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损伤机理
双极型器件的总剂量辐射效应与伤机理
式( 4) 、( 5) 中: σp 为中立陷阱捕获空穴的捕获横截面; σn为电子与被捕获空穴的复合横 截面; NT为中立陷阱数量; PT 为被陷阱捕获空穴数量。若需考虑双极型器件的剂量率效应, 则需对式( 4) 与式( 5) 进行修正,以考虑各种电子-空穴的复合过程。
Sr 为表面复合速度, KT 为热电势,VBE为基-射极电压,Nox为氧化层净电荷 密度,α = 0.5 qniPE,γ 为
式( 10) 中: φs 为表面势,取决于氧化层固定电荷密度; ni为本征载流 子密度; PE为发射极周长; y 为横向位置变量; rB = 1.44 yB。
辐射诱生界面态将影响器件基极-发射极耗尽区的表面复合速度,如 式(11)
1.1 钝化层的辐射效应
钝化层的总剂量辐射效应可 分为4个过程
一 当器件受到总剂量电离辐射
时,钝化层将吸收能量并产 生电子-空穴对,每对辐射诱 生电子-空穴对所需能量为 17±1eV。整个辐射过程中, 部分电子-空穴对在短时间内 复合; 电子在钝化层中迁移率 较高(室温下约为20 cm2 v-1s1 ) ,未复合电子将在ps或更 短时间内漂移出钝化层。空 穴迁移率极低(室温下约为105cm2v-1s-1),相对电子较稳定。
与式(2) 、(3) 相似,
钝化层内被中立陷阱捕获空穴的一维连续性方程:
联解式( 2) ~ ( 6) ,即可得到钝化层内中立陷阱捕获空穴的数量。
1.3 辐射诱生界面态的计算模型
基于钝化层内空穴、电子、H离子的一维连续性方程,可推导出辐射 诱生界面态密度随总剂量的变化关系。空穴被陷阱捕获后释放出的 氢离子 ( 质子) 的连续性方程为:
器件静态 电流增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β下降
电磁辐射影响人体的机理主要是什么?
电磁辐射影响人体的机理主要是什么?
现在人们大多知道医院的X光不能照得太频繁,原因就
是频繁的X光辐射可能会产生累积效应,对健康造成危害。
同样,人体接受的电磁辐射强度太大、时间太长或者距离太近,也可能造成危害,其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1)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3)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通常所说的人体承受力—
内抗力),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
电离辐射防护
监督区:监督区内不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和作出安全规定,但是该
区域的职业照射条件却需要处于经常监督下。根据需要,在监督区出入 口处适当位置设立辐射危害警示标志;定期审查该区域的工作条件,以
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和作出安全规定,或更改监督区边界。
(二)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 剂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 癌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 和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 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 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 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 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和修复过程有关。
(5)照射方式:内、外照射或二者兼有的混合照射作用
于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各不相同。外照射时,多方向
照射的生物效应大于单向照射。内照射的生物效应则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射线的生物效应大于、射线。 混合照射的效应一般较单一照射的效应更显著。
(6)照射部位与面积
机体受照的部位不同,其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 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十余种不同类型 的放射病。
某些确定性效应是特殊组织所独有的:
睾丸和卵巢的暂时和永久性不育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
1.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性效应控制在 可以接受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任务 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 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 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全人类。
X射线的危害及防护
X射线的危害及防护浅谈X射线的危害及防护许小梅学号:20144220012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接触X 射线的机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从事放射化学研究的人员。
我们经常接触到放射性元素尽管一部分人对X 射线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可是这种认识程度相当局限,而且大多数人对X 射线危害的认识相当欠缺。
辐射损伤是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受照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急性放射损伤是由于一次或短时间内受大剂量照射所致,主要发生于事故性照射。
在慢性小剂量连续照射的情况下,值得重视的是慢性放射损伤,主要由于X线职业人员平日不注意防护,较长时间接受超允许剂量所引起的。
一、辐射损伤机理X线照射生物体时,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因而可以直接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破坏一些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
另外射线可以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形成一些自由基,通过这些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损伤机体。
辐射损伤的发病机理和其它疾病一样,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除引起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变化以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继发作用,最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
对人体细胞的损伤,只限于个体本身,引起躯体效应。
而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影响受照个体的后代而产生遗传效应。
单个或小量细胞受到辐射损伤 (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可出现随机性效应。
辐射使大量细胞或受到破坏即可导致非随机性效应。
在辐射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应答反应则进一步起着主要作用,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作用,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其次是取决于体液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知,高等动物的疾病不能仅仅归结于那些简单的或孤立的细胞中所产生机体各部位对于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所谓辐射敏感性是指机体由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即辐射的反应强弱程度或时间快慢,辐射敏感性高的组织容易受损伤。
辐射如何对DNA造成损害的普遍机理
辐射如何对DNA造成损害的普遍机理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过程。
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太阳辐射、手机辐射和核辐射等。
然而,长期接触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效应是对DNA的损害。
本文将探讨辐射如何对DNA造成损害的普遍机理。
DNA是构成生命的基础,它包含了人体所有细胞的遗传信息。
然而,DNA分子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破坏,其中包括辐射。
辐射通过与细胞内的重要分子相互作用,引起DNA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改变,从而对DNA造成损害。
辐射对DNA的损害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直接作用中,辐射可以直接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导致DNA链的断裂、碱基损伤和碱基对的改变。
这种直接作用通常发生在高剂量的辐射下,例如核辐射。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更常遇到的是低剂量的辐射,因此间接作用对于解释辐射对DNA的损害更为重要。
间接作用始于辐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非常活跃的分子,它们会通过化学反应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导致DNA的氧化损伤。
例如,自由基可以致使DNA链中的氧化碱基形成,从而干扰DNA的正常功能。
此外,自由基还可以引起DNA双链之间的交联,导致DNA断裂。
这些间接影响对于低剂量辐射下DNA的损害至关重要。
DNA受到辐射损伤后,细胞会启动一系列修复机制来修复DNA损伤。
这些修复机制通常可以纠正大部分辐射引起的损伤。
然而,当辐射剂量过高或损伤过于严重时,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可能无法完全修复损伤,从而导致永久的DNA损伤和遗传变异。
除了直接和间接作用外,辐射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内的光反应作用对DNA造成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辐射作用下的DNA损伤会通过细胞内存在的光敏色素或光反应物质进行光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产生的一氧化氮和单线态氧等活性氧化物会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引起DNA的氧化损伤和断裂。
此外,不同类型的辐射对DNA的损害程度也存在差异。
反应堆材料的辐射损伤与性能评估
反应堆材料的辐射损伤与性能评估引言核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而核反应堆是核能的重要装置之一。
然而,核反应堆中的材料在长期的辐射环境下,会发生辐射损伤。
对于核反应堆材料的辐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对于确保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反应堆材料的辐射损伤机理和性能评估方法。
第一章反应堆材料的辐射损伤机理1.1 核反应堆中的辐射环境核反应堆中存在各种粒子的辐射,包括中子、γ射线等。
这些粒子与材料原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材料的辐射损伤。
1.2 辐射损伤的机理辐射损伤的主要机理包括核反应中的原子位移和核激发效应。
核反应中的原子位移会导致材料晶格缺陷的产生,如点缺陷(空位、间隙、杂质等)、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螺旋缺陷等)。
而核激发效应会导致材料的电子激发和排斥效应。
第二章材料辐射损伤的性能评估2.1 性能评估的重要性对于反应堆材料的辐射损伤进行性能评估,可以提供有关材料在辐射环境下的性能变化情况,以及对材料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评估依据。
2.2 辐射损伤的评估指标辐射损伤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材料的辐照损伤剂量、位错密度变化、材料的硬度、断裂韧性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材料的辐射损伤程度和性能变化情况。
2.3 辐射损伤性能评估方法(1)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评估反应堆材料辐射损伤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电子显微镜观察、穆斯堡尔谱、X射线衍射等,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分析材料的晶格缺陷和变化情况。
(2)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材料模型和辐射损伤模型,对材料的辐射损伤进行模拟和预测。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等。
(3)性能预测方法性能预测方法通过建立材料的辐射损伤与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根据辐射损伤指标预测材料的性能变化情况。
常用的性能预测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等。
第三章材料辐射损伤的修复与改进3.1 辐射损伤的修复方法辐射损伤修复方法包括热退火、离子注入、局部加热等。
辐射损伤效应与防护原则
X-线的发现
伦琴(W K RONTGEN ,1845-1923)
伦琴夫人 安娜
世界上第一张人 类活体骨胳照片 ,伦琴夫人手的X 射线照片,摄于 1895年12月22日
居 里 夫 人
Hevesy
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的发现
居里夫人及其女儿死于白血病 χ线球管的制造者格鲁伯的手部发生 了特异性皮炎。
涂夜光表的许多工人因镭积蓄于骨 骼中而死于贫血或骨癌。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具 有很强穿透能力的射线,称其为X射线;
1896年法国学者贝可勒尔发现铀盐可放 射出射线,并能使胶片感光,进一步证实了 电离辐射的存在;
1898年居里夫人证实钍与铀一样具有放 射性,不久又发现了同位素钋和镭。此后, 核辐射技术有了很快的进展。
1924年, G. Hevesy发明放射性示踪技术 电离辐射被发现后,X射线最早被用于医 学诊断和治疗。
射线照射后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分子的激发 和电离,在10-18--10-12秒内完成;自由基产生、 化学建断裂等生化过程,则在1秒之内完成。生 物学阶段出现临床表现多在数小时内甚至数天内 乃至数月内才出现,这与照射剂量有关。
(一)电离辐射损伤的机理
电离辐射
物质分子
电离和激发
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发生细胞代谢、功能和结构的改 变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我国的放射防护法规把产生射线的设备分 为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可根据需要制成放射源, 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一直放射出射线 。如γ-辐照装置、Co-60治疗机、Ir192探伤机等。
射线装置:只有在通电状态下产生射线。 如X射线机、CT机、加速器等。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非电离辐射:只能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振
射线辐射损伤机理及辐射防护简述
射线辐射损伤机理及辐射防护简述张龙2005 02 20一、射线辐射基本概念:1、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物理量:射线能使物质的中性原子或分子形成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现象叫电离,我们把这种能够在通过物质时能间接或直接地诱生离子的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或致电离辐射)。
直接电离辐射通常是指阴极射线、B射线、a射线和质子射线;间接电离辐射是指X射线、丫射线和中子射线。
电离辐射传递给每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是戈瑞,Gy, 专用单位是拉德,rad ;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 戈瑞=1 焦耳/ 千克=100 拉德,1 拉德=10-2戈瑞,1 拉德=100 尔格/ 克。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吸收剂量率,其单位是戈瑞/小时(Gy/h )。
不同种类的射线(X、丫、中子、电子、a、B等),不同类型的照射条件(内照射、外照射),即使吸收剂量相同,对生物所产生的辐射损伤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统一衡量评价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在不同照射条件下对生物引起的辐射损伤危害,引入了剂量当量这一物理概念,表示被照射人员所受到的辐射。
剂量当量H是生物组织的吸收剂量D与辐射的品质因素Q (也称做线质因数,表示吸收能量微观分布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对生物因数与辐射类型和能量的关系作了适当修正)及其修正因素N (吸收剂量空间、时间等分布不均匀性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的乘积,即H=DQN吸收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是:希沃特,Sv, 专用单位是:雷姆,rem, 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 希沃特=1 焦耳/ 千克=100 雷姆,1 雷姆=10-2希沃特。
对于X射线、丫射线,就防护而言,Q和N值均近似取为1,可以认为吸收剂量和剂量当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直接测量吸收剂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照射量来计算被辐照物体的吸收剂量。
X射线或丫射线穿过空气时能使空气的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带有正电荷的正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负离子,描述X射线或丫射线使空气产生电离能力的物理量是照射量,其定义为X射线或丫射线(光子)在每单位质量空气内,释放出来的所有电子(正、负电子)被空气完全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照射量的国际单位是库仑/千克(C/Kg),专用单位是伦琴,R,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库仑/千克~ 3.877x10 3伦琴,1伦琴=2.58x10 -4库仑/千克。
射线辐射损伤机理及辐射防护简述
射线辐射损伤机理及辐射防护简述张龙 2005 02 20一、射线辐射基本概念:1、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物理量:射线能使物质的中性原子或分子形成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现象叫电离,我们把这种能够在通过物质时能间接或直接地诱生离子的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或致电离辐射)。
直接电离辐射通常是指阴极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质子射线;间接电离辐射是指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
电离辐射传递给每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是戈瑞,Gy,专用单位是拉德,rad;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戈瑞=1焦耳/千克=100拉德,1拉德=10-2戈瑞,1拉德=100尔格/克。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吸收剂量率,其单位是戈瑞/小时(Gy/h)。
不同种类的射线(X、γ、中子、电子、α、β等),不同类型的照射条件(内照射、外照射),即使吸收剂量相同,对生物所产生的辐射损伤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统一衡量评价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在不同照射条件下对生物引起的辐射损伤危害,引入了剂量当量这一物理概念,表示被照射人员所受到的辐射。
剂量当量H是生物组织的吸收剂量D与辐射的品质因素Q(也称做线质因数,表示吸收能量微观分布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对生物因数与辐射类型和能量的关系作了适当修正)及其修正因素N(吸收剂量空间、时间等分布不均匀性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的乘积,即H=DQN;吸收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是:希沃特,Sv,专用单位是:雷姆,rem,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希沃特=1焦耳/千克=100雷姆,1雷姆=10-2希沃特。
对于X射线、γ射线,就防护而言,Q和N值均近似取为1,可以认为吸收剂量和剂量当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直接测量吸收剂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照射量来计算被辐照物体的吸收剂量。
X射线或γ射线穿过空气时能使空气的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带有正电荷的正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负离子,描述X射线或γ射线使空气产生电离能力的物理量是照射量,其定义为X射线或γ射线(光子)在每单位质量空气内,释放出来的所有电子(正、负电子)被空气完全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照射量的国际单位是库仑/千克(C/Kg) ,专用单位是伦琴,R,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库仑/千克≈3.877x103伦琴,1伦琴=2.58x10-4库仑/千克。
辐射损伤机理
辐射损伤机理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辐射因素★辐射量大小★辐射类型★照射方式★受照部位和面积机体因素★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一般照射情况★内照射时:α>β>γ★外照射时:γ>β>α★外照射情况下:人体剂量分布受入射辐射角分布、空间分布以及辐射能谱影响,并与人体受照射姿势及在辐射场内的取向有关;★内照射情况下:取决于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种类、数量、核素理化性质、在体内沉积的部位以及在相关部位滞留的时间等物理因素有关。
钚、碘案例长崎案例调查辐射致癌?★癌症有一定潜伏期,实体瘤潜伏期为20-30年,甲状腺瘤潜伏期为十几年,白血病是5-8年。
过了这些年再得癌症基本和辐射无关。
★实践中,辐射致癌也只能采用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来研究特定人群特定异常的发生率。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目录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达到1Gy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GBZ104-2002标准)1)根据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2)初期表现、血象检查结果;3)估算受照剂量:准确地估算患者接受的剂量的大小,如能确定剂量的大小,放射病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可对预后进行评估。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1)防感染、防治出血;2)改善微循环;3)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指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dose equivalent) 限值(0.05Sv)的外照射,累积剂量超过1.5Sv以上,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内照射放射性(internal radiation sickness)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第三章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标准
水的辐射产物:
H 2O H * *OH eaq H 2 H 2O2 H 3O
pH为中性时,水辐射产物的产额
OH 和水合电子 eaq 是两种最重要的水辐解自 其中羟自由基
*
由基,前者具有强氧化作用,后者具有强还原作用
> 0பைடு நூலகம்4
辐射对细胞的杀伤作用
辐射的致突作用
突变(Mutation):是细胞的遗传特征以不连续的跳 跃形式发生了突然变异,其化学本质是DNA结构的变
化。体细胞突变可诱发癌症,性细胞突变可导致遗传
效应。 电离辐射是人类首先证实的致突剂。1927年,Müller H.J.用x射线照射果蝇诱发了基因突变。1942年才 证实化学物质有致突变作用。
修复:在自由基反应阶段(10-5s内)若 介质中存在能供氢的分子,如含巯基
化合物(谷胱甘肽G-SH等),则生物
分子自由基可被修复,称化学修复。
氧效应:在有O2情况下,生物分子自由
基被氧化成超氧自由基而难以修复。
辐射对DNA的作用:
1、碱基变化 2、DNA链断裂:是辐射损伤
的主要形式。
-单链断裂(可以实现无差 错修复) -双链断裂( 难以修复,是 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
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 不敏感组织:肌肉组织、软骨、骨组织和结缔 组织等
5. 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 同一细胞不同亚细胞结构的辐射敏 感性有很大差异。细胞核的放射敏 感性显著高于胞浆。细胞内各不同 “靶”分子相对辐射敏感性顺序如 下: DNA > mRNA > rRNA > 蛋白质
CNT-FET的辐射效应及损伤机理研究
CNT-FET的辐射效应及损伤机理研究近年来,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CNT-FET)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子性能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CNT-FET在辐射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CNT-FET的辐射效应及损伤机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CNT-FET在辐射环境下会受到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影响。
电离辐射会导致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脱离,形成自由电子和离子。
这些自由电子和离子在CNT-FET中会引起电子能带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器件的电子传输性能。
非电离辐射则主要是由中子辐射引起的,中子与CNT-FET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大量次级粒子,对器件的结构和性能造成损伤。
其次,CNT-FET在辐射环境下的损伤机理主要包括电离效应、能量沉积效应和氧化损伤等。
电离效应是指辐射粒子与CNT-FET 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电离效应,导致器件电子能带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器件的电子传输性能。
能量沉积效应则是辐射粒子沉积在CNT-FET中释放出的能量,导致器件的结构损伤,如原子键的断裂和碳纳米管的缺陷形成。
氧化损伤是由于辐射环境中存在的氧气分子与CNT-FET中的碳纳米管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器件的电子传输性能下降。
针对以上损伤机理,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CNT-FET在辐射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通过引入合适的包覆材料来降低氧化损伤的发生;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和材料选择来提高器件的抗辐射能力;通过设计特殊的电子能带结构来提高CNT-FET的电子传输性能。
综上所述,CNT-FET的辐射效应及损伤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CNT-FET在辐射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CNT-FET在辐射环境下的行为和性能变化,可以为CNT-FET的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推动其在核能、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环境辐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损伤机理
环境辐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损伤机理引言: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环境辐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环境辐射指的是材料受到外界某种辐射源的照射而产生的各种效应。
环境辐射可以是来自太阳的光辐射、电磁场的辐射、电离辐射、热辐射等。
本文将探讨环境辐射对材料性能的具体影响和损伤机理。
一、辐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1. 力学性能环境辐射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当材料长期受到辐射照射时,其机械强度和硬度可能会下降。
辐射引起的缺陷和剥离现象会导致晶体内部结构的紊乱,从而使材料的强度降低。
此外,辐射还会导致材料的断裂韧性下降,使其更容易发生断裂、脆化等现象。
2. 热性能环境辐射对材料的热性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辐射照射会导致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和热膨胀系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
辐射引起的能量的传递和吸收也会引起材料内部的温度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热膨胀和热应力分布,使材料产生热损伤。
3. 光学性能环境辐射对材料的光学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辐射会影响材料的透明性、反射率和折射率等光学性能参数。
一些高能辐射会致使材料表面产生黄变或暗变等光学损伤现象,降低了材料在光学应用中的使用价值。
二、辐射引起的材料损伤机理1. 电离损伤辐射会使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形成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这种现象称为电离损伤。
电离损伤会导致材料内部电荷的重新分布,产生电场和电位差,进而影响材料的电学性能。
此外,电离损伤还会引起材料内部的化学反应和能量释放,导致材料的化学性能发生变化。
2. 原子位移损伤高能辐射会在材料中产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过程。
非弹性散射会引起原子的位错、缺陷和形变等损伤。
例如,辐射会在晶体中形成大量的辐射防线和位错环,导致晶体结构的紊乱和退化,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硬度。
3. 损伤积累效应辐射损伤是一个累积过程,长期受到辐射的材料会逐渐积累损伤,进而影响其性能。
辐射引起的缺陷和位错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缺陷网络。
辐射损害的原理是什么
辐射损害的原理是什么辐射损害的原理是指当物质受到辐射的作用后,会发生辐射效应,导致其结构、功能发生改变或损坏的过程。
辐射损害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
直接效应是指辐射粒子直接与物质发生碰撞,将能量转移给物质,导致物质发生损伤。
当辐射粒子穿过物质时,会与物质中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在与原子核碰撞时,辐射粒子将改变原子核的能级,产生激发态或裂变,进而导致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些能量会以各种形式转移给周围的物质,导致损伤。
与电子碰撞时,辐射粒子能够通过散射、电离或激发等作用改变电子的能级,进而改变物质的电子结构和电荷分布,导致物质的导电性、光学性和磁学性等发生变化。
间接效应是指辐射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高能电离辐射,如电离辐射和自由基等,这些高能辐射与周围的分子、原子发生碰撞,将能量转移给它们,进而导致分子、原子发生损伤。
在生物体内,高能辐射可以导致DNA链断裂、碱基损伤和交联等,对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尤为显著。
辐射损害的严重程度与辐射源的种类、能量和剂量密切相关。
不同种类的辐射粒子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相互作用方式,例如α粒子和β粒子比γ射线具有更高的离子化能力,因此对物质的损伤也更为严重。
同时,辐射能量的大小决定了辐射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弱,能量越高,辐射效应越明显。
另外,辐射剂量是衡量辐射损伤的重要指标,剂量越大,损伤越严重。
辐射损害的影响范围包括生物体、材料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生物体受到辐射损害后,不仅可能出现急性反应,如放射病和放射性皮炎等,还可能导致慢性效应,如遗传突变和肿瘤等。
材料在受到辐射损害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材料失去原有的功能或性能。
环境受到辐射损害后,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破坏,影响整个生态平衡。
为了减少辐射损害,人们在辐射防护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核能设施和放射源管理中,加强辐射源的保护和监测,控制辐射剂量的释放和扩散;在辐射工作中,人员需佩戴合适的辐射防护装备,如屏蔽物和防护手套等,并严格遵循辐射安全操作规程;在医疗诊断和放疗中,控制辐射剂量的大小和方向,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中子辐射对材料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探讨
中子辐射对材料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探讨一、中子辐射概述中子是无电荷、质量较大的基本粒子,不受电场力作用,只受核力作用,是一种常见的辐射。
中子辐射的能量通常在几百千电子伏(keV)至几百兆电子伏(MeV)范围内,对物质的影响主要是产生核反应和电离效应。
中子辐射对硬质材料的损伤是工业应用和核能领域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中子辐射的损伤机理中子进入物质后,与原子核发生碰撞,引发核-核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中子能量在材料原子中转移,形成大量次级粒子(电子、离子、反应产物等),使材料内能密度增加,温度升高,原子位置、化学键等发生变化,进而对材料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子辐射对材料造成的主要损伤如下:1.位移损伤:中子碰撞原子核,使原子从晶体位置发生位移,形成玻璃态或小晶粒态,影响材料的塑性和弹性性能。
2.自辐射损伤:中子与原子核反应后,产生中子激发态,会自发地向其他原子核发射一定能量的辐射,从而形成自辐射损伤,导致织构变化和强度下降。
3.离子化损伤: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大量次级离子和自由电子,形成材料内部离子化,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学性质。
三、中子辐射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人员和设备,减少中子辐射对材料的损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常用的中子辐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防护:采取有屏蔽作用的物质或材料,如铅、钨、钢板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子辐射的能量和强度。
建筑物和设备设计时,应该根据辐射源类型和能量范围选择合适的防护材料和屏蔽方式来降低辐射强度。
2.空间排布:中子辐射源的空间排布是影响中子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合理设置中子源与周边环境的距离,对中子辐射进行有效控制。
3.时间控制:中子辐射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中子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
为减少中子辐射持续时间,可以限制人员和设备在辐射源附近的停留时间,有效减少辐射损伤。
4.个体防护:中子辐射时,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铅背心、铅帽、辐射计等,来保护个人免受辐射损伤。
太阳能电池的辐射损伤机理
太阳能电池的辐射损伤机理一、前言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通过太阳光线转化成电能的设备,由于其环保、可再生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太阳能电池会出现损伤现象,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辐射损伤。
本文将对太阳能电池的辐射损伤机理进行详细介绍。
二、什么是辐射损伤辐射损伤指的是在高剂量或长时间辐照下,物质中原子核和电子被激发或离开原子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在太阳能电池中,通常采用硅材料作为光伏层,当硅材料受到辐照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三、硅材料受到辐照后的变化1.缺陷形成当硅材料受到高剂量或长时间的辐照时,会在其晶格中形成大量缺陷。
这些缺陷包括空位和间隙原子等,在晶格中形成复杂结构,并影响了硅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
2.载流子密度变化辐射还会影响硅材料中的载流子密度。
当硅材料受到辐照时,其内部电子被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形成大量电子空穴对。
这些电子空穴对会影响硅材料的导电性能。
3.光吸收系数变化当硅材料受到辐照时,其光吸收系数也会发生变化。
在光伏层中,太阳能光线被吸收后会产生电子-空穴对,并产生电流。
而当硅材料受到辐照时,其光吸收系数下降,导致太阳能光线被吸收的数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四、辐射损伤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1.效率下降由于辐射损伤导致硅材料中缺陷数量增加、载流子密度变化以及光吸收系数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会逐渐下降。
2.寿命缩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紫外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的辐射损伤会逐渐加重,从而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太阳能电池可能会失效。
3.稳定性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稳定程度。
由于辐射损伤导致硅材料中缺陷数量增加、载流子密度变化以及光吸收系数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也会逐渐降低。
五、如何减轻辐射损伤1.采用高质量材料采用高质量的硅材料可以减轻辐射损伤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高质量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辐照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激光辐射对眼睛视觉系统损伤机理解析
激光辐射对眼睛视觉系统损伤机理解析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激光辐射对人眼的损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分析激光辐射对眼睛视觉系统的损伤机理,并说明预防激光辐射损伤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激光辐射。
激光是一种高度聚焦、高能量、单色、相干的光,它的辐射具有高强度、高方向性和短脉冲等特点。
激光辐射可分为红外激光、可见光激光和紫外激光等不同波长范围。
根据激光的波长和功率,激光对眼睛的损伤程度也有所不同。
激光辐射通过对眼睛的吸收和散射,对视觉系统造成损伤。
眼睛是一种复杂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组织。
激光辐射对眼睛的损伤主要发生在角膜和视网膜上。
激光辐射对眼睛产生损伤的机理主要包括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两种。
热效应是指激光辐射通过对眼睛组织的热吸收,导致组织的热膨胀和热损伤。
当激光的功率足够高时,激光束会使角膜和晶状体聚焦于一个小的点上,产生高温,烧灼眼睛组织。
光化学效应是指激光辐射通过与眼睛内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引发光化学反应,破坏眼睛组织的生化结构和功能。
激光的波长对眼睛的损伤特性也有所不同。
红外激光的波长长,穿透性较强,主要对角膜和晶状体产生损伤。
可见光激光的波长较短,吸收较高,主要对视网膜产生损伤。
紫外激光的波长更短,吸收更高,对眼睛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
激光辐射对眼睛的损伤取决于激光的功率、持续时间和作用方式等因素。
功率是指激光辐射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给目标的能量,单位为瓦特。
持续时间是指激光辐射作用的时间。
作用方式有连续波和脉冲两种,脉冲激光的损伤效果更为严重。
预防激光辐射对眼睛的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佩戴适当的保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这些防护设备应具有适当的光学密度和滤光性能,能够过滤掉激光辐射的有害波长。
2.避免直接注视激光光束。
即使是较低功率的激光,也可能产生损伤。
使用激光时,应避免将激光照射到人体,尤其是眼睛部位。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方法研究样本
电离辐射对人体损伤机理及防护办法研究摘要: 本文针对核能应用、国防科技等涉核领域工作中, 工作人员时常会接触到电离辐射实际状况。
详细阐述了电离辐射对人体损伤机理及对它防护办法, 有助于广大工作人员科学结识电离辐射危害, 掌握防护办法, 从而有效对它进行防护, 保证辐射防护安全。
核心词: 电离辐射;外照射;内照射;辐射防护。
引言在核能应用、国防科技等涉核领域工作中时常会接触到电离辐射, 某些年轻工作人员对电离辐射结识不全面, 夸大了它对人体危害作用, 对它心存畏惧, 成果在工作中畏手畏脚, 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 着重对电离辐射对人体损伤机理及电离辐射防护办法做了详细阐述, 以使广大工作人员对的结识电离辐射, 消除恐惊心理, 并掌握对它防护办法, 更好完毕各项工作。
1 电离辐射对人体损伤作用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 也许导致器官或组织损伤, 因而体现出各种生物效应。
普通所说辐射损伤就是指电离辐射所引起各种生物效应总称。
辐射效应出当前受照者本人身上叫躯体效应, 如放射病, 辐射诱发癌症等;出当前受照者后裔身上称为遗传效应。
辐射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不存在剂量阈值, 其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大小关于, 如遗传效应及某些躯体效应(即癌症)。
非随机效应发生只有当受照剂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才会发生, 也就是说效应发生是存在剂量阈值, 其效应严重限度随受照剂量大小而异。
性细胞损伤引起生育力损害、眼晶体损伤引起白内障等, 就是非随机效应。
1.1 躯体效应依照躯体效应发生早晚, 可分为急性效应和晚期效应。
1.1.1 辐射急性效应这是受照者一次或短时间接受大剂量照射时所发生效应。
在核能应用正常运营过程中, 或工作人员在遵守操作规程寻常工作中, 普通不会发生这种照射, 只是在下述状况下才也许发生: (1)超临界事故;(2)违背操作规程或丢失辐射源严重事故;(3)核爆炸时, 距爆心投影点(空爆)一定距离内, 无屏蔽状况下照射。
中子辐照损伤机理
中子辐照损伤机理
中子辐照损伤机理是指中子对材料的辐照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和宏观
性能退化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中子辐照对材料的损伤效应是由中子与
材料原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中子的碰撞能量很高,在与材料相互作用时,中子与原子核碰撞的概
率非常大。
这种碰撞会产生主要的两种效应:能量转移和反冲核的释放。
能量转移又可分为两种机制: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
是指材料原子核被中子碰撞后发生能量的传递和角动量的改变,但不
发生任何原子核构型的改变;非弹性散射是指材料原子核被中子碰撞后,其内部能量发生改变,导致原子核产生核反应回旋效应,使得原
子核处于高能量状态。
中子与材料原子核碰撞后会造成原子核能量的损失,即放射出内部能量。
如果能量足够大,原子核可能会被激发到高能量状态,很快就会
退回到基态,导致辐射出射出辐射能量。
此外,在中子碰撞的作用下,还可能产生α粒子、质子、氦离子等离子体。
材料受中子辐照后,会出现一系列微观和宏观的缺陷,如位移、位错、空位、间隙和偏聚等,或使晶粒界和界面发生变化而引起材料的性能
变化。
除此之外,还可能引起材料的化学性质、热学性质、力学性质、
振动性质和超导性质的变化。
因此,了解中子辐照损伤机理对设计和研发新材料、提升材料的性能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子辐照损伤机理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了定量、分子级别的理论模型,对材料的损伤评价和预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损伤机理
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
辐射因素
★辐射量大小
★辐射类型
★照射方式
★受照部位和面积
机体因素
★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
一般照射情况
★内照射时:α>β>γ
★外照射时:γ>β>α
★外照射情况下:人体剂量分布受入射辐射角分布、空间分布以及辐射能谱影响,并与人体受照射姿势及在辐射场内的取向有关;
★内照射情况下:取决于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种类、数量、核素理化性质、在体内沉积的部位以及在相关部位滞留的时间等物理因素有关。
钚、碘案例
长崎案例调查
辐射致癌?
★癌症有一定潜伏期,实体瘤潜伏期为20-30年,甲状腺瘤潜伏期为十几年,白血病是5-8年。
过了这些年再得癌症基本和辐射无关。
★实践中,辐射致癌也只能采用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来研究特定人群特定异常的发生率。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目录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达到1Gy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GBZ104-2002标准)
1)根据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
2)初期表现、血象检查结果;
3)估算受照剂量:准确地估算患者接受的剂量的大小,如能确定剂量的大小,放射病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可对预后进行评估。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
1)防感染、防治出血;
2)改善微循环;
3)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指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dose equivalent) 限值(0.05Sv)的外照射,累积剂量超过1.5Sv以上,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内照射放射性(internal radiation sickness)
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内照射放射病比较少见,临床工作中见到的多为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即指体内放射性核素累积超过其自然存量
内照射对机体的辐射作用
特点:
1)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持续作用;
2)新旧反应与损伤和修复并存;
3)临床上无典型的分期表现;
4)靶器官的损伤明显;
5)可以造成远期效应。
放射性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 injury)
指在战时核武器爆炸和平时核事故发生时,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烧伤、冲击伤等的一类复合伤。
辐射损伤常与机械、热或化学损伤一起发生,这种复合作用可使预后不好,死亡率明显增加。
根据受照剂量和其它因素,可将辐射复合损伤分类如下:
1)放烧(热)复合伤:外照射和(或)内照射复合热烧伤;
2)辐射机械复合伤:外照射和(或)内照射复合外伤、骨折,或出血;
3)辐射化学复合伤:外照射和(或)内照射复合化学灼伤或化学中毒
TIPS:
1)迅速撤离污染区;
2)急救: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防休克、防窒息;
3)早期预防感染;
4)保护和改善造血系统防止出血;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是指身体局部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多次大剂量照射所引起的皮肤损伤。
包括急性放射性皮炎(acute radiation injuries of skin)和急性放射性皮肤、粘膜溃疡等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chronic radiation injuries of skin)及慢性放射性皮肤、粘膜溃疡
辐射防护三原则
1.任何照射必须具有正当理由
2.辐射防护应当实现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一般措施
1)时间防护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2)距离防护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措施:远距离操作
3)屏蔽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
1)防止呼吸道吸收:气体放射性核素如氡(Rn)、氚等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被吸收,吸收率与核素溶解度成正比。
2)防止肠胃道吸收:被放射性核素沾污的食物、水等经肠胃进入人体吸收率取决于核素化学特性,碱族(Na和Cs)、卤素(F、Cl、I)吸收率高达100%,稀土和重金属元素吸收率最低为0.001%-0.01%。
3)防止由伤口吸收:某些放射性核素如Rn、氚、I、Sr(锶)可投过完整皮肤进入人体,吸收率随时间增加缓慢,当皮肤有伤口时,吸收率增加几十倍以上,并使伤口沾污形成难以愈合的放射性损伤。
屏蔽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
防护性能
主要指材料吸收射线的能力,防护性能好的屏蔽材料,应具有:
★吸收射线的能力强;
★在衰减入射辐射的过程中不产生贯穿性的次级辐射,或即使产生,也非常易于衰减。
★若辐射场是中子和X或γ射线组成的混合辐射场,则选用的材料最好是既可用来屏蔽中子,也可用来屏蔽X或γ射线的。
结构性能
屏蔽防护中,要求选用的材料不仅能起到屏蔽辐射的作用,而且能成为建筑构造的一部分。
因此,屏蔽材料要求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
★材料的物理形态;
★力学特性;
★机械强度等。
稳定性能
为保证屏蔽效果不随时间而衰退,要求材料具有:
★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当材料处于水、汽、酸、碱、高温环境时,能耐高温、抗腐蚀
经济成本
★所用的屏蔽材料应该价格便宜,来源广泛,加工方便,易于安装和维修等。
★屏蔽材料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屏蔽材料本身的性能,更主要是决定于辐射类型、辐射能谱及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因此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放射事故的原因
1)领导失职
2)防护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健全
3)工作人员缺乏安全防护知识
4)违规操作等
放射源监管的目的
(1)确保辐射源的安全
(2)预防可造成放射性损伤的事故和事件发生;
(3)通过确保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水平而使职业人员和公众的照射减到最低
放射源监管的方法
(1)法规标准与管理要求
(2)必须了解源、装置的情况
(3)辐射与安全的特点
对辐射源
★含放射源设备的说明书应当告知用户该设备
含有放射源及其相关技术参数和结构特性、放射源的潜在辐射危害及相应的防护措施;★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记录:
1)放射性同位素的核素名称;
2)生产厂家、出厂时间和活度
3)射线编码和类别;
4)来源和去向;
5)射线装置的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
★废源可以由使用者送回给原生产者回收,进行分类编号管理并放到放射性废物暂存库。
对辐射工作人员
★应当有1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或者兼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对辐射工作场所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有满足辐射防护和实体保卫要求的放射源暂存库或设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场所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放射性工作应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入口处设置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检测
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剂量
测量报警、辐射监测等仪器。
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单位还应当有表面污染监测仪。
规章制度
(1)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2)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法律法规
★目前,核能安全监管依靠的只是一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及8部行政法规和一些部门规章。
★公众最关注的关于“核损害赔偿”问题,也只有国务院发的一个函。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核安全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原子能法》——这部孕育了27年却两次夭折的法律再次浮出水面,4月上旬,在中国
核能行业协会年会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介绍,《原子能法》草案有望在年底征求各部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