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加减法(一)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式的加减法(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本节课会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通过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并归纳发现的能力。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因此,本节课将会结合学生已有的分数的知识,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法则,这样处理,既渗透了常用的我们所倡导的数学思维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学会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形成发现式学习方法,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分式的运算法则与小学的分数大同小异,分式的阐述就是从分数开始的。根据教材的课时安排,分式加减法的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阐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运算。第二课时则阐述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分式的通分。这样的课时安排比较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入,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作为铺垫,可为学生易于掌握后面分式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若这个内容过不了关,后面将会出现分式运算紊乱,或能根据实际生活问题能列出分式方程,但无法解出正确答案,功亏一篑的情况,所以本节对整章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学生的一般特征:八年级学生对学校、老师都比较熟悉,显得大胆、好动、好问,且乐于交流合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知识基础:(1)分数的四则运算,如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其中也渗透了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内容。通过类比分数的加减,可以让学生猜想、归纳出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2)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从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如小学的应用题以及七年级数学(上)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学生对身边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分析

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总会借鉴已有的旧的知识体系,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分数的知识有比较多类似的地方,因此通过分数引入,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

出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教学时主要采取合作交流、发现归纳的教学方式,并在不断的比较总结归纳中掌握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五、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类比、归纳,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得到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探索,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3.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形成一定的类比、归纳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运算,经历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

难点:理解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算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类比、归纳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有教学平台的教室

2、教师要有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节的课引入是一些实际应用题,这样会使学生知道我学了分式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即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学分式”,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在此基础上,如何设计相应的台阶,使学生转换到分式的问题上来。重点把握好异分母分式的转换问题。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引导学生通过与分数类比,大胆猜想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并让学生说明其合理性,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也不要怕多花时间。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结论不能简单加以否定,而要引导他们找到错误的根源,告诉学生,其实出现错误也是一种收获,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对问题的探究。

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来编一些有关分式加减的分式或应用题,交叉互考。因为会有些学习后进生编题水平不是很高,教师在旁加以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