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运用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各大洲大洋面积排序,能在轮廓特征上辨别各大洲、各大洋,说出主要大洲分界线;

3.理解海、洋、海峡、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等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各大洲大洋面积排序,能在轮廓特征上辨别各大洲、各大洋,说出主要大洲分界线。

【教学难点】

1.能熟练区分七大洲和七大洋的形状和分布;

2.掌握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是本节课的基础,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板块的分布,记忆板块名称。

【课程导入】

播放视频《海陆变迁》,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生活中的事实,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认知——陆地存在变成海洋的可能。

(过渡)师:看了视频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生活的陆地是有可能沉没海底,变成海洋的,相对应的,在自然界中,海洋也是有变成陆地的可能的,这就是海陆变迁。

(板书)1.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新课学习】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发现古水井、古河道的人类遗迹案例,请同学们分析海陆变化方向,进而得出观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生1: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海洋变成陆地。

生2:海底发现古水井、古河道的人类遗迹是陆地变成海洋。

(板书)1.地表形态变化永不停息

(过渡)师:同学们有思考过,是什么原因造成海陆之间互相变化的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况进行思考,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陆地被淹没——即陆地变成了海洋等。

生:人类活动、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板书)2.原因:人类活动、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

学习完基础之后,设置抢答环节: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转入对部分现象的海陆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和抢答。

(过渡)结合最后一个现象:“在南极大陆上发现了远古时代存在茂密森林的遗迹——煤”,转入对大陆漂移的学习。

师:在极寒的南极发现森林遗迹,这说明,南极洲曾经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能够生长植物的!说明南极洲原本不在南极上,是后来漂移到这里的。

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播放关于大陆漂移的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

(过渡)古时候,有很多学者对海陆之间的变化提出不同的假说,其中之一就是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魏格纳提出假说的机缘故事,进而学习这个假说的大致观点。

①地球原先只有一个泛大陆和一个泛大洋。

②两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并向外漂移。

③约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魏格纳提出这个假说最初是因为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陆地轮廓非常吻合,用ppt演示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洲移动靠近,轮廓重合,直观展示这个假说的证据。

(板书)1.魏格纳

(过渡)师:大陆漂移假说除了轮廓吻合这一个证据之外,还有什么证据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寻找一下证据。

设置活动:将一张有文字、图案的纸撕成不规则的几块,让学生进行拼凑,并总结自己拼凑起来的线索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边缘吻合程度进行拼凑的。

生2:我是根据两瓣纸上面的图案、文字进行拼凑的

……

师:大陆之间,也是可以靠轮廓边缘的吻合程度和上面的“文字”、“图案”进行匹配的。而“文字和图案”就是陆地的地层形态的化石。经过地质学家的考察,非洲西侧和美洲东侧的地层形态与化石存在非常大得相似性,着说明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

除此之外,在大西洋两岸的这两个大陆的同纬度地带,生活着许多海牛和鸵鸟,它们师没有远渡大洋的能力的,着说明两个大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板书)2.证据:陆地轮廓吻合、生物相似、地层相似

(过渡)大陆漂移被证实之后,地质学家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大陆会漂移”,他们经过长期的地质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假说与猜想,而板块构造学说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6大块。

(板书)三、板块运动学说

1.六大板块

播放关于地球板块的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或相结合,形成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观念。

设问:“6大板块”分别是哪6大板块?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请在PPT图中相应位置写出六大板块名称。

请学生上黑板指图回答。

(板书)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发现板块的边界处有一些红色的小箭头,这箭头的方向代表的是板块的移动方向,你们归纳下,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多少种类型?

生:两种,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悖运动!

进而解释两种板块运动。板块相对运动我们称之为板块碰撞挤压,边界处于消亡过程;板块相悖运动我们称之为张裂拉伸,边界处于生长过程。

(板书)2.板块运动

→←碰撞挤压(消亡)←→张裂拉伸(生长)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分别为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现象进行动态图形演示,并讲解它们分别产生的地形是什么。

(板书)张裂拉伸——海洋、裂谷

碰撞挤压——高山、岛屿、岛弧、海沟

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板块碰撞挤压的力量——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过渡)板块的运动是发生在板块边界处的,因此板块边界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而板块的内部则会相对稳定。在板块的边界,因为地壳活跃,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等灾害。

(板书)火山地震带

活动:观察课本22页图或PPT上的图,思考: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1:火山与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界处。

生2:因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

利用课件图片,引导学生线条画出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区域,进而提出两条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板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