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2)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财政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国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论积累。
它旨在揭示和理解市场经济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经济的增长、分配和资源配置等重要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存在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下面对其中一些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中生产、投资、分配和定价等决策主要由市场而非政府来完成。
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着资源的优化配置。
2.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因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而得到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逐渐减少的原理说明了为何人们在消费中更愿意选择价值较高的商品。
3. 供给与需求(Supply and Demand)供给与需求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提供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需求则与价格、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相关。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4. 弹性(Elasticity)弹性是指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供给弹性则衡量了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
弹性分析可帮助理解市场的反应和调整机制。
5. 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对非交易参与者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负面的(负外部性)或混合的。
外部性需要政府等相关方采取措施来纠正市场的失灵。
6.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对个人和经济产生影响。
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7.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稳定的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旨在通过稳定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来实现经济的目标。
8. 物价指数(Price Index)物价指数是衡量一定篮子或一定种类商品价格变动的指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
(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3.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
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6.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
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1.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8。
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
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
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2)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出售。
2、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得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得价格,而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得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
所以,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得市场上(或对不同得消费群)收取不同得价格。
4、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得产品。
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得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得产品与劳务。
6、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7、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得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得物质磨损与资本老化所带来得精神磨损。
9、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得产出,也就就是经济社会得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与企业想要有得支出。
10、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与劳务得当年价格计算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价格计算出来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2、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得消费与增加得收入之比率,也就就是增加得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得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得比率。
15、资本边际效率(MEC):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得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得现值之与等于这项资本品得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得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得货币来保持财富得心理倾向。
17、交易动机:指个人与企业需要货币就是为了进行正常得交易活动。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稀缺性:稀缺性(Scarcity)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构成整个经济体系最小的基本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些单位有:作为消费决策单位的家庭,作为生产决策单位的企业3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4需求:5低档品:是指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低档品6替代品: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7互补品:是指必须和该商品一起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8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供给市场销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9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衡量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10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用来测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变化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11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用来测量某种商品需求量对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12供给的价格弹性:指的是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对该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它等于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之比13恩格尔系数:是指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14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追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能增加的总效用1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根据其边际效用大小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总额与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间就会出现差额,此种差额被称为消费者剩余17无差异曲线:是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轨迹18边际效用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变动的趋势是逐渐减少的,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19替代效应:由替代品价格相对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叫做替代效应20收入效应:如果其他情况不变特别是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可以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并把它们在不同领人之间进行分配。
2)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 均衡: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5)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6)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7) 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8)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10)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1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2)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13)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14) 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给定技术条件下,如果其他要素投入保持不变,某种要素投入不断增加,那么其边际产量最终会越来越小。
16)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
4、重置投资:用来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5、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 和实际GDP 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铬平均变化幅度。
6、均衡产出:与计划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的支出。
7、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 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
8、乘数效应: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量之间的比率。
9、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i=△y/△i。
10、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中提出,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具有抑制作用。
1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该贴现率恰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它可以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到的预期利润率。
12、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若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就会上涨,在相同预期收益情况下,利率就会缩小,这个不断缩小的利率就是投资的边际效率。
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13、IS 曲线:又称为商品市场均衡曲线,反映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14、LM 曲线:即为满足货币市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与利率之间正相关关系的曲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经简答题(名词解释)1、需求: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是指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有购买的愿望;二是消费者具有购买这种商品的能力。
(第一章)2、弹性: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程度。
(第二章)3、消费者均衡:指的是一个有理性的消费者所采取的均衡购买行为。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固定不变,消费者从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的比例都相同。
(第三章:效用论)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特定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之间就存在一个差额,这就被称作消费者剩余。
(第三章)5、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物品消费中,获得的总效用的增量。
(第三章)6、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同等程度的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特点:1、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2、离远点越远,无差异曲线代表的序数效用越大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 (第三章)7、替代效应:指从原来的均衡点a到假想的预算线相对应的均衡点c的移动,即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商品X的需求量变化。
8、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动,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改变(以增加购买降价的商品替代价格不变的商品),成为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
9、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时,对一种生产要素每次增加相同的数量,最初这种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会使产量绝对递减。
(第四章生产理论)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维持相同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另外一种生产数量之比。
11、生产扩展线:随着货币成本的增加,厂商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者均衡点,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张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题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3、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2.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1.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公式为:MR=△TR/△Q3、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公式为:MC=△TC/△Q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篇)
西经名词解释部分第一章1.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整个经济体系最小的基本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实证经济学: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4.规范经济学:对经济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或经济政策的制定。
5.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自行变化的变量,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6.外生变量:是在经济体质中受外部因素。
主要是政策因素影响的变量如税率。
(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双重性质)7.均衡分析: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均衡,以致这以体系每不存在变动要求的状态。
8.局部均衡: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9.一般均衡: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
10.静态分析:在经济分析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均衡位置的分析方法。
11.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分析中,注意过程分析的分析方法。
12.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一中决策方法。
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1.需求定理:当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时,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对其需求量减少。
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这种互为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称为需求定理。
2.供给定理:在其他情况不变,当某一商品价格上涨时卖者或生产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加。
反之,当价格下跌时,供给数减少。
称为供给定理。
3.供求定理:(1)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
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增加,使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使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
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稀缺:是指想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资源是稀缺的。
P.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将稀缺资源分配于多种欲望以取得最大福利的一门学科。
P.4微观经济学:以家庭,企业(厂商)等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决策行为以及他们基本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微观理论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P.6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整体作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国(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和政府如何实现经济目标而进行调节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P.7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问题的经济学。
P.7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问题的经济学。
P.8机会成本:是指在做出一种选择(最佳选择)后必须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价值。
P.9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配置最有效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
P.19经济体制:是指一个社会和国家在处理资源稀缺性问题时形成的一种有关经济决策的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P.23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一切决策,即5W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什么时间生产,在什么地方生产和为谁生产)完全由政府做出的经济体制。
P.23自由市场:。
完全由企业和个人做出的经济体制。
P.23混合经济:是把计划和自由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体制。
P.24第二章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某种物品的所有可能的(不同的)数量点的组合。
P.29需求量:表示的是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一个买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
P.29需求法则:是指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某商品的价格越低,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反之,某商品的价格越高,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
P.29收入效应:是指在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实际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P.29替代效应: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微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微观部分)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①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
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这一规律称为需求规律。
②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Q S=f(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
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这一规律称为供给规律。
③均衡: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④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供给)的变动: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供给数量)的变动。
⑤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⑥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内生变量:指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而言,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2)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通常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即:3)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某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4)需求函数:如果把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被称为需求函数。
如果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用代表需求量,用P表示这种商品的价格,用D表示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以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一般具有递减趋势。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7)收入--消费扩展线:又称收入--消费曲线,也简称为收入扩展线。
它表示,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8)垄断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某一市场上只存在一个厂商,这一厂商在这一市场上是唯一的产品供给者,而且所生产的产品没有替代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无限需求而言,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2、选择性: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而又有效的分配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求。
3、经济人:又称为理性人,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经济利益。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之一。
4、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资源在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沿着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化: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它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曲线的整体位移.2,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3、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4、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 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5、市场出清:市场上供求相等的状态。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6、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可相互替代以满足某一种欲望。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某一种欲望。
正常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那么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那么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决定。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响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反响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6.需求穿插价格弹性:是指相关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反响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响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比照。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比照。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总效用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一样效用水平或一样满足程度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置到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2、二级价钱歧视:只需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则不同的价钱,而一级价钱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制定一个价钱。
所以,二级价钱歧视不如一级价钱歧视那么严重。
3、三级价钱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钱。
4、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消费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并由其最后运用者购置的产品和劳务。
6、国际消费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域〕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消费要素所消费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国民消费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消费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消费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形成的价值增加。
包括消费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所带来的肉体磨损。
9、平衡产出:和总需求相分歧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支出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0、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消费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钱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实践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价钱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2、边沿消费倾向〔MPC〕:添加的消费和添加的支出之比率,也就是添加的一单位支出中用于添加消费局部的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支出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支出中的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支出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添加或增加时国民支出变化与政府收支变化的比率。
15、资本边沿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运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应价钱或许重置资本。
16、活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运用上的灵敏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支出而贮存不生息的货币来坚持财富的心思倾向。
17、买卖动机:指团体和企业需求货币是为了停止正常的买卖活动。
18、慎重动机:又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不测支出而持有一局部货币的动机,如团体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不测事情而需求事前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出售。
2、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得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得价格,而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得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
所以,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得市场上(或对不同得消费群)收取不同得价格。
4、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得产品。
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得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得产品与劳务。
6、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7、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得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得物质磨损与资本老化所带来得精神磨损。
9、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得产出,也就就是经济社会得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与企业想要有得支出。
10、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与劳务得当年价格计算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价格计算出来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2、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得消费与增加得收入之比率,也就就是增加得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得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得比率。
15、资本边际效率(MEC):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得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得现值之与等于这项资本品得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得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得货币来保持财富得心理倾向。
17、交易动机:指个人与企业需要货币就是为了进行正常得交易活动。
18、谨慎动机:又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得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得货币。
19、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得购买有价证券得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得动机。
20、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得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绝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
2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与借债水平所进行得选择,或对政府收入与支出水平所作得决策。
2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与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得行为。
2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得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得效果。
24、货币幻觉:人们不就是对货币得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就是对用货币来表示得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25、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得解决经济问题得指导原则与措施。
它就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得经济目得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得干预。
26、充分就业:在广泛得意义上就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得报酬参加生产得状态。
27、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得情况下,让劳动市场与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得失业率。
28、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得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得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9、斟酌使用得财政政策:亦称权衡性得财政政策,指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得充分就业水平。
30、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得一种财政政策。
31、周期平衡预算: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3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得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得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得国民收入上所产生得政府预算盈余。
33、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她金融机构得放款利率。
3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得政策行为。
3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得特殊地位与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她金融机构得劝告,影响其贷款与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得目得。
36、“单一规则”得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得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得货币政策。
37、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得货币及其她以货币衡量得具有固定价值得资产得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就是人们得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38、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得人所占得比例。
失业率得波动反映了就业得波动情况。
39、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得摩擦而造成得短期、局部性失业。
这种失业在性质上就是过渡性或短期性得。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得供给方。
40、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得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造成得失业,其特点就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得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得职位空缺。
这种失业在性质上就是长期性得,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得需求方。
41、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得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得失业,这种失业就是由整个经济得支出与产出下降造成得。
4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得失业。
43、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找不到工作得失业。
4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潜在GDP2个百分点。
45、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得大多数商品与劳务得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46、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得百分比。
47、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得一般价格水平得持续显著得上涨。
48、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得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得比率。
49、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得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得提高所引起得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得上涨。
50、利率效应:又称凯恩斯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与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得情况。
51、凯恩斯极端:当出现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得情况时,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52、古典主义极端:当出现水平得IS曲线与垂直得LM曲线相交得情况时,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53、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得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得曲线,即最初得菲利普斯曲线,经改造后,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得替代关系。
5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得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得需求弹性。
如果两者之与得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55、净资本流出:亦称资本账户差额,指从本国流向外国得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得资本量得差额。
56、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得全部货币资金与向国外支付得全部货币资金得对比关系。
5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她国之间所进行得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得报表。
58、国际收支差额(BP):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得差额。
59、国际收支曲线(BP曲线):在其她有关变量与参数既定得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得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得几何表示。
60、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得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得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得,而又与所使用得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得预期。
61、市场出清假设:无论劳动市场上得工资还就是产品市场上得价格都具有充分得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62、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得技术水平、资源数量与文化传统,在长期中,该社会得经济总就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63、非市场出清: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与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得状态。
64、名义粘性:在出现名义需求扰动时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变动得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得比例。
65、实际粘性:某种因素阻止了实际工资得调整或存在着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得粘性。
66、菲尔普斯得“黄金分割率”:若要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得选择应使资本得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得增长率。
67、倾销:厂商对其出口得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得价格得行为。
68、最惠国待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得贸易待遇都必须就是相同得,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她得缔约国同样得待遇。
69、国民待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得人民与企业与本国公民与企业在经济上同样得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得保护、市场得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得条件竞争。
7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得投资。
7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得机会成本(用其她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她国家生产该产品得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72、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得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结构得总体进步。
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73、经济理论:在对现实得经济事物得主要特征与内在联系进行概括与抽象得基础上,对现实得经济事物进行得系统描述。
74、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得经济事物得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得理论结构。
75、商品得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商品得数量。
76、商品得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77、均衡:经济事物中得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得相互作用下所达到得一种相对静止得状态。
78、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得供求与价格之间得关系与均衡状态。
79、一般均衡:一个经济社会中得所有市场得供求与价格之间得关系与均衡状态。
80、商品得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得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得价格。
81、需求量得变动:指在其她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得价格变动所引起得该商品得需求数量得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