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论读书王佐良译文翻译及原文
论读书王佐良译文翻译及原文
【最新版】
目录
1.论读书的重要性
2.王佐良译文的特点
3.原文翻译的优点
4.对比王佐良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5.总结论读书的观点
正文
读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品位。
在这方面,王佐良的译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
王佐良的译文以其流畅、准确和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原文的韵味和深意。
他不仅准确理解了原文的含义,还将其巧妙地转化成了中文,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理解原文的含义,又能感受到中文的美。
原文的翻译也有其优点。
它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同时,原文翻译也提供了另一种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和魅力。
对比王佐良的译文和原文,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
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流畅,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原文则在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上更具有独特性。
这两种方式都有其优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论读书的观点在王佐良的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阅读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和审美品位。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摘要: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尤其是《谈读书》的译文堪称翻译史上的一篇绝世佳作。
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伦明先生的Of Studies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水天同译文曹明伦译文风格特色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说文集》(Essays)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英国文学的随笔体裁。
Of Studies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因此至今已经有许多的翻译版本。
其中以王佐良先生的版本最为文化界推崇。
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明伦先生的Of Studies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做良先生的翻译风格。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三位译者的整体翻译风格。
水天同先生的译文是以白话文为主,中间有个别文言虚词如“底”字等,也间或用文言文。
水天同先生抱定传达原作意思口吻之宗旨”。
水天同先生所谓的“传达原作意思口吻”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作的写作风格。
总体来看,水天同先生也是按照这一宗旨来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的;从总体上看,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把握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他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语言简练隽秀。
曹明伦先生在“译序”中提到:“译散文作品的原则也应和译诗原则一样,即在神似的基础上最求最大限度的形似。
”应该说在《培根随笔集》中曹明伦先生严格遵守他自己的翻译原则,以求最大限度的神似和形似。
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从作者的历史背景契合的角度上来讲,选用文言文与原作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近。
他主张“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这里“一切照原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文的写作风格。
他还十分注重译者的地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是机械的模仿,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以一些例句具体来比较一下三位译者的翻译,从而体现出王佐良先生这篇翻译为什么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对王佐良先生和何新先生《论读书》不同翻译的比较
对王佐良先生和何新先生《Of Studies》译文的比较Vicky Zhao总体看来,对培根的《论读书》的不同译文中,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讲究直译,注重对原文的忠实性,而何新的译文则更多采用的是意译,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通俗易懂。
虽然表面上看来,两种译文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是《论读书》是一篇典型的正式论说性散文,根据其文体风格和文章结构而言,前者的译文则要比后者略胜一筹。
下面针对这两种译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比较。
一、节奏《Of Studies》之所以能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某种程度上归因于优美的节奏。
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作者起句连用三个/s/音,然后渐渐地滑向双音节delight,三音节ornament和四音节ability,语音节奏平稳,缓缓渐进。
王佐良先生先生的译文连用三个“足以”,在语音上形成回荡与绵延之势,与原文遥相呼应。
“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三个四字结构加强课节奏美感。
而何新先生的译文为“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较王佐良先生先生的四字结构相比,结构没前者严谨,节奏感也略逊一筹。
二、措辞译文在措词方面,应使其所选词汇的感情色与原文词汇的特点保持对等性原则,以达到词汇方面忠实于原文的目的,同时避免扭曲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态度。
例加如原文: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王佐良先生译: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何新译:狡诈者轻鄙学问。
同样一句原文,两种不同的译文却有两种不同的格调和弦外之音。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所选词汇的感情色彩不同造成。
在感情色彩方面,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保持了原文作者中性的感情态度,而何新先生的译文则带有贬义色彩,与原文情感态度颇有出入。
例如,原文中的“crafty men”,王佐良先生将其译成“有一技之长者”,既无褒亦无贬,刚好符合原文的中性色彩,而何新先生将其译成“狡诈者”,则明显含有贬义色彩,暗含着对那些鄙读书之人的轻视和谴责的意味,与原文意图不相符。
从培根《论读书》和王佐良译本中看英汉翻译技巧资料
• 例如:(3)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名词词组→形容词) 译文: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 例如:(4)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介词-动词) 译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 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 语态变换法 The Change of The Voices 语态(voice)是语言借助动词表示主语与谓语关系的一种形 式,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在英语语言中,凡是不 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是为了 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都可以使用被动。与英语相比,汉语 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其使用范围相对而言也 要狭窄得多。
• 评语:王先生在翻译时,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动词优势,即把英语中 的一些名词和介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或动词结构式。比如名词 译成动词的有: delight, ornament, 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 傅彩,长才”;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discourse,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分别译为动词“独处幽居、 高谈阔论、处世判事”。
例如:(3)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称 程 度 , 目的是 与 读 者 保 持 一 定 距 离 , 强 文 章 其 增
的严 肃 性 和 客 观 性 。 以上 这 些 词 汇 和 句 法 特 征 都 体 现 了原 文 正 式 、 重 、 雅 的文 体 特 点 。 庄 典
从 交 际 功 能 的 角 度 分 析 , 文 的 主 要 交 际 功 原 能 为劝 说 功 能 。 为 了 吸 引 读 者 , 者 在 词 汇 、 作 句
态度 。
关 键 词 : 文 ; 文 ; 体 特 征 原 译 文 中国分 类 号 : 1. 文献 标识 码 : H3 5 9 A 文 章 编 号 : 6 1 4 7 2 0 ) 5 5 4 0 1 7 —6 7 ( 0 2 0 —0 2 — 5
翻 译 的 第 一 要 旨 是 “ ” “ ” 仅 指 内 容 信 。 信 不
藏万汇凭吞吐 , 有千钧任 歙张” 笔 的气 势 。
表 示 否 定 等 。这 些 词 汇 和句 法 特 征 赋 予 原 文 一 种
古 雅的色彩 。
从 题 材 上 分 析 , 文 属 于 学 习 、 育 一 类 的 论 原 教
述 型 语 篇 。这 类 题 材 的 语 篇 宜 使 用 庄 重 、 式 的 正
Vo _ 5 No 5 I l .
O c obe 002 t r2
从 《 读 书 三 种 译 文 对 比看 王 佐 良译 文 的 特 色 论
王 永 红
( 汉 理工 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北 武 汉 4 07 ) 武 湖 3 0 0 摘 要 : 描 述 原 文 总体 风 貌 的 基 础 上 , 章 从 两 个 方 面 比较 分 析 了《 读 书 》 种 译 文 中 的 大 量 译 例 , 在 文 论 三 通 过 比 较 研 究 , 示 了 王 佐 良 先 生 在 忠实 传 递 原 文 内 容 和 文 体 风 格 时 表 现 出 来 的 精 湛 技 艺 和 严 谨 的 翻 译 展
从《论读书》译文出发浅谈王佐良文学翻译观
从《论读书》译文出发浅谈王佐良文学翻译观
王昕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3()2
【摘要】王佐良作为中国文化翻译研究的倡导者提出过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思想自成一派,有着具有指导和前瞻性的翻译体系。
王佐良翻译过大量名著,他的众多译作极好地践行了他的翻译思想,使王佐良的翻译达到了理论实践相统一,丰富了我国的英语翻译事业,推动了我国译坛的繁荣。
该文就《论读书》译文浅谈王佐良先生的文学翻译观。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王昕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论美》译文的对比看王佐良的翻译观
2.从王佐良《论读书》译文风格看英汉翻译的"动态对等论"
3.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以王佐良《论读书》译文为例
4.王佐良《论读书》译文中修辞的翻译
5.从王宏印“文学翻译赏析标准”多维度赏析《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读书》王佐良、孙有中译本对比分析
《论读书》王佐良、孙有中译本对比分析
《论读书》是陶渊明先生的传世经典,谈及了读书的重要性,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王佐良和孙有中译本,都是依据陶渊明先生所写而翻译而成,从而无论是读王佐良还是孙有中的译文,都能够感受到陶渊明大师对文学艺术的idea。
王佐良译本以简明雅致为主,语言流畅,表达意思非常清晰明了,“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一句话中就可看出,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具有优雅大方的特点。
孙有中译本则是风格稍显生涩,文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更加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辞,比如“有哪里可以说出它是多大了,不知道它有多远!”在孙有中的翻译中,可以看出他有一
定的口语化的表达习惯,使得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
可以看出,两个译者的风格各有千秋,写作风格各自特色,都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读书体验,二者可以共同学习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也都希望让每位读书的人更加的深学作者的初衷,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领会作者的精神。
《论读书》原文、译文语言特色比较
《论读书》原文、译文语言特色比较作者:汪娟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6期汪娟(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大外部,贵州贵阳550004)摘要:《论读书》是弗兰西斯?培根1653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收于《培根随笔》一书中。
王佐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将其译成中文,自刊出以来,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巨大悠久的影响,译文流畅的语言,精炼的表达,略带古文特点的文风,几乎成为外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笔者将原文与译文做了对照阅读,拟从词汇、句子、修辞手法三方面探讨《论读书》原、译文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原文;译文;词汇;句子;修辞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143—02一、词汇培根是17世纪的哲学家和散文家,相对于现代英语而言他的英文比较古雅,随笔《论读书》文字简洁,大量使用的古语词展现了其得天独厚的文化修养与底蕴,这跟中国古文中所用的“之乎者也”“亦已焉哉”等语气助词一样具有历史特定的文化元素,从而将文章所体现的内容更庄重、更文雅地表现出来。
从题材上分析,原文《论读书》属于学习、教育一类的论述型语篇。
这类题材的语篇宜使用庄重、正式的语言。
为此,在词汇方而,培根通过利用一些典雅、庄重的长词汇、大词汇,包括那些相较其他文字而言更加规范的拉丁词汇,如: abeunt studia in mores, cymini sectores, 抽象名词的数量也是具体名词的一倍。
王佐良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对英汉语言特征颇有研究,对于翻译培根《论读书》一文,他通过自身修养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原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做出了准确定位,对于那些原文使用了的大量古词汇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王佐良先生更是战战兢兢,精心使用了很多简洁精炼的词汇,不仅还原了培根式的古文风韵,更进一步地沿袭了了原文言简意深的行文风格。
例如:例1: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译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从_谈读书_看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风格
使用有活力的文言词语能有 效地表现文体色彩,使书面文体 有别于口语文体,而具有端重、简 练、庄严、优雅等特色。[1]文言词语 在翻译中如果用得恰当,可以使 译文增添文采,妙用文言词语还 可以使译文显得十分洒脱。[2]首先 看看下面的例子:
四.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注重文 体风格的一致性。
就语际转换而言,对原语的风 格分析工作至关重要,它是理解 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对原 语风格的分析,就谈不上对原作 的全部意义的把握。因此,原文的 风格也属于意义的范畴,忽视风 格意义和风格价值,要做到忠于 原语是不可能的;同时也就违反 了语际转换的实质。[5]培根的作品 有着浓郁的个人风格:行文简洁, 语句精辟,极富感召力。译者在行 文时也尽力临摹原作,充分考虑 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力求 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的内在意 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 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 灵魂,又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的。[6]
例 4: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 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东旭译文:所以,如果一个人
很少写东西,那么他就必须有很 好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与人谈 话,那么他必须有很灵敏的头脑; 如果他很少看书,那么他必须非 常狡猾,才可以不懂装懂。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论读书》是英国语言大师培根的一篇随笔,文字精练,含义深邃。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是干净利落,无以复加,语气流畅、地道,把培根挥洒自信的口吻也传了过来,真可谓译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读了《论读书》的原文与译文后,本人感触良深。
因此,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美学及文化三个方面评述《论读书》一文,以对英汉对比与翻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 英汉语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英汉有各自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语体风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英文时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特点。
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只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
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
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则放手意译。
”①比如英语中句子较长,汉语中句子较短;英语中被动多且句子一定有主语,汉语中主动多且句子可无主语;英语中名词、介词多;汉语中动词较多,尤其是“的、地、得、着、了、过”在译成汉语时,能省就省,否则就使译文显得不成熟(childish)。
《论读书》原文总字数503,句数19,标点91,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总字数612。
句数17,“之”字20个,“者”字12个。
而最为突出的是英文中有很多of之类的介词,几乎每句话都有,但译文中未出现一个“的”字和一个口语词,这是最让我感慨佩服之处。
比如原文中第六句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王译为“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外,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这就做到了恰倒好处。
从翻译目的论看《论读书》三个汉译本的可接受性
从翻译目的论看《论读书》三个汉译本的可接受性在分析一定量的《论读书》汉译文本后,笔者发现众多译者在汉译培根的Of Studies过程中深受翻译的目的论影响。
为此本文主要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论学习》的三个汉译本的可接受性,旨在在翻译角度创新方面做一些尝试。
标签:原文风格;翻译目的论;可接受性一、引言培根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论说文集》(又译《随笔》),而其中的名篇之一是Of Studies。
其行文用词凝练,意义含蓄深刻,议论独到精辟,风格独树一帜且极具思辨性,是英国随笔体裁的先锋。
《论读书》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的议论文,主要论述读书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在我国该文曾一度出现过很多译本,可见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通过查阅、收集、分析和比较一定量的期刊文献后,笔者发现关于《论读书》的原文和译文的研究主要其中在:原文和译文的比较研究(曹玲远:2008);译文和译文之间的比较研究(胡年勇:2008);而其中的重点研究的译文文本是王佐良先生等的文本,研究角度多数是翻译方法的探索,译文特色,英汉语言差异等(刘佳:2009;王筑昤2003)。
总之,对于《论读书》汉译本和原文文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研究和发现。
二、Of Studies原文体风格Of Studies由培根写于16世纪末(1597年),根据时间可知其所用语言应当属早期现代英语,因此原文在用词、句型句式、修辞、行文逻辑和结构等方面都极具时代特色和时代感。
文中用词也具有古英语韵味;当然其中也包含拉丁语的典雅。
多处运用排比或对偶的句式,自然达到音韵和谐和铿锵有力的目的,其用词精妙恰到好处。
文中几乎处处应用了格言式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偶尔应用一句拉丁,如同点睛之笔,让作者的论点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典雅稳健,古色古香。
在行文上,风格极具特点。
一是文章思想深刻,论述简要明达;二是文章开门见山由“怡情”、“传彩”和“长才”三个判断统领全文,层层紧扣,步步深入;三是全文围绕着“读书”这个中心议题而展开论述,水到渠成。
《论读书》译本对比赏析
2352018年42期总第430期ENGLISH ON CAMPUS《论读书》译本对比赏析文/宁德香一、引言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论读书》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本文选取王佐良和曹明伦的两个译本,主要使用比较、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从文体特征、选词和句式三个方面,对王译和曹译进行对比赏析。
二、译文赏析1.文体特征。
《论读书》创作于17世纪早期,在词汇上,作者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古英语词汇,如marshalling, sloth等,还使用了正式程度极高的拉丁词,如:Abeunt studia in mores。
在句式上,多短句,使用了一些古典句法的表达形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th;had与情态动词need连用;teach not表示否定等。
这些词汇和句法特征赋予原文一种正式、古雅的风格,下面从词汇和句子长度两个方面分析两译本的文体特征。
表1词数文言词口语词四字格数句数平均字数/句原文5030001926.5王译612710711736曹译753714811262.8从表中可以看出,两译文在用词上,都大量使用文言词和四字词语,符合原文正式、典雅的用词特点,但在句子长度上,王译本多用文言句式,句子短小精炼,比曹译本更胜一筹,更接近原文的文体风格。
2.选词。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曹译: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王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作者用三个抽象名词 “delight”,“ornament”,“ability”描绘了读书的三个境界,曹译采用增词法,表明“读书之用有三”,并用三个四字词语翻译名词,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但与原文相比不够精炼。
王译则利用了古汉语的优势,惜墨如金,精简干练,仅用“怡情”、“傅采”、“长才”六字便把原文的意义传达地淋漓尽致,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简练的风格。
从培根《论读书》和王佐良译本中看英汉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
• 词类转移法 Conversion 在翻译时,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在保 证原文意思丌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这就叨做词 类转换法。
• 例如:(1)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名词-劢词) 译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 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 例如:(2)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名-劢) 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要经常变换语态,以使译文符合习惯用 法,显得地道而自然。
• 例1.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译文:读书补天然之丌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丌足,盖天生才干.... 而书中所示,如丌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 例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译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 叧须读其部分者,有叧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丌倦。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鉴赏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鉴赏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培根著名的关于读书的一篇美文——论读书,并奉上另外两个版本的译文。
对于好的书,可以多加研读,对于普通书籍,知其大意即可,就像在中,阅读是弹性的,你可以选择对内容把握程度的深浅。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谈读书——王佐良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从《论读书》译本谈王佐良文学翻译观
- 250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从《论读书》译本谈王佐良文学翻译观哈尔滨商业大学/吴竞【摘要】王佐良对Of Studies的翻译堪称文学翻译的经典之作,他进行翻译实践的同时更注重翻译理论研究。
本文从其Of Studies的译文出发,展示其译文文体特征,进而探讨其文学翻译观。
【关键词】论读书 王佐良 文体“Of Studies ”是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1561-1626)的《论说文集》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议论文,其措辞和句法与当代英语有所不同。
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翻译实践,他的翻译水平非常高,在散文、诗歌和戏剧方面都有辉煌成就,与此同时他非常注重翻译理论研究,译学思想博大精深。
本文从其Of Studies 的译文出发,展示其译文文体特征,进而探讨其文学翻译观。
一、王佐良《论读书》的译文特点Of Studies 原文语言属于早期现代英语,原文使用典雅的拉丁文、正式用语和大词;句式结构上采用不太复杂的简单句和并列句,还有无人称句子和被动语态,使其论述更客观可信;语言上庄重严谨、文笔简练、警句叠出、和说理深刻;文体风格上正式、古雅,类比和对称结构让文章富有节奏感。
原文总字数为503字,共19句。
王佐良Of Studies 的译文把握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译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词和文言结构,仅用612个字就再现了原文的风韵。
1.语言结构再现。
例1: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译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的译文将原文介词in 分别译成“最见于……之时”,“最见于……之中”和“最见于……之际”,句式上不仅整齐划一,形成排比,而且富有变化,避免了简单的重复。
对王佐良先生和何新先生《论读书》不同翻译的比较
对王佐良先生和何新先生《Of Studies》译文的比较Vicky Zhao总体看来,对培根的《论读书》的不同译文中,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讲究直译,注重对原文的忠实性,而何新的译文则更多采用的是意译,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通俗易懂。
虽然表面上看来,两种译文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是《论读书》是一篇典型的正式论说性散文,根据其文体风格和文章结构而言,前者的译文则要比后者略胜一筹。
下面针对这两种译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比较。
一、节奏《Of Studies》之所以能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某种程度上归因于优美的节奏。
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作者起句连用三个/s/音,然后渐渐地滑向双音节delight,三音节ornament和四音节ability,语音节奏平稳,缓缓渐进。
王佐良先生先生的译文连用三个“足以”,在语音上形成回荡与绵延之势,与原文遥相呼应。
“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三个四字结构加强课节奏美感。
而何新先生的译文为“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较王佐良先生先生的四字结构相比,结构没前者严谨,节奏感也略逊一筹。
二、措辞译文在措词方面,应使其所选词汇的感情色与原文词汇的特点保持对等性原则,以达到词汇方面忠实于原文的目的,同时避免扭曲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态度。
例加如原文: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王佐良先生译: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何新译:狡诈者轻鄙学问。
同样一句原文,两种不同的译文却有两种不同的格调和弦外之音。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所选词汇的感情色彩不同造成。
在感情色彩方面,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保持了原文作者中性的感情态度,而何新先生的译文则带有贬义色彩,与原文情感态度颇有出入。
例如,原文中的“crafty men”,王佐良先生将其译成“有一技之长者”,既无褒亦无贬,刚好符合原文的中性色彩,而何新先生将其译成“狡诈者”,则明显含有贬义色彩,暗含着对那些鄙读书之人的轻视和谴责的意味,与原文意图不相符。
从_论读书_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_王永红
第15卷 第5期2002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5 No .5October 2002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王永红(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收稿日期:2002-04-30作者简介:王永红(1970—),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摘要: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论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通过比较研究,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关键词:原文;译文;文体特征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2)05-0524-05 翻译的第一要旨是“信”。
“信”不仅指内容上、情态色彩上忠实于原文,而且还指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上忠实于原文。
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就必须反复地阅读原文,掌握其总体风貌,包括题材、文体特征、交际功能、风格神韵等。
然后,译者必须运用各种双语转换的技巧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的总体风貌相吻合。
因此,翻译评论者的任务应该是检测译文和原文在上述这些方面相吻合的程度,从而对译文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原文总体风貌分析培根的《论读书》写于17世纪早期。
其语言属于早期现代英语,其措辞和句法与当代英语有所不同,例如marshalling ,humor ,sloth ,nay ,stond ,discourse 等文言词的使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th ;had 与情态动词need 连用;teach not 表示否定等。
这些词汇和句法特征赋予原文一种古雅的色彩。
从题材上分析,原文属于学习、教育一类的论述型语篇。
这类题材的语篇宜使用庄重、正式的语言。
为此,培根在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一番功夫。
在词汇方面,作者使用了许多庄严、文雅的长词、大词,其中包括正式程度极高的拉丁词,如:c ymini sectores 。
浅谈王佐良译《论读书》
浅谈王佐良译《论读书》《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不朽之作。
文章整篇具有言简意赅,机智深刻,结构精悍,警句迭起的特点。
它有数种译文,而其中又数王佐良的译本最为经典而广为流传。
因此,本文仅通过对王佐良译文与原文的对比来简单谈谈中英文行文的差异,从而达到的不同的效果。
首先我们先从修辞手段着手,看看译文为追其文体效果而采用的方法。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排比句,排比的次序一般由轻到重,由低潮到高潮。
这种排列方式使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精致对称,形成视觉上的匀称美。
王的译文也真是恰倒好处的回应了这种气势。
表达出了要表达的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所强调的内容,同时又增强语言的气势。
同时,原文的排比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省略,因为大家都知道,英语会尽量避免重复。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例如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动词。
但是对汉语而言,最好是不能省略,所以而这些动词在王佐良的译文中却全都重复出现。
比如在王的对应译文中,王的翻译文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从王佐良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在对待前文中已出现的动词时的差异。
足见王的深厚的汉文功底。
汉语讲究均衡美,经常有意运用相同或相似的文字或句子来突出要表达的意思,增加文采,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语言形式为内容而服务,句子结构和词汇的明显选择最能体出作者的思维结构。
我们对《论读书》中短小精悍的句子、工整匀称的排比、重点突出的省略进行了分析。
这些修辞手段产生的文体效果是其它语言形式很难替代的,通过这些语言手段表达的思想更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此外,我们还发现,培根使用的大多数排比句都带有平衡对称的节奏特点,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享受语音节奏带来的和谐美,可见,从修辞方面来分析文体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结论:王的译文真正做到了天然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
一、总体分析
王佐良的译文《论读书》,翻译的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及哲学家约翰·史密斯的极为流行的经典作品。
文中描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着重探讨了读书的方法,总结了一般正确的读书方法,同时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及其好处。
王佐良的译文显得流畅,他把史密斯原文精彩的论证思路转换成我们熟悉的中国语言,让整部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王佐良用语简洁而有力,与史密斯原文保持了最大的一致性,读者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
他保留和传达了原作的宗旨,表达了史密斯深情厚谊,也表达出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他对尊重和保护书籍的意义。
二、优缺点分析
1、优点
(1)王佐良的译文更准确,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保留了最大的一致性。
(2)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王佐良译文更能传达史密斯原作的宗旨,表达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他对尊重和保护书籍的意义。
2、缺点
(1)由于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比较浓重,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
时间去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可能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阅读速度。
(2)有时,王佐良的译文可能会偏离原文的主要意图,增加了读者理解文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