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前动脉梗死、豆纹动脉梗死、脑桥旁正中动脉、短旋支、长旋支、内听动等常见脑梗死定位及影像特点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云静,邓春颖综述左俊琴,郑娇,刘斌审校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常见类型,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重要原因,BAD 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短期预后不佳。
本文主要从BAD 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危险因素、影像学及生物学标志物方面对BAD 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不良临床转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强化临床医师对BAD 的认识,并为BAD 的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不良临床转归提供依据。
【关键词】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临床转归;影像学特征;生物学标志物【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4)07—1050—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branch arteriosclotic disease.YUN Jing,DENG Chun-ying,ZUO Jun-qin,ZHENG Jiao,LIU Bin.First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0,Hebei,CHINA【Abstract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is a common 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and an im-portant cause of acute isolated subcortical infarction.The acute phase of BAD-related stroke is more prone to symp-tom fluctuations or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resulting in a poor short-term prognosis.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of BAD from the aspects of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common risk factors,imaging,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BAD,in order to strengthen cli-nicians'understanding of BAD and provide basi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BAD and improvement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of BAD.【Key words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Clinical outcome;Imaging features;Biological markers ·综述·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4.07.028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编号:20241125、20231276)。
特殊类型脑梗死----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特殊类型脑梗死----脉络膜前动脉梗死脉络膜前动脉为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解剖结构变异较多,供血范围广泛,其梗死机制尚无定论,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严重后果,结合影像学检查是其获得诊断的关键。
脉络膜前动脉解剖及供血特点脉络膜前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脉络膜前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后壁的小动脉,距离后交通动脉发出点远端2~5 mm处,脉络膜前动脉管径细小,常常<1.0 mm(0.5~2.0 mm) 。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域广泛,包括:深部的供血区域:内囊后肢的后2/3、视听辐射起始部及尾状核尾部、苍白球中部;浅表供血区域:钩回、海马、杏仁体、梨状区皮质、外侧膝状体。
放射冠区侧室旁后部也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脉络膜前动脉变异较大,但到视束、大脑脚、内囊后肢和脉络丛的分支比较固定,该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分支之间有吻合支,所以通常情况下,脉络膜前动脉本身的闭塞不能导致该供血区的梗死,只有当脉络膜前动脉的终末支闭塞或主干闭塞且侧支循环不良时,可能发生该供血区的阻塞。
在急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中,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的幸免或者局限在颞中部的梗死提示良好的预后。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脉络膜前动脉显影率为92.2%,侧位片上显影更佳,未显影者可能与该动脉异位起源或发育低下有关。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病因学研究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发生率较低,约为3%~5.13%,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占幕上梗死的10.5%,占幕下梗死的28%~30%。
与大脑半球皮层及深部的梗死及深部的梗死相比,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在年轻女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多见。
Palomeras等在一项纳入42例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研究中认为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糖尿病,其他少见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纤维化、卵圆孔未闭、红细胞增多症等。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病因学机制不尽相同,目前尚无统一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关于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症状学上,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联征。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中脑、脑桥或延髓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干梗死占脑梗死的9.0%~21.9%。
不同病因的脑干病变引起其内部的多个神经结构受损,出现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了解脑干综合征相关知识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根据TOSAT病因分型分为4种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综合征最重要的病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通常发生管径大于400μm的大中动脉。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载脂动脉阻塞穿支开口最为常见,其次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以及混合性。
➤心源性栓塞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的,其中以心源性栓塞最为常见。
常见的栓塞部位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小动脉病变最常发生于脑桥,小动脉的管径多为200μm以下,且多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穿支病最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
➤动脉夹层颅外椎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25%〜30%。
椎动脉夹层的病因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外伤或按摩、肌纤维发育不良、感染、偏头痛、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耽氣酸血症等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或眩晕,后颈部或头部疼痛;也可能是无痛的,发病前通常无明确的创伤史。
➤少见病因临床上少见病因起病表现为不同的脑干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病毒、细菌、结核、螺旋体、脑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神经-白塞病)、纤维性肌营养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等。
经典脑干综合征经典脑干综合征中Wallenberg综合征较为常见,而其他综合征较不常见,近些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报道存在差异性,且对经典的脑干综合征病因的报道不尽相同,临床患病率和不同病因统计见表1,其中闭锁综合征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高、预后差。
豆纹动脉闭塞诊断详述
豆纹动脉闭塞诊断详述*导读:豆纹动脉闭塞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豆纹动脉闭塞栓塞时可出现“三偏”症状(1)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
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锥体束。
该束是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对例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再从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
如内囊出血时,受损的锥体束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瘫痪发生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
(2)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
传导痛温党的神经纤维从皮肤感受器到神经末梢到传入脊髓后角,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经内囊后支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感觉中枢对传入的刺激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是热、冷,还是痛刺激的判断。
如内对部位受损,则中断了对侧偏身痛温觉传导,故痛温觉障碍。
传导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后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从该两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内囊到中央后回。
若内囊受损,则中断对例偏身本体感觉的传导,出现位置觉丧失等本体感觉障碍。
(3)偏盲: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
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豆纹动脉闭塞的鉴别诊断: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又叫豆纹动脉或前外侧中央动脉,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①内侧支,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多呈直角发出,约2~3支,较短而细,从主干发出后,呈梳齿状平行排列穿入前穿质内侧份,经豆状核穿过内囊达尾状核。
在新生儿此动脉多为4~6支,占63.3%。
外侧支,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以外发出,约4~6支,较长而粗,发出时如为一支,也多分为3~5支穿入脑实质,整齐地沿着内侧嗅裂外侧端排列,呈扇形经豆状核浅层或表面弧形上行穿内囊达尾状核。
颈内动脉的穿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直接发支穿入脑实质的,主要是脉络膜前动脉。
临床脉络膜前动脉结构、供血区示意图、梗死后影像学特征表现及典型病例展示
临床脉络膜前动脉结构、供血区示意图、梗死后影像学特征表现及典型病例展示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ChA)是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之一,解剖结构变异较多,供血范围广且分布范围变异大,人群中约96%〜99.5%的AChA起自颈内动脉后壁的小动脉,距离后交通动脉发出点约2〜5mm,侧位上位于后交通动脉之上。
AChA行程长,弯曲多,管径细小,极易阻塞,引起不良后果,虽然AChA 与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分支间有吻合支,尤其是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之间吻合支丰富,但分支至内囊后肢的前穿支动脉缺乏侧枝循环,此处最易发生梗死。
梗死后临床上常表现为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三联征,即AChA综合征,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致残率较高。
但临床上很少同时出现三联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AChA与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有丰富的吻合。
AChA分为两段,近侧(脑池段)段主要供应海马头部、颍叶钩部的一部分、杏仁核以及外侧膝状体的外侧部等。
远侧(脉络丛段)段主要供应内囊后肢后加的下部,邻近的视辐射及听辐射,内侧苍白球及尾状核尾部等。
放射冠区侧室旁后部也由AChA供血。
图1,脉络膜前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MRA解剖图脉络膜点:指AChA走行由脑池段进入侧脑室脉络丛中间的一个点,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为AChA脑池段和脉络丛段的分界,在影像学上,AChA 在脉络膜点会有一个明显的弧度向外(前后位)、向下的拐弯(侧位)。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示意图及梗死后影像学特征表现图2.不同层面主要血管供血区域分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供血血管(其中粉色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AChA急性闭塞后与其他部位表现类似,供血区域出现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性变化为内囊后肢后部、侧脑室旁、豆状核内侧、丘脑后部的深部分支区域梗死,可同时累及包括颗叶内侧及海马区、视束、膝状体、大脑脚中部的浅部分支区域梗死,但其核心梗死区为内囊后肢后2∕3o3脉络膜前动脉常见解剖变异起源变异:可起源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脑梗死的分类轴心
脑梗死的分类轴心
脑梗死的分类主要依据发病部位、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等进行轴心:
1. 发病部位:
- 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的梗死,常见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和皮质下区域。
- 小脑梗死:小脑供血动脉(后下动脉、前下动脉)或其分支的梗死。
- 幕上梗死:发生在脑部以大脑动脉幕上和大脑静脉幕上为主的区域。
- 幕下梗死:发生在脑幕下,主要包括脑干和小脑等区域。
2. 发病原因: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或者栓子形成堵塞脑血管。
- 心源性脑梗死:由于心脏病引起的血栓或者栓子脱落堵塞脑部血管。
-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流不畅或阻塞导致的脑梗死。
- 血小板聚集性脑梗死:血小板异常或过度凝聚导致脑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脑梗死。
- 血管炎性脑梗死:由于血管炎、血管病等引起的脑血管损伤导致的脑梗死。
3. 临床特征:
- 大动脉闭塞后脑脊液压力升高(LH)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突发性极度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常伴随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阻塞。
- 分水岭脑梗死:发生在分水岭区域,临床上表现为两个大脑半球不同侧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
- 微小脑梗死:较小的脑梗死灶,可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这些分类轴心有助于临床对脑梗死进行分型和治疗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类并非完全独立,实际上很多患者的脑梗死可以同时具备不同的分类特征。
因此,具体的分类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
视觉系统血液供应疾病解读
视觉系统血液供应视觉系统的供血动脉来自眼动脉、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为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及初级视皮质供血,任何一支动脉供血区缺血或梗死均可导致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视觉系统的血液供应如下:1)视网膜(retina)由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供血,它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又分为视网膜上动脉、视网膜下动脉,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视野缺损呈(上或下部)垂直性。
黄斑区中央是中心凹无血管区;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lay artery)分鼻侧和颞侧两个主干,分出若干小支供应视网膜外层。
2)视神经(optic nerve)主要由眼动脉及其分支供血。
视盘表面神经纤维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毛细血管供血,筛板血供来自睫状后短动脉分支,视神经眶内段血供来自周围的软脑膜血管丛。
3)视交叉(optic chiasm)由双侧大脑前及前交通动脉分支组成的血管网,以及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及 MCA 分支供血。
4)视束(optic tract)的血供呈节段性分布,前1/3 接受视交叉血管网,中 1/3 接受后交通动脉分支,后 1/3 接受脉络膜前动脉分支供血。
虽然三者在软膜下有吻合,但分段供血明显。
5)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由MCA、PCA 及脉络膜前动脉形成的吻合网供血,也接受脉络膜后动脉的供血。
6)视辐射(optic radiation)转向外侧部由脉络膜前动脉穿支供血,视辐射后段由 MCA 及 PCA 分支供血 MCA 分布区梗死可能导致对侧视野偏盲。
7)初级视皮质(primary visual cortex)由PCA 分支距状裂动脉供血,一侧 PCA 闭塞产生对侧视野偏盲黄斑区由 MCA 与 PCA 双重供血,其中一支动脉缺血仍可能保存黄斑中央区视力。
由于双侧 PCA 均起自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尖闭塞可引起双侧枕叶梗死导致皮质盲,但有些病例黄斑区视力可部分保留。
脑梗死的OCSP分型
脑梗死的OCSP分型
• 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1、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三偏征):偏瘫、 同向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2、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 算、定向力障碍等)
3、多数为MCA主干近端阻塞,少数为颈内动 脉虹吸段阻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
• 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1、有三偏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 碍或感觉缺损,较TACI局限
2、受累血管:MCA主干近端,但侧枝良好循 环
MCA主干远端,各级分支Leabharlann • 后循环梗死(POCI)
1、交叉性瘫及对侧感觉障碍 2、双侧运动感觉障碍 3、双眼协同活动障碍及小脑功能障碍,长束
征或视野缺损
4、受累血管: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 腔隙性脑梗死(LACI)
表现为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 2、纯感觉性卒中 3、感觉运动性卒中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5、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6、腔隙状态 7、穿通支闭塞
第九版神经病学-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2)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中枢性面舌瘫、手精细动作笨拙。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前肢或膝部 感觉运动性卒中(sensorimotor stroke,SMS) 表现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及邻近内囊后肢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脑梗死
五、临床表现
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
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的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
皮质前型
皮质下型 皮质后型 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MRI显示分水岭脑梗死和CTA显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五、临床表现
3.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
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出现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 下降、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基底节腔隙性梗死
脑桥腔隙性梗死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二、病因
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其他病因
脑梗死PPT课件
第二节 脑梗死
概述
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 : 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②心源性栓塞型 ③小动脉闭塞型 ④其他病因型 ⑤不明原因型
第二节 脑梗死
概述
依据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的机制可将脑梗死 分为3种主要病理生理学类型: ➢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 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一、脑血栓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动脉炎 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细菌、病毒、 螺旋体感染均可导致动脉炎症,而使管腔狭窄或 闭塞。
一、脑血栓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其他少见原因 ➢ 药源性: 如可卡因、安非他明。 ➢ 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 ➢ 蛋白C和蛋白S异常。
一、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2) 双侧皮质支闭塞 ➢ 完全型皮质盲 ➢ 有时伴有不成形的视幻觉、记忆受损(累及颞
叶)、不能识别熟悉面孔(面容失认症)。
一、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3) 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的脚间支闭塞: ➢ 中脑中央和下丘脑综合征:垂直性凝视麻痹、
昏睡甚至昏迷。 ➢ 旁正中动脉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
➢ 包括眶额部、额部、中央前回及顶前部分支。 ➢ 病灶对侧面部、上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但下肢
瘫痪较上肢轻,而且足部不受累。 ➢ 头、眼向病灶侧凝视程度轻。 ➢ 伴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
通常不伴意识障碍。
一、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② 下部分支闭塞 ➢ 包括颞极、颞枕部和颞叶前中后部分支,较少单
独出现。 ➢ 对侧同向性上四分之一视野缺损。 ➢ 伴Wernicke失语(优势半球),急性意识模糊状态
知识笔记丨典型的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知识笔记丨典型的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官方学术公众号本期我们通过一例经典脉络膜前动脉新发梗死病例,完整回顾脉络膜前动脉的解剖学知识。
01本期病例老年女性,既往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病史。
本次因“视野缺损、左下肢活动不灵加重8小时”入院。
图1:DWI影像可见右侧颞叶内侧、右侧基底节、右侧侧脑室旁可见高信号影。
图2:MRA影像可见双侧颈内动脉C6、C7段重度狭窄。
查体:神清,双眼左侧同向性偏盲,不完全运动性失语伴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病理征阳性。
此患者新发梗死同时涉及沟回、海马头部、岛阈、苍白球内侧部分、外侧膝状体、尾状核尾部、内囊后肢,实属少见,却又较完整的展现了经典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域。
02脉络膜前动脉解剖复习图3:该图由作者xx绘制关于脉络膜前动脉的胚胎发育在胚胎的第5-7周,大脑完全由大脑前动脉和脉络膜动脉供血,而此时大脑中动脉(8-12周发育)和大脑后动脉(胚胎后期发育)还未存在。
因此,在人类胚胎期,椎基底动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时,颞叶、顶叶和枕叶的皮质区均由脉络膜前动脉(AChA)供应。
随后,大脑中动脉才伴随着脑侧裂及脑岛的发育迅速增粗,基底动脉也逐渐形成供应颞、顶、枕叶区域,AChA相对地渐隐渐细。
了解胚胎发育的过程,对理解血管变异有重要作用,例如常见脉络膜前动脉部分或完全保留其枕叶皮质区域。
更多内容请点击查看☞《脉络膜前动脉的前世今生》。
脉络膜前动脉的走形(AChA)脉络膜前动脉通常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远端2-5毫米处,它为脚和环池周围的重要神经结构提供血液供应(图3)。
约95%的颈内动脉造影可见AChA(图4红箭头),在侧位上AChA脑池段最后可见向外成角或折曲现象,发生在AChA进入脉络裂处,此角在血管造影上称之为脉络丛点(图4绿箭头),随后进入颞角,在脑室内伴随脉络丛走形。
颈内动脉造影AChA正位颈内动脉造影AChA侧位图4:(该造影像由作者提供,非本例患者造影)AChA的分支可以穿过视束到达更深的神经结构,如苍白球和内囊(三角箭头为外侧膝状体周围;小箭头为苍白球、内囊周围)。
豆纹动脉梗死诊断标准
豆纹动脉梗死诊断标准
豆纹动脉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下诊断标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病史。
1.症状
豆纹动脉梗死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偏瘫:豆纹动脉梗死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即一侧肢体失去运动能力,表现为肌肉无力、僵硬或瘫痪。
(2)感觉障碍: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侧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触觉减弱或消失。
(3)视觉障碍:豆纹动脉梗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视觉障碍,如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眼前出现黑影等。
(4)语言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如言语不清、失语或构音困难等。
2.体征
豆纹动脉梗死患者的体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偏瘫姿势: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姿势,即一侧肢体肌肉松弛、萎缩,不能自主运动。
(2)病理反射:患者可能会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3)眼球运动障碍:豆纹动脉梗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震颤、斜视或复视等。
3.影像学检查
对于豆纹动脉梗死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MRI和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豆纹动脉梗死以及病变程度和范围。
4.病史
了解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豆纹动脉梗死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豆纹动脉供血区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比较
豆纹动脉供血区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比较顾婧;吴春丽;严永兴;梁丽贞【摘要】目的比较豆纹动脉(LSA)供血区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和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改变.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LSA供血区的BAD和LI(LSA_BAD、LSA_LI)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runnstorm 运动功能恢复(Brs)分级、Barthel(BI)指数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与LSA_LI患者比较,LSA_BAD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更高,Brs、BI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A_BAD患者比LSA_LI患者在发病早期偏瘫症状更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差,其短期转归不如LSA_LI患者,正确识别BAD患者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指导治疗.【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18(018)001【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腔隙性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作者】顾婧;吴春丽;严永兴;梁丽贞【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543.5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脑主干动脉分出的穿支动脉入口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1]。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则是指穿支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或纤维玻璃样变所致的缺血性小梗死。
两者同属于穿支动脉病变,但发病机制完全不同。
与LI相比,BAD急性期易出现神经功能的恶化,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2,3]。
本文旨在观察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供血区的BAD和LI(LSA_BAD、LSA_LI)患者在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预后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脉络膜前动脉
第1例:征集脉络膜前(后)动脉相关图片Yyzzhh:临床医生定位诊断的时候,经常忽略脉络膜前(后)动脉。
现在征集脉络膜前(后)动脉相关图片,让大家对他们有新的认识。
Chinastroke:原来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临床上变异挺大的!先占个位置!Yyzzhh:先抛砖D. Axial T2-weighted image(2500/80)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n inhomogeneous mass in the right lateral ventricle. The low signal intensitysuggets the presence of calcification and hemorrhage.E. Angiogram of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btained on day 3 demonstrates a hypervascular mass fed from the right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rrows).Yyzzhh:A 9-year-old previously healthy girl wa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with an eight-hour history of sudden onset of severe headache. The pain was pulsatile ['pʌlsətail] 脉动的, 悸动的, 跳动的and bilateral and not accompanied by other symptoms. There is no history of migraine['maigrein]偏头疼, epilepsy or stroke. Parents reported that soon after the onset of the headache the patient became drowsy [ˈdrauzi]昏昏欲睡的for about one hour.No trigger factor was identified. On the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patient was alert and well oriented with no other abnormalities but mild nuchal['nju:kəl]项的, 颈背的rigidity. [riˈdʒidəti]固执,坚定,僵化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rain revealed hemorrhage in the right lateral ventricle (Fig 1) and gadolinium-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f the brain disclosed a heterogeneous lesion in the mesial['mi:ziəl]中央的,中间的portion of the right temporal lobe, above and inside the temporal horn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The lesion extended until the subependimary area of the trigono of the right ventricle. The lesion was hypointense on T1 and T2-weighted images and enhanced with the contrast. Other hyperintense T1 and T2-weighted images lesions were seen in the right lateral ventricle suggesting bleed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cerebral angiography disclosed a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part of the choroid plexus, supplied by the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Figs 2 and 3). The AVM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Spetzler grading system as grade 3 (deep venous drainage: 1; eloquence area: 0 and size: 2).A surgical procedure was done resulting in an almost complete excision[ek'si ʒən]切除, 删除, 切除之物of the AVM and without sequelae[si'kwi:li:]后遗症, 结局. The patient remains asymptomatic after one year of follow-up.This report was approved by the Hospital Ethics Committee and her parents signed the informed consent.Yyzzhh:Quote: 以下是引用潜水换气于2007-9-3 21:10:48 的发言脉络膜前动脉,1~4支,以3支最多,为一组较细小而恒定的血管,在后交通动脉起始远侧2 mm处由颈内动脉脉直接发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豆纹动脉梗死、脑桥旁正中动脉、短旋支、长旋支、内听动等常见脑梗死定位及影像特点
穿支动脉梗死即发生在穿支动脉供血区域孤立的急性脑梗死。
脑内主要穿支动脉包括:前循环的脉络膜前动脉、豆纹动脉、Huebner 回返动脉、丘脑结节动脉,以及后循环的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动脉、脑桥旁正中动脉及短旋支、长旋支、内听动脉等。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起于颈内动脉,是颈内动脉发出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后较小的分支,沿视束下方向后外侧走行,经大脑脚与海马旁回的钩之间进入侧脑室下角,终止于脉络丛。
该动脉细小且行程较长,易被血栓阻塞。
脉络膜前动脉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内囊后肢的后2/3、苍白球内侧、尾状核尾部、中脑大脑脚的中 1/3、黑质、视觉传导通路(视束、外侧膝状体前外侧半、视辐射起始部)、颞叶内侧面(钩回、海马、齿状回、梨状皮质)等。
图 1. 脉络膜前动脉走行
影像学特点:
脉络膜前动脉脑梗死特征性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内囊伴外侧膝状体受累。
查阅文献发现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
图 2. 内侧颞叶、内囊后肢及外侧膝状体梗死
图 3. 外侧膝状体核、丘脑外侧和内囊后肢梗死临床表现: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汇聚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及听辐射通过,典型症状为三偏综合征,即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同向偏盲。
豆纹动脉梗死
豆纹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 M1 段,是穿支动脉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变血管,主要供血内囊后上 2/3 及尾状核体部。
根据其供血范围可将其分为内侧豆纹动脉和外侧豆纹动脉。
图 4. 豆纹动脉走形
1)内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起于大脑中动脉 M1 段近端,其闭塞常继发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影像学特点:
具有特征性,在头部轴位 DWI 影像上表现为自颅底向侧脑室旁延伸的≥3 个层面的「下三角性」高信号。
图 5. 内侧豆纹动脉梗死
2)纹状体内囊梗死
纹状体内囊梗死是指大脑中动脉 M1 段内外侧豆纹动脉同时受累引起的脑梗死。
当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为终末血管,常受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此时可表现为仅有纹状体区梗死。
而当大脑中动脉慢性狭窄伴发栓塞时,也可仅表现为基底节区巨大梗死,但常伴有皮层梗死。
影像学特点:
图 6. 纹状体内囊梗死
临床表现:
纹状体内囊梗死常常表现为对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上肢远端重于近端。
而内侧豆纹动脉梗死具有相同特点,仅临床症状稍轻而已。
Heubner 回返动脉梗死
Heubner 回返动脉起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起始处的对面,主要供应尾状核和内囊膝部的前下部(后上部由外侧豆纹动脉供血),其单独梗死临床少见,常伴有大脑前动脉皮层动脉供血区受累。
图7. Heubner 回返动脉走形
影像学特点:
图 8. 双侧尾状核前下部梗死提示 Heubner 回返动脉闭塞
丘脑的血供来自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以椎基底动脉系统为主。
主要供血动脉为丘脑结节动脉、丘脑旁正中动脉、丘脑下外侧动脉、脉络膜后动脉。
图 9. 丘脑供血动脉走行
丘脑结节动脉起于后交通动脉,主要供应垂体、漏斗、下丘脑灰结节、丘脑内侧核、中线核、前核、内囊后肢、视束前部。
丘脑旁正中动脉(即穿通动脉)为大脑后动脉分支,主要供应丘脑内侧核、中线核、中央中核、腹后内侧核、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内侧。
丘脑下外侧动脉(即膝状体动脉)为大脑后动脉分支,主要供应丘脑枕、内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等。
脉络膜后动脉起于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外侧膝状体、丘脑枕、丘脑内侧核、僵核等。
图 10. A. 丘脑侧视图 B. 丘脑背视图
影像学特点:
丘脑旁正中动脉起源于基底交通动脉,当丘脑穿通动脉发生变异、双侧共干时,则为 Percheron 动脉,动脉闭塞出现 Percheron 梗死。
图 11. Percheron 动脉梗死
临床表现:
Percheron 梗死出现典型 Percheron 三联征,即垂直凝视麻痹、意识障碍、记忆障碍。
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时表现为情感障碍、记忆障碍、构音障碍;丘脑下外侧动脉梗死时可致丘脑综合征、丘脑手;脉络膜后动脉梗死时可见象限盲、偏深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
脑桥旁正中动脉、短旋支、长旋支
图 12. 脑桥旁正中动脉、短旋支、长旋支走形
1)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
主要累及锥体束、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展神经、面神经。
临床表现
该动脉梗死时可累及脑桥腹内侧,引起Foville 综合征。
表现为对侧中枢性偏瘫、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2)基底动脉短旋支阻塞
主要累及锥体束、展神经、面神经、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
临床表现:
基底动脉短旋支受累时主要累及脑桥腹外侧,可以引起Millard-Gubler 综合征。
表现为对侧中枢性偏瘫、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同侧周围性面瘫(下运动神经元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图 13. Millard-Gubler 综合征损伤区域及表现3)基底动脉长旋支阻塞
主要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 + 内侧纵束、面神经核、小脑中脚、小脑下脚、三叉神经脊束核 + 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
临床表现
长旋支受累时可引起Raymond-Cestan 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看向病灶对侧)、同侧周围性面瘫、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交叉性(痛温)感觉障碍、对侧偏身深感觉障碍、患侧 Horner 征。
图 14. Raymond-Cestan 综合征损伤区域及表现
内听动脉
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脉,多起自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下段,是椎基底动脉系统重要分支,一般在进入内耳道后分为前庭支、前庭蜗支和蜗支三支。
这些动脉支是内耳的主要供血动脉,且均为无侧支循环的终末分支,一旦损伤则无法代偿。
内听动脉比较细长,其解剖结构决定了容易发生闭塞。
内听动脉梗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突聋等。
图 15. 内听动脉走形
常见的穿支动脉梗死,对其动脉走行、供血区域以及梗死特点做简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