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施桂枫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2期【摘要】黄梅戏音乐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
作为一种传统音乐艺术,从传承至发展经历了整个民族的变化。
在国家民族发展中,黄梅戏音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对此,笔者查阅并研究了有关资料,就黄梅戏音乐传承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传承;发展;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6-01一、黄梅戏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逐渐涌现出多样化领域,使得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受到了严重冲击。
黄梅戏传统空间逐渐饱和,有关学者逐渐将目光投向一些艺术元素,将传统与现代戏曲相融合,继而实现创新发展。
对此,不同学者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
一切创新提高都要历经困难,例如,西方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创新中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怎样将黄梅戏推向一条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人们深思的问题。
黄梅戏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继承,回顾黄梅戏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草台时期。
黄梅戏源于清朝后期,是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处黄梅县的地方小戏,其中一支随后发展至安庆市,当时被叫做“怀调”。
随后,江西的采茶调,安徽凤阳调、青阳腔等融合成为地方演出三小戏,即生、旦、丑构成完整的艺术本戏。
(二)城市舞台时期。
黄梅戏开始从地方小戏逐渐趋向专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黄梅戏已经有了多种剧目,音乐也是从三打七唱走向胡琴伴奏,走向音乐。
(三)媒体宣传时期。
在这一时期,黄梅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例如,《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作品经过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受到了群众青睐。
当时的黄梅戏有剧场演出、全国巡回演出、电视传播等形式,逐渐走向创新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黄梅戏的精神实质为音乐灵魂、继承与发展是重要方向。
二、黄梅戏音乐传承与音乐改革新时代下,衍生出了众多传统艺术。
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我们都知道在黄梅戏文化中黄梅戏最早称作“采茶戏”或“黄梅调”那么既然是调那就肯定有他独具特色的唱腔,我们知道黄梅戏它一个比较特色是花腔,那么有同学这都花腔是什么意思吗?所表演的特色又是什么呢?小面就和小编来了解一下过关于黄梅戏它那独特的唱腔吧。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那么我们来了解看看他都有什么唱腔呢。
花腔的艺术特点: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
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
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
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
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
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与演唱分析
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与演唱分析作者:何丽琼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以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与演唱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演唱方法为主要依据,从黄梅戏唱腔种类特点、黄梅戏唱腔旋律节奏特点、黄梅戏唱腔语言道白特点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黄梅戏艺术特色,使更多社会群众能够参与到黄梅戏演唱活动中,认识到黄梅戏艺术特点,进而为我国艺术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特点;艺术风格;分析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70-01一、黄梅戏唱腔种类特点黄梅戏唱腔含有诸多种类艺术文化特色,它属于板式变化艺术,其中含有主调、花腔以及彩腔等。
在黄梅戏演唱中利用最多的就是主调,它是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唱腔,在大戏中广泛应用,依据不同状况又能分为火攻、二行、平词、三行等腔调。
在正本大戏内会含有平词唱腔,绝大多数都利用到抒情性、叙述性较强的正本唱段中,曲调优美、声音婉转悠扬,最具代表的有《梁祝》,当前,黄梅戏内的平词腔调应用占比越来越大。
由于黄梅戏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的黄梅戏平词腔调中融入了一些音乐元素与地方民歌等,使传统的唱腔艺术在不断优化。
二行、火攻皆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唱腔,一般为多次反复变换组合,前者为慢板,后者则是快板,大都会在任务激动或是剧情高潮的时候体现,其二者间经营联合应用,有节奏的复句具有传递感情的作用更大,尤其是人物恐惧、愤懑以及烦躁时。
花腔一般会出现唱小戏中,主要体现生活细节,它的腔调多半以欢快朴实为主,在实际表演中会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使社会群众感受更加真切。
含有浓郁气息的相间小调,一般会应用衬词,比如呼舍、哎喂,它状物言情较幽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夫妻观灯》中的“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花灯。
东也是灯,西也是灯,”这就能将上述特点体现出来。
所以,此种朗朗上口的旋律以及密集型的语言皆为群众所喜爱,从而吸引更多群众来传承黄梅戏。
浅谈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艺术平台浅谈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杨黎明摘要: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和探讨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以及伴奏艺术特征。
通过收集大量 的文献资料和黄梅戏曲目,尝试理解其中演绎运用的语言和唱腔特征,并重视伴奏在黄梅戏表演中的 重要性,进而达成艺术表演的实际需求。
本次研究从黄梅戏的语言、唱腔和伴奏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 研究和分析,每个细节都根据实际的表现内容进行探讨,进而体会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黄梅戏语言唱腔伴奏前言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享受。
黄梅戏不仅仅是我国人民的精神享受元素之一,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之一。
因此,展开对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雖和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传统文化宣传的需求及目标,并且能够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加了解黄梅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黄梅戏语言黄梅戏在演唱的时候运用的语言是安庆地区的方言,是北方语言体系中的江淮方言。
黄梅戏语言的表现方式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一般为七字句式,或者是十字句式。
所谓七字的局势就是指在表现的过程中以2+2+3作为基本结构,而十字形式就是指3+3+4作为基本的机构®。
具体表演黄梅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七字和十字的调整,将七字或者是十字作为框架,然后进行数量的压缩,或者是增加,然后根据曲目的调头进行调整,在演绎出完整的歌词和结构,将其与音乐句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上下句子相对称的形式,普遍使用的语言表现方法是有花腔、板腔和垛距形式®。
演唱黄梅戏花腔小戏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演唱歌词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征,而且比较善于变化,其中的戏剧台词从三字到七字不等,内容中还会混夹着□语化的无意义戏剧台词。
黄梅戏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偶数,很多时候也会出现奇数的情况,通过重复的方式形成偶数的句式。
演唱过程中会选择使用安庆的普通话欧式唱念,整体剧本会选择韵母、官话演唱,小戏就使用安安庆地方的乡音比较多,实际的唱腔一般保留官话模式®。
黄梅戏演唱技巧
黄梅戏演唱技巧任何一种演唱艺术,无论声乐还是戏曲,要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内心共鸣,就必须具备甜美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
黄梅戏也是如此,它对演唱的最高要求,同样是:以科学发声为基础,带动各种娴熟的技巧,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使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一部优美的歌唱乐器,达到表现人,感染人的目的。
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包括为四句话: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
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就黄梅戏而言,它的演唱技法,必须立足于浓郁的黄梅戏风格韵味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个性特点。
即字与声、词与曲的结合亲切自然,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含蓄娇媚,体现着音乐化的语言和语言化的音乐。
下面就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整体配合问题,分别予以分析和论述。
1、美化声音声音是由弹性物体机械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我们人体的歌唱发声是由“动力部分”(胸廓、肺、横隔、腹肌)即呼吸的对抗作用产生气息,再由“振动部分”(喉头、声带)受到冲击后产生振动,发出喉原音,再通过“共鸣部分”(胸腔、口腔、头腔)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使声音扩大美化,最后由“咬字部分”(唇、齿、牙、舌、喉)各部位的变化运动而发出带有语言歌唱的人声来。
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嗓音是个决定的因素。
现实中,我们承认每人嗓音的天赋条件,但有了好嗓子,要想达到经久耐唱,不生(或少生)喉病的生理标准和演唱从容自如,声情并茂的艺术标准,还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必须掌握正规的发声规律,即科学发声。
科学发声的含义和实质就是运用最节约的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声乐作用,达到最佳的艺术嗓音效果。
它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技巧。
但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声带条件,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求实理智的进行练习。
黄梅戏是一个以真声演唱的剧种,这符合它独特的艺术情趣和传统的美学原则。
这种唱法接近语言话声,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
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龚静徐娜娜(江西省湖口县博物馆,江西九江332000)摘要:黄梅戏被誉为我国五大戏曲之一,其在发展中,凭借欢快活泼、通俗易懂的腔调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青睐。
黄梅戏的腔调特点需要通过表演形式,才能够得以体现,为了发挥黄梅戏的文化与地域特色,表演者应该在演唱中正确把握黄梅戏的腔调,从发声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黄梅戏的腔调表演形式,从感性上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知上,准确掌握黄梅戏的腔调特点,从而才能够促进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黄梅戏表演的发展,并提出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关键词:特点;黄梅戏;腔调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8-01一、黄梅戏表演的发展黄梅戏是在安徽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不仅形式较为简单,并且表演风格也较为朴实与直接。
黄梅戏的发展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气息、人民的精神、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当黄梅戏流入到一个地方时,其很快便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梅戏表演形式,其内容是反映当地民俗与文化特征。
基于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区文化、语言、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不相同,使不同地域的黄梅戏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进而形成其个性化与具体化的表演特色。
黄梅戏最早是由流动性人群发展而来的,不同身份、文化、政治面貌、背景的艺人在流浪生涯中演绎,随着艺人流动的地区不同,结合当地的风俗特征,其内容也在随之变化,并将当地具有影响性的事件融入到其中,使其内容不断的丰富。
而这些事件的融入并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无论是音乐与内容都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因此,黄梅戏表演中的唱腔形成也不统一。
黄梅戏虽然统一了剧种称谓,但却具有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都靠言传身教的方法进行传承。
由此能够看出,黄梅戏不仅在表演腔调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在黄梅戏在艺术形式和气质也具有不同的体现。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是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式大多是“2+2+3结构”,十字句大多是“3+3+4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根据唱词结构安排乐句形式,上下句对称,常使用“花腔”、“板腔”及“垛句”。
在使用花腔小戏的唱词时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全为偶数,有时出现较多的奇数句并重复最后一句构成偶数句。
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地方官话唱念。
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黄梅戏唱腔不同于其他戏种,虽然它借鉴了弋阳腔、青阳腔、徽剧、京剧,甚至汉剧和秦腔唱腔中的某些元素,但丝毫没有削弱鲜明的个性。
它的唱腔委婉清新,音调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在小戏中以花腔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皖南民歌风格。
而且“方言衬词”用得很多,如“呼舍”、“喂却”之类等(参见:《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在《梁祝》、《天仙配》和《女驸马》等戏中大量使用。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大大地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相当于歌剧种的“咏叹调”唱段。
“平词”成了抒情、叙事性的主要唱腔。
大量地运用“平词”是一种改革,突破了传统戏曲中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模式,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一小”(即两大类:“主调”、“花腔”,一小类:阴司腔)。
“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八板”、“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高胡do-sol定弦),女腔为“徽调式”(高胡sol-re定弦)。
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山野的风》为例安定区红土学校陈小红吴小平摘要:黄梅戏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唱腔柔美动听,表演纯朴自然,唱腔有很强的亲和力,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来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着民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歌曲《山野的风》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分析,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民众和音乐人士来关注黄梅戏、热爱黄梅戏。
从而促进黄梅戏的唱腔传播、丰富民族声乐的作品种类与演唱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黄梅戏;《山野的风》;音乐元素目录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1)1.1黄梅戏的起源 (1)1.2黄梅戏的发展 (1)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 (2)2.2严凤英简介 (2)2.3曲作者简介 (2)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 (3)3.1调式 (3)3.2旋律 (3)3.3语言和唱腔 (4)3.4表演 (5)结论 (6)参考文献 (7)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1.1黄梅戏的起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人口众多,民族风俗等的千差万别,造就了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民歌和歌舞形式,其内容清新朴实,旋律委婉动听,大多都表达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场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保持着它的朴实,一部分则逐渐吸收了各地民间的剧种元素和歌舞形式,集中发展演变成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特殊而稳定演唱模式的剧种,这就是安徽地区的黄梅戏。
黄梅戏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农村,源于“黄梅采茶调”,后称“黄梅调”。
它包括产生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以及外地流传到黄梅一带的民谣。
“黄梅采茶调”通过长时间的演唱和传播,不断地在安徽扩大影响,又与三省邻近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演变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稳定的特殊演唱模式的戏种。
因此可以说,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后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并在安徽发展成黄梅戏。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安 徽 凤 阳调 、 青 阳腔 等 融合成 为 地方 演 出 小戏 , 即生 、
音乐也 是从 打七 唱 走 向胡琴 伴奏 ,走 向音乐 。
资 源 紧 张 ,进 而制 约 着 剧种 的进 步 。现 阶段 ,我 国培 养
( 三 )媒体 宣传时期 在 这 一时 期 ,黄 梅戏 逐 渐被 人 黄 梅戏 谱 曲人 才 的 院校 少之 又少 ,并 且 该音 乐 谱 曲 同 抖 1 ,关键 在 于创 新 。例 如 , 《女驸 马 》之 们 所熟 知 ,例 如 , 《 天 仙配 》 《 牛 郎织 女 》等 作品 经过媒 于 其他 音 乐 谱 『 丁 体 的宣 传 ,进 一步 扩大 了黄梅 戏 的影响力 与知 名度 ,受 到 所 以能 够 成 为 黄梅 戏 代 表作 ,被 人们 熟 知 ,其 主 要 在 l 自林 老 师 的 创新 。黄梅 戏 谱 F H 1 人 才要 具 有 多种 专 业 学科 了群众 青昧 。 当时 的黄 梅戏有 剧场 演 出 、全 国巡 同演 出 、
一
、
黄梅戏 的发展
梅 戏语 言 为安 庆 方 言 ,语 言 与音 乐 形式 有 着 直接 联 系 ,
新 的时 代 背 景下 ,随着 社 会 多 样 化 的 发展 ,逐 渐 涌 进 而 也 体 现 了黄 梅 戏 的语 言特 点 与 风格 。黄梅 戏 演 唱 土 ” ,让人 难 以听 瞳 , 现 出多样 化领 域 ,使 得 传 统 文 化 、传 统 艺 术受 到 了严 重 者普遍 认 为 ,安庆 黄梅 戏方 言较 “ 这 样才 有助 于发 展 。 其实 , 冲 击 。黄 梅 戏 传 统 空 问逐 渐 饱 和 ,有 关 学 者逐 渐 将 目光 黄梅戏 需要 更通 俗 一些 的语 言 , 投向 一 些 艺 术 元 素 ,将 传 统 与 现代 戏 曲相 融合 ,继 而实 黄 梅 戏 之所 以在 安 庆 发展 , 自然 有 其 道理 所 在 ,若 所 有 现 创 新 发展 。对 此 ,不 同学 者有 着 褒 贬 不 一 的看 法 。 一 戏 剧 都 变 为普 通话 ,岂不 是 与流 行 音 乐趋 同 ,缺 少 特 点 切 创新 提 高都 要 历 经 因难 ,例 如 ,西 方 流行 音 乐 发 展 过 所 在 。笔 者 认 为 ,黄 梅 戏 的继 承 与 发 展 ,最 为 关键 的是 x L 格让 人 印象 深 刻 。 如何 程也是『 木 ] 难 重 重 ,但 最 终 还 是坚 持 下 来 ,在 创 新 中探 索 语 言 特 点 ,温 婉 、细 腻 的语 言 J …一 条发 展 道 路 。怎 样 将 黄 梅 戏推 向一 条 发展 道 路 ,成 能 够 让 黄梅 戏 声 腔音 乐在 统 一 中继 承 、住 多 样化 风 格 中 发 展 ,是我 们需 要考 虑 的问题 。 为 当代人 们 深思 的 问题 。 黄 梅 戏发 展 的第 一 步 就是 继 承 ,回顾 黄 梅 戏 发展 历 黄 梅 戏 想要 实 现 继 承 与发 展 ,其 一 ,在 传 统 条 件 下 程可 以划 分 为 二 t 个 发 展 时期 。 融 人 现代 音 乐 形 式 。不 同 的传 统 音 乐特 点 ,其实 质 就 是 ( 一 )草 台时期。黄梅 戏 源 于清朝 后 期 ,是 江 西 、湖 现 代信 仰和 精神 。 其二 , 内容的扩 展 。 例如 , 平词 4 / 4节奏 , / 6、8 / 1 2节奏 形式 。板 式 的丰 富体 现着 内 北 、安 徽 交 界 处 黄 梅 县 的 地 方 小 戏 ,其 巾 一 支 随 后 发 展 可 以考 虑使 用 8 容 的 多 样 化 , 花 腔 则 表 现 着 角 色 的 心 理 表 现 ,这 l _ f 王 是 一 至安 庆市 ,当时被 叫做 “ 调 ” 。随 后 ,江 西 的 采 茶 调 , 种 常 见 的表 现 形 式 。长 此 以往 ,人 们 早 已厌 烦 ,对 此 , 可 以考 虑 融 入 一些 创 新 元 素 ,增 加欢 快 、热 烈 音 乐 板式 旦 、丑构 成 完整 的 艺术本 戏 。 ( 二 )城 市 舞 台 时期 黄 梅 戏 开 始 从 地 方 小 戏 逐 渐 趋 使 黄梅 戏声 腔 更具 有 生 命 活 力 。其 _ 二 ,人 才 的培 养 。黄 梅 戏 发展 主要 在 于声 腔 与 人才 的培 养 。黄 梅 戏谱 曲人 ‘ 向 专业 化 。在这 一 过 程 中 ,黄梅 戏 已经有 了多 种 居 I J 目,
探讨黄梅戏表演中的发声技巧和情感表现方法
193作者简介:李艺(1982— ),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
主要研究方向:戏剧表演。
一、黄梅戏表演中的发声技巧(1)呼吸技巧。
黄梅戏演员需要掌握的发声技巧包括呼吸技巧,由于演唱过程中黄梅戏演员主要呼吸方式为胸式呼吸,同时表现对嗓音条件存在较高要求,这种情况下演员往往在表现过程中存在较低的声音位置,具备特点明显、方式直白的音色。
对于创作初期的黄梅戏来说,其一般音程跨度较小、音域较窄,对表演者的演唱能力和技巧要求不高。
但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黄梅戏艺术形式的演变,借鉴于京剧的高位置发声方法开始大量应用于黄梅戏表演,如不张嘴哼唱,这种演唱需要下颚呈放松状态,这样由鼻腔逐渐上升至眉心的声音才能够做到绵长、悠远。
“丹田运气”属于发声技巧应用方面黄梅戏的特点,需将气息保存在横膈膜上,声音的收、放、颤动控制基于小腹动作实现。
在具体的气息训练中,黄梅戏演员可借鉴京剧气息训练方式,以此实现自身声音表现力的提升。
(2)发声技巧。
咬字、吐字属于黄梅戏发声技巧的关键,黄梅戏演员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这也是其基本从业要求,只有保证咬字和吐字能力,方可顺利开展黄梅戏表演。
结合汉字的音节组成,黄梅戏演员必须在准字尾、响字腹、重字头三方面具备专业能力,黄梅戏演唱效果可由此得到保障。
所谓重字头,其直接影响发音走向,字头的发音表现属于润腔的重点,黄梅戏演员需要在力度灵活的声音表现下开展字头演唱,咬字的时长和力度需要针对性控制,故意拖长发声时间或过分用力情况不应出现,否则将影响字腹元音转换,喉头过紧也可能导致黄梅戏演员的口腔打开效果受到负面影响;所谓响字腹,指的是演唱中的放声阶段,对字腹的引申属于“放声”过程的建立关键,黄梅戏演员为实现协调发音需结合字头元音,发声共鸣腔可由此最终形成。
演员的共鸣腔可基于合理的发音和演唱扩大,更加圆润和洪亮的声音可顺利形成;所谓准字尾,指的是对演唱过程表意特点的强调,考虑到字意直接受到字尾的差异性影响,只有实现发音技巧的精准掌握,黄梅戏演员方可具备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浅论黄梅戏表演中的“唱”“念”
浅论黄梅戏表演中的“唱”“念”作者:徐镭洋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6期【摘; 要】黄梅戏最初是从地方民间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长江流域,在安徽等地,人们在采茶的过程中会传唱一种曲调,名为“采茶调”。
而后,这种曲调广为流传,在两百多年中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便产生了如今的黄梅戏。
黄梅戏从当初“采茶调”和地方民歌发展成为“黄梅调”时,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就从当地周边地区延伸流传到安徽,并与安徽当时的各种民间小调进行了融合,在不断演唱、传承、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安庆方言、青阳腔、高腔、怀腔、梆子腔、淮剧音调、西北音调、等等音乐材料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极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的黄梅戏。
这是一个继承、融合和发扬的地方民俗艺术特色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梅戏中的“唱腔、念白”也是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当代黄梅戏的表演中,黄梅戏所特有的情感特色都通过“唱腔、念白”来表达。
黄梅戏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安徽地区浓郁的地方风情与其通俗易懂的“唱腔、念白”相辅相成,因此“唱、念”在黄梅戏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演出经验和体会,简要分析黄梅戏“唱腔、念白”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及个人体会。
【关键词】黄梅戏;“唱”;“念”1.“唱腔”的重要性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曾经说过:“我唱了一辈子的戏,深深的感到,开口容易唱好难”。
确实,好戏靠人演,好曲靠人唱。
一出戏有没有艺术魅力,首先要看剧中有没有优美动人的唱腔;同样,戏曲演员水平的高低虽然有很多方面,但是首先要看其唱功的深浅。
“唱”是戏曲演员的第一功课,这是演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勤奋苦练、耐心钻研的“主课”。
演员要想“唱好”,首先就要努力做到“开内口”,演唱时要注意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空灵状态,收放自如,喉头要放松,让气息上下贯通无阻。
在此基础之上,演员演唱时要内心饱满、声情并茂,要唱得圆润动人、味浓情酣。
演唱时对声腔的装饰、润色也同样的至关重要。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黄梅戏音乐作为中国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黄梅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唱腔吸引着观众,而现代黄梅戏音乐在创新中延续着经典,不断追求更新。
黄梅戏音乐与其他戏曲音乐的比较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和特色,同时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未来,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继续走向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都表明黄梅戏音乐在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世界文化舞台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传承、发展、历史、特点、现代、比较、地位、趋势、未来。
1. 引言1.1 黄梅戏音乐的定义黄梅戏音乐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源自湖北黄梅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悠扬的唱腔和深情的表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明珠”。
黄梅戏音乐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动人的旋律吸引着观众,常常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在表演上,黄梅戏音乐注重角色刻画和情感演绎,演员们需要通过声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感情,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黄梅戏音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1.2 黄梅戏音乐的魅力黄梅戏音乐作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和演员。
黄梅戏音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旋律悦耳动听,节奏明快刺激,让人无法自拔。
其独特的音韵韵味,能够打动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
黄梅戏音乐的表演艺术也是其魅力之一,演员们通过婉转动听的唱腔和优美舞姿表现出各种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黄梅戏音乐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味道。
黄梅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论黄梅戏音乐的调式特征-2019年精选文档
论黄梅戏音乐的调式特征关健词】黄梅戏音乐、音阶调式、同音列调式交替、同主音调式交替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我国的戏曲音乐使用着多种多样的音阶、调式。
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大多属于五声调式,或属于五声为主,辅以清角、变徵、闰或变宫的“五声性调式”。
由于黄梅戏的唱腔是来自各地的民歌和说唱音乐,所以它表现于调式上也是很丰富的。
调式是指某些有特定组织的音阶。
调式的意义和内容,包括主音和其它之间的一定的关系,主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等。
换句话说,调式是指一种音阶,又包括调式的特定意义。
黄梅戏唱腔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但是近年来已渐渐突破五声音阶而在两个小三度间增加了半音“4”和“ 7”,不过并不稳定,“4”多唱为“T 4”或“#4”;“7”多唱为“J 7”或b7”。
花腔小戏的诸唱腔以五声音阶为主,包括了五声音阶的全部调式,是分别以5、6、1、2、3 五声为主音所构成的五种调式。
、黄梅戏音乐中的五声音阶调式在黄梅戏花腔小戏诸唱腔的五种调式为:1)属于五声徵调式的:纺织纱》、《打豆腐》、(小牌子)《打猪草》、《补背褡》、《蓝桥汲水》、《送绫罗》以及介于正本戏与花腔之间的彩腔、仙腔、阴腔等唱腔,其终止音落于“ 5”中间静止(临时终止)音落于“ 2”或“ 1”,也落于“ 6 ”,以“ 2”和“ 1” 更稳定些,终止音的导入音为“ 6”,为下行二度。
以“5”(徵)为主音所排列的音阶次序为:561235徵羽宫商角徵第二音与第三音和第五音与第六音间相差小三度音程,其余为全音小二度音程。
“2”为属音,“1”为下属音,静止性较强。
五声徵调式是黄梅戏的主要调式,正本戏的女平词老腔也属于这个调式。
2)属于五声羽调式的:瞧相》、《送表妹》、《卖疮药》的腔调,以及《挖茶棵》、三字经》、《闹花灯》、《讨学俸》部份唱腔(有些是老唱腔)终止音落于“ 6”,中间静止音为“ 2”或“1”,“6”在唱腔中最为突出,其次为“ 3”或“ 2”,主音为“ 6”,以“ 6”为主音所排列次为:612356羽宫商角徵羽第一音与第二音间以及第四音与第五音间为小三度,其余为全音。
黄梅戏的唱法唱腔
黄梅戏的唱法唱腔黄梅戏的唱法唱腔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以“唱、念、做、打”四种功夫为表演手段,在舞台上演绎着历史的或近现代人的喜怒哀乐。
其中唱念艺术,又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艺术。
在传达剧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具有更直接、明确、细致的特长,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唱、念是戏曲表演艺术中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一个黄梅戏演员,不仅需要具备有先天的嗓音条件,还必须要有训练有素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
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及科学的发声用气,具备了娴熟的演唱技巧,才能使抒情、优美、朴素的黄梅戏曲调,浓郁的安庆方言,显示出独特艺术魅力,产生深入心灵的艺术效果。
第一章声音气息共鸣演唱艺术不仅需要演员有一个好的嗓音,还需要在正确的运用气息的前提下,科学地发声。
通过对声音、气息、共鸣等方面技巧的训练,使其有较宽广的音域,伸缩自如的音量,又有变化丰富的艺术手段才能字清、声美、音量大,有了这样的艺术嗓音,演唱中才能表现自如,使之充分发挥演唱的各种方法技巧,以达到刻画角色,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目的。
在人体的气管上端有两条能开合、松紧的声带,好比唢呐上的哨片,演奏者用气一吹,哨片产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
人的声带也是由于受了呼气时的气息吹击,因而振动发声。
人体的发声器官除了声带,还有呼吸器官———肺、腹;共鸣器官———喉、咽腔、口腔、鼻腔、胸腔等。
演唱时的发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欢呼、叹息等自然的发声,而是要靠一切有关的发声器官,正确而灵活的配合运动,才能产生一定的音质、音色、音量和音高。
(一)呼吸器官呼吸器官是由:肺、胸腔、横膈膜三部分共同,联合担任。
之所以强调联合,是因为单以其中某一部位(尤其是肺部)的力量都不能满足演唱时的需求。
呼吸运动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
前人说:“气是音之帅”说明了呼吸运动在演唱中的重要。
因此,我们每每在练声前,首先做气息地练**。
(二)发声器官发声器官是:喉头、声带。
黄梅戏演唱发声训练的几点意见
黄梅戏演唱发声训练的几点意见
黄梅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重要分支,其唱腔的发声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
方面,以下是几点意见,供参考:
1. 充分利用呼吸力量。
黄梅戏唱腔需要一定的声音承载力,因此不仅需要有充足的
气息储备,还需要利用深深的呼吸来形成强有力的声音。
在发声训练中,应重视呼吸的正
确使用和调节,尤其是呼吸肌群的训练。
2. 打造喉部发声“基础”。
喉部是人类喉咙神经和肌肉组成的重要发声器官,对于
黄梅戏演唱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在发声训练中,可通过按摩、热水敷等方式,促进喉部舒
展和血液循环,提高喉部发声基础的质量。
3. 注意声音的调整和掌控。
黄梅戏唱腔常常因其饱满、高亢、悠扬的特点受到欣赏,但在发声训练中也需要遵循适当的节奏、音量、音高等规律,保证演唱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要注意维护喉部、呼吸系统的健康,多加保养、注意声音卫生卫生。
4. 重视台风和唱腔的配合。
黄梅戏以其别具一格的舞致和唱腔为特色,而在唱腔的
演绎中,台风、上下气、转折等要素也不可缺少。
在发声训练中,应结合表演技巧,通过
多模拟、多实践、多反复,确保唱腔和台风的配合默契,协调一致。
总之,黄梅戏是一种充满独具匠心和表现力的演唱艺术,发声的训练是这种艺术的基
础和关键。
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和系统的训练,方能真正发挥出黄梅戏唱腔的魅力和艺
术的价值,让观众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一曲多变”的“创腔型”戏曲——黄梅戏
“一曲多变”的“创腔型”戏曲——黄梅戏摘要:黄梅戏音乐在发展的历程中,一贯遵循着“一曲多用”、“一曲多变”的创腔原则,而逐渐走向成熟。
最早的传统剧目留下的音乐精品唱段是后来发展的基础。
来之不易的“一曲”成为剧种音乐发展之本,后来剧本的诸多唱腔,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原本”音乐发生联系,从而实现“移步”与“换形”的统一。
一方面应该下大气力做好传统黄梅戏音乐的继承与整理,另一方面应加大创新力度,对经典剧目新包装,对新剧目赋予新形式。
关键词:黄梅戏一曲多变欣赏发展创新黄梅戏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发展与风靡起来的,其音乐随着剧本而定型,形成了黄梅戏的基本风格。
最初经历了乡村“地场演出”阶段,这个阶段独特的演出形式,形成了艺人们对唱腔风格的自我把握、自我调整,以及观众积极参与批评的特点,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促进了唱腔的圆润与优美。
这是一个积累、发展与创造的时期,音乐尚未“定型”,演唱形式尚未“成型”,不会受到“腔态”与风格问题的困扰。
在安庆地区农村到处都可看到各种演出形式。
之后,黄梅戏逐渐进入城镇,并在进城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黄梅戏“由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扎根发展很不容易,面对众多艺术品种的竞争,面对城市观众欣赏趣味的多样化,唱腔风格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如1952年4月,在安庆“民众剧团”排练古典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演员们感到传统的“对板”不能表达梁祝二人相互爱慕却难以结合的悲痛之情,导演、演员与琴师就商量着“换腔”问题,将原来传统的唱腔“拉慢一点,个别音符动一下”,将过多的“甩腔”、“衬腔”进行精简(减少了多余的音符)。
他们在做这些变动时有些担心:一是怕观众接受不了,二是怕破坏了传统风格。
王少舫先生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开始改的时候,觉得某一段唱腔不合适就动一点,不敢大动,怕改多了,人家说不像黄梅戏了。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戏中改动最多的就是主要演员的唱腔,特别是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唱腔,尽量突出抒情和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而得名。
黄梅戏以
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一朵奇葩。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
调是黄梅戏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包括三个层次,即音调的传承、唱腔的传承和角色的传承。
黄梅戏的音调传承主要体现在音阶、音域和音色上。
黄梅戏采用五声音阶,音调柔和、委婉,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清脆。
这些特点使黄梅戏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在
各个层次的传唱中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传承体现在唱腔编排上。
黄梅戏分为“正腔”和“假腔”两大类,
其中“正腔”主要用于正剧、豫剧等高兴调,而“假腔”多用于拍改的西凤调和小调。
无
论是正腔还是假腔,黄梅戏音乐唱腔均有其独特的编排方式。
黄梅戏的唱腔旋律曲调多变,起承转合有法可依,具有独特的音乐结构和韵律美感。
这些唱腔编排的传承方式使得黄梅
戏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传承还体现在角色扮演中。
黄梅戏有着丰富的角色类型,每个角色
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表演特点。
黄梅戏角色的传承主要是指不同演员在演唱同一戏曲时,
能够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表演功底,将角色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
感交流。
通过各种传承方式,黄梅戏音乐唱腔在不同时期都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表演效果。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是黄梅戏艺术的核心,是黄梅戏能够在中国戏曲界长盛
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承音调的特点不仅仅是音乐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
的传承。
承袭和传承是黄梅戏音乐唱腔得以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原因。
只有在不断的传承中,黄梅戏音乐唱腔才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喜爱和接受。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
特的审美效果。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传承音调在音调、唱腔编排和角色表演等方面体现了其
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艺术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通过对传承音调的研究和发展,
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