发子的研究进展[J].广西植物,2016,36(4):413-418.[25]曹健.生防菌及生物诱抗分子在植物免疫激活及枯萎病防治方面的效应及机理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9.[26]陈爽,王继华,张必弦,等.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大豆根腐病盆栽防效及防御酶活性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21-04-01)[2022-03-14].h t t p s:ʊ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46.1068.S.20210401.1337.010.h t m l. [27]周荣金,秦健,杨茂英,等.巨大芽孢杆菌B196菌株分泌的I t u r i nA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4):96-99.[28]陈刘军,俞仪阳,王超,等.蜡质芽孢杆菌A R156防治水稻纹枯病机理初探[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1):107-112.[29]陈秦,薛泉宏,申光辉,等.放线菌对棉花幼苗生长及抗旱能力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8):84-89.[30]梁军锋,薛泉宏,牛小磊,等.7株放线菌在辣椒根部定殖及对辣椒叶片P A L与P P O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2118-2123.[31]杨波,王源超.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2):24-32.[32]董玉妹,张美倩,沈慧,等.植食性昆虫唾液效应子和激发子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21,64(8):982-997.[33]P E A R C EG,Y AMA G U C H IY,B A R O N A G,e t a l.AS u b t i l i s i n-L i k eP r o t e i n f r o m S o y b e a nC o n t a i n s a nE m-b e d d e d,C r y p t i cS i g n a l t h a tAc t i v a t e sD e f e n s e-R e l a t e dG e n e s[J].P r o c e ed i n g so f t h eN a t i o n a lA c a de m y o fS c i-e n c e s o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o fA m e r i c a,2010,107(33):14921-14925.[34]陈霁晖.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35]马青,孙辉,杜昱光,等.氨基寡糖素对黄瓜白粉病菌侵染的抑制作用[J].菌物学报,2004,23(3):423-428.[36]R E I G N A U L TPH,C O G A N A,MU C H E M B L E DJ,e t a l.T r e h a l o s e I n d u c e sR e s i s t a n c e t oP o w d e r y M i l d e w i nW h e a t[J].T h eN e wP h y t o l o g i s t,2001,149(3):519-529.[37]C OH E N Y.L o c a l a n dS y s t e m i cP r o t e c t i o nA g a i n s t P h y t o p h t h o r a i n f e s t a n s I n d u c e d i nP o t a t o a n dT o m a t oP l a n t sb y J a s m o n i cAc i da nd J a s m o n i cMe t h y l E s t e r[J].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1993,83(10):105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8]V ER N O O I JB ,F R I E D R I C H L ,MO R S EA ,e t a l .S a l i c y l i cA c i d i s n o t t h eT r a n s l o c a t e dS i g n a l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I n d u c i n g S y s t e m i cA c q u i r e dR e s i s t a n c eb u t i sR e q u i r e d i nS i g n a lT r a n s d u c t i o n [J ].T h eP l a n tC e l l ,1994,6(7):959-965.[39]苏岳峰,郑其向,马晓,等.茉莉酸和水杨酸诱导胡椒抗瘟病中生理生化的变化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21,34(8):1630-1636.[40]马关雪.氮元素㊁外源水杨酸㊁茉莉酸甲酯对R 2R 3M Y B 基因及灯盏花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41]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氨基寡糖素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12):60-62.[42]宋林芳,双建林,李嘉伦,等.2%氨基寡糖素水剂防治番茄病毒病田间药效试验[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9):145-146,148.[43]周林媛,林云红,熊茜,等.氨基寡糖素与镁锌混配对烟草TMV 的防控效果及生理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2018(5):68-70,73.[44]陆健生.0.5%氨基寡糖素水剂防治棉花苗期枯萎病试验初报[J ].中国棉花,2009,36(2):24-25.[45]姚满昌,张明志,丁琴翠,等.氨基寡糖素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试验[J ].长江蔬菜,2009(8):71-72.[46]赵美键.氨基寡糖素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研究[D ].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47]漆艳香,谢艺贤,丁兆建,等.不同浓度诱抗剂诱导香蕉抗褐缘灰斑病的田间效果[J ].中国南方果树,2019,48(5):61-64.[48]贺春娟,薛敏云.氨基寡糖素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10):60-62.[49]陈利民,吴倩倩,何天骏,等.寡糖㊃链蛋白浸种对菜豆根腐病的防控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0):2030-2033,2043.[50]徐传涛,王李芳,赵锦超,等.6%寡糖㊃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100-101.[51]王淑霞,王付彬,马井玉,等.寡糖㊃链蛋白等5种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3):463-464.[52]徐润东,盛世英,杨秀芬,等.寡糖㊃链蛋白对小麦抗黄花叶病毒的免疫诱抗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8):3561-3568.[53]李培玲.寡糖㊃链蛋白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效果评价[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8.[54]刘见平,唐涛,赵明平.寡糖㊃链蛋白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水稻的促长增产作用[J ].农药,2015,54(8):606-609.[55]王会福,王永才,余山红.6%寡糖㊃链蛋白W P 浸种处理对早稻恶苗病的预防效果及应用技术[J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4):15-16.[56]李玲,刘宝军,杨凯,等.木霉菌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21,53(7):96-100.[57]刘利佳,徐志强,何佳,等.哈茨木霉菌诱导烟草抗黑胫病代谢差异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8):91-105.[58]杨万荣,邢丹,蓬桂华,等.木霉菌生物防治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27-129.[59]刘明鑫.木霉菌对黄瓜促生作用与立枯病防效的研究[D ].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60]朱华珺,周瑚,任佐华,等.枯草芽孢杆菌J N 005胞外抗菌物质及对水稻叶瘟防治效果[J ].中国水稻科学,2020,34(5):470-478.[61]余传金.哈茨木霉菌P A F -A H -l i k e 和h yd 1基因系统诱导玉米抗弯孢叶斑病机理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6.[62]张元珍,冯晓菲,吴磊,等.稻瘟酰胺与氨基寡糖素配施对水稻防病和增产的效果[J ].湖南农业科学,2020(9):52-54,57.[63]李莹莹.免疫诱抗剂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20.[64]陈德清,王亮,王娜,等.氨基寡糖素浸种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8):11-14.[65]田卉,罗怀海,万宣伍,等.5%氨基寡糖素对茶树抗逆增产效果评估[J ].四川农业科技,2020(8):16-17,20.[66]康启中,刘观清.6%寡糖㊃链蛋白在水稻上应用效果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78-79.[67]杨莉,冯宏祖,师建银,等.几丁聚糖对枣黑斑病的防效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18,30(3):9-14.[68]靳亚忠,熊亚男,孙雪,等.化肥减施与木霉菌有机肥配施对辣椒产量㊁品质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1,39(2):198-204.[69]廖建松,周路,张承琴.2种生物农药对烟草病毒病防治效果对比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33,139.52第1期 万宣伍,等: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植物抗病基因结构特点、遗传机理及进化

植物抗病基因结构特点、遗传机理及进化

(a) RPS4和RPS5中NBS结构域的结构,显示保守基序的位
置.蛋白质结构是带状图所示: P-loop (蓝色); RNBS-A (绿);
kinase-2 (品红); RNBS-B (green); RNBS-C (绿); GLPL
(黄); RNBS-D (绿); MHDV (橘黄).
富含亮氨酸重复( LRR)
敏反应,在病原体侵染部位出现枯死斑点症状,
使植物获得抗性。
抗病基因的抗病机理
三、防卫假说( guard hypothesis )
防卫假说认为:在病原体侵染植物并营造适合其生
长的有利环境时,病原体把植物体内的一种蛋白—
—卫兵(guardee)作为靶子并加以改变,这种改变是
植物受到病原体侵害的信号。植物抗病基因蛋白
码一种配体(激发子),它与R基因编码的产物(受
体)相互作用,从而触发受侵染部位细胞内的信号
传递过程,激活其他防卫基因的表达,产生超敏
反应。例如,拟南芥抗病基因Rps2编码的受体蛋
白与病原体无毒基因AVRRps2编码的蛋白(激发
子)相互识别,产生传递信号,引起活性氧中间体
的大量聚集,激活其他防卫基因的表达,导致超
状的四肽。当玉米在位点Hml隐性纯合时,该四
肽是有毒致命的。研究发现显性的Hml编码HC-毒
素还原酶(HCTR),它依赖于NADPH。虽然Hml
被认为是第1个被克隆的小种专化性抗病基因,但
它不是真正的抗病基因,因为它的抗病作用并没
有一系列的信号传导,HC-毒素合成也不止1个基
因。该基因的克隆不仅对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有重
基因编码蛋白等, 这些蛋白对于细胞的生长、
分化、细胞骨架的形成、小泡运输和防御

植物抗性与病虫害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抗性与病虫害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抗性与病虫害控制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病虫害的危害问题。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探索解决病虫害问题的方法。

植物抗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已经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植物抗性的概念和作用植物抗性是指植物抵抗病原体和害虫的能力。

随着人们对植物抗性研究的深入,植物抗性被认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地方,它与植物细胞壁、激素信号和代谢等方面紧密相关,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抗性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植物对病原体和害虫的免疫力,避免病虫害对植物的损害。

其次,植物抗性还能够提高植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加强其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外部的环境变化。

最后,植物抗性能够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植物抗性的研究内容植物抗性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抗病性、植物抗虫性和植物抗逆性等方面。

其中,植物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植物病理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研究植物如何识别和对抗病原体。

植物抗虫性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植物抗虫机理的研究和虫害防治技术的开发。

目前,发育期合适的植株,根据是否会自行释放有害物质来控制虫害的植物抗虫性研究有很多。

植物抗逆性研究则是探索植物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的出路。

植物抗逆性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在环境恶劣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反应,从而为植物遗传改良和环境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三、植物抗性的应用植物抗性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

其中,植物抗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利用植物抗生素防治病害植物抗生素是植物为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具有杀菌等抗病活性。

通过利用植物抗生素的特性,人们发展出了如茶树激素、庆果素等防治病害的重要药剂。

2. 利用植物产生的杀虫剂控制害虫植物可以自行产生具有杀虫效果的物质,例如芹菜中的香叶基,这些物质对于控制害虫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诱导抗性和抗病性研究

植物诱导抗性和抗病性研究

植物诱导抗性和抗病性研究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养料来源。

然而,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威胁,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等,这些病害会导致植物产量下降以及食物链中的连锁反应。

因此,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其中植物诱导抗性(Induced Resistance, IR)和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DR)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植物诱导抗性植物诱导抗性是指植物自然状态下通过生化措施来对抗病害。

通常来说,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抗病反应被认为是局部性的,并且只有当植物系统处于病害状态时才会被激发。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人们认识到这些局部性的抗病反应对于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诱导因子的研究。

这些因子可能来自于病原体、植物自身或者植物周围的环境因素。

二是植物响应的研究。

这些响应涉及到从细胞表面到信号途径的动态变化。

三是诱导因子与响应之间的分子机制研究。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诱导抗性的本质,从而为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二、抗病性除了自然状态下的抗病反应,植物还拥有主动的抗病机制,即抗病性。

抗病性是通过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对植物进行选择和引导来进行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出现。

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病性基因的研究。

这些基因可以是自然存在于植物中的,也可以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的。

二是抗病性信号的研究。

这些信号可以来自于植物自身,也可以是植物与病原体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是抗病机制的研究。

这些机制涉及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IR和DR的比较相对于抗病性,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两个领域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实际上,IR和DR在识别和对抗病原体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抗性育种的研究及应用

植物抗性育种的研究及应用

植物抗性育种的研究及应用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份子,在其长时间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地演化和进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和类型。

许多植物品种已经被人们栽培了数千年,其中很多品种都具备了一定的抗病能力。

而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许多学者开始了植物抗性育种的研究。

一、植物抗性育种的概念及意义植物抗性育种是指通过探究植物与病原物互动的关系,针对植物本身或病原物进行改良,提高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抗性育种的意义在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不仅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植物病害所带来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和生态保护。

二、植物抗性育种的技术及策略植物抗性育种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

传统育种方法包括选择、杂交、突变育种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

而分子育种技术则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克隆等手段,实现对植物基因组的解析和基因挖掘,从而针对特定基因进行改良。

这种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抗病性进行改良。

为了提高抗性育种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抗性来源,通过筛选和鉴定,找到与目标品种相适应的抗性材料。

其次,要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及时发现和控制植物病害,避免病害通过种子和病菌残留等途径的传播。

此外,还需要利用生态、遗传、生理等多种手段,综合提高植物对病害的适应性和抵御能力。

三、植物抗性育种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近年来,随着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抗性育种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现阶段,植物抗性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单个基因的改良和利用遗传多样性进行杂交选育等方面。

这些方法已经在许多经济作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玉米、水稻、小麦等。

不过,当前的植物抗性育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性强度低、难以形成多抗性、易导致病害的适应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正在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如利用新型抗病基因和追求弱化抗性等。

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研究备受关注。

病害是影响植物健康和生长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抗性基因则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袭的重要保障。

因此,研究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以及相关机制成为了当前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植物抗病性状的鉴定植物抗病性状的鉴定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机理、筛选抗病品种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针对植物病害,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抗病性状鉴定:1.人工接种法人工接种是在人工指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病原菌对植物进行感染,观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从而评估植物的抗病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鉴定植物实际上的抗病性状,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植物品种筛选和抗病品种的培育中。

2.田间调查法田间调查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植物进行观察的方法。

通过在实际的田间环境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病变情况,评估植物的抗病能力和病害发生的发展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快速确定植物品种的抗病性状,更真实地反映植物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生长和发展情况。

3.分子标记法分子标记法是利用特定的DNA序列标记来识别和鉴定特定抗性基因或抗性基因组区域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病原菌进行接种,可以直接从植物基因组中检测到抗病性状相关的DNA序列,从而鉴定植物的抗病性状。

二、抗性基因的鉴定针对植物抵御病原菌侵袭的机制,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在抵御病原菌入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与病原菌的分子结构相互作用,从而抵御病原菌的感染。

这些蛋白质正是抗性基因所编码的产物。

鉴定和筛选抗性基因的方法与抗病性状的鉴定方法类似,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方法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找到植物抗性基因的位置和序列。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基因组的序列图谱,通过比对不同植物基因组序列中各个基因的编码信息,找到与目标基因相似的DNA序列,从而鉴定出抗性基因。

植物激素诱导抗逆性与抗性机理研究

植物激素诱导抗逆性与抗性机理研究

植物激素诱导抗逆性与抗性机理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外,植物激素还能够诱导植物对环境逆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又被称作“植物抗逆性”。

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环境逆境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实现自身生长发育和功能的维持和复原,而植物激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促进因子之一。

一、植物激素种类和功能植物激素可分为类固醇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类固醇激素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增加抗逆性;生长素可以延长植物的茎长、促进开花;细胞分裂素可以诱导植物的细胞分裂和花器官形成;赤霉素能增强叶片和茎的生长能力,延缓老化。

二、植物激素在植物逆境中的作用植物逆境往往会破坏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平衡,对植物造成生长、代谢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受到逆境刺激后,植物会通过分泌、合成激素等多种途径来应对逆境,从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逆境样本通过调节植物内部激素平衡来实现抗逆的目的。

例如,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植物会合成特定的激素(如脱落酸),来促进植物与水分的保持,在保证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同时,减少植物水分的消失。

此外,研究发现ABA是植物干旱逆境中最为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ABA可以刺激植物闭合气孔,降低蒸腾通量,从而使水分得以保留,提高植物的抗干旱能力。

三、植物激素在植物抗病防治中的作用植物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病害等,这些病害不仅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植物的经济效益。

植物通过激素的调控和利用植物对病原菌的免疫形成抗病防御机制。

例如,植物通过合成SA来对抗不同类型的病害。

SA可以促进植物在抗白粉病中的防御反应。

此外,赤霉素也能促进植物免疫系统的响应反应,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相应的,乙烯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的灾后恢复速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植物激素抗逆性的研究从植物激素角度研究植物抗逆性,不仅能够为植物工程和植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以促进植物抗性育种的实践应用。

植物抗性鉴定实验报告(3篇)

植物抗性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手段,鉴定不同植物对特定生物胁迫(如病原菌)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害等)的抗性水平,为植物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样品:选取不同品种的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为研究对象。

2. 病原菌:选取常见的植物病原菌(如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

3. 非生物胁迫模拟材料:如盐溶液、干旱模拟装置等。

4.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引物、缓冲液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抗病性鉴定a. 病原菌接种:将病原菌接种于植物叶片上,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病变情况,记录病变面积、症状等。

c. 抗病性评估:根据病变面积、症状等指标,对植物的抗病性进行评估。

2. 植物抗逆性鉴定a. 非生物胁迫处理:将植物置于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中,控制处理时间和浓度。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数、叶片颜色等)。

c. 抗逆性评估:根据生长指标,对植物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3. 分子生物学分析a. DNA提取:提取植物样品的基因组DNA。

b. PCR扩增:根据引物设计,对植物抗性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

c. 序列分析: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抗病性鉴定通过观察记录和抗病性评估,发现不同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差异。

部分植物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而其他品种则易受病原菌侵害。

2. 植物抗逆性鉴定在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部分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生长状况良好;而其他植物则受到较大影响,生长受到抑制。

3.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部分植物抗性相关基因在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非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进行鉴定,揭示了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差异。

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

2019Vol.51No.1林业科技情报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张峰源曾钰洁(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植物在长期不良环境中产生的抗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植物抗性的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研究领域。

植物在长期不利环境中通过进化产生的防御抵抗体系,是基于植物与其致病源之间基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的生化机制。

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得出了植物抗性在基因工程中不仅应用广泛,且在此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抗性基因;植物病虫害;抗病性;抗虫性;防御抵抗机制Research Progress on PlantResistanceZhang Fengyuan Zeng Yujie(College of Forestr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Abstract:Resistance produced in adverse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so the research on plant resistance is a very urgent research field.The defense resistance system produced by plants through evolution is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gen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s and their pathogens.Through in-depth study,it is concluded that plant resist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etic engineering.Key words:Resistance genes;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disease resistance;insect resistance;defense resist-ance mechanism植物病虫害、冷冻害、干旱等灾害是使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我国为农林大国,农林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植物抗性的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研究领域。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药品等生物资源,还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在自然界中,植物往往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

为了保护植物健康,我们需要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分子机制,并利用这些知识来开发新的病害防治策略。

一、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基础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网络。

这个网络在不同植物和不同微生物之间都存在,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遗传等。

其中,植物的抗病防御机制和微生物的生长、侵染等过程是互相影响的关键因素。

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中,信号分子和感受器是关键的组成部分。

在真菌侵染植物时,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以感知到病原菌分泌的分子信号,并向细胞核传递信号,激活一系列与病害防御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诱导植物细胞产生抗菌物质、调节细胞壁的合成和修饰等反应,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同时,微生物也会通过分泌各种化合物来干扰植物的生理代谢,抑制植物的抗病反应。

二、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过程中,许多分子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些重要的分子机制如下。

(一)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防御病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PAMPs-PRRs、Effector-RRs等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等。

PAMPs是微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伯克霍尔德菌PAMPs(flg22)。

PRRs是植物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在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时与PAMPs结合,进而启动免疫系统。

(二)微生物的拟态识别装置拟态识别是植物对真菌、昆虫等生物的生理反应,是植物天然免疫的一个分支。

在真菌感染过程中,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拟态识别机制识别出真菌的寒露和黏菌发酵物等物质,从而引发了各种信号通路来反击侵入生物。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
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
(三)活性氧
植物组织中通过各种途径 产生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 (O2-·)、羟基自由基 (·OH)、过氧化氢 (H2O2)、单线态氧(1O2), 它们有很强的氧化能力, 性质 活泼, 故称为活性氧(active oxygen)。活性氧对许多生物 功能分子有破坏作用, 包括引 起膜的过氧化作用。
胁迫因子
原初伤害
原初直接伤害 (质膜伤害)
原初间接伤害 (代谢失调)
次生伤害 (如盐害中的水分胁迫)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植物的抗逆性Plant Stress Resistance 植物的抗逆性即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植物的抗逆性包括两个方面:
逆境逃避(Stress avoidance):亦称避逆性,是指植物 通过各种方式,在时间或空间上避开或部分避开逆境 的影响。
气组织
适应淹水——扩大根部通
进入休眠
冬季低温——停止生长,
生理生化变化: 形成胁迫蛋白
氧气缺乏时玉米(Zea mayL.)根皮层中通气组织的发育。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A)或72小时缺氧的条件下(B)玉米根系横切面 的电子显微镜图片显示缺氧根系皮层通气组织的形成。皮下组织和内 皮层仍保持完整, 中央皮层细胞死亡空腔隙形成圆柱形的导气室。
Stress is usually defined as an external factor that exerts a disadvantageous influence on the plant.
This chapter will concern itself with environmental or abiotic factors that produce stress in plants, although biotic factors such as weeds, pathogens, and insect predation can also produce stress.In most cases, stress is measured in relation to plant survival, crop yield, growth (biomass accumulation), or the primary assimilation processes (CO2 and mineral uptake), which are related to overall growth.

园艺植物中的抗性基因及其应用

园艺植物中的抗性基因及其应用

园艺植物中的抗性基因及其应用园艺植物中的抗性基因及其应用20 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迅猛,这就为植物抗性育种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形成了以园艺植物抗性基因研究为重点的对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序列分析,抗性相关蛋白结构分类及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等一系列新的研究热点.1.植物的抗性基因植物抗性基因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功能基因,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对逆境中的植物直接起保护作用; 第二类是调节基因, 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是在信号传导途径和对逆境基因表达起调节作用中起调控作用的因子[1].1.1功能基因功能基因主要包括渗透调节基因、清除活性氧的酶基因及保护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基因等.像海藻糖合成基因、脯氨酸合成基因、甘露醇合成基因、甜菜碱合成酶基因、果聚糖合成基因、肌醇甲酯合成基因、多胺合成基因,这些都是与渗透调节有关的基因,如Cape ll等发现的Adc在水稻中的超量表达就缓解了干旱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叶绿素的损失, 并提高了抗旱性;而清除活性氧的酶基因能提高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保护和稳定蛋白复合体及膜结构,也可以提高植物抗性,Gupta等发现过量表达Cu /Zn- SOD的转基因烟草在冷和高光胁迫下过氧化物毒害耐性提高[1] ;调渗蛋白(OSM )相关基因、脱水蛋白基因、水通道蛋白( aquapormi , AQP)基因、苹果酸酶、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 LEA)等基因均在保护生物大分子及膜结构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LEA蛋白具有抗旱保护作用、离子结合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水孔蛋白存在于细胞膜和液泡膜上,在细胞乃至整个植物体水分吸收和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 有研究证明, 在干旱诱导型启动子驱动下, 水稻LEA3蛋白基因OsLEA3 - 1 显著提高了抗旱性.1.2调节基因与抗旱相关的转录因子有DREB、MYC/MYB、bZIP、WRKY和NAC类,与抗病相关的35S 启动子驱动的几丁质酶chi5B 基因等,与抗重金属有关的水孔蛋白基因T cPIP等.由于转录因子能在转录水平上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 所以转化调节基因可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的抗逆性.OsSKIPa SKIP( Ski- in terac ting prote in)能积极调整细胞生存能力和水稻的抗逆性.转基因水稻中OsSKIPa 的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在逆境(脱落酸、盐以及甘露醇)中的生长能力以及苗期和生殖生长阶段的抗旱能力, 增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和提高干旱胁迫下与逆境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 DREB转录因子与抗逆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的DRE 顺式作用元件(如拟南芥的rd10 、rd17 以及rd29A等结合, 参与干旱、高盐等胁迫应答反应,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2] ;几丁质酶chi5B 基因转入烟草、油菜、水稻,在植物体内均能高效表达, 抗病性明显[3] ;重金属抑制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在重金属富集植物遏蓝菜中克隆了2个水孔蛋白基因TcPIP,在重金属胁迫下可能具有增强水分运输的作用[4].2.植物细胞的基因转移2.1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植物伤口释放出如乙酰丁香酮(AS)以及羟基乙酰丁香酮(OHAS)等的`信号分子;VirA以及VirG基因在酚类物质的诱导下得到表达;VirD1和VirD2蛋白表达与T-DNA边界重复序列结合解缠绕与切割,VirC1和VirC2参与下,形成T-DNA转移中间体,并以DNA-蛋白质复合体形式存在和转移,VirE1和VirE2参与该过程;T-链蛋白复合体(T-链、VirD2、VirE2)在VirB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下,穿越细胞膜,VirB操纵子具有11个基因,产物定位于细胞膜上并形成一种膜结合T-复合体运输器,其中VirD2和VirE2蛋白分别具有导航和核定位作用;VirD2、VirE2以及VirF蛋白进入植物细胞;T-链蛋白复合体转移到细胞后,通过核膜上的小孔进入细胞核,与核DNA整合.2.2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随着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用病毒基因组作为载体转化植物细胞日益真到我们的重视,因为病毒载体能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所有组织和细胞中,而且不受单子叶或双子叶的限制,有转染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和转染植物组织两种形式.转染植物原生质体是以双链DNA病毒花椰菜花斑病毒(CaMV)基因组作为载体,去除有关的致病性基因,换上外源基因,体外包装成有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转染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并由此再生成整株植物.转染植物组织是以植物双生病毒为载体的,植物双生病毒式一单链DNA病毒,成熟的双生病毒呈双颗粒状,每一个颗粒中含有一条不同的DNA单链.其中A链能单独在植物细胞中复制,并含有一部分病毒包衣蛋白基因;B链编码另一部分包衣蛋白基因及感染性基因.A、B两条链必须同处于一个植物细胞中,方能形成有感染力的病毒.双生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细胞范围,因此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植物病毒载体.双生病毒家族成员番茄金花叶病毒(TGMV)在转染植物组织是的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程序3.植物抗性基因的应用3.1草坪草的改良草坪草的改良一直依赖于传统的育种手段,虽然许多性状已得到长足的改进,但改良的局限性也已日益明显. 将转基因技术融合到传统的育种手段中,可以兼顾抗性和草坪草品质两方面, 定向改变草坪草的一些性状,不仅可拓展改良的范围,而且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规育种方法难以解决的特殊问题,创造新的草坪草品种. 1988年获得首例转基因草鸭茅, 1992年获得第1个苇状羊茅转基因植株,接着转基因技术在主要的草坪草品种上相继获得成功,如匍匐翦股颖(Agrostis palustris) 、草甸羊茅( Fes2tuca pra tensis) 、紫羊茅( Festuca rubra)等. 近年来,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技术日趋成熟,转化的目标已转向抗病虫、抗寒旱、抗盐以及提高草坪的色泽方面,在防止基因漂移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目前转化的目标基因仅是单基因,尚未见到将含有耐旱寒、抗病虫、抗除草剂等2 个基因同时转化的报道,四季常绿的品种也未见报道. 目前,转基因草坪草尚未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4].3.2提高蔬菜产量培育抗逆境杂交新品种是解决逆境胁迫,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往往一些野生种蔬菜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逐步演化出一定的抗逆境性, 成为蔬菜抗逆境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Eshed等就利用S. pennellii LA716 构建了单片段渐渗系, 利用该套渐渗系已对1 000 多个控制不同类型农艺性状的QT L 进行了定位, 广泛应用于番茄产量、品质、抗病等遗传改良[5].在后续植物抗性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考虑到:① 选用安全性较高的筛选标记基因;② 盐、干旱这几种胁迫耐受的机制是相互干扰的;③ 植物受到胁迫和从胁迫中恢复的周期是一个普遍的过程,也是与胁迫耐受密切相关的;④ 应观察长期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为这种长期胁迫才更接近大多数作物的寿命.转基因植物抗性基因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植物抗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植物体内建立可受逆境胁迫诱导表达的、比较完善的抗逆境体系,将会有更多的抗境转基因作物应用于生产实践,造福于全人类.参考文献:1.李晓慧,董明伟,刘康,等.植物抗旱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09,5:73-76.2.化烨,才华,柏锡,等.植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华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0):150-156.3.谢晓亮,赵和,温春秀,等. 抗病基因质粒pAHCGG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3 , 18: 59- 62.4.张玉秀,徐进,王校,等. 植物抗旱和耐重金属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农业生态学报,2007,18 (7) : 1631- 1639.5.侯喜林,余庆辉,王柏柯,等.番茄芽期耐盐QTL 定位及其效应的初步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 9) : 1792- 1798.。

植物的抗逆能力

植物的抗逆能力

植物的抗逆能力植物作为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抗逆能力。

这种抗逆能力使得植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包括干旱、高温、寒冷、病虫害等。

本文将从植物抗逆的生理机制和进化适应角度进行论述。

I. 植物对干旱的抗逆能力干旱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重要的逆境胁迫。

植物在适应干旱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分利用方式和保持水分平衡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首先,植物面对干旱胁迫时会合理调节气孔开闭程度,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此外,植物还能通过根系调节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抗旱能力。

例如,植物的根系能够产生须根,增大地下茎和根系的表面积,提高水分吸收效率。

这些调节机制保证了植物在干旱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

II. 植物对高温的抗逆能力高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然而,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应对高温胁迫。

首先,植物通过表皮中的气孔调节散热,避免过热。

同时,植物还能通过调节细胞膜的脂质组成来维持细胞稳定,抵御高温胁迫的伤害。

此外,植物还能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对高温产生的活性氧的清除能力。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植物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III. 植物对寒冷的抗逆能力寒冷环境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另一个重要逆境胁迫因素。

植物在面对寒冷环境时能够通过调节生理和生化过程来适应这种环境。

首先,植物能够在寒冷前调节其代谢状态,合成蛋白质和脂类等物质,以增加对寒冷环境的抵抗能力。

其次,植物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壁成分和细胞膜的脂质组成来增加细胞冻结和再生的能力。

这些适应机制使得植物在寒冷的环境下保持生长活力。

IV. 植物对病虫害的抗逆能力病虫害是植物生长中常遇到的一种逆境。

植物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首先,植物能够通过合成抗生物质来抵御病虫害。

其次,植物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来增加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另外,植物还能通过建立与有益微生物共生关系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抵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性机理研究及应用
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成员,承担着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
性的重要责任。

然而,不同的生物环境和气候条件往往会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研究植物的抗性机制和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植物的抗性机制
植物作为生物体,也有自我保护的机制,可以对抗病原菌和逆境的影响。

具体
来说,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主要表现为:结构抗性、化学抗性和生物抗性。

结构抗性是指植物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来抵御外来的影响。

比如,植物叶
表面的角质层就可以作为一个物理屏障,能够减少病原菌的侵入。

同时,植物还会在根部形成一个类似于障壁的结构,以防止土壤中的毒素和有害物质侵入。

化学抗性则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抑制病原菌和外来逆境的影响。

比如,植物可以分泌抗生素来杀死病原菌,或者产生酸性物质来抵御碱性土壤环境。

生物抗性是指植物通过依赖其他生物来抗击病原菌和外来的逆境。

具体来说,
植物能够生产出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来对抗病原菌。

同时,植物还可以招引有益微生物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二、植物抗性机理的应用
植物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植物生理学的机制,还可以为保护植物
健康提供更多的手段和途径。

具体来说,植物抗性机理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害防治
利用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

例如,研究植物的生物
抗性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植物化学成分来制备绿色的农药,实现绿色农业。

2、环境修复
植物可以对环境进行修复,净化空气和水源,从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例如,利用植物的结构抗性和吸收能力等特点,可以有效地修复受到工业废气和化学污染的土壤和地区。

3、增强农作物产量
通过研究植物抗性机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抗病性能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新药研发
研究植物生物抗性机制可以发现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这些产物可以
成为研制新型药物的重要资源。

例如,许多现代药物的前身都来自植物,如阿司匹林、奎宁等。

三、结语
植物抗性机理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课题。

通过深入探究植物
自身的抗性机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同时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福利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