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流行学

合集下载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九章 植物病害流行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九章 植物病害流行
2020/7/22
2020/7/22
第一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2、什么是植物病害流行学? ❖研究植病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 科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epidemiology)
❖3、研究植病流行规律的目的 ❖研究植病流行的时空动态,为植病预测提供依据 ❖研究植病流行的影响因素,为植病控制提供依据
水平的平均发病严重度。病情指数=I*S 。
=
调查总数×最高级代表值
×100
第三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2)作物品种分布及生长状态监测; ❖3)环境变化监测,其中是小环境湿度等监测; 4、监测方法 ❖1)大面积普查法 ❖2)重点调查法 ❖3)调查研究法
2020/7/22
第四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监测
❖1、什么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监测? 对农田病害生态系统的现场实况进行全面、持续的、定量和 定性的观测记载。 ❖2、监测的目的意义: 目的在于掌握农田病害生态系统和影响该系统的主要因素变 化情况,从而在生产上为进行病害预测和防治决策提供可靠 依据,在科研上为研究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测方法提供 依据。
2020/7/22
第二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植病流行的类型
❖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
2020/7/22
2020/7/22
2020/7/22
2020/7/22
第三第节一 三节植物植病物害病流害行流的行影的响概因念素
❖影响植病流行的因素 ❖1)寄主: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植病流行基本因素 ❖2)病原:致病力强的病原亲和群体大量存在。 ❖3)环境:适宜的环境条件(温、湿、水量)是诱因 ❖4)栽培措施:通过改变以上因素而起作用。 ❖什么是植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植病流行的其它因 素基本具备,且相对稳定,仅因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的剧变而 导致病害流行(如气象)。该因素即植病流行的主导因素。

植病流行学

植病流行学

现代高新技术与病害监测
3S和3S集成技术 (1)全球定位系统 (2)遥感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 (4)3S集成技术与植物病害监测
计算机技术与植物病害监测 (1)植物病害数据库管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病害监测
2、调查取样方法
根据病害分布的空间格局确定取样方法: (1)随机取样法 (2)五点取样法 (3)“Z”形取样法 (4)平形取样法 (5)对角线法
3、 病害记载
在病害调查过程中,需要对病 情记载。 通常病情用病害发生的 普遍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来表 示。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一般用发 病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病株率=(病株数/总株数)*100%
严重度:发病单元发生病害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占该 单元的总面积来表示。
病害分级:一般为0~5级或0~9级 严重度=(发病面积/总面积)*100% 病情指数(DI):全面考虑普遍率和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DI=[∑(各级病株数*各病极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 数)]*100% 普遍率和严重程度之间呈函数关系,简称I~S关系
植物病害流行系统的监测:
是对病害流行实际状态进行全面持续的定 性和定量观察、表述和记录。
目的 :在于掌握病害流行的动态和影响病 害流行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从而在生产 上为进行植物病害的预测和防止决策提供 可靠地依据,在科学研究上为植物病害发 生、发展规律和预测方法的研究服务。
本章内容:
病害监测 病原菌监测 寄主监测 环境监测

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复习题

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复习题

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复习题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复习题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病原微生物、宿主植物、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病害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2. 请简要介绍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是病原微生物、宿主植物和环境因素。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宿主植物是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的场所,环境因素则对病害的流行起到重要的影响。

3.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害流行规律。

常见的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包括季节性流行、地域性流行、周期性流行等。

季节性流行是指植物病害在一年中某个季节或几个季节内集中发生;地域性流行是指植物病害在某个地理区域内集中发生;周期性流行是指植物病害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反复发生。

4. 请简要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

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土壤传播、种子传播、昆虫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土壤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颗粒传播;种子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种子传播;昆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昆虫等介体传播。

5. 请简要介绍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如剪除病株、清除病残体等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拮抗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6. 请简要介绍植物病害的监测方法。

植物病害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害调查、病害预警和病害监测网络等。

病害调查是指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病样等方式,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病害预警是指通过监测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病害监测网络是指通过建立监测站点、搜集病害数据等方式,实现对病害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植物病害流行学

植物病害流行学

名词解释:Plant epidemiology(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

传播体:指病原物的可以独立存活,具有传播和侵然功能的最小结构单位。

ID—DI曲线:以接种密度为横座标,发病数量为纵座标作图,就可绘出发病数量随接种密度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简称ID-DI曲线Vertical resistance(垂直抗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我们称它的抗性是垂直的。

Horizontal resistance(水平抗性):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我们称它是水平的Gene-for-gene hypothesis(基因对基因假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EIL(经济损害水平):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病情水平。

所谓经济损失是指防治费用和防治挽回损失金额的差值IPM(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system(系统):是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物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处在一定边界内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整体与外界有输入输出关系。

潜伏期:是指从接种至病斑产生孢子的时间。

潜育期:是指从接种至显症的时间。

协同进化:一个在特定系统内部的物种间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Plant disease epidemic(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disease cycle(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植物病害流行学-zhangjingbo-5

植物病害流行学-zhangjingbo-5
1. 1972年:J.C.Kranz 发表《流行学研究 方法论》,提出“模拟”和“系统”的概念。
2. 1973年:9月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召开的第 二次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上,组织了一个专门讨 论数学模型在流行分析中的作用的座谈会。
3. 1974年:J.Kranz 编辑出版上述座谈会论 文,书名:《Epidemics of Plant Diseas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 and Plant Disease Epidemics)
提要
基本观点一: 植物病害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
分,在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寄主与寄生物 在协同进化过程中,建立了病害的平衡状态, 病害水平低、波动小。
基本观点二:
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群落、环境、 演替历史等方面,都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差别, 不利于建立和保持病害的平衡;而一些农业栽 培管理措施又容易造成有利于病害发展流行的 条件,病害易于流行。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学中的物质指生物生命必需的 各种营养元素,在各个营养级之间传递, 连接构成物质流。
辐射能
CO2 O2
H2O 营养分
无机物质传递
有机物质传递
能量流动
生产者
CO2
(绿色植物)
O2
一级消费者
H2O 营养分
(草食动物)
第二级消费者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肉食动物) 次
第三级消费者 级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和人为
2.4 农业生态系统和植物病害的流行
经人工改造后的系统 以农业为目的的系统 有明确的经济要求 营养结构比自然生态系统单纯 开放性强

第一章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述

第一章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述

模型类型:
• 物理模型 • 图解模型 • 数学模型 • 计算机模型
1)物理模型: 是指现实系统的放大或缩小,材料的替代等。
图解模型: • 使用图形、图表及各种符号表示模型统称图解模型,也称逻辑模型。如分子结构模型。
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符合和各种关系式来表达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过程。
1.6 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材与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参考书
参考书
植物病害流行学发展史中的重要著作
➢期刊杂志
专家:
思考题:
什么叫做植物流行病和病害流行? 试分析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说明一种植物病害要流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你应当如何学好植物病害流行学? 网络浏览有关植物病害流行学相关网站,并下载相关学习资源。
3.7 34.7 81.9 25.0 707.6 4.0
15.1 32.0 83.1 24.9 660.7 10.4
24.6 27.0 82.3 24.6 547.8 25.7
33.5 23.7 81.9 25.3 491.6 33.3
47.8 22.0 84.1 25.2 466.8 36.7
67.5 16.6 72.9 25.3 309.3 58.03
2)国内主要植物病害流行事例
小麦赤霉病 1973 长江中下游发生200万公顷,损失12亿kg 小麦, 另有部分小麦不能食用
玉米大斑病 1974 东北三省发生3000万亩,减产20%。 小麦赤霉病 1985 北方麦区大流行,仅河南省就减产
8.5亿kg, 另有大量小麦不能食用。 小麦黄矮病 1970 北方麦区大流行,仅陕西省就发生1000
辣椒疫病大田突然爆发流行
大区流行(pandemic) • 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病害流行复习资料(1)

病害流行复习资料(1)

植物病害流行学第一章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生侵染性病害的过程。

是指植物病原物群体在寄主群体中大量传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3.大区流行:在一个流行季节中,自然传播很广甚至洲际传播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叫“常发病”。

5.突发流行(前进性流行):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1963年《植物病害:流行和防治》,这一学科产生标志。

7.流行病发生必须同时具备9个条件:1.寄主方面,通过敏感个体的积累产生了大量敏感个体;2.寄主的高度发病可能性;3.合适的转主寄主的存在;4.病原方面拥有高致病性;5.有侵染性的病原;6.高繁殖能力;7.高效的扩散传播;8.非特定的生长要求共同决定;9.环境方面,有适宜病原形成、发展的天气条件。

8.流行规律的具体研究内容:①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包括寄主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和人类4个方面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平衡和演变、流行主导因素及其变化等。

②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研究寄主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学,作为病害流行动态的内因。

③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包括病害(病原物)在侵染过程、侵染循环各阶段和流行季节或年度间的定量变化速率、定量描述方式等。

④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包括病原物传播体传播机制及传播后果的定量分析与描述方式等。

⑤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模拟。

⑥有关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病害和环境监测、人工控制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9.观察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系统分析与系统模拟法。

第二章1.食物链和营养级:由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以食物的关系相互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

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

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述

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述

3. 课程目标与学习方法(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study)
课程目标 基本理论方面 基本技能方面 学习方法 1). Having clear objectives 2). Making a sound plan 3). Spending more time and doing hard work 4). Having basic hardwares (books, pens, notebooks, USB disk, dictionaries, grammar books, computer etc.) 5).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rnet 6). Doing course assinments
思考题


什么叫做植物流行病和病害流行? 试分析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说明一种 植物病害要流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你应当如何学好植物病害流行学? 网络浏览有关植物病害流行学相关网站, 并下载相关学习资源
一、植物流行病(Plant epidemics)



一些基本概念 Concepts Plant epidemics 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都很集中的植物病害。 epi- on -deme people epiphytics epizootics epidemics 地方病(常发病) endemic 病害流行(epidemics development) 病害从开始发生(x=0)到大发生(x>90)的过程。分 为如干阶段:指数增长期;逻值增长期;稳定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主要教材 参考文献 专著教材 期刊杂志 网络信息


植物病害流行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 之为: /details/co ntents?uuid=8a833999-221c47940122-1c4794fd0291&courseID=S0500807&column=c ontent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十一章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十一章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3)损失预测
也 称 为 损 失 估 计 (disease loss 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 测减产量,有时还将品种、栽培条件、 气象条件等因素用作预测因子。
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和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2.按照预测的时限可分为 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图12—l为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以叶 片为单位,将其严重度分为8级,用百分率表 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l)则大多采用0,l,3, 5,7,9六级记载标准;
3、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 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 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为:
病情指数=
2、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 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 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 和流水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 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 害的潜育期短。
三、病害流行的条件
预报(测)量: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 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 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
预报(测)因子: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 行因素称为预报(测)因子。
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 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 范围。
一、预测的种类 1.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 流行程序预测 发生期预测 损失预测等.
(1)流行程度预测:
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 严重度、病害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 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 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 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 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 因病害而异。

十三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精品PPT课件

十三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精品PPT课件
防治单年流行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 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 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 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 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
严重度有时还用发病等级的方式来表示, 尤其是对于一些系统侵染的病害。
分级标准一般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如国家无 统一标准,可自行制定可行性标准,用文字描 述或用图谱表示。
番茄花叶病毒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 无病; 1级: 仅上部叶片有轻微花叶或条斑; 2级: 上部叶片明显花叶或条斑,叶变形,
植株轻度矮化; 3级: 叶片畸形,茎秆条斑较多,扭曲,
病情指数 = 普遍率×平均严重度
式中平均严重度是多个严重度调查值的平 均,以百分率表示,其中不包括未发病即严重 度为0的记载。如果严重度是以级别来表示, 则改用下式计算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1、单年流行病害 2、积年流行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 因素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
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 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 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 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于群体动 态的数学模型。
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二、植物病害流行
早期定义:病害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 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该定义忽 略了病害在空间的变化)
现在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 植物群体中大量且严重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 很大的损失。该病害称为植物流行病害,此病 害的特点是病害群体数量大,造成损失严重。

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

生物环境
书籍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不少病害可由多种昆虫传播,有些病害则只能由某一种或由几 种昆虫传播。很多虫传病毒病如小麦丛矮病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其虫口密度和带毒率是决定丛矮病轻重的重要 因素。土壤中线虫种类颇多,有些能传播植物病害(特别是病毒病);有些在植物根部造成伤口,促使细菌和真 菌病害发生;有些本身虽既不致病也不传病,却能破坏植物的某些抗病性,从而促使发病。土壤和植物体表的微 生物群落对植物病害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很多微生物可通过重复寄生、抗生和竞争作用而抑制植物病原,减 少侵染,或通过对植物的某种作用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从而成为防病的有益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微生物又可 通过与植物病原物的协生和互助,或通过削弱植物的抗病性,而成为加重病害的因素
空间动态
从空间看,病害流行过程呈现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田的逐步传播过程。单年流行病害由于有多次再侵染, 在一个流行季节中可实现大规模的逐步传播;积年流行病害每年仅传播一次。在单年流行病害中,最初发生于田 间局部点片的少量病斑(或病株)便成为其后传染四周无病植株的菌原中心(或发病中心)。一次传播后,新生 病斑(株)的分布距中心越远则密度越低,呈现一定的梯度或病害传播梯度。以后再传播时,上述新生病斑(株) 即成为次生菌原中心,因此多代再侵染后,传播梯度便趋于平缓。传播距离决定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体数 量和有关传播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传播动力的大小或传播介体的活动能力)。在流行过程中,随着菌量的近似等 比级数的累积,传播距离也因之迅速加大。如小麦条锈病当发病中心仅为几片病叶时,一次传播距离不过几十厘 米,而当发病中心已发展到几平方米、上千张病叶时,一次传播便可远达百米以上。有些气传病害如小麦锈病, 其病原菌孢子适于高空远程传播,在适合的天气条件下,大量孢子可被风远传至数百公里以外。远程传播也称区 域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学》总复习

《植物病害流行学》总复习

《植物病害流行学》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学(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plant epidemiology简称epidemiology植物流行病学)。

2.发病率(Incidence,也就是普遍率):发病植株或植物的器官占调查植株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或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如:发病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3. 植物病害流行(plant disease epidemic):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病害发生的数量和发病程度随时间的进展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4. 流行病(epidemic):病情在短期内大量增长和蔓延的一类传染性强的病害。

5. 稳态流行(endemic):亦称常发病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且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6. 突(爆)发流行(explosive epidemic):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的病害,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高又曼(Gäumann,1951)称之为前进性流行(progressive epidemic)。

7. 大区流行(pandemic):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8. 系统分析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9. 模型(Model):是指将系统有相似的物理属性的信息集合起来用某种方式表达描述的实体。

10. 模拟(simulation):是依据研究目的而定的系统要素及其活动的重演。

或真实事物的再现(抽象化)。

11.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12. 系统(System):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植病流行学重点

植病流行学重点

流行病害重点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共同结合而成的生态学单元。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3、自然病害系统:自然植被中的病害系统称为自然病害系统,在该系统中,寄主和病原物在在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病害的平衡状态,病害水平低,也称常发状态。

4、作物病害系统:作物群体中的病害系统称为作物病害系统。

在作物系统中,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种植制度和农业措施等造成一系列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容易引起病害加重,甚至成为流行状态。

5、传播单位:病原物的一个传播和存活的结构称为传播单位。

6、侵染单位:当一个传播单位与一个适当的植物感病部位接触,给以合适的环境条件,一个传播单位变成为一个侵染单位。

一个侵染单位可引致植物的一次侵染。

7、侵染概率:是指病原物的一个传播体着落于寄主体表后,在一定条件下得以侵染成功,引致发病的概率。

8、重叠侵染:在同一位点同时或先后遭受不只一次的侵染,这不只一次的侵染最终造成一个发病点数。

9、植物病害预测:植物病害预测是根据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通过必要的病情调查和掌握的有关因素资料,经过计算、分析和研究,对病害的发生时期、发展趋势和流行程度等作出及时预测,以便确定防治方针和掌握最佳防治时期,为经济有效的防治病害提供依据。

10、病害梯度:指传播发病后,自菌源中心向一定方向的一定距离中所生病害的分布梯度,也称侵染梯度、传播梯度。

11、一次传播距离:从释放到侵入这段时间内病原所引致的病害的传播距离叫做一次传播距离。

12、一代传播距离:就是从开始记载观察的第一天开始,菌源中心逐日产孢散布,每天都有病害传播发生,到t=2p(P为一个潜育期的天数)天调查的传播距离,叫一代传播距离。

13、r:表观侵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增病害数量与原有病害数量的比例14、R:基本侵染速率:日推断值,需要通过系统模拟体现其实际意义15、Rc:校正侵染速率:传染性组织引起病害的增长速率。

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

1990 1994
第四节 植病流行学发展趋势
植病流行学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综合性 : 病害流行是多种流行因素结合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 简单的一两个因素。看重环境、病原、寄主、介体对流行的 综合影响。有的病害流行以环境因素为主,如小麦锈病,有 的以品种抗性为主导因素,如大豆灰斑病。

背景资料
1970年 2 月在美国南部 Flourida 洲的 杂交种玉米上发现,该杂交种以往对 Bipolaris maydis是抵抗的,70年它已经 失去抗性,症状十分严重,叶茎及穗部都 腐烂,受病的玉米品系有数个不同的抗病 基因,但它们都是用细胞质雄性不孕系制 成的。

最早发现 TCMS 玉米对 B.maydis 侵染过敏是在菲律宾 1961 年。 1969 年前此病在美国还不引起经济损失。 69 年 Illinois、Iowa、Indiana等中西部发现对含有TCMS的玉 米侵袭力很强而对一般玉米为弱小种。
六、本课程主要包括几个部分
1.植物病害流行的生态学及系统论观点 2. 病害流行的监测,包括对寄主、病原、环境和病害 的监测。 3.流行过程的时空动态分析和资料数据分析。 4.病害流行的预测与管理。
第二节 历史上有名的几次植物病害大流行

世界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植物病害流行事例很多。病害大 流行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对社会也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1.最早记载的一次是公元 857年麦角病在欧洲莱茵河谷的 流行,有数千人死于食物中毒。
5.商业化服务
预测预报病情、损失程度,损失估计,指导药剂防治, 抗病品种及耕作栽培方法的应用。预测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 以指导品种的适应范围与更替,提供信息或直接使用,可作 为商品,取得直接效益。

植病流行学

植病流行学

植病流行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传播,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随时间的增长,病害数量不断增加,发病空间不断扩展,造成严重随时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

2.稳态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称常发病。

3.突发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区以前没有,一旦出现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

5.协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密切生态关系但不交换基因的生物的联合进化,在其中,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的进化。

它是一种基因调节的过程。

6.毒性频率:是表现型的统计量,指针对一定品种具有毒性的病原物标样占总标样的百分率。

7.定向选择:垂直抗病性的品种,如果其隐存的水平抗性很脆弱或较弱,逐步大面积推广后,当遇上侵袭力较强的相应毒性菌系,则后者便能得天独厚地发展成为优势小种,这就是毒性或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

8.稳定化选择:和定向选择方向相反,垂直抗病品种面积减少,感病品种面积增加的条件下,毒性小种的侵袭力不如无毒性小种强,在感病品种上竞争不过无毒性小种,不利于毒性突变,使之后代中出现毒性小种频率越来越低的选择,叫稳定化选择,又叫自发平衡。

9.微梯佛利亚效应: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的过程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10.遗传漂变:有限的群体由于继代繁殖中随机“取样”的结果,群体中某些类型往往会被丢失,而其他被选类型在下代中频率相对增高,从而使群体结构发生意想不到的随机波动或振荡,这就是遗传漂变。

11.基因流动:在寄主病原物群体遗传学中,基因流动和包子远程传播是紧密相关的。

当甲地区推广了抗病品种,病原菌群体中也产生了毒性小种后,通过孢子的远程传播,新的毒性基因也就传入了原来没有这个基因的乙地区,这就是基因型或亚群体的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植物病害流行假设干方面的研究摘要:植物病害流行学是一门超级符合实际、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践性学科。

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例如病害诊断、病害评估和产量损失、病原毒性和抗药性变异、病原真菌侵染策略、植物抗病性、病原传播、病原群体动态、病害流行时刻动态的模拟与分析、病害预测、病害流行操纵策略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在病害流行学中取得了更多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做好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害的诊断和如何防治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庞大的阻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涉及到了亿万农人的切身利益,粮食确实是农人的生命,因此做好植物病害流行的研究不仅会使病害损失降低很小的区间,而且还有利于国家平平稳固。

关键词:植物病害流行防治预测预报一、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流行病是一种植物病害在一个群体中大规模发生、传播、蔓延,促使群体内大部份个体都发病。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并还在环境条件的阻碍下发生和进展的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治理的综合性学科。

它通过观看、实验、模拟、定性或定量分析、综合,以把握环境阻碍下寄主—病原物群体水平上彼此作用而形成的时空动态规律,慢慢深化对植物病害宏观规律的熟悉,从而效劳于植物病害的预测和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以群体病害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而不是研究某一很小的区域或是某个特定的区域。

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核心是研究病害数量在时刻和空间中增加转变的动态进程;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系统整体性,学科综合性和决策优化性。

研究采纳的方式是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

二、阻碍植物病害流行较大的因素植物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组分如温度、光照、气压、风力、各类物质元素和水、空气等和生物组分如微生物、昆虫等。

这些组分的强度或数量因时因地而异,从而组成千变万化的环境条件。

每种植物及其病害都有其较适应的环境条件,这是在长期进化中自然形成的。

农业植物的环境条件那么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方法一起形成的。

环境条件不仅阻碍植物病害在一个发病季节中的发生程度,还决定着病害的地理散布。

对植物病害阻碍较大的环境条件要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土壤环境,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温度。

每种植物病害都有其发育的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

如小麦条绣病只能在日均温2~22℃的温域内发生,而以15℃左右为最适,日均温超过22℃便停止进展;条绣病菌只能在高寒麦区越夏。

温度除阻碍侵染外,还阻碍病原物的存活和越冬。

②湿度。

大多数病原真菌都需要植物体表有水膜存在,其孢子才能萌生侵入引致病害。

降雨、结露或结雾都能知足那个条件。

因此潮湿多雨有利、而持续干燥那么无益于这种病害的发生。

③光照。

与温度及湿度相较,光照对植物病害的阻碍较为次要,从大气候的角度看尤其如此。

但从小气候看,光照强弱能阻碍寄主植物对某些病害的抗病性,从而阻碍发病。

如稻瘟病在日照不足或荫蔽的条件下,常因光合作用缓慢,表皮硅质化程度减弱,植株柔弱,抗病性降低而发病增加。

④土壤。

土壤的机械组成、含水量、通气性、无机盐和有机物含量等和土壤中的生物群落等都可单一地或以某种组合直接阻碍土壤中病原物的存活和侵染,或可通过对植物抗病性的阻碍而间接阻碍土传病害和气传病害的发病程度。

如瘠薄砂质田或缺钾田易诱发水稻胡麻斑病;连年连作的棉田土壤中积存立枯丝核菌等数量较多,易诱发棉苗病害等。

2.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

很多病害可由多种昆虫传播,有些病害那么只能由某一种或由几种昆虫传播。

土壤和植物体表的微生物群落对植物病害也有重要阻碍:一方面,很多微生物可通过重复寄生、抗生和竞争作用而抑制植物病原,减少侵染,或通过对植物的某种作用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从而成为防病的有利因素。

另一方面,有些微生物又可通过与植物病原物的协生和合作,或通过减弱植物的抗病性,而成为加重病害的因素。

3.农业方法。

①耕耘制度。

耕耘制度的改变会改变植物的生态环境。

如稻棉水旱轮作能减轻某些病害;但有的也可能使某些病害加重,如禾谷类间套作往往致使禾谷类某些病毒病的流行。

②种植密度。

多数病害都会因植株密度的增加而趋于严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纹枯病等。

③施肥。

氮、磷、钾的数量和配合比例对植物病害阻碍专门大,一样是氮肥过量可促使稻瘟病、稻白叶枯病、小麦白粉病等许多病害发病加重;但也有些病害在氮肥不足时发病,如水稻胡麻斑病、玉米大斑病等。

钾肥一样能减轻病害。

另外,缺乏微量元素也是某些病害加重的缘故。

④田间治理。

浇灌和排水阻碍田间湿度从而常阻碍发病。

浇灌和雨后地表径流还利于病害的传播。

喷灌会促使某些叶部病害加重。

还有多种田间操作如修剪整枝、施用农药和大气、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等人为因素,都可加重或减轻某些病害的程度。

其中主导因素,确实是能使流行程度变幅最大的因素。

一样说,看成物品种和耕耘栽培技术均无重大转变时,造成病害流行程度年间变更的主导因素往往是气象因素。

三、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依照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

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固。

单循环病害每一年的流行程度要紧取决于初始菌量。

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时期易受环境条件阻碍,一旦侵入成功,那么昔时的病害数量大体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阻碍较小。

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加幅度尽管不大,但能够逐年积存,稳固增加,假设干年后将致使较大的流行,因此也称为“累年流行病害”。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星穗病、小麦线虫病、水麦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和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持续繁衍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

这种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灵敏,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固,越冬后存活的菌量不高。

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加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进展进程,能够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存,造成病害的严峻流行,因此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可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转变,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专门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

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方法都有良好防效。

即便昔时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方法抑制菌量的逐年积存。

防治多循环病害要紧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纳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方法,降低病害的增加率。

四、植物病害的时刻和空间动态转变1,时刻动态。

能够为是病害数量由少到多或病原物数量(简称菌量)不断积存的进程。

因病害种类可分为:①单年流行病害。

特点是多循环,潜育期短,代数多,繁衍量高。

一样都是地上部份病害的局部病害。

气传病害、风雨传,传播潜能大。

病原物寿命很短,受环境的阻碍大。

越冬存活率低。

②累年流行病害。

特点是一样没有再侵染,或有再侵染可是不重要,以初侵染为主。

多为全株性病害,系统性病害。

多为土传、种传,传播效率低下。

病原物的传播体往往是他的休眠体,抗性强,寿命强,受环境的阻碍小,侵入量确信,昔时的发病量即可确信。

病原物越冬存活率高,年份之间波动很小。

2,空间动态。

从空间看,病害流行进程呈现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田的慢慢传播进程。

单年流行病害由于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流行季节中可实现大规模的慢慢传播;累年流行病害每一年仅传播一次。

在单年流行病害中,最初发生于田间局部点片的少量病斑便成为其后传染周围无病植株的菌原中心。

一次传播后,新生病斑的散布距中心越远那么密度越低,呈现必然的梯度或病害传播梯度。

以后再传播时,上述新生病斑即成为次生菌原中心,因此多代再侵染后,传播梯度便趋于平缓。

传播距离决定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体数量和有关传播的环境条件。

在流行进程中,随着菌量的近似等比级数的积存,传播距离也因之迅速加大。

五、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和田间检测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体会的或系统模拟的方式估量一按时限以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有时对二者并非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测报。

预测,即依照菌量、品种抗病性、天气和栽培条件等有关因素预见尔后一按时期的病情或尔后流行进展的转变。

按预测的期限,可分短时间、中期和长期3种。

按所预测的项目,可分病情预测(包括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发生期又包括初侵染和再侵染的发生时期、潜育期长短,和达到某一临界病情的日期等),病害所致损失的预测,防治成效和防治效益的预测。

预测模型从原理和方式上可分为体会模型和系统模型两大类。

依照预测结果发出预报,指导防治。

短时间预测要紧用于药剂防治的指导,如决定施药的时期、次数和药量等。

中期预测除有助于药剂防治外,有时还可指导栽培防治。

长期预测有助于拟定品种、栽培防治的方法和药械预备。

流行学研究的进展,有可能为病害预测开拓新领域,预测新病害的流行,预测品种抗病性的寿命(即新小种的流行)和病菌抗药性的形成,和预测不同综合防治方法的成效和效益,据以拟定最正确防治计划和方案。

预测的方式有体会法、类推法和模型法。

体会法在农业上很重要,主若是针对的是政府测报;类推法在生产顶用的比较多的方式,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找其“相似性”,模型法有统计模型和系统模型之分。

关于田间监测。

即在植物病害流行的研究和综合治理中,对田间流行实况进行系统、全面、持续的定量观测。

田间监测所提供的科学信息最为全面和真实,是实验研究和推行应用之间的必要桥梁。

进行时按工作目的及所需精准度,先从农田生态系统的诸多因素当选定假设干与病害流行关系最大的因素进行观测。

除病情是固然项目外,一样包括作物生长量及其决定最终经济产量的组成因素、气象因素记录及必要的小气候项目、土质地形环境条件、作物布局及轮作制度、品种及其抗病性、耕耘栽培方法、农药的利用情形等。

对某些病害,还需观测假设干阻碍病害的生物因素或本地的其他病虫害。

在大面积病情监测中,遥感技术较为经济、准确,适用于具有周身性病症的病害,如萎蔫病、根腐病、病毒病等;对已进展到上层叶片的叶斑病也能采纳。

六、小结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需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植物病害有两种流行学类型,即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