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新版沪科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例2: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V1=10m/s V2=13.33m/s V3=20m/s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还有其他测量速度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交流
有可能有一些方法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与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例1: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使,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的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V1=V2=V3=20m/s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完成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应该
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
业
布
置
一、本节知识巩固:复习当节内容
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三节快与慢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方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v =s t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2-3快与慢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23快与慢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速度及其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会通过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概念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
3. 关系分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本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板书设计:速度概念、速度计算公式、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为5m/s,行驶了5分钟,求他行驶的路程。
答案:路程 = 速度× 时间= 5m/s × 5 × 60s = 1500m。
2. 题目: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求它行驶的路程。
答案:路程 = 速度× 时间= 80km/h × 2h = 160km。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难点。
八年级物理全册 2.3快与慢教案 (新版)沪科版
2.3快与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具准备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1)概念[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 决赛的盛况.[放录像]·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 决赛[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 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 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放录像]·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投影]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 ,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 内运动的路程.[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 内的路程.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教师巡视.百米冠军:sm 12100=8.33 m /s 万米冠军:s m 168010000=5.95 m /s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生]刚才计算的是1 s 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 内的路程.[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 内、1 h 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可以.[师]“1s 、1 min 、1 h ”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 ”表示,时间用“t ”表示,速度用“v ”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 ”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s ”,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生]v =ts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3)单位[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 /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 /s)就读作“米每秒”.[投影]练习1:读出课本P 27“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生]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因为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光的速度最大.[生]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 /s ,自行车的速度约5 m /s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 /s ”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 /h)”作单位,应该怎样读?[生]“千米/时”中的“时”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作“千米每小时”.[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 /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投影]练习2:火车的速度是72 km /h ,汽车的速度是30 m /s ,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生]可以把km /h 化成m /s .72km /h 就是72个1 km /h ,1 km 就是103m ,1 h 就是3600s 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 /s.[学生板演]72km /h=72×hkm 11=72×s m 3600103=20m /s . [生]也可以将m /s 换算成km /h .[学生板演]30m /s =30×s m 11=30×h km 36001103 =108km/h .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投影]练习3:(1)10 m /s =______=_____=______.(2)36 km /h =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1)计算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 ,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 /h ,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解:由公式v=t s 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 1=t s =sm 11100=9.1m /s 摩托车的速度:v 2=40km /h =40×hkm 11=40×s m 3600103=11.1m /s 因为v 2>v 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 /h ,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解:由v =t s 得:t =v s =hkm km /1041463=14h .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2.匀速直线运动[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师]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师]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师]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 =ts 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投影]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 ,求火车的速度. 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解:v==t s =hkm 1140=140km /h .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提醒同学们注意:(1)v=ts 中的v 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 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即v 是在s 或t 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科学世界][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三、小结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ts .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 /s)、千米/时(km /h).2.在变速运动中,v =ts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四、板书设计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ts 速度 单位:米/秒(m/s,m ·s -1)千米/时(km/h )(veiocity ) s=vt计算:v= ts t=v s 概念平均速度计算。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介绍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尺。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测量尺、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
2.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与速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如加速度、减速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3节《快与慢(第1课时)》教案 沪科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3节《快与慢(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学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 速度=路程/时间)4、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 m/s=3.6km/h1km/h=(1/3.6)m/s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54km/h= m/s15m/s= km/h720km/h= m/s0.6m/s= km/h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学生阅读课本P24例题,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2。
3快与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具准备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1)概念[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放录像]·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放录像]·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投影]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 ,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 内运动的路程。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2章第3节“快与慢”。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速度,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4. 运用速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的计算公式;难点: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用时10秒,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位运动员的速度?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 举例讲解速度的计算及应用:例1:一辆汽车行驶了200千米,用时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解:v = 200km / 3h ≈ 66.7km/h。
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66.7千米/小时。
5. 随堂练习:(1)小明骑自行车行驶了150米,用时20秒,求小明的速度。
(2)一辆火车行驶了300千米,用时4.5小时,求这辆火车的速度。
6. 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7. 作业设计:甲车行驶了200千米,用时4小时,求甲车的速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快慢和速度的概念,能够分析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快慢与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2.实验材料:计时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不同速度的小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快慢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快慢的思考。
2. 引入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快慢与运动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3. 实验探究实验1: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成小组,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上设立起点和终点。
•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赛。
•使用计时器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并计算出速度。
•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2:分析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让学生再次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它的位移和时间。
•使用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计算出每个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观察速度与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速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4. 概念解释与知识点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解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使用简单的示意图或数学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速度,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6.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用简单的例子和计算公式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必要时进行白板演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会用实验的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及其单位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龟、兔赛跑”,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2.我们都知道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3.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讨论: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二)新课教学及师生互动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点拨: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提问: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点拨:最早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小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则采用观众的方法并引进“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下面我们来认识速度。
举例:甲同学跑10 m用了2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 m,而乙同学跑75 m用了25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3 m。
八年级物理全册《2.3 快与慢》教案 (新版)沪科版
(4)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V=340m/s,路程s=1km=1000m
求:听到雷声需要的时间t
解:由公式: 可得
答:需要大约2.94s才能听到相距1km处产生的雷声。
4、一辆公共汽车以45km/h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完成练习,你比你同学的速度快。
只有少数同学能完成
练习
已知:V=45km/h=12.5m/s t=4min=240s
求:s=?
解:根据可得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学生练习
可以完成
速
度
的
测
量
如何测量小车的速度?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是S=SAB。为了便于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在B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课标要求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特征,会用实验的方法判断。
3、培养学生主动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奥运会上短跑比赛的过程同学们都很熟悉,对于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学生都有定论
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同学对这一部分学习起来较容易,相反有的同学甚至对这种运动快慢认识错误。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1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 (新版)沪科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是:(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
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
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
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思路如下: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3. 能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应用;3. 速度单位及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快车和慢车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速度单位及换算: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方法,如:1米/秒 = 3.6千米/小时。
6. 速度的变化:讲解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某一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行驶10公里,用时30分钟,求这辆自行车的速度。
答案:速度 = 路程÷ 时间 = 10公里÷ 0.5小时 = 20公里/小时。
2. 题目: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5秒后达到20米/秒的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答案:平均加速度 = 速度变化÷ 时间 = (20米/秒 0米/秒) ÷ 5秒 = 4米/秒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新课】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师(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师(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1)速度的概念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师多媒体播放: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2)速度的定义式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板书:速度定义式:svt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1km/h=13.6m/s.师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中,应该注意单位的物理意义,如1m/s是指物体1s运动1m,照此速度物体3600s(1h)运动3600m(3.6km),所以1m/s=3.6km/h.多媒体展示:例题 1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要4000h可到达贵阳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解析:在应用公式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单位,若路程的单位为m(km),时间的单位为s(h),则速度的单位就是m/s(km/h);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计是以km/h为单位的,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km/h,图中速度计的示数为80km/h;由v=s/t知,t=s/v=23.21080/kmkm h=4h.答案:D.师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速度大,则运动快.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学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多,则速度越慢;反之,所用时间越,则速度越快.它们是反比例关系,按理说应该还是可以用来表示速度的.学生2: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3)速度的测量方法师怎样测量电动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测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测量的器材?简单说说你的测量过程?由学生讨论回答.师引导总结:①测量的原理:svt =.②测量的器材:卷尺、电子表(秒表).③测量的过程:a.用卷尺在教室地面测量出起点A到终点B的距离记为s(A、B两点分别用粉笔作上记号).b.用秒表记下电动玩具小车由A点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④测量的结果:电动玩具小车的速度svt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在平直轨道上运行的列车便可看作直线运动,而同学们在游乐场玩的摩天轮便是曲线运动,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是直线运动;电风扇的转动是曲线运动.师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师在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中,汽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不变),且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这种运动方式叫匀速直线运动.而在乙图中,天鹅虽做直线运动,但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不同(速度改变),这种运动方式叫变速直线运动.板书: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师请同学们思考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的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如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例题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可知其速度为5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所以它在前2s的速度为5m/s.答案:C.(2)平均速度师实际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很难保证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大都是变速运动.如我们平时上学的过程中,出门下楼的速度较慢,经历的路线是曲线的;在平直的马路上,当人、车不拥挤时走得较快,赶上人多拥挤的街上速度变慢,在上教学楼时速度变慢……请同学们再举些变速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师评价.师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可以由svt=计算.而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得多,变速运动的速度虽然是不固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也就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运动情况,那么什么叫平均速度呢?其大小如何计算呢?学生1: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学生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板书:平均速度的定义: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 =.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②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sv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3小明同学早晨7:3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上学,行驶了1200m到街上,此时他看了手表时间为7:35,紧接着又行驶了5min到达学校,已知学校距离他家3000m,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由题可知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经过的路程s=3000m,所用时间t=7h35min-7h30min+5min=10min=600s,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3000m/600s=5m/s.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答案:5m/s.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知道了两种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还学习了平均速度.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运动竞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都经常要计算平均速度,或根据速度计算路程、时间.请大家思考,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要用到速度的知识呢?有关速度的计算需要哪些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师我们就探究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推导公式,那么,如果要计算时间,应该用哪个公式呢?.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根据上式可推导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s/v.例题 4 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少时间?解析:由公式v=s/t变形可以得到t=s/v,因此,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t=s/v=1463km/104km/h≈14h.答案:14h.师如图是常见的是汽车速度表,在有关时间的计算题中常常出现.注意它上面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千米每小时.中间的计数器显示累计里程,下面的计数器显示临时里程.在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善于进行变形,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有时指示的数值大,有时指示的数值小,那么它测量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教师总结: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表,它的示数在不断变化,它指示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每时每刻的速度,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表会指在某一位置不动.因此,它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师通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以计算路程.这类题常常与火车时刻表结合在一起.例题5 如图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解析:苏州到常州的时间为t=10h33min-9h53min=40min=2/3h,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s=vt=129km/h×2/3h=86km.答案:86km.师平均速度的计算常常与图象结合,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且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6(山东潍坊中考)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解析: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包括运动物体中途停止休息的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像可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s/t=1350m/600s=2.25m/s.答案:C.例题7(易错题)某物体做变速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B.4.8m/sC.5m/sD.6m/s解析:求平均速度时要用该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设甲乙两地路程为2s,则物体在前后两段路程所用时间分别为t1=s/v1和t2=s/v2,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s/v1+s/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121222v v s s v s s t v v v v ===++,将v 1和v 2的值代入上式得,v=4.8m/s.答案:B.【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知道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明白了速度的概念是路程与时间之比.物体运动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计算,如果计算出的值大,表明它的速度大,即运动快.我们还认识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v=s/t 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 我们还学习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通过汽车里程表、列车时刻表和速度变化图像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进一步巩固了速度的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继续加强.3.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测量电动玩具小汽车的速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2.能够运用物体速度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点分析快与慢是物体运动中常见的概念,也是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物体的速度: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所需的时间之比;2.速度的大小:与速度所需的时间成反比;3.速度的方向:有时需要明确速度的正方向和负方向。
三、教学重点1.掌握物体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理解速度大小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仪器和材料:计时器、直线轨道、小车等;3.相关实验数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项目、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快?什么是慢?物体什么样的运动会让你觉得快?什么样的运动会让你觉得慢?2. 概念解释与讲解使用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和图表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物体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标准,速度的大小与所需的时间成反比。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直线轨道、小车和计时器等实验仪器。
通过调整小车的速度和测量所需的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速度快慢的变化对所需时间的影响。
记录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和图表。
4.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分析实验数据,观察速度大小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速度越大,所需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所需的时间越长。
5. 计算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速度的练习。
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按照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 错误订正与巩固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并给予指导和订正。
巩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强调速度是一个矢量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7. 综合应用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从A点到B点的路程为100米,小明步行需要10分钟,小王骑自行车需要5分钟,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谁的速度更快?8.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体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2.3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3)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4)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阅读、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观看多媒体,问:大家看哪个跑得快呢?学会回答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比较速度的方法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教师总结 (1)比较方法:① 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 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即=时间路程 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算 算看:1 m/s 的速度与1 km/h 的速度比较哪个大?所以1 m/s>1 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巩固练习:h km sm s m /6.336003600/1==t s v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新课】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师(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师(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1)速度的概念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师多媒体播放: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2)速度的定义式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板书:速度定义式:svt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1km/h=13.6m/s.师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中,应该注意单位的物理意义,如1m/s是指物体1s运动1m,照此速度物体3600s(1h)运动3600m(3.6km),所以1m/s=3.6km/h.多媒体展示:例题 1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要4000h可到达贵阳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解析:在应用公式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单位,若路程的单位为m(km),时间的单位为s(h),则速度的单位就是m/s(km/h);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计是以km/h为单位的,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km/h,图中速度计的示数为80km/h;由v=s/t知,t=s/v=23.21080/kmkm h=4h.答案:D.师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速度大,则运动快.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学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多,则速度越慢;反之,所用时间越,则速度越快.它们是反比例关系,按理说应该还是可以用来表示速度的.学生2: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3)速度的测量方法师怎样测量电动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测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测量的器材?简单说说你的测量过程?由学生讨论回答.师引导总结:①测量的原理:svt =.②测量的器材:卷尺、电子表(秒表).③测量的过程:a.用卷尺在教室地面测量出起点A到终点B的距离记为s(A、B两点分别用粉笔作上记号).b.用秒表记下电动玩具小车由A点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④测量的结果:电动玩具小车的速度svt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在平直轨道上运行的列车便可看作直线运动,而同学们在游乐场玩的摩天轮便是曲线运动,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是直线运动;电风扇的转动是曲线运动.师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师在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中,汽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不变),且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这种运动方式叫匀速直线运动.而在乙图中,天鹅虽做直线运动,但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不同(速度改变),这种运动方式叫变速直线运动.板书: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师请同学们思考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的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如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例题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可知其速度为5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所以它在前2s的速度为5m/s.答案:C.(2)平均速度师实际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很难保证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大都是变速运动.如我们平时上学的过程中,出门下楼的速度较慢,经历的路线是曲线的;在平直的马路上,当人、车不拥挤时走得较快,赶上人多拥挤的街上速度变慢,在上教学楼时速度变慢……请同学们再举些变速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师评价.师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可以由svt=计算.而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得多,变速运动的速度虽然是不固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也就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运动情况,那么什么叫平均速度呢?其大小如何计算呢?学生1: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学生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板书:平均速度的定义: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 =.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②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sv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3小明同学早晨7:3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上学,行驶了1200m到街上,此时他看了手表时间为7:35,紧接着又行驶了5min到达学校,已知学校距离他家3000m,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由题可知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经过的路程s=3000m,所用时间t=7h35min-7h30min+5min=10min=600s,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3000m/600s=5m/s.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答案:5m/s.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知道了两种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还学习了平均速度.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运动竞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都经常要计算平均速度,或根据速度计算路程、时间.请大家思考,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要用到速度的知识呢?有关速度的计算需要哪些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师我们就探究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推导公式,那么,如果要计算时间,应该用哪个公式呢?.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根据上式可推导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s/v.例题 4 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少时间?解析:由公式v=s/t变形可以得到t=s/v,因此,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t=s/v=1463km/104km/h≈14h.答案:14h.师如图是常见的是汽车速度表,在有关时间的计算题中常常出现.注意它上面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千米每小时.中间的计数器显示累计里程,下面的计数器显示临时里程.在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善于进行变形,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有时指示的数值大,有时指示的数值小,那么它测量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教师总结: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表,它的示数在不断变化,它指示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每时每刻的速度,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表会指在某一位置不动.因此,它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师通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以计算路程.这类题常常与火车时刻表结合在一起.例题5 如图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解析:苏州到常州的时间为t=10h33min-9h53min=40min=2/3h,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s=vt=129km/h×2/3h=86km.答案:86km.师平均速度的计算常常与图象结合,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且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6(山东潍坊中考)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解析: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包括运动物体中途停止休息的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像可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s/t=1350m/600s=2.25m/s.答案:C.例题7(易错题)某物体做变速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B.4.8m/sC.5m/sD.6m/s解析:求平均速度时要用该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设甲乙两地路程为2s,则物体在前后两段路程所用时间分别为t1=s/v1和t2=s/v2,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s/v1+s/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121222v v s s v s s t v v v v ===++,将v 1和v 2的值代入上式得,v=4.8m/s.答案:B.【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知道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明白了速度的概念是路程与时间之比.物体运动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计算,如果计算出的值大,表明它的速度大,即运动快.我们还认识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v=s/t 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 我们还学习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通过汽车里程表、列车时刻表和速度变化图像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进一步巩固了速度的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继续加强.3.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测量电动玩具小汽车的速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
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
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
到比较陌生。
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
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
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
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
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对于后一种回答学生如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主要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学生对速度的了解,结合学生小学所学速度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哪一种比较方法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讨论后得出在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①速度概念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然后根据学生小学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顺利总结出速度的公式。
u= st
②速度的公式
③速度的单位
师:路程与时间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路程:米,千米,厘米等,时间:秒,分,时等。
师: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常见的有米/秒、千米/时,用符号m/s、km/h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米/秒是速度的基本单位。
演示单位换算,让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例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