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政策的沿革(1)

合集下载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摘要:一、人口普查背景及意义1.人口普查的定义和作用2.国际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3.中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沿革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的特点1.普查对象和范围2.普查内容和方法3.普查数据处理和分析三、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的具体内容1.人口基本信息2.人口结构与分布3.人口变动情况4.人口质量与素质四、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的意义和价值1.对国家决策和规划的指导作用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3.对人口科学研究的支持作用正文:一、人口普查背景及意义人口普查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全部人口进行的一次性、全面、系统的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是了解人口基本状况、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监测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人口普查始于18世纪,经过近300年的发展,人口普查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

中国人口普查历史悠久,自1953年开始,我国已进行了多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的特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是在前两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

其主要特点如下:(1)普查对象和范围:本次普查的对象是我国大陆范围内的全部人口,包括城市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等。

普查范围涵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2)普查内容和方法:普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基本信息、人口结构与分布、人口变动情况、人口质量与素质等方面。

普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逐户登记的方式进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普查数据处理和分析:本次普查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对普查数据的分析,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的具体内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信息。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Company Logo
改革涉及对象有哪些?
主要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常住人口。从 具体人群来看,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 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口落户 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 业生、留学回国人口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户籍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长期以来,户口将我们民众 分为不同人群,有城里人和农村人,有外地人和本地 人。不同人,因户口关系不同,享受着不同的社会待 遇和福利。
据有关统计,城市户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 方面的待遇差别高达30多项。
虽然这些是历史形成的,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 约,但从根本上看,与社会公平原则相悖。
以居民身份证为管理手段的配套管理制度。十一届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渐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 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符合条件的农民可 以在小城镇办理常住户口。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 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规定了四项新的户 籍管理政策: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放宽夫妻两 地分居的户口迁移条件,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 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企业或购买商品房的公 民及其同居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 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Company Logo
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并于同年10月起以两万 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按照户籍 人口只有36%左右,有超过17%的人因户籍限制处于 “半市民化”的尴尬境地,不仅他们自身合法权益难以 保障,也严重影响着社会阶层的和谐与城镇化的质量。 现行户籍制度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人们期盼户籍制度 改革呼声日益强烈,对改革的发展、动向十分关注。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涉及面广,影响深入的重要政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该政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在回顾计划生育政策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政策实施的一些成效,进而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几点思考,最后探讨了该政策强化实施的路径。

通过表述,说明针对新形势应该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以期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点,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婚育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已经推行了 40 多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如何长期有效地实现中国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不断提及的话题,附着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坚决的遏制,一定程度避免了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多种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避免人口过快增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50年的37‰、20‰下降到2000年的16‰、9‰十年后又分别下降到2011年的11.93‰、4.79‰,计划生育的成绩相当骄人。

计划生育政策四十年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中国的计划生育还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四年。

(二)民众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方针,以各种婚育文化为载体,让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新的婚育观念得到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现念得到转变,以前那些重男轻女、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新观念所替代。

中国人口政策之法律解析

中国人口政策之法律解析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我国当前人口政策与人口法律之间的关系,并以法律为依据,详细解析我国当前人口政策的内容,从而总结我国人口政策对于人口管理及人口发展的利弊,并针对如何解决人口政策的缺陷,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口政策的概念,人口政策的类型,并简述了我国古代、近代及现代人口政策的历史沿革,在上述铺垫的基础上,陈述我国当前人口政策与我国人口法律的区别与联系,进而通过人口法律的规定,逐一阐述我国当前人口政策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进行解析与评说。

我国的人口政策主要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四个方面,其中包括控制人口数量的宏观措施及具体方法的阐述,提高人口素质要注重人口综合素质以及如何提高、改善人口结构包含区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的差异等内容。

最后,在以上各项政策的阐述下,总结我国人口政策的不足之处,包括过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性,过度限制人口的数量及发展,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针对以上各项缺陷,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即通过户籍改革,平衡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流动性的限制。

落实放开二胎政策,切实解决过度限制人口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等问题,从而使得我国人口政策及人口法律趋于完善,更好的促进人口的管理与发展。

关键词:人口政策法律解析政策完善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and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population policy and population law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w as the basis, parsing current population policy of content, thu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opulation policy for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defects of the population policy if solu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population policy, population policy of type, and describes in Chinese ancien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pulation policy of history, in the above matting,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Chinese population policy statement with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law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of populat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s, each expounding China's current population policy of concrete content, to China's current population policy on analytical and commentary. The population policy of our country mainly reflects in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improv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policy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of macro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elaboration,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should notice population synthesis quality and how to improve, improve population structure contains the regional structure, age structure, and gender structure, minority population policy differences, etc. Finally, in the above policy paper, summarizing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deficiency, include excessive limiting population mobility, excessive restriction th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us to bring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defect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hat is,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 balanced our population policy of population mobility restrictions. Implement release two children policy, and solve the excessive limit population in an ageing population and sex ratio imbalance, so as to make our country's population policy and population laws more perfect, the better promote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Population Policy Legal Analysis policy improvement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中国人口政策之法律解析》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团委宣传部面试问题]大学团委面试问题

[团委宣传部面试问题]大学团委面试问题

[团委宣传部面试问题]大学团委面试问题【试卷考卷】(1) [大学团委面试问题]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高考结束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各高校2017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以高度密集的阵势陆续展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欢迎大家查阅。

北京大学北大于6月11日进行了三大自主选拔的笔试环节,包括自主招生和筑梦计划的笔试、“博雅计划”中被评为优秀的学生的面试。

北大自招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面试,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学生还将量身定制测试方式。

例如,对于自主招生中的科创类考生,还将进行一对多的现场答辩方式,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位专家会就考生的作品或成果进行多角度、多方面提问,对考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与考核。

北大2017博雅的面试内容有:1、社会公益和社会公害2、解读两个社会效应的名词3、关于中国人口政策沿革的思考4、集体行为逻辑和破窗效应。

此大题还包含三道小题,比如举两个事例说明破窗效应,并说明解决破窗效应的条件。

5、用3分钟说最想说的话北大2017自主招生笔试的试题由120道选择题组成,语文和英语各50道,数学20道,部分试题内容有:1、阅读理解材料为莫言的小说《奇遇》2、中文系考题没有选择题,只有作文题,字数和题材不限,题目自拟,考题为对高晓松的“诗和远方”的看法。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初试已于10日举行,笔试理科考数理化,文科考语文、数学和历史。

清华自主选拔初试采取机考形式,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直接在计算机上做答。

题型为:理科数学30题,物理20题,化学18题;文科语文12题,数学35题,历史20题。

关于笔试考题,今年有明清时的自然经济瓦解、抗日战争、诗词等内容,主要考查阅读面、逻辑思维深度等,数学与逻辑难度较大。

今年的语文试题对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多出自社会热点或经典著作,注重对知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对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的考查。

众多考生表示,本次数学试题较易,物理难度较大,化学正常。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人口政策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人口政策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人口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历史人口和人口政策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历史人口及其人口政策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人口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口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远古时期,由于物质生产水平低下和自然环境限制,中国的人口增长缓慢且人口规模较小。

然而随着农业的进步与人口的流动,中国的人口逐渐增长。

尤其是在汉唐时期,中国的人口迅速扩大,达到较高峰。

二、人口政策的起源中国的人口政策起源于明代。

当时,明朝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逐渐加强,实行了一系列的人口规范政策。

通过限制生育、控制人口流动和定期普查等措施,明朝政府试图维护社会秩序和优化人口结构。

三、现代中国的人口控制自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人口政策调整。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实行了“人口控制”的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以应对资源有限、环境压力重的问题。

此后,中国相继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和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控制生育率,推动中国人口规模的合理化发展。

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最为广泛实施的人口控制政策。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保证人口的增长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从2016年开始,中国政府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满足人民的生育愿望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五、人口政策的影响和挑战中国的人口政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人口政策的实施,中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缓解了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人口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性别失衡问题。

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男女比例失调,给后续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扰。

基于人口再生产理论的中国人口政策研究

基于人口再生产理论的中国人口政策研究

基于人口再生产理论的中国人口政策研究一、人口再生产理论简介人口再生产理论是人口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控制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比例,从而实现人口数量稳定和优生优育的目标。

人口再生产理论依托于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基本指标来衡量人口增长、变化和结构,从而为家庭计划政策、人口计划、社会保障和国际发展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口政策中国人口政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措施是鼓励生育,推广大家庭观念,以及采用“育龄妇女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等政策手段。

然而,由于生育率迅速增长,中国在1970年代初期进入了“人口过剩”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于1971年开始推出计划生育政策,邀请中国人口学家吴玉章等一批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并于1979年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条例》,以控制人口数量,并实施“独生子女计划”等相关政策手段。

三、基于人口再生产理论的中国人口政策研究与实践1. 人口数量稳定理论人口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趋于零,取决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距。

具体而言,当这一差值为零时,人口数量稳定;而当死亡率下降时,出生率也会相应下降,从而实现人口减少和更加优质生育。

如何实现人口数量稳定?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旨在通过教育和生育控制手段,控制人口数量,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优质优育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自由观念的增强,中国人口政策向优生优育倾斜。

具体而言,政府除了要控制人口增长,还要实现人口质量升级和人口结构调整。

其中的核心策略包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女性素质和妇女地位,推进健康生育,引导家庭规模适中,鼓励人口城乡互通和流动。

3. 儿童发展政策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计划,政府需要对儿童的健康发展给予特殊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委托专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推进政策改革,并出台相关措施,如实施义务教育、加大对儿童的健康保障和福利保障等。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

材料: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动因分析生育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

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1954年12月,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座谈会。

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指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

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 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发端的大跃进运动,对节制生育工作思想有所冲击,但大跃进的干扰很快过去,中国客观存在的人口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62年12月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认为“提倡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不仅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而且符合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1963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计划生育机构,要求“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

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秘书长任主任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接着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节制生育的实际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就开始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

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 1978年10月,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具体提出晚婚为女23周岁、男25周岁,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3年以上。

这样,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

1980-1984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中国户籍制度沿革

中国户籍制度沿革

农村的户口工作从1951年开始试建1953年,在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大部分农村建立起了简易的户口登记制度。

1954年12月20日,内务部、公安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普遍建立农村的户口登记制度。

1955年6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开始在全国城乡全面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1956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将内务部主管的农村户口登记工作移交公安部门,从而使全国户口工作实现了统一的管理。

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和市镇粮食供应两个暂行办法,户口与粮食直接联系起来了。

3个月后,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作为人口统计指标。

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进行划分与管理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开始形成。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是新中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正式成立的标志。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文件比较集屮地体现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明确规定:“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

”此规定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标志着新中国户口迁移制度的最后确立。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要求几年内把市镇无户口的人员基本动员回农村。

〈〈规定》强调“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从1980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户口准迁证,即使用统一格式的〈〈准予迁入证明》(简称准迁证)。

准迁证使用的范围,从农村迁往市、镇(含矿区、林区),从镇迁往市,从小市迁往大市,从其他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干部、职工、军人的家属和其他人员,以及从 --般农村迁往市郊、镇郊农村或国营农场、蔬菜队、经济作物区的人员,一律凭准迁证办理落户手续。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一、单选题1.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2.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发生第二次人口转变,这次转变为(B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3.从(C )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

A、商朝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4.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

A、2千多万B、4千多万C、6千多万D、8千多万5.关于历代变革中“中国”含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

A、它指历代中原王朝及其认可的范围B、古代以华夏诸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中国C、在地理意义上,古代的“中原”就是“中国”D、在地里意义上,“中原”没有明确的界线6.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八、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8、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口、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7.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D、以上都对8.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9.汉朝时期,齐郡的首府临淄之所以人口相当多,是因为受人文因素中(A )的影响。

A、生产方式B、政治C、军事D、民族10.何尊铭文记事中,(C )铸何尊,写铭文。

A、周武王B、周文王C、周成王D、周康王11.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

12.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C )。

八、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13.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D )。

香港和深圳地区1669-1820年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

香港和深圳地区1669-1820年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

历史地理第十三辑香港和深圳地区1669—1820年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吴松弟今香港地区的居民,中国人占98%以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内地的移民或移民后裔。

与香港土地相连历史上同属于一县的今广东深圳市(包括下辖的宝安县)的居民,也多是内地移民或其后裔。

研究今香港深圳地区的内地移民及人口増长,对了解这一区域的历史和经济文化背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669—1820年(即清康熙八年至嘉庆二十五年)是内地对港、深地区大规模移民的初期阶段,凡讨论港、深地区的历史,都要溯源至此。

关于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关深圳的论文不多;有关香港的论著不少,但主要限于依据家谱讨论某些客家家族的迁入。

在移民研究中,讨论一些家族的迁移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仅停留于此而不讨论其他问题,则难以让读者获得关于移民潮的状况与影响的总体印象。

笔者不揣浅陋,撰成此文,以供学术界参考.—、1669—1688年的迁海复界与外来移民今港、深地区在明清时期大体上相当于新安县全境,属广州府。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了加强海防,分东莞县南部析置。

设县时,全县著籍户数为7608户,男女33971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1人①,已大致相当于广东全省的平均水平②。

万历十年,全县著籍户口为7752户,男女34520口,较前又有了一定的增长③。

此后直至明朝末年,新安的人口数量都在继续增长二全县原编户56里,明末新建1里,达57里。

“人民向称辐凑矣”,沿海地区尤其如此,产鱼和盐甚多,“财求向称饶富矣。

”④清顺治(1644—1661年)年间,受明清鼎革之际的瘟疫、战争和沿梅土匪杀掠的不利影响,全县著籍户口下降,只有2966户,男女6851口⑤,分别相当于明万历元年的38%和20%。

不过,根据康熙《新安县志》卷6《田赋志》关于户口和田亩的记载方法,清初新安县的丁口和田亩赋税登记分县.东莞场盐课司、归德场盐课司和东莞与大鹏二屯田所等五个系统,顺治户口极可能没有包括县以外的其他系统,因而还应将东莞场和归德场的原额人丁2228和1590以及阙载的电田丁计算在内,估计人口下降一半左右比较接近事实。

计划生育什么时候开始的

计划生育什么时候开始的

计划生育什么时候开始的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出生增长实行计划调节和控制,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什么时候开始的?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什么时候开始的计划生育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就成为国家的法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已经不再是政策了!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义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订) 特别是1974年世界人口年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

其中包括许多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发展中国家,都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指依据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安定,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之长期缺乏对人口增长的适当控制,致使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世界上人口在5 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中国到1 995年2月1 5日零时,人口就已达到1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有关规定列人宪法。

由于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无计划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和扭转。

据统计,20多年来,中国少生了2亿多人。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普查期间效力问题论文

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普查期间效力问题论文

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普查期间的效力问题探析摘要:从gdp的角度看,我们虽然是一个gdp大国,但是一个人均gdp小国;而且,人口数量过多还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制约,甚至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普查效力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一)鼓励生育阶段(1949-1957年)1953-1957年出现了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34.7‰与24.1‰,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1400万。

人口数量从建国初期的约5.4亿增加到1964年的7.23亿。

那时,决策者对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并不深刻,只把人当做了生产者,而没有认识到人同时也是消费者,更没有考虑到生产、消费与积累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放任生育阶段(1958-1979年)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表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能称其为计划经济。

但在那个特殊年代,马寅初马上被群起而攻之。

反对人口控制的人提出了“人手论”,人手论与人口论针锋相对。

(三)计划生育阶段(1980年至今)1978年,当一场新的改革在我国蓄势待发之时,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让此时的中国政府第一次尝到了“人多之痛”。

1980年我国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党中央发表致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1年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宪法》……2004年,国家启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制定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重要支撑;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精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精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3.39亿人2011年04月28日10:18本文来源于财新网订阅《新世纪》 | 注册财新网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

397亿人。

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91.51%,比2000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占8.49%,上升0.08个百分点。

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

6139亿人,比2000年增长81.03%。

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为4.08%。

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

6557亿人,占总人口49.68%,2000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漏登率为0.12%。

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人口性别比为118.04。

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人口更替水平为2.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国家人口计生委“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2009-12-2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

坚持一条道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推进两个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

促进四个转变:即人口计生工作要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促进工作机制和方法转变。

关于适时放开二胎政策的初步探讨

关于适时放开二胎政策的初步探讨

关于适时放开二胎政策的初步探讨【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5条和第49条分别规定:“中国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快速下降,截至目前,中国的生育水平已经低于2.1的更替水平。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中国人口倒三角结构和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第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

诸多人士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将停止实施或者发生某种变化?中国政府是否会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二胎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劳动力短缺等前所未有的多种社会问题?【关键词】二胎政策;计划生育;医疗一、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沿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1949年1961年,思想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国家没有明确的人口生育政策,人口发展属于自然、无计划的状态。

由于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初步得到改善,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口出生率逐年上涨,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840~1949年的2.6‰猛增到1952年20‰。

2、1962至1969年,试行阶段。

1963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3.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3‰,1964年,中国总人口已超过7亿。

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尖锐化,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多方压力进一步加大。

3、1970至1980年,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行阶段。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经济滑坡,人口增长,1969年总人口已突破八亿大关。

人口与经济的相背运动,使本来已很尖锐的人口与经济矛盾更加突出起来。

4、1980年至1984年春,抽紧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经济底子又薄,在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人口压力更加严重,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时明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先秦时期
史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西周时期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先秦时期
春秋 时期
背景: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措施: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共480钱
长孙(8岁)次孙(1岁) 数据来自黄今言《秦汉商 品经济研究》
其他:大龄剩女,每人每年五倍赋税,补交480钱
献税,每人每年63钱,共441钱 劳役:老王和小王还要各承担不同劳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隋唐时期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 府交纳定量的谷役物 调为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 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 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隋唐时期
两税 法的 影响
积极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 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 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 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 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第16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概念解析
赋税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田赋: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 是赋税的一种形式。 丁税: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

南京五十中2021年招生分班考试题型

南京五十中2021年招生分班考试题型

南京五十中2021年招生分班考试题型
(试题内容均来源于新闻报道,会与实际考题有所偏差,仅供考生参考。

)
一位文科考生称,她的考题没有“社会热点”元素,整个考试更像是聊天。

考题关于社会公益和社会公害,再解读两个社会效应的名词。

另外一道题关于中国人口政策沿革的思考。

“我报考的是社会科学专业,对此思考较多,也有很多想表达的,尽管超时了,考官也没有打断,表示我可以继续说下去”。

一位文科学生表示,让给他的题考的就是集体犯罪行为逻辑和破窗效应,并针对这道大题设计了三道大题,比如说握两个事例表明破窗效应,并表明化解破窗效应的条件。

学生存有30分钟的读材料和思索时间,可以打草稿,再用25分钟向三位考官答题。

“我听闻过破窗效应,此前老师谈作文的时候谈过”。

时长3小时的“自主招生”笔试也同时开考。

据考生们回忆,考题是120道选择题,语文和英语各50道,数学20道。

其中语文题中有一些古诗词题,阅读理解材料选择莫言的小说《奇遇》,考的是原句填空。

“那是个有点像《聊斋志异》一样,有些荒诞的故事”。

一位同学称,英语题目的词汇量较多,有些是大学英语4级考试中的词汇。

英语阅读的题目涉及迪士尼的创始人事迹等等。

一位录取中文系的学生说记者,他们的考题没选择题,只有作文题,字数和题材不减半,题目executed,考题为对高晓松的“诗和远方”的观点。

在3个小时的答题时间里,她写下了20xx多字。

据她回忆起,考题定义为,有人指出“诗和远方”就是一种病,病症就是真的所有人都必须崇尚诗和远方,指出生活苟且的人必须被憎恶,对此怎么看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回顾了1949年以后中国人口政策沿革;分析了人口政策从数量、质量、结构到分布的主要目标;根据案例提出了人口现代化目标和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分析了目前人口政策的制度措施与框架。

第1节中国人口政策沿革18世纪之前,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缓慢(如图4-1所示)。

18世纪初,人口总量明显增加,总人口突破2亿,又经过一百多年,到1851年左右翻了一番达到4亿。

1920年以前出生的妇女平均每人只生五个孩子。

由于那时婴幼儿死亡率非常高,代与代的更迭人数只略有增加。

(安德烈·比尔基埃,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约5.4亿,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250万。

(曹树基,2005)除了这一时期的总人口下降外,人口数量一直快速增长,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图1.1中国历代人口数(单位:万人)数据来源:《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

20世纪早期,人口数量控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陈长蘅就开始关注中国人口问题,著有《中国人口论》(1918)、《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1930)、《洪亮吉之人口论及物竞论》、《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剂方法》等,在《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中提出,以“最高生活的最大民数”为理想、“最低生活的最大民数”为不足取的思想。

1933年,陈达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关于生育节制几种刊物的介绍》,引介节育思想(陈达,1933);1940年1月,北京大学教授张竞生在《京报副刊》发表《美治政策》一文,主张节制生育,提出在全国实行避孕措施,使全国人口维持在4亿左右,最好减少到3亿。

1941年秋,国民政府社会部组织了研究人口政策的委员会,邀请当时各大学教授专家及政府部门中对人口政策有兴趣的人参加。

抗战期间,这个委员会对人口数量、人口品质、婚姻家庭及移民运动等问题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制定过一些议案,如“主张国家在大多数人民还处在普遍贫穷、愚昧及生活程度低下的状况下,不应该也不能够鼓励无条件及普遍的增加人口,应积极推进人口品质研究和优生学的探讨”(陈文联,2007)。

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承认“优生节育”的合法地位。

1949年建国以后,人口思想与生育政策发展过程曲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49-1962年这一阶段,人口基本处于自然增长状态,人口数量的激增引起关注和大讨论。

1949年,中国人口约为5.42亿,建国后人民生活稳定,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死亡率,人口数量增加很快。

1955年2月《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节育是男女公民自己的事情,政府不应加以反对。

”这样就提出公民可以自己节育,3月1日的《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的批示》(总号[55]045)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族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这是计划生育生育政策的开端,从“不应加以反对”转变为“赞成适当地节育”。

1956年《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强调“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继续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进一步开展体育运动,并且适当地提倡节制生育”,当时节育问题由卫生部门负责,并引起国外学者关注,如艾琳·B·图勃(1956)在《人口索引》上发表的《共产党中国的人口政策》(何炳棣,2000)。

第一代领导人开始注意人口数量问题。

毛泽东早在50年代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

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1993年12月27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国人口报》发表经中央文献办公室审定的本报编辑部编辑的《毛泽东论人口和计划生育》,总结了毛泽东的人口思想。

)周恩来认为,“中国人口问题应首先从生存权、发展权来考虑,衣食住行,首先是食,我国人口现在平均每年增长2%,每年增加1000多万人,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增长量并不大。

要提倡节育……”,“如人口都不能计划,还谈什么计划经济”,计划人口的思想契合当时的计划经济观念,并且提出节制生育是为了生存权与发展权。

但是,梁中堂认为,毛泽东放弃了计划生育的想法,事实也基本如此。

1954年12月27日,刘少奇强调要重视计划生育,作了题为《提倡节育》的讲话,“指出党是赞成节育的,原因是中国目前人口已很多,达6亿人,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平均年增长2%。

如果不节制生育,人口增长过快,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许多困难。

”但是,“对节育问题,目前公开宣传还不必要,应首先搞一个党内指示,在党刊上发表,把党内的思想统一起来。

同时要适当地传播节育技术常识”,(刘少奇,1954)可见,当时的主要提法是“节制生育”。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提出“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要有计划”。

这是计划生育后来成为中国基本国策的主要理论根据之一。

甚至有人提出“将食用棉油来节制生育的刍议”(刘宝善,1957)。

但是,《新人口论》受到批判,这一时间没有真正的人口政策。

二、1962-1978年这一阶段,逐步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成立了计划生育机构。

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人口超过6亿。

三年自然灾害以后,人口恢复补偿性增长形成出生高峰,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接近7亿。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中发[62]698号),强调:“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提出“首先必须向群众讲清楚人工流产是有害妇女健康的,节制生育有效的办法是实行避孕”,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1964年,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部分地区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开始有组织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1970年,周恩来总理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

”此时的计划生育带有深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提出宏观上力争在“四五”期间把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左右,农村降到千分之十五以内,区分了城乡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目标,并再次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这政府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考虑“增长率”的人口数量控制目标,即提到了宏观的增长率目标,又提出了微观的家庭生育目标家庭。

1972年,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思想。

1973年之前,计划生育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当时的政治环境异常,计划生育的政策水平、工作手段有限,计划生育以强调国家利益为主,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制约措施降低生育率,广大育龄妇女牺牲很大,并发生过强制流产等问题。

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并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

总和生育率从1973年开始下降,1975年《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计划生育是毛主席提倡的,人口非控制不行。

”中国政府因此制定了以控制人口增长为基调的人口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的生育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人口出生控制人口规模。

人口出生率到了1978年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9‟,甚至略有上升。

另有学者观察到,“城市的出生率从60年代初就开始下降,到1971年已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孩子所面临的未来茫然不可预见,再加上住房和日用消费品短缺,以及由于女性普遍都有工作而加重了抚养孩子的沉重负担,使得只生两个或只生一个孩子能被许多市民接受,因此,甚至在政府对他们提出这种要求之前他们就已经这样做了。

”(MacFarquharFairbank,1992)也就是说,人们可能高估了这一阶段计划生育对人口出生率快速降低的作用。

三、1978-2000年这一阶段,计划生育逐渐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先是载入宪法,并成为国策。

改革开放后,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逐渐深化。

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事情难办,人太多。

这个问题非解决不行。

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美国国会却通过决议指责我们的人口政策。

其实他们是让中国走投无路,发展不起来,永远处于落后状态”,但是,这并不符合美国支持人口基金的做法。

江泽民认为:“计划生育可不能轻看。

”“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

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15年还将增加近2个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大了就业压力……”。

胡锦涛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首次以法律形式载入宪法;10月,提出“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和生育间隔三年以上”的要求。

1979年6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奖励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

1980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定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社论,提出到2000年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是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是保证实现这一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1980年9月,国务院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

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

公开信提出,“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十二亿以内,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公开信预计到“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数目会多过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等问题,但是,“人口‘老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因为目前全国人口约有一半在二十一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百分之五。

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

”但是,《公开信》对老龄化的速度估计不足,我国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对“到四十年后,一些家庭可能会出现老人身边缺人照顾的问题”,《公开信》乐观地认为,“这个问题许多国家都有,我们要注意想办法解决。

将来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一定会不断增加和改善,可以逐步做到老有所养,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